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研究的实证研究摘要经济增长会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又会促进经济增长。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是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所能达到的高度。本文以SD省为例,分析了其产业结构变迁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且之处其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各市发展不均衡、要素资源存在“反效率”配置、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度不断上升。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建议。关键词:产业结构变迁;经济增长;关系
AbstractEconomicgrowthwillbeaccompaniedbytheoptimizationandupgradingofindustrialstructure,theoptimizationandupgradingofindustrialstructurewillpromoteeconomicgrowth.Thedevelopmentoftheworldeconomy,isalsotheprocessofindustrialstructure..Theadvancementandrationalizationofindustrialstructure,determinesacountry'seconomycanreachtheheightof.Inthispaper,takingSdProvinceasanexample,analyzesthechangesofindustrialstructureeffectontheeconomicgrowth,andpointstheproblemsexistintheindustrystructure,mainlyincluding:thedevelopmentisnotbalanced,resourcesare"counterproductive"configuration,regionalindustrialstructureconvergencedegreeincreasing.Andputforwardthesuggestionstosolvetheseproblems.Keywords:industrialstructure;economicgrowth;relationship
目录摘要 3Abstract 41.绪论 51.1研究背景及意义 51.1.1研究背景 51.1.2研究意义 61.2文献综述 61.2.1国内文献综述 61.2.2国内研究综述 82.相关理论概述 92.1产业结构的概念 92.2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 102.2.1产业结构合理化 102.2.2产业结构高度化 112.3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23.SD产业结构变迁对SD经济增长的影响 143.1各地区发展状况 143.2产业结构变迁对SD经济的影响 153.3产业结构变迁对SD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173.4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状况 194.SD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204.1各市发展不均衡 204.2要素资源存在“反效率”配置 214.3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度不断上升 235.政策建议 245.1推动传统产业优化提升 245.2缩小地区差距,各地市均衡发展 255.3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 255.4推进循环经济体系建立与完善 27结束语 28参考文献 28
1.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研究背景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历来受到国家的重视。中共十八大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是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SD省的“十二五”规划提到,在以后的一段时期内,要坚持结构调整,加速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发展要追求高端、高质和高效,使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这一规划的提出受到了国外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是与自身发展需要分不开的。从外部环境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经济结构调整成为世界经济的主题。中国改革处在关键时期,经济增长随之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建设布局、经济运行机制和体制等都将发生大的改变,随着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深入,经济增长中心将会由南向北扩展。SD省作为地接南北的经济大省,区位因素、生产要素与产业体系方面的优势,与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经济增长中心扩展有机结合起来,将会成为我国地区经济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新形势下,SD省要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的增长,就需要产业结构合理化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因此,基于合理化与高度化两个维度下,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就成了本文选题的初衷所在。1.1.2研究意义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较,SD经济在改革开放前后的表现可谓大相径庭。1981-2014年,SDGDP年均增长率达12.8%,人均GDP年均增长率达11.3%;经济总量全国排名由1981年的第22位上升到2014年的第12位。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却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急需升级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SD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本文的研究中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合理建议便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1.2文献综述1.2.1国内文献综述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较早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克拉克(Clark1940)的研究揭示了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发现了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钱纳里构造了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产业结构的标准数值,为不同国家评判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演进是否正常提供了依据。他们的研究为后来的持续探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并激发了大量的后续研究。新西兰经济学家费希尔(Fisher,1931)首次提出三次产业的概念,把经济增长解释为三次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强调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配第、费希尔等人研究的基础上,英国经济学家克林·克拉克(Clark,1940)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系统的理论框架。他在不断研究中,总结出产业结构变化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存在着规律性,即劳动力随着经济增长在各个产业间进行着逐次转移。后人将他的研究与配第的理论联系在一起,合称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里昂惕夫(Leontief,1953)利用其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投入产出法对美国的经济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把产业结构理论定量化,分析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采用投入产出系数、投入产出表,推断出某一部「1经济活动的变化对其它部门的影响,计算出为了满足社会的最终需求而生产的各种产品总量。西蒙·库兹涅茨(Kuznets)在研究中认为,经济总量的增长与各产业部门的产出变化有着密切联系,在总量框架下,结合各部门的变化情况,可以对经济增长进行适当的评价。他认为,经济总量的变化带动了经济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变化。他还考察了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和趋势以及劳动力比重和趋势,得出以下结论: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产值和劳动力就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而第二、三产业的则是逐渐上升。MichaelPeneder(2002)在研究中指出,技术进步以及主导产业在推动产业结构变迁的过程中,存在着产业生产率水平的差异,要素会从生产率水平较低的部门流出,而流入生产率水平较高的部门。要素在部门间流动的过程中,将会带动总生产率的提高,即产生“结构红利”。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一些国外的学者也开始对中国的产业结构给予了关注。如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Sachs,1994),通过对中俄两国的比较发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是中国落后产业结构的转型。Fan(2003)在研究中也指出,中国近些年来的快速发展,与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有着重要关系。正是由于劳动力在不同部门和地区的流动,中国的经济效率才得以快速提高。1.2.2国内研究综述周振华(1995)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研究分析产业结构内部关联的结构效应,以及产业中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相互反映程度,并揭示了结构弹性效应。温杰等(2010)在考虑三次产业要素产出弹性可变的基础上,重新测算了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中的资源再配置效应。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资源再配置效应始终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由于产业间要素边际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未来中国经济依然可以从产业结构变迁中获得巨大收益。刘伟(1995)认为,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演进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经济发展的实质是工业化的过程,即产业结构变迁的过程。随后,他在《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2002)一文中,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三产业拉动,但只有提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效率才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刘伟、张辉(2008)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认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降低。胡晓鹏(2004)从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出发,注重研究经济增长的系统性特征,并分析了经济增长系统演进的内生路径和外生路径,最后提出发展中国家要致力于提升经济增长系统。干春晖等在2011年的进一步研究中,分别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进行了测度,进而构建相关模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波动的关系。此外,樊豪斌、蒋媛媛(2012)以江西省为例,实证考察了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他们认为我国三次产业的比重趋向不协调导致产业结构合理化低,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原因,但产业结构高度化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胡军旗(2012)则是专门就产业结构高度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产业结构高度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SD省近年来经济得到了迅速增长,且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机遇期。但对于SD省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较少,最近几年的研究主要是些实证分析。田红、刘兆德、陈素青(2009)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对SD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下降,且这种贡献存在区域差异。党好(2009)则运用协整理论与格兰杰因果检验对SD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协同关系,同时指出第三产业发展不足。2.相关理论概述2.1产业结构的概念研究产业结构首先需要理解和把握产业与产业结构的概念。由于产业内容的复杂性,目前关于产业还没有一个严谨的定义。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对产业进行理解:首先,产业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深化而产生和发展的;其次,产业是提供某些相同、类似的产品或服务,并形成一定合作或者竞争关系的企业集合;再者,产业并非一个孤立存在的经济单位,产业间存在着某种经济联系,彼此间通过函数运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相互影响。那么,基于这些理论,本文认为产业是社会分工形成的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中观层次,可以理解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认为是同类企业的集合。“产业结构”也是一个较新的概念。目前,对于产业结构的用法还较混乱。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上可以当作经济结构的意义来使用。狭义方面,指产业间的关系结构以及各产业的内部构成。本文便采用狭义的概念,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和现状。2.2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产业结构变迁可以分为两个维度,即合理化与高度化。本文便是基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两个方面来分析SD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那么我们需要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2.2.1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是指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就是提高产业素质,促使产业结构的动态均衡。它要求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资源配置要合理,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要协调,使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间能够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含义中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合理化一方面是产业间的协调程度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的反映,即是要素投入结构与产出结构耦合程度的一种度量。对于这种祸合,一般在文献中多运用结构偏离度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行测度。其中i表示产业E表示产业结构偏离度、Y表示产值、L表示就业、n表示产业部门数、。由定义看出,Y/L表示生产率,那么当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各产业部门的生产率相等且等于总体生产率,即Y;/L;=Y/L,所以此时E=0。同时Yi/Y表示的是产出结构,Li/L表示的是就业结构,在产业结构指标分析中己经知道,前者除以后者,就可以反映各产业的经济效益,所以结构偏离度是反映产业结构效益的指标。当然,在现实中,经济是非均衡的,各产业生产率与总生产率存在着偏差度越高把各产业的偏差相加就得到了总的结构偏离度。E值越大,表明偏离程产业结构越不合理。2.2.2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国民经济中的各产业部门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使产业结构由较低水平状态向较高水平状态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第一、二、三产业优势地位顺向递进演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结构所反映出来的技术水平逐渐提高,各产业之间的资源分配状况也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率。关于产业高度化的测度,一般文献基于克拉克定律运用第二、第三产值之和占总产值的比重来表示,这一指标就是非农业产值比重。然而,近几十年出现了“经济服务化”趋势,在信息化背景下的经济结构服务化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特征,传统口径的度量没有办法反映这一特征。于是,本文采用干春晖等人(2011)提出的第三产值与第二产值之比来对产业结构高度化进行度量,这一指标记为TS。TS值能够清晰的反映出经济结构的服务化倾向,如果该值上升则表明产业结构在升级。2.3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传统中国社会时期中国是封建制度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共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这么长时间的封建制度背景下,中国长期维持了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格局。甚至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初,农业都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十分有限。正是由于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传统中国保持了较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抗灾防涝能理解差,最关键的是一直没有生产力的飞跃,一直保持着较低水平的生产力水平。可以说,以传统农业主导的产业结构限制了传统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导致传统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被拉大。(2)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时期新中国前后,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进行,中国的产业结构开始了较大的转变。农业的地位依然很重要,但是由于认识到了和国外各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拉开了序幕。到1957年,重工业和轻工业在整个经济中比重之达到了56.7%,超过了农业的比重。到1959年,中国的产业结构开始出现失衡,重工业比重过大,农业比重下降到了21.8%这样一个极低的水准。过度“工业化”的产业结构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人民的温饱难以解决,失衡的产业结构对当时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的产业结构由于受到国内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一直不尽合理,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大大限制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极大地制约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3)改革开放之后时期1978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轻工业发展速度超过了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在1981年达到了51.5%,超过了重工业。产业结构逐渐达到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逐渐达到了各占三分之一的情况,较为适合当时的中国国情,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大幅提速,甚至在1984年达到了15.2%。从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产业结构又经历了较大的变化。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在整个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到1998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了32.9%,已经超过了第一产业,排在第二产业之后,对经济影响力日益增强。在此段时期,得益于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仍然维持了较高水平。21世纪以来,中国的工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的产业逐渐发展成熟,并在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强的作用。同时,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等金融行业得益于技术发展和经济水平提高,也逐渐成为第三产业的主力军。房地产行业也迅速崛起,成为整个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在这一时期内,中国经济增长都保持着年均10%左右的高速度。3.SD产业结构变迁对SD经济增长的影响3.1各地区发展状况表3.2是2012年SD省各市的产业结构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中可以看出,SD各市产业结构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存在明显的不均衡,各市间的差距较大。从SD省全境来看,产业结构层次大致是东高西低的情况,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其基本相同。表1.SD省各地区发展状况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济南市5.340.354.469444青岛市4.446.649.082680淄博市3.559.037.577876枣庄市7.858.234.045262东营市3.570.825.7145395烟台市7.256.536.375672潍坊市9.754.036.343681济宁市11.652.535.939165泰安市9.150.740.246130威海市7.753.438.983516日照市8.753.537.847852莱芜市7.057.835.248212临沂市9.748.541.829808德州市10.954.234.939710聊城市12.055.332.736573滨州市9.552.637.952591菏泽市13.554.532.021461从表中可以看出,SD省各市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都比较大,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方面则是东部较高西部较低,呈现极度的不平衡。具体来看,济南、青岛两市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结构相对合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高,是SD省经济发达地区;烟台、威海也属于较发达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高于济南,略低于青岛,但第三产业并没有济南、青岛发达;东营市是石油之城,得力于其丰富的资源,它的发展比较特殊,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达70.80%,第三产业比重全省最低,仅有25.7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全省首位;鲁西南菏泽则是SD省欠发达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21461元,仅是青岛的25%,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其他欠发达地区还有临沂、聊城、德州、济宁,四市仍是第二产业比重最大,但临沂是北方物流中心,第三产业相对发达,聊城、德州和济宁则是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大;SD省其他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差不大,发展均有自己的特色,但总体上仍然是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3.2产业结构变迁对SD经济的影响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图1描述了SD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可知1996年,SD三产比重为65.9:19.0:15.1,农业在彼时SD经济盘子中占据着主导地位。2002年,SD三产比重调整为36.1:42.4:21.5,第二产业替代第一产业成为SD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图1.SD省三次产业产值结构(1996-2014)2014年,SD三产占比变更为9.2:51.7:39.1,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不断上升。如果将SD60年经济发展数据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段,可以发现:改革开放前,即1953-1978年,SD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45.64%;第二产业48.82%;第三产业仅5.54%;改革开放后,即1979-2014年,SD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1.24%,第二产业为55.3%,第三产业33.46%。由此看来,改革开放以来SD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着较大降幅,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着较大提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对SD经济增长的贡献上扮演着此消彼长的角色。相比较而言,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稳定,稳中有升。产业发展对SD经济的增长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特别地,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对SD经济增长的边际带动作用最为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SD发展“三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作用要大于第二产业,表明在SD,以资本密集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产业其边际报酬率并不高。换句话说,SD内虽建成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其自生能力并不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是通过量,而不是通过质来推动。应当看到的是,较之改革开放以前,SD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影响均有弱化的趋势。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成为改革开放以来SD经济高速增长的最主要支撑。显然,这里面有个问题,那就是政府官员可能出于显性政绩的考虑而强力推进第二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各地市着力建设光伏、LED产业以及“铁公鸡”等基础设施就是这样的例子。分析表明,如果经济资源能够从第二产业分流一部分到高附加值的第一产业(如茶叶、园林水果、食用菌、水产品和林业等)和第三产业(如物流、仓储、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则资源配置的效率将得到有效的改善与提升。3.3产业结构变迁对SD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在考察了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量”的关系后,接下来就得对经济增长“质”的问题进行一番分析。劳动生产率作为反映增长质量的理想指标,它描述了区域劳动的投入-产出效果,其值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薪阶层的劳动报酬,对消费、投资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另外,劳动生产率反映了特定地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于区域未来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这里,笔者采用“转换份额分析方法”(Shift-shareAnalysis)就1996-2014年不变价格下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趋势进行测度。转换份额分析法最早由法布里坎提出,它将劳动生产率分解为结构变化的贡献与产业内部生产率的增长效应。令LPt代表第,期劳动生产率,GDP,代表第t期地区生产总值,Lt代表第t期劳动就业人数。GDP表示第t期第i产业的产值,双表示第期t第i产业的就业人数。斌表示第,期第i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有:设g(·)表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则t时期相对k时期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可表示为:由式上式知,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可分解为以下三部分:(1)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它反映了劳动力要素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转移时所引起的总体劳动生产率LP的净提升,即产业结构变动带来的生产率的变化。(2)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它衡量的是行业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要素占比权重变动的相互影响对总体劳动生产率LP的作用效果。(3)生产率增长效应双,它度量了产业结构不变时,劳动生产率受各产业劳动生产率LP变动的影响。得到的SD地区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可知1996-2014年,SD产业结构变迁(包括静态结构变迁效应与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度达76.18%。特别地,动态结构变迁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度分别达84.26%和62.92%。也就是说,SD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源于劳动力在部门间流动所带来的丰厚的“结构红利”;而且,通过进入更高效率的生产部门,农村剩余劳动力以积累经验、模仿技术等“干中学”方式不断创造出更高的价值-作为内生动力,这极大地提高了区域资源的配置效率。进一步地,以1996年为分界点,在此以前,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度为44.03%,表明这时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内部生产率的增进。此后,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度提高到59.64%,表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转而依靠部门间要素资源的流动与优化来实现。就第一产业而言,由于劳动力不断从农业部门迁移出来,劳动投入占比不断下降,故改革前后结构变迁效应均为负值。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温和的增长主要源于第一产业制度变革与技术进步有力地推动了内部生产率的提高,且改革开放后内部生产率的提高要高于改革开放之前。与总体劳动生产率相类似,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经历了由改革开放前依赖内部生产率增长到改革开放后依靠产业结构变迁的转变。而在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变迁则始终作为促进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3.4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状况图2是TL值和TS值变动趋势图,反映了SD省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状况。从图中可以看出,TL值与TS值的变动均具有较小波动性,但整体讲,TL值是趋于下降,TS值趋于上升,反映了SD省产业结构一直趋于合理化并不断进行升级中。同时也可以看出,图2.SD省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变动基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角度下的SD省产业结构变迁波动特征与中国特别是SD省省内改革开放的历程基本是相契合的。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入世以后,SD省的经济发展进一步融入全球,低端制造业给SD的大量就业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SD省也加大了优化产业结构的力度,大规模发展第三产业,压缩第一产业并打造制造业强省,使得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化,并促使产业结构升级。TL值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TS值则明显上升。4.SD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4.1各市发展不均衡SD省资源赋存在较大差异,各市在全省经济规划中的发展重点不同以及原有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各市产业结构发展不同,经济发展也存在较大差距。从产业发展层次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基本呈现东高西低的不均衡现象。人均生产总值中,鲁西南地区的菏泽仅有21461元,鲁西北聊城也只是36573元,但东部沿海的青岛则达到了82680元,东营市更是接近150000元。各地区的产业发展也不均衡,东中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较好,工业比重较大,但是西部地区尤其是鲁西南地区农业比重仍然较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4.2要素资源存在“反效率”配置产业结构变迁至今,要素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到位?对此,笔者采用结构偏差系数对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偏离度进行测算。数学表达式为:其中,表示第i产业的产值比重。表示第i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当E=0,则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处于均衡状态。E值越大,则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差越大,资源配置仍存在调整空间。图3.SD省三次产业结构偏差系数(1995-2014)如图3所示,SD第一产业的结构偏差系数为负且绝对值趋于上升,表明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的现象并没有随着区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有所缓解,相反还有进一步加剧的危险。原因有三个:一是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使得土地耕种对于劳动力需求日益相对地甚至是绝对地减少;二是部分农村劳动力由于年龄偏大,体力、反应灵敏度或操作精确度逐年下降,这使得他们在既定的生存工资约束下难以同年轻农民工相竞争,在城市就业的难度比较大;三是部分农民(主要为女性)需要承担起种植承包土地、赡养老人和抚育子女等家庭职能。相比较而言,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且绝对值较之第一产业偏离度来得更大,表明该产业存有资本过度配置的现象。产业资本的过度积累常常是由于地方政府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缘故,以期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产值,提升政绩指标。然,这样的要素资源“反配置”不仅容易造成工业部门资本收益率出现非正常下降,拉低居民消费,造成社会就业不充分;而且,片面地追求不具有比较优势的重工业“大而全”往往会使得产业缺乏必要的自生能力,需要政府予以扶持和补贴。4.3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度不断上升关于产业结构同质化,笔者采用相似系数就SD九地市1996-2014年三产结构趋同程度进行测算。数学表达式为:其中,是城市第k产业的产值比重,是城市第k产业的产比重。本文以厦门为参照物,2014年,九地市产业趋同度达0.9以上,表明SD内产业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近年来,除莆田、泉州两市产业结构趋同度稍有下降以外,其他地市的产业结构趋同度均较2002年相比有所上升,可见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在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上仍存有较大的挖潜空间。究其制度本源,首先在于政绩考核的单维度—地方经济增速成为评判官员能否得到晋升的最为重要的衡量标准。随着行政性分权及财政上“分灶吃饭”改革的逐步推进,地方政府具有短期刺激经济快速增长及大量投资的强烈冲动,反映在产业发展上,即高度重视地方工业基础的敦实和地方工业体系的完善。其次,区域城市间的竞争还夹带有政治晋升博弈。地市政府“一把手”除了需要顾及产业投资与经济增长外,往往还要考虑上级政府对不同地域经济绩效相对位次的评价情况。一般地,只有当自身的经济收益大于对方,区域协同合作及产业分工细化的决策才会付诸实施。进一步地,为保护本地利益,防止税源外流,增加可支配资源,地方政府可能采取行政指令或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对商品及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进行强制性干预。地方保护主义及相伴相生的交易成本的上升都将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走向趋同。5.政策建议5.1推动传统产业优化提升鼓励制鞋制革、服装纺织、建材陶瓷、食品饮料、半导体照明等消费品制造业向“塑造品牌、提高档次、保质保量”方向转变;推动电子机械、移动通信、汽车制造等装备制造业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变。发挥政策引导,鼓励产业内部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加快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的环境设施和功能配套,着力打造特色专业园区,完善产业链条,为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提供平台支撑。支持上市公司开展再融资和资本运作,引导优质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为上市公司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创造良好的公共环境。积极培育省内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数量优势,持续加强品牌创建、品牌运营和品牌提升;培养一批企业巨星和优秀中小企业,全力打造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公共创新平台,促进传统产业链整体创新。5.2缩小地区差距,各地市均衡发展首先要加大交通方面的投入:菏泽、聊城、济宁三个地区多平原,尤其是菏泽地区更是以平原为主,而且是郑州、济南、徐州三城市连接的中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因此,加大这一地区的交通投入,改善鲁西与鲁东、鲁西与豫东、鲁西与苏北的交通状况,有利于加强中原经济圈和SD半岛经济圈,甚至是和整个环渤海经济圈的联系,带动鲁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各地区内部根据其经济发展状况,积极发展城际公交、城际高速,为商贸流通、人员流动提供有利条件,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其次要加大旅游政策引导,鼓励拓展旅游资源。临沂的红色旅游、济宁和聊城的运河文化以及济宁的孔孟文化、菏泽牡丹等都具有明显的观光游览价值。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则是发展田园观光旅游,鲁西湖泊、农田较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创新,可以形成新农村条件下的平原旅游资源优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拓展不仅可以提高西部地区收入水平,还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5.3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SD省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仍比其他沿海省份低,而且内部发展层次、内涵不高。在前文的分析中也看出了“虚高度化”的情况,导致产业结构高度化虽在短期对经济有着积极作用,但这种积极作用并不能持久,在长期甚至有着消极影响。因此,SD省在充分发挥交通、通信和互联网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发展的层次和内涵。首先要大力发展交通、通信和互联网等对经济发展具有的基础性作用的行业。全省应完善各市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速、高铁等使各地区时间距离缩短工程的建设,通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很好的缩短SD省东西距离,较好的带动鲁西经济带的发展,改善东西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大力发展通信、互联网技术,使SD省内各地区能够及时获取相关信息,推动经济产业信息化,促进各地经济发展。其次,加快服务业的跨越发展,鼓励个人创业,支持企业创新,激发服务业的发展活力。打破行业垄断,支持银行、保险、教育、物流、医疗等服务业有效竞争,促进其合理发展。同时各级政府要在资金、政策方面培育一些初创时期或者幼稚期新兴行业和支持公共服务行业的发展。继续打造和推广SD旅游品牌,做好旅游业推广,注重人文与自然景观的宣传,推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最后,发展创新型、应用型教育。无论是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还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当今所需的是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SD省高校众多,2014年普通高等院校有137所,其中本科62所;SD省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也是在全国前列,2012年省内院校和机构研究生毕业人数是22882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则超过46.5万人次。但SD省并不能称得上是教育强省,“211”工程院校只有三所,而且随着前几年并校运动,一些实用性、应用型的特色院校消失。如今,高校里多是理论教育,而实践教育不足,并没有有效的针对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而且学生创新能力较差。针对这一现象,教育必须改革,摒弃以前的那种高校只是教你思考、传授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多与企业合作,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因此,只有发展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才能为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人才基础,一方面利于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利于第三产业内涵的提高以解决当前“虚高度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有利于解决就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5.4推进循环经济体系建立与完善加快推进SD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环境保护对产业优化升级的倒逼作用,把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建设的依据,把环境准入作为经济调节的手段,把环境管理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进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循环经济发展。对省内现有工业园进行集约化、集聚化和专业化改造提升;实施一批资源循环综合利用项目,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和企业共生发展的产业群;支持一批节能环保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推广使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积极发展节能、节水、低耗、环保型设备,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引导企业清洁生产,对诸如建材、造纸、炼焦、化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理解统计物理模板
- sift算法讲解课件
- 《斜坡稳定性》课件
- 企管部年度工作计划范文书结尾
- 吉林综合管道支架施工方案
- 健康体检高危异常检测结果管理规范
- 北京地铁风水电施工方案
- 【大学课件】职业成功的技巧与要求
- 4煤企示范矿井达标计划
- 学校个人德育教育工作计划
- 【《广东省服装业出口贸易探究》9900字(论文)】
- 《立体主义》课件
-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
- (完整版)A4作文格纸可直接打印使用
- 四川省凉山州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卷
-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 建立网络安全咨询和支持团队
- 2024年五粮液集团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工厂盘点计划书
- 华为经营管理-华为供应链管理(6版)
- 冲床吊装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