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 修辞手法知识点附习题解析_第1页
初高中衔接 修辞手法知识点附习题解析_第2页
初高中衔接 修辞手法知识点附习题解析_第3页
初高中衔接 修辞手法知识点附习题解析_第4页
初高中衔接 修辞手法知识点附习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高中衔接修辞手法知识点附习题解析一、常见的9种修辞手法1.比喻(1)比喻的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甲事物喻乙事物。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典型形式: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②暗喻。典型形式: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词联结。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被堆成雪白的山冈。③借喻。典型形式: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如:“闭着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④博喻。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同一个本体。如:瞧,那骑着自行车翩翩而来的一群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3)比喻的作用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2.比拟(1)比拟的特点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或者把人当作物,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②拟物(把人当物或把甲物当乙物写)。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3)比拟的作用正确运用比拟,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4)使用时注意事项①感情必须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气氛。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感情相悖)②本体与拟体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私私的低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它们相互说“再见”,显然不符合“私私的低语”的特征)3.借代(1)借代的特点不直接说出所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字或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2)借代的种类①特征代本体。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②材料代本体。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③标志代本体。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④人名代著作。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⑤绰号代本人。如:芦柴棒,去烧火!⑥专名代泛称。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⑦具体代抽象。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⑧部分代整体。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3)借代的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达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4)使用时注意事项①借代的借体必须具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看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如: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五角星”既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不符合“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歧义)②用人物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替。4.夸张(1)夸张的特点为了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2)夸张的种类①扩大夸张。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②缩小夸张。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③超前夸张。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泪,心内成灰。(3)夸张的作用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态度,增强语言的生动性。(4)使用时注意事项①夸而有据,夸而有度。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如:平原上整天都在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人们就在这大风中刨地耕地……(风既然那么大,人们怎么还能刨地耕地?自相矛盾)②夸张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如:屋里静极了,就连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这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5.对偶(1)对偶的特点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2)对偶的种类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Ø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符合对仗要求;Ø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Ø成分对偶。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承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Ø句子对偶。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3)对偶的作用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达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4)使用时注意事项①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无论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意义相同还是相反,其传达出的主题应是集中的,只不过有的从正面谈,有的从反面谈,有的从正反两方面谈。②上下句之间要有明确的关系。对偶的上下两句不是孤立的,应有明确的逻辑关系,常用的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③上下句不要出现重字。6.排比(1)排比的特点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2)排比的种类①成分排比。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②句子排比。如: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3)排比的作用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4)使用时注意事项使用排比时,要注意排比的内容不要重复,不能互相包含。如: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的模范、学习的表率。(该句中几个词语意义相同,生硬地排列,略显重复)7.反复(1)反复的特点为了强调某种思想、突出某种情感,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2)反复的种类①连续反复。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②间隔反复。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3)反复的作用①用于说理文章,起强调作用。②抒情写景,感染力强。③承上启下,划段分层。④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4)使用时注意事项反复不是某些语句的简单重复,必须根据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抓住关键性词语,突出表达中心或感情。层次要清晰,节奏感要强。8.设问(1)设问的特点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的一种修辞手法。设问是无疑而问,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注意,启迪思考。(2)设问的种类①自问自答。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②问而不答。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3)设问的作用设问不同于一般的疑问句,它是一种应用较广泛的修辞手法。有的文章直接用设问作标题,这种标题能够起到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索,使读者更好地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有的设问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这种修辞手法能起到启下或承上的作用。至于篇幅较长的说理文章,为了使论证深入,波澜起伏,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更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可见,引起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是设问的突出作用。(4)使用时注意事项设问要用在必要的地方,用在必要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要用得恰到好处。误用或滥用设问,非但不能增加文采,相反,还会削弱语言的表达效果。9.反问(1)反问的特点反问也叫反诘,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2)反问的种类①问而不答。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Ø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如:我难道没有应该受到责备的地方吗?②问而有答。如: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地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3)反问的作用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使语句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4)使用时注意事项不是任何句子都可以用反问的,一般在表达强烈感情时用,其表达的感情必须浓烈,观点必须鲜明。二、5组易混修辞手法1.比喻和比拟(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l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l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例1中把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比作“喧腾的大海”,有相似点;例2中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l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l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可不出现。[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湖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例3中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湖水”和比喻词“像”;例4中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3)表达的效果不同l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l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2.借喻和借代(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2)不同点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3.对偶和对比(1)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例1]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2)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格现象。[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例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4.排比和对偶(1)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例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火,四海长风……例1中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火”或“一街灯火,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例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例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例2是排比句,“要”是提挈语;例3是对偶句,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3)对偶在平仄、对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则无此要求。5.反问和设问(1)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例1]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例2]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例1是反问句,能明确肯定“美”的意思,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例2是设问句,问句本身不能明确什么意思,句末只能用问号。三、即学即练1.山脉相互枕藉着、依偎着,匍匐在朦胧的月色里安详地睡了。山上的树木挤挨着、拥抱着,进入了梦乡。松树等乔木高高的婆娑的树冠,如伞如云如絮,像幽幽夜幕里的泼墨画。山在呼吸,树在呼吸,空气在呼吸,夜在呼吸……此刻凝目,能看到天涯;此刻倾听,可听及海角。比喻具有相似性,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2.秋天来临之际,许多树木的叶子在掉落前纷纷变成红色、黄色或者橙色,树木叶子在谢幕前唱起了欢歌。原本接收光照的的叶子,会让树木变得不耐寒;同时,叶子上密布的气孔会随着树木的呼吸而损耗大量的水分。树木在气候条件不利的时候会全面舍弃叶子。比拟富于情味,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拟进行简要分析。3.战争是炉火,淬炼出的躯骨,比钢还硬。这样的战士,为了劳苦同胞的翻身,为了灿如朝花的明天,为了创造崭新的世界,迎向枪弹尖厉的啸声。鲜血和死亡,无法阻止战火中的前进。年轻的生命,那么绚烂地放射着光辉,驱散现实的黑暗。和大山站在一起,他们是最高的峰;和大江流在一处,他们是最急的浪。高峰在天空昂屹,姿态奇伟;急浪在大地激涌,志向宏远。天空和大地之间,飞扬着红色的战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他是“哲学家”。多数时间里他很少说话,他在格物致知,他在沉思。头痛医脚,脚痛医头,他总是由果推因,沿波溯源。他说,勿躁勿怒,你当涵养性情,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物我无隔则万物皆备于我,万物之正气护持我,则何病之有?他说,旷达些吧通脱些吧,明月在怀,白云在怀,无垠的蔚蓝色时时高悬心中,你就有了至人的品格,则何病之有?这位中医大夫,当然不是这样滔滔不绝地发表他的哲学讲演,不,他常常是沉默和安静的,眉目间透出的是静穆和慈祥。我借阅他的一些行医日记,我觉得我不是在读有关医术的文字,我其实是在读哲学,甚至,他告诉了我许多在哲学著作里读不到的东西。这位中医大夫不像是医生,只因为他是高明的医生。借代的基础是相关性,比喻的基础是相似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既用了借代手法,又用了比喻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与解析1.特点:运用博喻,从多角度表现本体“松树等乔木高高的婆娑的树冠”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增添了语势;(2)相似性:净净的月,单个的树冠近看恰与伞盖相似;成片的树冠远观与云彩、飞絮相似,而这些形成的浓密如阴的景象恰似泼墨山水画。【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松树等乔木高高的婆娑的树冠,如伞如云如絮,像幽幽夜幕里的泼墨画。句子“如伞如云如絮,像幽幽夜幕里的泼墨画”运用博喻,把“婆娑的树冠”比喻成“伞”“云”“絮”“泼墨画”,从多侧面表现本体“松树等乔木高高的婆娑的树冠”视觉所见的外形特征,形象生动具体,富有画面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喻体间又形成排比修辞,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表达尽兴。“像幽幽夜幕里的泼墨画”,在朦胧的月色里,单个的树冠、成片的树冠促成的画面就像泼墨山水画,突出了颜色特点,画面感强。2.将秋叶的凋落比拟成“谢幕”,二者在走完一生,即将告别这一点上有可拟性;将秋叶的颜色变得绚丽拟写成“唱起了欢歌”,二者在让人感觉愉悦这一点上有可拟性。画线句运用这两个比拟,生动地写出秋叶凋落前最后的绚丽。【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比拟修辞手法的能力。先找出运用了比拟的句子,“树木叶子在谢幕前唱起了欢歌”;然后根据题干提示的“本体和拟体的某些特征存在可拟性”,来具体分析画线句中“比拟”的运用,并分析其效果。“树木叶子在谢幕前唱起了欢歌”,句中有两个比拟,一是将叶子的凋落写成“落幕”,二是将树叶掉落前纷纷变成红色、黄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