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同学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教学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对立统一规律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1、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

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整个世界

1、世界观与方法论方法论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水利枢纽

(2)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包含和体现世界观。

(3)世界观、方法论与哲学的关系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2、哲学基本问题

◆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一切活动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都涉及到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是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也是人们现实生活所面对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黑格尔(1)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不可知论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理论将在物质观中阐述)唯心主义

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夸大为世界的本原,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和基础。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看作先于物质世界并且独立于物质世界的本体,认为物质世界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形式。主观唯心主义贝克莱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存在就是被感知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下。客观唯心主义朱熹黑格尔“绝对观念”是世界的主宰理在事先毕达哥拉斯:“数”是世界的本原;柏拉图:理念论列宁的批判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是魔鬼,只不过一个是红鬼,一个是绿鬼罢了。虽然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同时也展示了一种超越常识的哲学思考的魅力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世界两大类现象的最高概括。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各种哲学派别相互论争的理论焦点。

③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4)世界是怎样的在世界状态问题上,解决世界“怎么样”的问题,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Dialect),原意指在辩论中揭示并克服对方议论中的矛盾的方法,在哲学中是指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与辩证法相对,指的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小结第一,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回答“世界是什么”第二,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回答“世界是否可知”第三,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回答“世界怎么样”

(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有了社会存在,才有了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根据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社会历史观可划分为:柏拉图马克思、恩格斯(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物质观的历史发展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3、意识的起源及其本质(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泰勒斯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代表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无限者”是万物的始基阿那克西曼德“空气”是万物的始基阿那克西米尼火金水土木元气说王充柳宗元张载王夫之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构成的。

局限性:把物质归结“原初物质”,把问题简单化、片面化了;缺乏科学依据,只能是一种天才的猜测。(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培根洛克爱尔维修拉美特里物质=原子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由原子构成,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原子图原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人钟心脏发条神经关节齿轮游丝霍布斯人是机器③对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评价:A、优点:坚持了唯物主义,反对了唯心主义B、缺点:

一是机械性;二是形而上学性;盲人摸象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三是不彻底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评价:指出物质是个抽象概念,超越旧唯物主义;但没有说明抽象的是什么。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判断标准1、是否具有客观实在性;2、能否独立地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3、在文明、科技条件足够的条件下、在人脑机能充分挖掘和发挥后,能否有“反映”。物质定义:

具有客观实在性,它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可知论反映论不可知论先验论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原子物质=客观实在性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物质的对立面有人说,物质的对立面是“反物质”;有人说,物质的对立面是“非物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意识)与物质相对立。那么,什么是意识?意识是如何产生的?意识有何特性?意识与物质有何关系?2、意识及其起源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1动物的感觉、心理3人的意识4(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岩石风化现象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1桂林象鼻山水滴石穿葵花向日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动物的感觉、心理3狗追来,人吓跑人捡石,狗吓跑非生物反应特性机械反应长时间拍球时的节律性、无意识性人类无意识的机械节律活动人的无意识机械节律活动4案例1:学院四六级英语考场中,少数大学生考试时周期性的转笔绝活;案例2:学生在电影院看电影时,那个旁若无人的有节奏的、但并非打摆子的颤抖;案例3:在老师讲课中,很多句话后多出来的“那么呢,”、“啊”这几个字。人类意识4有意识的活动:劳动、社会实践、创造理性VS

本能创造性VS

模仿性语言VS

非语言社会性VS

群体性

结论: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意识与动物心理的区别(2)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劳动使意识的主体—人成为社会的人

◆劳动使意识的工具—语言得以产生和发展(狼孩、猪孩、鸡人)

◆劳动使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不断完善

(3)意识的本质其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语言文字在量上,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人脑都占有绝对优势脑重约540克,与体重比是1:500约脑重约6000克,与体重比是1:1000脑重约1500克,与体重比是1:50脑重约9000克,与体重比是1:10000脑重约400克,与体重比是1:150

在质上,人脑是高度精密复杂的物质器官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就是说,意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其二,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客观性意识源泉的客观性意识内容的客观性意识的主观性意识形式的主观性个体意识的差异性意识的创造性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东汉人王符说:“龙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本草纲目》第43卷,龙条)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设问:意识的主观性是否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如何理解:不同的学生对老师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人眼中的世界各不相同?鬼、神、狐、怪的凭空出现?意识形式的主观性并不否认其内容的客观性:没有客观物质世界,无法形成意识;意识差别的根源在于客观物质的区别;主观意识都可在客观世界找到原型。(4)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意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能改造客观世界意识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意识赋予人的活动以目的性和计划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五规划F=GM1M2/R2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能动创造性过程改造客观世界改造人类自身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条件: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

必须考虑事物所处环境的影响意识能动性实现的途径:实践

意识本身只是一种精神力量,要把它变成现实的物质力量,就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的统一性含义

2、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按照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物质世界1、世界的统一性含义所谓世界的统一性指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自然界是物质的微观粒子、宏观物体、宇观天体是物质的上帝在哪里呢?宇宙空间到处是物质世界,没有上帝居住的天堂。生命现象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2、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按照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标志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鳄鱼出壳火箭升空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如季节交替永无休止(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凡物质都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喜玛拉雅山以每年10mm的速度缓慢的长高

太阳正带领着8大行星(06.8.25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众多卫星、小行星以及慧星和流星体等围绕银河系中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转。

庞大的银河系正在以每秒600公里的速度在广漠无垠的宇宙中疾驰。太阳系全图银河系

泰山也在运动变化之中。100万年以来,它已经长高了几百米。泰山日出

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社会都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生物进化图

◆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形式运动主体机械运动宏观物体物理运动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化学运动原子、离子、原子团生物运动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社会运动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中的人思维运动人的大脑

静止是指物质运动中的相对的稳定和平衡状态,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的含义(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没有发生位移(物理位置)

◆没有发生质变(化学性质)静止的表现形式宁静的校园长大的西红柿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联系: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即静中有动;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即动中有静.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行的列车旋转的地球河外星系行星

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猫猫静止是事物发展的主要条件;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首要条件;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标尺。承认静止的重要意义:

(4)批判错误观点:

A、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相对主义诡辩论看来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呀B、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只承认静止,否认运动。

(3)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间的含义: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1秒钟之内光波传播30万千米马奔跑25米蜗牛爬行1.5毫米

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时间的特性: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是时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空间的含义: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广延性和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一是表现为一定的体积二是表现为一定的位置YXZO

P(X1,Y1,Z1)X1Y1Z1长高宽

测量时间的单位通常有年、月、日,它们都是靠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来确定的。地球公转月球表面图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空间也是用物质在时间中的运动度量的。

光年是光在一年时间里所行驶的距离,约为1013公里。地球到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为3万光年。银河系的直径大约是10万光年,中心厚度约为1.2万光年银河系正面图地球

其一,物体体积无论大小,都要占有一定的空间;其二,物体寿命无论长短,都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太阳系全图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实在性,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对的。1971年,美国科学家作了一个实验:把两个极其精确的徒步原子钟,一只留在地面上,另一只放在飞机上绕地球一圈以后,发现飞机上的钟比地面上的钟慢了100亿分之5.9秒。据此推算,如果宇航员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空中飞行一年,就相当于地球上约50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证明:时空随着物体的运动性质的变化而变化,当物体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行时,就会发生长度缩短、时间变慢的现象。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证明:不同质量的物体分布状况会使时空发生不均匀现象。质量越大、分布越密,引力就越强,引起空间的“曲率”就越大,时间流逝就会变慢。时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宇宙的持续性是无始无终、无尽无休的。时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有始有终、有尽有休的。空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的广延性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空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广延性是有穷有尽、有边有际的。时间空间无限性与有限性

无限由有限组成,并通过有限而存在。宇宙中的每一个具体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但是,各种具体事物的数量是无限的,它们的转化、发展也是无穷的。正是无数有限的具体事物,构成了无限的物质世界。时间空间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概念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2、实践的特征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3.实践的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劳动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外交农民起义商贸洽谈(3)科学实验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社会性◆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物质世界

人类社会自然界(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定义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联系自然界与人类世界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自然界是人类世界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不断地影响、制约和改变自然界。

人和自然、社会与自然界之间,不断通过实践特别是生产活动发生相互作用,进行着物质变换、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流;自在世界(自在自然)人类社会

人化自然人的实践人类世界

人类社会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社会生活的实践性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其意识的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物质生产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历史主体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推动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剧中人”、“剧作者”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联系和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①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世界自身固有的,不是臆想出来强加给事物的。2、联系的特点②联系的普遍性(1)每一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着(2)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③联系的多样性苹果熟透了要掉到地上,这是苹果与地球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恰好掉在某人的头上,则是苹果与人的偶然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与住房问题相联系的其它问题3、联系观点的意义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运动、变化、发展的区别

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主要标志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说明事物不会永远固定在一点上。变化: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运动的多样性。主要指事物内部和外部联系的演变。发展:指前进的变化或进化,特别是指人类所处的现实世界中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动。2、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①新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如新物种的产生.②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既克服又保留,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如新文化的产生.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4、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所谓过程,就是事物发展在时间上的持续和空间上的延伸,表明事物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本质: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之间的内在逻辑Why?How?Where?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二)质量互变规律(三)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基本内容:如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发展。1、什么是矛盾我的矛无坚不摧!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如何?!?这里的“矛盾”是逻辑矛盾,而不是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辩证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定义:

生命本身即包含有死亡的种子。

黑格尔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是否认矛盾:

形而上学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

恩格斯

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1)矛盾的同一性

①定义: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③同一性不等于某种具体的同一

②表现:A、相互依存

B、相互贯通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矛盾的斗争性①

定义: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②表现:A、相互区别

B、相互排斥

C、相互分离

③斗争性不等于某种具体的斗争

黑白子的争斗(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对立内容不同地位不同作用不同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贯通说一说

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反对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善于从同一中把握对立,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反对绝对同一、绝对对立的思维方式。(4)方法论意义

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统一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别。马克思形式上学思维方式:

植物和动物之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取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动物正好相反,吸取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它们就是这样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的。(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的前提;B、矛盾双方互相利用、吸收对方发展自己;C、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矛盾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推动事物不断地量变;

B、矛盾斗争性引起矛盾双方的转化,推动事物发生质变。(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只有相互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没有,这是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矛盾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矛盾;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2)矛盾的特殊性A、含义即矛盾的个性,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双方都各有其特点。每个人的表情都不一样①矛盾性质的特殊性

a、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b、非根本矛盾:不规定事物及其过程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

B、表现例:在生命体中,同化和异化的矛盾是根本矛盾。②矛盾地位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事物的诸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事物的诸矛盾中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辩证关系:对立:地位、作用不同;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意义:

着重抓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视其他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非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辩证关系: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邓小平:在毛泽东同志的一生中,功劳是主要的,错误是次要的。对立:地位、作用不同;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意义:“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将来有将来的两点,现在有现在的两点,各人有各人的两点。总之,是两点而不是一点。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毛泽东③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日本投降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代替。有些矛盾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最后达到对立面的融合,形成全新的事物。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A、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区别健康的人、患病的人、活人、死人……共性的人分类标准个性的人职业工人、农民、军人、医生、护士……年龄儿童、少年、青年、壮年、老年……肤色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性别男性、女性……生理国籍中国人、日本人、美国人、英国人……民族汉族、回族、壮族、苗族、蒙古族……时代古代人、近代人、现代人……体形胖人、瘦人、高个、矮个……性质好人、坏人、凡人、英雄、罪犯……人166

世界上没有“水果”,只有桃、梨、苹果、桔子等具体水果形态。它们的共性是植物的果实,有较多的水分,美味可口,可以生吃。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依存167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二)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度(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的规定性

人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动物,就在于人是有语言、能思维、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的高级动物。(2)量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它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

——恩格斯认识质是基础、是前提;认识量是深化、是精确化。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

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只有能够成功地应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成熟的地步。冰水汽50

C0

C100

C(3)度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度两端的界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

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越这尺度就会招致沉沦和毁灭。

黑格尔掌握适度原则克服过犹不及2、量变和质变及其辨证关系⑴量变和质变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量变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案例1:火车从石家庄站运行到北京站案例2:石墨在高温高压下变成钻石⑵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部分质变又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两种形式

a)

阶段性部分质变:根本未变,次要性质变化,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不平衡性变化。b)

局部性部分质变:全局未变,部分性质变化,事物内部各部分发展不平衡性的表现。a)

阶段性部分质变封建社会三阶段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b)

局部性部分质变革命根据地

延安革命根据地瑞金质变中有量的扩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3、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进行新的量变。量变和质变如此交替循环。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在实际生活中,要把远大的理想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三)否定之否定规律1、肯定和否定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遗传是肯定方面,变异则是否定方面;同化是肯定方面,异化则是否定方面。2、辨证否定观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发展否定第三,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工业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运动是相对的,时空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时空也是相对的。爱因斯坦相对论对牛顿力学的否定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形而上学的否定是绝对的否定,就是否定一切,就是全盘抛弃和一笔勾销,其中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保留和继承。

你没见树上有虫吗?为什么把树砍了?3、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过程:否定之否定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完整过程与统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一般公式:麦粒麦粒植株社会发展过程:认识发展过程:原始公有制私有制实践认识公有制实践植物生长过程:种子植株种子4、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根本分歧形而上学辩证法派别分歧孤立联系静止发展片面全面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1、唯物辩证法的含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客观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包括:

主观辩证法

2、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含义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和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辨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3、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辩证关系

二者本质上是统一的,但表现形式不同:⑴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⑵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独立存在;主观辩证法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的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1、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论⑴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二者相互渗透:唯物论是基础,辩证法是核心。唯物论包含着辩证法,辩证法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1、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论⑵区别:①二者所属的哲学问题不同辩证唯物论回答世界是什么的“本体论”问题;唯物辩证法则回答世界怎么样的“状态论”问题。②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辩证唯物论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唯物辩证法则主张世界按照固有的规律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③二者的方法论意义不同辩证唯物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与客观要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唯物辩证法则要求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矛盾分析方法将来有将来的两点,现在有现在的两点,各人有各人的两点。总之,是两点而不是一点。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毛泽东

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坚持改革开放,要学会说“两句话”,要注意“两手抓”。这些思想就是辩证法的一分为二、两点论思想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矛盾分析法运用案例:在治国手段上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充分考虑两种手段各自利弊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一)原因和结果(二)必然性和偶然性(三)可能性和现实性(四)本质和现象(五)内容和形式(一)原因和结果⑴含义:原因:引起一种现象的现象。结果:由原因引起的现象。闪电之后必然伴有雷声,但闪电不是打雷的原因,闪电和打雷都是云层中正电与负电碰撞的结果。闪电和打雷不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⑵关系:①在具体的因果关系中,二者不能颠倒;②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科技发展和生产关系;⑶意义:分析因果联系可以增强人们活动是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二)必然性和偶然性⑴含义:必然性:事物发展一定如此的趋势。 偶然性:事物发展不一定如此的趋势。⑵关系:①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②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③二者相互转化。⑶意义:把握必然性;注重偶然性。不存侥幸心理;守株待兔(三)可能性和现实性⑴含义:现实性:具有客观根据的现实存在。可能性:包含在现实性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⑵关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⑶意义:要求人们要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四)本质和现象⑴含义:现象:事物的外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⑵关系:①任何本质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②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⑶意义: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案例:

苹果落地是现象,引力相互作用是本质。(五)内容和形式⑴含义:内容: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方式。⑵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内容。⑶意义: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运用形式,反对形式虚无主义。1、商品的促销活动2、应聘前包装自我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分析与综合逻辑与历史1、①归纳: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个别一般(1)归纳和演绎归纳分为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②演绎:以一般概念、原则为前提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个别一般水果都含有维生素梨是水果梨含有维生素归纳为演绎提供前提,演绎为归纳提供指导水果都含有维生素梨是水果梨含有维生素苹果含有维生素葡萄含有维生素桔子含有维生素……苹果、葡萄、桔子……是水果水果都含有维生素。③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转化。①分析:就是在头脑中把客观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分门别类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②综合:就是在头脑中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结合成整体,形成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2)分析和综合例一、关于光的认识人们分析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认为光是微粒;人们又分析研究了光的干涉、衍射现象和其他一些微粒说不能解释的现象,认为光是波。当人们把这些方面综合起来以后,一个新的认识产生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例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门捷列夫做了63个卡片,分别分析了63种元素的性质,探索它们的规律。最后,他把元素按原子量逐渐增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又按性质相似上下对应排列。这样,元素周期律被门捷列夫发现了。③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转化。分析综合世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人类社会自然界无机界有机界植物动物微生物………………(3)抽象和具体具体——抽象——具体(思维)(感性)理性①感性具体:人们通过感官对事物整体所形成的一种生动、丰富但相当笼统的感性认识。认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②抽象是指对象的某一本质方面(因素、属性、关系)在思维中的反映,也就是对事物某一本质的认识,是一种内容上尚不完全的理性认识形式。③思维具体是指关于某一对象的各种抽象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统一起来的有机整体在思维中的完整的、具体的再现。感性具体抽象规定思维具体认识④抽象和具体的辩证关系

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抽象是对感性具体的否定,但它又包含着对自身的否定,是向思维具体的接近。思维具体是对感性具体和抽象规定双重否定基础的辩证统一,是否定的否定,是认识的结果。(4)历史和逻辑

一是指对象发展史,即客观事物(认识对象)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如天体史、地质史、生物史、社会史等。①历史:

二是指认识发展史,即人类对特定对象的认识发展过程,如天文学史、地质学史、生物学史、社会学说史等。②逻辑:指关于对象的认识成果或理论体系的内在结构和范畴演化序列。物理学的逻辑速度加速度力功和能历史的方法人们在研究事物时,按照研究对象产生和发展的自然行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