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组中国古代冶铸业-青铜业的演变详解_第1页
2组中国古代冶铸业-青铜业的演变详解_第2页
2组中国古代冶铸业-青铜业的演变详解_第3页
2组中国古代冶铸业-青铜业的演变详解_第4页
2组中国古代冶铸业-青铜业的演变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冶铸业

青铜业的演化469班高乐高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把握了冶铜技术。从夏朝到春秋末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数量多,品种齐备,工艺精湛,呈现出了绚烂的青铜文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都是这一时期青铜器的精巧制品。

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春秋时期,我国制造了先进的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战国时期,铁农具渐渐推广,到汉代已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进展。我国冶炼钢铁的技术始终在进展、进步。两汉有了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南北朝时,制造了灌钢法;汉代,人们开头用煤做冶炼的燃料;东汉时,杜诗制造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南宋时,开头用焦炭冶铁〔欧洲直到1709年才开头用焦炭冶铁〕。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青铜冶铸业青铜器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宏大制造,而我国先民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制造了独步世界的青铜文化。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从夏、商到周,各个时代的青铜器造型随着社会的进展而不断变化。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特色。一是器型的种类在增减,有些品种甚至为一个时代特有,二是每个品种的造型在不同时代会有一些转变并维持一段时间或形成统一的特征,有时候,全部的青铜器造型又都会深深地打上本地域本民族文化的烙印,形成一些地域民族特色。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中国青铜时代的文化,该文化以觉察于河南省洛阳偃师二里头命名。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七世纪。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的洛阳四周和伊、洛、颍、汝诸水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带。商、西周的治铸

二里头文化以后的商代青铜器,可分为二里岗期和殷墟期两大阶段。为适应其神权统治,需要进展大量繁复的祭祀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青铜祭器是神坛上的重要道具,因而此期青铜器铸造工艺有了长足的进步,体积厚重、纹饰奇异庄重的青铜器大量涌现,形成了我国青铜文化最富强的时期。商代后期,青铜冶铸业臻于鼎盛,能娴熟地使用多种分铸法以获得简洁的器形,铸型工艺也已标准化。椭圆形容器多实行三等分或六等分的分型方式,方形、长方形容器以对角线的延长线为界,承受四等分或八等分。器物种类繁多,有各类礼器、生活用器、兵器、生产工具、车马器和乐器等。大型铸件用直径达600~800毫米的竖炉熔铜,由槽道浇注。重要器物的合金配比也初步形成标准。西周时期陶范铸造进一步推广,中期以后形成独特的风格,消逝很多新的器形、纹饰。有些器内铸有专篇铭文。技术的进步还表现在铜质芯撑的普遍使用。铜器足部从与铜器内腔相通改为封闭式等。青铜生产工具是构成青铜时代生产力的一大要素。出土文物中常见的青铜手工工具有刀、锥、凿、斧、锛、削、钻、锯等。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云南等省相继觉察大量商周青铜农具,有耒、耜、镰等器类。正是在青铜工具广泛应用的根底上,造就了举世著名的绚烂的商周青铜文化。春秋时期春秋中期以后,中国青铜艺术又跨进了一个新的进展阶段.这时候新兴的封建地主势力渐渐加强,奴隶制已摇摇欲坠。在这礼崩乐坏”的年月,天命观念彻底动摇了,青铜艺术原有的社会功能萎缩了,那些积诧着重要社会、政治和宗教意义的威震一时的种种神灵,在青铜器表上毫无例外地消逝了。秦汉时期的青铜文化

秦汉时期青铜冶铸技术连续进展,主要表现在叠铸法的技术成熟以及钱币、铜镜、铜鼓、鎏金器物的铸造和制作。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在技术和艺术上的特色和统一性,证明青铜冶铸技术在中国具有独立的起源,它的卓越成就在世界物质文明史上据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但秦汉时期随着铸铁技术的制造和铁器的推广使用,在兵器、工具等方面,铁器已占据了主导地位,而陶瓷器皿在生活用品中占据了主要地位,青铜器开头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二、冶金业春秋时期人们制造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这是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重大成就,也是世界冶铁史的奇迹。战国时期冶铁业一般只能冶铸农具和少数手工工具,锻制兵器还比较少。秦汉时期,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秦灭六国后,迁冶铁业者赵人卓氏、齐人程郑入蜀,使临邛进展为又一个冶铁业中心。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实行冶铁官营,在全国设铁官49处,每个铁官下属一至几个作坊。已经开掘的汉代冶铁或铸铁遗址有20多处,多数建在有铁官的地区。这些作坊中,一种以冶铁为主〔一般设在矿山四周〕,另一种以铸铁为主〔设在城市郊区〕,少数是冶铸兼作。秦汉时期秦汉用黄金为货币,金产量有较大增长。魏晋南北朝时期冶金业最大的特点是:形成了中国古代钢铁生产技术的独特体系和某些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广泛使用的灌钢是一种生产工艺简便、产品质量优良的重要制钢方法。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冶金业的富强可以从采冶地区的扩大、产量的提高、生产品种增加和大型铸件等方面反映出来宋代冶金业有重大进展。北宋初各路主管矿冶的机构监、冶、场、务有201处,到北宋中期增至271处。利国监是当时最大产铁中心,有36冶,冶各百余人。莱芜监有铁冶18所,冶工1800余人。磁州亦有冶铁中心,并以产钢知名。宋代已较广泛用煤炼铁,又推广了用胆水从铁中提取铜的技术。铜冶也扩大规模。广东岭水铜场有10万人从事开采。元代较大的冶铁中心有44处。唐宋元时期冶金业的富强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进展从多方面促进了冶金业的富强。首先,工农业进展需要大量铁工具。其次,商品经济进展使货币的需要量猛增,铜、铅、锡等消耗日大,宋代局部地区还行使铁钱。另外,宗教的兴盛,艺术品和建筑装饰的进展也耗用更多的金属。其中一些大型铸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冶铸的新水平。唐武则天时在洛阳铸铜天枢,高105尺,下有铁山围170尺。宋代在太原晋祠铸有四个大铁人,在正定铸大铜佛高73尺。元代用铁1.6万斤铸铁龟,又铸铜殿长2.7米、阔2.5米。又有一些极为精巧的铸件,如唐代铸造的黄道游仪,北宋铸造的水转浑天仪等。这一时期的金属加工,工艺精湛,嵌镶铜镜技术到达顶峰,金银饰品及鎏金器物受到世界赞誉。明清时期冶金业的进展这一时期金、铜、铁、锡、铅、锌的生产规模和产量都比唐宋时期有所增长,并生产白铜〔铜镍锌合金〕。银两逐步成为主要货币,银产量亦有增长。明清以来,冶金业的规模远远超过前代,并进展了铸造、锻造、有色金属生产和加工技术,向欧洲出口白铜、锌这些当时还是独特的产品。不过,清代冶金业与欧洲崛起的资本主义近代冶金工业相比,已日见落后。这是中国封建制度长期连续、阻碍生产力进展的结果。冶铁业的进展,为农业供给了先进的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