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生产到盆景产业产业化下的新农村文化变迁以长阳县高家堰村盆景产业为例_第1页
从农业生产到盆景产业产业化下的新农村文化变迁以长阳县高家堰村盆景产业为例_第2页
从农业生产到盆景产业产业化下的新农村文化变迁以长阳县高家堰村盆景产业为例_第3页
从农业生产到盆景产业产业化下的新农村文化变迁以长阳县高家堰村盆景产业为例_第4页
从农业生产到盆景产业产业化下的新农村文化变迁以长阳县高家堰村盆景产业为例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农业生产到盆景产业产业化下的新农村文化变迁以长阳县高家堰村盆景产业为例

高家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属长阳自治县。距长江市和长阳市40多公里。全镇因盆景根艺、丹水旅游、矿业开发三大支柱产业而有名,该镇高家堰村被誉为“湖北省盆景根艺第一村”。高家堰村辖8个村民小组,716户,2319人,曾是国家级贫困村,在全县是一个有名的“老大难”,有名的“问题村”。问题在于当时全村人口500多人,而有效耕地不足1000亩。尽管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初采取了“移路还田”的措施,把该村作为一个重点攻坚的“老点”,长期拨发国家救济粮,但仍未能解决当地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农民心理不平衡,对政府心存怨恨,扯皮、上访的事屡屡发生。政府一直在积极思索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农民也在政府的引导下探索发展之道。正值上世纪80年代初期,沙市轻工业城的兴起,需要大量的绿化资源,许多客商纷纷前来购买树兜等原材料,这大大启示了农民。到了90年代,当地政府大力号召发展盆景根艺产业,并采取和出台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使得产业有所发展。在新世纪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当地产业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并得以迅猛发展。高家堰镇盆景根艺生产从起步到如今,现形成了以高家堰村白果坪为中心、沿318国道近2000米长的盆景根艺专业市场,并从“以户为店、以路为市”走向了“公司加农户,建设大市场”的规模化经营。目前,高家堰村从事盆景根艺生产的专业户有55家,从业人员近2000人,其中百万元户2家,50万元户5家,10万元户11家。现有盆景100万盆,根艺作品1.5万件。全村已有43人被吸纳为湖北省盆景根艺协会会员(1)。盆景胚桩基地面积达200亩,柑桔种植面积达2002亩。全村经济总收入1739万元,人均纯收入2799元。产品远销广州、武汉、上海、北京等全国十多个省市,年销售额达250万元(1)。一、产业的发展是高家堰村文化发展的载体高家堰村在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下,随着二十多年的盆景产业发展,不仅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而且吸收了外界的新事物、新观念。这些发展促进了社会文化变迁,促成新农村文化品质的现代化,是整体文化的价值调整与提升。产业的发展带给高家堰村社会生活的变化也是显著的、全方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培养树桩“树桩”发展农田和产业,促进产业一体化高家堰村曾是典型的农耕社区,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来源,该村素有精耕细作传统,在极为有限的粮食作物地里套种一些经济作物和蔬菜,但不仅难成规模,而且效益很低。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下,政府号召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盆景产业,得到村民普遍响应。截至我们调查日为止,全村从事盆景根艺生产的现已达到145户。村民普遍栽植树桩和扦插育苗,传统农业种植改为树桩栽植和扦插育苗,农田变为“树桩园”、“苗圃园”;同时还兼顾少量经济作物,如柑橘、柚子等。老百姓普遍认识到培育树桩比传统农田种植更划算、更省力。“只种粮食难以填饱肚子”,“要致富,得发展盆景”,“比种田强百倍,收入高些,没有种田苦,大热天不需要下田”(村民的话)。现在他们都舍得把好田好地用于栽植树兜,树兜的普遍栽植使原来的传统农业发生了根本改变。改革开放后,农村责任田分产到户,随着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推进,村民大都在自己的田地单打独斗,村民之间的交往逐步减少。然而在盆景产业发展过程中,村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加强联合意识,把盆景产业规模做大做强,形成产业一体化,才能共同抵御市场风险,避免相互压价;才能提高该村盆景知名度,整体推进经济的发展。2003年该村盆景协会自发成立,在日常盆景制作过程中,他们经常相互交流学习,提供信息。盆景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相关产业的兴起和职业分化。目前该村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盆景根艺市场交易网络,除经营盆景根艺外,在村内还出现了小型运输、加工、建筑等新行业。曾出外做泥瓦零工的村民,回到村里制作花盆,现已成花盆制作专业户,效益可观。有的还由兼职开始转向专业化,在他们眼里盆景根雕是一件件价格不等的商品。(二)景观设计的深刻性,是村民们为学习的热情我们分类调查了20户农户,其中大户(按盆景市场价格,资产达百万元)5户,中户(50万元)10户,小户(30万元以下)5户。调查发现,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各家各户都喂养2~3头生猪,每年总要卖1~2头来增加经济收入;可近几年,从事盆景产业的农户几乎不喂养生猪,这对于传统的经济收入方式来说是一个显著的变化。村民们认为“喂猪麻烦,一头猪还不如一个小盆景赚钱”、“存钱不如存兜子(树兜)”,即是说钱放在银行不增值,钱变成“树兜”后,“树兜”在田里培植的时间越长,就越值钱。村里90%以上的农田都用于种植树兜,有的大户还向小户租用3~4亩地,每亩租金每月600~800元不等。村民们对于盆景的培育也有自己的观点:“专家是按作品(盆景)艺术搞,我们是按市场需求搞,按他们的方法搞就吃不成饭了,好的东西我们还是按艺术搞,不过这很少。”村民不再把一心务农的人看成是能干人,而是把会经商赚钱的看成是有本事的人。该村村民平均文化程度不高,30岁以上的村民有60%左右的只有初中文化,有的甚至是小学未毕业。村民感慨:“我们都是农民,文化程度不高,见识少,产品艺术含量低,上不了档次,价格也上不去。只有学不少知识才能达到‘一景二盆三基架四题名’的境地。”盆景协会会员感触更深:“我经常到外地参加盆景交流会,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了解市场情况。我文化不高,和他们交流有一定的难度,我进步还是蛮快的。我家也买了电脑,想在网上交易,可我不会,只是摆设,小孩放假后用。”现在,他们十分重视智力投资,稍有钱的人家都会把小孩送到宜昌市的中学读书,甚至是读贵族学校;许多村民为孩子请了家教,一村民戏虐地说:“我娃儿的英语分数是用钱‘买’的(请了五年的英语家教)。”尽管学校有食堂,但每到中午,家长都会去高家堰镇为读初中的孩子送午饭,哪怕是再苦再累也不间断,他们以此表达对孩子学习的重视。学龄前儿童已不再放在家里玩耍,都送往集镇幼儿园。村民们也重视自己的学习,许多家庭都订有与盆景相关的杂志。科技局干部也体会到村民学习热情的变化,说到:“原来开个会都难集中,还要求发工资、供中饭,现在的培训他们都主动来,即使要交钱都愿意来。”显然,在产业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中,村民深感知识的欠缺阻碍了盆景艺术含量的提高,限制了他们对外交流与推广盆景。(三)普遍的家庭使用频率及材质村民们曾住在干栏式土木结构的板壁屋、茅屋或土墙屋,依山而建,现在是沿路而建,土房子变为“洋房”、“小别墅”,房屋结构布局上也变化较大,在房子的设计上也开始注重其功能、实用、布局、美观。盆景产业的发展给村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由此而富裕起来的90%以上的农户已改住砖混结构的平房或楼房。我们所调查的20户农户都用盆景所得利润修建了新房,平均每栋房子花费7~8万元左右。家用电器在该村已基本普及,一些条件好的家庭多次更换电视,从黑白到彩色,从小屏幕到大屏幕,从模拟到数字化。电话、手机普及率达98%。家家户户基本上有摩托车,有的还打算买小汽车,其他日常生活用具也是逐步更新。年轻人开始模仿城里人的穿戴,服饰方面原来注重的是实用、耐穿,现在开始追求档次、名牌、款式。大多数的村民购置服饰一般前去宜昌市中心,认为那里的质量好、档次高、款式多。一些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四十多岁的妇女已学会使用银行信用卡对外进行业务来往。高家堰人虽然住在丹水河两岸,但历来缺水干旱,过去是在较远的水井里挑水。从盆景根艺尝到甜头的村民出资出力修建水库和塘堰,后来又相继安装自来水系统,如今该村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和盆景灌溉问题。在高家堰村,从事盆景根艺的一般都比传统种植农户要富裕得多,现代性的物质产品如冰箱、空调、微型农产品加工机械等在这些家庭出现,成为新型农村的亮点。(四)村民的自由生活方式发生了嬗变高家堰村民过去的生活状态是“住在半高山、吃的兰花烟、烤的树兜火、吃的洋芋果”。现在他们以大米为主食,玉米、洋芋只是作为调剂佐餐,食物来源由原来的自产自销为主改变为现在的以购买为主,食物品种向多样化发展,饮食更加丰富。许多外地客户经常吃住在当地村民家,若村民生活条件不好,这些讲究的老板是不会让自己遭罪的。村民自信地说:“集镇的商贩最喜欢我们去买菜,我们每次买得多,不讲价钱。”培育盆景的最忙季节是春夏两季,若到了剪枝打药水时忙不过来,他们就会请4~5个帮工。村民的闲暇时间增多,而过去一年四季都在忙,难得有闲暇,即使有也只是在雨天或是当人们把当天的事情做完后的夜晚。以前三五人一起主要是拉拉家常,现在转为看电视、看影碟、打纸牌或麻将,有时也会在一起交流盆景根艺技术。现在许多人看电视或是打牌到深夜才睡觉,村民的闲暇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尽管这里交通便利,生活富足,但是他们不再把本地看成是好地方,他们向往过上城市人的生活,他们希望自己的后代读书后有更好的前途,到大城镇去生活、工作。这主要来自客户、媒体的影响,增加了村民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认同,改变了对土地、家乡的看法。在访谈中我们发现,有孩子在大城市读书或工作的家庭,家庭社区威望普遍较高,其自豪感溢于言表。(五)等客观因素择偶自由。大多数青年自由恋爱成婚,父母包办的极少。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由媒人牵线搭桥,经双方同意后再征求父母的意见是普遍的模式,现在基本上是青年人自己做主,父母只提出参考意见。即使父辈对晚辈找的对象不满意,也只是藏在心里,他们对晚辈的婚姻有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择偶标准过去一般考虑对方的品德因素如勤劳持家、尊敬老人等,如果嫁女儿还要考虑对方的居住环境、家庭条件等客观因素,现在也开始强调对方的文化素质和个人喜好。这里“女儿不外嫁,儿子不作上门女婿”。婚姻程序简化。青年人自己选好对象,在征得双方父母认可后,由男方请媒人安排认亲,女方到男方家看门户,算正式定亲。从此双方亲属认识并开始相互走访,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等礼尚往来,双方考虑一段时间后,无变故就择吉日举行婚礼。结婚时用小轿车接新娘,女孩的嫁妆由原来的物品变为现金,一般在5万元以上。村民的生育观有明显变化,认识到“养多不如养好”,“多子女多烦恼、生儿生女一个样,女儿也是传后人”,“一男一女一枝花,多儿多女多冤家”。大都是以核心家庭为主,少数为主干家庭,家庭的规模一般3~4人,独生子女家庭逐渐增多。在高家堰村,崇拜祖先仍是普遍的信仰,小心供奉祖先是后人的义务和责任。村民们相信定期的祭祀可以获得先人的荫庇保佑,如果得罪怠慢先祖,不但自己的道德良心过不去,还会遭来祖先的责罚报应。一年中有几个节日必须祭祀逝去的祖先:腊月二十四、春节、清明节、七月半,家家户户要祭祖扫墓,或在坟头上插上清明吊标,或在家里祭祀祖先。但祭祖程序大大简化,家家户户用香纸、爆竹等到先祖坟前祭祀,纸钱现在已改为阴钞(专为亡人制作的钞票),现在村民一般只祭父辈和祖辈,再往上的祖先如果在父祖辈墓周围的或记忆清楚的才一并祭祀。二、土地利用:文化重构的规范引导高家堰村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在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发生了重构,而文化重构对社会发展具有很大影响。我们从其文化变迁考察,当代的高家堰村社区文化与传统相比较已有很大的不同,这主要在于科学精神的不断提升、商业意识的增加、个人价值观的增长逐步使人们的行为向现代文化的普遍性生活方式转变。人们不再保守,村民在与外界交流中逐步有了一些法律意识,有了较大程度的开放性。这些都标志着农村社区传统文化经过重构后已开始向现代型转型。在当代,高家堰村文化重构作为一种事实已在发生。由于经济产业结构改革是有意识地进行的,是一种自觉行为,所以自觉地对待文化重构、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规范性对策是必要的。而且,随着产业化和西部地区发展的深入,土家地区受到的影响会比以前更大、更强。因此,处理好土家族地区的文化重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就目前该村文化变迁的特点、机制和存在的问题来说,认为对文化重构的规范应注意以下方面:第一,民族地区在开发中应处理好经济与文化的平衡发展,注重对人文力的投入和开发。社会发展具有双向价值目标,一是物质经济的增长;二是以人的素质提高为核心的精神文明的发展。而这双向目标在社会实践之中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无论是从目的而言,还是从手段而言,二者都应是平衡发展的。从该社区的社会发展现状来看,以抓经济建设为主线是必然的,但由于文明层次低,不能形成较强的人文力予以支持,从而阻碍经济发展;反之,又因经济发展慢而制约教育发展,进而不利于人文力的增强。一个社会的人文力处于低势,对经济的发展和人的发展都是不利的。第二、在盆景产业发展模式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是大力开发替代产业,运用现已掌握的资源和技术,可发展绿化苗木;二是形成法人式的治理机构,成立公司,各家按资产入股,统一经营,开拓市场,形成规模化、工厂化运作方式,确保常年大批量的供货能力;三是设立专门的销售部门,大力发展、派遣专业的销售人员抢占、开拓市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