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旧石器考古的重要进展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396d0f3513dfa91bc99258af8996fbb/0396d0f3513dfa91bc99258af8996fbb1.gif)
![中国东北旧石器考古的重要进展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396d0f3513dfa91bc99258af8996fbb/0396d0f3513dfa91bc99258af8996fbb2.gif)
![中国东北旧石器考古的重要进展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396d0f3513dfa91bc99258af8996fbb/0396d0f3513dfa91bc99258af8996fbb3.gif)
![中国东北旧石器考古的重要进展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396d0f3513dfa91bc99258af8996fbb/0396d0f3513dfa91bc99258af8996fbb4.gif)
![中国东北旧石器考古的重要进展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396d0f3513dfa91bc99258af8996fbb/0396d0f3513dfa91bc99258af8996fbb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东北旧石器考古的重要进展
一、扩大与周边地区的旧石文化研究和交流古代技术、行为和生存模式的研究是明末清初考古学的范畴。这一学科通过对埋藏于地下的古人类生产与生存活动所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及其空间分布关系的发掘与研究,探讨人类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方式、所占有的食物和生活资源的种类及获得的方法和途径、其活动区域的大小及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方式、以及与其它生物的相互依存关系(1)。我国东北地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这里南濒大海,西接蒙古,北面与东面分别隔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同俄罗斯、朝鲜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18°以北,北纬38°以北(2)。其东部包括长白山山地和黑龙江流域,东邻俄罗斯滨海地区,东部偏南辽宁省、吉林省东南部与朝鲜半岛相接壤,西、北与蒙古和俄罗斯相接壤,是中、蒙、俄三国的交界地带。该地区地处北半球中纬度欧亚大陆东缘地带,是第四纪环境演变的敏感区域,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第四纪晚期可能为古人类文化交流的“走廊”,对于研究东北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扩散与交流有着深远意义。以前也有学者对该地区和周边地区的文化关系进行过探讨(3)(4)。东北地区幅员辽阔,地形多样。地势总的来说,周边高,中间低。该区西部有燕山、七老图山和大兴安岭,北部为伊勒呼里山和小兴安岭,东部是张广才岭、老爷岭和长白山。这些山脉连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较高的半环形山地区。其内环抱的是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东北外围则有通过松花江谷地与松嫩平原相连的三江平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东北地区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这都为生活在这里的古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东北地区旧石器考古起步较早,发现遗址众多,材料相当丰富(4)(5)(6)。在我国旧石器考古中占有重要地位。2000年以来,东北地区新获得了吉林和龙石人沟(7)(8)、和龙柳洞(9)(10)、珲春北山(11)、抚松新屯西山(12)、安图沙金沟(13)、和龙青头(14)以及黑龙江神泉(15)、十八站遗址(16)等8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或地点的新材料(表一,图一)。这些发现不仅为我们全面认识和总结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与特征、石器制作传统以及古人类、古环境和适应生存方式等诸多问题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进一步探讨中国东北地区与周邻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关系,提供了丰富而重要的科学资料。而朝鲜半岛位于亚洲大陆东缘中央,南北介于北纬33°6′和43°之间,西东介于东经124°11′和137°51′之间。朝鲜半岛三面环海,西濒黄海,东临日本海,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北以鸭绿江、图们江与中国、俄罗斯毗邻。近年来伴随如忠州水库、住岩水库和高速公路等基础建设的进行,发现了垂杨介、上舞龙里、金窟和月坪等大批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17)(18)(表二,图一)。随着遗址数量的增加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大大促进了朝鲜半岛旧石器研究的发展,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亚早期石器工业、细石叶技术的传播、冰楔和火山灰断代等方面,并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主要从环境、文化等不同角度对东北地区东部区域和朝鲜半岛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叶工业进行比较,阐释这一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成果对于了解北亚、东北亚地区的远古历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旧石器工业主要分为三大种类表三通过对石制品进行较为详细的技术类型分析,东北地区东部石器工业是以石叶和细石叶加工的各类石器为特征的细石叶工业类型。各遗址出土的石制品中,绝大多数(81.47%)为剥片和加工工具时产生的石核、石片、石叶、细石叶、碎屑及断块等,加工成器的标本占石制品总数的10.5%(图二)。石制品原料以黑曜岩为主,石英次之,其他原料较少。剥片方法有锤击法和砸击法,此外,间接法剥片也占有一定比例,打片时对石核台面进行修整。工具以刮削器为主,雕刻器、尖状器次之,其他数量较少。工具毛坯以片状为主,修理方式以单向加工为主。在总体上,石制品以小型及中型为主,中型、大型标本也占一定比例,个体间变异较小,加工较为精致,原料利用率较高。而在朝鲜半岛地区,学者们一般将其分为三部分进行区域分析,分别为朝鲜半岛北部、中部及南部(19),三个地区间旧石器工业的主要差别在于原料,由此而使得石器技术存在区域性差异。总的来说,朝鲜半岛地区细石叶工业也是以石叶和细石叶加工的各类石器为特征。细石核主要以楔型细石叶石核为主,也存在锥形石核,并被认为其是楔形石核剥片的终极阶段,石核类型不如东北地区东部多样化。石制品为剥片和加工工具时产生的石核、石片、石叶、细石叶、碎屑及断块等。石制品原料主要有黑曜岩、石英、石英岩、硅质灰岩、流纹岩、页岩等,其他原料较少。剥片方法有锤击法和砸击法,此外,间接法剥片也占有一定比例,打片时对石核台面进行修整。工具复杂多样,以刮削器为主,还有雕刻器、石钻、有柄尖状器等,后者与日本同时期的器物类型较为相似。工具毛坯以片状为主,修理方式以单向加工为主。在总体上,石制品以小型及中型为主,中型、大型标本较少,个体间变异较小,加工较为精致,原料利用率较高。三、石材行业技术分析1.石制品原料的地域性与民族性旧石器时代古人类获得石料的来源主要有三种情况:(1)遗址附近河滩或冲沟的砾石;(2)遗址附近的风化基岩块或砾石;(3)开采自原生岩层(20)。东北地区东部旧石器遗址周围的基岩分布是与古人类制作石器原料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2005-2008年间对这一地区进行了一定的区域地质调查,试图寻找石器原料产地。长白山山脉的主体是由中、酸性火山岩以及碎屑沉积岩等构成的,这些山脉岩石的风化露头和图们江流域及其支流含砾石的河床都为古人类提供了便利的获取石料的来源。黑曜岩(Obsidian)是一种致密块状褐熔渣状玻璃质岩石,具深褐、黑、红等颜色。断口为贝壳状,玻璃光泽,常具斑点褐条带状构造。比重较轻,约2.13-2.42,含水量一般<2%(21)。这些物理特性反映出其特别适合古人类用来制作石器。古人类常利用它来加工石器。肯尼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卡普斯人开采黑曜石矿,土耳其的Kaisarich、亚美尼亚的LakeVan等地的古人类也都利用它制作工具(22)。东北地区新生代火山约510座,主要分布在著名的吉林长白山地区,诸如吉林龙岗火山群、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群、二克山火山群和科洛火山群等。这些火山绝大多数由火山喷发碎屑堆积物组成,这些喷发产物的一半是由单一的火山碎屑岩组成。构成东北新生代火山碎屑的即有广布的火山喷发空落堆积物,又有鲜为人知的火山基浪堆积物,火山泥流堆积物以及火山碎屑流状堆积物;火山碎屑及熔岩覆盖面积和受其影响的地域超过50000平方公里(23)。火山喷出岩类广泛的分布范围使得该遗址的古人类获取黑曜岩优质原料十分便利,使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认识到黑曜岩优于其它石料,质地均匀,不含杂质。这表明了古人类剥片和加工工具时对黑曜岩质料的偏爱,也反映了其遵循因地制宜,就地择优取材的策略。综上可以看出,该地区的石器原料具有高含量和高质量的双重特点,古人类能够生产出美观、规则、高效的工具带来了便利条件。东北地区东部细石器工业诸遗址内石制品原料较为单一,以黑曜岩占绝对优势。从遗址石制品类型与原料的利用率情况来看,表明了古人类剥片和加工工具时对黑曜岩质料的偏爱,也反映了其遵循因地制宜,就地择优取材的策略。而在朝鲜半岛地区,原料的开发与利用主要经历了由早期的以石英、石英岩为主要原料的砾石工业、石片工业向较晚的以黑曜岩、页岩、灰岩为主的石叶工业、细石叶工业的转变。原料的地区性差异在朝鲜半岛较为明显,可以根据遗址内发现的优势原料的不同,韩国学者将朝鲜半岛划分为三个区域:北部、中部、南部(24)。北部由于靠近长白山地(韩国称白头山,Paektusan),所以容易获得优质的黑曜岩原料,所以这一地区细石叶的生产均以黑曜岩为主要原料,如Mandalli遗址;中部地区,硅质灰岩是诸遗址的主要原料,如Suyanggae和Sokchangni遗址;南部地区遗址主要以火山凝灰岩为主,其次为粉砂岩、角岩、安山岩及黑曜岩等,如Wolpyeong、Taejon、Okkwa等遗址(25)(26)(27)。关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存在一定数量的黑曜岩原料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这些原料可能来自于半岛北部的长白山地,是由半岛北部的狩猎采集者带着这一地区的,可能存在原始的交换活动,而也有些学者则认为,这些原材料是来自于与半岛南部地区相隔对马海峡(TsushimaStrait)的日本九州岛(kyushu)(28),要解决区域内黑曜岩原料产源问题还需要微量元素分析(Traceelementsanalysis)和中子活化分析(Theneutronactivationanalysis,INAA)来确定。2.地面曲面、岩石面为曲面的人工资源整合技术从东北地区东部地区细石叶工业遗址内出土的石核和石片观察,应该有三种剥片技术在该地区被使用过:一种是锤击法(包括软锤法和硬锤法)直接剥片,以锤击石核及锤击石片为代表;另一种为间接法剥片,以细石叶石核、石叶石核、细石叶及石叶为代表(图三)。另外,应该还存在砸击法,但考虑到黑曜岩硬度大、致密均一、脆性等物理特性,无法真正完全地将锤击、砸击石片完全区分开来,因而不能排除砸击技术在该遗址应用的可能性。根据Sullivan和Rozen的废片分析标准(29),本文选择该地区出土材料比较丰富的石人沟、柳洞两个遗址进行了废片分析(图五),排除了石核、砸击制品和工具,将石片、碎屑加以比较分析,具体结果如图显示。从废片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到,这两个遗址石器工业拥有比例较高的完整石片和近端残片,碎屑比例也较高。其中,比例较高的残片应该为石核剥片或工具二次加工的副产品,从石片角的统计结果来看,大多数残片都是在石核台面角不大的情况下剥取的。大多数残片为点台面、刃状台面等人工台面,线台面、素台面次之,有脊、有疤、自然台面者很少,说明石核的预制台面技术较高,这也与石核的统计分析结果一致。石片背面非自然面的比例最大,这表明石片多为非初级剥片,反映了遗址石核产片率较高。虽然碎屑仅仅是石制品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副产品,但是它们对研究石器加工技术和分析人类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使用脆性大的黑曜岩进行剥片或加工工具时将会产生较多的碎屑,可以进行模拟试验,来计算出石片及工具在数量上与碎屑及断块的比例关系,进而进行遗址的功能分析,判断它究竟是一处石器制造场还是野外宿营地。工具修理上采用了压制法、指垫法及间接法。工具类型以刮削器和尖状器为主,雕刻器、琢背小刀、石钻等较少,还出现了复合工具,整个器型加工规整,大多数工具小而精致(图六)。以该地区遗址内主要的工具类型——刮削器为例,加工方向以单向为主,其中正向加工数量最多,反向加工次之,复向等加工方式较少。大多数标本修疤排列规整、连续。朝鲜半岛地区细石叶工业的类型学重建主要着眼于细石叶石核工艺技术的一些基本要素,如打制台面、细石叶剥离的位置、毛坯类型、是否预制等。该地区主要的剥片方法是直接法和间接剥片法。细石叶石核类型主要为楔形细石叶石核,而后被锥形细石核所取代(图四)。一些日本学者根据本国的细石核材料,共划分出十几种细石核类型(30),其中一部分也得到了我国学者的承认(31),韩国学者根据朝鲜半岛细石核材料与周边地区对比也划分出几种类型,并将细石叶的生产分为三个阶段:毛坯制作、预制台面以及剥离细石叶(32)。由于细石叶工艺的复杂性,细石核毛坯的选择和制作阶段是尤为重要的,这将直接影响到剥片产品的质量和细石核的形态变化,由此学者们也将细石核毛坯分为几种类型:两面修整(bifacial)、单面修整(unifacial)、锥形(conical)(33)。石器类型较为复杂多样,除了端刃刮削器、边刃刮削器、雕刻器、尖状器、石钻、锥等细小石器外,还包括一些砍砸器和手斧等大型石器,垂杨介(Suyanggae)遗址即是如此(34),细小石器一般由均质的优质原料制成如硅质灰岩或凝灰岩、黑曜岩,而粗大石器由石英和石英岩制成(35)。虽然在细石叶工业内存在一定数量的粗大石器,但细石叶工艺仍占主体地位。在朝鲜半岛细石叶工业内还存在着一种较为典型的石器类型———有柄尖状器(36)(Tangedpoint)(37)(图七)。根据它们的制作方法,长石片被剥离之后,它上部宽的部分用压制法修理,修出一个装柄部和对称的器型,用来承受装柄使用时的压力。综上所述,东北地区东部和朝鲜半岛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叶工业在剥片技术和工具修理技术方面都较为相似,不同的是后者有柄尖状器较为发达,二者都存在兼有细石器和砾石工具的遗址,如韩国垂杨介遗址和吉林安图立新遗址。这两个地区的古人类均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原料,而原料的质地对石器的制作修理影响很大,质地较差的原料如石英、石英岩等制作砍砸器等粗大石器,而黑曜岩、硅质灰岩等质优的原料制作精致加工的细石器。四、最终古环境晚更新世以来,虽然区域地质构造趋于稳定,但自然环境演变仍很显著,其特点是伴随全球古气候变化,出现了干湿冷暖的交替和相应的生态系统变化。根据孢粉资料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在晚更新世晚期气候有三次波动。前后两次寒冷干燥,中间一次则表现为温暖湿润(38)。同时我国东北地区在晚更新世晚期发生了两次真猛犸象集中向南扩散事件(39),这说明我国东北地区在晚更新世后期存在着较大的气候波动。40-20kaBP,松嫩平原森林面积明显扩大,草原面积缩小,古气候回温转湿,广泛分布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20-11kaBP,孢粉组合中草本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主要为耐干旱属,木本花粉较少,仅为寒温带成分,构成荒漠冻原——稀树草原耐干冷环境的植被景观(40)。这一时期为北方末次冰期中最寒冷的时期,导致动物群与一部分古人类向外迁徙。朝鲜半岛地区与东北地区东部古环境较为相似,基本处于大理冰期(70~12kaBP)的较晚期(距今18~12kaBP),为大理冰期中最干冷的盛冰期,限制了冰川发育而扩大了冻土发展规模,海面下降到了12万年以来的最低位置,整个渤海、黄海、东海所在的大陆架,几乎全部裸露,海岸线远离现代海岸线数百海里以外,植被较为贫乏,主要以旱生植物为主,缺乏树木景观(41)。在末次盛冰期的环境压力下,以往生活在北部地区的人类被迫向南迁移。迁移导致了新的文化因素的介入,使得该地区原有的文化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根据末次盛冰期前后东北亚地区旧石器文化变化的地层证据和史前人类遗址的时空分布特点说明,末次盛冰期的环境恶化对于东北亚地区的古人类文化具有普遍性。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埋藏类型主要为露天遗址,主要分布在旷野和河流的阶地上。东北地区东北南部较多,北部较少,平原山地交界处多,高山地区较少,河流第I、II阶地较多,而高阶地较少。根据该地区区域地理,并结合文化特点、技术传统等方面分析,东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遗存可以划分为三种工业类型(42):1.安图的特点主要分布在东北的东部山区。该类型以吉林图们下白龙、延边安图立新为代表,与黑龙江饶河、吉林抚松仙人洞遗址的文化面貌相近突出特点就是工具整体器型较大,砍砸器在工具组合中所占比例较高,工具修理相对简单,加工较为粗糙。2.社会文化特征主要分布在东北中部的丘陵地带。该类型以吉林辉南邵家店、图们岐新B、C地点和龙井后山为代表。该工业类型的文化特征是剥片以锤击法为主,偶见砸击法。工具以刮削器为主,其次为尖状器,砍砸器等器形较少。工具修理较精致,并以中、小型为主。3.朝鲜半岛细石叶工业遗迹此类型以吉林和龙石人沟、珲春北山、和龙柳洞、抚松新屯西山、安图沙金沟、和龙青头、黑龙江神泉及十八站遗址为代表。剥片技术除锤击法外,还使用了间接剥片技术。工具修理上采用了压制法、指垫法及间接法。工具类型以刮削器和尖状器为主,雕刻器、琢背小刀、石钻等较少,还出现了复合工具,整个器型加工规整,大多数工具小而精致。而朝鲜半岛则地形多山,前寒武纪的片麻岩和花岗岩基底约占半岛面积70%,为中朝古陆的组成部分,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山地地形约占半岛面积的75%,因久经侵蚀多呈低山丘陵,一般高度多在1500米以下。半岛可分三个地形区:(1)北部山地高原区,主要由古老的结晶片岩和片麻岩组成,海拔约2000米;(2)中东部山地丘陵区,位于妙香山以南,从元山直抵釜山、纵贯东部海岸的太白山脉,长约450公里,海拔约1000米,东坡陡峻,西坡平缓,是半岛南部地形的脊梁。本区西侧有几条平行的华夏向山脉,如广州山脉、车岭等,均属低山丘陵地带。(3)西部南部的丘陵低地区,海拔多在500米以下,黄海沿岸有大小平原断续相连(43)。但在朝鲜半岛没有像东北地区东部那样特殊的地貌单元相对应某种石器工业的现象或者说不是很明显。朝鲜半岛主要可以分辨出四种工业类型:1)砾石工业,以砾石加工的石核工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保安临时工劳动合同年
- 广告公司设计合同
- 宾馆经营权质押合同
- 内蒙古汽车租赁合同
- 三农服务智能化平台构建方案
- 药物研发委托服务协议
- 三农政策支持措施落实方案
- 内墙抹灰班组劳务分包合同
- 农业生产信用制度完善方案
- 基于人工智能的工业自动化应用实践指导书
- 高中生物 人教版 选修二《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教学设计
- GB/T 21260-2007汽车用前照灯清洗器
-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管理演示文稿
- 九年级班主任开学第一课设计课件
-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课件
- 甲基异丁基甲酮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 SURPAC软件地质建模操作步骤
- 秘书实务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程
- 新版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ppt
-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 螺栓扭紧力矩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