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经济的经济效益与农民的作用_第1页
农地经济的经济效益与农民的作用_第2页
农地经济的经济效益与农民的作用_第3页
农地经济的经济效益与农民的作用_第4页
农地经济的经济效益与农民的作用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地经济的经济效益与农民的作用

“土地是财富的源泉,工作是财富的父母和能量的重要因素。”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给出的著名结论从根本上揭示了经济的基本原则。因此,在考察和评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时,必须顾及两个基本的经济指标,即土地的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土地资源是立国之本,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一般来说,一国或一地区所拥有的土地资源是个固定值,因而除了劳动要素外,如何不断地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就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命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与农民有着特殊的关系,研究农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对解决“三农”问题、缩小我国区域差异意义重大。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域分布根据《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3)》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已利用土地总面积68738.08万公顷中:农用地面积为65665.7万公顷,占95.53%;建设用地面积为3072.38万公顷,占4.47%;二者之比为21∶1。在已利用土地总面积中,耕地面积为12592.96万公顷,占18.33%;园地面积为1078.99万公顷,占1.57%;林地面积为23071.97万公顷,占33.57%;牧草地面积为26352.19万公顷,占38.33%;其他农用地面积为2564.58万公顷,占3.73%。同时,在已利用土地面积中,东部地区只占全国的15.25%,中部地区占34.94%,而西部地区却占49.81%。1由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条件与开发利用程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域分布存在着显著差异。从各种用地类型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分布比重来看,结构性差异较为明显,三大区域中东部的农用地比重最低(见图1);从各种用地类型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已利用土地中的比重来看(见图2),同样是农用地结构差异较大,园地则中东部比重最大,耕地、林地是中部比重最大,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是西部比重最大。三大区域在建设用地的分布和比重上差异较小(见图3)。二、中国东中西部农业区的利用程度和经济效益分析1.我国土地利用率的现状土地利用率是从总体上衡量土地利用程度的一个指标,2土地利用率的高低受自然条件、人口及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一般来说,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密度较大、社会经济较发达,土地利用率就较高,较高的土地利用率通常会带来较高的总体效益。据2002年的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已利用的土地总面积为68972.9万公顷,土地利用率为72.6%,其中,东部为87.6%,中部地区为87.3%,西部地区为66.5%。在31个省、区、市中,有9个省、市的土地利用率超过了90%,有4个省、区则不到70%,这说明我国土地利用程度的省际间差异较大(见表1)。2.地上的国内再生产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03553.6亿元,3按2002年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已利用土地的总面积计算,全国平均的地均产值(每公顷已利用土地上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5245元,东部地区为63091元,中部地区为13004元,西部地区为4730元,三个地区之比为14∶3∶1,差距相当明显(见表2)。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土地利用率大致相同,但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有较大差异,中部已利用土地面积是东部地区已利用土地面积的2.3倍,但是东部己利用土地的地均产值是中部地区的3.5倍,地少产值高,地多产值低,可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并不取决于土地利用率,也不取决于土地资源的数量。3.不同用地结构的效益存在差异按2003年的有关资料计算,我国已用地中,每公顷农用地的地均综合经济效益为2165元(见表2),但地区间的差别很大,同样是农用地,东、中、西部地均产值之比为8∶2.6∶1,这其中固然有自然因素所产生的效益差,更主要的则是因为农用地结构不同所形成的效益差。以耕地、园地为例,全国每公顷耕地、园地所形成的农业产值为9900元左右,东、中、西部地均产值之比为2.4∶1∶1,差别并不大。但其他几类农用地效益就有很大的差别,据测算,全国每公顷林地的地均产值为400多元,东、中、西部地均产值之比约为5∶2∶1;全国每公顷水面所形成的淡水渔业产值为5000元左右,东、中、西部地均产值之比约为9∶6∶1;全国每公顷牧草地的地均产值不足2000元,东、中、西部地均产值之比为13∶4∶1。由于比较效益的不同,不同用地结构所产生的效益就必然形成差异。东部地区农用地结构中,效益较高的耕地、园地占33.88%,在西部地区农用地中,耕地、园地只占11.45%;在东部农用地中,效益较低的牧草地只占1.83%,而牧草地在西部农用地中却占57.19%。结构不同,效益当然不同。内蒙古、西藏、青海、新疆四省区牧草地比重都在70%以上,每公顷牧草地的地均产值仅128元,因此,其农用地地均产值均低于800元。三、影响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因素分析1.经济效益分析土地是一个自然综合体,在未经人类开发利用时,其本身就具有自然生产力,在一般情况下,农用土地的利用效益较多地依赖于自然生产力。影响土地自然生产力的因素首先是土地自身的特点和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不可否认,东西部之间在自然条件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这是造成我国农地利用经济效益差异的主导因素。2.原水资源约束与农地资源利用的方式选择在农地的区位条件、土地肥沃程度等不可改变的自然约束条件下,影响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以及如何在现有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的途径是笔者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粗略判定造成西部与东中部农用地利用经济效益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自然生产力较低的牧草地和林地,农业土地结构差异则是在农地资源约束条件下影响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关键。3.经济效益比较上述的分析已经表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不取决于土地利用率也不取决于土地数量。通过对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比较来看(见表3),与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相关的人均GDP、城镇化水平与人均土地资源状况呈相反态势,东部的人均土地资源状况最差,但城镇化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地均产值最高;西部正好与此相反。比较分析的结果同样表明,人均土地资源的多少也不应视为影响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4.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演替导致的资源在产业间的重新分配,是土地利用及其空间结构演变的最根本的动力。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也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根据1996~2002年全国已利用地年均固定资产与基本建设投资情况分析(见表4),4国家对东中西部地区全国年均已用地固定资产投资(元/公顷)的比例为15∶4∶1,全国年均已用地基本建设投资东中西部地区比例为11∶3∶1,东西部的差距从这两组悬殊比例中可见一斑。西部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增长速度缓慢,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小是导致西部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较低的原因之一。综上所述,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可以得出粗浅结论:在现有资源约束条件下,西部农用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农用地结构中经济效益较高的耕地、园地比重偏低,结构差带来效益差。土地利用的目标是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经济利益是人类利用土地的最根本的原因,社会效益则是整体和全局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可以说是久远的经济效益。评价土地利用效益的核心是经济效益,这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标志。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虽然并不完全通过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来反映,但不管是人多地少或是人少地多,“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5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始终是提高经济实力的基础。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更是一个农业国家,在发展经济的战略取向上更应该正视并努力提高农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四、提高农业效率的想法1.土地利用的效率土地具有多宜性,质量越好的土地多宜性越强。就农用地来说,是用作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或是鱼池,既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又要充分考虑农产品的社会需求,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适应社会需求的农产品生产,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土地利用的高效益。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的耕地总量不断减少。6虽然我国曾编制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采取了一系列行政管理手段来确保耕地总量的占补平衡,但实际情况是2000年全国的耕地总量比规划指标减少了107.69万公顷,2002年全国耕地总量比2001年减少了1.32%,2003年又比2002年减少了2.01%,但园地却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耕地减少而园地增加的根本原因是耕地利用和粮食种植的比较效益较低,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建设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单纯用行政手段来保护耕地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运用价值规律通过价格这一杠杆来进行调控。2.发展农业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目前,我国每个农林牧渔业劳动力经营的农用地为2公顷,其中东部地区为0.82公顷,中部地区为1.14公顷,西部地区为3.97公顷;全国每个劳动力平均的农林牧渔业产值为7600元,其中东部地区的劳均产值为11270元,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6730元和5190元。其劳均产值之比为2.2∶1.3∶1。地多产值低,地少产值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集约化程度的不同。农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面积用地的效益通常取决于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投入的多少,广种固然也可以达到多收的目的,但广种低产多收与少种高产多收之间在经济效益上是很不同的,因此,必须实行集约化经营,不断地增加单位面积的投入,同时,不断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这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在我国西部地区农用地构成中,牧草地的比重高达59.1%,其中天然草地又占98.8%,且多为荒漠草地,基本上是靠天养畜,加上原始放牧的利用方式,而且超载过牧,利用效益很低。据测算,西藏、青海每公顷牧草地的地均产值都不足100元,新疆、内蒙古也只有200元左右,而这4省区的牧草地总量占全国牧草地总面积的84.4%,占全国农用地总量的34.2%,对农用地利用效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从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应将荒漠草地划入生态保护区,实行限牧禁牧;另一方面,应加强牧草地的建设,并改变畜牧业的生产方式,在有水源保证的地区要大力建设人工草地,集约利用草地资源,提高草地利用效益。除牧草地外,林地利用效益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基本思路是一要保护,二要建设,三要降低利用强度。3.结构的动态性市场经济发展的动态性,决定了各种市场要素配置的动态性。7随着农产品市场的变化,农用地的结构必然要进行不断的调整,人为地凝固用地结构或种植结构,其结果必然导致土地利用效益的下降并使土地利用者为此付出代价。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农用地结构如具有动态性调控应变空间,在确保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前提下,农用地内部的地类应有弹性变更的活力,僵化的用地结构是不能适应动态变化的市场的,土地经济学里的“经济供给原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