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八章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二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五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1.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依据一是当时的国情决定的。从我国当时的国情看,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我们面临着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艰巨任务,百废待兴。但当时的国民经济实力极其薄弱,要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只有集中全国的力量,而要做到这一点,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则是基本的体制保证。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1.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依据
二是从主观认识来看,当时在理论上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因此,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也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必然产物,在理论上不会去探索实行其他的经济体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1.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依据三是苏联的实践对我们产生的示范性的影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我国在建立了社会主义以后,对于实行怎样的经济体制,是一个全新的问题。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使我们仿效苏联的体制具有现实合理性。苏联体制的示范效应: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2、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以后,在经济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条件下,我们快速地展开了工业化建设,成功地进行了156个重大项目的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我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2.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1)当时全国的经济结构比较简单(2)社会利益关系比较单纯发挥作用的原因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3、问题与弊端一是计划不能反映实际的变化,二是计划难以解决利益矛盾。三是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4、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在理论上,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经济体制所做的理论探索。在实践上,探索了减少国家的指令性计划、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更多地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来办事的改革。总起来说,改革开放前,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应走怎样的道路这一重大的理论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由此全面展开的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到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如何认识和解决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要求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进行新的理论思考。邓小平同志最先从理论上思考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在《邓小平文选》中,从最早的1979年到1992年,有9个地方论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在这期间,我们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的比重已经超过了计划的比重,整个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实践的发展使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在观念上不再排斥市场经济。邓小平经过长期的理论思考,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对这一问题做出了精辟的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述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经济制度属性的传统思想束缚,为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1)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做出了新的理解,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手段。(2)计划和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也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3)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三1.所有制结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三2.分配制度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三3.宏观调控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和归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不是要改变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运行机制,而是要使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的特征,这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二节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一人民民主专政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一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二中国的政治体制不改革不行一中国的政治体制慢改革不行二中国的政治体制乱改革也不行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三积极稳妥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三节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核心价值体系各要素及相互关系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1.信仰、理想、精神、道德及行为规范2.信仰理想与爱国的关系3.信仰理想界定爱国内涵或对爱国的理解核心价值体系各要素及相互关系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4.信仰理想确保道德及行为规范的践行人民拥有共同核心价值体系才可能实现国家、社会、个人更好发展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人民拥有与现代化要求一致的共同核心价值体系定能实现国家、社会、个人更好发展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定能确保国家、社会、个人更好发展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活化进而推进对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信仰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进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从信仰、人性、历史、现实四个层面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悟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扫除障碍推动改革创新迈上新台阶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从中国魂的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九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一发展教育和科学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四节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过程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一1.社会的含义社,土地神。社会,古时社日,里社举行的赛会,后泛指节日演艺集会。也指志趣相同者结合的团体。(《辞源》)“社会”是一个较难把握的概念。在我国古代,与国家相对应的大致是朝廷,与社会相对应的大致是天下。近代西学东渐后,“国家”、“社会”等概念才进入人们的视野,但使用时还是经常混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一1.社会的含义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一1.社会的含义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体现为生产力;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构成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设施构成社会的政治结构;观念形态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文化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构成社会的总体结构。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的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一1.社会的含义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它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广义(大)社会,泛指以人为中心的整个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相对应的概念。比如: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社会发展、社会革命、社会进步、社会文明、四位一体的“体”等。社会的层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一1.社会的含义第二,中义(中)社会,泛指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对的概念。比如社会建设、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社会保障、社会流动、社会政策、社会组织、社会风气、社会管理、社会环境、社会整合、和谐社会等。第三,狭义(小)社会,泛指作为复合的人的聚集状态,主要指某一区域的社会。比如农村社会、城市社会、社区、街道、学校等。社会的层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一2.提出的背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一2.提出的背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存在着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一2.提出的背景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存在着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一3.提出的现实依据是抓住和利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过程二1.社会和谐是古今中外人类始终追求的社会理想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善、祥和、和平、中和等含义,蕴含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理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济众”;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和睦相处”;在不同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过程二1.社会和谐是古今中外人类始终追求的社会理想“和为贵”,“和而不同”,小康社会、大同社会“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理想国、乌托邦共产主义: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过程二2.中国共产党人为建设和谐社会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毛泽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过程二2.中国共产党人为建设和谐社会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社会主义本质两个文明都搞好,两手都要硬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邓小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过程二2.中国共产党人为建设和谐社会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必须推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使社会更加和谐。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江泽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过程二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和党的认识深化到2020年我国将要实现的小康社会比2000年有六个“更加”,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十六大(2002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过程二3.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和党的认识深化《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并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十六届四中全会(2004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过程二3.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和党的认识深化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部署和规划。十六届六中全会(2006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过程二3.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和党的认识深化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十七大(2007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过程二3.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和党的认识深化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十八大(2012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三1.总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当然,也有人提议,应包括人的自我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三1.总要求季羡林生前,温家宝总理常去看他。温总理说:“他对我说,和谐社会除了讲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应该讲人的自我和谐。我说,先生,您讲得对。人能够做到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荣誉、挫折和困难,这就是自我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三2.需要把握的几对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四1.理论意义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升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四2.实践意义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利于确保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一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1.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2.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3.总体目标(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3.总体目标(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3.总体目标(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二1.社会建设的含义社会建设是按照社会发展规律,通过有目的、有规划、有组织的行动,构建公平合理的社会利益关系,增进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福祉,优化社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二1.社会建设的含义社会建设的任务可以分成九类:1.民生事业;2.社会事业;3.社会分配;4.城乡社区;5.社会组织;6.社会规范;7.社会管理;8.社会体制;9.社会结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二1.社会建设的含义一是社会事业建设。它不仅包括科研、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还应该包括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等民生事业建设。概括来说有四大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二1.社会建设的含义二是社会体制和社会规范。在社会体制方面,包括中央和地方的体制、城市和乡村体制、劳动就业体制、收入分配体制、社会流动体制、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协调体制,等等。新社会新体制要有新的社会规范。例如保证生产、生活有序进行的规范,诚实守信等规范,适应新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等。概括来说有四大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二1.社会建设的含义三是社会管理和社会安全体制。完善社会管理,保证社会正常有序,维护社会稳定。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概括来说有四大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二1.社会建设的含义四是调整社会结构,核心是调整社会阶层结构。其标志性指标是中等收入者的的比重,要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社会阶层结构。概括来说有四大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二2.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总体形势:经济形势很好、政治基本稳定、文化繁而未荣、社会矛盾凸显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后来统计局和有关方面制定了六大类23个指标。经济指标实现得最快、最好,不少指标都超前完成了。而一些社会指标,如城乡差距、基尼系数、社会安全等指标不仅没有完成,甚至倒退。例1: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二2.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我国的基尼系数,1960年代为0.17~0.18,1980年代为0.21~0.27,从2000年开始越过0.4的警戒线,2006年升至0.496,2007年为0.48。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06》提供的127个国家近年来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指标表明,基尼系数低于中国的国家有94个,高于中国的国家只有29个,其中27个是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例2: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二2.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比我国是3.31:1,而日本是1:0.8。工资收入占GDP的比重1989年16%,2003年12%,2008年11%;而国家财政收入2000年是1.3万亿元,2009年是6.85万亿元。财政收入每四年左右翻一番,占GDP比重达20.45%。例3: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二2.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社会管理等领域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二3.重点加快民生建设民生,百姓的生计。《左传》中有“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记载。第一个层面的内容是生存需求,有饭吃,也可以理解为求富。具体内容通常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公共卫生、基本住房保障等等。民生的层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二3.重点加快民生建设第二个层面的内容是发展需求,有事做,也可以理解为求贵。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具体内容包括促进充分就业、进行基本的职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设计合同终止协议书
- 甲乙丙三方买卖合同
- 北京邮电大学《教师综合技能训练三字一话》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版城市高层建筑避雷系统施工安装服务合同3篇
- 宅基地建房合同
- 开发合同范本共篇
- 2025版委托开发合同(含软件开发要求与交付标准)3篇
- 2024年中国八人更衣柜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度自然人借款合同范本全新金融服务保障
- 二手房买卖贷款合同房地产买卖合同贷款
- GB/T 42449-2023系统与软件工程功能规模测量IFPUG方法
- 酒店装修工程预算表EXCEL模板(推荐)
- NY 5052-2001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 【讲座】2020年福建省高职分类考试招生指导讲座
- 性格决定命运课件
- 学习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课件
- 双面埋弧焊螺旋钢管公称外公壁厚和每米理论重量
- 富士施乐VC2265打印机使用说明SPO
- 服务态度决定客户满意度试题含答案
-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复习教学设计及知识点整理
- 重庆万科渠道制度管理办法202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