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安徽省淮北市淮海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安徽省淮北市淮海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安徽省淮北市淮海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安徽省淮北市淮海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安徽省淮北市淮海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安徽省淮北市淮海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异质伤口

作者/[新加坡]希尼尔

早在若干月前,他就下定了决心。

然而,那与他相恋了一段时期的年轻女子似乎让他难舍难分。夜里的天台上,墨蓝天

宇处闪烁的星光,把气氛调协得极为柔和。仅仅片刻的温存后,他骤然缩身,退到冰冷的

大理石椅旁,脸上挂满怅然。

“我们分手吧!”他说。

“总要有个借口。”女人十分镇定地回应,像是闲聊着别人的事。

“我想起了祖母……”他停了停,思索着,“今早,我替她把一颗紫铜色的子弹头送

到文物馆去参加展览。”

“什么展览?”

“日治时期文物……”

“跟这些日子的来往有关吗?”

“也许没有。不过,那子弹是从我爷爷的身上挖出来的。”

男子不再说什么,他不想去破坏这美丽的夜色,或去加深分手的无奈。

回去以后,他的祖母一再告诉他有关宪兵与良民互相对峙的故事,以及漳宜海滩上一

字雁排行的肉体与机关枪互相纠缠的传闻一一那是紫铜色子弹从祖父的第四根肋骨处挖出

后所透露出的唯一令人信服的事实一一祖母一再强调。男子不断点头。

他再次向那相恋了一段时期的年轻女子提出分手的事。

“不是受你祖母的影响吧?”

“没有,她没说什么。只是今早,她又要我把一件有血色通行证的衣裳拿去展览。”

“什么展览?”

“日治时期文物……”

“哦!”女人一脸茫然。

“那些教科书都没有记我吧?”

她沉默。男人也不刻意去继续同一个话题,尤其是在那么罗曼蒂克的餐厅里。

他一面喝着汤,一面胡乱思索。突然,一列宪兵的影子闪进他的眼帘,并持着刺刀呼

喝着……

“当”的一声,汤匙从他手中滑落,碰到碟子的边缘,发出一声脆响,他感觉有不少

视线朝他这个方向投射,连忙把碟子大做动作地检查了一番,以引开注意力。大约十秒钟

后,他才继续对她说道:

“喝忌廉杂菜汤吧,还拌着玉米,味道挺不错的!”然后,他们低头,专心地喝汤。

“或者一一就跟往常一样,把汤里的英文字母拼一拼吧!反正还有时间。”

“太迟了,汤里的面粉字母都快被我吃光了!”

“那就以捞三回为限吧。”

三回总共捞了两个E,两个R,M、0及S各一。

她在很短的时间内凑了好几个字,如SEE,MORE,ROSS等。

他在侍者到来埋单之前,竟然想到一个较少使用却近日流行的字眼:

REMORSE!

“什么意思?”她一时也弄不清楚。

“忏悔、自责。你们的词汇里缺乏的!”男人一口气把汤吞下,“充其量,只会反

省!”

那夜,男人回去后,决定与这位两年前不期在异乡谋生时相遇相恋的年轻女子一一早

春芳子一一分手。

他抵达家门后,等待他多时的祖母;提着一口箱子,迫不及待地对他说:“喏,这箱

香蕉钞票,是那年用剩的,你看适合展出吗?还有一一”她抽出上边的一张报纸,指着某

段报导,压低声量,以狐疑的口气问道:

“这可是真的?一一那些人开始'深切地反省‘啦?”

男子默不作声。良久,拿起报纸,翻阅,翻阅。翻了好几版,都是一大版的SONY,不

见SORRY...

选自《小小说选刊》)

(注:sony:日本一家全球知名的大型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和日本女友分手过于偏激,因为侵略战争与女友并没有关系,而且

他们毕竟是有感情的,从他们艰难的分手过程来看,这感情还相当深厚。

B.本文中的祖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形象,男主人公的爱国情怀和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情

感,以及与相恋的女友分手的行为,都是因为她的悉心教导。

C.本文以冷静客观甚至是严肃的笔触,以现代言情小说的形式把主题表现出来,甜蜜的

爱情故事与沉重的历史伤痕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D.本文采用明暗线交织的手法,异国恋人的分手过程是明线,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亚洲

各国沉重的历史是暗线,匠心独运,使故事内涵更加深刻。

5.文中多次描写了日本女友在男主人公提到分手和“日治时期文物”时,提出的疑问和

茫然的表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汉语和英文夹杂的特点在新加坡文学作品中极其常见。作者在本文中适用中英文夹杂

的句子时,却是有着其深刻地用意的。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4.C

5.①从形象塑造上,表现了她性格的单纯和作为一个日本人,竟对那一段历史一无了解

的无知。②从主旨表现上,说明她的无知是由于日本篡改了教科书,掩盖了历史真相,企

图逃避历史责任造成的,从而揭示了文章的控诉日本侵略的主旨。③从情节展开上看,正

是由于她的这种对历史的无知,使男主人公深感两人巨大的思想差距,最终导致两人的分

手。

6.①用英文字母做拼字游戏的细节暗示日本女子对爱情痴迷以及她没有接受到关于“忏

悔、自责”的教育。②报纸上只是一大版的SONY(索尼广告),而不见SORRY(道歉)。

既巧妙地回答了祖母的问题,表明了祖母对道歉的期待,又暗示了现今的日本只致力于产

品输出,却对历史上的侵略罪行拒不认错,拒绝道歉的事实

4.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

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

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

项鉴赏文章在写作上的写作手法,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

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A项,说男主人公“过于偏执”不恰当,并且对两人分手的原因

分析有误,日本女友对历史的无知,使男主人公深感两人巨大的差距,最终导致两人的分

手。B项,文章没有涉及男主人公的爱国情怀,他与女友分手也不是因为祖母的悉心教

导。D项,“明暗线交织”不准确,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亚洲各国沉重的历史不是暗线。

点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

人物精神、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结构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

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较,找到两

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

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5.试题分析:题干问“文中多次描写了日本女友在男主人公提到分手和‘日治时期文

物’时,提出的疑问和茫然的表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

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分析人物形象,然后结合

文章进行鉴赏。从形象塑造上,“'日治时期文物……''跟这些日子的来往有关

吗?'”“,哦,!女人一脸茫然。”这表现了她的单纯的性格以及作为一个日本人竟对

那一段历史一无了解的无知。从主旨表现上,说明她的无知是由于日本篡改了教科书,掩

盖了历史真相,企图逃避历史责任造成的,如那些教科书都没有记载吧?'她沉

默。”从而揭示文章的主旨。从情节结构上,“‘什么意思?'她一时也弄不清楚。'忏

悔、自责。你们的词汇里缺乏的!‘男人一口气把汤吞下,'充其量,只会反省!’那

夜,男人回去后,决定与这位两年前不期在异乡谋生时相遇相恋的年轻女子一一早春芳子

一分手。”正是由于她的无知行为,使男主人公深感两人巨大的思想差距,最终导致两

人分手。根据以上分析可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分析概括。

6.试题分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对小说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本题着重考

查考生对小说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分析作

者用华英夹杂句子的用意是什么,然后根据本文的故事情节探究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根

据文本“三回总共捞了两个E,两个R,M、0及S各一;她在很短的时间内凑了好个字,

如SEE,MORE,ROSE等。他在侍者到来买单之前,竟然想到一个较少使用却近日流行的

字”内容可以看出,字母"REMORSE”意思是“忏悔、自责”,而根据文本“忏悔、自

责.你们的词汇里缺乏的!”可以看出日本人对侵略行为不认错,或者是日本下一代根本

不了解日本的侵略行为,深化文章的主旨,启迪人们思考;根据以上分析可根据题目要求

回答问题。

2.阅读小说《界河》,完成28—31题。(18分)

界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200米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大约3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驻扎下来,对岸就是敌军一一通常被称为“那边的

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

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

春天了!

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

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没有能再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声,然后,

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

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遹里遨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

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愤愤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的河水的声音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

适。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一一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条河。那河就

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

恋人-----个皮肤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

住了他的后颈!这是一场噩梦。他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

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

那迄今还留有两道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

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记。

他时而仰泳,时而蛙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

了一个孩子一一他毕竟只有23岁。

左右两岸,鸟儿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

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在三十米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

章的士兵。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

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也飞速向岸边

游回。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

他举起枪,瞄准。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二十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

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

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

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

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

扑在地。

(选自《微型小说三百篇》百花文艺出版

社1999年版。有改动。)

28、“左右两岸,鸟儿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小说中这一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29、小说画线的文字是主人公的梦境。你是怎样理解这一梦境的涵义的?(4分)

30、“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小说中这句话省略号表现了主人公复杂的心理。你能根据

小说中的情境,揣测主人公当时的心理吗?(4分)

31、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震撼人心;也有人说,去掉结尾一段更耐人味。哪一种结尾

更好?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作一探究。(6分)

参考答案:

28、答案

①这段自然景物描写表现了主人公对美的讴歌,对爱的珍视,对自由和平的渴望与向往。

(2分)②侧面烘托了战争摧残人性、毁灭生命的主题,反衬战争的残酷。(2分)

29、答案:

①这一梦境及表达了主人公对快乐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家的思念;又与前文照应,强

调禁令对士兵的钳制使其失去自由。(2分)②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一个铺垫,预示着后

来主人公在这场战争中,将失去生命。(2分)

30、答案:

①两个赤裸的、脱掉了国籍的、脱掉了姓名的、脱掉了军装的人,本应是带有人性的人,

这样的人本应该和睦相处,但是为什么要战争?(2分)

②这条恋人般的河本应把他们联合在一起,可是现在为什么把他们划分为敌对的双方

呢?

31、答案

保留或删去,自圆其说即可。

保留更好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

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2分)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噩梦伏笔相照应,使人

觉得主人公的牺牲又在情理之中。(2分)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主人公意

外被打死,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

平幸福生活的主题。(2分)

删去更好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原来的结尾

没有一点想象的余地。(2分)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

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让人有种美好憧憬。(2分)③从主题

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2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听朗诵

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

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

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

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

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

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

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

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

搏。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

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

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

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

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

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

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

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

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

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

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

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

(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

史留名,道义永存的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

B.原文第2段写“我青年时最喜爱”这篇散文,这是如今听到有人朗读此文时心情变得

“平静”、“清澈”的原因。

C.第4段“五十年过去了”,“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这是如今听

到中这篇文章“眼里还有泪水”的原因。

D.本文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比

喻生动。

5.作者说“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依据原文,作者想到了什

么使自己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请简要分析。

6.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我”对鲁迅的散文《为了忘却的记

念》的复杂心情。

参考答案:

4.A

5.作者想到了一是“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二

是名作家成就名人,五位革命青年作家因鲁迅的文章“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

中”。因为想通了,所以内心“平静”“清澈”了。

6.文中的“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形象。

①“我”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

年代,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②时过境迁.如今知音难觅,令人感慨;“我”对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

偶然听到。

③“我”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相信鲁迅的文章与道义共

存。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项,心情

变得“平静”、“清澈”的原因错,应是心情变得“复杂”、“不安定”的原因;C项,

“眼里还有泪水”错,应是“眼里也没有泪水”的原因;D项,“比喻生动”错,本文没

用"比喻”。

点睛:多项选择题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算是比较难的一道题,命题人常常会从多个角度来

设置一些令考生迷惑性的或隐性的陷阱,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

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思想内容、人物精神、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结构层次等角度

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

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

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

信息。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两

点:一要注意着重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二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作答。本

句理解要联系上下文的语境,这句话在文本倒数第2段,那么需要从上文筛选相关内容:

“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时过境迁,情随事变”“时

间无情,时间淘洗”“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

变是正常的。“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

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可见作者的心情归于平静是由于认识

到了时间的消磨和精神永恒两个方面的因素。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和分析人物情感的能力。作答时先明确“我”的身

份,即一个知识分子形象。然后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分析“我”对鲁迅的散文《为了忘却

的记念》的复杂心情:”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

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经历各种创伤,感情

也迟钝了”“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

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

久,也很远了”,“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文章与道义共存。

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等,可知作者内心复杂

和不安定是由于内因和外因的变化,面对自己年轻时最喜欢的作品时,作者激情不再的无

奈,同时相信鲁迅的文章与道义共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老人幼女试幻术

广州沈又村家,中秋日,忽有老人来,携幼女一,布囊一,自云琼州人,携眷返里,

遇海风覆舟,妻子俱殁,仅与幼女免,今飘泊难归,乞少助川资,俾老弱得归故里。阍者

斥之,老人不服,遂争辩,喧声达内室。又村出而问故,老人前自陈白,且云善种种新奇

戏术。又村乃命於厅事试演之,且曰:“果佳,当重犒也。”老人乃张布囊,出红巾二,

石块二,又出小锄,掘地深尺许,将石块分埋其中,取一红巾覆其上,旋以清水灌溉之,

俄见土起,石芽生焉。老人灌溉愈勤,芽亦猛长,渐分枝节,穿巾而出。已而益高,枝叶

并茂,庭中竟生双玉树矣。所覆红巾,自发芽时已裂为碎锦,挂石枝而上,变为红花。俄

花落,片片皆红玉,老人拾之,编送沈之家人。家人各给以钱,老人称谢。视树上,已结

实矣,碧圆莹滑,非李非奈,不知何果。老人乃于囊中取竹筐一,命女猱升其上,摘果盛

其中,赠众人,众又各给以钱。老人遂以竹筐击树三,树忽暴缩,渐入土中,了无痕迹。

出花果视之,还成布屑石子矣。

老人至是而言曰:“尚有薄技,敢尽献之。”乃出一朱漆篮,上书「聚宝

盆」三字,令家人投物其中,云一可得百。又村夫人戏以金簪投之,老人持向西,三摇

之,果然金簪满矣。送至夫人前,视之,皆与真者无少异,竟不辨何者为己物,乃尽藏

之,给钱五千。老人叩谢,荷囊而去。逾时,夫人出簪视之,悉芦梗,而真者亦乌有矣。

使人追之,己不知所往。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俾老弱得归故里俾:

使

B.当重犒也犒:奖赏

C.荷囊而去荷:

D.夫人出簪视之,悉芦梗悉:熟悉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村乃命於厅事试演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挂石枝而上

登高而招

C.老人乃于囊中取竹筐一

徘徊于斗牛之间

D.又村夫人戏以金簪投之

洎牧以谗诛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老人“戏术高超”的一组是

①忽有老人来,携幼女一,布囊一②俄见土起,石芽生焉

③俄花落,片片皆红玉④视树上,已结实矣,碧圆莹滑

⑤老人持向西,三摇之,果然金簪满矣⑥使人追之,已不知所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秋节这天,广州沈又村中来了一个老人,他自称是琼州人,举家返回故乡途中遇到

大风翻了船,妻子和儿子都溺死了。

B.老人在沈家厅堂上打开布囊,拿出两条红巾,两块石块,掘地一尺多深,将石块种

下,用清水灌溉,石块竟然发芽长成两棵玉树。

C.老人命令女儿爬上玉树,摘下果实赠给大家,大家给了他许多金钱;老人又捡起落花

变成的红玉送给沈府家人,家人们也给了他金钱。

D.老人和少女用种树和聚宝盆的戏法骗走了沈家许多钱物,等沈家人明白过来追赶时,

她们早已不知去向了。

13.把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老人遂以竹筐击树三,树忽暴缩,渐入土中,了无痕迹。(3分)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3分)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

《师说》)(4分)

参考答案:

9.D(悉,全,都)

10.B(B连词,表顺承关系。A连词,于是¥副词,竟然。C介词,从¥介词,在。

D介词,拿¥介词,因为。)

11.C(①交代了人物与其携带物品。⑥交代了老人行骗成功后逃走的事实。)

12.C(应该是先捡红玉送人,后上树摘果实赠人。)

13.(1)老人用竹筐击打玉树三下,玉树忽然急速收缩,逐渐没入土中,地面上一点痕

迹也没有。(“遂”“以”“暴”各一分)

(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取下策而跟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苟”“故事”和定语后置句式各一分)

(3)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

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丢弃,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或而”“明”和宾语

前置句式各一分)

参考译文

广州沈又村家中,中秋节这天,忽然有一个老人来到,他领着一个年幼的女孩,带着

一个布囊,自称是琼州人,带着家眷返回故里,途中遇到海风刮翻了坐船,妻子和儿子都

溺死了,仅有自己和小女儿幸免于难,现在漂泊在外难归故里,请求稍微资助点路费,使

老人弱女得以回归故里。看门人呵斥他,老人不服,于是发生了争吵,喧闹声直达内室。

沈又村出来问争吵的缘故,老人上前自行陈述告知,并且说自己擅长种种新奇的戏术。沈

又村就命令他在厅堂上试着表演,并且说:“如果精彩,我一定重重奖赏。”老人就打开

布囊,拿出两块红巾,两块石头,又拿出一把小锄,掘地一尺多深,然后将石块分别埋入

坑中,取出一块红巾覆盖在上面,接着用清水灌溉它,一会儿只见土地耸起,石头芽苗生

长出来了。老人灌溉更加勤奋,石芽也迅速长大,逐渐分出枝节,穿过红巾长出来,一会

儿更高了。枝叶都很茂盛,厅堂上竟然长出两棵玉树。所覆盖的红巾从玉树发芽时就已经

裂成碎锦,挂在玉树枝上不断向上,最终变成红花。一会儿花落了,一片片都是红玉,老

人捡起来,送给沈又村的家人每人一片。沈家人都拿出钱来送给老人,老人道谢。再看树

上,已经结了果实。果实碧绿溜圆晶莹光滑,不是李子不是亲子,不知道是什么水果•老

人就从布囊中取出一个竹筐,命令女儿像猴子一样攀升到树上,摘下果实盛在筐中,赠送

给众人,众人又都拿钱送给他。老人就用竹筐击打玉树三下,玉树忽然急速收缩,逐渐没

入土中,地面上一点痕迹也没有。大家拿出花果一看,还是当初的布屑和石子。

老人到这个时候又说道:“还有一点浅陋的技艺,冒昧地全献出来吧。”就拿出一个

朱漆盘子,上面写着“聚宝盆”三个字,让沈家人投放物品到里面,声称放入一件可得到

百件。沈又村的夫人开玩笑地把金簪投放到里面,老人端着盘子向西,摇了三摇,果然金

簪堆满了盘子。老人送到沈夫人面前,夫人看了看,都与真的金簪没有任何差异,最终也

分辨不出哪一支是自己的簪子,就全都收了起来,给了老人五千钱。老人叩拜道谢,背着

布囊走了。过了些时候,沈夫人拿出金簪来看,金簪全都变成了芦梗,并且真金簪也化为

乌有了。连忙派人追赶,老人已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5.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

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邑万家。诚能

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

日:“樊将军以穷困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

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日:“吾每

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

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日:“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

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携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

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

刎。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

B.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喜欢,高兴

C.今行而无信信:信用

D.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秦将王翦破赵

B.秦兵旦暮渡易水

C.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

D.进兵北略地

6.下列句子中的句式类型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秦王购之金千斤

参考答案:

4.C应为“信物”。

5.A“破”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其它为名词做状语。

6.D,D项为状语后置,其余为被动句。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灌婴舍人,得幸,因进至二千石,后

以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

俱。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

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

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

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其奴皆亡,独

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夫创少修,又复请将军曰:“吾

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

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

之。孝景时,至代相。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以为淮阳天下屯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

守。建元元年,入为太仆。二年,夫与长乐卫尉窦甫饮,轻重不得,夫醉,搏甫。甫,窦

太后昆弟也。上恐太后诛夫,徙为燕相。数岁,坐法去官,家居长安。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

贫贱尤益敬与钧。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桀大猾。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

十百人,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颍川儿乃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

颍水浊,灌氏族。”

(节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

B.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

C.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

D.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即侯爵,为我国封建时代五等爵位之一,在公爵之下,在伯爵、子爵、男爵之上,

享有封地,可世袭。颍阴侯以颍阴为封地。

B.舍人,初为春秋战国时期豪富权贵家主人的左右亲信或门客、宾客的通称,后因太子

舍人而成为国君、太子的属官,发展到中书舍人后成为朝廷有品级的高官。

C.建元,本为夏历每年纪历的开始。后被西汉武帝刘彻用作年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年号。以后就指历朝开国后第一次建立年号,并泛指建国。

D.史记,是西汉司马迁主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汉书》、《后汉

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与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灌夫的父亲因为得到颍阴侯家的恩幸而改姓灌,后来七国之乱时灌何不顾其年老强行

推荐他,所以灌孟心情抑郁,常常攻击敌人的坚强阵地,最后战死在吴军中。

B.灌夫与吴军的战斗非常惨烈,身上有十余处重伤,幸亏当时有极为贵重的好药,才保

住了性命,但是伤好一些后他又要请求出战,被太尉坚决阻止了。

C.灌夫有次和窦太后的弟弟窦甫一起饮酒,灌夫喝醉后出手打了窦甫,景帝爱惜灌夫,

担心他被窦太后报复,就让他离开长安。

D.司马迁对灌夫的战功和他那种鲤直倔强的性格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同时对其酒后发酒

疯和放纵宗族宾客横行于颍川的行为也进行了批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

(2)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其奴皆亡,独从一骑归。

参考答案:

10.C11.D12.A

13.(1)因此灌夫披上铠甲,手拿戈戟,召集了军中与他素来有交情又愿意跟他同去的

勇士几十个人。

(2)实在不能够再前进了,又骑马飞速返回,快跑进入汉军营地,所带去的奴隶全都战

死了,只带领一人回来。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贵

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这句话的含义是

“对皇亲国戚及有势力的人,凡是地位在自己以上的,他不但不想对他们表示尊敬,反而

要想办法去凌辱他们;对地位在自己之下的许多士人,越是贫*的,就更加恭敬,跟他们

平等相待”。根据理解“不欲加礼”的意思是“他不但不想对他们表示尊敬”,因此可以

排除AD两项。“诸士”是人称名词,所以和后面句子要紧密相连,因此可以排除选项B。

故答案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

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选

项D,“主持编写”误,应为“独立完成”;“司马光编写”误,应为“司马光主持编

写”。故而答案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

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

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

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选项A,

“不顾年老强行推荐”理解有误,原文为“因其年老,勉强推荐”。故答案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

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

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如此题中的(1)得分点:“于是”因此、“被”披上、“善”素来有交情。(2)得分

点:“得”能够、“驰”骑马飞速、“走”跑、“从”所带。

【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

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

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

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

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

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灌将军夫是颍阴人。灌夫的父亲是张孟,曾经做过颍阴侯灌婴的家臣,受到灌婴的宠

信,便推荐他,官至二千石级,所以冒用灌氏家的姓叫灌孟。吴楚叛乱时,颍阴侯灌何担

任将军,是太尉周亚夫的部下,他向太尉推荐灌孟担任校尉。灌夫带领一千人与父亲一起

从军。灌孟年纪已经老了,颍阴侯勉强推荐他,所以灌孟郁郁不得志,每逢作战时.,常

常攻击敌人的坚强阵地,因而战死在吴军中。按照当时军法的规定,父子一起从军参战,

有一个为国战死,未死者可以护送灵柩回来。但灌夫不肯随同父亲的灵柩回去。他慷慨激

昂地表示:“希望斩取吴王或者吴国将军的头,以替父亲报仇。”因此灌夫披上铠甲,手

拿戈戟,召集了军中与他素来有交情又愿意跟他同去的勇士几十个人。等到走出军门,没

有人敢再前进。只有两人和灌夫属下的奴隶共十多个骑兵飞奔冲入吴军中,一直到达吴军

的将旗之下,杀死杀伤敌军几十人。不能再继续前进了,又飞马返回汉军营地,所带去的

奴隶全都战死了,只带了一人回来。灌夫身上受重创十多处,恰好有名贵的良药,所以才

得不死。灌夫的创伤稍稍好转,又向将军请求说:“我现在更加了解吴军营垒中路径曲

折,请您让我再回去。”将军认为他勇敢而有义气,恐怕灌夫战死,便向太尉周亚夫报

告,太尉便坚决地阻止了他。等到吴军被攻破,灌夫也因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把灌夫的情况向皇上汇报了,皇上就任命灌夫担任中郎将。过了几个月,因为犯法

而丢了官。后来到长安安了家,长安城中的许多显贵没有不称赞他的。汉景帝时,灌夫官

至代国国相。景帝去世,当今皇上武帝刚即位,认为淮阳是天下的交通枢纽,必须驻扎强

大的兵力加以防守,因此调任灌夫担任淮阳太守。建元元年(前140),又把灌夫内调为

太仆。二年(前139),灌夫与长乐卫尉窦甫喝酒,灌夫喝醉了,打了窦甫。窦甫,是窦

太后的兄弟。皇上恐怕窦太后杀灌夫,调派他担任了燕(ydn,烟)国国相。几年以

后,又因犯法丢官,闲居在长安家中。

灌夫为人刚强直爽,好发酒疯,不喜欢当面奉承人。对皇亲国戚及有势力的人,凡是

地位在自己以上的,他不但不想对他们表示尊敬,反而要想办法去凌辱他们;对地位在自

己之下的许多士人,越是贫*的,就更加恭敬,跟他们平等相待。在大庭广众之中,推荐

夸奖那些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士人们也因此而推重他。

灌夫不喜欢文章经学,爱打抱不平,已经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办到。凡和他交往的

那些人,无不是杰出人士或大*巨猾。他家中职累的资产有几千万,每天的食客少则几

十,多则近百。为了在田园中修筑堤塘,灌溉农田,他的宗族和宾客扩张权势,垄断利

益,在颍川一带横行霸道。颍川的儿童于是作歌唱道:“颍水清清,灌氏安宁;颍水浑

浊,灌氏灭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听下面的文段,分点概括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增长的三大制约因素。这段文字将

读两遍。(3分)

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增长的三大制约因素分别是:

(1)

(2)

(3)

参考答案:

交通拥堵(2)资源短缺(3)环境污染

8.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罗汉果又叫拉汗果,是一种,每100克鲜果中含维生素C400毫克〜500毫克,

同时还含有大量糖贰、果糖、葡萄糖、蛋白质、脂类等。罗汉果不但营养丰富,而且

具有清热润肺、止咳、清暑解渴、润肠通便的功效。罗汉果虽好,,经常大

量食用罗汉果,容易导致肠胃功能下降等。

参考答案:

①营养非常丰富的果实;②有较高的医用价值;③但也不能食用过量。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如第①空注意后文“营养丰富”,第②空注意后面的“清热润肺、止咳、清暑解渴、润肠通

便“,第③空注意后文''大量食用

9.下面是某手机网上专卖店促销广告语,其中划线词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各位顾客,您好!重阳节即将到来,我店新推出一批适于老年人使用的手机,字屏较大,

操作简便。为了表达孝敬之心,请为您的令尊令堂选购一款吧!我们一定于当日光临您的

寒舍,把手机送到您手上。欢迎来电垂询。

令尊令堂A.光临B.寒舍C.垂询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关于语言得体的试题,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说话的对象与场合的不同,来选择运用

敬辞或谦辞,书面语或口语。A“令尊令堂”中的“令”和“您的”重复。B“光临”是敬

辞,不能用于自己。C“寒舍”是谦辞,不能用于对方。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0.语言运用(6分)

根据提供的语境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组成一组排比句。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

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的身边:它可能是一座山,让

你感受巍峨:,;它可能是一

首交响乐,让你领悟激越;,

;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和纯粹。

参考答案:

应后能是一条江让你体会澎湃:它可能是一卷线装书让你品味深沉“

六、写作(60分,共1题)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曾经拥有40亿元新台币身家的台湾旅游业大亨郭正利,未料投资房产失利。不仅欠

了15亿元新台币债,旅行社倒了,妻子也离开了他,但他不向命运低头,曾西装笔挺、

出入名车,现在穿着廉价的运动服,在市场摆摊学起“叫卖哥”卖起麻油鸡,对于还有

2400万元新台币的债务要还,他坦然面对说:“人生起起落落,头放低、腰放软,我将再

起!”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勇敢的面对挫折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正是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果实。一个又一个挫折并没能

弄垮他,他勇敢地直视一个又一个的挫折,开拓了人生之路。他的人生给了我们一个深刻

的启示:能勇敢面对挫折,是成功的开始,是人生的转机。

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