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7岁的孩子语言模仿能力强,记忆力好,是学习听、说语言的“最佳发展期”。然而,按原上海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小学一年级掌握455个生字。到二年级,增加到1108个生字,小学五年总识字量仅为2615个。面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改革,静安区教育学院提出:一节课究竟识几个字?——记我在附校参加的一次教研活动上海市静安区教师进修学院王晓非时间追溯到1999年底。根据“按最佳发展期设课,创最近发展区施教”的课改理念,我们以“拓展阅读面,扩大识字量”为抓手,在我院实验基地——附校,进行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改革实践研究。实施方案的讨论稿送至附校后,引起了低年级语文教研组不小的反响。为了和老师们就方案中的问题进行沟通,为方案的实施作好准备,我参加了这次活动。一节课识几个字?“实施方案中提出一、二年级的识字量要从现在的1100个扩大到2500个左右,那一节课要识几个字啊?”小陈老师的问题表达了她的忧虑。“是啊,我们现在一年级第一学期识字180个,但照方案要扩大到600字左右,比现在要增加两倍多呢!”“也就是说,第一学期教完拼音,每节课至少识字12个,恐怕不行吧?”在场的老师也都对扩大识字量道出了各自的担心。这也难怪,毕竟在这之前,大家已习惯按照教材的要求,以每课时识3---4个字的进度进行教学。我没有急于表达我的意见,而是让大家回忆一下,在教学本学期拼音识字的前三课,一到十这10个数词时,各自用了几课时,又是怎样教的。不出所料,大家的反映基本相同,都是按照教学进度,用了三课时,让学生逐个读记,指导书写以后回家写字。这是备课时所达成的共识。我不失时机地告诉大家:“你们信不信?这10个数词,我根本不用教,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大都能认识,我在邻居家三个孩子那儿试过。”大家又几乎同时表示自己班里也有这样的小朋友,许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不用老师教他们也能读。但因为教材规定要识这些字,所以就一个一个地教。得到了这样的反馈,我请大家进一步思考:我们所教学的每一个生字,是不是需要平均使用力量?每课时识3---4个生字的进度还可有多少上升空间?针对这两个问题,大家议论纷纷。小吴老师说:“小朋友对课本里的生字不会一个也不认识,我从教学中能感觉出来,只是他们认识的字各有不同,想来应该不需要每个字平均使用力量。”小陈老师说:“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如果我们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突出重点地教学生字,每课时识3---4个字的进度应该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小郑老师说:“从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分析,识字量应该能够超过课本中所规定的数量。有一些小朋友识字的热情很高,他们把学校里的校牌,电脑房、音乐室、图书室等处的标牌都当作识字牌认字。可以想象,在学校以外也有他们的识字牌。因此,当这些熟悉的字再在课文中出现的时候,确实不需要花大力气去教的,这一点可能是因为一直以来我们只关注教材和进度而被忽略了。”小袁老师若有所思:“我想,学生识字的起点应该不是零,识字的渠道不仅限于课堂,我们的教学也不应该被动地按照进度走。”小袁的这“三不”归纳得不错。至此,我接着小袁的发言谈了自己的想法;“我很同意小袁说的三点。从大家刚才的发言可以看出,其实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个年龄段孩子学习的心理特征。他们正处在学习语言的最佳期,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好模仿,加上他们处在母语环境之中,所以在课堂上识字的起点不是零,并不需要花上三课时教学十个数词。随着他们学习了汉语拼音,接触汉字的学习,对识字和阅读的好奇和需求更加强烈,所以他们识字的积极性特别高,刚才小郑说到孩子们会自己寻找识字牌并非个别现象,如果我们能加以鼓励,积极引导,充分利用孩子们的识字热情,便能突破课堂识字的局限,开通更多的识字渠道。至于刚才大家谈到的因为关注教材和教学进度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大家应该转变的一种观念:老师应变被动的执行教材为主动地开发教学资源,千万不能被教学进度束缚住手脚。为了对教材和进度负责而压制了学生的发展,就大大违背了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你们说是不是?”老师们对我频频点头。此时我重提扩大识字量的可行性,我们很快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我们应该改变一种思维定势,扩大识字量不能根据识字的数量机械地安排进度,不能关注在一节课要识几个字的问题上,而是要研究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发挥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潜能,把识字的渠道通向课外。“我们可以试一试。”当大家如是说的时候,担忧的心态已经转变。两本书怎么教?大家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为了扩大识字量补充了一本自编的拓展读物。那学生一学期不是要学两本教材了吗?这两本书怎么教?我说:“这没有规定,你们觉得该怎么教?”小吴思索了一会儿说:“我想不能像我们现在这么教:要识字,要读熟课文,要理解,要背诵或者进行说话练习,这样一课一课教,肯定来不及。”小郑说:“那就把课本中的课文按原来的方法教,把拓展读物中的生字补充进去,这样不就达到扩大识字量的目的了吗?”小袁说:“我觉得这么做不妥当,那干脆找点生字补充到课文中去得了,为什么还要编写这本拓展读物呢?我想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拼音读读课文,课文读熟以后认识生字,不必理解分析,这样既可以识字,又可以阅读。”小陈说:“我也觉得这两本书在教法上肯定不一样,可以以课本为主,以拓展读物为辅。课本的教学按听、说、读、写的要求进行,拓展读物以读为主,补充识字量。”大家的想法很好。我让大家进一步思考:拓展读物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它和扩大识字量有什么关系?大家认为拓展读物为学生提供了阅读材料和识字的环境,拓宽了阅读的范围,开拓了识字渠道。我补充说:“我们的改革研究以‘拓展阅读面,扩大识字量’为抓手,目的是为了满足处在学习语言关键期学生的阅读需要,促进学龄初期儿童的发展,让他们能多识字,早阅读,多阅读,多积累。多识字促进阅读,多阅读巩固识字,积累语言材料,促进语言和情意的发展。我们对这两本教材的处理应该从阅读和识字两方面加以考虑。因此,我建议我们的教学以读书和识字为主目标。在课文教学时摈弃程式化的诸如‘谁干什么;什么怎么样’的句式练习和繁琐的提问、分析,基本教法可以是读书、识字、积累、整体感悟,紧缩课时。至于拓展读物,可以作为课文学习以后的拓展,或用教学课文省下的课时,进行专门的阅读指导,这样,在一节课里就不限读一、二篇了。具体的操作方法,我们边实施边研究,你们看行吗?”“行!”大家显得很有信心。学生的负担会不会太重?“学生的负担会不会太重?”老师们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毕竟识字量和阅读量都成倍地扩大了。我说:“学生的负担不能重。如果我们‘拓展阅读面,扩大识字量’要以加重学生负担为代价,这不符合改革的目的,也是不允许的。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我们应该转变观念,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为抓手,改进教法,变重老师的教为重学生的学,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发挥出来。”我请大家分析了各自识字教学的现状,学生识字都有哪些方法。小郑说:“我在进行识字教学时,一般让学生自己分析生字的音、形、义:根据拼音读准字音;按结构分析字形;或组词或说说意思理解字义。”小袁说:“我经常让学生通过比较识记生字,也就是换部首、加部首、去部首等方法。”小吴说:“我经常按形声字的构字特点让学生学习生字,使他们抓住音、形、义的联系进行识记。比如学习‘江、河、湖、海’时,他们会说:‘江、河、湖、海都有水,所以都是三点水旁,右半部分和它们的读音有关。’”小陈表示她也经常用这些方法进行识字教学。我鼓励大家说:“你们所说的这些方法都有可取之处,因为学生识字过程已经在运用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鼓励学生创造好方法来识字的。为了说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做几个识字游戏。”我的这个建议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我说:“我先给大家猜两个字谜。第一个:一中头,宝盖腰,两口井下衣无帽。第二个:宋家有女坐当中。”大家饶有兴致地猜出了一个是“囊”字,一个是“案”字。我接着出了两个考字题:“你们知道‘初’为什么是衣字旁?‘虹’为什么是虫字旁?”我见大家无从回答,便公布了答案:“‘初’的本意是裁剪衣服的第一刀;‘虹’这个字是古人根据‘虹’出现在雨后这一现象认为‘虹’是能呼风唤雨的龙,所以造字时用了虫字旁。”我又让大家拿出笔记本,在“日”字上加一笔写成另一个字,看谁写得多。这对她们来说是小菜一碟,不一会儿,便写出了“白申旦电由甲田…….”最后,我现买现卖地把前一天找到的一个把“藏”字编成一个故事的材料,边画边说地给大家作了演示:一个大臣被人追杀(臣),躲进了一家买兵器的商店(戈),在左面放上一捆柴(爿),在头上顶起一捆草(卄),这样,他就严严实实地藏了起来。大家兴致勃勃,欲罢不能。我告诉她们,这些游戏中蕴含着各种识字方法,它充满智慧,充满趣味,我们成人尚且能够兴趣盎然地全身心投入,更何况好奇心特别强,想象力特别丰富的孩子呢?如果我们能将汉字的魅力发挥到极至,引导孩子想好方法自主识字,让他们在识字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创造的乐趣,这样即使识再多的字,他们会觉得是负担吗?”我能感觉到,大家被我的激动所感染。我建议大家:深层次地发掘识字教学的功能,让学生识字的同时,开发潜能,发展思维,培养创造精神。我的结束语:“我喜欢这样一段赞美祖国文字的话语: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它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一个汉字可以是一幅形象的画,一首优美的诗,一则有趣的谜语,一个神奇的故事。我把它送给大家,它可以作为我们喜欢祖国文字的理由,也可以成为我们研究识字方法,开发孩子识字潜能,培养孩子创造精神的方向。来吧,携起手来,改革路上,我们同行!”[评点]一、应肯定的几点:1.“一节课究竟识几个字”是个可讨论的问题,用以作个案题目,有悬念,能引起思考,这本身就反映了实践者在课改中的探索精神。2.此个案反映了二期课改给教学带来的震动之大,虽然议论的是小学的识字数量,但它触动了教育者重新审视自己教学理念,触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导我们教师去重新审视我们的教科书,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对象。3.个案提出了一个极有见地的思想,即课改是否都要依据,使用并落实目前教育理论界最新最前沿的理论?静安区教师进修学院王晓非老师在附校试验扩大小学识字量工作,所依据的是“最佳发展期”的理论,该理论是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在20世纪30年代面对当时儿童的情况提出的,在当时属前沿的理论,至今这已是学过教育学理论的人都耳熟能详的理论了。在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主要理念的二期课改深入进行的今天,面对21世纪上海这么一个发达地区的儿童,老师们能大胆启用这个理论,提出识字教学要利用“学生的最佳发展期”,这无疑是一种再创造。4.本个案向我们提出了这么一个方向。即教师进修学院作为一个地区的培训研究机构,在二期课改的新形势下,究竟应该如何定位的问题。应该如王晓非老师那样,去研究如何用一切有用的理论去指导实践,去推进本地区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为基层的课改服务,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二、有待研究的地方个案提出“加大识字量”其主要可能建筑在“许多生字不用老师教他们也能读”的基础上。关于这点,新的“学前教育课程标准”上没有让学龄前儿童识字的要求。“学生也能读”是部分家长的超前教育所致,作为依据,加大识字量,部分学生就会加重负担。此外课内挤掉了写字的练习,也是一个引起争论的问题,有待讨论。目前实践的结果,证明这样的担忧是多余的。但作为一个几年前实践的个案,在写法上是个漏洞,容易引发不必要的争论。上海市静安区教师进修学院辛冠东
从“解释-理解”走向“体验-感悟”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李永元陈雪娟上海市青浦区白鹤小学裔春燕周立这是一所学校语文教研组实践新课程理念的一次教研活动,因觉得其过程和参与者的实践与认识颇具启示,因而简单记录整理,供分享。由新课程理念讨论引发的话题:“忽视人文关注”、“忽视学生积极的情感活动”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白鹤小学地处农村,不属新课程实验试点学校。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中年级语文备课组于今年4月进行了一次“新课程理念实践”的教研活动。在分析阅读教学现状时,大家认为,缺乏“人文关注”、缺乏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是当前阅读教学中的普遍现象。其表现主要有:“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一要求往往仅出现在课文学习快要结束时揭示文章中心思想的阶段”,而且较多地是强调对揭示内容的“理解、领会”,没有强调主体的“感受”;“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思考,忽视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口头上说新理念,实际做的与说的仍然距离较大”;“用说教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这种‘正面’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满足于学生“知道”、“懂了”而缺欠真切“感受”,这样的教学难以有真正的“人文影响效果”。又有教师说,“不重视学生主动的情感活动,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削弱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实际上同样会影响语言工具的学习。”随着讨论的深入,话题逐渐集中:阅读教学如何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如何真正“让学生在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积极理解、体验、感悟文本内容”,使语文学科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那么,怎样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怎样使课文中蕴含的人文内涵真正给学生以情感、态度的影响呢?我们决定选择《麻雀》(四年级语文课本)一课作为案例,推荐一位教师执教,然后再深入研讨,以期有更为深刻的体会。初次实践后的争论:是“解释-理解”还是“体验-感悟”?《麻雀》教学概况教学过程教师行为要点学生行为要点揭示课题初读感知▲提问与解释课题▲要求默读课文▲检查难懂词句与新词汇读的情况,并纠错、解释▲提问: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重述学生回答的内容▲读课题▲读课文▲评价同伴朗读情况,巩固有关词句的朗读要领▲回答:“老麻雀很勇敢”,“有保护自己孩子的本领”,“它斗赢了猎狗”[学生表现认真,稍活跃]再次阅读了解起因▲提问:小麻雀遇到了怎样的危险?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学生边回答、教师边解释,板书相关词句,引导细化学习内容(有关语句,猎狗的表现等)▲按问题寻找课文中相关语句,作答,相互补充、纠错、评价▲朗读教师呈示的句子[学生表现认真、课堂平静]围绕重点读读议议▲提问:老麻雀斗得过猎狗吗?从哪里可以看出老麻雀的勇敢(紧张)?当时老麻雀心里怎样想?怎样朗读能读出老麻雀的勇敢(紧张、母爱)?▲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提示、评价、解释、板书、揭示主题;根据答问与朗读,出示相关词句,进行朗读指导(关于语气、语调的知识性提示,解释)▲按问题寻找课文中相关语句,思考、讨论、作答,相互补充、评价、纠错▲朗读教师出示的相关句子(齐读、个别读、男女生轮读等)[学生表现认真、课堂平静]小结巩固拓展认识▲提问:母爱使“我”、使猎狗变得怎么样?▲小结、讲解:课文内容与主题;身边母爱事例▲按问题作答、聆听▲齐读课文[学生表现认真、课堂平静]课一结束,教师们便议论纷纷,集中的意见是:“部分内容的朗读处理是可以的”,对朗读作为方法与目标的重点之一表示认可,但总体上“没有达到预期的探讨目的”等。经过归纳,大家认为:一、这堂课“太求全”,从揭示课题、检查预习到感知内容,“这些进入重点前的环节就花去了十多分钟”,“各个环节面面俱到,其中甚至有重复,这没有必要”;二、“教师解释、分析太多”,尤其是应该让学生自己体会的地方,教师没有放手,“有些知识性的指导在这里可以淡化”(如四种朗读语调等);三、“语言与情感的互动不够”,“语言是表情达意的,但教学中对词句“词汇意义”的理解关注多,对词句所蕴含的情感注意少”;四、“教师的情感不足”,“与课文所反映的情感不协调”。总之,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师的行为上还没有实质性的落实,观念转变没有完成。执教教师的体会是:过去习惯将课文阅读目标定在“理解”上,这一定势和教师没有充分相信学生,导致了今天这样上课,尤其是“想当然地希望通过老师的解释而让学生‘懂’,这样确实难以使学生有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经过实践、交流,现在清楚了许多。”再次设计、修改教学方案,经过讨论,形成了第二次实践方案。调整要点为:一、突出朗读,尤其是个体感受、体验性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二、削枝强干,突出描绘“老麻雀”行为的语言;三、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相应的感情,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课文语言。对第三点又具体细化,设计了3条操作措施:(1)经验“唤醒”(在“对话”过程中提示回忆本地区一母亲《割肝救女》和本校《一位脑瘫儿的成长》的感人事迹);(2)以情激情,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不断以情感介入,使师生情感互动,并与文本“视界融合”;(3)相应课外材料的介入(在对话过程中插述《血色母爱》,《读者》2002/21),加强人文呼唤。再次实践后教师的反思:“探索的问题很有价值”,“结合自身实践的研讨、反思,对自己促进很大!”第二次实践的课堂氛围与上次相比截然不同,无论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他们的思维与情感表现均大为改观。课后访谈中学生反映:“麻雀经常见到,想不到它这么了不起,它的这种精神让我很感动”,“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动物也像人一样,天下的妈妈都这样”,“语文课上老师的故事很好听,真希望老师在课上能经常讲点故事,短的也好”,“雪地里的故事非常感人”,“上这样的语文课有劲!”教师的实践反思:“一堂课实际上有多种上法,观念是关键,观念不同目标不同课也就不同”;“我听×老师介绍过,《麻雀》这篇课文在英国、日本以及中国香港与台湾的语文教材里也有,但上法都不一样,我认为,我们的教法也是很有特点的”;“学生思维很活跃,联想丰富,状态很好,如果因势利导接着安排一点语文综合练习,如让他们写写母亲的故事,我想他们一定愿意,也能够写出东西来”;“执教虽然辛苦,但感触很多,这种结合自身实践的研讨反思,对自己促进很大!”我们的体会主要有:一、这次研究选择的问题很有价值,“理解”应该主要来自于主体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体验、感悟是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方法,。人文精神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情感感染及依托相应的载体来实施的,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重视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特征,那样,语文学习将会产生多方面的效益;二、这种教研形式好,探讨的内容具体、集中,实践、反思、调整结合,同伴之间坦率交流,集思广益,互助互动,这对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与素养的提高帮助很大;三、理念是灵魂,设计是保证。本节课中朗读处理得当、讲解富有启发性和来自课外的铺垫材料的恰当运用,这三个因素,无论对课堂气氛的营造,学生学习兴趣、情感的激发,学生学习视野的拓宽,还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两点感想1.当前语文教学中,忽视学习主体的地位,忽视学生学习的兴趣、动力、体验、感受,割裂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这种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在阅读教学方面,就教材教教材,以教师解释说明而达到让学生理解为目的的教学仍然普遍存在,甚至在浅显狭窄的知识内容里低效益地绕来绕去,这造成了语文教学只有解释、问答、分析的单一形式,致使课堂教学目标在“理解(知道)”、“巩固(记住)”面前止步,人文影响仅靠小结阶段揭示意义时的“标签式说教”,语文教学的多彩、灵动,语文学习的有趣、有味难得一见。新理念的确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北黄冈应急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策划》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Unit 5 Topic 2 Section C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仁爱科普版八年级英语下册
-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 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工业通风与除尘》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宣化科技职业学院《建筑风景速写》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化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济南2024年山东济南市章丘区社区工作者招考1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信阳师范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济南护理职业学院《中西医结合实验诊断研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结构化学C》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管理办法(修订)
- 选择性必修二《Unit 4 Journey across a vast land》单元教学设计
- 2024年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15篇
- 2024年时事政治题(考点梳理)
- 岭南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 门诊常见疾病护理常规课件
- 数字化时代的智慧课堂建设与应用
- 初中九年级美术期末艺术测评指标试卷及答案
-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制度样本
- 有机农业概述课件
- 沙子检测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