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领域科学我喜欢的汽车一、活动目标1、对汽车感兴趣,能观察、了解生活中常见车辆的外形特征和基本结构。2、能比较、探索不同汽车的异同点,学习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3、学尝试大胆描述自己的发现,与同伴分享自己有关汽车的经验。二、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请家长带幼儿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汽车。2、材料准备:(1)家长协助幼儿收集的各种汽车的玩具、模型、图片、书籍等。(2)轿车、公共汽车、卡车的模型每组一套(有条件的幼儿园尽可能组织幼儿进行实物观察)。(3)记录纸、笔每组一份。3、环境创设:组织幼儿一起利用各种汽车的图片、玩具、模型将活动室布置成“小小汽车城”。4、材料配套;亲子手册《我喜欢的汽车》。三、活动过程1、情境导入,引发兴趣。2、看一看。(1)引导语:这些天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布置了“小小汽车城”,现在我们一起去参观吧。3、说一说。(1)鼓励幼儿相互介绍自己在“小小汽车城”里看到或是喜欢的汽车的名称、特征等:你喜欢哪一款汽车?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快告诉身边的好伙伴吧。(2)集体交流,这里有好多好多的汽车,你们知道它们是什么车吗?你们在哪些地方也见过它们?它们能帮助我们做些什么?(3)根据幼儿的回答。引导幼儿观察相应的汽车图片或模型,初步感受汽车种类和用途的丰富。小结:汽车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有轿车、公共汽车和卡车,它们能帮助我们做些什么?2、分组观察和比较轿车、公共汽车、卡车的外形特征和基本结构,发现其相同点。(1)引导语:轿车、公共汽车、卡车都有什么部件?你发现了什么?(2)集体交流三种车的相同之处,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将结果记录在黑板上师幼共同归纳汽车的基本特征:外观上看都有车身和轮子,其中车身上有后视镜、挡风玻璃、车窗、车灯等,车内有方向盘、操纵杆、座椅等。3.分组观察和比较轿车、公共汽车、卡车的外形特征和基本结构,发现其不同点,(1)展示和介绍记录表,重点强调用简单的图画或符号记录。(2)引导幼儿通过看、玩、拆等方式比较三种车辆的不同,并从车身形状、座椅数量、车门、车轮等方面记录其不同。(3)组织幼儿分享交流记录结果。小结:轿车的车身最小,公共汽车的座椅数量最多,车门比较大。公共汽车和轿车的任务是载人,卡车的任务是装载货物、轿车有四个轮子;公共汽车有的有四个轮子,有的有六个轮子;货车的轮子有的多、有的少,有的大、有的小。4、扩展经验。(1)引导语:汽车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了解了常见的轿车、公共汽车和卡车。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不一样的汽车呢?它们最特别的地方是什么?活动延伸1、游戏活动:(1)在美工区提供图画纸和水彩笔,引导幼儿设计、绘面汽车。(2)在科学区提供各种车的模型,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和拆装,加深对汽车外形特征和内部构造的认识;引导幼儿排摆多种汽车的耕图、为汽车图片分类、制作各种汽车标志和汽车玩具等。(3)在建构区提供各种大型积木,插塑,以及大小不同的纸板、瓶罐等辅助材料,引导幼儿设计、建构各种汽车。2、家园共育(1)请家长利用亲子手册《我喜欢的汽车》,像幼儿介绍不同汽车的外形结构和用途。(2)请家长协助幼儿收集一些特殊种类的汽车模型、玩具、图片资料等,创设“奇妙的汽车”观察交流区,帮助幼儿拓展有关汽车的经验。不倒翁的秘密一、活动目标1、喜欢玩不倒翁,乐于探究不倒翁“不倒”的秘密。2、感知、发现不倒翁的不倒与其半球形底部及上轻下重的特点有关。二、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事先请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造型的不倒翁投放于科学区中,供幼儿摆弄、把玩。2、材料准备:(1)幼儿与家长收集的各种玩具(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各种造型、可拆装的不倒翁)。(2)底部无重物的不倒翁,底部不是半球形的不倒翁,橡皮泥,已剪开小口的海洋球、乒乓球,透明胶等。(操作材料每组一套。)三、活动过程1.谜语导入,引发兴趣。(1)谜语:一个老爷爷,别看年纪大,走路左右摆,就是不倒下。(不倒翁。)2.和玩具玩“不倒”游戏。(1)鼓励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压一压,以各种方式摆弄各种玩具,并按“会倒”和“不倒”给玩具分类。(2)组织幼儿分享交流:这个玩具会倒吗?你是怎么玩的?3、探索“不倒”的秘密。(1)观察不倒翁的外形特征。(2)提问:这些不倒翁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底部形态都是半球形。)(3)了解不倒翁的内部构造。(4)引导语:(出示一个底部是半球形但会倒的玩具)底部是半球形的玩具就一定不倒吗?我们来看看。(5)将“会倒”和“不倒”的两个玩具上下两部分拆开来,引导幼儿观察;不倒翁的肚子里有什么?它有什么用处?(6)小结:不倒翁不倒的原因一是它的底部是半球形的;二是它的身体上轻下重,底部有较重的东西。这样它就会左右摇摆而不会倒下。4、给不倒翁“治病”。(1)引导语:这几个不倒翁为什么一碰就倒呢?(2)引导幼儿分组观察不侧翁损坏的原因。并尝试借助橡皮泥充当底部重物、利用海洋球或乒乓球将不是半球形的底部改造成半球形等方式修理不倒翁。(3)在修理过程中,鼓励幼儿不断尝试思考使用橡皮泥的方式,继续感受“上轻下重“这一特点对不倒翁的影响。5、分享交流修理的过程。(1)引导语:在修理不倒翁时你发现了什么?怎样才会成功?(2)鼓励幼儿质疑:关于不倒翁,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四、活动延伸(1)游戏活动:在科学区中投放海洋球、兵乓球等球形材料、引导幼儿从材料超市中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各种造型的不倒翁,进一步感知不倒翁“不倒”的奥秘。(见本书科学区游戏)(2)生活活动: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与不倒翁制作原理相同的用品或玩具,如摇椅、摇摆木马等。有趣的管子活动目标*了解管子的多样性,探索让物体通过管子的多种方法,乐意进行科学探索活动。*探索与体验用管子使物体改变运动方向的方法,感知生活中管子的传送作用。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幼儿已有连接管子的操作经验。·材料准备:直管若干,T形、形、U形等弯管若干,配套水管转接口若干。(2)兵乓球、积木、小铁球、小术根等材料各若干。(3)“小区输水管”示意图、瓶装水各若干。活动过程1.感知管子的多样性,了解管子的作用。★出示各种直管和弯管。引导语:小朋友,你在哪里见到过这些管子?你知道管子有什么作用吗?2.探索直管的玩法。*介绍材料及玩法。·引导语:老师准备了很多小玩具,请你们想办法让小玩具从管子的这头进去,从那头出来。*幼儿自由探索各种玩法,教师指导。*有针对性地请个别幼儿说说玩的方法并演示。提问:你用什么方法让玩具通过了直管。小结:使物体通过直管的方法很多。就拿乒乓球来讲,我们可以将直管平放,用力把兵乓球从直管的一头推进去,它就会从直管的另一头滚出来,除了用手推以外,还可以用用小木棍桶,使乒乓球通过直管。此外,我们还可以把直管竖着放,将乒乓球从直管的上端放进去。它就会从直管的下端掉出来。管子能使物体从这头进去、那头出来,起到传送物体的作用。3.探索物体通过弯管引起运动方向变化的现象。*引导语:刚才,你们让乒乓球通过直管,球从哪个方向出来?如果它从这些弯管中穿过,它会从哪个方向出来呢?*提供T形、L;形、U形弯管,请幼儿玩一玩,尝试让兵后球通过等弯管。*分享交流。提问:你刚才使用哪种弯管?你的兵乓球从哪个方向滚出来?为什么?提问:如果我想让兵乓球从右边出来,需要哪种弯管的帮忙?如果从两边出来呢?·小结:弯管能使球转弯,改变球滚动的方向,管子与管子相互组合,能使球按照我们的需要到达我们预定的地方,这就是管子的神奇作用。4.联系实际,按图合作设计管子路线。*出示“小区输水管”示意图,引导幼儿观察水怎样从水厂送至小区。·提问:输水系统用上了哪些弯管?管子之间是怎么连接的?*鼓励幼儿分组合作,根据示意图连接水管。*引导幼儿验证结果,体验成功的乐趣。·引导幼儿将一瓶水从管子一头倒入,在另一头验证结果。活动延伸·游戏活动:在科学区开展“我是最牛管道工”活动,即在垫板上面出A、B两个口(位置可随意改变),请幼儿利用T形、L形、U形等弯管和直管互相连接,自由设计水管路线。完成水从A到B的输送;开展“穿过弯管”活动,进一步引导幼儿大胆探究使物体穿过弯管的办法(见本书科学区游戏)。·家园共育:请家长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管道,进一步了解管子的作用。种子发芽(备选)(动植物)活动目标*能比较、观察种子的外形特征,发现种子的多样性。*初步了解种植豆子等种子的方法,比较、探究种子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情况。活动准备·经验准备:(1)和家长、幼儿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种子,供幼儿观察、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了解其外形特征。(2)在自然角指导幼儿学种夏子等种子。并协助幼儿为自己种下的种子贴上标签,推上记录卡。观察和记录其生长过程。·材料准备:(1)神子商店一一苹果存、福子籽、花生、黄豆、绿豆,西瓜存、南瓜籽等。(2)各种种子及其对应的植物图片。种子发芽的相关录像或课件。活动过程1.情境引人,了解种子的多样性。*引导语:种子商店送来了许多种子,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种子宝宝。*鼓励幼儿看一看、摸一镇,自由观察。·集中交流讨论:种子商店送来了哪些种子?你在哪儿见过这些种子?这些种子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从形状、颜色、大小、软硬度等方面对种子进行简单的描述。*小结:种子的形状不同,有圆形、椭圆形、三角形、不规则形等;种子有红、黄、白、黑、绿等丰富的颜色:种子大的可以像椰子那么大,小的可以像沙子那么小;它们软硬也不同。探疑解密,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出示幼儿之前在自然角种植的种子(包括不发芽的和已发芽的种子),请种植的小主人介绍观察记录卡并交流自己照料种子的过程。·讨论:这些种子为什么没有发芽?那些种子为什么能发芽?·讨论:(1)不同的种子同时种植下去,它们发芽所需要的时间一样吗?(2)同样的着子种在水里、土里、沙子里,它们发芽的情况一样吗?*组织幼儿观看种子发芽的录像或课件,直观地回顺种子发芽的过程,巩固与种子发芽有关的知识。3.了解常见种子的植株。*逐一出示稻谷、黄豆、玉米、花生、绿豆、西瓜、苹果,葡萄等常见的种子及其对应的植物图片,引导幼儿了解。·引导语:种子长大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种子宝宝的妈妈是谁吧。活动延伸·生活活动:能续指导幼儿对所种的植物进行照料,并做好观察记录,感知植物生长过程与水、阳光等的关系。·家同共育:请家长在家带领幼儿开展种机活动,并进行将续性的观察与记录。·领域渗透,(1)结合语言活动,指导幼儿根据自然角的观察记录制作(种子发芽)图书并讲述。(2)结合美术活动,指导幼儿进行种子将贴前等活动。3)结合社会活动,开展有关关爱植物的活动。春游去(自然科学想象)活动目标*尝试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春天的季节特征,能发现大自然的变化。*亲近自然,喜爱春天,乐意参加观察、收集、分类、交流、记录等活动。活动准备·经验准备:(1)请幼儿在活动前自由分组,每组邀请多名家长志愿者。(2)事先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材料准备:小背包(内装零食,水壶、小玩具,小工具等)、地垫、小袋子(用来装收集的有关春天的物品)、记录纸、笔等各若干。·资源利用:选择好附近的春游地点,并制定好行走的路线(教师必须事先前往实地勘察,制定合理的路线,发动家长志愿者做好安全预案)。活动过程1.引出春游的主题。*引导语:春天悄悄来到我们的身边,它藏哪儿了?让我们唱着歌一起去找春天吧!2.春游路上。*歌声里的春天:在春游路上播放或演唱一些幼儿耳熟能详的有关春天的歌曲,激发幼儿亲近大自然的情感。*诗歌里的春天:在春游的路上组织幼儿复习学过的有关春天的诗歌,为幼儿收集春天的信息提供一些隐性支持。3.寻找春天。*引导幼儿观察、寻找、记录自然界的景象。·寻找春天的植物,观察花卉和树木等的形状、颜色,并进行简单的记录。·寻找春天的动物,可以借助工具捕捉昆虫、蝌蚪等,近距离观察,并做简单记录。·倾听、寻找春天的声音,并进行相关记录,如用手机记录鸟鸣,水声、人们交谈或游戏的声音等。·采访人们对春天的感受。如“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你最喜欢春天里的哪些景色?”等,并进行记录。*鼓励幼儿记录并整理自己收集到的春天的信息。4.收拾物品,整理环境。*整理自己收集到的春天的物体,在小组内初步分享自己的发现及春游后的感受。*将小组记录表以及收集到的物体交给教师,留做下次活动的集体分享之用。*清理身边的垃圾,保护环境。活动延伸·游戏活动:(1)在科学区继续引导幼儿对收集的春天的信息做分类记录并交流。(2)在美工区引导幼儿通过简单的画、剪、折、担等各种美工手段来参与有关春天的环境创设,如制作迎春花、横花、柳条,绘画小蝌身、春雨等,并注意分类布置春天环境。(3)在语言区组织幼儿进行“我看到的着天”“多彩的春天”等谈话活动。(4)引导幼儿将自己与家长制作的有关春天的亲子作品,根据环境(如天空中、水面上草地上等)分类,布置成“春天的盛会”场景。·生活活动:组织幼儿在自然角饲养小蝌蚪、蚕宝宝或种植各种植物,并观家其生长变化。春天的信息(自然科学现象)活动目标*能将收集到的信息汇集起来,多角度地认识春天的季节特征,丰富自身经验。*乐意与同件分享交流,能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幼儿已有制作小图书的经验。·材料准备:(1)幼儿上次春游的记录表,幼儿春游活动收集到的各种物体,教师用的大张记录表。(2)画纸、彩色笔、记号笔、透明胶、订书机者于。(3)鸟鸣声、雨声、雷声等录音。·环境创设:活动室走廊、自然角等地布置或投放的物品均要注意体现春季的特征,让幼儿从多方面感受春天气息。活动过程1.回顾上次的春游活动。*引导语:春游快乐吗?你们找到春天了吗?你找到了什么?在哪儿找到的?2.依据春游时的记录表,介绍收集到的春天的信息。*我看到……·提问:春天有哪些花?这些花是什么颜色的?·提间:春天的植物有哪些变化?你找到了几片叶子宝宝?在哪找到的?它们的妈妈是谁?为什么有的大树妈妈要换新衣裳?新长出来的树叶和原先的有什么不一样?·提问:你找到什么昆虫?在哪找到的?是怎么捉到的?它在于什么?·提间:春天还有哪些小动物出现了?(小蝌蚪、蚕等。)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我听到……·提问:你在春游时听到了什么声音?在哪儿听到的?你能学一学吗?·提问:你听到这种声音感觉怎样?为什么春天会有这种声音?还有哪些声音?·依据幼儿的回答播放相应的鸟鸣声、雨声、雷声等。*我感受到……·提问:与冬天相比,春天天气有什么变化?春风吹在脸上有什么感觉?·提问:春天人们喜欢做哪些事?人们的服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提问: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提问: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天?(丰富词语:多彩、五颜六色、暖和、舒适等。)3.操作活动“制作春天小画册”。*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将本组中的记录表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小册子。*鼓励幼儿相互介绍、分享“我找到的春天”。活动延伸·游戏活动:(1)在美工区继续引导幼儿通过简单的画,剪、折、握等来参与有关春天的环境创设,并注意分类布置。(2)在自然角引导幼儿观赏、种植植物、饲养。观察|动物,并开展植物向光性小实验。《见本书科学区游戏》·家园共育:请家长和幼儿一起设计天气观察记录表。并和幼儿一起记录春天的天气特征。·领域渗透:(1)结合语育教育,组织幼儿开展与春天有关的诗款欣赏和谈话活动。(2)结合音乐活动,让幼儿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等。(3)结合美术活动,组织幼儿绘画《我眼里的春天》《春雨的色彩)等。桃树(备选)(动植物)活动目标*通过观察,感知桃树花、叶、果实的特征。*了解桃树开花、长叶与结果的生长过程。活动准备·经验准备: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桃树的相关资料,积累对桃树的感性经验。·材料准备:(1)桃树开花、结果整个过程的课件。(2)幼儿人手一份记录纸、笔。·资源利用:园内或周边有桃树的幼儿园,教师可分阶段带领幼儿到现场观案。·材料配套:数字资源《桃树》,亲子手册《桃树》。活动过程1.观察数字资源《桃树》的图片,交流、讨论对桃树的认识。*出示数字资源《桃树》,引导幼儿描述桃树的外形特征。·引导语:这是什么树?它长什么样?·小结:桃树的树皮黑黑的,树枝上分出许多更细更小的树核,上面开着一朵朵红红的桃花。*引导幼儿观察桃树的花、叶、果实的细节图,并从颜色、形状等方面描述其特征。·提问:桃树的花、叶子和果实是什么样的?·小结:桃树的花有红色、粉红色,还有白色的:叶子呈椭圆形,边缘有细锯齿;果实近球形,表面有一层密密的短绒毛。2.观察并记录桃树开花、长叶与结果的过程。*引导语:桃树有什么生长变化?有哪几个过程?(开花一长叶子一结果。)*引导幼儿观看桃树开花、长叶、结果整个过程的课件,用绘面、符号、数字等自己喜爱的形式在记录纸上记录观察情况。*交流讨论,了解桃树开花、长叶和结果的顺序。·引导语:(1)桃树是怎样结出桃子的?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事?(2)桃树在什么季节开花、长叶?是先开花还是先长叶?它在什么季节结出桃子?·小结:原来桃树在春季是先开花再长叶的,经过蜜蜂等的帮助授粉成功,在夏季会结出累累果实。活动延伸·游戏活动:在美工区开展有关桃树的绘面或手工活动,引导幼儿进一步认识桃树的特征。·家园共育:建议家长利用周末时间分阶段带幼儿去看桃树,并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同时可利用亲子手册(桃树》中的图片,和幼儿说说桃树、桃花和桃子。小蝌蚪变青蛙(动植物)活动目标*乐意参与饲养和照顾蝌蚪的活动,对蝌蚪的生长变化有好奇心与探究兴趣。*观察、记录蝌蚪变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发现蝌蚪生长变化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幼儿有在自然角或家中饲养鲜鲜的经验,并已用自己的方式把对蝌蚪变青蛙过程的观察所得记录下来。·材料准备;(1)幼儿饲养、观察解蚪的记录。(2)每组两个玻璃容器(分别装着蝌蚪和青蛙)或青蛙和蝌蚪的图片若干。(3)小术棒、放大镜等。·环境创设:将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记录的有关蝌蚪与青蛙的各种资料布置在展示墙上,供幼儿观看、了解、交流。·材料配套:数字资源《小蝌蚪变青蛙,亲子手册(小蝌蚪变青蛙》。活动过程1.出示蝌蚪和青蛙(或图片》,直接引题。*引导语: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蝌蚪的妈妈是谁吗?今天,我把小蝌蚪和它的妈妈请来了,我们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2.分组观察比较青蛙和蝌蚪,了解它们的不同之处。*引导幼儿借助放大镜看一看,比较青蛙与蝌蚪的外形特征·比较青蛙与蝌蚪的整体外形特征。·比较两者的头部特征。·比较两者的肢体特征,*请幼儿借助小木棒逗一逗,比较两者的运动方式。·请幼儿撩拨容器中的青蛙与蝌蚪,观察两者的运动状态。·讨论:青蛙和蝌蚪会怎样做运动呢?有哪些不同?*分享交流。·教师根据幼儿的讨论,逐一出示青蛙与蝌蚪的相关图片(如整体外形、头部、股体、运动时的形态等),帮助幼儿梳理经验。3.结合饲养、观察蝌蚪的记录,展开交流与讨论*请幼儿展示自己的词养、观察记录,介部自己在饲养、观察过程中的各种发现,并说说自己的感受。*鼓励幼儿分享饲养经验:你的小蝌蚪是在哪里找到的?小蝌蚪喜欢住在哪里?饲养它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才能照顾好它?*讨论:小蝌蚪长大会变成什么?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辅助性问题:先长前腿还是先长后腿?身体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吗?小蝌蚪的尾巴跑哪儿去了?)4.观看数字资源《小蝌蚪变青蛙》,梳理蝌蚪身变背蛙的过程。*借助数字资源图片,为幼儿梳理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卵→卵出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消失→变成小青蛙。5.答疑解惑。*组织幼儿交流,请幼儿说说在饲养蝌蚪的过程中还有什么发现或者疑惑。*鼓励幼儿回家后继续借助上网,查阅图书等方式了解更多蝌蚪与青蛙的知识。活动延伸·游戏活动:(1)在科学区继续引导幼儿观察自然角中蝌蚪的生长变化,以自己的方式做好记录,并与同伴交流。(2)在表演区为幼儿提供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表演头饰、道具,让幼儿通过表演加深对蝌蚪变背蛙的认识。(3)在语言区指导幼儿有序地整理自己的饲养、观察记录,并将记录制作成《小蝌蚪变青蛙》的图书。·家园共育:(1)请家长利用亲子手册《小蝌身变青蛙》,帮助幼儿巩固对小蝌蚪成长过程的认识。(2)请家长以身作则,配合教师教育幼儿爱护蝌蚪和青蛙,让幼儿了解保护它们的重要性。·领域渗透:(1)结合美术活动,组织幼儿进行“手指下的小蝌蚪鲜”绘画活动。(2)结合语言活动“小蝌蚪找妈妈”,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勺子里的“哈哈镜”(自然科学现象)活动目标*感知不锈钢勺子凹凸面成像的不同,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能仔细观察,并尝试用集体记录、个体表述等方式交流操作的过程及结果。*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准备·经验准备;(1)在科学区投放平面镜,鼓励幼儿玩“找光斑”“双面镜成像”等游戏,了解平面镜的基本特征和用途。(2)幼儿已有照哈哈镜的初步体验。·材料准备:(1)平面镜若干。(2)光亮度较高的不锈钢勺子若干(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3)幼儿人手一份记录表(上面贴有不锈钢勺子的凹凸面实物图片)、笔。(4)生活中的凹面镜和凸面镜图片若干。·环境创设:利用多面哈给镜,布置“哈哈走廊”(镜子标上序号)。活动过程1.情境激趣,感知、体验平面镜和哈哈镜的影像效果。*请幼儿分别用各种镜子照一照自己。并说说:你是用什么镜子照自己的?镜子里的你和原来的你一样吗?有什么变化?2探索勺子里的“哈哈镜”成像。*引导语:勺子是我的魔法宝贝,大家一起仔细看一看它的神奇吧。*摸一摸:请幼儿看看、模摸勺子,感知不锈钢勺子的凸面和凹面。·引导语:勺子的两面一样吗?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理解并丰富词语:凹、凸。)*照一照:请幼儿使用勺子照照自己的脸,初步感知勺子凹面与凸面成像的不同。·引导语:勺子的凹面和凸面会变魔术,让我们分别用这两面来照照自己的脸。*说一说:帮助幼儿用清晰的语言描述凹凸面的不同成像。·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你发现了什么?勺子凹面和凸面照出的自己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不锈钢勺子照出的模样你在什么地方也见过?*验证并记录勺子凹凸面的不同成像,揭示秘密。·引导语:这里有一张记录表,请小朋友再次用勺子的凹面和凸面照照自己,仔细看看你照出来是什么样的,然后把具体的样子画在记录表上。·请部分幼儿展示并讲述自己的记录表。·梳理经验,用凸面照出来的人,脸都变形了,这就是“变形术”:用凹面照出来的人,|脸不仅变形了,而且颠倒过来了,这就是“倒身术”。3.游戏“我说你照”,巩固经验。*游戏“我说你照”。·引导语:接下来,我来说口令,你们听我的口令用句子照自己。侧如,我说“倒身术”。你们就要用勺子的哪一面照自己呀?·提示:你们可以看着记录表来操作。*小结:普通的镜子表面是平坦的,所以镜子里的你并没有变样子;可勺子的表面有凹、有凸,照出的你就发生了有趣的变形现象。哈哈镜就是用凹面镜和凸面镜来制作的,所以我们照哈哈镜时就会出现变胖或变瘦、变高或变腰等有趣的影像。4.迁移经验,了解凹面镜与凸面镜在生活中的运用。*引导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讲讲凹面镜与凸面镜在生活中的运用。·引导语:今天我们发现了勺子里也有个哈哈镜,其实凹面镜与凸面镜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的用处呢!你在哪里看到过它们?*幼儿交流,教师出示生活中的凹面镜和凸面镜图片,并介绍它们的用处。·凸面镜:汽车后视镜、道路安全广角镜、室内墙角的监视镜、放大镜等·凹面镜:手电筒、探照灯、近视镜等。活动延伸·游戏活动:(1)在科学区鼓励幼儿收集不锈钢锅盖、茶杯盖、水壶、碗等,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感知凹凸面成像的规律,满足幼儿不断探索、操作的兴趣。(2)在语言区投放与凹面镜、凸面镜在生活中的运用相关的图书、图片,供幼儿阅读、了解。·家园共育:(1)建议家长带领幼儿用不锈钢勺子给树、花以及幼儿感兴趣的物体照镜子,让幼儿感受勺子凹凸面成像的特点。(2)建议家长引导幼儿观察与发现生活中凹面镜和凸面镜的运用。有趣的弹性(物体与物质)活动目标*通过探索发现有些物体具有弹性,了解弹性的特点。*能辨别出生活中的弹性物品,知道弹性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幼儿已有表格记录的经验。·材料准备:(1)皮筋、气球、皮球、弹簧、袜子、弹弓、海缩垫,拉力器、弹力球等弹性物品,包装带、积塑、积木、橡皮说、卡纸等非弹性物品。(2)幼儿人手一份实验操作记录表、笔。(3)教师用的大记录表、笔。(4)沙发,床热、弹簧释、轮胎、QQ糖、跳水板、弓简等生活中的弹性物品图片。活动过程1.玩一玩,萌发探索的兴趣。*引导语:(出示各种弹性物品)今天老师带了许多有趣的东西,请你们用力压一压,拍一拍、拉一拉或者捏一捏,看看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幼儿自由探索材料,用外力改变材料的外形,观察出现的变化。2.说一说,发现弹性的特征。*讨论:你玩的物品是什么?你是怎么玩的?你玩的时候,它会发生什么变化?(气球吹了会变大,皮筋拉一拉会变长……)手松开后,它又有什么变化?*小结:像弹簧、皮筋、气球这些东西,我们用力压、拉或者吹,它们会变短、变长或变大,可是一松开手。它们就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这是因为它们都有一项特殊的本领叫“弹性”3.辨一辨,物品是否具有弹性。*猜一猜,物品是否具有弹性。·引导语,所有的物品都有弹性吗?压一压、拉一拉、担一摆都会有变化吗?(出示非弹性物品鼓励幼儿大胆猜测》*试一试,用“√”“×”判断物品是否具有弹性。·引导语:在我们四用的桌子上有许多物品,请你们动手试验一下,在记录表上给有弹性的物品面上“√”,没有弹性的物品画上“X”。·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观察,用各种方法大胆尝试,并及时记录自己的发现。*集体交流探索结果,帮助幼儿利用弹性的特征逐一验正各种物品,并将结果汇总到大记录表上。*小结:生活中的物品有些有弹性,有些没有弹性。像积本、橡皮泥这些东西,用力后不会变形,或者用力后变形了,但松开手后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这就说明它们没有弹性。4.联系生活,了解弹性物品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语:除了这些东西,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物品有弹性?它们有哪些用处?*出示更多生活中的弹性物品图片,小结弹性物品在生活中的作用(方便、省力、舒服等)。活动延伸*游戏活动:在科学区引导幼儿运用弹性原理制作各种玩具。(见本书科学区游戏》*家园共育:请家长和幼儿一同寻找生活中具有弹性的物体,如家里的沙发、床垫等,引导幼儿在上面跳一跳,感受弹性,进一步加深对弹性的认识。移种豆苗(备选)(动植物)活动目标*了解移种的一般方法与步骤,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懂得植物生长需要充足的空间,乐意参与移种活动。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幼儿已在小塑料瓶中进行豆子的种植活动,豆子已发芽。*材料准备:(1)种植的种子(已发芽)。(2)小铲子、喷壶等劳动工具。*环境创设:在幼儿园室外开辟一个种植园地。*材料配套:数字资源《移种豆苗》。活动指导1.问题导人,引发兴趣。*引导语:豆芽长大了,住在瓶子里太小了,怎么办呢?2.探讨交流,了解种子发芽后的移种方法。★引导语:刚才小朋友们都说要把它种到大点的地方,怎么移植过去呢?★观看数字资源《移种豆苗》,了解移种的重要性及方法。·讨论:(1)种子发芽后长到多大时开始移种会比较容易成活呢?(第一次芽打开变成叶子时。)(2)将苗拔出之前应注意什么?怎么做才不会使苗断掉?(在土里倒点水,用小铲子小心地将苗连土铲起。)(3)种植时需要哪些工具?(小铲子、喷壶等。)这些工具该怎么用?(4)种植时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用小铲子将土挖一个坑,接着将带土的豆苗轻轻地放进去,然后在豆苗四周盖上土,最后浇一些水。)3.动手操作,进行移种的实际体验。★引导语:我们室外有一个种植园地,小朋友们去选择一个地方并把豆苗移植到地里吧。★幼儿移植豆苗。·引导幼儿根据教师的提示进行移种。·引导幼儿正确使用劳动工具。·引导幼儿移种豆苗时做上标记,以便今后观察、照料、记录。·提醒幼儿移种结束后洗手。活动延伸◆生活活动:引导幼儿继续在自然角及室外种植园地种植、观察豆子植物并进行对比、感受同类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变化。站起来(自然科学现象)活动目标*探索让纸张站起来的方法,知道借助外力或改变形态能让纸张站起来。*尝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活动准备·经验准备:(1)幼儿玩过“站起来”的音乐游戏。(2)幼儿参加过美工折纸活动。·材料准备:(1)“站起来”游戏音乐。(2)材料超市一积木、纸盒、夹子、吸管、橡皮泥、橡皮筋、小纸袋、回形针、透明胶、订书机、剪刀等。(3)具有一定厚度的纸张。·环境创设:在活动室环境中摆放相框、花架等立体物。活动指导1.音乐游戏导人。*引导语:来,让我们跟着轻松的音乐玩“站起来”的游戏吧,小朋友们要开动脑筋,让自己站起来、站得稳,比比看谁的办法多。*随着音乐每小段的自然休止,教师报出数字指令,幼儿做“站起来”的动作。例如,教师报“3”,则幼儿身体3个地方与地面接触;教师报“5”,则幼儿身体5个地方与地面接触。2.自由探索,让纸张“站起来”引导语(出示具有一定厚度的纸张):看大家玩得这么开心,纸张宝宝羡慕极了,它也想自己站起来,我们来帮它想想办法吧。★第一次探索:借助材料让纸张“站起来”。引导语:我的材料超市里有许多材料,你能用这些材料帮助纸张宝宝站起来吗?小朋友们都来试试吧。幼儿自选材料,自主尝试帮助纸张站起来的方法。教师重点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结合材料特性探索不同的方法使纸张站起来。·分享交流:你让纸张宝宝站起来了吗?你是用什么材料,怎么做才让纸张宝宝站起来的?·小结:用夹子夹、粘在积木上、插在吸管上……这些办法都能让纸张宝宝站立起来。*第二次探索:不用辅助材料让纸张“站起来”。引导语:如果不需要其他材料的帮助,你有没有办法让纸张宝宝自己站立起来呢?·幼儿再次动手探索,尝试改变纸张的形态让纸张站起来。·分享交流;你让纸张宝宝站起来了吗?不用其他材料的帮助,你是怎么让它站起来的?小结:原来通过折、卷等方法改变纸张宝宝的形态,也是可以帮助纸张宝宝站起来的。活动延伸游戏活动:鼓励幼儿在科学区中继续探索让各种物体,如蛋、笔等站起来的方法。(见本书科学区游戏)生活活动:启发幼儿到生活中找一找,看一看,寻找用各种方法“站起来”的纸制品。面粉变面团(备选)(物体与物质)活动目标*在做做玩玩过程中,感知面粉的特性。*体验面粉加水后的变化,能将干面粉变成面团。活动准备经验准备:教师事先亲手试验面粉和水的适当比例,做到心中有数。材料准备:面粉、水、盘子、勺子、透明水杯、套袖、围裙、抹布人手一份,太干、太稀、水分适中的面团各一团,各种面点模具。活动指导1.利用各种感官感知面粉。*引导语:(出示面粉)咦,这些是什么呀?我们一起看看、摸摸,猜猜这是什么。,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吹一吹的方式感知面粉的特征,注意在用鼻子闻味道时避免吸入面粉。*集体交流,了解面粉的特性。.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面粉的特性。小结:面粉是白色的、粉状的、无味的、轻轻的,会粘在身上和手上。2.观看教师示范干面粉变面团的方法,重点观察水和面粉的比例。★讨论制作面团的方法。·引导语:面粉可以做什么呢?(面包、馒头等。)做面包、馒头前要先把干面粉变成什么呢?(面团。)怎样把干面粉变成面团呢?(加水。)·出示三份和好的面团(太干、太稀、水分适中的面团各一团),让幼儿猜测哪份面团做出来的面食最好吃。·鼓励幼儿猜想:一勺面粉需要倒多少水才能和好面团呢?★教师现场试验,寻找出合适的水和面粉的比例,如一勺面粉加一杯水等。3.尝试和面,探索干面粉变面团的方法。提出操作要求:(1)将面粉倒入盘中,用手指挖成井状,在“井”中慢慢倒入水,一定要按照比例操作。(2)在往面粉中加水后,要及时揉捏面团。(3)和好的面团要既能成团,又不粘手。(4)保持桌面、身上的整洁。*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引导语:(1)你用了几勺面粉?需要倒几杯水?(2)你的面团太干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怎么办?(3)你的面团太稀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怎么办?*检验与交流。·引导语:你的面团和好了吗?你用了多少面粉和水?4.制作小点心,感受成功的乐趣。★引导语:许多好吃的东西都是用面团做成的,今天我们也来制作好吃的东西,好吗?*鼓励幼儿操作,可选择面点模具制作,也可自己大胆想象捏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鼓励幼儿向同伴展示自制的小点心,感受成功的快乐。活动延伸●生活活动:可将幼儿制作的面团送到幼儿园厨房进行加工,组织幼儿品尝自己制作的小面点,并教育幼儿不浪费粮食。家用电器(科学启蒙)活动目标*尝试做简单的调查与收集活动,知道家用的电器是多种多样的。*了解常见家用电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感受家用电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知道使用家用电器的安全事项。活动准备经验准备:(1)幼儿参观过商场里的电器专柜,并进行过实地调查。(2)幼儿在家里寻找过各种家用电器,并用自己喜欢的图画或拍照的形式记录下来。材料准备:(1)幼儿在活动前做好的家用电器调查记录表。(2)便携式榨汁机。(3)吸尘器、扫把、电吹风、干毛巾、假发。(4)智能电视、扫地机器人、空气净化器、空气炸锅等家用电器图片。(5)火灾、人触电等的图片,安全用电标志。环境创设:师幼共同利用收集的家用电器玩具、图片、照片或实物等布置“家用电器展”,并有意识地将电器进行归类,如清洁类、厨房类等。材料配套;亲子手册《家用电器》。活动指导1.参观“家用电器展”,分享经验。*请幼儿结合调查表分享交流各种常见家用电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引导语:前几天,大家调查了家里使用的一些电器,还带来了它们的图片和自己的调查记录,你们知道它们的名字、使用方法和作用吗?.请幼儿将自己的调查记录与身边的同伴分享交流·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调查记录。2.对比操作,感受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利。★组织幼儿分组操作,自由模仿成人劳动。·用扫把、吸尘器清洁地板。·用干毛巾、电吹风弄干假发。★集中交流。.引导语:刚才你参加了哪项活动?你使用了什么工具?有什么发现?引导语:除了这些电器,你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家用电器?用来做什么?★教师操作便携式榨汁机。·引导语:大家看,老师在干什么?(榨果汁。)这杯果汁,是从哪来的呢?我用了多长时间做成一杯果汁?★小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家用电器,家用电器真是我们的好帮手,有了它们做起事情来既快又方便,3.拓展经验,了解先进技术带来的家用电器的变化。★引导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生活中又出现了许多家用电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若干家用电器图片,引导幼儿了解更多、更新的家用电器。.引导幼儿了解智能电视、扫地机器人、空气净化器、空气炸锅等。.引导幼儿边看边讨论:这是什么电器?有什么用途?★小结:这些不同的家用电器有着不同的作用,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讨论:如果你是发明家,你会发明什么样的家用电器?4.讨论使用家用电器的安全事项。★出示火灾、人触电等的图片,组织幼儿边看边讨论安全用电事项,同时出示相应的安全标志。★小结:使用家用电器时,需要注意安全,一定要在大人的指导下使用家用电器。活动延伸◆游戏活动:(1)在美工区提供一些旧纸盒、罐、纸板等,引导幼儿制作家用电器小玩具,丰富班级“娃娃家”的游戏材料及情节。(2)在科学区引导幼儿设计安全用电标志图,张贴在班级、家庭中的家用电器上或插座旁。◆家园共育:请家长利用亲子手册《家用电器》或家中电器实物,向幼儿介绍常见家用电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神奇的餐巾纸(备选)(物体与物质)活动目标*感受餐巾纸的神奇,探索、发现用从不同方向拧成的纸绳拎重物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发现,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活动准备材料准备:餐巾纸(在餐巾纸的纵向和横向边缘分别做上红、绿边标志,如图4-1),装有水的小水桶各若干,哭脸、笑脸标志各一个。活动指导1.出示餐巾纸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引导语:小朋友们,你们瞧瞧这是什么。请你摸摸餐巾纸,感觉怎么样?(餐巾纸软软的、很薄,很容易就破了。)用这张餐巾纸可以把这桶水拎起来吗?★鼓励幼儿猜测。2.第一次尝试用纸拎水桶。★交代规则:(1)每次实验只能拿一张餐巾纸。(2)拎的时候,手不可以碰到水桶。(3)地上有一个笑脸、一个哭脸,实验成功的小朋友请坐到笑脸这边,没有成功的小朋友请坐到哭脸这边。★幼儿尝试拎水桶,教师观察指导。·引导幼儿尝试用餐巾纸拎起水桶,按实验结果分别找到笑脸、哭脸的位置坐好。★交流经验。·引导语:我们来看看实验结果,有几个小朋友成功了,但是有好多小朋友没成功拎起水桶。为什么同样是餐巾纸,有的成功了,有的却失败了?·提问:你看,这是成功拎起水桶的餐巾纸,这是没有成功拎起水桶的餐巾纸,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小结:原来他把餐巾纸拧得很细、很紧,变成了一条纸绳,就成功拎起水桶了。让我们拧一条又细又紧的纸绳再试一试。3.幼儿第二次实验。★引导幼儿将餐巾纸拧得紧一些。★交流、讨论:这次我们把餐巾纸拧成了一条又细又紧的纸绳,同样的餐巾纸绳,为什么有的还是拎不起水桶呢?其实餐巾纸里藏着一个秘密。4.探索餐巾纸里的秘密。★教师边操作边引导幼儿观察:餐巾纸从不同方向撕开会怎么样?(餐巾纸沿红边方向很容易撕开,可以撕成一条一条的。沿绿边方向不容易撕开,只能撕成一块一块的。)★引导幼儿分别顺着红边、绿边方向拧纸绳,用拧出的纸绳试拎水桶,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顺着红边方向拧的纸绳拎水桶失败,顺着绿边方向拧的纸绳成功拎起水桶。)★交流,梳理:原来从餐巾纸的不同方向拧成的纸绳,产生的力量不一样,这就是餐巾纸里的秘密。★小结:又款又薄的餐巾纸,我们把它拧成纸绳,居然能拎起一桶水。其实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很多物品,它们经过小小的改变就能产生更大的力量,小朋友们可以动脑筋在生活中找一找。活动延伸●家园共育: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寻找生活中的相关物品,通过改变其外形等方式,使其在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现代通信工具(备选)(科学启蒙)活动目标*了解现代信息交流的几种方式,感受现代通信工具的丰富多样和方便快捷。*关注生活中的先进科技产品,有操作现代通信工具的兴趣。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幼儿事先完成调查表“我家的通信工具”。材料准备:手机、电话机、电脑、传真机等各种通信工具的实物或图片。活动指导1.相互交流自己家里的通信工具。★引导语:大家说一说你们家里有哪些通信工具,它们有什么用?★小结:像电话、电脑等,能方便我们与别人联系的物品,我们给它们起一个名字叫通信工具。2.倾听故事《豆豆和爸爸去旅游》,了解三种通信工具:手机、电脑、传真机。★讲述故事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提问:旅游的第一天,豆豆和爸爸来到了什么地方?听到了什么声音?豆豆是怎样让妈妈听到动听的海浪声的?★讲述故事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提问:第二天,豆豆和爸爸在看什么?豆豆把“海上日出”画了下来,他想让妈妈看到他画的画,选择什么工具可以让妈妈看到这幅画呢?★讲述故事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提问:第三天,豆豆在玩什么?他玩得好开心呀,用什么办法把豆豆的快乐情景记录下来?照片出来了,怎么让妈妈看到豆豆的城堡呢?3.现场操作,进一步了解现代通信工具的妙用。★比较电话机和手机的异同。·出示电话机和手机,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引导语:电话机和手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小朋友可以把你的发现告诉旁边的小伙伴。.小结:电话机和手机都有数字按键和其他功能键,都能打电话和接听电话。电话机大,有电活线,需要固定在某个地方;手机小,没有电话线,可以随身携带,比电话机更方便。手机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也是使用最频繁的通信工具。★演示传真机传送图片和电脑发送邮件,引导幼儿了解这些通信工具的传递特点。·请幼儿用数数的方式感知、比较传真图片及发送邮件的时间长短。·小结:传真机、电脑也是通信工具,我们可以通过它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文件、照片、图画等传送给别人。科学家们可真聪明,发明了这么多的通信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4.拓展经验,发散思维。★引导幼儿说说:你还知道哪些现代通信工具?★借助图片或录像介绍电话手表、可视电话等。★启发幼儿想想:如果你是发明家,你想设计什么样的通信工具?有什么特殊的作用?活动延伸◆游戏活动:在美工区引导幼儿做个小小发明家,设计、制作通信工具。◆家园共育:请家长引导幼儿继续寻找、收集通信工具的相关资料。豆子生长记(动植物)活动目标*观察和记录豆子的生长变化,感知和发现豆子生长变化经历的阶段及其基本条件。*感受种植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活动准备经验准备:事先请幼儿种植豆子,并持续观察记录。材料准备:(1)记录本人手一本(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应急消防演练领导讲话稿(6篇)
- 开学典礼活动总结范文15篇
- 愚人节文案(汇编15篇)
- 收银培训资料
-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站行业政策、市场规模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 肝升肺降汤治疗慢性肾衰竭升降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 组合式长周期光纤光栅传感器及其特性研究
- 二零二五年度家政服务与家庭宠物养护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消防管网消火栓安装施工协议3篇
- 无人机分群的任务分配与拓扑控制技术研究
- 蛋糕店服务员劳动合同
- 土地买卖合同参考模板
- 2025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专题一-微专题10-同构函数问题-专项训练【含答案】
- 沈阳理工大学《数》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北京三甲中医疼痛科合作方案
- QCT957-2023洗扫车技术规范
- 新外研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1单词正序英汉互译默写本
- 自愿断绝父子关系协议书电子版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同步练习及答案
- 2024年高考英语读后续写高分宝典专题08读后续写肢体动作描写积累1(词-句-文)讲义
- 时政述评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