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气比对监测_第1页
废气比对监测_第2页
废气比对监测_第3页
废气比对监测_第4页
废气比对监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固定污染源烟气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是指采用参比(标准)方法,与自动监测法在企业正常生产工况下实施同步采样分析,验证自动监测设备监测结果准确性的监测行为。比对监测是判断自动监测数据准确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依据。为进一步规范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统一比对监测技术要求,依据《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国发[2007]36号)、《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环保总局令第28号)、《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办法》(环发[2009]88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技术规定。前言GB/T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HJ/T75-2007《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HJ/T76-2007《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试行)》HJ/T397-2007《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T373-2007《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引用标准固定污染源烟气自动监测设备:即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ontinuousEmissionMonitoringSystem,CEMS),对固定污染源排放的烟气中污染物进行连续地、实时地跟踪测定的仪器、仪表。参比方法:国家或行业发布的标准方法。比对监测:指采用参比(标准)方法,与自动监测法在企业正常生产下实施同步采样分析,验证水污染源和固定污染源烟气自动监测设备监测结果准确性的监测行为。比对监测条件:自动监测设备已按规范安装调试、并经地市级以上环保主管部门验收合格方可开展比对监测,比对监测时要求排污企业出具自动监测设备的调试检测报告和验收合格报告。比对监测期间,生产设备应正常稳定运行。术语和定义

一、比对监测内容1.比对监测项目

气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实测干基浓度、颗粒物实测干基浓度、烟气流速和烟气参数(烟气温度、氧量)。2.核查参数

过剩空气系数、烟气流量、污染物折算浓度、污染物排放速率、烟气含湿量、标准曲线参数、速度场系数和皮托管系数。二、比对监测频次对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安装的固定污染源烟气CEMS的比对监测每年至少4次,每季度至少1次。每次比对监测,对颗粒物浓度、烟气流速、烟温用参比方法至少获取3个测试断面的平均值,气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氧量至少获取6个数据(其中仪器法可选取不小于2倍自动监测设备响应时间期间的平均值为1个数据,化学法以一个样品的采样时间段监测值为1个数据),取参比方法测试的平均值与同时段烟气CEMS的平均值进行准确度计算。1.比对监测遵循原则监测期间,生产设备要正常稳定运行;监测前,首先要核准烟尘采样器、烟气分析仪、烟气CEMS等相关仪器的显示时间并保持一致;参比方法测定湿法脱硫后的烟气,使用的烟气分析仪必须配有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烟气前处理装置(如加热采样枪和快速冷却装置等);

监测前,参比方法使用的烟气分析仪必须现场使用标准气体检查准确度,并记录现场校验值;

三、比对监测方法1.比对监测遵循原则每个监测项目的数据需记录采样起止时间;比对监测期间不允许在线监测设备运营单位调试仪器。2.比对监测参比方法参比方法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国家环保总局)或相关国际标准中所列方法,详见下表:三、比对监测方法颗粒物、气态污染物参比方法采样位置按照GB/T16157和HJ/T397等要求设置。气态污染物参比方法采样位置与CEMS测定位置靠近但不干扰CEMS正常取样,不能从CEMS排气装置处直接采样监测,手工和自动同步采样。对颗粒物浓度、烟气流速、烟温参比方法至少获取3个测试断面的平均值,气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氧量至少获取6个数据(其中仪器法可选取不小于2倍自动监测设备响应时间期间的平均值为1个数据,化学法以一个样品的采样时间段监测值为1个数据)。四、比对测试1.过剩空气系数进入烟气CEMS系统设置,检查标准过剩空气系数设置以及过剩空气系数计算公式是否正确。小于65t/h的燃煤锅炉烟尘初始排放浓度标准规定的过剩空气系数α=1.7,烟尘、二氧化硫排放浓度α=1.8,燃油和燃气锅炉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α=1.2;工业炉窑α=1.7;电厂燃煤锅炉α=1.4,燃油锅炉α=1.2,燃气锅炉α=3.5。五、核查参数五、核查参数1.过剩空气系数

过剩空气系数按下式计算得出:式中:——过剩空气系数;

——实际测得氧的体积百分数。

2.烟气流量进入烟气CEMS系统设置,检查标态干烟气流量计算公式是否正确。

五、核查参数2.烟气流量标态干烟气流量按下式计算得出:;

式中:五、核查参数3.污染物折算浓度进入烟气CEMS系统设置,检查污染物折算浓度计算公式是否正确。污染物折算浓度按下式计算得出:式中:五、核查参数4.污染物排放速率进入烟气CEMS系统设置,检查污染物排放速率计算公式是否正确。污染物排放速率按下式计算得出:

式中:五、核查参数5.烟气含湿量进入烟气CEMS系统设置,检查烟气含湿量设置是否符合现场实际情况。6.标准曲线参数和速度场系数对照CEMS的调试报告或验收报告中的标准曲线参数和速度场系数与CEMS管理系统参数设置中标准曲线参数和速度场系数是否一致。

7.皮托管系数

对照皮托管的检定证书或校准证书中的皮托管系数K值与CEMS管理系统参数设置的皮托管系数是否一致。

五、核查参数1.评价标准参照《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T75-2007)要求,烟气温度、烟气流速、氧含量和污染物实测浓度(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需满足下表技术指标要求。六、比对监测结果评价2.评价方法颗粒物颗粒物浓度绝对误差计算:六、比对监测结果评价2.评价方法颗粒物

颗粒物浓度相对误差计算:六、比对监测结果评价2.评价方法气态污染物相对误差及相对误差参照颗粒物方法计算;

相对准确度计算:式中:六、比对监测结果评价六、比对监测结果评价2.评价方法气态污染物六、比对监测结果评价2.评价方法含氧量:参照气态污染物的评价方法计算相对准确度。烟气流速:参照颗粒物评价方法计算相对误差。烟气温度:参照颗粒物评价方法计算绝对误差。

六、比对监测结果评价3.比对数据报表颗粒物CEMS/烟气流速CEMS/烟气温度CEMS比对监测数据报表。气态污染物CEMS/氧量CEMS比对监测数据报表。1.比对监测仪器的质量保证措施比对测试中使用的仪器必须经有关计量检定单位检定合格,且在检定期限内;烟气温度测量仪表、空盒大气压力计、皮托管、真空压力表(压力计)、转子流量计、干式累积流量计、采样管加热温度等,至少半年自行校正一次,确保其准确性。校正方法按GB/T16157-1996中第12章执行;参比方法测定湿法脱硫后的烟气,使用的烟气分析仪必须配有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烟气前处理装置(如加热采样枪和快速冷却装置等);七、质量保证1.比对监测仪器的质量保证措施参比方法使用的烟气分析仪必须每次现场使用标准气体检查准确度,并记录现场校验值,若仪器校正示值偏差不高于±5%,则为合格;定电位电解法烟气测定仪和测氧仪的电化学传感器,当性能不满足测定要求时,必须及时更换传感器,送有关计量检定单位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七、质量保证2.现场比对监测的质量保证措施按照等速采样的方法,应使用微电脑自动跟踪采样仪,以保证等速采样精度。进行多点采样时,每点采样时间不少于3min,各点采样时间应相等或每个固定污染源测定时所采集样品累计的总采气量不少于1m3;使用微电脑自动跟踪采样仪进行颗粒物及流速测定时,采样枪口和皮托管必须正对烟气流向,偏差不得超过10˚,当采集完毕或更换测试孔时,必须立即封闭采样管路,防止负压反抽样品。

七、质量保证2.现场比对监测的质量保证措施当采集高浓度颗粒物时,发现测压孔或采样嘴被尘粒沾堵时,应及时清除;滤筒处理和称重:用铅笔编号,在105~110℃烘烤1小时,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用感量0.1mg天平称重,两次重量之差不超过0.5mg,当测试400℃以上烟气时,应预先在400℃烘烤1小时,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至恒重;采用碘量法测定二氧化硫时,吸收瓶用冰浴或冷水浴控制吸收液温度,以保证吸收效率;

七、质量保证2.现场比对监测的质量保证措施用烟气分析仪对烟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测试。测定结束时,应将仪器置于干净的环境空气中,继续抽气吹扫传感器,直至仪器示值符合说明书要求后再关机;下次测定时,必须用洁净的空气校准仪器零点;在现有采样管的技术条件下,如果烟道截面高度大于4m,则应在侧面开设采样孔;如宽度大于4m,则应在两侧开设采样孔,并设置符合要求的多层采样平台。以两侧测得的颗粒物平均浓度代表这一截面的颗粒物平均浓度。

七、质量保证1.比对监测报告内容比对监测报告应包括的以下主要信息:报告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