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二十世纪30年代美声唱法的传播与影响_第1页
浅析二十世纪30年代美声唱法的传播与影响_第2页
浅析二十世纪30年代美声唱法的传播与影响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二十世纪30年代美声唱法的传播与影响

一、民族歌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概况1919年4月4日以来,许多在国外学习音乐的音乐家回国,给中国带来了美国的声乐押韵法。特别是萧友梅、蔡元培等人建立上海国立音专后,更是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建立了基地。到了三四十年代,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探索期。该时期内,先是在重庆建立了另一所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学院,应尚能、喻宜萱、张权等名师均在此执教。在这些名师的指导下,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歌唱者,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继续普及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后,在解放区延安,也发生了一件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那就是歌剧《白毛女》的诞生,其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的诞生。伴随着《白毛女》的热演,也涌现出了多位优秀的歌唱家,如王昆、周小燕等。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国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实现了第一次融合,美声唱法开始了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发展之路。喻宜萱、黄友葵、郎毓秀和周小燕,被誉为是女高音的“四大名旦”,她们所做出的种种探索,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声乐艺术是完全有能力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下文中,笔者对这四位先生对美声唱法的认识进行具体的分析。二、在中国美学研究时期,代表人物的思想分析1.走中国学派之路黄友葵先生是中国最早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其精湛的歌唱技术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受到了每一个声乐学习者的尊重。其22岁时留学美国,接受了系统和正规的美声唱法训练,归国跟随苏联声乐家苏石林继续深造,并先后执教于多个音乐学院,自1958年后,一直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培养出了张权、莫桂新、魏启贤等多位名家。其对于美声唱法的认识,可以用“走中国学派之路”来概括,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演唱、教学和理论研究三个方面。首先是演唱。作为有过海外留学经历的歌唱家,黄友葵曾演唱了大量西洋声乐作品,还曾经在多部歌剧中担任女主角。但是在演唱西洋曲目的同时,她始终坚持演唱中国歌曲,如《小黄鹂鸟》《小路》《我住长江头》等,她不止一次地指出,作为一个中国演唱者,必须首先演唱好本国、本民族的作品,方能将外来的歌唱方法予以有机运用,并体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其次是教学。在教学中,黄友葵始终坚持因人而异和因势利导,善于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力。但无论是哪一个学生,都要演唱大量的中国歌曲。如臧玉琰,就是以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民歌而著称。她希望通过教学,能够使自己的中国声乐学派之路得到传承和发展。最后是理论研究。1989年,黄友葵出版了《论歌唱艺术》,既是黄友葵60多年来对美声唱法的研究集成,也是其半个世纪以来教学经验的结晶。书中对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了两者结合的可能性,并指出这种结合是美声唱法在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她的这种观点对美声唱法中国化的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2.和中国传统的演唱方法相结合喻宜萱是中国美声唱法的泰斗之一,在中国期间,其一直跟随外国老师学习声乐。1935年,喻宜萱又赴美国深造,师从意大利声乐学派的代表人物杜德利,并先后在欧洲和美国举办演唱会。1949年归国后,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先后培养出了黎信昌、李双江、苏凤娟、吴雁泽等一大批知名音乐家。她对美声唱法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兼容并蓄,一个是注重演唱中国歌曲。首先是兼容并蓄。喻宜萱认为,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能够让中国歌唱者学得这种科学的歌唱方法,并欣赏到诸多优秀的西洋美声歌曲;另一个则是将其与中国传统的歌唱方法有机融合。美声唱法是科学的,中国传统歌唱方法也是科学的,这就为两者的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两者的融合,使之既具有美声唱法的科学性,又适合演唱中国作品,为中国的观众所喜闻乐见。其前提是对美声唱法正确、科学的认识,不能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而是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和胸怀,积极地吸收与借鉴。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结合,并不是殊途同归,而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其次是重视演唱中国歌曲。和黄友葵一样,喻宜萱也十分重视中国歌曲的演唱。她一贯主张,不管是学习何种唱法的歌唱者,都应该将演唱好本国本民族的歌曲视为己任,并且身体力行。其在世界各地多次巡演,每一场演唱会都会有中国曲目,那首著名的《康定情歌》之所以能够为世界所熟知,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喻宜萱在国外的演唱。教学中,她也十分注重引导学生演唱中国歌曲,黎信昌、李双江和吴雁泽等歌唱家演唱的中国歌曲情深意长,风格浓郁,是与喻宜萱的重视分不开的。她将美声唱法的优秀质素和中国传统歌唱相结合,不断探索和改进,为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3.对美声唱法的认识郎毓秀也是中国美声歌唱的先驱人物之一。其最先在上海国立音专跟随苏石林学习,毕业后在国内多个城市举办演唱会。1948年赴美国深造。1948年归国后,先后在多个高校任教。1957年起,长期执教于四川音乐学院,培养出了杜丽华、周亨芳、范竞马等多位歌唱家,为中国声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她对美声唱法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要通过大量的演唱来普及这种歌唱方法,一个是使其和民族音乐有机融合。首先,郎毓秀认为,唯有通过大量的演出,才能够让一门歌唱方法尽快得到普及。为此她身体力行,参加了大量的演出。据粗略统计,其一生先后登台近千次,仅独唱音乐会就开了100场,她试图通过大量演出,让观众认识和了解美声唱法,继而接受和喜欢这种歌唱艺术,她对歌唱事业的这份执著和热情,是值得每一个声乐工作者学习的。其次,她认为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不能仅追求数量,更要追求质量,通过这种演唱让“洋嗓子中国化,土嗓子科学化”,即通过对中国歌曲的演唱,使美声唱法和中国歌曲都得到丰富。为此她对各种民间歌唱艺术,如昆曲、评弹、京韵大鼓等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将所获得的经验应用于歌唱中,获得了良好的歌唱效果,也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4.《黄粱梦》的演唱中,增加了中国民族强调、科学使用、有利于弥补民族立法的不足周小燕是横跨20和21世纪中国著名的声乐歌唱家和教育家。在她6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善和有特色的声乐教学思想体系,培养出了一大批在世界舞台上享有盛誉的歌唱家。周小燕本人虽然留法八年,接受了正统美声唱法的训练,但是在教学中,却从来没有拘泥于这一种歌唱方法,而是表现出了一种开阔的眼光。她在《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一文中明确地指出:“美声唱法并不是唯一的歌唱方法,包含中国民族唱法在内的多种歌唱方法都有其科学性之所在,多种唱法的共存共用,有利于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比如在对廖昌永演唱的《古老的歌》进行教学时,廖昌永在演唱技术上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周小燕却对演唱效果不甚满意,认为其演唱缺少一种味道。建议廖昌永多听听四川的民歌,在对四川民歌进行了大量鉴赏之后,廖昌永在歌曲一些虚词的演唱中,借鉴了民族声乐中“以情带声”的唱法,改变了之前对虚词重音演唱的方法,从而使演唱更加圆润和舒展,获得一种特有的韵味。由此可见,在周小燕看来,各种唱法之间是没有界限的,只要其具有科学性的一面,都可以充分为我所用,体现出了一个大家的胸襟和远见。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综上所述,美声唱法在今天所获得的发展成就,与诸位音乐前辈所做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相对于今天多元化的文化环境来说,之前的文化环境相对单纯,所以对美声唱法的认识更加本质和透彻,黄友葵、喻宜萱、郎毓秀和周晓燕四位先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