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届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题】卷四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2 届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题】卷四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2 届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题】卷四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2 届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题】卷四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2 届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题】卷四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届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题】精选专练卷四

31-40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

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

以死为戏。”君日:“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蟋蚁得

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

乃辍城薛。

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铮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于是舍之上舍令长

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无几何,齐貌辨辞

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

靖郭君不能止。

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

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

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

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

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

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子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日:“敬诺。”

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

已而受。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知人矣。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靖郭君:田婴,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异母弟。其封地在薛(今山东滕州)。昭阳:楚国令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铮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

暮进食/

B.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曲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

暮进食/

C.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净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

暮进食/

D.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净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

暮进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一种爵号,如贾谊《过秦论》中提到的信陵君、孟尝君等“四君”。

B.客,即门客,苏轼《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中的“客”也是此义。

C.威王,与下文的“宣王”一样,都是古代君王去世后被追授的谥号。

D.敬诺,意同遵命。“诺”是应答之词,加“敬”字是强调语气的恭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靖郭君打算在薛地修筑城墙,拒绝接受劝谏。有位齐人提前保证自己只说三句话,得以见到靖郭君并达

到了劝谏目的。

B.靖郭君不顾他人反对,始终善待齐貌辨;齐貌辨冒着生命危险去见与靖郭君关系恶劣的宣王,作为对靖

郭君的报答。

C.齐貌辨通过陈述靖郭君不听自己劝告的两件事,巧妙地暗示了靖郭君对宣王和齐国的忠诚,从而打动了

宣王。

D.通过齐貌辨的游说,齐宣王不但消除了对靖郭君的嫌怨,还用隆重的礼节迎接靖郭君的归来,并重用靖

郭君为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5分)

(2)寡人少,殊不知此,子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5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水调歌头•垂虹亭

张孝祥

取棹太湖岸,天与水相连。垂虹亭上,五年不到故依然。洗我征尘三斗,快揖商飙千里,鸥鹭亦翩翩。身

在水晶阙,真作驭风仙。

望中秋,无五日,月还圆。倚栏清啸孤发,惊起壑龙眠。欲酹鹏夷西子,未办当年功业,空系五湖船。不

用知余事,菰妒正芳鲜。

【注】张孝祥:南宋爱国词人。版(y)棹:停船靠岸。商飙(bio):秋风。鸥(ch)夷西子:相传范蠡

辅佐勾践灭吴后,携西施隐居于五湖(太湖),自号“鹏夷子皮”。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五年前曾游太湖,如今重来,见湖上水天一色,鸥鹭翻飞,风景如故。

B.面对太湖美景,词人在想象中仿佛置身水晶宫阙,成了驾驭长风的仙人。

C.词人凭栏长啸,以至“惊起壑龙眠”,想象和夸张手法强化了慷慨激昂的情绪。

D.范蠡是词人仰慕的榜样,因为范蠡不贪恋功名权位,退隐江湖,独善其身。

15.史载张孝祥“尝慕东坡,每作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这首词跟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

古》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高度重视学习的作用,在《劝学》一文中他连续使用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借助车马、借助舟

船等多个比喻来强调论点,然后用“,”两句加以总结。

(2)“这两句诗在李白的《蜀道难》中前后出现了三次,各有侧重又

前后呼应,形成了全诗高亢壮美的主旋律。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两句,巧妙借用地名入诗,既写出了颠

沛流离的行程,又表现出惶惑悲凉、孤苦无依的心境。

古代诗文阅读

10.C【解析】正确标点: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淳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

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11.B【解析】《赤壁赋》中的“客”是朋友,不是门客。

12.A【解析】“只说三句话”错误,文中“三言”指三个字,根据后文的“海大鱼”也可推知。

13.(1)如今这齐国,也是您的水啊。您一直受到齐国荫庇,为什么还要在薛修城呢?(5分)

(2)我太年轻,确实不知道这些事情,先生您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请过来吗?(5分)

【解析】第一句要重点关注“夫”“荫”“奚”等关键词的含义,以及判断句式和反问句式,还要注意文

从字顺,避免语言生硬。第二句要重点关注“少”“殊”“来”等关键词的含义和用法,以及疑问语气的

准确翻译。

2

【参考译文】

靖郭君田婴准备在封地薛修筑城防工事,(因为会引起齐王猜疑)不少门客去谏阻他。田婴吩咐守门人:

“不要为劝谏的门客通报。”有个门客请求谒见田婴,他保证说:“我只说三个字就走。要是多一个字,

愿意领受烹杀之刑。”田婴于是接见他。门客快步走到他跟前说:“海大鱼。”然后转身就走。田婴赶忙

问:“先生还有要说的话吧。”门客说:“我可不敢拿性命当儿戏!”田婴说:“不碍事,先生请讲!”门

客这才回答道“你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渔网、钓钩对它无能为力,但一旦因为得意忘形离开了水,那么

螃蚁也能随意摆布它。如今这齐国,也是您的水啊。您一直受到齐国荫庇,为什么还要在薛修城呢?而你如

果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也是毫无作用的。”田婴称赞说:“对。”于是停止

筑城。

靖郭君对待门客齐貌辨非常友好。可是齐貌辨为人有很多缺点,因此门客们都讨厌他。士尉曾为此劝说靖

郭君(赶走齐貌辨),靖郭君没有接受,士尉拂袖而去。于是田婴就给齐貌辨上等的客舍住,并且派长子

去为他驾车,朝夕侍候饮食。几年以后,齐威王驾崩,齐宣王即位。田婴跟宣王非常不合,于是就离开国

都到自己的封地薛地,跟齐貌辨一同到了薛城。没多久,齐貌辨决定辞别田婴,回齐国去晋见宣王。田婴

说:“君王既然很讨厌我,那你此去岂不是找死!”齐貌辨说:“臣根本就不想活,所以臣一定要去。”田

婴也无法阻止。

齐貌辨到了齐国,宣王听说后,知道他来,他满心怒气地等着齐貌辨。齐貌辨拜见宣王后,宣王问他:“你

是靖郭君手下的宠臣,靖郭君是不是一切都听你的呢?”齐貌辨回答说:“臣是靖郭君的宠臣并不错,但要

说靖郭君什么都听臣的那倒未必。当您还是太子时,臣曾对靖郭君说:'太子长着一副不仁相貌,不如把

太子废掉,改立卫姬之子郊师为太子。'可是靖郭君(竟然)哭着对臣说:‘不可以这样做,因为我不忍

这样做。‘假如靖郭君一切都听臣的话,也不会有今天的祸患。这是第一件事。当靖郭君到了薛城,楚国

令尹昭阳要用几倍的土地来换薛地,我又向靖郭君说:'一定要接受这个请求。‘靖郭君说:'从先王那

里接受薛地,现在即使与后王关系不好,(如果把薛地交换出去)将来死后我向先王如何交代呢?况且先王

的宗庙就在薛地,我难道能把先王的宗庙交给楚国吗?'又不肯听从我的话。这是第二件事。”齐宣王听了

长声叹息,脸色变了,说:“靖郭君对寡人的感情竟然深到这种程度啊!我太年轻,确实不知道这些事情,

先生您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请过来吗?”齐貌辨回答说:“好吧。”

靖郭君穿戴上齐威王赐给的衣服帽子,手握着齐威王赐给的宝剑。齐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靖郭君,望着他

哭泣。靖郭君到了朝廷,齐宣王就请他做国相。靖郭君辞让,不得巳才接受了。此时此刻,应该明白靖郭

君有知人之明啊!

14.D【解析】D项理解不全面。”不贪恋功名权位……独善其身”错。词人仰慕的是范蠡功成身退、游乐

江湖;“未办当年功业,空系五湖船”是慨叹自己功业一成,却无奈退隐江湖。4

15.从思想情感上看,两首词都抒发了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悲凉心境。从表达技巧上看,

这两首词都是借古抒怀,借助联想想象,运用典故、夸张等手法,使情景有机交融,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

力。从语言风格上看,两首词在遣词造句上都讲求刚劲有力,展现了典型的豪放派风格。(6分,每点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题目要求分析作品与苏轼名作的相似之处,解答此类题目宜从整体上把握作品,选取诸如思想情

感、意象意境、表现手法、语言特点、风格特征等比较大的角度,而不宜拘泥于局部内容或个别词句。

16.(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6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则该句不得分。)

【解析】解答背诵默写题,熟读成诵是前提,准确记写是关键,尤其要注意规范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3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智伯又求蔡、皋狼之

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

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童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修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时,以汾水可以灌安邑(魏国都城),绛水可以灌平阳(韩国都城)也。赵襄

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

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

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

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臣光曰:智伯之亡

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矢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

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

入坚。棠谿之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

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

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抉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

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

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

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

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曲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入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

B.赵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入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

C.赵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入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

D.赵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入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邑,指都邑。上古时,国都也称作邑,有时也指君主分封给诸侯,或诸侯分封给大臣的土地。

B.骏乘,古代乘车时居右边陪乘的人。乘车时尊者在左,御者居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叫“骏乘”。5

C.子,封建五等爵位中的第五等。在文中暗指魏桓子、韩康子的爵位为“子”,身份不高。

D.羽括,古代的箭尾上常用羽毛作装饰,"羽''作箭的代称,“括”指箭的末端。“羽括”指磨砺、锻

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襄子派张孟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韩、魏开始对智氏产生防备之心。

B.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取得了决定性胜

利。

C.司马光认为,才胜于德是智伯失败的根本原因,进一步强调了品德高尚的重要性,应该将个人品德放在

衡量人才的第一位。

D.本文善于从史实中总结规律,长于使用比喻手法进行论述,整散句结合,读来气势磅礴,说服力强,于

后人颇有警示意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5分)

(2)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5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柏学士茅屋

唐•杜甫

4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注】柏学士,因战乱失去了官职。银鱼,指唐朝五品以上官员佩戴的银质鱼章。白马,见《后汉书•卷

二十七》:“张湛常骑白马。帝每见湛,辄言'白马生且复谏矣'。”这里用来指代柏学士。古人,指西

汉的东方朔。《后汉书,东方朔传》:“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三冬,即三年。年少,这里指

少年,意为柏学士的后辈子侄。

14.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了柏学士从做官到归隐的转变,表明了柏学士茅屋建造的背景,暗示安史之乱对当时饱学之士

的深刻影响。

B.颔联用东方朔刻苦用功读书的情景来借指柏学士隐居青山后坚持读书的刻苦,又叙述其后辈子侄博览群

书的成果,好学之风代代延续。

C.颈联用形象化的语言描摹出柏学士茅屋外的环境,云如倾盖之团,言云浓;水如决渠之溜,言水急。

D.本诗上四句叙事,五六句写屋前秋景,七八句勉其子侄,指出读书为了富贵的思想主旨。

15.仇兆鳌《杜诗详注》写道:“此章若移晴云、秋水二句,上接首联;移古人、年少二句,下接尾联亦可'',

请结合自己对诗文的理解,说说这样改造的好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6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写苏轼及友人乘小舟在江面飘荡之时,似乘风而去的句子是:。

(2)《逍遥游》中写列子御风而行情形的语句是—,一。

(3)《氓》一文中写女子出嫁过程的语句是—,—.

答案

10.A11.C(“子”为五等爵位中的第四等。)

12.A(防备之心在前文渡河时己经产生。)

13.(1)才与德不同,然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它们,一概而论为贤明,这就是世人看错人的原因。(“异”

“莫之能辨”“所以"各1分,大意2分)

(2)自古以来,国家的乱臣,家中的败子,因为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导致家国灭亡的很多呀,难道只有

智伯吗?(“颠覆”“岂”“特”各1分,大意2分)

14.D(“读书为了富贵”并非本诗的主旨,本诗意在赞扬柏学士家族勤读不辍的精神风貌。

15.(1)调整之后,首联写柏学士建造茅屋之缘由,颔联写茅屋之环境,联系紧密,都围绕茅屋来写,结构

紧凑;(2)颈联写柏学士家代代传承之读书之风,和尾联中作者对柏学士子侄的勉励相照应;(3)整体结构

合理,表意准确,有利于情感的抒发。(每点2分,共6分)

16.(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2)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3)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参考译文】

智瑶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便派了使臣去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也交

给智瑶一个有万户居民的封地。智瑶又向赵襄子要蔡和皋狼的地方。赵襄子拒绝不给。智瑶勃然大怒,率

领韩、魏两家甲兵前去攻打赵氏。赵襄子跑到晋阳,智瑶、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

墙头只差三版的地方没有被淹没,锅灶都被泡塌,青蛙滋生,人民仍是没有背叛之意。智瑶巡视水势,魏

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右边护卫。智瑶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

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安邑,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

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去见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国、魏国攻打赵国。

赵国灭亡,那么接着就是韩国和魏国了。”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们心里都知道这种情况,只是担心事

情没有成功而计谋泄露,那么灾祸马上就来临了。”张孟谈说:“计谋从你们二位口中说出,只传入我的

耳中,有什么损害呢。“两人于是秘密与张孟谈订立盟约,为进攻智伯约定好日期。

5

赵襄子派兵在夜里杀了守堤官员,放水淹智伯的军队。智伯军队为逃水淹而一片混乱,韩、魏军队从两侧

攻打,赵襄子带兵从正面攻打。大败智伯军队,尽灭智伯部族,只有辅果还在。

臣光(司马光)说:智伯灭亡,是才能超过了德行。才与德不同,然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它们,一概而论

为贤明,这就是世人看错人的原因。天资聪慧、头脑清晰、能力很强、性格刚毅称为才;为人正大、直道

而行、信守中庸、仁爱和平称为德。才是德的凭借,德是才的统帅。云梦的竹子,是天下最强劲的;可如

果不使它弯曲揉和,不经过锻炼,就不能射入坚硬的东西。棠溪的剑,是天下最锋利的,但未经熔铸和磨

砺,就不能用来击刺坚硬的器物。所以才德全部达到顶点就是“圣人”,才智全无就是“愚人”,德超过

才叫作“君子”,才超过德就叫作“小人”。凡用人之道,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来交往,而要交往他人

的话,与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为什么呢?君子借助才能来做好事,小人借助才能来做坏事。借助才能做

好事的人,做好事无处不到;借助才能做坏事的人,做坏事也无处不到。愚人虽然想做坏事,可是智力不

够,能力不足,犹如小狗扑人,人能够制服它。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气足够用来实施他

的凶暴,这犹如老虎添上了翅膀,危害岂不更大吗?有德的人,人们敬重他;有才的人,人们喜欢他;喜

欢的人容易亲近,敬重的人容易疏远,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人多被人的才能所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

所疏忽。自古以来,国家的乱臣,家中的败子,因为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导致家国灭亡的很多呀,难道7

只有智伯吗?所以治国治家的人如果能明察才与德的区别并懂得它们的先后主次,又何必担心在用人的问题

上失察呢?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去病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受诏,予壮士,

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以二千五百户封冠军侯。

元狩二年春为骡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益封二千二百户。其夏,去病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异道。博

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

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去病至祁

连山,捕首虏甚多,益封五千四百户。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骡骑将军会,当斩,赎为庶人。诸宿将所将士马兵

亦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由此去病日以亲贵,

比大将军。

其后,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

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去病将兵往迎之。去病既渡河,与浑邪众相望。浑

邪裨王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

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人,号称十万。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

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

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蹴鞠也。事多

此类。

元狩六年薨。上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

侯。

(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耍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B.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C.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D.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6

A.行在所,也称“行在”,指天子临时所在地。例如南宋在杭州设临安府,就称之为“行在”,而仍然将东

京汴梁称为京师。

B.吴孙兵法,是《吴子兵法》和《孙子兵法》的合称。“吴”指吴起,“孙”指孙膑,二人并称“孙吴”,

皆战国军事家。8

C.蹴鞠,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足球。战国就开始流行蹴鞠游戏,而汉代开始成为兵

家练兵之法。

D.薨,帝后死日“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平民死曰“死”;霍去病是

侯爵,所以称“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霍去病少年得志。他依靠家世关系和个人能力,很快出人头地,得到了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的机会,很早就

立功封侯。

B.霍去病战功彪炳。他每次出征战绩优异,杀敌超过战损;有一次合骑侯没能和他会合,他竟凭借一己之力杀

到祁连山。

C.霍去病受宠显贵。霍去病大放异彩后,比大将军更受汉武帝亲近看重;逝世后玄甲军列阵送葬,坟墓谥号都

规格极高。

D.霍去病不恤士卒。出征塞外,士兵忍饥挨饿,而霍去病个人拥有大量食物,他却不分给部下,甚至还有心情

玩耍游戏。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

14.霍去病是军事奇才,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其取得辉煌战绩的具体原因。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都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①吕叔潜:作者志同道合之友。②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中秋之夜,联想到与月亮有关的神话,“飞镜”运用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月亮的形态,“金波”描绘了

月光浮动的景象。

B.“被白发”表达了词人对嫦娥历经沧桑的形象化表述,“欺人奈何”以质问的方式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

遇的内心痛苦。

C.词的下片,词人想象自己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强烈地表现了词人渴望收复山河的理

想。

D.全词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是一篇瑰丽激昂的优

秀词章。

16.请赏析“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精妙之处。

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仁”是孔子思想核心。在《论语•颜渊》中,孔子指出要达到“仁”之境界是不可能依赖他人的,因而

“"o而在《论语•泰伯》中,曾子延续老师的理念,他说“”,

这就将“仁”明确为士的职责所在。

(2)儒道学说看似矛盾对立,但思想不乏相通之处。儒家经典《尚书》中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簧",而我们

学的《〈老子》四章》里就有",”的相似观点。

7

(3)遥对明月,李太白岂能无酒?《将进酒》中有“”的名句,酒与月皆不可辜负。同

样遥对明月,张若虚生发哲思,《春江花月夜》中有“”的名句,以人赏月来叹问人类源起。

、、

10.Bll.B12.C

13.(1)然而(霍去病)也敢深入敌境,常和精骑冲在大军前面,他的部队也是有上天赐福,不

曾陷入绝境。

(2)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14.作战勇往直前,部下精挑细选,方略不拘古法。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为:浑邪王就和休屠王等人商量投降汉朝,派人先约汉方代表在边

境上商谈。这时,大行令李息正准备在黄河岸边筑城,俘获浑邪王使者,立刻派人乘车报告皇帝。

“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句意完整,“降汉”指的是投降汉朝,“汉”作“降”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AD;“得浑邪主使”和“即驰传以闻”的主语都是“大行李息”,根据前文“使人先要道边”,可见是

浑邪王与休屠王派出了使者与汉朝商谈,因此此处大行令俘获的是浑邪王的使者而不是浑邪王,所以“使”后

应断开,排除C。故选Bo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孙'指孙膑"错误,孙子是孙武,“孙”应该指孙武。故选Bo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比大将军更受汉武帝亲近看重”错误,原文“比大将军”,意思是和大将军卫青一样受器重。

故选C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题得分点为:“亦”,也;“天幸”,上天赐福;“尝”,曾经;“绝”,绝境。

第(2)题得分点为:“道”,本义是道路,引申为宗旨、原则等;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

“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至善”,

最好的思想境界,善的最高的地步。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9①作战勇往直前。“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意思是“直接脱离卫青大军好几百里,去夺取战功,

斩杀的首级和俘获的敌寇超过相抵的损失数目”;“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意思是“然而,他也敢

深入敌区,常和精骑冲在大军的前面”;“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意思是“霍去病为人沉默少语,从

不泄密,有气魄,勇往直前”表明霍去病勇于作战,不怕冲锋陷阵,永远勇往直前。

②部下精挑细选。“予壮士”意思是“拨给他一批精壮士卒“;“与轻勇骑八百”意思是“他带领八百名轻捷

勇猛的骑兵”表明他注重将士的勇猛与精壮,这样也的确可以对战事有益。

③方略不拘古法。”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意思是“武帝曾经要

教他吴起兵法和孙子兵法,他回答说:'(打仗)看谋略怎样罢了,不至于学习古代兵法。'”表明霍去病不

拘泥于古法书籍,而是讲究打仗的谋略。

参考译文

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姐姐卫少儿的儿子。霍去病凭借皇后姐姐的儿子的身份,十八岁便担任侍中。他善于骑

马射箭,两次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大将军根据皇帝的命令,拨给他一批精壮士卒,让他担任剽姚校尉,

他带领八百名轻捷勇猛的骑兵,直接脱离卫青大军好几百里,去夺取战功,斩杀的首级和俘获的敌寇超过相抵

的损失数目,汉武帝以二千五百户封霍去病为冠军候。

元狩二年春天,担任骤骑将军,率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击,有战功,加封食邑二千二百户。那年夏天,霍去病与

合骑侯公孙敖一齐从北地郡出征,兵分两路。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一齐从右北平郡也分两路出兵。李广率

四千骑兵先到(目的地),张骞率领一万人马后到。匈奴左贤王率数万骑兵包围了李广的部队,李广与敌人激

8

战两天,战死过半,杀敌超过损失。直到张骞部赶到,匈退兵离开。霍去病从北地郡出发后,深入敌境,合骑

侯迷失道路,无法联络。霍去病杀到祁连山,

获取很多首级与俘虏,增加封邑五千四百户。合骑侯公孙敖因行军滞留而不能与骡骑将军会师,应当斩首,用

财物抵罪,被贬为平民。许多老将率领的兵马也不如霍去病,霍去病率领的常常是精挑细选的兵马。然而,他

也敢深入敌区,常和精骑冲在大军的前面,他的部队也是有上天眷顾,不曾陷入绝境。从此霍去病日益受到武

帝亲近看重,和大将军卫青相差无几。

此后,单于恼怒浑邪王身处西线却多次被汉军打败,他想召来浑邪王,再将其杀掉。浑邪王和休屠王等谋划投

降汉朝,派人先约汉方代表在边境上商谈。这时大行令李息正准备在黄河岸边修筑城堡,俘获浑邪王使者,立

刻派人乘车报告皇上。武帝担心匈奴利用诈降来偷袭边境,就命令霍去病率军迎上去。霍去病的部队渡过黄河,

与浑邪王的军队遥遥相望,浑邪小王、将领看到汉军,很多人又不想投降,纷纷逃跑。霍去病就冲入匈奴营帐,

得以与浑邪王相见。斩杀八千要逃跑的匈奴人,于是让浑邪王单独坐着驿车先到皇帝巡行的住处,指挥浑邪王

的部众全部渡过黄河。投降的匈奴人有数万,号称十万。

霍去病为人沉默少语,从不泄密,有气魄,勇往直前。武帝曾经要教他吴起兵法和孙子兵法,他回答说:“(打

仗)看谋略怎样罢了,不至于学习古代兵法。”武帝替他修建宅第,让他去看,他回答说:“匈奴不消灭,要

家宅干什么?”因此汉武帝更加重视和喜爱他。但是霍去病年少就担任侍中,身份显贵,不体恤士兵。他率军

出征,皇帝还为他派遣太官携带数十车物资,回来后,运输的车辆还多余米肉并加以丢弃,而士兵却有挨饿的。

在塞外作战时,士兵们缺乏军粮,有的人饿得爬不起来,而霍去病却还要开辟场地,玩耍蹴鞠。此类事情很多。

霍去病元狩六年去世。武帝很悲伤,出动属国的玄甲军,排列阵势,从长安直到茂陵,为他修建墓冢,墓冢形

如祁连山,为他定谧号,合并“武"和''广地”两层意义,称为景桓侯。

15.B

16.①词人运用想象,幻想砍去月中婆娑的桂树枝,这样月亮在人间洒下的的光辉更多。(2)词人运用象征修

辞。“桂婆娑”可以理解为阻碍理想实现的敌对势力(黑暗现实或山河破碎的现实或金人的威胁,),寄托了要

扫荡黑暗(或铲除投降派,或收复河山),把光明带给人民的理想与信念(或报国理想)。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

“'被白发’表达了词人对嫦娥历经沧桑的形象化表述”说法错误,这里的“被白发”指词人自己,“被白发”

表达了词人白发已多、功业无成的慨叹。故选Bo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意思是: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

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

桂树,让人间得到的清光更多。想象离奇,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

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作者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阻挡诗人理想实现的以及带给人民黑暗的势力,它不仅包括南宋

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

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

带给人间。因此这句诗运用象征修辞,寄托了要扫荡黑暗(或铲除投降派,或收复河山),把光明带给人民的

理想与信念(或报国理想)。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

实现的。

17.为仁由己仁以为己任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莫使金樽空对月江畔何人初见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的字词有:己、樽、畔。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9

(-)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茂字成逊,虚靖好学,不以世利婴心。建兴初,南阳王保辟从事中郎,又荐为散骑侍郎、中垒将军,皆不就。

二年,征为侍中,以父老固辞。寻拜平西将军、秦州剌史。太兴三年,其兄张富既遇害,州人推茂为大都督、

太尉、凉州牧,茂不从,但受使持节、平西将军、凉州牧。乃诛阎沙及党羽数百人,赦其境内。复以兄子骏为

抚军将军、武威太守、西平公。岁余,茂筑灵钧台,周轮八十余堵,基高九仞。武陵人阎曾夜叩门呼曰:“武

公©遣我来,曰:何故劳百姓而筑台乎”姑臧令辛岩以曾妖妄,请杀之。茂曰:“吾信劳人。曾称先君之令,何

谓妖乎!”太府主簿马鲂谏回:“今12世难未夷,唯当弘尚道素,不宜劳役崇饰台榭。"茂曰:“吾过也,吾

过也!”命止作役。明年,刘曜遣其将刘咸攻韩璞于冀城,呼延蹇攻宁羌护军阴鉴于桑壁,河西大震。参军马

岌劝茂亲征,曰:“今大贼自至,不烦远师,遐迩之情,实系此州,事势不可以不出。”茂曰:“马生之言得

之矣。”乃出次石头。茂谓参军陈珍曰:“刘曜以乘胜之声握三秦之锐,缮兵积年,士卒习战,若以精骑奄

克南安,席卷河外,长驱而至者,计将何出?”珍曰:“曜虽乘威怙众,恩德未结于下,又其关东离贰内患未

除精卒寡少多是氐羌乌合之众终不能近舍关东之难增陇上之戍旷日持久与我争衡也若二旬不退者,珍请为明公

率弊卒数千以擒之。”茂大悦,以珍为平虏护军,率卒骑一千八百救韩璞。曜阴欲引归,声言要先取陇西,然

后回灭桑壁。珍募发氐、羌之众,击曜走之,克复南安。茂深嘉之,拜折冲将军。太宁三年卒,临终,执骏手

泣日:“昔吾先人以孝友见称。自汉初以来,世执忠顺。今虽华夏大乱,皇舆播迁,汝当谨守人臣之节,无或

失坠。”年四十八。(选自《晋书•张茂传》,

有删改)

(注)①武公:这里指的是张茂父亲张轨,其谥号为武公。下文的“先君”也指张茂的父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其关东离/贰内患未除/精卒寡少/多是氐羌乌合之众/终不能近舍关东之难/增陇上之戍/旷日持久与我

争衡也/

B.又其关东离贰/内患未除/精卒寡少/多是氐羌乌合之众/终不能近舍关东之难/增陇上之戍/旷日持久与我

争衡也/

C.又其关东离贰/内患未除/精卒寡少/多是氐羌乌合之众/终不能近舍关东之难/增陇上之戍旷日/持久与我

争衡也/

D.又其关东离/贰内患未除/精卒寡少/多是氐羌乌合之众/终不能近舍关东之难/增陇上之戍旷日/持久与我

争衡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兴,帝号。这是古代社会的一种纪年方法,此外还有干支纪年法和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B.拜,授予官职,如李密《陈情表》中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而“不拜”指不接受任命。

C.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权力次之的还有持节。

D.孝友,指的是事父母孝顺,对待兄弟友爱;与此相似的还有孝悌,指的是敬爱父母和兄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茂大兴土木,及时接受劝谏。张茂修筑的灵钧台规模宏大,所以当武陵人阎曾为之劝谏时,他认识到

自己的过错,便停止修建。

B.张茂淡泊名利,多次拒绝任命。他不把世俗的名利放在心上,从建兴初年为官到太兴三年,多次拒绝征

召,不接受地方和皇帝的任职。

C张茂面对战事,果断亲自出征。当刘咸和呼延蹇分别进攻韩璞和阴鉴时,他接受参军马岌的劝谏,果断

出兵,并率军在石头驻扎。

D.张茂善于用人,最终击退敌军。面对入侵,他认真听取参军陈珍的建议,并任命陈珍为平虏护军,而陈

珍果然没有辜负他的信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大贼自至,不烦远师,遐迩之情,实系此州,事势不可以不出。(4分)

10

(2)今虽华夏大乱,皇舆播迁,汝当谨守人臣之节,无或失坠。(4分)

14.张茂为什么不认为阎曾“妖妄”?张茂最终又是如何做的?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T6题。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桃榔椰叶暗蛮溪。13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注】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注】畲田: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耕种的田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写途中所见的岭南风光,”争〃写出道路的纤曲,〃暗”写出天色已晚、光线昏暗的景象。

B.颔联中的毒雾、蛇草、沙虫等意象突出了岭南地区的荒僻险恶,也表达了诗人的畏惧心理。

C.尾联中的''红槿花中越鸟啼"一句,以景结情,借飞鸟恋枝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意味深长。

D.全诗写景抒情相结合,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灵活多变而不呆滞,情感表达深挚。

16.请从诗歌结构安排的角度赏析颈联的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的诗句中常写流泪,如《登岳阳楼》中的“”一句,

《蜀相》中的“”一句。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

。”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3)中国古代诗文与酒有密切关系。苏轼《赤壁赋》中“”一句写曹操斟酒祭江;陶潜《归去

来兮辞(并序)》中“”一句写作者自斟自酌。

10.B

11.A“建兴,帝号”错误,“建兴”应该是年号。

12.B“从建兴初年为官到太兴三年,多次拒绝征召,不接受地方和皇帝的任职”错误。

13.(1)现在大贼来到,不劳远方之师,远远近近的人心,都关注着本州,形势决定了不可以不出战。

(2)现在虽然华夏大乱,皇上漂泊迁徙,你也应当谨慎地遵守为人臣的礼节,不要有所丧失。

14.第一问:张茂认为自己确实如阎曾所说劳累了百姓,且阎曾说的是张茂父亲的话。第二问:张茂最终下

令停止建造灵钧台。

参考译文:

张茂字成逊,清虚恬静好学,不把世俗的名利放在心上。建兴初年,南阳王司马保征召其任从事中郎,又

举荐他为散骑侍郎、中垒将军,(他)都没有就任。建兴二年,(朝廷)征召(他)为侍中,(张茂)以

父亲年老为理由坚决推辞。不久,授予官职平西将军、秦州刺史。太兴三年,其兄张蹇遇害后,州人推举

张茂为大都督、太尉、凉州牧,张茂没有听从,只接受使持节、平西将军、凉州牧。于是(他)诛杀阎沙

及其党羽数百人,在境内大赦。又让哥哥的儿子张骏担任抚军将军、武威太守、西平公。过了一年多,张

茂修筑灵钧台,周围有八十多个城墙,地基高九仞。武陵人阎曾在夜里敲门叫喊说:“武公派遣我来,说:

为什么劳累百姓筑台呢?”姑臧令辛岩认为阎曾有妖术,请求杀掉阎曾。张茂说:“我确实劳累了百姓。

阎曾传述先君的命令,怎么能说是妖术呢!”太府主簿马鲂劝谏说:“现在世上祸难尚未平息,只能弘扬

崇尚纯朴、节俭的道德,不应该兴起劳役大肆修造亭台楼榭。”张茂说:“我错了,我错了!”于是命令

停止建造灵钧台。第二年,刘曜派遣他的部将刘咸在冀城进攻韩璞,呼延蹇在桑壁进攻宁羌护军阴鉴,河

西大为震动。参军马岌劝张茂亲自出征,说:“现在大贼来到,不劳远方之师,远远近近的人心,都关注

II

着本州,形势决定了不可以不出战。”张茂说:“马生的话有道理。”于是出兵在石头驻扎。张茂对参军

陈珍说:“刘曜凭借乘胜的声势掌握三秦之地的精锐,多年整治武备,士卒惯战,如果以精锐骑兵突然攻

克南安,席卷河外,长驱而来的话,我们用什么计策对付?”陈珍说:“刘曜虽然乘着威势倚仗人多,但

是恩德未行于天下,又加上关东地区与他离心不和,内患未除,精锐士卒很少,大多是氐、羌的乌合之众,

终归不能舍弃关东近处之难不管,增加陇上的兵力,旷日持久地与我们比试高低。如果二十天之内不退走

的话,陈珍我请求率领弱卒几千人为明公擒拿他。”张茂非常高兴,任陈珍为平虏护军,率步骑一千八百

救援韩璞。刘曜喑中想要退兵而回,却声称要先取陇西,然后回兵消灭桑壁。陈珍招募征发氐、羌之众,

击跑了刘曜,收复南安。张茂大为嘉赏他,任命他为折冲将军。张茂于太宁三年去世,临终时,拉着张骏

的手流泪说:“从前我们的先人以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著称。自从汉初以来,世代忠诚顺从。现在虽然华

夏大乱,皇上漂泊迁徙,你也应当谨慎地遵守为人臣的礼节,不要有所丧失。”享年四十八岁。14

15.A

16.(1)颈联写出岭南特别的风俗:五月即收稻米,潮汛到来时三更鸡叫,津吏通知乡民。(2)由颔联

写荒僻险恶的景象转向描写岭南新奇的风物。(3)为尾联抒发深切的思乡之情作铺垫。(

6分)

17.(1)凭轩涕泗流长使英雄泪满襟(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3)酗酒临江引壶觞以自酌

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贵法古,然患先有一古字横在胸中。盖文惟其是,惟其真,舍“是”与“真”而于形模求古,所贵于古者果

如是乎?

文有七戒,日:旨戒杂,气戒破,局戒乱,语戒习,字戒僻,详略戒失宜,是非戒失实。《文心雕龙》以“隐

秀”二字论文,推阐甚精。其云晦塞非隐,雕削非秀,更为善防流弊。言外无穷者,茂也;言内毕足者,密也。

汉文茂,如西京;密,如东京。

多用事与不用事,各有其弊。善文者满纸用事,未尝不空诸所有;满纸不用事,未尝不包诸所有。治胜乱,至

治胜治。至治之气象,嗥嗥而已。文或秩然有条而辙迹未泯,更当跻而上之。诵述古义。针磋末俗,文之正变,

即二者可以别之。

文有四时:《庄子》,“独寐寤言”时也;《孟子》,“向明而治”时也;《离骚》,“风雨如晦”时也;《国

策》,“饮食有讼”时也。

文有本位孟子于本位毅然不避至昌黎则渐避本位矣永叔则避之更甚矣凡避本位易窈眇亦易选懦文至永叔以后方

以避本位为独得之传盖亦颇矣。

文之道,可约举经语以明之,曰:“辞达而已矣",“修辞立其诚”,“言近而指远”“辞尚体要”,“非先

王之法言不敢言”“易其心而后语”。

《易•系传》:“物相杂故曰文。"《国语》:“物一无文。”徐锵《说文通论》:“强弱相成,刚柔相形。

故于文,‘人又'为文。”《朱子语录》:“两物相对待故有文,若相离去,便不成文矣。”为文者,盍思文

之所由生乎?

《左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后人每不解何以谓之无文,不若仍用《外传》作注,曰:“物一无文。”

《国语》言“物一无文”,后人更当知物无一则无文。盖一乃文之真宰,必有一在其中,斯能用夫不一者也。

(节选自清•刘熙载《艺概•文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有本位/孟子于本位毅然/不避至昌黎/则渐避本位矣/永叔则避之更甚矣/凡避本位/易窈眇亦易选懦

12

文/至永叔以后方以避本位为独得之/传盖亦颇矣。

B.文有本位/孟子于本位毅然不避/至昌黎则渐避本位矣/永叔则避之更甚矣/凡避本位易窈眇/亦易选懦/

文至永叔以后/方以避本位为独得之传/盖亦颇矣。

C.文有本位/孟子于本位/毅然不避至昌黎/则渐避本位矣/永叔则避之/更甚矣/凡避本位易窈眇/亦易选

懦/文至永叔/以后方以避本位为独得之传/盖亦颇矣。15

D.文有本位/孟子于本位毅然不避/至昌黎/则渐避本位矣/永叔则避之更甚矣/凡避本位易窈眇/亦易选懦

文/至永叔以后方以避本位为独得之/传盖亦颇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四时:古文中的“四时”一般指四季,即春、夏、秋、冬,如“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荀子•不苟》)”。

本文中该处的“时”不是季节的意思,而是时候、时代,这里的“四时”即四种时候。

B.经:经典,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我国古代有所谓十三经,即《诗经》《尚书》《周礼》《仪礼》

《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C.先王:前代君王,多用于指上古的圣贤之君,如“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知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