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的hrc诊断_第1页
慢性中耳炎的hrc诊断_第2页
慢性中耳炎的hrc诊断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慢性中耳炎的hrc诊断

慢性耳炎是指中耳膜、骨膜或严重骨膜炎的慢性化脓性炎症,通常与慢性乳突炎一起存在。临床上以外耳道长期或间歇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特点。可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而危及生命。HRCT能清晰地显示颞骨的精细结构及听骨链的病理改变,并能准确地显示中耳乳突腔内病变的部位、性质。为临床准确诊断、术式的选择及术后疗效的观察提供可靠的依据。1材料和方法1.1耳部流炎情况105例151耳中,男54例,女51例。年龄6~75岁,平均年龄32岁。耳部流脓90例131耳,流脓时间最长达44年。其中57例伴有耳部疼痛,23例有耳鸣,4例伴有面瘫,2例伴耳后骨膜下脓肿,2例伴耳源性脑脓肿。138耳有鼓膜穿孔、内陷或增厚。1.2下缘岩骨回采法采用PICKER1200EXPERTCT机,扫描范围由外耳道下缘至岩骨嵴,层厚2mm,间距2mm,连续扫描。扫描条件为130kV,406mAs,图像重建矩阵512×512,使用超高分辨率局部靶扫描骨重建,常规做轴位CT扫描,部分病例同时行冠状面扫描。2学校肉芽型模拟病例性别间2.1105例中,经HRCT诊断为胆脂瘤型中耳炎36例,渗出肉芽型中耳炎69例。术后诊断为:胆脂瘤性中耳炎36例(36耳),渗出肉芽性中耳炎67例(115耳),3例外耳道胆脂瘤合并中耳炎。36例胆脂瘤型中耳炎的HRCT表现为:(1)鼓室鼓窦内团块状软组织影。其中,中上鼓室及鼓窦完全填塞者10例(27.8%),上鼓室鼓窦完全填塞、中鼓室无填塞者20例(55.6%),上鼓室鼓窦不全填塞、中鼓室无填塞者6例(16.7%)。(2)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表现为盾板变钝或破坏,鼓窦及鼓窦入口扩大28例(77.8%)。(3)不同程度的听小骨破坏,发生率为100%。其中以锤骨及砧骨为主。(4)其他征象:鼓室天盖破坏5例(13.9%),面神经管破坏4例(11.1%),乙状窦骨壁破坏3例(8.3%),骨膜下脓肿形成2例(5.6%)。2.269例渗出肉芽型中耳炎的HRCT表现:(1)鼓室鼓窦乳突腔内片状或条索状软组织影。其中,中上鼓室及鼓窦完全填塞者6例(8.8%),上鼓室鼓窦完全填塞中鼓室无填塞者47例(68.1%),上鼓室鼓窦不全填塞,中鼓室无填塞16例(23.2%)。(2)听小骨破坏程度较胆脂瘤型中耳炎轻,发生率为37.7%。其中以砧骨长突为主。(3)部分可见液平面。2.3CT值的测定,本组病例同时测定了中耳腔内软组织影的CT值,其结果为:渗出肉芽型CT值5~89HU,平均37.6HU,胆脂瘤型CT值-8~105HU,平均51.4HU。2.4乳突的改变,105例(151耳)患者中,双耳病变者48例,单耳55例。硬化型乳突106耳,板障型乳突40耳,气化型5耳。其中胆脂瘤型中耳炎硬化型乳突25耳,板障型乳突9耳,气化型5耳。3克氏原螯虾期肉芽型不同组织病理学表现慢性中耳炎按病理及临床表现可分为三型:单纯型、骨疡型及胆脂瘤型,而渗出液是各型中耳炎最常见的炎性产物。慢性中耳炎主要以肉芽组织形成为标志,如粘连、听骨破坏和鼓室硬化等多种顽固性病变与肉芽组织病理过程有关,因而肉芽组织是慢性中耳炎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病理组织。病理观察可见,肉芽组织主要发生部位在听骨链区及鼓窦乳突区,其次在后鼓室、面隐窝及圆窗龛区,而下鼓室发生率最低。这主要与中耳乳突腔的解剖特点有关。由于鼓峡及鼓窦口解剖上的生理狭窄及鼓室隔上下听骨链周围的分隔式粘膜皱襞的特点,再加上纤毛柱状上皮在咽鼓管口和中耳的前下区占优势,向乳突方向逐渐减少,因而当中耳发生炎症时,中下鼓室的渗出液较易引流,而不致潴留。而后鼓室上鼓室鼓窦区,由于听骨链周围韧带及粘膜皱襞肿胀,使本来就很狭小的通道更加狭小,加之该部位的纤毛清洁功能较中下鼓室减弱,因而积聚的渗出液便很难引流出来。随着病程延长及反复发作,积聚的渗出液便逐渐形成包裹性积液及肉芽组织,进一步使阻塞加重。因而在CT影像上表现为上鼓室鼓窦内完全或不完全填塞的软组织影,呈现条索状或片网状,部分可见液平面,手术与CT表现对比证实,在鼓室隔上下的听骨链周围区域肉芽组织形成最多、最严重(图1)。本组渗出肉芽型中耳炎的CT与手术病理结果符合率达94.20%。慢性渗出肉芽肿型中耳炎较胆脂瘤型中耳炎引起的骨质改变程度轻,主要因炎症细胞和脓液中酶的作用引起骨质破坏和反应性骨质增生,为局部侵犯,并随病情迁延而硬化吸收。其破坏常始于砧骨长突尖部,随后逐渐延及锤骨柄及砧骨长突,但镫骨大多正常。CT上表现为软组织影相邻的骨壁边界模糊(图2)。本组渗出肉芽型中耳炎出现听骨移位或破坏的发生率为37.68%(26/69),与文献报道40%发生率基本一致。胆脂瘤是位于中耳内的囊性结构,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囊内充满脱落上皮、角化物质及胆固醇结晶。囊外则以一层厚薄不一的纤维组织与其邻近骨壁或组织紧密相连。胆脂瘤时的鼓膜穿孔可分为松驰部穿孔和紧张部穿孔。松驰部穿孔最先形成于Prussak间隙,其上皮从锤骨外侧破坏,然后沿砧骨外侧,再向后方发展,因而在CT表现为上鼓室及鼓窦内的团块状软组织影。由于胆脂瘤对骨质的侵蚀作用,盾板骨质变钝或破坏是胆脂瘤的早期表现。鼓膜紧张部穿孔时,由于上皮以砧骨内侧面侵犯向上至锤砧关节内侧,并向后至鼓窦,因而CT主要表现为后鼓室上鼓室鼓窦内团块状软组织影。前下鼓室未完全填塞。本组胆脂瘤型中耳炎中,以松驰部穿孔为主,因而听骨链破坏主要为锤骨头及砧骨体,且破坏较渗出肉芽型中耳炎重。HRCT能清晰地显示胆脂瘤的形态及引起的骨质改变。表现为上鼓室、鼓窦或乳突内团块状软组织影,可完全或部分充填,其边缘可见低密度环,相邻骨质多呈致密硬化改变,形成胆脂瘤的特征性征象—骨质硬化带。有的胆脂瘤伴广泛骨质破坏,累及乙状窦板、鼓室天盖、骨性半规管及面神经管(图3,4)。乙状窦板破坏可致乙状窦周围炎或小脑脓肿(图5)。本组胆脂瘤型中耳炎CT表现与手术符合率达94.74%(36/38)。慢性中耳炎中耳腔内软组织影密度不具特征性,对定性诊断无明显帮助。本组资料测得CT值经统计学处理,Ρ>0.05,并无显著性差异,与文献报道一致。个别CT值达100HU以上,是由于听小骨破坏较重,破裂的细小骨片混入软组织内。另外胆脂瘤常与渗出肉芽组织并存,胆脂瘤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