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概论:遥感综述_第1页
遥感概论:遥感综述_第2页
遥感概论:遥感综述_第3页
遥感概论:遥感综述_第4页
遥感概论:遥感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遥感综述1、生态环境的概念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2、遥感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在生态环境变化中的应用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在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具体应用1、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及生态变化研究2、湖泊与海洋生态研究3、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研究4、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5、城市生态变化研究6、全球变化方面研究······3、遥感在生态环境应用中的工作原理——以生态环境污染的监测为例工作原理:生态环境监测植物受酸沉降(so2气体、酸雨)污染的结果是,植物产生一系列的负生态效应,即在植物形态上表现为物叶片失绿脱水、出现伤斑、植株长势减弱,致使其产品质量下降等。在植物生理方面则表现为植物体内的物质成分(如舍硫量增大、叶绿素含量)和细胞结构构造发生不良变化。众所周知,植物叶片对可见光(0.38μm-0.76μm),的反射能力主要取决于叶绿素。而在近红外波段(0.76μm-1.0μm),植物反射率主要受植物细胞结构、构造的控制。因此,受污染植物的上述生理变化,必然导致其叶片反射波谱特性的变化,也必然反映在其航空影像特征上。这是受污染植物受害状况遥感监测的理论依据所在。植物对近红外波段电磁波具强反射,但遭受污染毒害的植物反射率却迅速降低,因此植被近红外波段反射率(pIR)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植被生态环境和污染的状况。因此,使用彩色红外航片,其近红外波段(0.7μm-0.9μm)信息,明显地反映了工作区地表植被的分布及长势特征。——选自某论文《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其原理》(忘记名字,但在文档中有网址)总的来说工作原理:根据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反映程度的不同,利用遥感对地物进行监测,观察地物的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