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_第1页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_第2页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_第3页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_第4页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第二节反应速率理论简介第三节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和速率方程第四节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第五节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第三章前言第三章CONO该反应的限度很大,但反应速率极慢,不能付诸实用。前言第三章什么是化学动力学?化学动力学的研究任务:化学反应的机理问题化学反应的速率问题前言第三章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物质浓度变化的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单位:mol·L

1·s

1、mol·L

1·min

1

、mol·L

1·h

1等。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通常有两种方法: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第三章第一节

在化学反应进行的一段时间里,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量称为平均速度,用表示,一般取正值。例如反应:一、平均速率反应平均速率第三章第一节即:

N2O5在CCl4溶液中的分解平均反应速率(298.15K)经过的时间t/s时间的变化

t/s平均反应速率/0100300700100017002100280001002004003007004007002.101.951.701.311.080.760.560.37-0.150.250.390.230.320.140.19-7.50×10-46.25×10-44.88×10-43.83×10-42.28×10-42.50×10-41.36×10-4一、平均速率第三章第一节

瞬时速率应为

t趋于零时的物质浓度的变化率,以v表示,即

对于上述N2O5分解反应,则有第三章第一节二、瞬时速率那么如何求出瞬时速率呢?一般采用如下两种方法:二、瞬时速率第三章第一节方法一:作出c

t曲线,再从c

t曲线图上于某时刻(t)处作切线,并求出切线的斜率(),从而获得瞬时速率(v)。但该方法的缺点是在c

t曲线上作t时刻切线时,易存在人为因素,不易获得准确一致的结果。

方法二:是通过如Excel作图软件作c

t曲线图,并拟合曲线(要求R2→1)得一元多次方程。如拟合曲线为

c=a5t5+a4t4+a3t3+a2t2+a1t+a0

式中c为浓度,t为时间,an为常数。微分上式得

y=dc/dt

=5×a5t4+4×a4t3+3×a3t2+2×a2t+a1

然后代入任一时刻的t值,得y值。此值即为t时刻在c

t曲线处切线的斜率(),从而求出瞬时速率(v)。二、瞬时速率第三章第一节例题3-1

N2O5的分解反应为在340K时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

t/min012345c(N2O5)/(mol·L

1)1.000.700.500.350.250.17

试计算该反应在2min之内的平均速率和1min时刻的瞬时速率。解:t=0,c(N2O5)=1.00mol·L

1;

t=2min,c(N2O5)=0.50mol·L

1。则2min之内的平均速率为第三章第一节

在c

t曲线上任一点作切线,其斜率即为该时刻的。1min时的切线斜率为:例题3-1第三章第一节

如果实验数据通过Excel拟合c

t曲线的函数式为:

c=

0.007t5+0.0088t4

0.0442t3+0.1313t2

0.3952t+1

(R2=1)其微分式为:将t=1.0min代入微分式中,得例题3-1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反应速率理论简介一、反应历程基元反应:由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一步即可完成的反应,或称简单反应。第三章第二节非基元反应:由两步或两步以上完成的反应(每一步均为基元反应),或称复杂反应。第二节反应速率理论简介例如,反应2N2O5=4NO2+O2由三个步骤组成的:

(1)N2O5

N2O3+O2(慢)(2)N2O3

NO2+NO(快)(3)N2O5+NO

3NO2(快)第三章第一节反应历程:化学反应所经历的途径,或称反应机理。速率最慢的一步基元反应的反应速率决定着总反应的速率,称为速率控制步骤。二、碰撞理论理论要点有:第三章第二节(1)反应发生的先决条件是反应物分子间的相互碰撞;把能够发生反应的碰撞称为有效碰撞。碰撞中能发生反应的一组分子必须具备足够大能量,可以克服当反应分子无限靠近时电子云之间的斥力,从而导致分子中的原子重排。二、碰撞理论例如:2HI(g)=H2(g)+I2(g)

据计算,在973K时,HI浓度为1.0

10

3mol·L

1条件下,分子碰撞次数为3.5

1028L

1·s

1,若每次碰撞都能发生反应,则反应速率为5.8

104mol·L

1·s

1。但实测反应速率为1.2

10

8mol·L1·s1。第三章第二节二、碰撞理论

碰撞理论中把具备足够高能量的一组分子称为活化分子组。活化分子组占反应总分子数的比例以及活化分子组所发生的碰撞次数占总碰撞次数的比例均符合麦克斯韦-玻尔兹曼(Maxwell-Boltzmann)分布定律,其比例为:

f称为能量因子。Ea为反应的活化能,它等于能发生有效碰撞的活化分子组所具有的最低能量的N倍。单位为kJ·mol1。第三章第二节二、碰撞理论对于气相双分子反应:

A+B→C

反应速率与A、B分子的碰撞频率Z成正比,则

其中Z0为c(A)=c(B)=1mol·L

1时的碰撞频率,c(A)和c(B)分别为任意时刻两反应物的浓度。第三章第二节二、碰撞理论(2)碰撞理论认为活化分子组间的碰撞也不一定都能发生反应,必须是以合适的空间取向的碰撞才能有效地发生反应。其它任何方向的碰撞均不能发生反应,这些碰撞称为无效碰撞,其中具有合适空间取向的碰撞占总碰撞的分数称为取向因子,用P表示。有效碰撞方向性示意图例如反应:NO2(g)+CO(g)=NO(g)+CO2(g)第三章第二节

碰撞理论根据上述两个观点得出:二、碰撞理论k称为反应速率常数。第三章第二节碰撞理论的缺陷:简单地把反应分子均看成为刚性球体,忽略了不同分子内部结构的差异,这样不能真实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活化能Ea的数值无法计算,只能通过实验测定,无法预测化学反应速率。

活化分子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温度不变时分子能量分布不变,活化分子组的比例不变。某一反应Ea可视为不变。T大,k大,f大,反应速率快。不同反应活化能不同,速率不同。二、碰撞理论第三章第二节三、过渡状态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必须经过一个高能过渡状态,再转化为生成物。在反应过程中有化学键的重新排布和能量的重新分配。对于反应A+BC→AB+C,其实际过程是:反应物分子翻越势垒所需的能量称为正反应的活化能,用Ea(+)表示;生成物分子翻越势垒所需的能量称为逆反应的活化能,用Ea(-)表示。第三章第二节三、过渡状态理论Ea

H的关系: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H=Ea(+)

Ea()第三章第二节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第三章第二节浓度温度催化剂第三节浓度对反应速率

的影响和速率方程第三章第三节反应速率∝碰撞次数∝反应物浓度白磷在纯氧气中燃烧白磷在含20%的氧气中燃烧一、基元反应速率方程的确定--质量作用定律第三章第三节第三节浓度对反应速率的

影响和速率方程

当温度一定时,对于一个确定的基元反应的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可表述为:在一定温度下,基元反应的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以其化学计量数的绝对值为指数的幂的乘积成正比,这就是质量作用定律。例如,基元反应

aA+dD

产物反应速率k为速率常数一、基元反应速率方程的确定

——质量作用定律使用质量作用定律时,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⑴如果有固体、纯液体物质参加反应,因固体、纯液体的浓度可视为常数,因此不必列入速率方程。如

C(s)+O2(g)→CO2(g)

v=kc(O2)⑵若有气体参加反应,可用气体分压代替浓度表示。如上述反应的速率方程可表示为:

v=k

p(O2)⑶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基元反应,不适用于非基元反应。第三章第三节二、非基元反应速率方程的确定1.利用实验数据确定非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第三章第三节非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式必须通过实验来确定。如反应

aA+dD

产物假定速率方程为:

v=kcx(A)cy(D)

然后确定x、y的值,最后确定k的值。例题3-2

在碱性溶液中,有下列反应在一定温度下实验测定下列数据实验编号c(H2PO2

)/mol·L

1

c(OH

)/mol·L

1

/mol·L

1·s

110.100.105.3010920.500.102.6710830.500.404.25107

试求:(1)速率常数;(2)当c(H2PO2

)=c(OH

)=1.0mol·L1时,在10L溶液中10s内放出H2的量(标准状况下)?第三章第三节例题3-2解:(1)设

=kcx(H2PO2

)·cy(OH

)

比较(1)与(2)组数据,x=1

比较(2)与(3)组数据,y=2

将表中任一组数据代入v=k·c(H2PO2

)·c2(OH

)后,可得k值,如

k=(5.3010

9mol·L

1·s

1)/[(0.10mol·L

1)(0.10mol·L

1)2]=5.3010

6L2·mol

2·s

1(2)此时v=5.3010

61.01.02=5.3010

6mol·L

1·s

1

故放出H2的量(体积)=5.3010

6101022.4=1210

3L=12mL

第三章第三节二、非基元反应速率方程的确定2.利用定速步骤确定非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

非基元反应的速率取决于若干个基元反应中最慢的一个基元反应的速率。然后,由这一基元反应确定复杂反应的速率方程。

如,反应2NO(g)+2H2=N2(g)+2H2O(g)的机理被认定为:①2NO

→N2O2(快反应)②N2O2+H2→N2O+H2O(慢反应)③N2O

+H2→N2+H2O(快反应)第三章第三节

定速步骤②的速率方程为:

k2c(N2O2)c(H2)

在总反应的速率方程式中不应出现中间产物的浓度。反应步骤①为快反应,表示反应很快达到平衡状态,因此可以得到c(N2O2)=Kc2(NO)

得:v=Kk2c2(NO)c(H2)

令k=k2K

则速率方程为v=kc2(NO)c(H2)二、非基元反应速率方程的确定第三章第三节

人们往往注重反应机理的确定,但这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反应机理往往由速率方程加以推测、确定。如反应2NO2+F2=2NO2F实验确定其速率方程为v=kc(NO2)·c(F2)

由此说明反应肯定是非基元反应。并推测如下的机理:

NO2(g)+F2=NO2F+F(慢反应)

NO2+F=NO2F(快反应)推测符合总反应式又符合速率方程式。所以,为可能的反应机理。

二、非基元反应速率方程的确定第三章第三节1.反应级数三、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

反应级数是指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式中各反应物浓度项幂指数之和。若速率方程为反应级数为n=x+y。其中,x为反应物A的反应级数,y为反应物D的反应级数。第三章第三节三、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3)反应级数可能因实验条件改变而发生变化。如,

水解为二级反应,但当水的量很大时,水的量可认为未改变,则此反应表现为一级反应(也称假一级反应或准一级反应)。关于反应级数要注意以下三点:(1)反应级数须通过实验来测定。基元反应中反应级数与其计量系数是一致的,非基元反应中则可能不同。第三章第三节(2)反应级数可以是整数、分数或零,有的反应甚至无法用简单的数字来表示级数。

注意:实验确定反应级数等于反应式中反应物计量数之和时,不能轻易肯定该反应一定为基元反应。例如反应

H2(g)+I2(g)→2HI(g)三、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

经实验确定该反应的速率方程为v=kc(H2)c(I2)但该反应为复杂反应,反应分两步完成:(1)I2→2I(快反应)(2)H2+2I→2HI(慢反应)研究反应速率时化学反应方程式不能任意书写!第三章第三节三、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2.反应分子数

反应分子数是指基元反应中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最少微粒数,其值只能为正整数(非基元反应不谈反应分子数)。

基元反应中各反应物计量数之和等于反应分子数。反应分子数只可能是1,2或3,四分子及其以上的反应尚未发现。原因:多个微粒在同一时间到达同一位置,并各自具备合适的取向和足够的能量是极其困难的。

对于基元反应:

反应分子数=反应级数=反应式中各反应物计量数之和。第三章第三节三、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3.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的区别

(1)反应分子数只用于基元反应;反应级数是实验测得的,可用于基元反应,也可用于非基元反应。(2)对于基元反应,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一般而言是一致的。但对于特定的反应,分子数是确定的,但反应级数可随条件而改变。

例如基元反应:A+DP,分子数=2,反应级数=2。若c(A)>>c(D),则

=kc(A)c(D)=k

c(A)。(3)反应分子数总是正整数(1、2、3);但反应级数可为整数,可为分数,也可为零。第三章第三节第四节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温度提高,一方面分子运动速率提高,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活化分子碰撞频率,反应速率提高;更主要的是温度提高,活化分子百分数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反应速率。由速率方程

v

=kca(A)cd(D),说明温度影响着速率常数。范特霍夫(van’tHoff)近似规律:一般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加到原来的2~4倍。第三章第四节第四节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阿仑尼乌斯(Arrhenius)公式:若以lnk

对1/T作图,得一直线,由其斜率可求出Ea值。第三章第四节或者若T1,k1lnk1=lnA

Ea/RT1

T2,k2lnk2=lnA

Ea/RT2则

由此可见,可用作图法和公式法计算反应的活化能。第五节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第三章第五节催化剂:是一种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质量和组成保持不变的物质。第五节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催化剂的催化原理:

自身参与反应,改变反应历程,降低总反应的活化能,增加活化分子百分数,从而加快反应速率。催化剂作用原理第三章第五节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率,不能产生化学平衡移动第五节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对于某一可逆反应:(Z为催化剂)在一定温度下,加入催化剂后反应物(始态)和生成物(终态)仍保持不变,体系的状态函数变化量就为定值,并由可知,标准平衡常数也不变。第三章第五节反应达平衡时,正逆两个方向反应的速率相等,即:

v正

=v逆

k正ca(A)cd(D)=k逆ce(E)cf(F)

对于正逆反应均为基元反应的可逆反应,则有

v正=k正ca(A)cd(D)

v逆=k逆ce(E)cf(F)无催化剂时第五节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第三章第五节反应达平衡时,有:

v正

=v逆

k

正ca(A)cd(D)c(Z)=k

逆ce(E)cf(F)c(Z)

当有催化剂存在时,

v正=k

正ca(A)cd(D)c(Z)

v逆=k

逆ce(E)cf(F)c(Z)第五节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第三章第五节有催化剂时由上述推导过程可得出:(1)催化剂不能引起平衡的改变,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缩短到达平衡所需的时间。(2)对正反应是一种优良催化剂,对逆反应同样也是一种优良催化剂,催化剂对加快正、逆反应的速率倍数相等。(3)标准平衡常数等于正反应速率常数与逆反应速率常数之比。第五节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第三章第五节第五节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酶催化作用:酶是一类结构和功能特殊的蛋白质。它在生物体内起催化作用。生物体内各种各样的生物化学变化都要在各种不同的酶催化下才能完成。如果缺少某种酶,生物体内会发生相应的病变。第三章第五节酶催化作用有如下的特征:

(1)高度的专一性;(2)高的催化效率;(3)温和的催化条件;(4)特殊的酸碱环境。

酶表面的各个部位是不同的,只有一部分称为“活性中心”的部位才能促使反应发生。第五节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酶的催化作用机理——“锁钥模型”:把酶与底物分子之间的作用比喻成钥匙和锁的搭配。如下图:第三章第五节这种活性中心是一些具有一定大小和几何构型的空穴。只有那些与其大小和形态匹配的底物分子可被活性中心吸附。吸附后的酶的构型往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利于打开底物分子的某种键,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加。作业P673-5P683-9第三章习题第三章1.一般说,温度升高,反应速度明显增加,主要原因是()

A.分子碰撞机会增加B.反应物压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