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自杀的刑事责任
自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原因复杂,不同。特别是由于某些人恃强凌弱,蛮横无理,无法无天,导致无辜者自杀死亡的事件,尤为人们所注意。对于引起他人自杀者的刑事责任问题,法学理论界争论纷纭,至今尚无定论。在司法实践上,对此也有不同的处理,有的追究刑事责任,有的则判为无罪。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刑法理论上的因果关系原理。有的同志认为,自杀是自杀者自己的行为造成的结果,这种结果与他人行为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引起他人自杀者均不应负刑事责任。我们认为,对自杀案件刑事责任的研究,必须对具体案件进行具体分析,正确地运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理论。首先,研究自杀的原因,是研究某人自杀由什么人的行为引起的,即研究引起他人自杀者的行为,而不是研究自杀者自己的行为。马克思曾指出:“如果自杀要归罪于谁,那首先是活着的人”。自杀的人已经死亡,依法不再予以追诉。其次,研究引起自杀者自杀的行为是违法(指刑法。下同)的还是合法的。第三,违法行为引起他人自杀,行为人在主观方面是否存在故意或过失,即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是否已经预见或能够预见,及其对这种危害结果持什么态度。总之,根据刑法上犯罪特征和犯罪构成的原理,在客观方面,行为人的行为是违法的,并由于自己的行为而造成了社会危害结果,就具备了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在主观方面,行为人具有引起受害人自杀的故意或过失,就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刑事责任。上述主客观方面达到统一,依照被告人违反刑法分则某一具体条文,就构成了论罪科刑的根据。在刑法理论中,行为与结果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内在的因果关系,行为人就不构成犯罪,因而也不负刑事责任。换句话说,只有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才构成犯罪,才能对其论罪科刑。例如,某甲举枪打死某乙,某甲杀人这种行为(原因)与某乙死亡结果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某甲犯了杀人罪,应依照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二条定罪量刑。毫无疑问,这种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理论是正确的,也是人们公认的。但是,决不能生搬硬套,不加分析地把它直接运用到自杀问题上。因为这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方法上是失当的,而且在实践效果上,于法于理于民也是有害无益的。那么,错误产生在哪里呢?持这种观点的人,对某一具体案件,比如说甲用暴力干涉婚姻自由而引起乙自杀死亡,错误地把乙自杀死亡当作引起自杀的行为所造成的直接危害结果,认为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就是被害人的自杀死亡,并把这种结果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必然的、直接的因果关系。显然,这是把自杀死亡与他杀死亡混为一谈。那么,甲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结果是什么呢?一句话,就是乙的婚姻自由遭到暴力的干涉。甲暴力干涉乙婚姻自由的违法行为与乙的婚姻自由被干涉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直接的因果关系,这就是刑法理论上的因果关系。那么,自杀又是什么呢?自杀或自杀死亡是这一案件的情节,甚至是严重的或极其严重的情节。在一般情况下,离开这个重要情节,违法者可能就不构成犯罪或者罪行较轻。因此,研究自杀案件时,不能把自杀死亡的因果关系与包括某一特定自杀行为的某一具体罪行(如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中的因果关系相互混淆。自杀与他杀在定罪量刑上各不相同,因而他杀的必然因果关系不能运用于自杀上。他杀是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可以直接认定为杀人罪。目杀不能自立罪名,它必须与特定的案件相联系,并依附于这一特定案件,作为它的加重情节定罪量刑。所谓特定案件,是指以行为人的行为所侵害的某一客体为基础,将引起他人自杀死亡作为这一行为所造成的情节或严重情节。如果缺乏这一情节,纵然行为是违法的,也造成了某种危害后果,却有可能不构成犯罪;或者说已经构成犯罪,由于存在引起他人自杀死亡的情节,就可对犯罪者处以较重的刑罚——适用刑法分则规定的加重条款。例如,虐待罪,行为人侵害的客体是家庭成员的平等原则和社会主义新型家庭关系的正常发展,同时还侵害了被害人的人身权利。由于行为人对其他家庭成员经常施以打骂、体罚、有病不让就医等摧残、迫害行为,往往引起受虐待者自杀死亡。引起他人自杀死亡本身不能自立罪名,而只能依附于虐待罪,作为它的严重情节来定罪量刑,即引起他人自杀的行为人触犯了刑法第一百八十二条,构成了虐待罪。如果没有自杀身亡这一严重情节,即使行为人有违法(经常进行打骂、体罚、有病不让就医等)行为,也不一定构成犯罪而受刑法处罚.同样道理,如果行为人侵害的客体是妇女的身心健康、人格和名誉,所实施的行为是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关系,就触犯了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构成了强奸罪。如果被害人因此而含恨自杀死亡,那么,它就构成了这一强奸罪的加重情节。因此,对该强奸罪犯在量刑上不能适用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第一款,即“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而应适用该条第三款,即“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这一规定了较重量刑幅度的条款。从上述具体罪名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如果没有行为人的虐待行为和强奸妇女的行为,就不会引起被害人自杀,他(她)们就会象其他人一样,在社会上正常地生活。因此,把在他杀中运用的必然因果关系理论,随意移植到自杀上来,显然是行不通的.从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正用与反用上来看,把必然因果关系理论用于分析自杀案件,其效果往往是对立的。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从报刊上摘取一些资料,略加分析:高文华、高俊岭的伤害行为(笔者按:即以毒打、扎死等暴力行为干涉高、杨的婚姻自由),根本没有造成高、杨致死的伤势,和高、杨的死没有必然的联系。对于没有必然联系的因果关系,不能追究刑事责任。被告的行为(经常开口就骂,动手就打,轻者打耳光、揪头发,重者拳打足踢,用皮带抽、挨冻……打得彭鼻青脸肿,口吐鲜血,遍体鳞伤)与彭的跳楼自杀死亡……没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从以上摘录中可以看出,这些作者把自杀与他杀案件的因果关系,予以等同和混为一谈了。由于把刑法上因果关系理论的运用弄得如此混乱不堪,导致在法学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对自杀案件的认识和处理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理论,在刑事案件中,既能正用,也可以反用。如果在某一案件中,只能正用,不能反用,说明这种理论就不适用于这一案件。所谓因果关系的正用,是将其正面运用于某一案件;所谓反用,就是在同一案件中将其反过来运用.在同一案件中,既能正用,又能反用,正用与反用的效果相同,就说明因果关系理论是适用于该案件的。例如,张三举枪杀死正在干活的李四,李四的死亡结果与张三的杀人行为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正用)。如果不是张三的杀人行为,决不会发生李四死亡的结果,因此,张三的杀人行为与李四的死亡结果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反用)。可以看出,对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正确运用,应是不论正用或反用,其效果都相同,都反映了案件的客观实际情况。现在我们将同样的方法,拿到有关自杀的案件中来运用,看看是否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被告毒打行为与彭跳楼自杀死亡结果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高文华、高俊岭的伤害行为与高、杨的自杀死亡结果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均不应负刑事责任(正用).如果不是被告的毒打行为,决不会发生彭跳楼自杀死亡结果;如果不是高文华、高俊岭的伤害行为,决不会发生高、杨自杀死亡的结果,因此,这些自杀死亡结果与行为人的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应作为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情况,依附于特定案件,依法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反用)。从上述实例分析中不难看出,将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理论正用或反用于这些案件,所得出的结论是对立的。因此,他杀案件上的因果关系理论决不能随意移植到自杀案件上来运用,这是由他杀罪行的独立性与自杀行为对其他罪行的依附性所决定的。引起他人自杀行为的主观方面同客观方面一样,也是有争议的。例如,一部法学著作写道:“自杀是不能预见的……对赵的死,两被告既不是出于故意,也不是出于过失,所以不负刑事责任。”揭示行为人真实的心理状态,判明他在实施危害行为时主观上是否存在故意与过失,是一件非常重要和复杂的事情。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人们的意识支配着人们的行动,人们的行动总是反映着一定的意识。故意和过失是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必然表现在一定的危害行为上。因此,故意和过失对于行为人来说,是主观心理状态,但对他人来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可以被认识的。列宁曾经指出:“我们应该按哪些标志来判断真实的个人的真实‘思想和感情’呢?显然,这样的标志只能有一个,就是这些个人的活动。”实践证明,要想正确地判明行为人的心理状态,就应该全面地考察他的行动,认真地、周密地分析案件的具体情况。只有这样,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判明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出于故意或过失。我们在分析、考察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出于故意或过失时,必须依据刑法,首先判明其行为是否违法,即刑法所禁止的行为.如果行为是违法的,这种行为就是刑法上的危害行为、被禁止的行为、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但是,我们并不认为所有的自杀事件都是由违法行为和社会危害行为引起的。也就是说,决不能把自杀事件同违法行为等同起来或相提并论。违法行为引起的自杀,仅仅是所有自杀事件中的一部分。例如,教师对学生的正当批评行为也可能引起某个学生自杀死亡,但这不是违法行为,不能与违法行为引起他人自杀的情况同等看待,因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正常的批评教育是合法的行为。这种由合法行为引起的自杀事件,勿须任何人负刑事责任。另外,即使是错误的行为(非违法行为)引起他人自杀死亡,也未必要让行为人担负刑事责任。例如,某领导干部搞不正之风,引起下级干部对他进行控告。被控告的领导干部对此控告活动并未发觉;或者已经发觉,但对控告者并未实施报复陷害和其他违法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控告者自杀死亡,这位领导干部是不应对此负刑事责任的。这是因为,在客观方面他没有实施违法(刑法)行为;在主观方面他不可能预见到控告者会自杀。如果这位领导干部对被害者实施了危害行为——报复、陷害、侮辱和恫吓而引起他人自杀死亡,在主观上他就应该预见到自己的危害行为会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因此,是否实施社会危害行为,就成为行为人是否应当预见或能否预见其社会危害结果的标志。根据这一标志,不难看出,凡是对自杀者实施了危害“活动”(即行为),在主观上就应该预见到这种“活动”有可能引起他人自杀的危害结果。诚然,对另一种自杀事件,自杀者是应自食其果的。那就是因为本人做了违法的事,或者犯了某些错误,如贪污被揭发,通奸丑事败露等而引起的自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细心留意地观察一下,通常是些什么人充当着这种危害行为的行为人呢?即引起他人自杀的行为人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他们具体实施了一些什么样的行为而引起他人自杀的呢?通过对这一犯罪主体的揭示,能够使我们进一步地理解列宁关于“就是这些个人的活动”的英明论断的本质。“这些个人”都是些什么人呢?具体到自杀案件中实施危害行为的“这些个人”,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恃强凌弱的人。具体的说是那些滥用职权,报复陷害;仗势欺人,横行不羁;封建夫权,虐待妻室;长辈自居,为所欲为;宗族傲气,凌辱独户;品质恶劣,玩弄妇女的人。他们对待弱者,所惯用的手段是殴打、谩骂、侮辱、报复、胁迫等等,弱者在没有办法承受这种欺压和侮辱时,便含恨自杀死亡。正如上海市某检察院的一位检察员同志,在法庭上起诉引起工程师曹品方一家自杀的被告时作的答辩词中所说:“一个人如果不是到了没法忍受的地步,是不会自杀的。”这句话足以说明,行为人对被害人实施毒打、谩骂、侮辱、威胁等等违法行为时,完全应当预见或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引起他人自杀,因而在主观上存在着故意与过失的心理状态。总之,判断行为人是否存在故意与过失的心埋状态,不能单凭他自己的辩解,也不能单凭其他人的任意推测,而应以行为人客观上的危害行为,以及由这种危害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危害性即他人自杀死亡的结果为标志。自杀事件,作为某一特定案件的情节和后果,是定罪量刑的客观依据,我国刑法对此有明确的规定。前面已经阐述,自杀不能自成独立的罪名,它必须依附于特定的案件,作为这一特定案件的情节和后果。这些特定案件,不是也不可能都要附上一个自杀死亡事件作为它的情节和后果。也就是说,只是一部分犯罪行为,依附有自杀死亡事件作为它的情节和后果。常见的有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侮辱罪、诽谤罪、滥用职权报复陷害罪、诬告陷害罪、流氓活动罪、虐待罪、遗弃罪、体罚虐待被监管人罪、非法搜查罪、非法管制罪等等。触犯上述罪名,如果情节不十分严重,行为人又真诚悔改,有可能不构成犯罪。但是,如果引起受害人自杀死亡,就应认定为后果严重,情节恶劣,而必须对行为人论罪科刑。例如,我国刑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如“引起被害人死亡”一语中所说的“死亡”,就包括致死和自杀死亡两种。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的非法拘禁罪,所说的“致人死亡的”情况,也包括被害人自杀死亡在内。刑法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的遗弃罪,所谓“情节恶劣的”,就包括负有赡养义务而拒绝赡养,致使老人难以忍受而引起自杀死亡的情况。有些不法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同时又引起被害人自杀,则应视为后果特别严重。例如,强奸罪、拐卖人口罪、强迫妇女卖淫罪、拐带不满十四岁的男女罪等等,触犯这些罪名本身即已构成犯罪,再加上犯罪行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毕业旅行回忆模板
- 20XX财务年度汇报模板
- 生物学概述与方法模板
- 人体系统协作讲座模板
- 年度房产业绩报告
- 骨干幼儿教师个人学习计划
- 二零二五版农业合伙人合作入股协议书3篇
- 二零二五年管道配件及阀门购销合同协议2篇
- 二零二五版合伙人收益共享及利润分配协议范本9篇
-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外国电影史》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小儿甲型流感护理查房
-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 寒假作业(试题)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 人教版(十二)
- 银行信息安全保密培训
- 市政道路工程交通疏解施工方案
- 2024年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部分练习题含答案
- 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
- 上海市松江区市级名校2025届数学高一上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三上
- 《新能源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项目三 新能源汽车照明与信号系统检修
- 2024年新课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附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