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①必修4.1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_第1页
历史①必修4.1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_第2页
历史①必修4.1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_第3页
历史①必修4.1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_第4页
历史①必修4.1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理解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3.分析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及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育和成长。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侵华条约的内容,探究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掌握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2.通过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加深对列强侵华战争危害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研读和分析相关历史材料,掌握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步推向灾难的深渊而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2.通过中国军民在外来侵略面前的英勇斗争,体会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3.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明确爱国要有理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教学重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教学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背景。2.如何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以及《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学方法:“问题式”和“导学式”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师:1895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内容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当他把这副上联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清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要求李鸿章对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思考良久,终于勉强对出下联:“天无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根据老师所给的时间、地点、人物,分析这是哪次大规模战争?生:甲午中日战争。师:对联中的哪句话反映了清政府的状况?生:“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师:这句话从清政府角度准确说出了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生:清政府在战争后的割地赔款。师: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惨败,只得“玉帛相将”,具有如此“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这场战争是怎样发生的?经过如何?让我们一起走入10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新课教学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1.背景展示材料:材料一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在国会发展的施政演讲中说:国家独立自卫之道,其途有二。第一,守卫主权线;第二,保卫利益线。主权线,指国之疆域;利益线,指与主权线的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朝鲜和中国东北都是日本的利益线,因此必须加以保护。——《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材料二中日战争前,英国《泰晤士报》驻东京记者布林克莱报道:“就弹药而论,它(指日本)所储存的数量,比在一次对华战争中可能消耗去的还要多。”在一篇题为《朝鲜和他的邻居》的报道中,布林克莱又说:“(日本)比中国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中国)每一省可以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帝国主义侵华史》 思考问题: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日本征韩侵华早有预谋,是日本既定国策。老师指出: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确立了以“武国”和扩张为最高国策,积极扩军备战。到甲午战前,日本已经建成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当日本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之后,便极力制造挑起战争的借口。为此,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大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十分恐慌,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侵略者借朝鲜农民起义之机,为发动侵略战争制造衅端,战争已一触即发。1894年7月,日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是年为旧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2.重要战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观看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地图,了解战争阶段和发生的重要战役的地点、典型事件和人物、结果等。清朝政府对日宣战是被迫的,因此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他指示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命令海军“保船制敌”,“不得出大洋海战”。当时,慈禧太后正在筹备60岁庆典,更是希望战争尽快了结。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招致了中国军队的节节败退。老师概括战争过程及四次主要的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指出战争后果,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战败。展示过程表格日本政府时间战役清军战争结果正式宣战1894.7丰岛海战8月迎战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第一阶段1894.9平壤战役失利,弃城逃走,退回国内左宝贵牺牲,叶志超弃城逃跑4.《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被迫将辽东半岛归还给中国,主要是以下哪种矛盾的结果()。A.外国侵略者和清政府的矛盾B.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C.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D.外国侵略者争夺中国的矛盾5.依据“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英国可以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