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_第1页
浅析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_第2页
浅析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_第3页
浅析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_第4页
浅析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现精细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管理部门对中职学校提出的基本要求。相关研究发现,培养工匠精神,对于达成教学目标、提高人才素养有重大作用。基于此,本文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深入的阐述,探讨了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的可行性,分析了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工匠精神”的有效策略,从多个方面尝试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素质、学习习惯及健全人格,为提升教育质量创造良好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首先对于中职语文教学是否有必要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进行论证,探索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工匠精神”,通过对“工匠精神”进行有效的挖掘、合理的渗透来实现“工匠精神”的培养。通过深入了解学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各种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以培养其“工匠精神”。一、“工匠精神”概述“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在生产某件产品时一丝不苟的态度,通过精雕细琢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不断对生产工艺进行创新,注重各项细节的优化,以达到永无止境地追求高品质的效果。“工匠精神”除了要求在生產工艺方面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外,还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爱岗敬业的精神,以达到不断创新、力求完美的效果。而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有必要逐渐向学生渗透“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和认真、踏实、严谨的态度,使其为社会作出贡献。二、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的可行性(一)学生学习“工匠精神”的相关知识从认知理论角度来说,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工匠精神”,加深对其的理解,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先要了解再巩固,才能用于实践中,理解知识需要从直观角度对课本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巩固知识需要经历识记、保持、再认等环节。应用知识就是在日常实践活动中能够合理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学习“工匠精神”也需要经过这一流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应充分理解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而对“工匠精神”有全面的理解,感悟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工匠精神,利用图片、视频与纪录片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巩固所学习的“工匠精神”,学会将其正确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从信息的来源着手,对信息进行建构。信息建构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活动性学习。除了要求学生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外,还要引导他们参与各类实践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使学生从中获得某种体验。(2)符号性学习。符号性学习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学习活动,通过对符号的学习,使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完成知识的积累和文化体系的建构。(3)观察性学习。学生通过观察活动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符号性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工匠精神”和代表性的人物,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课堂阅读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工匠精神”,使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有更深刻的领悟。(二)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实现成长的主要渠道教学是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课程教学除了可以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外,还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课堂教学是帮助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实现独立成长,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升劳动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来进行学习,能否落实教育改革理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也与教师对课堂活动的安排有关。而在“工匠精神”的渗透过程中,语文教师也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不但要完成各项教学活动,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科学的引导,使他们不断去探索和弘扬“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得以世代传承。教师要不断地去挖掘语文教材中涉及“工匠精神”的内容,通过学习相关课程,持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三)语文教材中蕴含“工匠精神”“玉不琢,不成器。”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一直蕴含着“工匠精神”,通过许多作家和作品都可以体现出来。《庄子》一书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就充分体现了古人的工匠精神,故事的主人公庖丁在解牛问题上折射出了十足的专注、敬业精神。而唐代诗人贾岛在写诗过程中,也常常逐字逐句推敲,体现出了“工匠精神”。比如,贾岛在写作《题李凝幽居》这首诗时,经过反复推敲、比较,最后才写出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千古名句。“工匠精神”不只体现在文学作品和文人的创作过程中,在一些民间故事和历史名人的事迹中,“工匠精神”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鲁班的故事便是“工匠精神”的典型案例。鲁班作为鲁国工匠,被后世称为木匠的祖师,《述异记》等古籍中记载“鲁班刻木为鹤”,神化了鲁班的技能,我们也从中体会到了“工匠精神”。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工匠精神”时,也引用了各种古典文学作品和民间故事,希望学生从中获得启发和教诲,努力践行“工匠精神”。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策略(一)深入挖掘教材,提炼“工匠精神”立德树人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中职语文教学活动就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具体路径。因此,在向学生渗透“工匠精神”时,教师也应该明白语文课具备较高的文学性,是一种重要工具,有利于“工匠精神”的渗透,要与“立德树人”这一目标相结合。通过语文课来渗透“工匠精神”时,教师应让学生对文本中所蕴含的价值与职业意义有深刻的领悟,学习教材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和精神。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较枯燥、沉闷,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进行创新,为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设计出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以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以《那一年,面包飘香》这篇课文为例。在文中,“我”提醒学生“不要学坏,总要有一技随身”,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坚持不懈地学习制作面包,终于实现了“绝技随身”这一目标。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面包师傅的成长史,从而领悟到凡事只有坚持不懈,最终才可能取得成功。“工匠精神”并非那么遥不可及,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工匠精神”的养成过程是漫长的,必须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地进行练习,也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明确没有什么事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使学生养成刻苦学习的习惯,增强他们的进取心。尤其是当前的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必须利用语文教学向学生渗透“工匠精神”,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增强自信心。(二)强化语文阅读,认识“工匠精神”新時代国家也应该大力倡导“工匠精神”,使劳动者在工作中都能保持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态度。工作态度对于职业生涯有着重要影响,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有效落实“文以载道”的理念,明白传授语文知识并不是教师工作的全部,还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问题时,也应该紧扣主旨,按照因势利导的原则,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诚信敬业、精益求精,正确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比如,荀子《劝学》中有一段:“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段话可以说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它告诉人们,不管做什么事,必须专心致志,有恒心、有毅力,只有做到这一点,最终才能获得成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引用科学家钱学森、苹果CEO乔布斯等人的故事,将这些人物的故事与《劝学》所体现出的专注精神相结合,以增强精神感染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同时也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认真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学生经过尝试后,并不能正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虽然有少数学生能答出来,但答案不准确。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再认真阅读一遍,随后又向学生提问,这一次果然有进步,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地回答问题。这一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将关注点都聚焦到同一件事上,能够提升自己的判断力,从而对于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三)优化写作教学,强化“工匠精神”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写作是核心环节,教师可以选择帮学生修改作文,但采用这种方式通常很难取得显著的效果,使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学生只有倾注全部的精力,才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教师帮助学生修改作文时,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点拨,主要还是要由学生完成写作。学生要写出优质的文章,除了天赋和灵感外,必须有一定的耐心和毅力。此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教师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选择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背景来向学生渗透“工匠精神”,将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艰辛过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明白,优秀的文章不可能一气呵成,要不断地修改才能出佳品。所以,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具备综合语言能力,有纠正文中错别字和语法错误的能力。对于学生写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良情绪,教师也应该加以关注,及时引导。平时也要提醒学生注意写作格式,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督促学生改正错误。对于那些真挚情感、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作文应该予以表扬,由此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流程和步骤,先写出初稿,再进行修改,改完进行检查,检查后再次修改,通过反复修改,使学生掌握作文的写作流程,从而写出优质的作品。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也是工匠最基本的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也就是说工匠在工作中应不断追求完美,以创作出精品,在作品中灵活运用各种技巧。学生对作文进行修改的过程中,也应该保持精益求精的精神,以身作则,真正明确这就是“工匠精神”。(四)增加口语训练,创新“工匠精神”中职语文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时,有些学生没有反应,有的虽然回答了问题,但却表现出严重的词不达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学生没有进行口语锻炼,缺乏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是个人知识储备和智慧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效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采取“因专施训”的原则,帮助学生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比如,在建筑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以下案例:有四位口才极佳的工匠,围绕围墙门设计展开了争论。胖工匠认为:“门应该设计得比较宽,象征着‘开放性。”瘦工匠说:“_____________。”矮而胖的工匠说:“______________。”高而瘦的工匠说:“______________。”让学生在看完工匠的设计方案后,提出自己的方案。有学生赞同瘦工匠的观点,认为门应该设计得窄才行,象征着“竞争”。也有学生支持矮而胖的工匠的观点,认为门不可以太高,必须宽,象征着“协作”。也有学生支持高而瘦的工匠的看法,认为门不应该设计得很宽,但要高,以象征着“凝聚”。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继续展开探讨,有的学生提出矮而宽的门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