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电子产业园区城市品质提升工程-三圣宫立交改造工程第1页共29页微电子产业园区城市品质提升工程-三圣宫立交改造工程第一册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工程概况项目区位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内,于2010年2月由国务院批准设立。园区规划面积10.3平方公里,分为A、B两个区块,之间由区内无障碍专用通道连接,是我国规划面积最大的综合保税区。西永综合保税区将成为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平台,目前该区已经吸引惠普、富士康、英业达、广达等一批IT巨头相继进驻,将助推重庆建成中西部第一大加工贸易基地。据了解,该区将重点打造外向型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一纵快速干道(西永段)一期工程起于西永大道交叉口,向北与学城大道平交,然后上跨西双大道,形成三圣宫立交,再向北经小瓦房何家院子在龙井湾下穿西井大道形成龙井湾立交,向北在费家院子接梁滩河大桥。三圣宫立交西双大道一纵线赖家桥立交双碑隧道西园二路永盛路西永大道学城大道三圣宫立交西双大道一纵线赖家桥立交双碑隧道西园二路永盛路西永大道学城大道区位图项目概况我公司于2010年7月完成一纵快速干道(西永段)一期工程进行设计,其中三圣宫立交仅实施了B、C、D、G、F、H匝道,缺少A、E两条匝道。从现状交通情况来看,存在着以下问题:缺少两条匝道,立交功能无法全部实现,出入需要绕行;西双大道左转车道较少,与现状交通量不匹配;立交匝道出口道车道数不够,容纳量不足。因此,受业主委托,我公司开展本次三圣宫立交改造设计。本次三圣宫立交改造设计主要工作内容为A匝道新建设计、E匝道新建设计、其余6个匝道拓宽设计及西双大道拓宽设计。新建A匝道设计时速30km/h,车行道宽8.1m,匝道长度70.346m,新建E匝道设计时速30km/h,车行道宽8.1m,匝道长度219.822m;现状左转匝道进口、出口道均由1车道拓宽为2车道,与主城联系的两条右转匝道由1车道拓宽为2车道,左右转匝道合流后、分流前段落由2车道拓宽为3车道;上层西双大道平交口改造,增加左转车道数。本次改造范围分册说明本次三圣宫立交改造工程施工图包含四册,第一册《道路工程》、第二册《排水工程》、第三册《照明工程》、第四册《交通工程》。本册为第一册《道路工程》。设计依据及采用标准规范设计依据设计合同业主提供的现状管线、地形测量资料现场踏勘资料业主对改造方案的意见三圣宫立交改造和西永大道、学城大道及西园二路拓宽改造工程方案研究会议纪要(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专题会议纪要2019-354)重庆一纵线快速干道(西永段)地质勘察资料(四川乐山市勘察院)业主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一纵线快速干道(西永段)一期工程施工图设计资料(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10.07)科学大道北线东延段B段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资料(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11.07)设计采用的规范、标准(1)采用规范《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51286-2018)《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城填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1997)《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重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指导性意见》《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重庆市地方工程建设标准《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2011)《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GB50647-201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2)参考标准、规范《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E20-201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J/TF20-201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B02-201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2005)《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E51-2009)《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
建设条件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拟建场地位于沙坪坝区西永镇团结村,其起点位于西永大道,在K5+920处横穿科技大道,起点处的西永大道直接西永站高速路口,距西永站高速路口约1Km。K5+920至道路终点段多无道路直达,但周边简易道路发达。综上所述,场区内交通较为方便。气象及水文重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夏季炎热,冬季暖和多雾。据重庆市气象台提供的1951年至今以来的气象资料,历年最高气温42℃,最低气温-1.8℃,年平均气温18.3℃。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7.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最高气温42℃,最低气温-1.8℃。年平均相对湿度65-85%,年平均降雨量1079.4mm拟建道路北端紧临梁滩河。梁滩河发源于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廖家沟水库,流经九龙坡、沙坪坝、北碚三个区,在北碚龙凤镇汇入嘉陵江,流域面积500km2,干流长约50公里。经观测,梁滩河的河流流速<1m/s,因受两侧居民区排污的影响,河水较臭。经访问调查,该河流在工区历史最高洪水位约278地形地貌路线经过地段原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K5+432.756~K5+980路线经过地段多受人类工程活动的改造,现状地势平坦,地形坡角一般小于5°,地面高程在294~297间;K5+980以北原有丘陵地貌保存较好,仅三圣宫立交桥分布地带受人类工程活动的改造较为强烈,现有地面高程最高处位于K7+280南西侧坡顶之上,最高处高程约333.5m;现有地面最低处位于线路终点处,地面高程约276.4m,一般丘陵低洼处地势较缓,地形坡角3°~15°,一般8°,丘陵坡体分布范围地势一般较陡,地形坡角一般15°~35°,局部呈陡坎状。三圣宫立交分布处受人工程活动的改造,现状地势较为平坦,地形坡角一般5~20°,局部被切割呈阶梯状。地层岩性拟建区内地层简单,由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土层(Q4me)、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和侏罗系中上统沙溪庙组(J2s)岩层,现将各地层之岩性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填筑土层(Q4me)该土层在K5+432.756~K6+660大面积分布于场区中部,主要为西永微电园平场及其周边的居民区堆填,K6+660~线路终点该土层仅零星分布于居民区。填筑介质主要以低液限粘土、块石、建筑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等为主,硬质含量20~60%,结构松散~稍密,其中现有西永大道、科技大道及三圣宫立交所在处的公路路基填筑土多呈稍密状,其余地段多呈松散状,堆填时间1~8年不等,局部为近期堆填。钻探揭露厚度0.5m(ZY75)~13.4m2)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低液限粘土该土层大面积分布于场区,在非居民区广泛分布。钻探揭露该土层呈黄褐色~灰褐色,可塑~硬塑状,渔塘等地呈软塑~流塑状,切面稍有光泽反应,摇震无明显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土层表层多含不等量的植物根系,局部土层底部含少量的风化岩屑及砂颗粒,钻探揭露厚0.4m(ZY54)~6.5m3)侏罗系中上统沙溪庙组(J2s)基岩主要包括以下基岩:泥岩:紫红色~暗紫红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质软,捶击易折。矿物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强风化岩石风化裂隙发育,岩芯多呈碎块状,弱风化岩芯完整,呈柱状、短柱状。岩层局部含灰绿色砂质团块。该岩层在勘察场地内大面积产出,为场区的主要岩层。砂岩:多呈灰褐色~青灰色,局部夹暗紫红色,细~中粒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岩质较硬,锤击声响。主要成分由长石、云母、岩屑等组成,局部含泥较重,多属钙质胶结,局部属泥质胶结。强风化岩石风化裂隙发育,岩芯多呈碎块状,弱风化岩芯完整,呈柱状、短柱状。该岩层在K5+980~K6+540及K7+080~K7+360路段多呈夹层状产出,其余地段零星分布。砂质泥岩:多呈紫红色~暗紫红色,含砂泥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质软,捶击易折。矿物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含砂较重。强风化岩石风化裂隙发育,岩芯多呈碎块状,弱风化岩芯完整,呈柱状、短柱状。该岩层呈夹层状零星分布于线路通过地带,分布不甚稳定。泥质砂岩:多呈紫红色~暗紫红色,含泥砂质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泥质胶结,岩质坚,性脆,锤击声闷。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及泥质矿物组成。强风化岩石风化裂隙发育,岩芯多呈碎块状,弱风化岩芯完整,呈柱状、短柱状。该岩层零星分布于场区,多呈夹层状产出。各孔岩土层厚度标高见勘探点数据一览表。地质构造勘察区位北碚向斜东翼,岩层呈单斜产出,其不同地段岩层产状及裂隙产状变化较大,现分述如下:K5+432.756~K5+840段因场区已大面积整平并覆盖填筑土,该段路基段岩层及裂隙产状借鉴原《重庆西永镇区R26-2地块研发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所量取的岩层及裂隙产状。岩层产状:253°∠25°。通过对场地的地质调绘,场地岩体中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1)346°∠81°,闭合,间距0.6~2.1m,延伸1-3m,裂隙面平直、光滑,无充填物,属硬性结构面;(2)93°∠78°,闭合,间距0.8-1K5+840~K6+840路基段:岩层产状:251°∠14°,据调查及钻探揭露,岩层呈薄~中厚层~厚层状,层间无软弱夹层,层面结合一般,层面间隔10—100cm,为硬性结构面。通过对场区的地质调绘,场地岩体中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1)84°∠66°,闭合,间距0.8~2.3m,延伸0.7-3.0m,裂隙面平直、闭合,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2)155°∠86°,闭合,间距1.2-2.5mK6+840~K7+640路基段:岩层产状:210°∠14°,据调查及钻探揭露,岩层呈薄~中厚层,层间无软弱夹层,层面结合一般,层面间隔10—50cm,为硬性结构面。通过对场区的地质调绘,场地岩体中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1)84°∠66°,闭合,间距0.7~2.5m,延伸0.9-3.5m,裂隙面平直、闭合,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2)325°∠79°,闭合,间距1.2-2.5m,延伸0.6~2.2m,裂面粗糙、闭合,无充填物,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K7+640~K8+787.386路基段:岩层产状:271°∠8°,据调查及钻探揭露,岩层呈薄~中厚层,层间无软弱夹层,层面结合一般,层面间隔10—60cm,为硬性结构面。通过对场区的地质调绘,场地岩体中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1)99°∠82°,闭合,间距0.8~3.2m,延伸1.2-2.0m,裂隙面平直、闭合,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2)43°∠80°,闭合,间距1.5-3.2m,延伸一般小于2m,裂面粗糙、闭合,无充填物,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根据现场调查结果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场区内无断层及活动性大断裂通过,地质构造简单。水文地质条件场区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土层孔隙、基岩孔隙及基岩风化网状裂隙中,按含水介质可分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及基岩孔隙水三种类型。松散堆积层孔隙水:主要分布于第四系全新统填筑土及低液限粘土内。线路经过地段大面积表层覆盖低液限粘土及人工填筑土。填筑土多分布于K5+432.756~K6+660路基分布处及其两侧,其余地段零星分布,其孔隙发育,其透水性较好,因其周边排泄条件较好,大气降水经孔隙迅速向外渗透排泄,故在雨季有一定量地下水,在旱季该类地下水贫乏。低液限粘土其透水性较较差,含水量较低,地下水贫乏。场地内的孔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因勘察区内沟渠系统较为发育,大气降水通过沟渠汇集,集中流出区外,具季节性变化大的特点。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基岩强风化带,其含水层变化较大。大气降水及场地内的沟渠内水体是勘察区裂隙水的主要补给源。受地形及岩性控制,降水多以地表径流形式运移,对裂隙水的补给微弱,但在近梁滩河地段及三圣宫立交分布地段,受梁滩河及沟渠水的补给,局部地段有一定量的裂隙水,其余地段基岩裂隙水相对贫乏。基岩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拟建道路经过地段的砂岩层及泥质砂岩中。该区域内砂岩层及泥质砂岩为一相对含水层,因勘察区内地表水体较为贫乏,仅梁滩河对附近砂岩层有补给,多数地段地表基本无地表水体补给,仅受大气降雨及基岩裂隙水的补给,故线路通过地地下水较贫乏,梁滩河附近泥质砂岩内有一定量地下水。但在雨季,受大气降雨的补给,区域内的砂岩层内可能含一定量地下水。在勘察期对所有钻孔均进行了简易水文地质观测,钻孔在将水提干后多数无水位恢复,形成“干孔”,仅在近河地带或近沟渠局部钻孔有水位恢复,故可判定在勘察期间内勘察场地地下水整体较为贫乏,在近河地段有一定量地下水。本次勘察在钻孔ZY59中作抽水试验,测试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及水量。经整理可知,含水层综合渗透系数1.265m/d。勘察场地内大部分地段地下水贫乏,但近梁滩河及近沟渠的低洼地段有一定量地下水。梁滩河水受生活污水污染较严重,但据我院在原有勘察中对梁滩河取水样测试成果可知,梁滩河水对砼具微腐蚀性;本次勘察在ZY59中取水样一组做简分析测试,结合所取的水样测试成果可知,水体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综上所述,勘察区内因地下水对砼结构有微腐蚀性,综合判定水土对砼结构有微腐蚀性。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岩体工程地质特征区内泥岩岩体呈薄~中厚层、厚度较大,大面积分布整个场区,其强风化带风化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岩芯多呈碎块状、块状,少数短柱状,岩质软,手可折断岩芯块,强风化带厚度变化较大;砂岩呈厚层状构造,厚度较小,呈夹层状分布于场区,其强风化带风化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岩芯多呈碎块状,岩质软,锤击易折,强风化带厚度变化较大;砂质泥岩呈薄~中厚层状构造,其分布范围有限,分布不稳定,仅局部地段有分布,其强风化带风化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岩芯多呈碎块状,岩质软,锤击易折,强风化带厚度变化较大;泥质砂岩呈中厚~厚层状构造,零星分布于线路分布范围,其强风化带风化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岩芯多呈碎块状,岩质软,锤击易折。据地方经验,强风化带岩体为破碎岩体,力学性能差,锤击岩芯易散(碎)。弱风化带构造裂隙不发育,偶见裂隙,裂面倾角较陡,裂面较平直,偶见锈蚀迹。岩芯多呈短柱状、柱状及少量长柱状,岩质较硬。弱风化带泥岩、砂岩泥质砂岩及砂质泥岩均为较完整岩体。力学性能较好,为良好的基础持力层。各钻孔取样试验分别统计如表2.7.1-1~7,结果如下:泥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保证率平均值为3.09MPa;天然单轴抗压强度保证率平均值为5.02Mpa。泥岩软化系数0.62。为易软化的软岩。天然密度保证率平均值2.49g/cm3,饱和密度保证率平均值2.50g/cm3。泥岩抗拉强度保证率平均值0.35Mpa,抗剪强度保证率平均值:C=0.62Mpa,Φ=36.68°。岩体裂隙不发育,其含水性、持水性和渗透性较差,为相对隔水层,泥岩的土、石等级为Ⅳ类,属软石。砂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保证率平均值为11.98MPa;天然单轴抗压强度保证率平均值为16.99Mpa。砂岩软化系数0.70,为不易软化的较软岩。天然密度保证率平均值2.32g/cm3,饱和密度保证率平均值2.36g/cm3。砂岩抗拉强度保证率平均值1.09Mpa,抗剪强度保证率平均值:C=2.33Mpa,Φ=40.03°。岩体裂隙不发育,其含水性、和渗透性较好,为相对含水层。砂岩的土、石等级为Ⅴ类,属次坚石。砂质泥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保证率平均值为4.84MPa;天然单轴抗压强度保证率平均值为7.51Mpa。砂质泥岩软化系数0.65,为不易软化的软岩。天然密度保证率平均值2.45g/cm3,饱和密度保证率平均值2.48g/cm3。岩体裂隙不发育,其含水性、和渗透性较差,为相对隔水层。砂质泥岩的土、石等级为Ⅳ类,属软石。泥质砂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保证率平均值为4.06MPa;天然单轴抗压强度保证率平均值为6.21Mpa。泥质砂岩软化系数0.65,为易软化的软岩。天然密度保证率平均值2.48g/cm3,饱和密度保证率平均值2.51g/cm3。岩体裂隙不发育,其含水性、和渗透性较好,为相对含水层。泥质砂岩的土、石等级为Ⅳ类,属软石。泥岩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砂岩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泥质砂岩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砂质泥岩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泥岩抗剪性质统计表砂岩抗剪性质统计表泥质砂岩抗剪性质统计表砂岩抗剪性质统计表砂质泥岩抗剪性质统计表土体工程地质特征1)第四系全新统填筑土层(Q4me)该土层在K5+432.756~K6+660大面积分布于场区中部,主要为西永微电园平场及其周边的居民区堆填,K6+660~线路终点该土层仅零星分布于居民区。填筑介质主要以低液限粘土、块石、建筑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等为主,硬质含量20~60%,结构松散~稍密,其中现有西永大道、科技大道及三圣宫立交所在处的公路路基填筑土多呈稍密状,其余地段多呈松散状,堆填时间1~8年不等,局部为近期堆填。结合重庆地方经验,该层土呈松散~稍密状,暂定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120kPa,若采用该土层做基础持力层,填筑土层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需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该土层的土、石等级为Ⅱ类,属普通土。2)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低液限粘土该土层大面积分布于场区,在非居民区广泛分布,呈黄褐色~灰褐色,可塑~硬塑状,渔塘等地呈软塑~流塑状,切面稍有光泽反应,摇震无明显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土层表层多含不等量的植物根系。因场区内低液限粘土分布较稳定,故本次勘察采取土样10组做土常规、天然直剪、饱和直剪分析,其统计结果见表2.7.2-1。结合钻探情况和重庆地方经验,该层土呈稍密状,[fa0]=200kPa,该土层的土、石等级为Ⅱ类,属普通土。低液限粘土土工试验统计表持力层选择及设计建议据上述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分析结果,因道路路基设计荷载不大,对该工程段持力层作如下选择:1、基岩裸露地段直接利用强风化基岩层或弱风化基岩层作持力层。2、可塑状低液限土层及稍密状人工填筑土可作为持力层,但路基基底宜作垫层、碾压、夯实等工程处理措施,软塑~流塑状低液限粘土层、松散状人工填筑土不宜做基础持力层。岩土体设计参数建议1、依据前述各项试验成果统计,泥岩属软岩,砂岩属较软岩,泥质砂岩及砂质泥岩属软岩。泥岩、砂岩、泥质砂岩及砂质泥岩的岩石破碎程度:强风化为碎石状,弱风化为碎块状。各岩土层设计参数取值见汇总表3.7.4-1。2、填筑土层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σο]暂取120kpa,若采用该土层做基础持力层,填筑土层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需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基底摩擦系数取0.25。3、低液限粘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σο]取200kpa,基底摩擦系数取0.30,土体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取40MN/m3。4、强风化泥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σο]取300kpa,基底摩擦系数取0.35,弱风化泥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σο]取800kpa,基底摩擦系数取0.45,天然重度取24.9kN/m3;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保证率平均值为3.09MPa,天然单轴抗压强度保证率平均值为5.02MPa。抗拉强度设计值为0.105MPa;抗剪强度设计值为:C=0.124MPa,φ=29.34°。弱风化泥岩岩土水平抗力系数取30MN/m3。弱风化泥岩与M30砂浆粘结力强度特征值取180kpa。5、强风化砂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σο]取600kpa,基底摩擦系数取0.40,弱风化砂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σο]取1500kpa,基底摩擦系数取0.50,天然重度取23.2kN/m3;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保证率平均值为11.98MPa,天然单轴抗压强度保证率平均值为16.99MPa。弱风化砂岩弹性模量保证率平均值取5213.31Mpa,变型模量保证率平均值取4880.14Mpa,泊松比取0.27。弱风化砂岩抗拉强度设计值为0.153MPa;抗剪强度设计值为:C=0.210MPa,φ=30.65°。弱风化砂岩岩土水平抗力系数取120MN/m3。弱风化砂岩与M30砂浆粘结力强度特征值取300kpa。6、强风化泥质砂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σο]取350kpa,基底摩擦系数取0.35,弱风化泥质砂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σο]取900kpa,基底摩擦系数取0.45,天然重度取24.8kN/m3;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保证率平均值为4.06MPa,天然单轴抗压强度保证率平均值为6.21MPa。弱风化泥质砂岩岩土水平抗力系数取30MN/m3。弱风化泥质砂岩与M30砂浆粘结力强度特征值取200kpa。7、强风化砂质泥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σο]取400kpa,基底摩擦系数取0.35,弱风化泥质砂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σο]取1000kpa,基底摩擦系数取0.45,天然重度取24.5kN/m3;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保证率平均值为4.84MPa,天然单轴抗压强度保证率平均值为7.51MPa。弱风化砂质泥岩弹性模量保证率平均值取2535.98Mpa,变型模量保证率平均值取2312.84Mpa,泊松比取0.27。弱风化砂质泥岩岩土水平抗力系数取50MN/m3。弱风化泥质砂岩与M30砂浆粘结力强度特征值取220kpa。设计参数建议值一览表岩性天然重度(kN/m3)抗压强度保证率平均值(MPa)天然抗剪强度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基底摩擦系数天然饱和C(kpa)φ(°)(kPa)填筑土20.0*////120*0.25*低液限粘土19.2//26.8811.96200*0.30*强风化泥岩24.5*////300*0.35*弱风化泥岩24.95.023.0912429.34800*0.45*强风化砂岩22.7*////600*0.40*弱风化砂岩23.216.9911.9821030.651500*0.50*强风化砂质泥岩24.0*////400*0.35*弱风化砂质泥岩24.57.514.84//1000*0.45*强风化泥质砂岩23.5*////350*0.35*弱风化泥质砂岩24.011.347.88//900*0.45*注:1、带*为经验值。2、岩体抗拉强度设计值为岩石抗拉强度的保证率平均值乘以0.3的折减系数而得;岩体抗剪强度指标设计值c、φ分别为岩石试验的保证率平均值乘以0.2和0.8折减系数而得;岩体弹性模量取岩石弹性模量保证率平均值乘以0.7,岩体泊桑比取岩石泊桑比平均值。不良地质现象场区地层稳定、连续,无滑坡、泥石流、崩塌、危岩等不良地质现象。区域稳定性及地震根据已有的各类勘察资料分析可知:勘察区位于北碚向斜东翼,无大型断层等构造通过勘察区,勘察区内地层为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土层、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和侏罗系中上统沙溪庙组岩层,基岩岩性稳定。据现场调查,勘察区内未见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勘察区域内的填筑土体现状稳定,未见有开裂变形迹象。综上所述,勘察场地现状稳定。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场区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对应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基本烈度Ⅵ根据地区经验:场地填筑土剪切波速取120m/s,为软弱土;低液限粘土剪切波速取150m/s,为中软土;场地岩体为稳定基岩。目前尚未回填的素填土剪切波速Vs暂取100m/s,等回填土达到设计要求后,建议对其进行剪切波测试,以校核地震效应评价。场地内填筑土最大厚度为13.4m(ZY12),低液限粘土最大厚度为6.5m(ZY144),即将回填的最大填筑土厚度为12.6工程地质评价拟建工程适宜性评价路线经过地段原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K5+432.756~K5+980路线经过地段多受人类工程活动的改造,现状地势平坦,地形坡角一般小于5°;K5+980以北原有丘陵地貌保存较好,一般丘陵低洼处地势较缓,地形坡角3°~15°,一般8°,丘陵坡体分布范围地势一般较陡,地形坡角一般15°~35°,局部呈陡坎状。三圣宫立交桥分布地带受人类工程活动的改造较为强烈,局部呈陡坎状。场地内地层由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土层(Q4me)、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和侏罗系中上统沙溪庙组(J2s)岩层组成;通过地质调查,基岩构造裂隙不发育。地质构造简单,未发现断层及破碎带,无滑坡、危岩及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岩体层位分布稳定,岩层倾角平缓,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总体较为贫乏,环境水及地下水对混凝土具微腐蚀性。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区,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场地稳定,适宜该工程段建设。A匝道(K0+048.422~K0+126.563)工程地质评价根据设计意图可知,A匝道(代表性剖面0A-0A’、49-49’、50-50’、58-58’~60-60’)设计起点接E匝道(E匝道里程桩号K0+238.838),设计起点里程桩号K0+048.422,A匝道设计终点接科技大道北线(科技大道北线桩号K4+115.431),设计止点里程桩号K0+126.563,设计全长78.141m。线路范围内受人类工程活动的改造,现状地势平坦,现状地形坡角一般小于3°。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低液限粘土大面积覆盖于场地内。低液限粘土多呈黄褐色~灰褐色,局部呈红褐色,多呈可塑状,局部表层呈软塑状,土体切面稍有光泽,摇震无明显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根据现场取样测试,结合重庆地方经验确定土体[fa0]=200kPa,最大厚度2.6m(ZY94);场区下伏基岩主要为稳定分布层位的侏罗系中上统沙溪庙组(J2s)的泥岩,局部分布少量砂质泥岩,其岩体强风化带风化裂隙发育,质软,厚度小,力学性能较差;弱风化带裂隙不发育,质硬,为较完整岩体。泥岩含水性及渗透性较差,为相对隔水层,该区域内地下水较贫乏,但因该地段地势低洼,地表水多于此汇集,在地表形成较多积水。因拟建道路对沉降较为敏感,该区域内地表土体受地表水的浸润常呈软塑状,土体不宜直接做为路基的基础持力层。建议该段路基以下部强风化泥岩作基础持力层,填料应分层碾压、夯实,其压实系数应不小于0.94,压实填土承载力由现场检验确定。在匝道右侧(南东侧)形成的边坡高度10.5~12.0m,边坡破坏后果很严重,故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线路通过地段其岩土界面倾角一般小于3°E匝道(K0+061.204~K0+293.895)工程地质评价根据设计意图可知,E匝道(代表性剖面0E-0E’、44-44’~51-51’、56-56’、118-118’、119-119’)设计起点接一纵线(K6+338.673),设计起点桩号K0+061.204,E匝道设计终点接科技大道北线(K4+033.733),设计止点里程桩号K0+293.895,设计全长232.691m。线路范围内受人类工程活动的改造,现状地势平坦,现状地形坡角一般3~7°,局部地段呈陡坎状,陡坎高度一般小于2m,居民区陡坎多已采用重力式挡墙进行支挡。线路通过范围内地表大面积覆盖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土,局部地段分面少量低液限粘土。填筑土多呈杂色,填筑土的填筑介质主要以低液限粘土、泥岩块石及砂岩块石组成,局部含少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硬质含量20~50%,多呈松散状,局部呈稍密状。填筑土堆填年限1~10年不等。结合重庆地方经验暂定该土体容许承载力特征值[fa0]=120kPa,若采用该土层做基础持力层,填筑土层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需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最大厚度2.8m(ZY65)。低液限粘土多呈灰褐色,局部呈黑褐色,多呈可塑~硬塑状,土体切面稍有光泽,摇震无明显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土体表层0.5m多含杆物根系较多,较为松散,根据现场取样测试,结合重庆地方经验确定土体[fa0]=200kPa,最大厚度2.5m(ZY299);场区下伏基岩主要为稳定分布层位的侏罗系中上统沙溪庙组(J2s)的泥岩及砂岩互层,局部分布少量砂质泥岩薄层,其岩体强风化带风化裂隙发育,质软,厚度小,力学性能较差;弱风化带裂隙不发育,质硬,为较完整岩体。泥岩及砂质泥岩含水性及渗透性较差,为相对隔水层;砂岩其含水性及渗透性较好,为相对含水层,但其分布地势较好,受地表水补给条件差,含水量有限,但因线路通过地带地势地洼,区内沟渠发达,受沟渠内地表水及大气降水的补给,区内强风化岩层内有一定量的基岩裂隙水。综上所述,该区域内有一定量地下水。因拟建道路对沉降较为敏感,松散的人工填筑土及零星的低液限粘土不宜直接做为路基的基础持力层。建议该段路将上部的人工填筑土及低液限粘土清除,以下部强风化泥岩作基础持力层,填料应分层碾压、夯实,其压实系数应不1、K0+061.204~K0+130.000东侧边坡:根据设计意图可知,E匝道东侧K0+061.204~K0+130.000(代表性剖面46-46’-47-47’)其整平标高与现有地面标高基本一致,路基整平将于该段东侧形成高0~1.5m高的半挖半填边坡,边坡主要由低液限土及强风化基岩组成,局部分布少量人工填筑土。因土体及强风化基岩其自稳能力较差,若直立切坡,边坡边缘易产生垮塌,需采取工程措施治理。因边坡高度不大,易于支挡,匝道东侧地势空旷,具良好的放坡条件,2、K0+130.000~K0+240.000东侧边坡(代表性剖面48-48’-50-50’):根据设计意图整平后,将在匝道右侧(南东侧)形成高度5.9~12.1m的填方边坡,边坡破坏后果很严重,故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线路通过地段其岩土界面倾角一般小于3°,远小于土体的内摩擦角,故路基填土不会沿岩土界面产生滑塌,路基边坡易于支挡。因3、K0+061.204~K0+293.895西侧边坡(代表性剖面46-46’-51-51’):根据设计意图整平后,将于E匝道西侧与一纵线快速通道间形成高0.8~6.6m的填方边坡,该区域内岩土界面倾角平缓,一般小于3°,远小于土体的内摩擦角,故路基填土不会沿岩土界面产生滑塌,路基边坡易于支挡。因E匝道距K0+260~K0+293.895西侧紧临一纵线快速通道,形成的边坡最高达6.6m,,边坡破坏后果严重,故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因该段边坡不具备放坡条件,建议该段填方边坡采用重力式挡墙+放坡进行支挡,重力式挡墙基础置于强风化基岩之上,上部填方边坡坡率值取1:1.5,坡面采用格构护面。K0+061.204~结论与建议结论1)通过详细勘察,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已详细查明了拟建工程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勘察成果符合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达到了合同和委托书关于详勘的要求;2)路线经过地段原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局部受人类工程活动的改造形成阶梯状,勘察区内土层厚度变化较大,地质构造简单,未发现断层及破碎带,无滑坡、危岩及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岩体层位分布稳定,岩层倾角平缓,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总体较为贫乏,局部较丰富。勘察场地类别为Ⅱ类,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属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场地整体稳定,适宜该工程段建设。建议1)设计施工应建立完善的截、引和排水系统,防止破坏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平衡系统,对斜坡土体稳定性不利。2)场区大面积为填方路基,回填土应分层碾压夯实回填,其压实系数应不小于0.94两侧形成的边坡建议采用坡率法处理,填方放坡坡率建议取值1:1.50,填方较高地段建议设格构护面。3)各路基段两侧边坡处理建议详见各段路基工程地质评价与建议。4)边坡施工时应采用逆作法,分级回填,分级支护,每级回填高度≤3米,并应加强坡顶建筑物变形观测。5)在施工过程中遇到异常地质情况应及时通知勘察、设计等单位及时解决。
道路工程设计改造设计原则本次设计补全立交功能,立交规模、标准与原施工图设计保持一致。立交出入口尽量不改动主线,匝道出入口针对现状匝道交通组织,定为平交口改造,增加进口道,出口道与进口道保持一致。尽量保持现状端部位置不变,增加分合流点车道数,按现状路拱横坡接顺拓宽。技术标准新建A、E匝道技术标准如下表。新建A、E匝道主要技术指标序号指标名称设计采用值规范规定值A匝道E匝道1道路等级互通式立交匝道2设计车速(km/h)3030-3车道数(条)22-4车行道宽度(m)88-5匝道长度(m)70.346219.822-6最大坡度3.30%2.30%8%7最小平曲线半径(m)8074.2508最小竖曲线半径(m)735.5981394.2964009路面结构沥青混凝土路面10路面结构设计荷载BZZ-100型标准车11荷载等级汽车:城—A级;人群:3.5kN/m212地震烈度地震烈度为Ⅵ度,重要附属构筑物按7度设防13防洪标准道路采用50年一遇洪水位其余匝道技术标准除车道数、匝道宽度调整外,均与施工图保持一致。平面设计(1)平面设计三圣宫立交为菱形立交,设计在Ⅰ、Ⅱ、Ⅲ、Ⅳ象限分别设置四个右转匝道,四个左转匝道分别从右转匝道分出,在西双大道设置信号灯控制左转通行。三圣宫立交与一纵线快速干道相接出入口采用直接式变速车道形式,与西双大道相接出入口采用平行式变速车道形式,左转匝道受路口信号灯控制。变速车道长度及渐变段长度满足规范要求。A匝道设计起点AK0+074.419,接E匝道EK0+170.444,设计终点AK0+144.765,接现状西双大道K4+111.068,匝道全长70.346m,最小圆曲线半径为80m。E匝道设计起点EK0+000.000,接现状一纵线K6+349.182,设计终点EK0+219.822,接现状西双大道K4+037.138,匝道全长219.822m,最小圆曲线半径为74.2m。其余匝道中心线与施工图保持一致。(2)超高设计新建右转匝道A匝道不设置超高,路拱横坡全段保持1.5%,E匝道在半径R=74.2m路段设置超高,超高横坡度2.0%,超高渐变率1/131。纵断面设计A匝道起点桩号AK0+074.419端部位置高程接顺E匝道EK0+170.444端部位置高程,前后坡度分别为2.3%、3.3%,设计终点桩号AK0+144.765高程接顺西双大道K4+111.068施工图设计高程,最小纵坡2.3%,最小竖曲线(凸)半径735.598m,最小竖曲线长度41.193m。E匝道设计起点桩号EK0+000.000高程接顺一纵线K6+349.182施工图设计高程,前后坡度分别为1.8%、2.3%、1.0%,设计终点桩号K0+219.822高程接顺西双大道K4+037.138施工图设计高程,最小纵坡1.0%,最大纵坡2.3%,最小竖曲线(凹)半径1394.296m,最小竖曲线长度57.166m。其余匝道纵断面与施工图保持一致。横断面设计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匝道标准断面宽度为:单向单车道匝道:总宽8.0m,净宽7.0m。单向双车道匝道:总宽9.0m,净宽8.0m。本次设计根据交通量的需求,进行菱形立交的平面交叉口展宽设计,进口道增加1个车道,压缩车道宽,压缩路缘带,并考虑平曲线加宽,左转匝道总宽9.1m,净宽8.1m、右转匝道总宽10.1m,净宽8.1m。路基及其附属构筑物设计路基边坡设计本次设计范围内,坡率法放坡的大部分范围为填方,填方边坡最高为二级坡,坡比设计为1:1.5、1:1.75。部分路段边坡高度较大,不具备放坡条件,设置挡墙进行支挡。清表路基回填、开挖前需要先清表,清表范围包括耕植土、淤泥或淤泥质土、垃圾土、杂填土等,设计阶段清表深度暂按平均0.3m计算,施工时以实际深度为准,工程量以实计。特殊路基处理根据现场走调,新建A、E匝道实施范围内低洼处存在着积水。对积水深度小于2m时,采用先清淤后填筑的方式处理。即先排积水,清除掉地表上覆松软土层和表层流塑~软塑状土层,并晾干路基,接着逐层回填路基、逐层碾压。对于积水附近的潮湿土情况,先清除掉地表上覆的潮湿土,接着逐层回填路基、逐层碾压。对低洼积水处的淤泥深度大于2m,采用抛片块石挤淤的施工方法,以提高地基的强度,片、块石排淤层应高于水面或淤泥层1m,且应碾压密实;片、块石短边尺寸不得小于30cm;抛投顺序以路堤的中部开始,向两侧扩展,从高向低处扩展,宜采用重型压路机碾压,以便填石压密,然后在其上铺设碎石反滤层,厚度60cm,再进行填土分层碾压。本次设计暂无地勘资料,暂按清淤换填处理面积4243m2,处理平均深度3m,工程量12730m3,抛石挤淤处理面积1819m2,处理平均深度4m,工程量7275m3考虑。施工时参建各方现场确定范围深度,以实计量。路基边坡防护设计填方高度大于2m的填方边坡采用网格护坡,其他边坡高度小于2m均采用植草绿化处理。E匝道K0+100.000~K0+171.148段右侧、A匝道K0+072.995~K0+142.328段右侧填方段设置网格护坡,坡面面积为2118m2路基排水设计(1)路基排水路基排水主要排除路面雨水,排除措施为通过道路横坡、纵坡将雨水通过雨水口收集进入道路排水系统。挡土墙路段,为保证挡墙结构安全,挡墙墙身布置有泄水孔,排除路基内部渗水。(2)超高地段路面排水车行道设超高路段,在平曲线外侧的中分带边缘设置雨水口,将雨水收集进入道路雨水系统,与正常路段排水方式一致,仅雨水口安装位置有所不同。边坡支护设计本次设计范围内共3段挡墙,均位于E匝道范围,详见平面图,1#、3#挡土墙形式为重力式,2#挡土墙形式为重力式+桩板挡墙。1#挡墙:由于E匝道K0+023.4~K0+080段与一纵线距离较近,且E匝道设计路面标高高于一纵线,E匝道起点左侧无法正常放坡,因此,该段采用“重力式路肩挡墙”进行支挡。根据道路设计要求,该段左侧将进行平场,挡墙基底置于一纵线车行道外边线下至少0.5m,挡土墙采用C20混凝土现浇。2#挡墙:由于E匝道K0+59.896~K0+109.196段右侧存在建筑物,距离道路边缘最近距离约1.8m,现状地面高程约283.9m,E匝道设计高程约290m,无放坡条件,因此,本段设计采用“桩板挡墙+重力式路肩挡墙”的形式进行支挡。抗滑桩桩径采用1.2m与1.5m两种,桩中心间距4m,挡土板厚0.3m,且嵌入排水沟结构底标高下。抗滑桩和挡土板均采用C30混凝土现浇。3#挡墙:由于E匝道K0+183~K0+201段左侧与一纵线距离较近,且与现状桥台相接,E匝道设计路面标高高于一纵线,无法放坡条件,因此,该段采用“重力式路肩挡墙”进行支挡。根据道路设计要求,该段左侧将进行平场,挡墙基底置于平场设计线下不少于2m,并满足襟边宽度,挡土墙采用C20混凝土现浇。车行道路面设计新建及拓宽匝道车行道路面结构为沥青玛蹄脂随时SMA-13上面层,厚4.0cmPCR型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0.3~0.6L/m2沥青混凝土AC-20C中面层,厚6.0cmPCR型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0.3~0.6L/m2沥青混凝土AC-25C下面层,厚8.0cmBCR型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厚0.6cm乳化沥青透层油,0.7~1.5L/m2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厚20cm4.0%水泥稳定级配碎石上底基层,厚20cm4.0%水泥稳定级配碎石下底基层,厚20cm若道路一侧的人行道全部硬化改造为车行道,或人行道改造宽度大于2m,做法为:拆除人行道砖,挖除人行道范围内的松散土,深度暂定为90cm,实际施工时以实际土的状态确定挖除厚度。基底碾压后压实度不小于96%,然后分层铺筑新建路面结构。若道路一侧的人行道硬化改造为车行道的宽度小于2m,考虑施工压实的实际情况,利用C20混凝土代替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和基层,硬化区域下方有管线时,利用C30钢筋混凝土代替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厚度均保持不变,基底处理要求同上。检修道铺装及结构设计检修道道铺装的结构为预制人行道透水砖规格为25×15×6cm+1:3水泥砂浆找平层厚3cm+C20砼基层厚15cm。无障碍设施设计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应全面推行城市的无障碍环境,应该把无障碍设施作为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本工程无障碍设计需要在道路路段人行道、沿线单位入口、道路交叉口等设施处满足视力残疾者与肢体残疾者以及体弱老人、儿童等利用道路交通设施出行的需要。本次设计的道路中,在道路路段上铺设行进盲道,以引导视力残疾者利用脚底的触感行走。行进盲道在路段上连续铺设,无障碍时铺设位置距行道树树穴0.6m,行进盲道宽度0.6m。行进盲道转折处设提示盲道。对于确实存在的障碍物或可能引起视残者危险的物体,采用提示盲道圈围,以提醒视残者绕开。同时,路段人行道上不设有突然的高差与横坎,以方便肢残者利用轮椅行进。如有高差或横坎,以斜坡过渡,斜坡坡度满足1:12的要求。道路交叉口人行道在对应人行道横线的缘石部位设置缘石坡道,其中单面缘石坡道坡度为1:20,三面缘石坡道坡度为1:12。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道地面不得大于10mm。在交叉口处设置提示盲道,提示盲道与人行道的行进盲道连接。必要时可设置音响设施,以使视残者确认可以通过交叉口。附属工程设计缘石、路边石为提档升级,本次设计将统一替换设计范围内所有匝道及西双大道的路缘石、路边石,采用花岗岩材质,颜色均为芝麻灰,顶面及可视立面范围为抛光面,其余面为机械面。路缘石、路边石在直线段上每节长1000mm,曲线段每节长450mm,均采用密贴方式安装,每隔6m设一道伸缩缝,缝宽6mm,缝内填石材专用密封胶,顶面高度一致,可视高度误差不大于2mm。绿化设计三圣宫立平场3、4号地块边坡坡面撒布草籽。安全防护设施1)波形梁护栏对于新建匝道,本次设计考虑在E匝道EK0+000~EK0+219.822段左侧、E匝道EK0+060~EK0+170.444段右侧、A匝道AK0+074.419~AK0+144.765段右侧高填方段车行道边缘处设置波形梁护栏。对于改造匝道,本次设计考虑拆除车行道边缘处的波形梁护栏,重新设置波形梁护栏,也可根据业主意见,移动设置现状波形梁护栏。2)人行道栏杆为保证行人安全,本次设计填方高度大于3m或设置挡墙的路段,且附近有行人活动处的人行道外边缘设置人行道栏杆。由业主根据周边地块的开发进度决定是否实施。栏杆型式可根据业主需要进行调整。本次设计考虑在E匝道EK0+060~K0+170.444.段右侧、A匝道AK0+074.419~K0+144.765段右侧人行道边缘处设置人行道栏杆。截排水沟填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脚设排水沟,排水沟布置在5m占地线内侧。填方路基边坡外形成的"V"字形积水区域需回填至排水沟高度,并形成4%的外倾坡度。在路堑开挖前作好坡顶排水防渗工作,当挖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顶外5m占地线内侧设截水沟,并顺地势接入道路排水系统或散排。截排水沟设置的具体位置详见平面图。管线、检查井加固本次设计范围内车行道上的管线、检查井加固量如下图所示。加固处理措施详见相关加固大样图。序号类别数量单位1检查井加固51个2雨水口加固27个管线过街加固现状管线位置由检修道、人行道、边坡等费车行道硬化改造为车行道时,为满足工期要求,采取原地保护方案。为减轻车辆荷载的影响,对路面结构进行加固。加固方案为使用钢筋混凝土代替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厚度不变。土石方调配本工程共计挖方约0.1万方,填方约5.82万方(含清表、清淤换填、抛石挤淤),借方约5.71万方,运距按10km考虑。
施工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路基质量标准土质路基土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起皮、积水及表面不平整等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其轮迹不得大于5mm。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填方路基路床上路堤下路堤0~8080~150150以上≥96≥94≥93零填及土质挖方路基0~30≥9630~80≥96说明:填方高度小于80cm及零填不挖路段,原地面以下0-30cm范围内土的压实度不应低于表列挖方要求。路基允许偏差需满足《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16、《城镇道路工程施工质量与验收规范》CJJ1-2008的规定。土质路基允许偏差:纵断高程:+10mm,-15mm中线偏位:不大于30mm道路宽度:不小于设计要求+B,B为施工时的必要附加宽度路床平整度:不大于15mm横坡:±0.3%,且不反坡边坡:不陡于设计值石质路基允许偏差:纵断高程:+10mm,-20mm中线偏位:不大于30mm道路宽度:不小于设计要求+B,B为施工时的必要附加宽度平整度:不大于20mm横坡:±0.3%,且不反坡边坡:不陡于设计值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和检验弯沉值L0要求见下表:分类回弹模量E0弯沉值(0.01mm)一般中湿、潮湿一般干燥土质路基≥30MPa≤288≤245石质路基≥40MPa≤225路基排水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所有施工临时排水管、排水沟和盲沟的水流,均应引至管道中。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挖方路基在路堑开挖前作好坡顶截水沟,并视土质情况作好防渗工作。开挖前应将适用于种植草皮和其他用途的表土储存起来,用于绿化填土。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当边坡为石方时,爆破应以小型爆破、控制爆破或静态破碎为主。宜采用综合开挖法施工。在接近设计坡面部分的开挖,采用爆破施工时,应采用预裂光面爆破,以保护边坡稳定和整齐,爆破后的悬凸危岩、破裂块体应及时清除整修。对石方路堑,超挖部分应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材料全断面铺筑整平层碾压密实,严禁用土充填。填方路基(1)填料要求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的土块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路基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填料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方路基上路床下路床上路堤下路堤0~3030~8080~150150以下643210101515零填及路堑路床0~3061030~80410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2)基底处理路堤修筑内,原地面的坑、洞、墓穴等应在清除沉积物后,用合格填料分层回填分层压实,路堤基底为耕地或松土时,应先清除有机土种植土、树根、杂草后,再压实。其压实度不应小于90%。当路基穿过水塘或水田时,必须抽干积水,清除淤泥和腐殖土,压实基底后方可填筑,当地下水位较高或土质湿软地段的路基压实度达不到要求时,必须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当填方路段的地面自然纵坡大于12%或横坡大于1:5时,应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不小于2.0m,并向内倾斜大于4%的台阶,并用小型夯实机加以夯实后方可进行分层碾压。(3)填筑填方边坡坡比均为1:1.5。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10cm。性质不同的填料,应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分层压实。同一水平层路基的全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不得混合填筑。每种填料的填筑层压实后的连续厚度不宜小于50cm。管径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30cm,方能上压路机辗压。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等周围的回填,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宜采用砂砾等透水性材料。回填压实度应满足《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的规定。若机动车行道下的管、涵、雨水支管等结构物的埋深较浅,回填土压实度达不到规定的数值时,按下表的要求处理。部位填料最低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胸腔填料距路床顶<80cm砂、砂砾93>80cm素土90管顶以上至路床顶管顶距路床顶<80cm管顶上30cm以内砂、砂砾90管顶上30cm以上砂、砂砾95检查井及雨水口周围路床顶以下0~80cm砂9580cm以下砂93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及轮迹重叠等原则。碾压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止。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及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底基层、基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底基层,底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掺量为4%。质量标准压实度:不小于97%平整度:不大于12mm中线高程:+5mm,-15mm横坡度:±0.3%厚度容许偏差:不大于10mm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天无侧限浸水抗压强度:2.0~3.0(Mpa)弯沉值:≤70(0.01mm)(1)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水泥掺量为4%,普通水泥、硅酸盐水泥均可使用,但应选用初凝时间在3h以上终凝时间在6h以上者,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级配碎石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应小于37.5mm,均匀系数应大于10,级配组成应在下表所列级配范围内。通过下列方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37.510031.583~1001954~849.529~594.7517~452.3611~350.66~210.0750~10集料中0.5mm以下细粒土有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应超过5%;细粒土无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应超过7%。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2)施工要求①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须用机械拌和摊铺和碾压。②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掌握厚度。③碾压用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每层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cm,18~20t压路机时压实厚度不超过20cm,25~30t压路机时压实厚度不超过25cm,压实厚度超过上述要求时,应分层铺筑,每层压实厚度不小于10cm,压实遍数不小于6~8遍,至表面无明显轮迹为止。④施工时,最低气温要求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底基层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基层施工,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掺量为5.5%。质量标准压实度:不小于98%平整度:不大于8mm厚度容许偏差:不大于8mm中线高程:+5,-10mm横坡度:±0.3%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天无侧限浸水强度:2.5~4Mpa弯沉值:≤30(0.01mm)(主干路部分)(1)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水泥掺量为5.5%,水泥材料要求同底基层,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31.5mm,级配组成如下表:通过下列方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31.51001985~1009.552~744.7529~42.3617~370.68~320.0750~7集料中0.5mm以下细粒土有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应超过5%;细粒土无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应超过7%。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2)施工要求施工要求严格执行《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及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面层面层设计为SMA沥青砼路面,路面施工前必须先对基层、稀浆封层进行验收,达到要求后方可施工面层。质量标准、材料组成及性能要求(1)质量标准压实度:实验室标准密度的98%平整度:σ不大于2.0mm厚度容许偏差:+10mm,-5mm中线高程:±20mm横坡度:±0.5%且无反坡宽度:0,+30mm弯沉值:≤26(0.01mm)(次干路)、≤30(0.01mm)(支路)(2)材料①沥青应用于路面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基质沥青应符合建设部颁发的《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试验项目单位等级A级70号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0.1mm60~80按国家现行规范、规程执行适用的气候分区1~4针入度指数PIA-1.5~+1.0B-1.8~+1.0软化点(R&B),不小于℃A46B4460℃动力粘度,不小于Pa.sA18010℃延度,不小于cmA15按国家现行规范、规程执行B1015℃延度,不小于cmA、B100醋含量(蒸馏法),不大于%A2.2B3.0闪点,不小于℃260溶解度,不小于%99.5密度(15℃)G/cm3实测记录TFOT(或RTFOT)后质量变化,不大于%±0.8残留针入度比,不小于%A61B58残留延度,(10℃)不小于cmA6B4应用于路面上面层沥青混合料SMA-13的改性沥青应满足《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中的技术要求。改性沥青中改性剂剂量以内掺法计量为准。改性沥青混凝土沥青材料采用SBS改性沥青(96%AH-70石油沥青+4%SBS改性剂)。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见下表:技术指标SBS改性沥青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0.1mm30-60T0604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0T0604延度(5℃,5cm/min),cm≥20T0605软化点(TR&B),℃≥60T0606运动粘度135℃,Pa.s≤3T0625,T0619闪点,℃≥230T0611溶解度,%≥99T0607弹性恢复25℃≥75离析,48h软化点差,℃≤2.5T0661旋转薄膜试验(163℃×5h)质量损失,%±1T0610针入度比25℃,%≥65T0604延度5℃,cm≥15T0605应用于沥青混凝土层间粘层的改性乳化沥青应达到以下技术要求:指标要求试验方法1.18mm筛上剩余量(%)不大于0.1T0652贮存稳定性(CH5)<5T0655粘度C25,3(秒)16~60T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53T0651②石料根据重庆市内道路路面的筑路材料调查情况,选用石灰石集料作为路面中下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卵石破碎石料作为路面上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所选用的粗集料应满足下表所列技术性能要求:指标单位次干路,支路试验方法石料压碎值,不大于%30T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35T0317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450T0304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20T0312坚固性,不大于%--T0314吸水率,不大于%3.0T0304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T0310软石含量,不大于%5T0320上面层沥青混凝土所用石料为保证路面表面的抗滑能力和沥青混合料中骨料的嵌挤,拟选用卵石破碎石料作为面层沥青混合料SMA-13所用石料,粗集料应满足上表所示的技术要求,细集料需满足《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中的技术要求表8.1.7-8的技术要求。路面面层沥青混合料SMA-13所用石料的级配组成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8.3、表4.8.5和表4.8.7对应于一级公路石料的分级要求。石料第二次破碎可采用反击式破碎机、锤击式破碎机和圆锥式破碎机破碎,但不能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石料第一次破碎可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在路面SMA-13中,拟采用三种规格要求的破碎集料:(1)5~15mm、(2)3~5mm、(3)0~3mm;其颗粒级配组成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4.10.3和表4.10.4的集料分级要求。其中0~3mm可采用石灰石集料。矿粉采用符合《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16)中表8.1.7-11技术要求的石灰石矿粉,施工中应保持矿粉干燥无结团,成团的矿粉不得直接使用。④纤维路面表层SMA-13沥青混合料采用木质素纤维,需满足《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中的技术要求表8.1.7-8的技术要求。⑤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达不到4级或4级以上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以采取掺加一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3)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及性能要求①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路面沥青混合料的级配需满足下表的要求:混合料类型SMA-13AC-20AC-25备注筛孔(mm)通过率%31.510026.510090~10019.090~10075~9016.010078~9265~8313.290~10062~8057~769.550~7550~7245~654.7520~3426~5624~522.3615~2616~4416~421.1814~2412~3312~330.612~208~248~240.310~165~175~170.159~154~134~130.0758~123~73~7注:用于SMA路面的木质素纤维不宜少于0.3%,矿物纤维不宜少于0.4%。根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要求,AC-20C级配的关键性筛孔为4.75mm,其通过率应小于45%。②混合料性能要求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和沥青砼AC-20的性能应满足下表所列要求:技术指标技术要求沥青混合料类型SMA-13AC-20试验方法马歇尔稳定度,KN≥6.0≥5.0T0709流值,mm-2.0~4.5T0709空隙率VV,%3.0~4.03~6T0705矿料间隙率,VMA%≥17.011~15T0705沥青饱和度,VFA%75~8565~75T0705马歇尔残留稳定度,%≥80≥80T0709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80≥75T0729谢伦堡沥青试验的结合料损失,%不大于0.1-T0732肯塔堡飞散试验的混合料损失,%不大于15-T0733动稳定度(次/mm),不小于3000不小于1000T0719低温弯曲破坏应变(με),不小于2500不小于2000T0715渗水系数(ml/min),不大于80不大于120T0730击实次数,次两面各50两面各50T0702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1)沥青透层油、稀浆封层及粘层油在路面基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沥青透层油的洒布;在沥青混凝土下面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粘层油的洒布。1)沥青透层油①在路面基层上洒布透层油,以保证各界面层结合良好。透层油采用煤沥青,相关技术标准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5.1。沥青层必须在透层油完全渗透入基层后方可铺筑。②透层油宜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洒布。透层沥青洒布量0.7~1.0L/m2。③洒布透层沥青前应清扫路面,遮挡防护路缘石和人工构造物避免污染,透层油必须撒布均应。④基层上应禁止除施工车辆外的一切车辆通行,施工车辆在其上通行也应慢速行驶,严禁在其上调头,转弯,防止透层沥青局部脱落,对局部脱落的地方要进行修补;待满足相关要求后铺筑稀浆封层和沥青砼下面层。2)稀浆封层(1)材料①改性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需满足下表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品种及代号试验方法BCR破乳速度-慢裂T0658粒子电荷-阳离子(+)T0653筛上剩余量(1.18mm),不大于%0.1T0652粘度恩格拉粘度E25-3~30T0622沥青标准粘度C25,3s12~60T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60T0651针入度(100g,25℃,5s)0.1mm40~100T0604软化点,不小于℃53T0606延度(5℃),不小于cm20T0605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7.5T0607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不小于--T0654贮存稳定性1d,不大于%1T06555d,不大于%5T0655②石料稀浆封层应选择坚硬、粗糙、耐磨、洁净的集料。各项性能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8.2和表4.9.2的要求。通过4.75mm筛的合成矿料的砂当量不得低于50%。细集料宜采用碱性石料生产的机制砂或洁净的石屑。对集料中的超粒径颗粒必须筛除。稀浆封层所用的集料级配应符合下表要求。筛孔尺寸(mm)不同类型通过各筛孔的百分率(%)9.51004.7595~1002.3665~901.1845~700.630~500.318~300.1510~210.0755~15性能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应满足以下性能要求: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可拌合时间s>120手工拌合稠度cm2~3T0751湿轮磨耗试验的磨耗值(WTAT)浸水1hg/cm2<800T0752施工技术要求①稀浆封层应使用改性乳化沥青,且改性乳化沥青宜现场制备。②为增强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缩短改性乳化沥青破乳时间,可掺加2~3%的普通硅酸盐水泥。③稀浆封层的配合比需经反复试验确定。④稀浆封层的施工可采用国产或进口稀浆封层机铺筑,稀浆封层混合料应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⑤稀浆封层铺筑机摊铺时应匀速前进,摊铺速度一般为100~200m/min,表面应平整,对于局部的不平整应进行人工整修。⑥混合料铺筑后宜采用8~10T轮胎压路机连续碾压4~8遍,在碾压过程中,禁止压路机急刹车,不得在新摊混合料上调头。⑦稀浆封层铺筑后,乳液破乳、水份蒸发、碾压成型后即可开放交通。3)沥青粘层油在沥青砼层间洒布粘层油,粘层油使用改性乳化沥青,相关技术标准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7.1-2。①沥青混凝土下面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粘层油的洒布,粘层沥青洒布量为0.3~0.6L/m2。洒布前,应认真检测改性乳化沥青的质量,只有在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施工。②粘层油宜采用沥青洒布车喷洒,并选择适宜的喷嘴,洒布速度和喷洒量保持稳定。气温低于10℃不得喷洒粘层油。③喷洒的粘层油必须成均匀雾状,在路面全宽度内均匀分布成一薄层,不得有洒花漏空或成条状,也不得有堆积。喷洒不足的要补洒,喷洒过量处应予刮除。喷洒粘层油后,严禁运料车外的其他车辆和人行通过。④粘层油宜在当天洒布,待乳化沥青破乳、水分蒸发完成,紧跟着铺筑沥青层,确保不收污染。(2)上、下面层①透层油洒布经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下面层沥青混凝土的铺筑;粘层油洒布完毕并完全固化后,应立即铺筑上面层沥青混凝土。②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前,应认真检验原材料的质量,只有符合部颁标准要求的材料才能进场使用,并在施工过程中随时进行抽检。③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前,应进行认真的级配设计,在检验所设计的混合料的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才允许作为沥青拌和站的目标控制级配。④沥青混凝土拌和站在拌和沥青砼前,应认真校核拌和机的计量精度,在确认计量精度达到设计要求时,才允许进行拌和。⑤沥青拌和站在拌和沥青混合料时,应保证足够的拌和时间,以保证混合料拌和均匀,无花白料,温度控制正常。⑥沥青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如果气温较低或等候时间过长,应采取保温措施,以免温度降低太快,影响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和压实(压实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度不小于98%,以室内马歇尔试件密实度为准)。⑦已运到施工现场的沥青混合料在保证拌和站能满足摊铺机需要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快的摊铺,以免温度降低太快,影响压实效果。⑧当路面宽度大于摊铺机的工作宽度时,应采用两台摊铺机并行摊铺,避免形成冷接缝;当摊铺机出现故障并认为在短期内无法修复时,应就地做成一条接缝;当日施工完毕,应在完毕处做成一条垂直接缝,不同路面结构层之间,应保证上下层间的搭接长度不小于80cm。⑨压路机应视摊铺时的气温和沥青混合料的温度情况,必要时应紧跟摊铺机进行碾压。在碾压过程中压路机重复碾压宽度应不小于压路机轮宽的三分之一。⑩沥青混合料拌合、运输、摊铺、碾压等各环节的控制温度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5.2.2-2、表5.2.2-3相关要求。施工完毕后路面应在24小时内禁止一切车辆通行。挡墙施工要点重力式挡土墙(1)挡土墙均采用C20混凝土现浇;挡土墙在施工前做好地面排水工作,清除挡土墙后背坡面全部土层,保持基坑侧壁和边坡坡面干燥。挡墙的持力层及埋深详见挡墙大样图。(2)挡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疆昌吉市玛纳斯县第一中学2025年高三毕业班阶段性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年中国智能扩展盒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新型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新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读》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2030年中国书店连锁行业发展态势及投资策略建议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三氟化氮市场运行前景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CRM软件行业深度评估及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精密校准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MRO工业品超市行业市场营销态势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3月网络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
- 2025陕西汉中汉源电力(集团)限公司招聘56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年产30万吨生物航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仅供参考)
- 广州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毕业在即家校共话未来-六下期中家长会【课件】
- 公司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
-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课程)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DL∕T 5210.6-2019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第6部分:调整试验
- Unit 1 Looking forwards Understanding ideas 教学设计-高中英语外研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四册
- 2020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测查德育科目模块一模拟试题含参考答案
- 导管固定-PPT课件
- 服务器、存储、网络及安全设备visio图标系列PPT课件
- 《历史文献学》教学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