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谈《名相》中的北京形象
邱以东的小说是“晚代”作家的重要一员,以描写城市生活而闻名。学者陈晓明曾说:“就当代中国城市小说而言,王朔和邱华栋或许是两个真正具有城市感觉的人。”276而同为“晚生代”代表作家的毕飞宇也说:“华栋是写城市的一个高手,我觉得他基本上是一个城市文学作家”。46正如上述评价,邱华栋的城市小说在为数众多、体裁各异的创作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因为“城市书写特点鲜明、成就突出,并带动了更为年轻的作家的城市小说创作……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小说的圣手。”书写当代城市生活本质,剖析身处其间的人们的精神特征,批判城市对人的异化,塑造新的都市人物形象,追寻当下生存的意义,是邱华栋小说创作的内容和主题,很多学者都给予了研究。但对作为邱华栋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的角色——北京——这一形象及其所发挥的作用的研究却鲜有人涉及。作者以“异乡人”的叙事视角对描写对象——北京进行分析,运用符号、隐喻等修辞方式分析了小说人物与北京这座城市的新型关系。一外乡人:城市的未来细读邱华栋的小说,可以发现“外乡人”的叙事视角在其小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使邱华栋对城市的观察、理解、体验以及对城市生活的思索和追问显得别具一格。而这种特色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邱华栋,祖籍河南西峡县,1969年出生于新疆昌吉,1992年从对其破格录取的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工作,作为一个外省人开始在北京打拼生活。生活底层打拼的外省人身份和生活经历,使得作者对北京及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闯入者”的生活有着切身的体验和独特理解。这为他描写北京以及叙述在北京的外乡人生活提供了生活经验和心理体验。因此不难理解邱华栋笔下为何总是有那么多来自外省的青年人,怀揣梦想来到北京打拼。四川来的黄红梅、郝建、李梅,武汉来的杨哭、乔可,东北来的杨灵……这样一群外乡人,在北京寻找梦想和机会,在都市的舞台上上演人生的悲欢离合。他们有过成功,但最终难免失败的命运;他们有过欢愉,但悲伤和哀戚总是如影随形。毫无疑问,“城市对邱华栋有着强烈的震撼力,他以异乡人的身份,不断面对城市,追问、质疑、拥抱、逃离。……对于邱华栋来说,城市永远是一个外在的场所,一个他每时每刻都可以意识到的一个‘他者’和异在,不断的追问和质疑,使得邱华栋竭尽全力走进城市深处,成为一个全力书写城市的人。”391-393特殊的“外乡人”视角是邱华栋选取进入北京这一城市的主要方式,而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在这样的视角审视下会从以往的文学形象和意义中生发出怎样的变异和不同?作为中国的文化古都,北京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不同时期有着各异的面貌。其中跨越现代和当代两个阶段的“京味”小说可称为书写北京的典范。老舍、老向(王向前)、萧乾;邓有梅、汪曾祺、韩少华、刘心武、陈建功等都对这座城市有着独特认识,他们的创作也成为了20世纪中国重要的文学成果。同时北京也以其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品质影响着这些生活其间的作家。“他们创造了‘艺术的北京’,自身又或多或少是北京的创造物;在以其精神产品贡献于北京的同时,他们本人也成为了这文化的一部分。”6“京味”小说中,北京形象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饱含着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与生活在其间的人的关系和谐美好。但当时间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迅速发展成为与上海、广州并肩的国际化都市。而城市生活的主体,市民阶层也在此时走上舞台中心,它所形成的市民社会,在城市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民间形态。“当社会转型为其提供了生存空间,市民社会为其提供了存在的基础”“都市小说的强劲崛起、其审美原则的形成便成为一种必然。”69邱华栋的创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因此他笔下的北京必然不同于前辈形象创造,那是现代都市的北京,是商业法则矗立于人群之中的北京,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北京,是异化人群普遍存在的北京。二城市的象征之物邱华栋对北京的描绘是直接的、白描式的。有时候我们驱车从长安街向建国门外方向飞驰,那一座座雄伟的大厦,国际饭店、海关大厦、凯莱大酒店、国际大厦、长富宫饭店、贵友商城、赛特购物中心、国际贸易中心、中国大饭店,一一闪过眼帘,汽车旋即又拐入东三环高速路,随即,那幢类似于一个巨大的幽蓝色三面体的多棱镜的京城最高的大厦京广中心,以及长城饭店、昆仑饭店、京城大厦、发展大厦、渔阳饭店、亮马河大厦、燕莎购物中心、京信大厦、东方艺术大厦和希尔顿大酒店等等再次一一在身边掠过,你会疑心自己这一刻置身于美国底特律、休斯顿或纽约的某个局部地区,从而在一阵惊叹中暂时忘却了自己。——《手上的星光》象征都市繁华的现代建筑群通过叙事者的眼睛在邱华栋笔下以鲜明的质感既震撼着故事的主角,又刺激着读者的神经。高大雄伟的城市建筑,品牌堆积的城市街道是新的都市北京为生存其间的芸芸众生提供的安乐园。雄伟壮丽、奢华高贵的都市空间满足着人们对更高的物质生活需要的想象,同时也激励着人们为之奋斗、冒险。“过去的小说家,……没有人像邱华栋这样在小说中大量运用城市符号,而且都是北京那些有名的街景,像长城饭店、中粮广场、建国门、工人体育馆、东单、三里河、海淀区等,邱华栋从来都直呼其名,城市在他的叙事中,不再是冷漠的异在,而是我们当下经验可以触及的现实实在。这些城市场所构成了小说叙事的中心环节,和小说审美意趣的主导地位。”类似于上文这样直接描写城市的语句在邱华栋的小说中俯拾皆是。显然对城市标志大量的细节性描写是作者刻意为之的。邱华栋曾这样说:“像我在写作时,就非常注意用具有九十年代城市标志的一些细节来填充作品,比如大饭店中各种设施的名称,各种流行的汽车牌号,各种流行音乐以及别墅中各种设施,都在我的作品中予以凸现,我想我得以我的作品保留下九十年代城市青年文化的一些标志性‘符码’”。邱华栋做到了这一点,现代都市特有的风景线(声、光、电、楼群、物质品牌)在其反复的描写中被提纯为一种文化符号贴在了北京的形象上。因此北京在邱华栋笔下被符号化了,它的实质是都市物质文明对城市的占领。在描写城市时,邱华栋用了一系列比喻,使北京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北京市一座轮盘城市,传说这里的机会就像退潮后留在沙滩上的漂亮小鱼儿一样多,我们来到这里也就在所难免。”1“城市是一条浑浊而肮脏的河流,所有人的面孔都将漂远。”9此外,城市是吸食所有光线、理想、梦境与时间的黑洞,是吞没人和一切理想像吞硬币一样的老虎机,是吸引人们攀爬走向成功或毁灭的玻璃山,是绞肉机、垃圾场、舞台、森林、积木、巨大的巨人、细菌培养基地……众多的象喻将北京这座城市具体化的同时也将其高度地象征化。此处的北京显然成为一座欲望的城市,它的“商品化特征正在迷惑或吞噬着人,而人孤独无助、处在挣扎失落和焦虑中”。在讲述人与城的关系时,邱华栋小说通常采用象征性的架构,讲述一个个城市寓言。通过一系列,如“闯入者”“平面人”“时装人”“持证人”“公关人”形象的塑造,北京被隐喻成一个现代加工厂,人们闯入城市,但被城市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方式改造着,因此说邱华栋笔下的北京形象是符号化的,充满象征与隐喻的。三欲望的争逐者—北京的隐喻:人与城的双向拒斥在邱华栋的城市小说中,人与城的关系是极不和谐的,明显体现出一种双向度的排斥:生活于其中的人对城市尽管因为物质上的需求而产生依赖,但在精神上往往对其不能认同;而城市在接纳人的同时也拒斥着人,将人从身体到精神整个吞没并予以改造。人对城市的拒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人的物质欲望逐渐递增,与物质满足度逐渐衰减的矛盾。“闯入者”们在从城市获得物质满足的同时又生出更多的欲求。而这种欲壑难填症状也使人在对城市的占有中永远与城拉开距离无法亲近。从四川来的打工妹黄红梅(《哭泣游戏》)在“我”的帮助和塑造下开始立足北京。从夜总会的按摩女到小饭馆的经营人之一,再到红火全北京的“天府快餐”连锁店的经理、优秀青年创业者,黄红梅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我”的帮助,一步步获得了成功。与此同时她的欲望也在逐步升级,正如她自己所说:“我已经明白了城市的真谛,是你激活了我内心的欲望,它们已经像野兽一样地闯了出来,犹如洪水决堤,我一点办法也没有,我决定去实现它”348。从想挣一点钱然后回家乡自己养猪致富,到想在北京餐饮业占有一席之地,再到要在北京盖一所自己拥有的超级豪华的大房子,黄红梅的欲望随着梦想的逐渐实现越来越膨胀。她想从这个城市得到更多,但结局呢?最终惨死在自己修建的豪华大房子里,那是她的最终梦想,也是她的墓地。欲望无边,人也就很难在城市里扎根。与黄红梅类似的人物很多,如杨哭、乔可、林薇(《手上的星光》),吕安、杨灵(《闯入者》)等,他们都是来北京寻找成功的,但任何成功都是短暂的,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享受,他们必须做欲望的争逐者“永远都不能卸妆,并准备再次登场”108奔向城市和欲望的海洋。邱华栋笔下还有一类人,出于对梦想的追寻,虽然在城市中生存但在内心深处永远有一个自己梦想的心灵家园,城市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驿站,一旦有机会就会选择离开。从本质上讲他们依然是梦想的守望者。《环境戏剧人》里的胡克就是这样。在这篇小说里胡克和他的女朋友龙天米都在寻找。但有趣的是:龙天米是在挨个寻找自己众多的情人,以确认自己肚子里孩子的父亲是何人,并为自己寻找在这个城市继续生存的理由;而胡克则是在寻找“失踪”的龙天米,想和她一起回到梦想中的“爱达荷”(在小说开头有个交代,爱达荷是美国一个有着丁香花、山蓝鸲以及全美最深的赫尔斯峡谷的农业州),但龙天米最终的死亡使胡克明白他们永远也回不去了。毫无疑问爱达荷是一个富有意味的象征,它“不是美国的那个农业州,那是一个理想之地,在那里到处都是草地,连悬崖边都站着一排稻草人,它们不停地守望着孩子们别掉下去”107是都市人梦想中的桃花源和精神的栖息地。内心深处的桃花源的存在,使真正向往的人难以完全融入城市,因此内心深处的拒绝是不可避免的。人对城市的拒斥在邱华栋小说的文本叙述中,往往体现在叙事人或主角与城市先验地处在错位的关系中。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向度上都无法与城市达成一致。欲望争逐者和梦想守望者的区别塑造,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全面体验,另一方面则表露了作者对城市问题思考的“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的双重态度”。但现代性的都市,是现代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空间,虽然问题丛生,但人与城事实上难以割断。用“守望”来代替“欲望”这一美好的抒情与想象是否真的能够拯救人与城之间日趋严重而矛盾的相互关系?在邱华栋小说中城市对人的拒斥也表现在人对城市的闯入与逃离中。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会,在自身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机会。在现代社会,在商品经济极为发达的都市,商品或物质财富往往是整个城市的灵魂,商品经济的理念会成为整个城市意识的中心,生活其间的人必定会参与其中但又会受其制约,甚至是被城市改造、吞没。邱华栋笔下的一系列时装人、持证人、直销人、公关人、电视人,就是城市及其法则异化的结果。他们原来也有梦想,但最终都成了城市里的“单向度的人”。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北京在邱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乙方商铺租赁合同范本
- 出让合同范本官网
- 个人催债合同范本
- 2025年遵义a2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
- 借款合同和抵押合同范例
- 劳务合同范本保密条款
- 东营市劳动合同范本
- 低成本创业合同范本
- 个人室内植物租赁合同范本
- 弃土场土方外运施工方案
- 一次性纤维环缝合器
-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 儿科抗生素使用
- 绿化工程承包合同 绿化工程承包合同范本(二篇)
- 建筑财务出纳年终总结PPT模板下载
- GB/T 9574-2001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试验压力、爆破压力与设计工作压力的比率
- 旋挖桩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 跨文化沟通技巧课件
- 三位数乘一位数练习题(300道)
-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 长白县巡游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区域科目考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