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剑川县海厕遗址2008年度发掘简报
剑川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大理自治省北部,位于横断山脉的中间。地理位置为东经99°33′~100°33′和北纬26°12′~26°41′,东邻鹤庆县,南接洱源县,西与兰坪县、云龙县相接,北邻丽江,面积2250平方公里(图一)。海门口遗址位于剑川坝子南部甸南镇海门口村西北约1公里处的剑湖出水口(图二),总面积约50000多平方米,剑湖水由海门口流出后,流入黑江,后又流入澜沧江。云南大理剑川县海门口遗址于1957和1978年曾发掘过两次,因种种原因,发掘工作没有取得预期效果。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学术界认为该遗址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遗址真正的价值还没有体现出来。为此,国家文物局于2007年12月批准对海门口遗址进行第三次考古发掘,项目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并与大理州、剑川县文物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于2008年1月8日开始发掘,至5月25日结束。遗址南北距离达350、东西距离约150米,总面积约50000平方米,中心区面积约20000平方米。遗址按象限法布方,分为A、B、C、D四个区。此次发掘共布5米×10米探方25个、5米×5米探方3个、5米×2米探方7个,发掘面积共1395平方米(图三),并将航拍、全站仪测绘、坐标布方法、数码照像制图、浮选、水洗、数据库管理等各种先进技术全方位运用于发掘和记录中,取得了较好的收获。发掘共出土遗物约3000多件,有陶器、石器、骨器、牙器、木器、铜器、铁器、动物骨骼和农作物遗存八类。清理的遗迹有房址、火堆、木桩柱和横木、灰白色石块、人骨坑、柱洞等。清理出木桩柱和横木4000多根(图版壹,2;图版贰,1),房址2座。现将第三次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一、出土的地表地层第三次考古发掘区域内的地层经过统一后共划分为10层,地层清晰可靠。下面以DT1003方南壁剖面为例进行介绍(图四;图版肆,3)。第1层:耕土层。呈黄褐色,土质疏松,含大量植物根茎。厚5~20厘米。第2层:明清时期文化层。呈红褐色,土质硬,含少量蚌壳。距地表深5~20、厚2~15厘米。探方东隔梁南端有一开口于第1层下的扰坑,打破第2~5层,坑内土色呈红、白、黑相间。第3层:灰沙、灰土层。土质硬,含贝类、厚壁陶片。距地表深10~25、厚16厘米。在西壁由北向南240~255厘米之间部分缺失。年代为元明时期。第4层:黑泥层。土质松软,含陶片较多。陶片多为夹砂红陶和灰陶。距地表深30~36、厚11~22厘米。出土石锥1件,收集陶片、石块各1袋。时代为铜器时代。第5层:青灰泥层。土质松软,多夹灰白色胶泥,含陶片、石块较多,有少许木屑、炭屑。距地表深44~57、厚14~30厘米。出土器物有石锛、石范、石刀、石锥、石镞、陶纺轮、陶网坠、陶罐,还出土大量陶片、骨饰等骨器和桃核。另外,此层还出土大量木桩,下面有火堆遗迹。第6层:黄褐色土层。土质硬,内含木屑多。层面上分布有大片蚌壳遗迹,厚约7厘米,几乎覆盖整个探方。距地表深65~80、厚20~43厘米。出土遗物有砺石、石刀、石凿、石锥、石镞、陶纺轮、陶网坠、陶片。还出土有骨簪等骨器、石块、动物骨骼和炭化稻等。第7层:青灰色土层,土质细软,内含泥较多,夹杂少许木屑、炭屑,有较多石块。距地表深90~110、厚15~32厘米。出土遗物有砺石、石刀、石凿、石锥、石镞、研磨器,陶纺轮、陶网坠、陶片、骨牙器、木器,以及石块、动物骨骼和炭化粟、炭化稻、果皮等。第8层:灰褐色土层。土质松软,夹杂泥沙及少许炭屑,出土较多陶片、石块。距地表深120~130、厚18~35厘米。出土遗物有石锥、石镞、骨锥、骨铲等骨器、陶片和木器,其他还出土石块、动物骨骼和炭化稻。第9层:黄灰土层。土质松软,内含大量植物茎叶、草秆和少量陶片、石块。距地表深140~160、厚15~27厘米。出土物中含2件新石器晚期纹饰陶片,另出有炭化稻。第10层:黄褐土层,土质松软,含大量植物茎叶、草秆、海草,含少量陶片、石块。距地表深170~185、厚10~35厘米。此层下为生土。二、地层组和金融组海门口遗址的地层可分为四组。第一组地层,仅为遗址的第3层,主要出土陶器,也有铁器。陶器火候较高,均为轮制。可将其定为一组地层。第二组地层,包括遗址4、5层。出有铜器。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红褐和灰褐陶增多,其次是黑灰陶,出现少量红衣陶。陶器火候变低,均为手制。器形有罐、盆、钵、等。纹饰有乳丁出土石器较多有斧锛刀凿、锥、镞、范等。铜器有锥、刀、镯、镞等。作物有稻、麦、粟等。两层的出土遗物差别也不大,可划归为一组地层。第三组地层,包括遗址第6、7层。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黑灰陶次之,其次是红褐和灰褐陶,也有少量泥质陶。陶器火候也较高,均为手制。器形有罐、盆、钵、等,有的器形较大。部分器物口沿和器表经磨光。纹饰较少,有戳印点线和乳丁,出现用红彩绘制的彩绘陶。出土的石器较多,有斧、锛、刀、凿、镞、锥等。第6层出有铜器,器形有凿、镯、锥、铜块。作物有稻、麦、粟等。两层的出土遗物差别不大,可划归为一组地层。第四组地层,包括遗址的第8~10层。未出铜器。出土陶器以夹砂黑灰陶为主,其次是夹砂灰陶,还有泥质磨光黑陶,多数器物口沿都经磨光。陶器的火候较高,均为手制。器形有罐、盆、钵等,相对较小。纹饰以刻划纹为主,还有戳印纹,有三角、波折、方格、“《”、水波、乳丁等。出土的石器主要有斧、锛、刀、镞等。由于这3层中的出土遗物差别不大,所以划归为一组地层。由此,遗址地层从上至下可分为四个地层组。第三组地层与第四组地层之间陶器的陶色、纹饰和器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三组地层开始出现铜器。两组地层明显为不同时期的堆积,故将第四组地层定为海门口遗址第一期遗存。第二组地层与第三组地层间,陶器的陶质、陶色、火候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红褐和灰褐陶数量猛增,还出现了红衣陶,可将第三组地层定为第二期遗存。第一组地层与第二组地层间变化更加显著,第一组地层已进入铁器时代,故将第二地层组定为第三期遗存,第一组地层定为海门口遗址晚期遗存。三、dt00510(一)第一期遗存1.遗迹第一期遗迹主要有小圆木桩柱和房址,小圆木桩柱的数量不到木桩柱总量的五分之一,编号房址1座。F1位于D区T1204中北部,叠压于第8层下,属第四组地层。房址为水滨木构干栏式建筑,打入地下的木桩柱共45根,均为圆木,直径8~15厘米。解剖了编号为6、7、8三棵木桩柱,长分别为95、56、55厘米,木桩下端均砍削成尖状。木桩排列整齐,平面呈长方形柱网分布,中部偏北处有一排木桩柱,把长方形分成两部分,可能起更好的支撑作用。房址长550、宽220厘米,屋面为构建而成,壁为木骨泥墙,屋顶估计用草搭建而成。南侧有三块白石头,为房屋垮塌后散落,可能是房内的火塘用石。房屋朝向和门的开口位置均不清(图五;图版壹,1)。2.遗物出土物较多,有石器、陶器、骨器、木器和作物遗存等。(1)石器第一期共出土142件。多磨制而成,有的先打后磨。主要有斧、锛、刀、凿、锥、镞,择要介绍如下。斧共11件。器形均较大,长度都在10厘米以上。用火成岩或硅质岩磨制而成。AT2004(8)∶1,青灰色硅质岩。长方形,刃口残,顶为自然弧面,正锋,一侧有磨制前打击的疤痕。长12、宽6.8、厚2.6厘米(图六,1)。刀共16件。均为磨制。长弧刃,正锋。成孔技术有两种,一种是两面钻,另一种为两面划槽成孔。材料多为砂岩。DT1005(9)∶1,灰白色砂岩。半月形,双孔,凹背。长13.3、宽4.6、厚0.9厘米(图六,3)。AT2001(8)∶1,红褐色砂岩。长方形,双面划槽成长细孔。长13.7、宽4.7、厚1厘米(图六,4)。凿共5件。正锋,近平刃。DT1004(8)∶6,灰白色硅质岩磨成。顶端略收成弧顶。长6、宽1.7、厚1厘米(图六,5)。锥共58件。多用板岩磨成。圆柱体,一面磨制成尖锋。DT1005(8)∶13,青灰色,磨制不规整。长4.5、直径约0.35厘米(图六,8)。镞共16件。根据有铤和无铤分为两型。A型:1件(DT1003(8)∶1)。有铤。灰白色石磨成。近三角形,磨制精细。长5.6、宽1.2、厚0.2厘米(图六,2)。B型:15件。无铤,近三角形。DT1801(8)∶106,灰绿色硅质岩磨制。形体宽扁,似有脊。长4.3、宽1.9、厚0.3厘米(图六,6)。DT1802(8)∶55,灰色板岩磨成。形体扁宽,前锋尖锐,两侧有刃。长3.7、宽1.8、厚0.15厘米(图六,7)。(2)骨器仅有饰件,数量较少。DT1003(8)∶2,动物骨,磨制光滑。两端平齐有锋,一侧内弧,另一侧外弧,一端有钻痕。长7.3、宽1.5、厚0.5厘米(图六,9)。(3)陶器陶器的火候较高,均为手制。器形较小,有罐、钵等,以罐类为主,出土量相对较少。侈口罐数量较多。依据器形的不同,可分为三型。A型:数量较多。圆唇,斜直腹。DT1003(8)∶11,夹砂黑灰陶。器表有竖向抹痕,口沿经磨光,内壁抹平。口径20、残高10、壁厚0.8厘米(图七,19)。DT1305(8)∶50,泥质黑灰陶。肩部刻划一周倒三角纹,腹饰对称乳丁。口径16、残高11.6、壁厚0.5厘米(图七,2)。DT1003(8)∶8,泥质黑灰陶,素面。口径12、残高3、壁厚0.4厘米(图七,6)。B型:数量较多。圆唇,斜肩。DT1003(8)∶13,夹砂黑灰陶。素面,内壁磨光。口径20.8、残高5.8、壁厚1厘米(图七,16)。DT1003(8)∶9,泥质磨光黑陶。肩饰戳印点线纹。口径10、残高3.2、壁厚0.4厘米(图七,11)。C型:数量较多(DT1003(9)∶4)。夹砂灰黑陶。圆唇,微鼓腹。素面。口径16.4、残高6.6、壁厚0.7厘米(图七,1)。B型:数量较多。颈部较短。DT1801(8)∶108,夹砂灰黑陶。素面,口沿经磨光。口径16、残高5、壁厚0.6厘米(图七,18)。DT1003(8)∶21,泥质灰黑陶。素面,器表有制作痕。口径18、残高4、壁厚0.7厘米(图七,17)。侈口卷沿罐数量较少。圆唇,鼓腹。口沿磨光。DT1304(8)∶50,泥质黑灰陶。沿下饰刻划“〉”纹,其下饰刻划竖线纹。口径20、残高8.8、壁厚0.6厘米(图七,15)。带耳罐数量较少。侈口,圆唇。素面。DT1003(8)∶19,泥质黑灰陶。半圆形耳,口沿磨光,内壁抹平。残高5.4、壁厚0.6厘米(图七,13)。钵数量不多。有泥质和夹砂黑灰陶两种。敛口,圆唇,鼓肩,斜直腹。素面。DT1004(8)∶1,泥质磨光黑陶。口径15、底径8、高11、壁厚0.8厘米(图七,5;图版伍,3)。DT1003(8)∶17,夹砂灰黑陶。内壁抹平。残高4厘米(图七,12)。圈足器数量较少。DT1801(9)∶112,泥质磨光黑陶。足口内敛,有九个倒三角形镂孔,圈足和器身交接处饰一周戳印点线纹,器底平。圈足径10、足高3.6、壁厚0.8厘米图七器底数量较多。平底。DT1003(9)∶5,夹砂灰黑陶。假圈足底,边为花边形。圈足径8、圈足厚1、残高2.2厘米(图七,8)。DT1003(8)∶10,泥质灰陶。内外均有磨光痕。底径8、底厚0.8、残高2.4厘米(图七,7)。DT1003(8)∶18,夹砂陶。内壁磨光,外灰内黑。底径7.6、底厚0.8、残高3厘米(图七,10)。DT1003(8)∶22,夹砂灰陶。内壁抹平外表粗糙底径底厚残高厘米(图七,9)。纹饰陶片数量较多。有的在器表磨光后刻划、戳印和内壁刻划等。DT1003(8)∶20,泥质灰陶。器表磨光后,在上面再饰方格纹和线条纹。长6、宽5厘米(图八,4)。DT1003(9)∶6,泥质黑灰。器表饰刻划条纹和戳印点线纹,内壁抹平。长5.6、宽4.5厘米(图八,3)。DT1003(8)∶14,泥质灰陶。刻划波折纹和方格纹。长5.2、宽3厘米(图八,1)。纺轮共6件。断面呈梯形,上部有一束腰,两面平。DT1005(8)∶22,泥质黑灰陶。底面戳印“十”字形双线点线纹。面径2.6、底径4.6、高2.6厘米(图八,3;图版伍,4)。(4)作物遗存第一期作物主要有稻,第8、9两层都出土了炭化稻。第9层中出土的量很少,第8层中的量较多。第8层中还出土了较少的粟标本,量没有同层稻多(图版肆,4)。(二)地层表面质量1.遗迹第二期遗迹主要是大量的木桩柱和横木,数量约占本次发掘出土木桩和横木总数量的五分之二。第二期的木桩柱较多现能辨的木桩柱有圆、半圆、三角、椭圆形等几种。这些木桩柱下端均砍削成尖状,有些木桩上还有三角形的小榫孔。以DT1003为例,木桩长约26~137、长短径约4~20厘米,木桩柱到底的层位多在第8~10层。第二期的横木不少,最长的一个出在AT2004第6层下,长601、宽34、厚8厘米,一端距端头58厘米处有一圆角方孔,另一端被一晚期木桩柱打断(图版贰,2)。AT2003第6层下出土一块长278、宽22、厚6米的木板,一端有一方孔榫口,两面砍削平整(图九)。2.遗物有石器、陶器、铜器、骨器、牙器等,以及作物遗存。石器有斧、锛、刀、凿、镞、研磨器等。陶器以夹砂灰陶和灰黑陶为主,也有少量的灰褐陶和红褐陶。第一期黑陶、纹饰陶基本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素面陶和彩绘陶,火候较高。器形有罐、盆、钵、壶、纺轮等。铜器在本期稍晚地层中才出现,均为小件器物,有凿、刀、锥、铃。还有不少骨器、牙器和木器。作物遗存除了稻,这一期新出现了麦和粟,还有采集的野栗子等。(1)石器第二期共出土石器619件,较第一期数量大增。锥数量最多,锛次之,斧刀镞数量相近凿数量较少石器多磨制而成,有些为先打后磨。斧共79件。条形。AT2505(6)∶12,灰黑色火成岩打磨而成。刃部和器身磨制,是一件半成品。长19.2、宽7.2、厚2.6厘米(图一,6;图版叁,1)。DT1204(7)∶9,黑色火成岩磨成。正锋,圆弧形刃,顶部残断之后似有打击加工痕。残长12.7、宽6.7、厚4.3厘米(图一,2)。刀共69件。半月形。AT2003(7)∶26,黑灰色硅质岩磨成。长弧刃,正锋,弓背略弧,单孔为双面划槽成孔后修钻而成。长14.2、宽4.4、厚1.1厘米(图一,5)。凿共22件。据其刃部的不同,分为两型。A型:15件。单刃。DT1003(7)∶13,灰白色石英砂岩磨成。条形,正锋,两侧呈弧形,顶和刃残。长7.2、宽1.9、厚1厘米(图一一,9;图版叁,5)。B型:7件。两端刃。AT2002(6)∶36,灰黑色硅质岩磨制,一面有磨切痕。条形,一端刃为偏锋,另一端为正锋。长9.2、宽2.4、厚1.5厘米(图一一,2)。锛共166件。依据器形的不同,分为两型。A型:1件(T2004(6)∶43)。器形较大。青灰色硅质岩磨成。长条形,偏锋,刃部有崩疤,顶为圆弧形,打击加工疤痕未被磨光。长14.8、宽7、厚3.6厘米(图一,1)。B型:共165件。器形较小,依其形状不同,又可分为两个亚型。Ba型:梯形,数量较多。DT1304(7)∶1,灰色石英岩磨制。刃宽平,平顶。长2.7、刃宽2.9、厚0.95厘米(图一一,10)。Bb型:条形,数量较少。T1003(7)∶7,绿色硅质岩磨制。斜弧刃,偏锋,顶端略弧。长6.2、刃宽2.5、厚0.8厘米(图一一,1)。DT1003(6)∶15,灰色石英岩磨制。平刃,偏锋,一侧有磨切痕。长5、刃宽2.2、厚1厘米(图一一,11)。锥共193件。为灰色和灰黑色板岩磨制而成。DT1003(7)∶25,前锋尖锐。长4.9、直径0.3厘米(图一一,8)。DT1004(6)∶9,尖锋残。长4.4、直径0.4厘米(图一一,3)。DT1003(7)∶2,椭圆体,前锋已残。长4.1、直径0.3~0.45厘米(图一一,5)。镞共76件。用灰色和青灰色麻岩磨制而成。DT1003(7)∶4,条形,尖锋锐利。长3.85、直径0.3~0.5厘米(图一一,7)。AT1901(6)∶32,前锋已钝。长4.2、宽1.58、厚0.2厘米(图一一,6)。DT1204(6)∶9,前锋尖锐,两侧无刃,磨制不光滑。长4.4、宽0.9、厚0.2厘米(图一一,4)。研磨器共14件。圆饼形,两面磨制光滑,边棱磨制。AT2001(6)∶9,褐色砂岩磨制。直径8.6~9.4、厚2.95厘米(图一,4)。有孔器数量较少。DT1803(7)∶14,黄灰色砂岩。圆形,中有两面凿钻而成的孔,器身经琢磨,身侧有打击痕,可能是使用痕。直径10.8、孔径0.8、厚5.8厘米(图一,3)。(2)陶器火候较高,均为手制。器形有罐盆钵等有的器形较大灰陶数量超过黑灰陶,器形也有所增加,如双耳罐、长颈罐等。B型:数量较少。圆唇,鼓肩,平底。素面。DT1005(6)∶1,夹砂灰陶。口径9.8、底径8、高11.8、壁厚0.8厘米(图一三,8)。DT1003(7)∶40,夹砂灰陶。口径14、残高4.6、壁厚0.6厘米(图一二,12)。DT1003(7)∶45,夹砂灰陶。口径20、残高3.2、壁厚0.6厘米(图一二,5)。侈口短颈罐数量较多圆唇鼓腹素面。DT1003(7)∶57,夹砂黑灰陶。口径16、残高4.2、壁厚0.8厘米(图一二,9)。DT1003(6)∶35,夹砂灰褐陶。内壁抹平。口径19.2、残高6.2、壁厚0.8厘米(图一二,13)。AT2002(6)∶29,夹砂黑灰陶。口径8.4、残高7.8、壁厚0.8厘米(图一三,18)。DT1003(6)∶50,夹砂黑灰陶。沿上磨光。口径12、残高6.4、壁厚0.6厘米(图一三,7)。侈口卷沿罐数量较少。圆唇,有肩。DT1003(6)∶38,夹砂灰陶。肩上饰一对乳丁。口径23.2、残高4.6、壁厚0.8厘米(图一二,14)。DT1003(6)∶48,泥质灰褐陶。口径14、残高4、壁厚0.6厘米(图一三,13)。DT1003(6)∶34,夹砂灰褐陶。器表抹平。口径16.8、残高4.8、壁厚0.5~1厘米(图一二,8)。长颈罐数量较少。均为侈口,圆唇。依其颈部的不同,又可分为两型。A型:颈部长直。DT1003(7)∶58,夹砂黑灰陶。素面,内壁抹平,外表粗糙。口径14、残高6、壁厚0.8厘米(图一三,14)。DT1003(6)∶39,夹砂黄褐陶。口径22.8、残高4.8、壁厚0.8厘米(图一二,20)。DT1802(6)∶80,泥质黑灰陶。器表粗糙,内壁抹平。颈下饰乳丁。口径24.8、残高15、壁厚0.7厘米(图一二,17)。B型:颈部斜直,最大径靠下。DT1003(7)∶56,夹砂灰陶。素面。口径20、残高5、壁厚0.8厘米(图一二,10)。AT2102(6)∶30,夹砂黑灰陶,器表粗糙。口径20.4、残高13.4、壁厚0.8厘米(图一二,21)。双耳罐数量较少。依据器形和器耳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四型。A型:侈口,圆唇,束颈,鼓肩,半圆形双耳上接口沿下、下接肩部。口沿和器表磨光,留有竖向磨纹。DT1005(7)∶1,泥质黄灰陶。口径20、残高10、壁厚0.6、耳宽2厘米图一二B型:侈口,圆唇,长颈,对称双耳,耳宽扁,器耳上接唇部、下接颈肩部,鼓腹。在颈、肩、腹部用红色颜料绘制图案,器表不光滑。AT2102(6)∶14,泥质黄灰陶。口径14、残高23、壁厚0.8厘米(图一二,18;图版伍,2)。C型:侈口,圆唇,对称双耳,器耳上接颈部、下接肩部,鼓腹,平底。素面。AT0303(6)∶1,夹砂灰陶。口径7.2、底径6、高9、壁厚0.5厘米(图一三,19;图版伍,1)。AT2103(6)∶11,泥质灰陶。器表经磨光,留有竖向磨痕。口径5、底径5、高9.4、壁厚0.5厘米(图一三,17)。D型:侈口,圆唇,器耳上接唇部、下接肩部,鼓腹。素面。DT1003(6)∶45,夹砂黑灰陶。口沿和耳经磨光。残高8厘米(图一三,20)。敛口罐数量较多。圆唇。素面。DT1003(7)∶46,夹砂灰陶。内壁有刻划线条纹。残高8、壁厚0.7厘米(图一三,15)。DT1003(6)∶44,泥质灰褐陶。口径30、残高6.8、壁厚0.8厘米(图一二,1)。DT1003(6)∶43,泥质灰褐陶。口径24、残高5、壁厚0.8厘米(图一二,3)。钵数量较多。侈口,圆唇,浅腹。素面。DT1003(7)∶41,夹砂灰陶。口径24、残高4、壁厚0.6厘米(图一三,21)。数量较少。敛口,圆唇,斜直腹,沿上有一流口。素面。DT1003(6)∶54,夹砂黄褐陶。口径14、残高7、壁厚0.6、流口宽6厘米(图一二,4)。盆数量较少。侈口,圆唇,直腹。AT2102(6)∶30,夹砂灰陶。器表有抹痕。口径30、残高6、壁厚1.6厘米(图一二,2)。器底数量较多。平底。DT1003(7)∶59,夹砂灰陶。假圈足。圈足径14、圈足厚1.2厘米(图一二,11)。DT1003(7)∶48,夹砂灰陶。素面。底径10、残高6.2、底厚0.8厘米图一三泥质橙黄陶。素面。底径6、残高4、底厚1厘米(图一二,16)。DT1003(6)∶37,夹砂灰陶。饰绳纹,已不太清楚。底径12、残高5.6、底厚0.6厘米(图一二,15)。钻孔陶片数量不多。孔为单面钻,另一面经修饰。DT1003(7)∶55,夹砂灰陶。长方形,内壁磨光。长5.4、宽3、孔径0.4厘米(图一三,4)。纹饰陶片数量不多。DT1003(7)∶54,泥质灰陶。内壁刻划三角形纹。长7.8厘米(图一三,1)。DT1003(6)∶52,夹砂灰陶。内壁有横向抹纹,器表为竖向抹痕,之间有凸起。长8.4、宽5厘米(图一三,9)。纺轮共35件。均为泥质灰陶。依断面形状的不同,可分为三型。A型:数量最少。断面呈长方形,上、下面平。AT2003(6)∶10,直径4.8、厚2厘米图一三B型:数量较A型多。断面呈半圆形,底平光滑。AT2103(7)∶5,直径5.4、高3.1厘米(图一三,12)。C型:数量最多。断面呈梯形。DT1004(7)∶24,底面饰一周双线点线纹。底径5.5、高2.8厘米(图一三,2)。DT1004(7)∶23,靠上有一束颈,上、下面平,底面饰点线纹。面径2.2、底径5.7、高2.8厘米(图一三,3)。(3)骨器和牙器出土数量较多,有锥、簪、镞、铲等。骨锥共40件。较长,前锋尖锐,磨制部分主要是锋部。AT2003(6)∶26,用动物骨打磨而成。长16.15、最宽2.9、厚0.9厘米(图一四,4;图版叁,7)。骨簪共24件。依形状不同,可分为两型。A型:条形,数量较少。形体宽扁,一端两面磨成尖,通身磨制光滑。AT2505(6)∶2,长10、最宽1.45、厚0.4厘米(图一四,2;图版叁,6)。B型:长条弧形,数量较多。弧面两侧有磨制的对称的小槽,弧面磨制光亮。AT2103(6)∶13,长7.6、宽0.7、厚0.4厘米(图一四,3)。骨镞1件(AT2102(6)∶25)。磨制。圆柱体,锋尖锐,圆铤。长5.3、直径0.8厘米(图一四,6)。骨饰数量较少。DT1003(7)∶9,用动物骨磨制而成,上有四个两面钻的孔,磨制光滑。长8.5、宽4.8、厚0.7厘米(图一四,5)。骨铲1件(AT1901(6)∶59)。上钻有四个小孔。长13.5、宽7.1、厚0.2厘米(图版伍,6)。牙饰14件。均用动物牙加工而成。DT1003(7)∶33,獐牙剖成一半磨制和钻孔而成。长7.8、宽1.1、厚0.6厘米(图一四,1)。铃1件(AT1901(6)∶1)。拱形钮,椭圆形口,铃舌挂在钮下的一横柱上,器身上有数个小孔。长3.8、宽2.6、厚0.1厘米(图一五,1;图版肆,2)。刀1件(CT0304(6)∶5)。短把,刃口锋利,刃身较薄。长5.1、宽1.4、厚0.1厘米(图一五,2)。锥1件(DT1803(6)∶1)。身呈四棱形,向前渐收成尖锋,尖锋利,头端有少许磨痕,铸造成型。长5.9、厚0.5厘米(图一五,4;图版叁,8)。凿1件(AT2105(6)∶11)。条形,断面呈长方形,刃钝,一端残,器身有锻打痕。长4.8、宽0.8、厚0.4~0.6厘米(图一五,3;图版叁,3)。3.作物遗存作物标本除了稻和粟,这一期新出现了麦,还有采集的野栗子等。第6、7两层出土的稻和粟的标本量都较多,许多成块状。出土麦的标本量很少,较难采集,通过浮选方法可以获取。从出土作物的标本量分析,第二期种植的农作物以稻(图版肆,5)和粟为主。(三)c型,困境石锚,长丝束铁具设复机具,仅2件。请看图1,21.遗迹第三期遗迹主要有大量的木桩柱和火堆。木桩柱的数量较多,约占发掘出土木桩总量的五分之二。火堆均开口于第5层下,共清理火堆4个。(1)火堆小的不到1平方米,大的10余平方米。HD3开口于第5层下,直接叠压于第6层之上,距地表深度为62~67厘米。分布于探方内北部约四分之一的范围,大部分压于北壁之下,形状近圆形,有部分延伸至DT1103内。长360、宽155、厚18~22厘米,为整块红烧土,烧土上有少量的黑灰土。火堆遗迹中清理出少量陶片(图一六)。(2)木桩柱第三期木桩有特别粗大的,有的打破火堆,也有到底或层位靠上的。形状有圆形、多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几类。大部分木桩的期别目前还不能确定。粗大的木桩柱,直径最大的达38、长近200厘米,边多经砍削,部分凿有榫孔,榫孔大的为长方形,小的为三角形,底部均砍削成尖状或钝尖状。2.遗物有石器、陶器、铜器等。石器有斧、锛、刀、凿、锥、研磨器、镞、范等,其中锥最多,镞等次之。陶器有罐、盆、钵、缸、纺轮、陶片制成的网坠等,均为手制。铜器数量较第二期增多,有凿、镯、镞、锥。还有少量骨器出土。作物遗存有稻、麦、粟、稗。(1)石器第三期共出土石器260件,数量较第二期有所减少。锥最多,斧、锛、刀、镞的数量相近,石凿数量最少。斧共36件。长条形,正锋。DT1103(5)∶13,青灰色火成岩磨成。刃略弧,圆柱体,两面磨制,另两侧利用自然面,顶部残。长17.4、刃宽4.6、厚4.8厘米(图一七,10)。AT2102(4)∶6,灰黑色火成岩磨制。平刃,刃和顶端残。长16.2、刃宽7.4、厚4.8厘米(图一七,12)。刀共49件。有单孔或双孔,正锋。AT2103(4)∶4,红褐色砂岩磨制,孔为两面琢磨而成。长方形,单孔,弧刃,背外弧。长10.5、宽4.5、厚0.9厘米(图一七,9)。锛共47件。依据形制不同,可分两型。A型:1件(DT1003(5)∶2)。灰白色石英岩磨制。条形,偏锋,平刃上有疤痕,弧形顶。长13.1、宽6.5、厚2.5厘米(图一七,1)。B型:46件。梯形,偏锋。DT1004(5)∶11,青灰色硅质岩磨制而成,光滑。弧刃上有疤痕,顶端平。长5.2、刃宽3.3、厚1厘米(图一七,11)。凿共8件。条形,正锋。DT1204(5)∶12,灰绿色石英岩磨制。刃略弧,圆弧顶,顶端有打击痕。长5、宽1.5、厚1.2厘米(图一七,6)。锥共72件。青灰色板岩磨制而成。两端有尖锋。DT1003(5)∶4,一端残,近圆柱体。长5.8、最大径0.6厘米(图一七,2)。DT1005(5)∶1,一端残,一端尖锐。长5.4、0.45~0.6(,8)。A型:42件。三角形。DT1005(4)∶1,青灰色板岩加工而成。两面磨制不光滑。长4.6、宽1.2、厚0.5厘米(图一七,5)。DT1205(4)∶3,灰白色板岩磨制。形体扁宽,前锋尖锐,两侧有刃。长3.5、宽1.2、厚0.2厘米(图一七,4)。B型:1件(DT1004(5)∶16)。青灰色硅质岩磨制。条形,前锋尖锐,两侧有刃。长4.6、宽0.8、厚0.2厘米(图一七,3)。范1件(DT1003(5)∶1)。灰黄色砂岩刻磨而成为合范的一半残片内和外为圆弧形,顶端有一斜面和一疤痕,钺范下部有三道凹槽,范内有灰黑色高温灼痕。外部上侧边刻有两条对称的凹槽。长11.8、宽9.8~11.6、厚2.8~3.6、刻范深1.2~1.7厘米(图一七,7;图版肆,1)。(2)陶器火候较低,器形有罐、盆、钵、等,均为手制。素面为主。侈口罐数量较多。依其器形的不同,可分为两型。A型:数量较多。圆唇,斜肩。素面。DT1003(5)∶16,夹砂灰褐陶。口径16、残高7、壁厚0.7厘米(图一八,3)。DT1003(5)∶29,夹砂灰褐陶。口径16、残高4.6、壁厚0.4厘米(图一八,18)。DT1005(4)∶6,夹砂黄褐陶。残高7、壁厚0.9厘米(图一八,23)。B型:数量不多。圆唇,鼓肩。素面。DT1003(4)∶3,夹砂黑灰陶。口径26、残高4.4、壁厚0.8厘米(图一八,29)。DT1003(5)∶27,泥质灰陶。口径26、残高4、壁厚1厘米(图一八,28)。侈口短颈罐数量不多。圆唇。DT1005(4)∶7,夹砂灰褐陶。素面。口径22、残高12.2、壁厚0.7厘米(图一八,24)。DT1003(5)∶36,夹砂灰陶。素面。口径16、残高9、壁厚0.8厘米(图一八,2)。侈口卷沿罐数量不多。均为圆唇。DT1003(5)∶14,夹砂灰褐陶。素面。口径18、残高5、壁厚0.7厘米(图一八,21)。DT1003(5)∶34,夹砂黑灰陶。内壁抹平。口径19、残高5、壁厚0.6厘米(图一八,16)。DT1003(5)∶18,夹砂灰陶。器表有抹痕,内壁抹平。口径20、残高6、壁厚1厘米(图一八,5)。长颈罐数量较少。侈口,圆唇。素面。DT1003(5)∶35,夹砂灰褐陶。口径22、残高7.6、壁厚0.9厘米(图一八,26)。单耳罐数量较少。侈口,腹部最大径靠下,平底。素面,口沿和器表磨光。AT2003(4)∶23,夹砂灰陶。口径约5.6、底径4.5、高8、壁厚0.5厘米(图一八,12)。双耳罐数量较多。依其形制不同,可分为两型。A型:数量较少。侈口,圆唇,长颈,宽扁大耳,器耳上接唇部、下接肩部。DT1801(4)∶40,夹砂灰陶。器身及耳饰有红色彩绘,图案已不清。残高12.4、耳宽3.6厘米(图一八,6)。DT1003(5)∶28,夹砂灰褐陶。素面。残高9、耳宽3厘米(图一八,15)。B型:数量较多。侈口,圆唇,微鼓腹,宽扁耳,耳上接唇部、下接肩部。素面。DT1003(5)∶22,夹砂灰褐陶。器表有烟痕。残高8.4、耳宽3、壁厚0.8厘米(图一八,13)。DT1003(4)∶42,夹砂灰褐陶。残高7、壁厚0.8厘米(图一八,1)。带流罐1件(CT0304(5)∶1)。夹砂灰陶。残高12.3、壁厚0.5厘米,流口径约3厘米(图版伍,7)。钵数量较多。依其形状不同,可分为两型。A型:数量较多。敛口,圆唇,肩微鼓。素面。DT1003(5)∶33,夹砂红褐陶。口径18、残高7、壁厚0.6厘米(图一八,4)。DT1003(5)∶25,夹砂灰陶。器身有竖向抹纹。口径16、残高5.4、壁厚0.6厘米(图一八,20)。B型:数量较少。侈口,尖圆唇,微鼓腹。DT1003(5)∶20,夹砂灰褐陶。器表留有竖向条纹。口径16、残高4.2、壁厚0.4厘米(图一八,17)。数量较少。器形大,平沿,斜直腹,带一管状流,流口上翘。DT1204(5)∶28,夹砂灰陶。残高9、流口径5厘米(图一八,14)。缸数量较少。敛口,方唇。素面。DT1003(5)∶19,夹砂灰陶。残高4、壁厚1.2厘米(图一八,22)。AT2505(5)∶6,夹粗砂灰黄陶。带一管状流,流口上翘,腹微鼓。口径48、残高18、流口径4、壁厚1厘米(图一八,30)。器底数量较多。平底。DT1003(5)∶15,夹砂灰褐陶。底径16、底厚0.5厘米(图一八,27)。DT1003(5)∶23,夹砂灰陶。底径18、底厚0.8厘米(图一八,25)。DT1003(5)∶32,夹砂灰陶。器表有横向抹纹。底径8、残高3、底厚1厘米(图一八,9)。DT1801(4)∶43,夹砂灰陶。内外均不光滑。底径10、残高4、底厚1.2厘米(图一八,19)。纺轮共37件。两面平,边外凸呈弧形。DT1005(5)∶6,泥质灰陶。直径4.5、孔径0.5、厚1.4厘米(图一八,10)。DT1801(4)∶8,泥质灰褐陶。直径4.7、孔径0.5、厚1.7厘米(图一八,11)。网坠共件条形用陶片打磨而成,两端处磨出“V”形槽口。DT1304(5)∶9,夹砂灰陶。长4.2、宽2.5、厚0.7厘米(图一八,7)。DT1304(5)∶6,夹砂灰陶。长7.1、宽2.5、厚1厘米(图一八,8;图版伍,5)。(3)骨器有镯、镞、锥。镯数量不多。外用加工磨制好的动物骨拼接,内用一种粘合物粘结而成,粘合物较厚。DT1003(5)∶13,残。残长5.9、宽2.5、厚1.4厘米(图一九,1)。镞共4件。磨制而成。前锋呈三角形,尖锐,有铤。DT1801(4)∶26,长6.7、宽0.9、厚厘米图一九锥共23件。磨制。器身粗宽,前锋尖锐。DT1305(4)∶9,长9.6、宽1、厚0.8厘米(图一九,7)。(4)铜器数量较少,有镞、锥、镯、凿。镞2件。一件为两翼,另一件为三翼。AT2505(5)∶1,铸造。三翼,圆銎直达前部。长5、銎径0.8、最宽1.2厘米(图一九,5)。DT1803(4)∶10,长5、最宽1.3厘米(图版叁,4)。锥1件(DT1801(4)∶27)。器身为四棱形,锋尖锐。长10.1、最宽处0.65厘米(图一九,6;图版叁,9)。镯3件。依其有无断口分两型。A型:1件(AT2002(4)∶1)。无断口。圆形。接口似经焊接。直径5.2、厚0.3厘米(图一九,2)。B型:2件。有断口。AT1901(4)∶2,圆形,宽扁,局部略外弧。无纹饰。直径5.6、宽0.65、厚0.2厘米(图一九,3)。凿1件(AT2104(4)∶18)。条形,四棱体,一头卷曲,前端略收,偏锋。长8.4、宽1、刃宽0.5、厚0.8厘米(图一九,4;图版叁,2)。3.作物遗存第三期的作物标本有稻、麦、粟及稗等。地层中出土的稻和粟的标本量较多,在许多探方中都能采集到标本,许多标本成块状。麦的标本量较少,但是通过浮选方法能够获取。(四)下锚点形状为第一种类,仅有3.晚期的地层堆积较厚,为水下淤积的灰沙灰土层,没有留下遗迹,只有一些遗物。遗物以陶网坠为多,还有少量陶片和瓦片。陶器均为轮制,火候也较高。还出土少量铁器。釜数量较多。侈口,圆唇,宽折沿。AT2505(3)∶3,夹砂灰陶。斜肩。饰绳纹。口径30、残高16.4、壁厚0.7厘米(图二,8)。DT1003(3)∶1,夹砂灰陶。口径34、残高6、壁厚0.8厘米(图二,2)。盆数量较少。依其形状的不同,可分为三型。A型:敛口,圆唇,直腹,平底。饰绳纹。AT2003(3)∶3,夹细砂黄褐陶。口径28、高10、底径28.8、底厚0.6厘米(图二,1)。B型:侈口,尖唇,下折沿,沿面微凹,弧腹。素面。DT1802(3)∶1,夹砂灰褐陶。口径34、残高8.2、壁厚0.8厘米(图二,6)。C型:敛口,尖圆唇,微鼓腹。素面。AT2005(3)∶6,夹砂灰陶。口径44、残高10、壁厚0.8厘米(图二,9)。侈口卷沿罐数量较少。DT1802(3)∶2,夹砂黄褐陶。圆唇,短颈,有肩。素面。口径20、残高6、壁厚0.8厘米(图二,7)。直口罐1件(DT1003(3)∶2)。泥质灰陶。方唇,鼓腹。颈下饰刻划水波纹,肩部饰刻划花草纹。口径10.4、残高8.2、壁厚0.8厘米(图二,3)。网坠数量较多。管状。素面。AT2003(3)∶2,夹砂黑灰陶。长6.2、直径3.5、孔径0.7厘米(图二,4)。另外,还出土了数量较少的筒瓦,体形较大,内饰布纹。DT1003(3)∶1,泥质灰陶。残长24、宽15.2、壁厚1.2厘米(图二,5)。四、海黑遗址早期的文化面剑川县海门口遗址是滇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史前时代遗址,从发现至今,一直为研究者所重视。由于第一、二次发掘的层位关系没有理清,致使出土物混乱,对遗址的研究工作不能够深入下去。通过第三次考古发掘,使我们对海门口遗址的了解又前进了一大步。2.通过研究并确定发掘点后,我们基本清楚了遗址的分布范围和面积,以及木桩柱的分布范围和面积。遗址总面积超过50000平方米,木桩分布集中区面积也达到20000平方米。这样一个保存之好、面积之大的史前水滨木构“干栏式”建筑遗址,是目前全国最大的。3.第三次发掘建立了剑湖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海门口遗址四组地层的划分及出土遗物的差异和变化,使遗址的史前时期大致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不出铜器,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第二期和第三期出铜器,为铜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4.确定了剑湖周边地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技术研发团队与公司之间的劳务派遣合同3篇
- 《语文泉水生字》课件
- 《土壤大气水》课件
- 《客户关系管理实务》电子教案 28客户投诉情境模拟(一)
- 《光合作用大》课件
- 二零二四年度货物买卖合同支付方式及违约责任3篇
- 灭鼠药中毒病因介绍
- 浆细胞性包皮龟头炎病因介绍
- (高考英语作文炼句)第58篇译文老师笔记
- 开题报告:职教高考制度的行动方略研究
-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哪一款手机资费套餐更合适》课件
- 工地模板亏损报告
- 铁道概论(全)通用课件
- 南京工业大学2022年802物理化学考研真题(含答案)
- 四手操作流程护理课件
- 2024年中信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国家文化安全教育课件
- 国开电大行政管理专科《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总题库2024版
- 《手阳明大肠经》课件
- 中药热奄包在妇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 山东省汽车维修工时定额(T-SDAMTIA 0001-2023)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