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燕教授声乐教学之情感之法_第1页
周小燕教授声乐教学之情感之法_第2页
周小燕教授声乐教学之情感之法_第3页
周小燕教授声乐教学之情感之法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小燕教授声乐教学之情感之法

今天,尽管教育理论逐渐规范化,教育手段日新月异,但教师仍认为他们的教育始终是无效的(p3)。这也许并非教育理论、教师及学生三者本身的错,而是他们之间的“链条”出现了松动或脱节。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能否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并被学生所接受,尤其在声乐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的沟通尤为重要。上海音乐学院的周小燕教授近六十年的声乐教学培养了如张建一、魏松、廖昌永、万山红等数位国内外著名歌唱家,她的教学心得之一就是与学生“心与心”的沟通,这一独具特色的“情感”法在别人看来也许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她却视若珍宝,多年的耕耘使其教学硕果累累。笔者跟随周先生学习多年,在感悟其声乐技法的同时,更被其教学中无处不在的“情感”影响着,并在其“情感”的感召下领悟了声乐学习中的“苦”与“乐”。前不久,看见张楠先生《周小燕声乐教学思想探究》一文深入剖析了周先生的教学理念,随即想起她老人家为之倾注深情却不为人们所注意的“情感”一法,特专写此文来系统阐述周先生声乐教学中的“情感”法,并以此管窥其成功的声乐教学艺术的真谛。周小燕教授的“情感”一法渗透其从教的始末,她深知“情感”因素在学习声乐艺术中的重要作用,一个没有情感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一个优秀的歌手,但如何运用“情感”这一“媒介”来传递师生之间对声乐艺术的理解,却前无范例。因此,她以身作则,不仅在自己的歌唱中注重“以情传声”给学生,树立“范式”影响学生,还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注重“情感”之法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自己“名声在外”以后,她更在意于此,以此消除学习者的心理障碍,在一些“大师课”“公开课”“点评课”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夏,演唱》的演唱“真”p65声乐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但歌唱的目的是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不能为技术而唱。如何进行技术处理和情感表现的合理“分配”是评判一个演唱者是否大师的重要标志。声乐教师首先要是一位歌者,很难想像一位不会歌唱的声乐教师是如何教学的。所以,在讨论周小燕声乐教学中“情感”法的开始,我们必须触及她本人的演唱“情感”处理并以此在学生中产生共鸣的现象,事实上,周先生在其早年的声乐教学中非常注意这点。周先生回国执教的第一个学生李家尧在聆听了她在上海兰心剧院的个人独唱音乐会后认为,“我听到了过去没有听到过的‘真善美’的心声——‘真’情,不炫耀声音,不为技巧而技巧,即使是华彩乐句,她也把歌声的自然美与音乐的艺术美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显示了她声乐艺术美不胜收的意境。”(p59)这种寓“真情”于美善之中的声乐艺术,自然和谐而又饱含真情的歌唱风格使李家尧“下定决心”拜师学艺。正是由于其情感处理的感召,使很多学子投身其门下,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也注重这一要素。如在培养廖昌永的课上,周先生就非常注重这一点,这使得廖昌永动情的歌唱和恰当的角色处理在法国图卢兹国际声乐比赛上让挑剔的意大利评委为之动容,也陶醉了国外的观众(p267-268)(我们也可从其在国内的演出中看到)。当然,周先生演唱风格的塑造也不是一挥而就、浑然天成的,她有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在其法国学习演出期间,从1946年5月的巴黎大学城国际剧院的专场音乐会、7月的卢森堡个人独唱音乐会,到专为周小燕而写的清唱剧《蚌壳》的巴黎香榭丽剧院的演出、1947年5月的“布拉格之春”演出,周小燕均注意在演唱中挖掘作品的内在情感和“东方情调”,并逐渐使这些演唱体验成熟,其独具魅力的“含而不露”的演唱“情感”处理使其赢得了国际声誉(p118-133),也成为其声乐教学“情感”法的基石,“真善美”三个字也是其教学的重要原则。她认为,歌唱艺术应该“以真为美”,“真”就是“真情实意”,其中包括作品的“真情实意”,也包括自己的“真情实意”,并“真”爱自己所从事的声乐教学事业(p63)。要想感动别人,必须先感动自己,这是周先生上课时常说的一句话。周先生认为声乐艺术的“情感”不能仅流于形式,在演唱伊始,要多做些分析,包括作品的背景、音乐的段落、乐句的过渡及对比,甚至演唱的场所等都要做有心人、细心人去分析处理,“情感”的处理也像技术技巧的训练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去琢磨,方能化为自己的“情感”。周先生身体力行,常把对学生“情感”方面的训练体现在自己的细节之处。不了解周先生教学艺术真谛的人也许会说,周也没什么特别之法,无非是只注重学生的技术训练。其实不然,她往往是以“情感”为突破口,在此基础上构建声乐艺术大厦的。二、用“情感”带动“真”,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情感如何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转化为学生的,还不是想解决就能解决的,还必须要有睿智的教法,方能事半功倍。周小燕善于在自己声乐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对声乐演唱的理解。2003年10月,“天音声乐论坛”上,周先生指导一位学生演唱《祖国慈祥的母亲》,该生的演唱极不自然而僵直,情感处理也不好。为解决此难题,她惟妙惟肖地模仿该生“陶醉”地在舞台上低头踱步自我欣赏地唱,然后说,“美呀,美得不得了。可台下听众呢,以为妈妈死了。为什么?速度不对,太慢了。”她还通过轻盈灵巧的体态语言帮助说明这一演唱的不足之处。接着指出其症结所在:一味地找声音位置,速度就慢下来了。声音固然重要,但歌唱的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以偏代全”,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真”。还模仿了一个从意大利回国学生的演唱:拿着架子走到台中央,靠着钢琴,五个手指呈凤爪形压在琴盖上,丁字步,身体僵直,脖子梗着。由此,她说教:别装大师,也别装朴素,要里里外外透着自然,从形体到自然。如此以“情感”为纽带的幽默生动的教学让现场的学生松弛下来,道理通了,声音也跟着通了,学生明白了唱歌是为了传达“感情”,而不是为了显示“声音”,更不为“炫技”。当然,人们学习唱歌会有一个从自然到不自然再到新的自然的过程,最后一个自然是高级的、“真”的表现。(p23)这种睿智的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解决了学生的实际问题,动之以情,以真挚的“情感”为纽带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这是周先生善于抓住教学过程中“情感”处理来进行教学的睿智表现的案例之一。2002年11月,上海音乐学院声乐公开课上有一新疆的学生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声音和味道均不是“那么回事”。周先生并没有直面说其声音的“症结”,而是以“情感”处理为纽带,将每一乐句的演唱以“情感”为线“串”起来,对每一句的“情感”处理均让该生选择“何为好”、“何为不好”,对于“为何好”亦要求说出道理来。课至尾声,该生的演唱发生了很大变化,感情真挚、韵味十足,声音也通畅自然了。周先生课后说,回避该生的声音问题是因为她的基础太差了,你若老盯着这点不放,只能使该生更加忙乱、窘迫,致使教学无果而终——短时间内不可能解决声音的基础问题;然以感情处理为突破口是为了撇开其心理上对“声音”的恐惧,而“情感”理解是其强项,“以情带声”,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啦!如此睿智的教学来自于她多年来对教学中“情感”之法的不懈追求,将教学之“情感”和人生之“完美人格”紧密结合在一起,她追求的艺术理想也在一步步走向现实,(p22)“完美人格”追求是其睿智声乐“情感”教学的不尽源泉,“情感”之法也为其声乐教学艺术增添了轻松氛围、灵活多变的形式,学生也在此法的启迪下“茅塞顿开”,其学习之途也许会因此“豁然开朗”。三、用“情感”沟通,引导学生掌握声乐艺术的地理高度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周小燕深知这一点,不管在其教学过程中还是课堂之外,她始终坚持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其交流早已摆脱师生藩篱的羁绊,其教育“情感”之法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李秀英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在跟随周先生学习的五年中,曾长达两年时间住在周先生家里,既是师生又情同母女,在角色的把握上,周先生更是从演唱者与“剧中人”的“心灵互通”为法来启迪李秀英。与李秀英有着同样情感体验的学生不计其数,如张建一回忆说,周先生给他的感觉既是师长,又像母亲,更像朋友,她既教我们艺术,更教我们做人。(p43)正是周小燕教授注重在生活中建立与学生“心与心”的“情感”沟通,使她与学生之间建立了“无话不谈”的融洽关系,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自然也就默契而及时,促进了学生的快速成长。由此,周小燕的家不知从何时起成了学生们成年累月上课的课堂,学生在家里想唱就唱想吃就吃,而且从不拒绝外地来的“不速之客”,老伴张骏祥说她除了睡觉,其余时间全给了学生。周小燕慷慨地把爱全给了她心爱的学生。她的儿子张本回忆说,“那时我开96路车从复兴西路家门口经过(张本在国内原是一位公交司机),看到妈妈和高曼华等几个学生可能在分析上课时发现的问题。可几圈开下来,还看见妈妈在兴高采烈地比划着讲着,妈妈怎么对学生永远有讲不完的话!”《学记》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说明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身上的重要影响。师生情感纽带的建立对教学活动的展开有着无穷的好处,师生情感对教育的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成功的教育表明,对学生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就会更真切地掌握来自学生的信息,是教育学生的一种客观需要。(p62)周先生深知育人之法最重要一条就是要与学生“心与心”的全方面的“情感”沟通,而教师广博的知识、崇高的人格必将促使学生“向师性”心理特征的健康发展,声乐教学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沟通是技艺传承的唯一桥梁,与学生不拘一格的“情感”沟通方能引导学生掌握声乐艺术的真谛。中国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求教师“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对学生“有教无类”“一视同仁”。但要在声乐教学上真正做到这一点,实非易事,且不说市场经济对教师的冲击与诱惑而使他很快失去耐性,单就声乐教学中无法复制的教法就会令你的“师德”经受考验。但“古之学者必有师”,声乐更是如此,意大利美声这种“玄妙”的技巧如何才能为学生所领会,“心与心”的交流是最好的方法,周先生深知其道。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