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东民间舞蹈“短穗花鼓”的发展现状_第1页
浅析山东民间舞蹈“短穗花鼓”的发展现状_第2页
浅析山东民间舞蹈“短穗花鼓”的发展现状_第3页
浅析山东民间舞蹈“短穗花鼓”的发展现状_第4页
浅析山东民间舞蹈“短穗花鼓”的发展现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II浅析山东民间舞蹈“短穗花鼓”的发展现状摘要:“短穗花鼓”又称为“短穗花鞭鼓”、“打花鼓”、“秧歌鼓”,流传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和商河县一带,他的主要特点是击鼓的不是鼓褪,而是系在鼓褪末端的鼓穗,舞者手挥鼓褪,穗缨子漫天飞舞,煞是好看,鼓穗敲击鼓面的声音,声势浩大,震撼人心。这种表演形式的难度系数之大,可想而知,没有长期的艰苦训练是达不到高超技艺的,“短穗花鼓”在山东民间舞蹈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虽然在短穗花鼓的传承和发展上,有关政府部门作出了努力,但对于其传承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仍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分析关键词:山东;短穗花鼓;发展现状;文化内蕴Abstract:"shorteardrum"alsoknownas"shorteardrum","drum","drum","drum",spreadinDongyingCityShandongProvinceDongyingCityandWestCountyarea,hismaincharacteristicsaredrumnotdrumfade,buttiedtodrumfadeenddrumear,Dancerswaveddrumsfaded,tasselflyingeverywhere,beautiful,drumpercussiondrumfacesound,huge,shocking.Thiskindofperformanceformdifficultycoefficientisbigimaginethatwithoutlongarduoustrainingcannotreachsuperbskillshortearflowerdrum"inShandongfolkdanceuniqueleading.Althoughinthe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ofshorttympanicdrum,relevantgovernmentdepartmentsmadeefforts,butstillneedfurtherresearchandanalysisonproblemsfacingtheir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Keywords:Shandong;shorteardrum;developmentstatus;culturalconnotation

目录一、短穗花鼓的文化内蕴 1(一)齐文化的彰显 11.务实性 12.开明性 23.兼容性 3(二)黄河文化的孕育 41.自强不息 42.勤劳朴实 5二、短穗花鼓的产生 6(一)短穗花鼓产生的历史背景 61.自然地理环境 62.人文历史环境 6(二)短穗花鼓产生的具体分析 7三、短穗花鼓的发展现状 7(一)走入学校舞蹈课堂 7(二)积极推动在社区文化中的传播 8参考文献 92015.12 9致谢 10PAGE12一、短穗花鼓的文化内蕴(一)齐文化的彰显山东位于太行山以东的黄河下游地区,先秦时期隶属于齐鲁两国,所以也称为齐鲁,周公旦之子伯禽建立鲁国,定都曲阜,姜太公建立齐国,定都临淄。齐国与鲁国的分界线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长城,它把山东分成了南北两国,北部为齐国、南部为鲁国,从地理位置上分析,短穗花鼓产生于东营市广饶县,位于山东省北部,所以,其受齐文化的影响要远远大于鲁文化的影响。具体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1.务实性务实性是齐国最大的特点之一,其是指由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来发展,姜太公建国的时候,就以“利”为主,“礼”为辅,有“因其俗,简其礼”的政策,齐人治国,从姜太公到管仲,都是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遵照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追求经济的实利、实效,“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就是对这一目标追求的最好诊释,所谓物利观念,从字面意义来看,“物”即物质,哲学上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汉语词典中另一个意思指物品、金钱,“利”即利益、收益、好处,物利观念则是一种强调现实的、实在的物质利益,削弱人们精神的、道义的观念,把物质追求放在第一位,精神追求放在第二位,人生的主要目标,不是对理性精神的追求,而是对实际物质的追求。管仲的“仓虞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就表明了他的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百姓的粮仓充足了,吃穿不愁时,才能想到礼节、礼仪,知道荣誉和耻辱,而孔子则主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胧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说即便是吃粗茶淡饭,喝白开水,用胳膊当枕头,也是乐在其中,用不道德、不仁义的方式获得的富贵,对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可见两国的治国思想的是截然不同的。还有一个例子,也可以反映出两国在“利”与“礼”的看重上有所不同,孔子周游列国,被围于陈蔡之间,“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而管仲在贫困之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孔子与管仲两人在相同的困境之下,表现却截然不同,这也充分体现出了齐国务实的特点。产生于广饶县陈官乡的短穗花鼓,由于地理位置处于黄河三角洲地区,属于季风性气候,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极易发生旱涝灾害,每当黄河决口之时,就会加剧陈官乡土地盐碱化程度,进而农作物产量下降,于是张延水就背起花鼓,以打花鼓卖艺得以维持生计,虽然那时候生活困难,经常是没有饭吃,但是张延水老人并没有像某些人一样,通过迷信、祈祷等方式把生活的希望给予在不切实际的事物上,而是通过自己的双手来改变现实,这一点就充分体现出齐国务实的思想特点。除此之外,短穗花鼓的发展历程还从一个方面体现出了理性的精神追求,无论生活多么不易,短穗花鼓还是在的一代代喜爱它的人们手中传承下去,短穗花鼓是民间艺术,它来源于广大朴实的劳动人民,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务实性在一定前提下是平民百姓所急需的,理性精神上的追求也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2.开明性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特征,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征。人类文化大致可以分成三种形式:第一种叫游牧文化,它产生于寒冷的高原地带,高原上覆盖了许多草地,是牧民放牧的好地方;第二种叫农耕文化,其产生于有河流流经的平原,有了水资源和利于耕种的土地,农民可以耕种蔬菜瓜果,自给自足;第三种叫商业文化,商业文化产生于沿海一带,那里的渔民可以靠打鱼养鱼卖鱼为生,加上便利的海陆条件,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齐国有许多河流,加上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降水量充足,十分有利于农业的发展,齐国濒临大海,海岸线绵长,有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为齐文化与各地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条件,除了具有农耕文化的特点外,还兼具海洋文化的特色,这就形成了齐文化开明性的特点。在性格观念上,齐人性格阔达多智,民风舒缓,在观念上崇尚阔大,善于创造,齐文化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海洋型、工商型文化,其务实、兼容、开放、开明的基本精神很值得深入挖掘和发扬光大。短穗花鼓从最初的两人表演到多人表演再到今天的几十人共同表演,从卖艺糊口到今天登台表演,这都说明齐国的开明政策对短穗花鼓的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在人才培养方面,齐国的政策是“举贤尚功”,即不论你出身贵贱、门槛高低,也不论你是否有血缘关系,只要你有才华,有能力,都可以得到重用。稷下学宫,就是齐国思想开明的一大表现,招揽了无数有贤能的人才,这个稷下学宫对所有人都开放,不设限制,出入自由,所以才有了“人民多归齐”的说法。短穗花鼓第一代传承人张延水老人不仅把花鼓这门传统的表演技术传承给了他的两个儿子,还传给了外村的李宏元,这充分体现出了齐国“举贤尚功”的开明特点。开明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可以自由的言论,还有民主的学术,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思想禁锢。姜太公在文化政策上的“因其俗,简其礼”、“举贤上功”就奠定了开明政策的基础。3.兼容性齐文化的兼容性主要体现在其学术上,兼容并包是学术上的主要特点,具体表现为多变性、接受性和融合性。姜尚在建立齐国之初,推行“修道术,尊贤智,常有功”,“修道术”对齐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此后,道家的传统就逐渐在齐国形成了,道家学说到了战国时期就分成了三个学派,它们分别为黄老道家、阴阳家和神仙家,虽然都有各自的特点,但彼此都有联系,秦汉以后黄老之学和神仙方术合二为一,最终形成了道教。“尊贤智”和“赏有功”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尊重有贤德的人,不论你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只要你有才华,就任用;另一个是奖赏有功劳的人,不要把名分看得太重。除了上述的内容外,姜太公还提出“因其俗,简其礼”,加上上面提到的十二个字,总共为十五个字,这十五个字就是姜太公治国的政治方针,这给齐国日后形成良好的政治氛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齐文化的兼容性特征,也表现在它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和长处上,与其他文化类型的交流、融合上。齐文化在山东各诸侯国中独树一帜,是我国先秦文化中最开放、最先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仅在先秦时期有深远影响,在秦汉以后也有重大的影响。齐文化是东夷文化、姜炎文化、商文化、周文化的结合体,具备得天独厚的兼容并包基础,从学术思想来讲,百家争鸣是最富有代表性的。战国时期,齐国充斥着各种学说思想,田齐尚法,同时也接受道家的学说,提倡“明王在上,道法行于国,用道家思想作为法家的理论基础,他还强调礼义教育的重要性,学习使用儒家的思想。齐国所倡导的道家思想,是以老子的“无为而治”为前提,以道德学说为基础,吸收孔子的“仁礼”思想,否定庄子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的观点,同时又有法家的“以名翟实、以法定治乱”等思想,最终形成了黄老之学。“百家争鸣”就是对齐文化兼容并包特点的最好诊释。(二)黄河文化的孕育中国有两大河流,位于北部的是黄河,位于南部的是长江。长江,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全长6300公里,是世界上第三大长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全长5464公里,是世界上第六大长河,中国第二大长河,仅次于长江。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海内外数以千计的炎黄子孙都引以为豪的母亲河,它蜿蜒曲折,川流不息,自远古时期就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慢慢孕育出博大精深、千古流传的中华文明,黄河文化也自此产生、发展、壮大。波涛汹涌的黄河,不仅仅是一条大河,而且它还代表了随着时间流逝的岁月,它是时间性与空间性的有机统一,黄河在漫长的岁月中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华夏儿女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报答黄河母亲给予的爱。黄河既是一条自然的河,又是一条文化的河,它既有自然变迁留下的印记,同时也蕴藏了深深的文化内涵。黄河自孕育之日开始,就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黄河与人类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黄河与黄河人早已经把各自的命运交融在一起,黄河文化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萌生。当然,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既不同于地中海文化,也不同于尼罗河或其它河流文化的文化,它是黄河文化。1.自强不息东营是黄河入海的地方,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是中国第二大长河,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形成。随着黄河入海口的淤积、延伸、摆动,入海流域相应改道变迁,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约三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一千五百九十三次,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历史上一共可分为战国初期、西汉末期、宋朝初期、北宋后期等达七次之多。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河南兰考附近)发生决口,在山东寿张县张秋镇穿过运河,挟大清河入海,是黄河迁徙史上的第六次重大改道。清朝覆亡的1912年以前,黄河就发生了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决口。清朝光绪年间,山东省寿张县张秋镇两岸堤防的形成,使得黄河在山东西南地区的漫流期结束,黄河隐患转移到了下游河道,即黄河入海口。黄河入海口地区形成多次泥沙淤积,造成了横亘在河门的“铁板沙”,导致出水不畅。东营市就位于黄河入海口地区,长期以来,黄河口地区的人民,在防汛、抗洪、修筑堤防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可小觑的卓越功绩,他们用积极的心态应对,勇于探索,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出群体的聪明才智,有很强的集体意识,通过不懈的探索和努力,逐渐积累了丰富可行的防汛减灾经验,运用了许多实施性大、操作性强的治黄方略和治黄措施,形成黄河入海口地域独特的治黄文化。黄河的频繁改道、决口、漫流,加上沿海地区经常受到海潮的袭击,使得黄河口地区生存环境异常的恶劣,历史上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区。短穗花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正是这种艰苦恶劣的生存环境,才造就了短穗花鼓人民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坚韧品格,以及不屈不挠、勇往向前的无畏精神,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抗争精神,具有坚韧宽容的人文个性,可以说黄河口的苦难打造了“短穗花鼓”,其发生发展的轨迹验证了“艺术源于苦难”的不变真理,“短穗花鼓”其实就是黄河口自强不息人文性的真实写照。2.勤劳朴实历史上的黄河,其最大特点是“善淤、善决、善徙”,这一特点决定了黄河既具有破坏性又具有创造性。破坏性主要体现在:一、当黄河水泛滥之时,农民耕种的田地就会被冲刷。二、每当洪水涨潮,附近的居民随时都有被冲走的危险。三、当黄河水泛滥时,淹没的土地常年不长庄稼,使得附近的人民没有粮食,饱受饥寒。黄河的创造性主要体现为:一、当黄河迁徙时,就会淤积万里沃土。二、黄河上的支流为黄河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三、黄河三门峡发电站为国家和人民创造了便利的用电条件。总体说来,黄河既给一个民族带来了无数灾难,也给这个民族创造了无限生机;它既给一个国家带来让人羡慕的富饶,也给这个国家带来了令人惊叹的贫穷。黄河人对黄河的情感也是丰富的,是多变的,时而被动的接受,时而积极的反抗,虽然因素、渠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总的核心是不变的,那就是永远离不开“黄”这个字,如“黄水”、“黄土”、“黄种人”、“黄帝”等等,就这样,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产生、发展、壮大,又逐渐融汇了支流上许多民族的地方文化,最终凝结成浩瀚渊深的黄河文化。她就像一个伟大的生命,历尽沧桑却自强不息,永不停歇地向前发展,黄河文化的蓬勃发展,既得益于它本身悠久的历史传统,也离不开它与邻近地区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广泛的文化交流中,黄河文化以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周边各个地区和国家,对它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以开阔的胸怀和非凡的气度,积极吸收四邻地区和各国的文化营养,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促进自身的发展。总之,黄河文化铸成的这个强大的生命体,她是东方文明的伟大象征,她造就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勤劳朴实,奋发前进。短穗花鼓就是黄河文化勤劳朴实的最真实写照和最有力的证明。二、短穗花鼓的产生(一)短穗花鼓产生的历史背景短穗花鼓属于山东民间舞蹈中的鼓舞,至今己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早先的表演形式为一人打鼓,一人伴唱,后演变为多人表演,并伴有队形的变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必然受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社会因素的影响,短穗花鼓的产生亦是如此。1.自然地理环境短穗花鼓产生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陈官乡的陈官镇。广饶县隶属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的南部,北部临渤海,地处山东半岛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位置,北连东营区,南临淄博市,东与寿光市接壤,西与博兴县毗邻,总面积113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86公里。广饶县地处暖温带,属季风型气候,雨热同期,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春季降水量少,风速较大;夏季气温高,降水集中,气候潮湿;秋季气温骤降,雨量减少;冬季雨雪稀少,寒冷干燥。广饶县降水年际变化大,境内分布12条河流。其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近海,利于发展农业和渔业,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等资源。陈官乡位于广饶县北部,总面积96平方公里。2.人文历史环境早在5700多年前,就产生了东营文化,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得这块土地人杰地灵,出现了许多历史名人,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子就生于此地。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黄河文化与海洋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织、碰撞,逐渐形成了东营文化,它既有黄河文化的雄伟浑厚又有海洋文化的博大精深,5700年前,就有人类生存的痕迹。西周时为齐国的领地,春秋、战国时期仍属齐国,西汉初,县内设有广饶、乐安、千乘等地,汉武帝时为广饶侯国。春秋末年,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军事家孙武就诞生在这里,除了孙武,还有欧阳学的开创者欧阳生,东汉勤劳孝顺的董永等等,这些历史名人为广饶历史文化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广饶县古称乐安,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县境属齐国,与齐国故都临淄相邻,被誉为齐国的后花园,先民们在大汉口文化和古齐文化中生息繁衍。广饶地域文化丰富,民风民俗淳朴,有短穗花鼓、吕剧、罗汉头等众多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体现了广饶县厚重的文化底蕴。(二)短穗花鼓产生的具体分析关于短穗花鼓的起源问题,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资料,对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共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起源时间。前人文献中普遍认为短穗花鼓起源于清末,清朝光绪年间广为流传;第二是起源原因。对于这个问题,前人研究中提到短穗花鼓在当时是一种乞讨谋生的手段,由于黄河连年决口,青黄不接,人们就只好背起花鼓出去讨饭,陈官村的张延水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位。第三是流传地点。前人们认为短穗花鼓流传于东营市广饶县的陈官村、盐垛村还有济南的商河县三个地区。三、短穗花鼓的发展现状(一)加大投入和宣传力度1.加强对短穗花鼓的保护意识很多地方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对短穗花鼓的保护工作只是治标不治本,对非遗传承人的挖掘与认定过程尚缺乏科学性、客观性与认识性,只重视申报、数量和开发,轻视保护、质量和监督,从而导致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权益得不到应有保障,致使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度越来越低。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还缺乏严格的制度要求、保护准则和管理目标,缺乏考核、监督机制。所以,政府、国家要加强对短穗花鼓的保护力度。2.对积极参加排练的人员给予补助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短穗花鼓中的经济价值,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不断鼓励和呼吁民众积极参与到短穗花鼓的学习上来,但是由于短穗花鼓是一门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学习的民间艺术,很多人因为太苦太累中途都放弃了,所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兰青短穗花鼓艺术团里的演员给予演出的补助,这样才能保障和稳定学习人数,从而有利于短穗花鼓的传承与发展。3.加大投资力度民间艺术大都是来源于民间百姓的生活中,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许多民间艺术的起源都与生活密切有关,短穗花鼓也是如此,从起初的“卖艺”,历经三百余年的沧桑变迁,发展到今天,是十分不易的,这其中满是一代代传承人的心酸与苦累,虽然生活拮据,但是他们心中还是凭着那份对短穗花鼓的痴情与热爱,才一步步走到了今天。我国已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并从中央财政上加大了投资力度,但从具体情况看,中央财政的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而地方财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投入更少,这样的投资情况,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是不可能的。短穗花鼓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资金问题,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没有资金,就没办法维持兰青艺术团的运营和管理,短穗花鼓也就没法再继续传承下去。4.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专业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其具体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人体本身对文化进行传承的,所以加强对短穗花鼓传承人的保护力度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加快高效的传播、传承短穗花鼓,国家和政府还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培养专业的人才,作为传承人的有力助手,在传承人的带领下,共同把短穗花鼓发扬光大。有了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传承人张兰青的艺术团就有了保障。(二)建立传承基地传承基地是一个专门培养短穗花鼓人才的地方,在这个基地里,主要招收高三的学生,就像在寄宿学校一样需要住在基地里,除了学习短穗花鼓之外,还有各个学科专业的老师,进行文化课的学习,建立传承基地的目的在于,为各大高校输送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艺考的形式,把短穗花鼓带到高等学府,让更多的人了解短穗花鼓,学习短穗花鼓,同时等这批学生大学毕业后,地方政府还要给予良好的保障,把人才输送到其他地区的同时,还要保证一部分大学生继续留在本地,把从学校学到的先进的知识文化、艺术等传播给村里的人们,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进而有利于短穗花鼓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三)进课堂和社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忙碌的学习和工作使得颈椎病、糖尿病、失眠、癌症、抑郁症等成为了现代都市的常见病,不管是现在的小孩还是大人,都有自己的苦恼,小学生的作业是有增无减,中学生和高中生还要面临中考、高考,这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也许还会影响你的一生,成年人还要考虑升职、加薪,结婚还要考虑买房、买车等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在无形之中就加大了当代人生活的压力,我国中小学生的近视率是逐年升高,面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在相关地区可以把短穗花鼓作为学校课余时间的活动内容,小学生可以在体育课里抽出一定时间来学习短穗花鼓,既有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了解,又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在中学和高中,可以把短穗花鼓作为选修的内容,这样可以增加学生们对短穗花鼓的兴趣。除了学生是国家发展重视的群体外,中老年人也是国家不可忽视的一个庞大群体,现在的中老年人都想开了,有一个好的身体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在养生方面都是十分在意的,笔者认为,把短穗花鼓引进社区,是最好的一个办法,既可以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又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还能培养对短穗花鼓的兴趣,为短穗花鼓的普及、传播和交流提供有力的帮助。(四)树立正确保护观念民间艺术生于民间,长在民间,是民间的土地滋养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短穗花鼓就是长在齐鲁大地上的一朵奇葩。近年来,东营市广饶县政府对这一民间艺术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整理,通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资金、确定传承人等措施来保障短穗花鼓的传承和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