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荀子和我眼中的庄子,及读庄子有感_第1页
我眼中的荀子和我眼中的庄子,及读庄子有感_第2页
我眼中的荀子和我眼中的庄子,及读庄子有感_第3页
我眼中的荀子和我眼中的庄子,及读庄子有感_第4页
我眼中的荀子和我眼中的庄子,及读庄子有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眼中的荀子诸子百家中,我比较喜欢荀子,他既是思想家,又兼长于文学,在战国诸子中,他对后世影响最深。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其中有错误和不到之处,请老师见谅。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藉也有相当的贡献。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

《史记•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于五十年始来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最后老死于楚国。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他以孔子、仲弓的继承者自居,维护儒家的传统,痛斥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为“贱儒”,对子思、孟子一派批评甚烈。其对孔子思想有所损益,政治思想中突出强调了孔子的“礼学”,颇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都出于荀子门下,并非完全偶然。由于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的时代,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这使得他不仅能采纳诸子思想,又可以进行批判和比较,所以荀子的思想非常丰富。可以说,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树。读完荀子的《修身》、《不苟》,感觉君子确实很好、很可爱,也确实很难做。先来看看君子的表现:行为恭敬且内心忠信,讲究礼义且关爱他人,横行天下,虽然困于蛮荒的四夷,一定被当做贵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端庄厚道诚信,守法明察懂理,横行天下,虽然困于蛮荒的四夷,一定被重用。君子贫穷时有志气,富贵时很恭敬;安逸时血气不惰,劳累时容貌不枯;发火时不过分惩罚,高兴时不过分赏赐。君子容易交接却不可亵渎,容易敬畏却不怕威胁,害怕祸患却不怕为义而死,想发财却不投机倒把,结交朋友却不互相勾结,能够辩论却不强辞夺理。君子宽厚而不懈怠,有棱角却不伤人,有辩才却不争论,明察秋毫却不偏激,特立独行却不盛气凌人,坚强不屈却不简单粗暴,顺从柔和却不随波逐流,恭敬谨慎而能并包兼容。好了,先打上这些。荀子眼里的君子,远远不至这点要求呢。晕了吧?我也晕!感觉做到这些就绝对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那么,君子是怎样练成的?荀子说首先要有个好的态度:真正能指出缺点而批评咱的人,是咱的老师;真正能指出优点而表扬咱的人,是咱的朋友;阿谀奉承咱的,是咱的敌人。所以要追求善良永不满足,听到批评能戒掉恶习,这样,想不进步都不可能。其次要讲究途径:礼义是不二法门!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凡用血气、志意、知虑(包括IQ和所有的非智力因素),从礼入门就是康庄大道,否则就会完蛋。衣食住行,讲礼就和,不讲礼就掉到陷阱了生出许多毛病;言行举止,讲礼就雅,不讲礼就庸俗粗野。君子要治气、养心。血气刚的以柔调和;虑多而深的化繁为简;勇猛戾气的引上正道;敏捷轻快的节制动静;狭隘褊小的廓以广大;意志卑下迟钝贪利的促其振作引向崇高;庸俗散漫的用师友约束;怠慢轻佻的昭之祸灾;忠厚愚笨的开发智力引其学礼。要想学礼,那是要经师的,不恭恭敬敬地向老师学是不行的。没有老师,那就是盲人观色、聋子听雷。因为荀子我就是老师。嘿嘿。要学礼,还是百善孝为先。孝敬老者,青壮年人就愿意与你交往;不看不起穷人,显达的人就会与你交往;默默地广施恩惠而不求别人有什么回报,贤愚不肖者都会一心一意听你的。君子有此三种德行,虽然有大的祸患,老天爷会让你毁灭吗?再次君子要有所不为:君子恭敬,不是不如普通人;君子低头,不是装孙子;君子不如小人动手,不是恐惧。这是君子独修其身,不想得罪普通人罢了。天道深远而不可知,所以君子将有所不为。公孙龙、慧施之流的"白马非马"、"坚白"、"同异",很牛的理论,然而君子不与他辩论,该打住了。吉尼斯纪录,很雷的行为,然而君子不做这样的事情,该打住了。小沈阳的小品,很搞笑的艺术,然而君子不喜欢,人妖式的哗众取宠,也该打住了。洋人的自然科学,很管用的,然而君子不要去学习,这太不可思议,应该废止。西方的政治体制,很富民强国,然而不是共产主义……荀子还说,君子要不苟(苟,意为不合理),一丝不苟!难度系数高但不合乎规范的动作,不要做;明察秋毫但不合乎规范的的辩论,不要说;名扬四海但不合乎规范的的事情,不要做;当然,点击率高但哗众取宠的文章,也不要写。君子所作所为一定要恰当规范,这样才珍贵!当然,要做到礼义,关键还要有君子之心君子不一定是聪明人,也不一定是富人,更不一定是老人。君子关键在于有一颗修炼到极致的心!君子之心需要修炼,最根本最要紧的就要讲究一个诚字。心诚则灵。有了诚心就会以仁为操守,以义为行为。要诚心守仁,诚心行义,最关键的是要慎独。独处的时候是最大的考验。从大的方面说,君子的心是敬天而正直的,从小的方面说,君子是敬畏礼义而有气节的。聪明就能触类旁通,愚笨就忠厚端正遵守法度;被重用就恭敬不放纵,不被重用就顺天应运端庄自重;欢喜时就融融泄泄,忧愁时就淡然处之;发达的时候就文质彬彬明如三光(日月星),穷困时能摆下位置简约而祥明其道。不诚者是不能独自行事的,不诚就不能“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不诚的话,父子也会疏远,君臣也会背叛,更不要说教化天下万民了。最后,说说做君子的好处。君子最少能求良心之安,心地坦荡天自宽。当然,这点好处好像不足以吸引人,于是荀子又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有人富有却成为钱的奴隶,有人当官却成为权利的奴隶,有人被酒色所迷却成为酒色的奴隶。君子自然不会这样的,有了钱他会搞个基金做善事,有了权他会为人民服务,总是十分淡定地面对一切。有了这种心态,荀子就说,君子求财求利却不偏执不计较,能早离灾害,能免受污辱,其践行礼义时却表现出大智大勇。当然,一个人如果成为君子,那么说人好话也不是屁精;说人坏话也不是人身攻击;自我表扬也不是吹牛;随着时势变得柔弱也不是胆小;随时势变得刚猛坚毅所向披靡也不是骄暴。大概这就是“从心所欲而不愈矩”了。除此之外,君子不过是等待有显达之日罢了。如果没有显达之时,那就默默无闻过一辈子吧。荀子对君子的看法大致如上所述。但是,荀子对君子的论述比较芜杂,还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他说愚人也可以做君子,后来却又说君子应该善于化繁为简,当然这不是愚笨之人所能做到的。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荀子身居要职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他所提的观点不是来约束自己,而是来苛求大众的。从他否认自学成才,肯定君子能够横行天下,就可以看出他趾高气扬的嘴脸,和愚弄百姓的意图。尤其是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把诸子批的一无是处,就是典型的文化霸权主义。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当一个人处于功利社会之中的时候,当一个君子处于腐败的官场之中,当一个本来可以发出正常声音的文人处于极度的文化专制之下,靠心中的诚字就可以解决问题?我不相信!君不见文革之中有多少夫妻父子划清界限反目成仇,君不见全国人民不明是非打倒孔孟,君不见郭沫若写的“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这么个文豪也破口大骂,斯文扫地),君不见假学术假论文假大师横行霸道……月缺始终认为,没有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君子是会灭种的。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事物都有产生、发展、高潮、消亡的规律呢。荀子说:人性本恶。月缺说:人最最基础的本能是趋利避害!最后,介绍一段荀子的话:一般人所厌恶的,我也厌恶,对那些富贵者一律要傲视,对那些贫贱者一律要屈就。这断不是真正的大仁大义者所为,是大奸大恶者欲欺世盗名啊!这个太危险了“其文则汪洋,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是鲁迅对庄子做出的评价,庄子的弟子魏牟则说庄子的思想“无南无北,奭shi然四解,瀹yue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道”。可以说,庄子是我们智慧的开发者,文学的引路人。走向逍遥庄子是战国时代宋国蒙地的一位读书人,其活动年代大致与孟子、惠施同时。庄子家境贫寒,早年曾出任过漆园吏,后来不再出仕,布衣终生。在中国古代,“士之失仕尤农之失耕”,不入仕途,没有俸禄,便失去了生活的经济来源,生活的困苦是可想而知的。为了维持生存,庄子钓过鱼,编织过草鞋,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还要靠借贷度日。他住在穷街僻巷,看起来面黄肌瘦,显得非常疲惫。庄子不入仕途是入仕无门的缘故么,虽是一个没落贵族,在他一生中却不乏进阶为官、食禄千钟的机会,像他这样富有才华又周游过列国的人,是各国网罗拉拢的对象是完全可能的,显然他并不是入仕无门。而是自愿放弃仕途的,追究原因要看他处曾的情境。能仕而不仕,自愿放弃仕途,这是典型的隐士行为,后人往往据此认为庄子是弃世的隐士。不入仕途的原因是品格高洁,尘埃富贵。但庄子弃仕并非弃世,他不入仕途不能说明他没有救世的愿望,和一般遁迹山林、与世隔绝的隐士不同,庄子始终生活在人群之中,他不但和朋友、弟子探讨人生的各种问题,还周游列国,频繁与各国君主会晤交谈。从庄子与楚威王使者对话中,一句“宁生而曳尾涂中”可以看出庄子不入仕途不是因为不想为,而是考虑到生命之虞不敢为,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说明苟全性命于乱世,是保全生命待时而出的权宜之计,他是有用世之心而无法用世,有救世理想而不能实现,所以他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士有道德而不能行,惫也”是他内心真实的写照。当人用世之心不泯,无法忘却尘世时,那么即便他回归自然,独处山林,在远离尘嚣的高山丛林,依然不能彻底摆脱痛苦的侵扰。庄子曾叹:广阔的山林,优美的环境,但若心神不畅,精神便不能享受。“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庄子抑郁愁闷的呼吸,不是身临其境,又怎会有如此之深的感触!可见,如果任这种”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戚”的状况持续下去,那人的精神非得因长期压抑而崩溃,痛苦愈深寻求解脱之道愈切,为了排遣内心的焦灼和忧虑,庄子开始寻求精神出路的探索。在《逍遥游》中,庄子写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徙于南冥不畏路途遥远,然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在没风的日子里,大鹏如图搁浅的船舟陷入了困境,非但达不到理想,还要见笑于在蓬蒿中腾跃而上、决起而飞的小雀。这是大鹏的悲哀,也是一个胸怀凌云大志的人士的悲哀!在古社会,信奉儒家思想的士人,其最高理想是治国平天下,可是他们救世理想的实现却有待于时。如果时运不济别说救世理想得不到实现,就连日常生计都要成问题。多少士人一辈子怀才不遇,在悲叹惆怅中了却残生。大鹏也是庄子痛苦人生的真是写照。庄子以精神超越为特征的逍遥学说曾经抚慰了千百万颗痛苦的灵魂,但这却是他在痛苦中精神探索的结果。庄子的痛苦来自现实和理想无法调和的矛盾。虽然庄子和老子齐名,但他并非一开始就信奉道家虚静无为,而是受教于儒家弟子颜回门下。而凡是忠实信奉儒家救世理想的人大多无法摆脱陷入困境难以自拔的苦恼。正是社会理想的破灭,导致他思考,促使他醒悟,最终皈依了老子大道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淡泊无为、游心大道为特征的逍遥人生理想。从救世走向逍遥,正是庄子从痛苦中寻求解脱的精神探索历程。而这个过程,则是他致力于摆脱人生困境的过程。最终他跳出了四种限制,那就是空间、时间、生死、义利。庄子和惠子在讨论有用无用的问题上便体现了他们的差异。惠子说:“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塗,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在惠子眼里,大樗树既不能生长果实,又不能制作建材,是大而无用之物。但庄子却并不这样认为,说从自然逍遥的观点看,这棵大树枝叶茂盛,婆娑荫映,蔽日来风,给人们提供了赏心悦目的憩息环境,怎能说是无用的呢?从保全生命的角度看,这课大樗chu树正是因为世俗之人以为无用而免去了刀斧之灾,因此而得尽其天年,哪里还会有什么困苦呢?可见理解庄子需要超越常态的思维方式,摆脱狭隘的功利观念。逍遥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功、无名、无己是至人的本质特征,至人不是神仙,脱去那神秘的外衣,至人实质上是通晓万物的本性,顺应自然变化的达道之人。庄子对弟子所言“顺其自然方能免于祸患,顺着时令变化不止于一端,时进时退,顺和自然,神游于无为之境,不被外物役使”说的就是圣人体道而胜物,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意思。物物而不物于物,身处现实的物质世界,精神却游离物质之外,不为外物所役。庄子的逍遥理想,实质上是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所以,逍遥的境界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仙境天国,而是通达之人的内心世界,任何人只要摆脱了功名利禄的束缚,忘怀世间的毁誉得失,超越了一己的生死界限,胸怀就会变得宽广,心灵就会变得澄明,精神也就能获得超然物外、怡然自适的逍遥。庄子的逍遥理论是面对人生的痛苦指出的精神出路,万物皆有所待是庄子的现实人生观。庄子并不回避人生的痛苦,在他冷峻目光的审视下,世界充满了物欲,人一受其成形,便为世俗价值所左右,人的一生与物相刃相靡为物所役的一生。“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NIE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是人生的悲剧命运。而对人生的痛苦寻求解脱,这是一切伟大哲学的起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