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华杰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华杰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华杰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华杰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华杰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华杰高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总分35分)1.(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当下,不管是从诗人队伍的规模、诗歌创作和阅读的数量,还是诗歌朗诵、诗歌分享等各类活动的举办情况等方面考察,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被寄予如此盛大的厚望。但是我们也能清晰地感觉到,在创作、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大相径庭的评价好在,在融媒体时代,我们正在以互联网为载体,还是从精神内核上,诗歌与融媒体是一种高度契合的关系,与诗歌的传播规律和精神实质遥相呼应。融媒体已经深刻影响了诗歌创作、评价、阅读和传播体系,在客观上已经优化了诗歌经典化的路径,还是融媒体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体现读者的审美趣味,能够准确地“计算”出诗人、评论家和读者之间最大公约数,迅速发现最为贴近同时代人内心情感的诗意。在传统传播媒介下,诗歌经典化的三个重要环节是选本、批评和文学史著作。在融媒体阶段,诗歌经典化的路径发生了重要变化,融媒体诗歌选本的覆盖面远远大于纸质的出版物,编辑成本也会大大降低。在融媒体环境中,在履行编辑的职能(选择、优化和推荐诗歌)时更加准确地反映诗坛主流声音,在融媒体时代批评功能呈现了更强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更加有效地实现了批评的意义,互联网出版率先打破的是批评的门槛,真正实现了人人可以参与的文学作品传播流程,互联网超文本链接可以丰富文学史著素材,颠覆性地提高了作品的检索性,融媒体时代,诗歌经典化的速度和效率相比于传统手段有了几何级数的增长(摘编自金石开《融媒体和新诗共识的可能性》)材料二:在融媒体时代,诗人们要掌握互联网传播的技巧,更要了解传播媒介的变化对创作的影响,这样融媒体才能真正地助长诗歌事业。首先,我们应该回到一个常识,诗歌的生命在读者那里。诗人创作了诗歌,并通过读者的传播与阅读,进入读者的词汇库中,诗歌的生命才真正形成。应提倡诗歌创作要以读者为中心,反对把读者称为“他们”、自娱自乐、故弄玄虚的小众化、圈子化的诗歌创作倾向。诗歌作为文学的“先锋队”,“让人民成为滋养诗歌创作的源头活水,让诗歌成为照亮人民心灵的艺术火炬”。虽然诗歌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可阐述性”更多免费优质滋元可家威杏MXSJ663当然,诗歌的大众化并不是要诗人在创作中放弃写作的难度,一味地写“口水诗”。当我们回顾诗歌史中的经典之作,大多数情况下,“有难度的写作”与“群众喜闻乐见”并不冲突。即使是那些极具“难度”的经典,依然能够读出其中的美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但大众的口味从来不是某条单一途径能够塑造的。也就是说,读者的审美标准来自现实生活,当我们谈论读者时,并不是特指那些没有经过任何文字训练的人其次,诗人应该是生活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旁观者,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人,而不是躲在房间里过着二手生活、为自己的个人化写作洋洋得意的人。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诗人几乎毫无例外地诞生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怀着对国家、对民族、对生活的拳拳之心,然后才成为诗人。在推进新时代建设的道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用诗歌表达出不同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融媒体建设,关注新时代的媒介特点,深入思索新时代诗歌的传统与创新、格局与方向等问题,促进我国诗歌事业的繁荣发展。(摘编自《融媒体与诗歌的生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当下,对新诗在创作、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的评价反差很大,预示诗歌回暖现象的到来。B.在融媒体时代,融媒体深刻影响诗歌创作、评价、阅读和传播体系,实现了诗歌经典化。C.极具“难度”的经典诗歌更能激发普通读者的阅读美感,提升他们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D.诗人在新时代应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用诗歌形式表达出新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需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融媒体在大面积体现读者审美趣味和引导读者对诗歌进行严肃的评价上具有重大作用。B.网络诗歌的繁荣证实了互联网共享、互动、协同的理念,与诗歌传播规律和精神的呼应。C.作者分析诗歌大众化和写作难度化的关系,认为以读者为中心是解决诗歌创作的有效途径。D.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诗人可以通过诗歌谋生,说明以诗人为职业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相关观点的一项是A.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语言的所有最为纤细的根茎生长在民族精神力量之中。”B.古罗马奥维德:“诗歌能使伟大的业绩永垂青史,使英名代代相传。”C.司马迁:“以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D.宋代惠洪:“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则易之。”(4)融媒体是如何更便捷和准确地优化诗歌创作路径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述。(5)1942年,毛泽东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文艺大众化”的文艺思想。请结合材料谈谈诗人如何实现诗歌的“大众化”。2.(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文本一:(马斯洛娃案件审讯后的第二天)等到聂赫留朵夫同陪审员们一块儿走进法庭,昨天的那种程序就开始了,又是大叫一声:“升堂!”那三个衣领绣花的人又登上高台,陪审员们又在高背椅上坐下,又是那几个宪兵,又是那个司祭。开庭前的种种准备工作也跟昨天一样(只是陪审员的宣誓和庭长对陪审员的一番交代免掉了)。今天审理的是一个撬锁窃盗案。被告由两个手握拔出鞘的军刀的宪兵押上来,是一个二十岁的孩子,生得瘦伶伶的,脸色灰白,脱了血色,皱起眉头瞧着走进法庭的人。这个孩子被控同一个伙伴扭开一个堆房的锁,从那里偷出几条旧的粗地毯,这个孩子同肩上扛着粗地毯的伙伴正在走路,却被一个警察拦住。这个孩子和他的同伙就立刻认罪,已经在监狱里死掉,现在只剩下孩子一人受审。那几条旧的粗地毯放在物证桌上。这个案子的审讯工作完全像昨天一样,有供词,有罪证,有证人的宣誓,有审问,有追根究底的盘问,总之各种花样无不齐备。充当证人的警察每逢庭长、公诉人、辩护人问他话,老爷,”或者“我不知道,”然后又是“是,老爷”……不过,人们还是可以看出他怜惜那个孩子,不乐意讲他逮捕孩子的情形。另一个证人是失主,年老的房产主,那几条粗地毯就是他的。他分明是肝火旺的人,他很不高兴地承认说是他的。可是等到副检察官开始问他打算拿那些粗地毯做什么用,他是不是很需要那些东西,回答说:“滚他娘的吧,这些粗地毯。我根本用不着这些东西。要是我早知道它们会惹出这么多的麻烦,那我非但不会找它们,哪怕倒贴两张也成,免得让人家硬拉到这儿来受审。光是坐马车我就差不多花掉五个卢布了。况且我的身体也不好。我有疝气病证人们是这样说的。至于被告本人,对所有的罪行一概招认,像被捉住的小野兽那样茫然失措地四下里张望案子是清楚的,可是副检察官仍旧像昨天那样耸起肩膀,提出一些巧妙的、意在引诱狡猾的犯人上钩的问题。他在发言中证实这个盗窃案是在一个住人的地方犯下的,而且是扭开锁进去的,因为这个缘故那个孩子应当受到最重的惩罚。庭长也像昨天那样扮演着公正无私的角色,向陪审员详细解释和开导一些他们本来就知道,而且也不可能不知道的事情。法庭也像昨天那样有好几次宣布审讯暂停,民事执行吏就又吆喝一声:“升堂!”两个宪兵就又坐在那里,握着拔出来的军刀吓唬犯人从这个案子的审讯可以了解到这个孩子原本由他父亲送到一个卷烟厂里去做学徒,在那里过了五年。今年厂主和工人们发生纠纷以后,他被厂主辞退,比他失业更早。有一天晚上他们两个人喝醉酒,扭开锁,被关进监狱。钳工在候审期间死掉了。现在这个孩子就作为社会必须与之隔绝的危险人物受到审判。“要说他是个危险的人物,那也跟昨天那个女犯人倒不相上下,”聂赫留朵夫听着法庭上人们所说的话,“他们危险,那么我们就不危险?……我自己就是个好色之徒,骗子,所有我们这班人,不但不藐视我,反而尊敬我。那么我和我们这班人就不危险?”“其实,事情明明白白,这个孩子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坏蛋,也无非是因为他处在会产生这种人的条件之下罢了。因此,看来事情很清楚:为了不要再有这样的孩子“可我们是怎么办的呢?我们把他关进监牢里,使他处在十分闲散的条件下,或者要他从事于对健康极其有害而且无意义的劳动,然后由国库出钱把他同最腐败的人混杂在一起从莫斯科省流放到伊尔库茨克省去。”“我们非但不去做任何事情来消除产生这种人的条件,反而一味鼓励那些制造这种人的机构……”“是啊,当初他家里穷得把他从乡村送到城里来。自从他像个小野兽似的在城里住下,过学徒的生活,而且给师傅们跑街买东西的时候起,有心怜悯他的人却始终一个也没出现过。刚好相反,他从师傅和同事口里听到的,抑无非是‘谁会骗人,谁会骂人,谁会打架“到后来,对健康有害的工作、酗酒、放荡等,害得他生了病,他就糊里糊涂,昏头昏脑,毫无目的地在城里流浪,一时莽撞,从那儿拿走了几条谁也不需要的粗地毯。可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这班衣食饱暖、家财豪富、受过教育的人,却要惩罚这个孩子。”聂赫留朵夫专心思考这些事,已经不再听庭上的审问。在他脑子里展开的这些思想使得他自己也心惊胆战。他暗自惊讶,不明白他以前怎么会没有看清楚这种事(节选自《复活》,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出版,有删节)文本二:无论什么样的读者,他们对小说那样的大部头作品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得通过这一途径来实现:识别作品中那些重复出现的现象从细小处着眼,我们可以看到语言成分的重复:词、修辞格、外形或内在情态的描绘;以隐喻的方式出现的隐蔽的重复则显得更为精妙。从大处看,由一个情节或人物衍生的主题在同一文本的另一处重复出现。最后,作者在一部小说中可以重复他其它小说中的动机、主题、人物或事件。(节选自《小说与重复》,有删节,作者:J•希利斯•米勒)(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活动内容,一方面让读者明白孩子之所以“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向我们展示了更广阔的社会背景。B.作者列出粗地毯具体价格,意在说明孩子与伙伴偷盗的物品价值不大,但这两人最后却一人死亡、一人面临“最重的惩罚”C.小说描述那个孩子是“极其平常的人”,除了说明孩子不是“危险人物”外,可能还有深层的含意:这个孩子的遭遇在当时的社会D.作者运用了容貌、服饰、神态等肖像描写和比喻、夸张的手法,以形传神,生动地刻画了那个孩子的形象。(2)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大卫•科波菲尔)也采用了这一人称和视角。B.托尔斯泰善于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和分析,展现人物心灵变化的过程,评论家称其为“心灵辩证法”C.文本一作者借聂赫留朵夫的思考,探讨“消除产生这种人的条件”的问题,表现了作者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D.《复活》后文说,一般所谓的刑事犯的遭遇“还能多多少少见到一点依照法律办事的影子”,可见庭长,马斯洛娃等的刑事案件,是依照法律办案的。(3)鲜明的对比和辛辣的讽刺是《复活》突出的艺术特点,请从对比角度赏析文本一的讽刺艺术。(4)文本一中多处出现“重复”,请结合文本二,分别从语言、人物、情节等角度分析这些“重复”的作用。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总分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节选自《兼爱》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B.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C.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D.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察乱何自起”的“当”与《登泰山记》“僻不当道者”的“当”含义一样,都为“对着,面对”的意思。B.大夫,古代职官的级名。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遂称一般任官职者为大夫。C.家,卿大夫的封地。因此,春秋时代卿大夫封地的官员称为“家君”D.子墨子,前一个“子”是先生、老师的意思,表敬称。《墨子》一书是墨子弟子所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通过假设论证指出天下动乱不休的起因就在于人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B.《墨子》说理语言浅显且正反论说,这种文风与墨家思想的受众是中下层人民有关。C.节选部分论述了“兼爱”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及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D.墨子的“兼相爱”与“交相利“密切结合,认为“爱人”就是要“利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②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5)《说文》解释“兼”的含义是“一手持二禾”:一只手握住两根稻秆。细读文本,谈谈你对选文“兼爱”内涵的理解。三、诗词鉴赏(本题共1小题总分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病马杜甫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注】这首诗大约写于乾元二年(759),当时诗人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当时属唐朝边境地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为“咏物”而视角各异,陆游《卜算子•咏梅》运用第三人称,杜诗以第二人称抒情达意,生动而饶有趣味。B.前两联语意紧密相承,“老”承“久”,“岁晚”承“天寒”,又写出了它现在的状态。C.颈联写此马的毛发、骨相等资质绝非平常之辈,但它在我面前一直十分温顺驯服,对我非常忠诚D.同是“沉吟”却意味不同。曹操在《短歌行》中因思慕贤才而沉吟,杜甫因感动于此马为物虽微但对我情意深厚而沉吟。(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杜甫以马自况之作,请结合诗句对这一观点简要分析。四、默写(本题共1小题总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春江花月夜》中“,”两句,表达了对人生易逝、自然永恒的感叹,富有哲理性。(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句写词人与妻子相见却不相识的悲痛;“”句则形象表达出词人思念妻子的伤痛欲绝之情。(3)同学小明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认为自己没有出路,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将会用《将进酒》中“,”两句开导他。五、语言表达(本题共1小题总分20分)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近日,一批老科学家留下的手稿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其中《微分方程笔记》,每一个字都工整得有如印刷体;有著名植物分类学家王文采院士的手绘彩色植物图,每一幅图都【乙】跃然纸上,不逊于工笔画作;还有数学家周毓鳞院士的书信,信中对后生晚辈的【丙】垂问具体到“另起一行的数学公式是否该退两格”的问题……这些手稿折射出老一辈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实际上,这些手稿的流传,得益于一项抢救历史资料的工作,着眼于80岁以上、学术经历丰富、功勋卓著的老科学家,力求真实反映自【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情况,丰富我国的科技史文献。截至统计时间,采集工程已经搜集到600余位科学家的手稿、书信等实物原件7万余件,初频、音频等数字化资料数十万卷。研究这些资料,不仅能了解科学家的学术成长历程,又能厘清中国现代科学发展的脉络。(1)对文中画横线处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处,将“《微分方程笔记》”的书名号去掉。B.【乙】处,将“跃然纸上”改为“呼之欲出”。C.【丙】处,将“垂问”改为“指导”。D.【丁】处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改为“20世纪20年代”。(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7.(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冷冻一般指将食物放入冰箱冷冻区保存,而速冻则是指快速地把食品温度降低到远低于水的冰点(通常在﹣18℃以下),速冻和冷冻都会影响食物的口感吗?事实证明会影响,对口感的影响更加明显。如果速冻,食物中的水分则会进入一个“过冷”的状态。此时食物中形成的冰晶很小,不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速冻能够最大程度保证食物的营养及口感。但是对于冷冻来说,因为食物温度降温慢,食物中的水也会形成大块冰晶,从而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再者,因为家庭制作条件所限,会存在一定的微生物污染。而且,可能存在交叉污染,相较而言,速冻食品在原料、加工、运输等步骤都必须符合卫生规范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冷冻食品如果经过反复解冻、冷冻,危害人体健康。比如研究人员曾经将同一块鲜肉反复解冻、冷冻了4次,并在每次解冻后进行采样,经过解冻、冷冻的鲜肉菌落总数竟然达到了最初的15倍。(1)下列句子中的“交叉”和文中加点处的“交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可以说,梁山港正是瓦日铁路与京杭大运河的黄金交叉点。B.他穿着一身工装,正面坐着,双臂交叉C.此次降雨是南下的冷气流与北上的暖气流交叉碰撞的结果。D.核酸、抗原检测交叉进行,可以发挥两种手段各自的优势。(2)请结合文本向大家科普家用冰箱冷冻食品的常识,要求表达简洁清晰,不超过30个字。六、作文(本题共1小题总分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好的表达需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好的表达要符合情境,恰到好处。好的表达能够彰显一个人的学识和高度,能够唤醒沉睡的人,能够营造温馨的氛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2023-2024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华杰高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总分35分)1.(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当下,不管是从诗人队伍的规模、诗歌创作和阅读的数量,还是诗歌朗诵、诗歌分享等各类活动的举办情况等方面考察,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被寄予如此盛大的厚望。但是我们也能清晰地感觉到,在创作、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大相径庭的评价好在,在融媒体时代,我们正在以互联网为载体,还是从精神内核上,诗歌与融媒体是一种高度契合的关系,与诗歌的传播规律和精神实质遥相呼应。融媒体已经深刻影响了诗歌创作、评价、阅读和传播体系,在客观上已经优化了诗歌经典化的路径,还是融媒体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体现读者的审美趣味,能够准确地“计算”出诗人、评论家和读者之间最大公约数,迅速发现最为贴近同时代人内心情感的诗意。在传统传播媒介下,诗歌经典化的三个重要环节是选本、批评和文学史著作。在融媒体阶段,诗歌经典化的路径发生了重要变化,融媒体诗歌选本的覆盖面远远大于纸质的出版物,编辑成本也会大大降低。在融媒体环境中,在履行编辑的职能(选择、优化和推荐诗歌)时更加准确地反映诗坛主流声音,在融媒体时代批评功能呈现了更强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更加有效地实现了批评的意义,互联网出版率先打破的是批评的门槛,真正实现了人人可以参与的文学作品传播流程,互联网超文本链接可以丰富文学史著素材,颠覆性地提高了作品的检索性,融媒体时代,诗歌经典化的速度和效率相比于传统手段有了几何级数的增长(摘编自金石开《融媒体和新诗共识的可能性》)材料二:在融媒体时代,诗人们要掌握互联网传播的技巧,更要了解传播媒介的变化对创作的影响,这样融媒体才能真正地助长诗歌事业。首先,我们应该回到一个常识,诗歌的生命在读者那里。诗人创作了诗歌,并通过读者的传播与阅读,进入读者的词汇库中,诗歌的生命才真正形成。应提倡诗歌创作要以读者为中心,反对把读者称为“他们”、自娱自乐、故弄玄虚的小众化、圈子化的诗歌创作倾向。诗歌作为文学的“先锋队”,“让人民成为滋养诗歌创作的源头活水,让诗歌成为照亮人民心灵的艺术火炬”。虽然诗歌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可阐述性”当然,诗歌的大众化并不是要诗人在创作中放弃写作的难度,一味地写“口水诗”。当我们回顾诗歌史中的经典之作,大多数情况下,“有难度的写作”与“群众喜闻乐见”并不冲突。即使是那些极具“难度”的经典,依然能够读出其中的美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但大众的口味从来不是某条单一途径能够塑造的。也就是说,读者的审美标准来自现实生活,当我们谈论读者时,并不是特指那些没有经过任何文字训练的人其次,诗人应该是生活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旁观者,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人,而不是躲在房间里过着二手生活、为自己的个人化写作洋洋得意的人。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诗人几乎毫无例外地诞生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怀着对国家、对民族、对生活的拳拳之心,然后才成为诗人。在推进新时代建设的道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用诗歌表达出不同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融媒体建设,关注新时代的媒介特点,深入思索新时代诗歌的传统与创新、格局与方向等问题,促进我国诗歌事业的繁荣发展。(摘编自《融媒体与诗歌的生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当下,对新诗在创作、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的评价反差很大,预示诗歌回暖现象的到来。B.在融媒体时代,融媒体深刻影响诗歌创作、评价、阅读和传播体系,实现了诗歌经典化。C.极具“难度”的经典诗歌更能激发普通读者的阅读美感,提升他们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D.诗人在新时代应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用诗歌形式表达出新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需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融媒体在大面积体现读者审美趣味和引导读者对诗歌进行严肃的评价上具有重大作用。B.网络诗歌的繁荣证实了互联网共享、互动、协同的理念,与诗歌传播规律和精神的呼应。C.作者分析诗歌大众化和写作难度化的关系,认为以读者为中心是解决诗歌创作的有效途径。D.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诗人可以通过诗歌谋生,说明以诗人为职业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相关观点的一项是DA.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语言的所有最为纤细的根茎生长在民族精神力量之中。”B.古罗马奥维德:“诗歌能使伟大的业绩永垂青史,使英名代代相传。”C.司马迁:“以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D.宋代惠洪:“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则易之。”(4)融媒体是如何更便捷和准确地优化诗歌创作路径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述。(5)1942年,毛泽东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文艺大众化”的文艺思想。请结合材料谈谈诗人如何实现诗歌的“大众化”。【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精确把握重要信息,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说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观点,理解选项中的论据,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解答】(1)A.“对新诗在创作、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的评价反差很大。材料一第一段“不管是……诗坛内外都清晰地感觉到诗歌回暖现象的到来:没有一种文体能像诗歌这样,被寄予如此盛大的厚望,当下也没有一种文体能像新诗这样、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引起如此激烈的争论”,诗歌的回暖到来与对新诗评价的反差没有直接关系;B.“融媒体……实现了诗歌经典化”错。材料一第二段“不管是从形式上,诗歌与融媒体是一种高度契合的关系、促成诗歌共识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C.“极具‘难度’的经典诗歌更能激发普通读者的阅读美感,提升他们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错,普通读者在专业解读的帮助下。当然,读者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诗歌阅读能力”,且需要读者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D.正确。故选D。(2)C.“作者分析诗歌大众化和写作难度化的关系,认为以读者为中心是解决诗歌创作的有效途径”错,一味地写‘口水诗’,会很容易看到,‘有难度的写作’与‘群众喜闻乐见’并不冲突,普通读者在专业解读的帮助下。当然,读者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诗歌阅读能力”,作者分析诗歌大众化和写作难度化的关系,并不是要放弃写作的难度。故选C。(3)材料二论述以读者为中心的创作观。A.论述语言和民族历史文化的紧密关系;B.强调诗的作用和意义;C.论述文学和生活的紧密关系。D.论述创作要与读者的接受程度联系起来。可体现以读者为中心的创作观。故选D。(4)融媒体更便捷和准确地优化诗歌创作路径:①材料一第三段“这种‘路径优化’的首要因素,还是融媒体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体现读者的审美趣味、评论家和读者之间最大公约数、迂回的诗歌鉴赏趣味凝固稳定。据此分析出,融媒体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体现读者的审美趣味,贴近同时代人内心情感;②材料一第四段“在融媒体环境中,可以更好地汇聚专家意见、优化和推荐诗歌)时更加准确地反映诗坛主流声音。据此分析出,融媒体更加准确地反映诗坛主流声音;③材料一第四段“在融媒体时代批评功能呈现了更强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更加有效地实现了批评的意义。据此分析出,融媒体更加有效地实现了批评的意义。(5)①材料二第二段“应提倡诗歌创作要以读者为中心,反对把读者称为‘他们’、故弄玄虚的小众化。诗歌作为文学的‘先锋队’,‘让人民成为滋养诗歌创作的源头活水。据此分析出,诗人应该具备以读者为中心的创作观;②材料二第四段“诗人应该是生活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旁观者,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人、为自己的个人化写作洋洋得意的人”。据此分析出,诗人应该投身到新时代社会生活中;③材料二第五段“关注新时代的媒介特点,深入思索新时代诗歌的传统与创新,从而推动基调明亮、人民喜爱,促进我国诗歌事业的繁荣发展”。据此分析出,诗人要努力挖掘生活的诗意。答案:(1)D(2)C(3)D(4)①融媒体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体现读者的审美趣味,使诗歌鉴赏趣味凝固稳定;②融媒体更加准确地反映诗坛主流声音;③融媒体更加有效地实现了批评的意义。(5)①诗人应该具备以读者为中心的创作观,在观念上进行革新,吸取写作的源头活水,满足大众对艺术的追求。【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2.(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文本一:(马斯洛娃案件审讯后的第二天)等到聂赫留朵夫同陪审员们一块儿走进法庭,昨天的那种程序就开始了,又是大叫一声:“升堂!”那三个衣领绣花的人又登上高台,陪审员们又在高背椅上坐下,又是那几个宪兵,又是那个司祭。开庭前的种种准备工作也跟昨天一样(只是陪审员的宣誓和庭长对陪审员的一番交代免掉了)。今天审理的是一个撬锁窃盗案。被告由两个手握拔出鞘的军刀的宪兵押上来,是一个二十岁的孩子,生得瘦伶伶的,脸色灰白,脱了血色,皱起眉头瞧着走进法庭的人。这个孩子被控同一个伙伴扭开一个堆房的锁,从那里偷出几条旧的粗地毯,这个孩子同肩上扛着粗地毯的伙伴正在走路,却被一个警察拦住。这个孩子和他的同伙就立刻认罪,已经在监狱里死掉,现在只剩下孩子一人受审。那几条旧的粗地毯放在物证桌上。这个案子的审讯工作完全像昨天一样,有供词,有罪证,有证人的宣誓,有审问,有追根究底的盘问,总之各种花样无不齐备。充当证人的警察每逢庭长、公诉人、辩护人问他话,老爷,”或者“我不知道,”然后又是“是,老爷”……不过,人们还是可以看出他怜惜那个孩子,不乐意讲他逮捕孩子的情形。另一个证人是失主,年老的房产主,那几条粗地毯就是他的。他分明是肝火旺的人,他很不高兴地承认说是他的。可是等到副检察官开始问他打算拿那些粗地毯做什么用,他是不是很需要那些东西,回答说:“滚他娘的吧,这些粗地毯。我根本用不着这些东西。要是我早知道它们会惹出这么多的麻烦,那我非但不会找它们,哪怕倒贴两张也成,免得让人家硬拉到这儿来受审。光是坐马车我就差不多花掉五个卢布了。况且我的身体也不好。我有疝气病证人们是这样说的。至于被告本人,对所有的罪行一概招认,像被捉住的小野兽那样茫然失措地四下里张望案子是清楚的,可是副检察官仍旧像昨天那样耸起肩膀,提出一些巧妙的、意在引诱狡猾的犯人上钩的问题。他在发言中证实这个盗窃案是在一个住人的地方犯下的,而且是扭开锁进去的,因为这个缘故那个孩子应当受到最重的惩罚。庭长也像昨天那样扮演着公正无私的角色,向陪审员详细解释和开导一些他们本来就知道,而且也不可能不知道的事情。法庭也像昨天那样有好几次宣布审讯暂停,民事执行吏就又吆喝一声:“升堂!”两个宪兵就又坐在那里,握着拔出来的军刀吓唬犯人从这个案子的审讯可以了解到这个孩子原本由他父亲送到一个卷烟厂里去做学徒,在那里过了五年。今年厂主和工人们发生纠纷以后,他被厂主辞退,比他失业更早。有一天晚上他们两个人喝醉酒,扭开锁,被关进监狱。钳工在候审期间死掉了。现在这个孩子就作为社会必须与之隔绝的危险人物受到审判。“要说他是个危险的人物,那也跟昨天那个女犯人倒不相上下,”聂赫留朵夫听着法庭上人们所说的话,“他们危险,那么我们就不危险?……我自己就是个好色之徒,骗子,所有我们这班人,不但不藐视我,反而尊敬我。那么我和我们这班人就不危险?”“其实,事情明明白白,这个孩子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坏蛋,也无非是因为他处在会产生这种人的条件之下罢了。因此,看来事情很清楚:为了不要再有这样的孩子“可我们是怎么办的呢?我们把他关进监牢里,使他处在十分闲散的条件下,或者要他从事于对健康极其有害而且无意义的劳动,然后由国库出钱把他同最腐败的人混杂在一起从莫斯科省流放到伊尔库茨克省去。”“我们非但不去做任何事情来消除产生这种人的条件,反而一味鼓励那些制造这种人的机构……”“是啊,当初他家里穷得把他从乡村送到城里来。自从他像个小野兽似的在城里住下,过学徒的生活,而且给师傅们跑街买东西的时候起,有心怜悯他的人却始终一个也没出现过。刚好相反,他从师傅和同事口里听到的,抑无非是‘谁会骗人,谁会骂人,谁会打架“到后来,对健康有害的工作、酗酒、放荡等,害得他生了病,他就糊里糊涂,昏头昏脑,毫无目的地在城里流浪,一时莽撞,从那儿拿走了几条谁也不需要的粗地毯。可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这班衣食饱暖、家财豪富、受过教育的人,却要惩罚这个孩子。”聂赫留朵夫专心思考这些事,已经不再听庭上的审问。在他脑子里展开的这些思想使得他自己也心惊胆战。他暗自惊讶,不明白他以前怎么会没有看清楚这种事(节选自《复活》,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出版,有删节)文本二:无论什么样的读者,他们对小说那样的大部头作品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得通过这一途径来实现:识别作品中那些重复出现的现象从细小处着眼,我们可以看到语言成分的重复:词、修辞格、外形或内在情态的描绘;以隐喻的方式出现的隐蔽的重复则显得更为精妙。从大处看,由一个情节或人物衍生的主题在同一文本的另一处重复出现。最后,作者在一部小说中可以重复他其它小说中的动机、主题、人物或事件。(节选自《小说与重复》,有删节,作者:J•希利斯•米勒)(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活动内容,一方面让读者明白孩子之所以“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向我们展示了更广阔的社会背景。B.作者列出粗地毯具体价格,意在说明孩子与伙伴偷盗的物品价值不大,但这两人最后却一人死亡、一人面临“最重的惩罚”C.小说描述那个孩子是“极其平常的人”,除了说明孩子不是“危险人物”外,可能还有深层的含意:这个孩子的遭遇在当时的社会D.作者运用了容貌、服饰、神态等肖像描写和比喻、夸张的手法,以形传神,生动地刻画了那个孩子的形象。(2)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A.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大卫•科波菲尔)也采用了这一人称和视角。B.托尔斯泰善于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和分析,展现人物心灵变化的过程,评论家称其为“心灵辩证法”C.文本一作者借聂赫留朵夫的思考,探讨“消除产生这种人的条件”的问题,表现了作者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D.《复活》后文说,一般所谓的刑事犯的遭遇“还能多多少少见到一点依照法律办事的影子”,可见庭长,马斯洛娃等的刑事案件,是依照法律办案的。(3)鲜明的对比和辛辣的讽刺是《复活》突出的艺术特点,请从对比角度赏析文本一的讽刺艺术。(4)文本一中多处出现“重复”,请结合文本二,分别从语言、人物、情节等角度分析这些“重复”的作用。【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题材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小说,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理解把握人物形象,了解主要写作手法,领悟小说主旨,明确探究方向。(4)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要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解答】(1)A.“夸张的手法”错误。作者运用了容貌、神态等肖像描写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那个孩子的形象。故选A。(2)A.“第一人称、有限视角”错误、对话等手法展现人物的心灵世界,没有运用第一人称。B.“浪漫主义”错误。作品虽然表现了作者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D.“依照法律办案”错误。全文描述无罪的孩子在接受审讯,有罪的聂赫留朵夫逍遥法外,讽刺了司法黑暗、审判荒唐的现实、丑陋嘴脸。故选C。(3)对比一:“其实,事情明明白白,而是极其平常的人。……”“案子是清楚的,提出一些巧妙的,案件简单明了,作者讽刺了这种审讯的荒唐可笑的行为。对比二:“证人们是这样说的。至于被告本人,像被捉住的小野兽那样茫然失措地四下里张望,而且是扭开锁进去的,两位证人,一位嫌案子麻烦,但副检察官却执意要孩子受“最重的惩罚”,冷酷。对比三:“要说他是个危险的人物,那也跟昨天那个女犯人倒不相上下”,暗自想道,那么我们就不危险,浪荡的人,所有我们这班人,不但不藐视我。那么我和我们这班人就不危险”、受最重的惩罚、坐在陪审团席上审判他人、社会不公。对比四:“有一天晚上他们两个人喝醉酒,扭开锁。他们被捕了,被关进监狱。现在这个孩子就作为社会必须与之隔绝的危险人物受到审判”“意在引诱狡猾的犯人上钩的问题”、无助,但副检察官们却认为犯人“狡猾”,文章讽刺了副检察官们的愚蠢。(4)语言上的作用:“昨天的那种程序就开始了,又是大叫一声:‘升堂,又是肃静,又是那几个宪兵,又是那个司祭……”,说明所谓的案件审讯,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案子的本身。“开庭前的种种准备工作也跟昨天一样”“这个案子的审讯工作完全像昨天一样”“法庭也像昨天那样有好几次宣布审讯暂停”“庭长也像昨天那样扮演着公正无私的角色”,文章四个“跟昨天一样”(“像昨天一样”)重复,加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丑陋的嘴脸。“这个案子的审讯工作完全像昨天一样,有供词,有证人,有审问,有追根究底的盘问”,列出“有”的内容,也表现了案件审讯程序与形式虽齐备。人物上的作用:“马斯洛娃案件审讯后的第二天”“被告由两个手握拔出鞘的军刀的宪兵押上来,是一个二十岁的孩子,两肩很窄,脱了血色。他独自一个人坐在被告席上。可是在这种时候、家财豪富,非但不去努力消除那些伤害这个孩子落到目前这个地步的原因,马斯洛娃身世悲惨,因审讯疏忽被判重刑、本性善良,这两个形象有重合之处,又说明这样的弱小无辜受重罚在当时社会是普遍现象。情节上的作用:“这个孩子被控同一个伙伴扭开一个堆房的锁,从那里偷出几条旧的粗地毯,而且是扭开锁进去的,扭开锁。他们被捕了,被关进监狱”,这三次叙述,有一个全面,从而使读者对案件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主题上的作用:文章开篇写“(马斯洛娃案件审讯后的第二天)等到聂赫留朵夫同陪审员们一块儿走进法庭,昨天的那种程序就开始了,又是肃静,又是那几个宪兵,又是那个司祭”,即发生男孩偷盗案审讯,审讯人员相同,说明了马斯洛娃遭遇的社会普遍性,加强了作品的批判力度。答案:(1)A(2)C(3)①对比一:案件简单明了,但审讯程序繁琐。②对比二:两位证人,一位可怜孩子,都没有证明判孩子有罪。讽刺检察官一类人物为显示自己的权力而为所欲为、残忍。③对比三:无罪的孩子在接受审讯、受最重的惩罚、坐在陪审团席上审判他人、社会不公。④对比四:孩子弱小、无助,但副检察官们却认为犯人“较猾”。讽刺副检察官们的愚蠢。(4)语言:十个“又”(“又是”)重复,说明所谓的案件审讯,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案子的本身。语言:四个“跟昨天一样”(“像昨天一样”)重复,前两个突出了所谓的审讯每天都在这样发生着,后两个强化了副检察官和庭长的虚伪。语言:作者重复七个“有”,列出“有”的内容,也表现了案件审讯程序与形式虽齐备。人物:马斯洛娃身世悲惨、无辜被害,男孩身世可怜,偷了“几条谁也不需要的粗地毯”却要“受到最重的惩罚”。这样既加深了人物及遭遇的可信度。情节,孩子偷粗地毯被抓的过程在选文一共出现三次,让读者对案件始末及孩子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客观的了解。主题:马斯路娃命案审讯的第二天,即发生男孩偷盗案审讯,审讯人员相同,说明了马斯洛娃遭遇的社会普遍性,加强了作品的批判力度。【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总分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节选自《兼爱》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B.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C.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D.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当察乱何自起”的“当”与《登泰山记》“僻不当道者”的“当”含义一样,都为“对着,面对”的意思。B.大夫,古代职官的级名。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遂称一般任官职者为大夫。C.家,卿大夫的封地。因此,春秋时代卿大夫封地的官员称为“家君”D.子墨子,前一个“子”是先生、老师的意思,表敬称。《墨子》一书是墨子弟子所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首段通过假设论证指出天下动乱不休的起因就在于人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B.《墨子》说理语言浅显且正反论说,这种文风与墨家思想的受众是中下层人民有关。C.节选部分论述了“兼爱”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及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D.墨子的“兼相爱”与“交相利“密切结合,认为“爱人”就是要“利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②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5)《说文》解释“兼”的含义是“一手持二禾”:一只手握住两根稻秆。细读文本,谈谈你对选文“兼爱”内涵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对文中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能力。找到关键信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兼爱”的内涵。【解答】(1)“爱”与“不爱”是两种情况,应在“不爱”前断开;“窃异室”目的是“利其室”,排除D,应是“盗爱其室”“贼爱其身”,排除A,不爱别人的家;盗贼只爱自身,所以抢劫。故选:B。(2)A.“含义一样,都为‘对着。选文中“当察乱何自起”大意是“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通“尝”。故选:A。(3)A.“首段通过假设论证”分析有误,首段没有运用假设论证,并不是假设。故选:A。(4)①自爱:宾语前置,应是“爱自”;亏:使动用法。译文:儿子爱自己,因此使父亲受损失而自己得利。②恶:怎么;禁恶:禁绝仇恨。译文: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5)文中作者认为“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认为君不君,子不子以及有盗贼存在。作者主张爱别人像爱自己一样、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国与国不相攻,盗贼无有,若此则天下治”,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盗贼没有了,像这样。由此而得出兼爱的主要观点即: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主张不分亲疏,摒弃了阶级观念。“兼爱”即一视同仁的普遍的爱。如今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交相利”的思想不谋而合、国家之间能够以利人利己的方式实现利益的共同促进。墨子的“兼爱”思想蕴含古老的平和智慧。答案:(1)B(2)A(3)A(4)①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②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勉励亲爱呢?(5)兼爱的主要观点是: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即尽爱,不分民族、亲疏、人已,包括过去和未来的一切人。参考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反过来,兄长不慈爱弟弟,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这是为什么呢。即使在天底下做盗贼的人。盗贼只爱自己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不爱别人、残害别人以利自己?都起于不相爱,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国家。天下的乱事。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还能有不孝的吗、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还会有不慈爱的吗、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所以盗贼没有了,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谁会侵犯,谁会攻伐,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天下也就治理了。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三、诗词鉴赏(本题共1小题总分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病马杜甫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注】这首诗大约写于乾元二年(759),当时诗人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当时属唐朝边境地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同为“咏物”而视角各异,陆游《卜算子•咏梅》运用第三人称,杜诗以第二人称抒情达意,生动而饶有趣味。B.前两联语意紧密相承,“老”承“久”,“岁晚”承“天寒”,又写出了它现在的状态。C.颈联写此马的毛发、骨相等资质绝非平常之辈,但它在我面前一直十分温顺驯服,对我非常忠诚D.同是“沉吟”却意味不同。曹操在《短歌行》中因思慕贤才而沉吟,杜甫因感动于此马为物虽微但对我情意深厚而沉吟。(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杜甫以马自况之作,请结合诗句对这一观点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B.“此马的毛发、骨相等资质绝非平常之辈”错误,但你的驯良至今未曾改变”。故选B。(2)“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天寒岁晚之时,怎能不令人伤心,与杜甫晚年的身体状况相似;“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总是一起冒着天寒。马处“关塞深”;“尘中老尽力”,意思是:如今你已在风尘劳苦中力尽衰老,与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相似;“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但蕴藏的情意确是非常深厚,我要一心地把你沉吟,与杜甫忠君爱国的精神相似。答案:(1)B(2)①马“老”且“病”,与杜甫晚年的身体状况相似;②马处“关塞深”,与杜甫流寓边地的政治境遇相似;③马“尘中老尽力”,与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相似;④马“驯良”忠诚,与杜甫忠君爱国的精神相似。译文:骑这匹马儿已经很久了,总是一起冒着天寒。如今你已在风尘劳苦中力尽衰老,天寒岁晚之时,怎能不令人伤心。你的毛骨没有与众不同,但你的驯良至今未曾改变。马儿虽然低微,但蕴藏的情意确是非常深厚,我要一心地把你沉吟。赏析:这是一首有寄托的咏物诗,通过吟咏那“老尽力”的病马。首联是说自己和这匹马共渡患难相处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颔联是承接首联两句,在句法上一句变作三折。但是,依旧还在为诗人卖力,况且又生病。老尽力。颈联两句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抒发对病马的浓浓深情。尾联说:马之为物虽然低微,可是对人的情分却是十分深厚、沉吟起来,写出诗人感慨非常深。杜甫既受到统治者的弃斥,同时又很少得到人们的关怀和同情。读者能够从中看到作者自身的影子,便说得性情相关、除架是也,是和他自己便是一个“废弃之物”的身世密切相关的。杜甫在这首诗里,感情是多么深沉,又运用“以彼物比此物”的手法,令人如见到一个“漂泊西南天地间”的老诗人的艰难蹭蹬的憔悴形象。清代仇兆鳌注释这首诗,其实并不止于爱物。诗中的“驯良”“长吟”显然别有寄托、遭遇、不平,归结到自己叹老嗟卑,辗转征途。【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四、默写(本题共1小题总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两句,表达了对人生易逝、自然永恒的感叹,富有哲理性。(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纵使相逢应不识”句写词人与妻子相见却不相识的悲痛;“料得年年肠断处”句则形象表达出词人思念妻子的伤痛欲绝之情。(3)同学小明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认为自己没有出路,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将会用《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两句开导他。【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解答】故答案为:(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重点字:已)(2)纵使相逢应不识料得年年肠断处(重点字:逢)(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重点字:材)【点评】《将进酒》名句集锦:1.李白《将进酒》中借曹植的典故尽吐心中不平,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身而叹惋,并以此自况,这一典故涉及的句子是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2.李白《将进酒》中感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句子: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3.《将进酒》中用比兴的手法显示黄河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的诗句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4.李白在《将进酒》中以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自我的诗句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五、语言表达(本题共1小题总分20分)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近日,一批老科学家留下的手稿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其中《微分方程笔记》,每一个字都工整得有如印刷体;有著名植物分类学家王文采院士的手绘彩色植物图,每一幅图都【乙】跃然纸上,不逊于工笔画作;还有数学家周毓鳞院士的书信,信中对后生晚辈的【丙】垂问具体到“另起一行的数学公式是否该退两格”的问题……这些手稿折射出老一辈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实际上,这些手稿的流传,得益于一项抢救历史资料的工作,着眼于80岁以上、学术经历丰富、功勋卓著的老科学家,力求真实反映自【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情况,丰富我国的科技史文献。截至统计时间,采集工程已经搜集到600余位科学家的手稿、书信等实物原件7万余件,初频、音频等数字化资料数十万卷。研究这些资料,不仅能了解科学家的学术成长历程,又能厘清中国现代科学发展的脉络。(1)对文中画横线处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BA.【甲】处,将“《微分方程笔记》”的书名号去掉。B.【乙】处,将“跃然纸上”改为“呼之欲出”。C.【丙】处,将“垂问”改为“指导”。D.【丁】处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改为“20世纪20年代”。(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比较。(2)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及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要求考生熟练掌握高考命题辨析病句的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根据类型的特征去排查病因。【解答】(1)B.“将‘跃然纸上’改为‘呼之欲出’”错。跃然纸上: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描写或刻画得十分生动逼真。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等画得逼真,似乎叫他一声他就会从画里走出来。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语境的使用对象是每一幅彩色植物图,故“跃然纸上”和“呼之欲出”都用于绘画或文字描写,故此处应将“跃然纸上”改为“栩栩如生”。故选:B。(2)画波浪线的部分语病有二:一是“不仅能……,又能……”搭配不当;二是“为创新打好进一步的基础”语序不当,应改为“为进一步创新打好基础”。答案:(1)B(2)示例:研究这些资料,不仅能了解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为进一步创新打好基础。【点评】常见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7.(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冷冻一般指将食物放入冰箱冷冻区保存,而速冻则是指快速地把食品温度降低到远低于水的冰点(通常在﹣18℃以下),速冻和冷冻都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