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经》与中国古代印刷术_第1页
《大藏经》与中国古代印刷术_第2页
《大藏经》与中国古代印刷术_第3页
《大藏经》与中国古代印刷术_第4页
《大藏经》与中国古代印刷术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藏经》与中国古代印刷术

汉代以后,佛教从不同的方式传入中国。通过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和融合,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佛教与儒、道并称为“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对于佛经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历来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以大月氏使臣伊存于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三国志裴注引·鱼豢魏略·西戎传》)说较为可信。伊存虽尊印度传统口授,景卢却依中国习惯笔录。因此,这部《浮屠经》是第一部成文的汉译佛经。也就是说,佛典的传入与佛教的传入最初是同步进行的。佛经经过历代翻译流布,数量日益增长,至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公元730)时,汉文译出的经论已达2278部,7064卷之多(但是实际存下来的只有1130部、5066卷)。这些经论的翻译多数是在东汉至隋唐时期进行的。中唐以后,译经数量逐渐减少。随着西域僧众东来传教,中国僧众西行求法,中华佛教撰述也不断涌现,在意识领域中,佛教先是被等同于“黄老之术”,后来又成为玄学的附庸,最终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发达,故使经典勃盛。“隋唐藏经之所,想遍天下,文集中常见藏经序文,方志中所记寺庙常有藏经之院。”1佛教典籍是佛法的结集与代表,所以受到佛教徒的高度追求。李肇《东林寺经藏碑铭并序》在谈及藏经时称“历代精舍,能者藏之,方之兰台秘阁,而不系之官府也。五都之市,十室之邑,必设书写之肆。惟王公达于众庶,靡不求之,以至邀福佑,防患难。严之堂室,载之舟车,以其所以浩翰于九流也。”2经典之盛,由此可见。与这一行程相呼应,佛教典籍由翻译、汇集、编次到逐步形成庞大的汉文大藏经。大藏经是佛教典籍的总汇。尽管希腊文化乃至我国早期文化在纪元初就有了书籍的编纂,但是像佛教大藏经这样庞大的经典结集,并不断增补编修,从贝叶缀缕到抄写、石刻,进而雕印成书,一编就是数千大卷,数千万言,这在世界史上,第10世纪前,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例子。“大藏经”一词最早出现在隋朝灌顶所著的《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大藏经的内容包括,经(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说教以及后来增入的少数弟子的说教)、律(释迦牟尼为信徒制定必须遵守的仪轨规则)、论(关于佛教教理的阐述或解释)。大藏经的编纂,始于释迦牟尼涅后不久,弟子们为保存他的说教,统一信徒的见解和认识,通过会议方式的结集,形成一致公认的经、律、论内容。以后又增加了有关经、律、论的注释和疏解等“藏外典籍”,成为四大部类。大藏经虽是佛教典籍,却涉及哲学、历史、民族、中外关系、语言、文字、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建筑等诸多领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前,佛经的流通主要是以抄本形式流传于各大寺院和佛教徒之间的,就是封建帝王宫内所藏者也是如此。从现存记录粗略统计,自陈武帝永定年间(公元557~559年)下令写“一切经十二藏”开始,至高宗显庆(公元656~661年)时西明寺写“一切经”为止的一百年间,皇室和民间的写经几达八百藏之多,其数量是相当惊人的。北魏和北周时代,由于一度下令废禁佛教,禁毁经像,勒令僧徒还俗,没收寺院财产,佛教徒想方设法把经典刻在石上,封存岩穴或埋藏在地下保存,准备纸本不存而佛教再兴之日,可用以充作底本复刻流传。石刻佛经创始于公元六世纪中叶的北齐高氏王朝统治时期,如现存的山东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山西太原风峪的《华严经》等,都是高齐时代有名的摩岩石刻。房山石经由静琬大师创刻于七世纪的隋唐时代,经过辽、金、元、明历代的续刻,前后经过了一千年的岁月,共刻石经一万五千余片,佛经近千部之多,虽然还不是一部完整的大藏,但已足以令人叹为观止了。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北齐南岳慧恩大师,虑东土藏教有毁灭时,发愿刻石藏,封于岩壑中。座下静琬大师承师傅嘱,自隋大业迄唐贞观,大涅经成。”这就是关于静琬刻经动机的最正确的记录。房山石经不但是木刻藏经的先声,而且还为校勘木刻藏经提供了可靠的蓝本。雕版印刷术发明在唐代,一方面出于社会对图书需求量的激增,另一方面因为纸墨非常成熟,印章和拓石的方法广为普及与提高。当时佛教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有着密切的联系,考察印刷术的起源,我们发现佛教的一些印象和经咒都是早期的雕版印刷物。佛教初期的印像,类似印章的方法,是雕刻一小像模,捺印在纸上的,后来才有雕版印刷的印像。美国学者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一书说,在敦煌及新疆其他地方曾发现好几千唐代用像模印的小佛像。英国博物馆藏的一幅十七英尺的卷子,有佛印四百六十八个。从现存的实物来看,寺院和佛教徒们很早就利用民间新起的刻板印刷术,作为宣传佛教的工具了。韩国佛国寺释迦塔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品,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刻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刻造年月的印刷品。这些精美文物的发现可以证明,早在一千多年前,四川成都已发展成为木刻雕印业的中心之一,这和后来不久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刻本汉文大藏经——《开宝藏》选择在成都雕印,有着密切关系的。从唐至五代刻的佛经只是单张零卷,全部大藏经的雕版印刷,还是从宋初开始的。佛藏的付刊,即把几百种或上千种经书汇刻在一起,成为一部佛教丛书,首推北宋开宝年间的蜀刻。故论佛教大藏的雕版,必以《开宝藏》为鼻祖。宋太祖在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命高品、张从信二人前往益都(今成都)负责雕造大藏经印板,完成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历时十三年,《开宝藏》的内容是以《开元释教录》分类及所载经目为依据雕造的,第一次采用周兴嗣的“天地玄黄”的千字文编次顺序,起“天”字,终“英”字,共四百八十帙,五千零四十八卷,一千零七十六部。宋朝为改善国际关系,以佛教为媒介,曾将《开宝藏》分别赐赠契丹、西夏、高丽、日本、交趾等邻近诸国。《开宝藏》刻成后,除了在国内外印刷流通外,一百年间曾经过三次比较重要的校勘修订,增入了《开元释教录》所载的典籍和宋代新译经论,形成咸平修订本、天禧修订本和熙宁修订本三个不同的版本。与此同时,以《开宝藏》为母本的《契丹藏》和《高丽藏》第一、二两次刻本均已雕造工毕,印刷流通。《开宝藏》的版式、行款处于草创之中,直至《契丹藏》才固定下来,版式为每半页五行,行十七字。这一版式对元、明、清藏经的版式影响极大,基本上都以它为准绳。《契丹藏》无论从数量、质量、墨色、装帧来说,都超过了《开宝藏》,可惜失传。只能从以《契丹藏》为蓝本的《丽藏乙本》中了解其概要。这以后历代对大藏经的刻印有:1.《福州东禅寺大藏》,简称《福藏》,是中国第一部私刻版本汉文大藏经。宋神宗元年三年(公元1080年)开雕,至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竣工。此藏获得徽宗赐颁“崇宁”额匾,于崇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敕赐为“崇宁万寿大藏”,故又称《崇宁藏》或《崇宁万寿大藏》,全藏五百八十函,入经一千四百四十部,六千一百零八卷,首次采用折装式装帧。2.《毗卢藏》由福州闽县城的东芝山开元寺住持本明禅师等发起劝募,于宋徽宗赵佶政和二年开雕,经历南宋一朝,直至元大德年间才竣工,全藏五百九十五函,一千四百五十一部,六千一百三十二卷。3.《湖州思溪圆觉禅大藏经》,简称《圆觉藏》,约在北宋末年开雕,南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基本刻定。全藏五百四十八函,一千四百三十五部,五千四百八十卷。4.《资福藏》开雕年月不详,竣工于南宋孝宗赵淳熙二年。全藏五百九十九函,一千四百五十九部,五千九百四十卷。5.《赵城金藏》,又名《赵城藏》,大约在金熙宗完颜皇统九年前在天宁寺组成“开雕大藏经板会”负责刻造,到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十三年完工,历时二十五年。其版式、装帧均依《开宝藏》复刻,经末还偶存《开宝藏》的题记。在《开宝藏》早已散失殆尽的今天,此藏还保存着数千卷开宝蜀刻官版的旧观,不论在版本或校勘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全藏六百八十二帙,六千九百余卷。6.《平江府碛砂延圣院大藏经》,简称《碛砂藏》也称《延圣寺藏》,大约开雕于宋理宗赵昀宝庆或绍定年间,因延圣院火灾和南宋垂亡的原因,刻事曾中断三十年,竣工于元英宗硕德八刺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历时九十年之久。全藏五百九十一函,一千五百三十二部,六千三百六十二卷。7.《杭州路余杭县白云宗南山大普宁寺大藏经》,简称《普宁藏》,始刻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到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工毕,历时十四年,全藏共五百五十八函,一千四百三十部,六千零四卷。8.《元代官刻大藏经》,据残存的三十二卷推测,全藏至少为六百五十一函,六千五百余卷,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部藏经。9.《洪武南藏》又名《初刻南藏》,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五年敕令于金陵蒋山寺开始点校,至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刻毕。全藏六百七十八函,一千六百余部,七千多卷。10.《永乐南藏》,通称《南藏》,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确切年代已无记载)开雕,毕工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全藏共六百三十六函,一千二百二十五部,六千三百三十一卷。11.《永乐北藏》刻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终于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全藏六百三十六函,一千六百二十一部,六千三百六十一卷。万历十二年,为圣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的发愿而雕造,又续刻了各种著述三十六种四百一十卷,纳入四十一函。因此《永乐北藏》共有六百九十三函,一千六百六十二部,六千九百三十卷。12.《武林藏》约在永乐二十年间(公元1422年)于杭州刻造,是以《碛砂藏》或《洪武藏》为底本复刻的私版藏经,仅残存十七卷,系九种经籍的零散卷册。13.《万历藏》雕刻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至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此本系据《永乐南藏》复刻的私版藏经,也是几乎完整无缺但未见记录的大藏经,全藏六百七十八函,一千六百五十九部,六千二百三十四卷。14.《嘉兴藏》又名《径山藏》,为明末清初刻造的私版藏经。自明万历十七年至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方始完工。历经万历、天启、崇祯、顺治、康熙五代王朝。分《正藏》、《续藏》和《又续藏》。其主要特点是它摒弃了佛籍一向沿用的拆装式,改为轻便的线装书册式,成为以后刻本和排列本佛籍采用的基本形式。15.《清藏》又名《龙藏》,是清代所刻的官版藏经。雍正十三年开雕,至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年工毕,只用了四年时间,全藏七百二十四函,一千六百六十九部,七千一百六十八卷。历代所刻官私各版大藏经板片,除《清藏》经板现存外,其余均毁损不存,近八万块双面刻字的版片可算是极为珍贵的文物了。综上所述,可见汉文大藏经的雕造,以其部帙繁多,人力物力浩大,版本众多以及历时的久远而闻名世界,它的编辑和刻印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壮举。然而,木刻本汉文大藏经的各种版本,由于历史久远,保存比较完整的只有明清刻本,明以前的刊本几乎全是残本。有些大寺院保存的《龙藏》,被视作稀世之宝。近代佛教界人士有鉴于此,即开始印刷各种版本的大藏经,其中主要有:1.以日本弘教书院编印的《缩刷藏经》(又名《弘教藏》)为底本铅印《频伽精舍大藏经》四十函,分订为四百十四册,是我国近代第一部用铅字排印的大藏经。2.上海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影印日本《续藏经》500部。3.南京金陵刻书处杨仁山编刻《大藏辑要》。4.南京支那内学院欧阳竟无和吕从1927年起辑印《藏要》,对藏经作了空前规模的整理。5.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于1935年影印《碛砂藏》500部,共六十函,五百九十三册。6.1932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等,发起影印《龙藏》15部,分赠国内各大学图书馆。7.1933年,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影印《宋藏遗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