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明史复习大纲(思考题答案全)_第1页
欧洲文明史复习大纲(思考题答案全)_第2页
欧洲文明史复习大纲(思考题答案全)_第3页
欧洲文明史复习大纲(思考题答案全)_第4页
欧洲文明史复习大纲(思考题答案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欧洲文明史》教学大纲PAGEPAGE4《欧洲文明史》教学大纲讲解部分:一、学习欧洲文明史的重要性(一)、从发展趋势上看,欧洲文明是通向现代化并与全球化进程相联系的。(二)、世界各个地区的文化都深受欧洲文明的影响(三)、与中国文明相比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二、欧洲文明史的主要内容(一)、欧洲文明的精华:1、以求真善美的希腊思想为源头的哲学、伦理学和美学2、重视社会效能的政治学、经济学、和法学3、凝合人生、人性、人格至善本性的基督教精神4、探索宇宙,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科学实践(二)、欧洲文明史的阶段性:1、欧洲文明的源头——希腊文明2、希腊文明的继承者与传播者——罗马文明3、中世纪基督教文明4、文明的狂飙疾进时代——文艺复兴时代的文明5、启蒙时代的文明6、工业文明三、学习欧洲文明史要注意的问题(一)、文明不等同于文化(二)、由于欧洲历史的特殊性,欧洲文明史主要侧重于西欧文明(三)、根据学生对于欧洲文明史的了解,本课程的讲授侧重于文艺复兴之前的文明。第一章欧洲文明的源头——希腊文明重点和难点问题:希腊的城邦制度以及雅典的民主制度讲解部分:一、希腊文明的特点(一)、城邦制度发达(二)、工商航海业发达(三)、民主政治发达(四)、文化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和理性的特征二、希腊神话(一)、关于希腊神话的记载1、荷马的《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2、赫西俄德的《神谱》(二)、希腊神话的特点1、内容丰富、谱系分明、记载详细2、体现了一种人文主义精神,表现为诸神的感性化和理想化3、表现了一种贵族式的民主精神4、以内在的自我否定作为神系延续和发展的契机(三)、希腊神话的影响1、希腊神话由于没有统一的经典教义,因此没能造成对文化的垄断和束缚,从而使希腊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2、希腊神话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有助于理性的发展和科学的产生。3、丰富生动的神话传说为希腊乃至整个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4、希腊神话对希腊生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竞技的发达和神谕的盛行。三、城邦制度雅典民主为希腊城邦带来新的统治制度,为平民争取了部分的权益,使贵族阶级相比从前少了特权,但同时因为民主是有限制性的,而且是以财产为权力的大小分布所以贵族特权没落而商人贵族兴起,在大体上没有完全推动民主,只是贵族和商人间的权力交替而已!再者雅典民主制度的推行和改革都有一定对贵族留有特权的,所以对贵族阶层影响也不大,反而在行政方面出现问题,因为其陶片放逐法和全民投票等都是每次在公民大会中举行的,而公民大会中常出现不一致的裁决

再来,其所谓的民主也不见得民主,因为是公民大会决定的所以会有私怨渗透其中,如苏格拉底之死的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了希腊文明在哪些方面对欧洲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纵观古希腊文化,

古希腊不同城邦的公民在自由、民主的空气下,

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努力创造,

由此涌现了无数的天才,

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神话、政治学、建筑和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并不断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与吸收,

逐步使古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古希腊文明中所倡导的哲学观、历史观、伦理道德观、社会与国家学说,

都对西方近现代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古希腊宗教神话文化为后世欧洲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古希腊的宗教与神话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进一步说就是古希腊的各种神灵信仰是神话传说的思想基础,

而神话传说反过来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古希腊宗教,

神话是宗教的核心。

首先,

古希腊宗教没有经典教义,

没有教会组织及神职人员,

这种宗教的世俗性是希腊城邦理性主义的萌芽。其次,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

拉近了神与人之间的联系,

为希腊及以后的西方世界创作无数优秀的文艺作品提供了不竭的题材。

二、古希腊哲学开启了世界哲学研究的诸多领域,

奠定了哲学派别的基础

古希腊留给西方哲学的遗产就是西方哲学的本身,

正如德国历史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所指出的:

“古希腊城邦奠定了西方所有的自由意识、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现实基础。”

三、古希腊的文学艺术成就对西方文化的开创性影响

史诗和悲剧是古希腊文学中的两颗明珠,

光耀夺目。

《荷马史诗》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巨著,

成为欧洲文学的渊源,

是西方文学史上的开山之作

除了史诗,

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另一伟大成就是出现公元前5世纪雅典时期的悲剧。当时雅典先后涌现出三大悲剧诗人。

埃斯库罗斯是第一位重要的悲剧诗人,有“悲剧之父”之称,是古希腊悲剧的真正创始人,

据说,

我们今天看到的戏剧演出时的布景、舞蹈、高底靴和轻飘鲜明的服装,

都是埃斯库罗斯首先采用而流传至今的。

索福克勒斯是三大悲剧家中最具有才华的一位。在他的著作里突破了抒情诗式的悲剧形式,

诗歌队退到台外,

减少合唱的作用,

加强了戏剧的作用,

使悲剧艺术趋于完善。

在欧里庇得斯的作品中,

命运实际上已是人物自身的性格,

所以他的悲剧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

以此表现发生在家庭伦理关系方面的可悲事件。由于这一特点,欧里庇得斯被认为是开创西方家庭问题剧的第一人。

四、自然科学成就是西方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方面,

泰勒斯证明了许多几何学命题,毕达哥拉斯是西方最早证明勾股定理的人,

该定理也因此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天文学方面,

泰勒斯曾正确地预言了公元前585

年5月28日的日全食;

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宇宙是球形的,

其中心是“中心火”,

各天体都围绕它运行。欧克多斯则提出了“地球中心论”,

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并据此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宇宙几何模型。他们中的一些理论今天仍为我们所借鉴。

生物学方面,

亚里士多德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他平时注重观察动植物,

亲自解剖动物,

著有《动物志》、《植物学》等著作,

并按照从低级的无生命到高级的动物界的不同层次对生物进行了分类,

这对后来的达尔文进化论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医学方面,

贡献最大的要数希波克拉底,

因为他第一次将医学从宗教迷信中解放了出来,

被尊为“医学之父”。他著有60篇医学著作,

提出“四体液说”,

他还根据四体液把人划分为四种气质类型,

这种划分法在心理学中仍在沿用。另外,

希波克拉底也很注意医德,

其医德规范被称为“希波克拉底誓词”,

誓词中宣布要处处为病人着想,

要保持医生及其行业的纯洁与神圣等,

这一直影响到今天欧洲医学组织制定医德规范4、希腊文明的历史是如何体现其人本主义精神的。所谓希腊文化的精神,一言以蔽之,就是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这种人文主义精神体现在他们的文化中对理性、美及自由的自觉追求之中。

希腊理性精神是深入彻底的反思和怀疑。他们上天入地寻求事物的终极真理,这种彻底求真的精神孕育了希腊哲学、文学以及自然科学,于是就有了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种观点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对推动雅典民主政治和民众的思想起了启蒙作用。

古希腊文明成就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其悲剧,古希腊的悲剧并不等同于悲感故事,其崇高和严肃是一场净化人心灵的教育。希腊文化中的理性精神也表现在他们客观冷静地对待人生中的一场场悲剧:悲剧总在发生,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可以说,就是这种理性精神成就了希腊悲剧前无古人后鲜来者的成就。

古希腊尊崇个人和现世的土壤孕育了人神同形同性的神话传说基底。流传至今的希腊神话传说的命运悲剧里,不论是阿喀琉斯还是美狄亚,他们都有一种强烈的悲剧抗争精神。命运让他们承受巨大的不幸,面对为勇士慷慨赴死或是苟且偷生,忍受被遗弃的痛苦或者为自己抗争的选择中,他们理智而决绝地取舍,敢于抗争、殊死搏斗,敢于为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责任,他们较之常人更具有独立自主和超越死亡的气魄。正是这种强烈的悲剧精神,让希腊悲剧的悲剧性和希腊精神的理性追求格外强烈集中。

希腊悲剧中的英雄在从抗争到毁灭、对生命执著不休的过程中,人格力量得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人的价值得以最充分的显示,因此而使人们敬重、叹服、仰慕他们。尼采说:“悲剧恰好证明,希腊人不是悲观主义者。”古希腊文明理性精神中这种对于英雄的崇拜而不是对于单纯“神”的崇拜,正是人文主义颂扬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的思想表现。这种思想也使希腊人产生一种用乐观主义态度勇敢地直面现实,直面生活中的悲剧的精神。

希腊人对美的崇拜是对于自然的崇拜,主要表现为对人的自然形体的崇拜。他们认为只有自然才是最美的,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美的精华。这是西方文化的伊甸园时代,肉体和精神并没有因为差别而对立。希腊人眼中的美要求智力与健强并重,原始质朴,自然和谐,“思想者”的雕塑就是这一观念的最好证明。他们对美的追求同样体现出一种人文主义精神,并将这种精神籍由运动会传承至今。今天的奥运会不仅是运动场,更是人文主义教育的大课堂,培育的是对个人的体力成就的崇尚、对个人价值的发掘与发扬,其精神背后的价值支柱是人的崇拜,尤其是个人及其潜能与英雄人格的崇拜。

希腊人文主义精神的另一表现就是对个体与精神自由的追求,对命运的反抗。从俄狄浦斯王到美狄亚,他们所传达的都是一种不屈的抗争精神以及对人性自由的不懈追求。当理想遭遇现实的阻力,强烈的破灭感反而激起他们对自由与理想更强烈的渴望和坚持为自由意志献身的精神。

希腊人身上那种不可磨灭的自由主义精神,是希腊民族精神中自由独立的意志的表现,同时,对人性自由的崇尚也是人文主义重要的一环。直到今天,希腊国旗上蓝白相间九条文代表的“不自由,毋宁死”这句话的九个首字母,仍昭示着他们追求自由的信念。

正是希腊人这种对自由与理性自觉追求的人文主义精神,让希腊文化显示出一种高贵静穆之态,也正是这种人文主义精神使我们在希腊文化中看到了希望与爱,看到了生命与存在。也许,这才是希腊文化最终要告诉我们的。正如希腊德尔斐神庙上所示——认识你自己第二章罗马文明讲解部分:一、罗马文明的兴亡(一)、罗马建城:母狼的传说(二)、王政时代:公元前753年至公元前509年。罗马的王政时代先后经历了七个王,基本上还处于血缘部落时期,经过第六王塞尔维乌斯的改革,罗马建立了具有地域特征和阶级特征的公民权力机构。(三)、共和国时代: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起共和国,由执政官和元老院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确立了共和政治。后又增设保民官,使罗马的共和政体更加完善,为罗马向外扩张奠定了基础。到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已经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国。但是罗马的征服也激化了罗马社会的内部矛盾,在内战和镇压奴隶反抗的斗争中,军事独裁统治发展起来,在罗马先后出现了前三头和后三头同盟,及苏拉和凯撒的独裁,最终在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结束了罗马共和国的历史。(四)、帝国时代:公元前27年到193年,罗马帝国出现了200多年的安定局面,史称“罗马和平”,此时,罗马经济发展、对外继续扩张。但是从二世纪末三世纪初开始,罗马的奴隶制度出现了严重危机,政治混乱、经济萧条。虽然经过四世纪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的改革,罗马一度得以稳定,但终未挽救罗马衰亡的命运。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民族的入侵下灭亡。(五)、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1、奴隶制经济危机导致了帝国经济的崩溃。2、罗马帝国的征服给罗马制造了一个充满矛盾、危机四伏的环境。3、道德的沦丧是西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之一。4、以蛮制蛮政策直接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5、166年和252年的两次瘟疫使意大利的人口锐减。二、罗马的奴隶制度奴隶制是罗马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罗马很早就有奴隶,共和末年,奴隶制已有很大发展,各个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都大量使用奴隶劳动。奴隶劳动是罗马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然而,帝国后期,大规模的对外扩张停止了,奴隶来源逐渐枯竭,奴隶价格也不断提高,加上奴隶劳动的消极性,罗马的经济开始衰落,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危机,终于使罗马走向了灭亡。奴隶制对罗马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大量奴隶的使用使罗马的无产者日渐增多,逐渐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另一方面,它也使罗马人热衷于一些冷酷、血腥的娱乐活动,如角斗士等。三、罗马文化(一)、对希腊文化的学习和发展罗马征服希腊后,由于希腊文化较为发达,因此罗马文化在文学、史学、哲学、神话等方面都极大的继承了希腊文化。1、文学:维吉尔、贺拉西、奥维德2、史学:波利比阿、李维、凯撒(二)、重视实用技术罗马文化侧重于实用学科的探讨,直接为对外军事远征服务,为维系庞大帝国机器的运转加固力量。主要表现在农业、地理、医学、建筑的突出成就。建筑:万神殿、圆形竞技场、高架引水道(三)、法律和法学的高度发展罗马法是古代世界各国法律中,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而且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法律,是罗马留给人类的一分最宝贵的遗产。1、《十二铜表法》2、市民法与万民法及法学家的贡献3、法典的编撰:《民法大全》思考题: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①社会危机,罗马帝国灭亡后,西罗马帝国一直有很深的社会危机。日益堕落的帝国政府机构及统治者引发了内部政局的动荡②民族压迫严重,人民起义增多,后期的西罗马帝国内乱严重。罗马帝国后期奴隶制度的衰弱及劳动力不足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罗马的经济基础是建立在对奴隶剥削之上的。奴隶主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奴隶的劳动成果,便让其承担繁重的劳动,致使奴隶无法通过繁殖后代来扩充奴隶队伍。且罗马的奴隶主要来自扩张与掠夺,随着对外政府战争的结束,战俘奴隶的来源断绝了,结果乡村生产的剩余产品越来越少。而此时,奴隶主又不愿在生产技术革新,奴隶制度使罗马的奴隶主不关心发展生产技术。于是造成生产衰退,导致了社会经济基础的崩溃。③外族入侵,东哥特人等外族的入侵,直接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政府对农民的压迫导致自耕农破产,农民为求生计大量逃亡,从而使兵源不足,无力抵抗“蛮族”入侵。军队的日益腐化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其实就是奴隶制的灭亡,这是历史的必然!罗马共和国大规模军事征服取得成功的原因。1.强烈的生存忧患意识

2.协调一致团结合作的群体精神

领导核心适时适度的内政外交方略

3.优良的军事组织体制及战术原则的灵活运用三.罗马共和国是如何向帝制转变的。罗马共和国后期,军阀割据,内战不断,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自屋大维登基称帝之后,国家安定,经济发展.其实罗马早期的共和制转变成帝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罗马贵族腐化堕落,变得软弱无能时,元老院就无法维持他们的统治,国家的动荡使得人们期望出现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这种现象还出现在其他国家,

如法国拿破仑称帝,英国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都是在国家动荡不安时由共和制转为帝制的典型。

在政治体制上应该是一个退步,专制独裁的帝制和共和制比起来的优劣我想大家已经很清楚了,但从实际效果来说也可以说是一种罗马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斯巴达克起义给罗马政权造成的冲击,导致元老院的权力开始集中到几个少数人手中,就像汉尼拔给罗马造成的冲击一样,不过这次掌权的人的权力更大,已恺撒,苏拉和克拉苏为首的前三巨头已极大地剥夺了元老院的权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元老院失去了对海外行省和军队的控制,这就导致了元老院势必只能作为拥有兵权的三巨头的傀儡,而当恺撒打垮其他二人时,拥兵自重的恺撒当然成为罗马的实际统治者,而屋大维在军事上的胜利则进一步把元老院推到了尴尬的境地,屋大维时期应该已经是罗马共和制崩溃的前兆,戴克里先只是享受了一下前人的成果罢了4、在罗马文明发展过程中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罗马文明的规则性。5、罗马文明都有哪些特点。1.始终具有民主思想,即使在帝制确立以后,仍然保留着元老院,并为以后的欧洲大陆保存了民主作风,议员议会等民主制度2.罗马是欧洲奴隶制的巅峰,其文明也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上,生产方式的奴隶主题还有生产关系的奴隶与奴隶主的从属关系。3.罗马从未停止过征讨和战争。是因为其奴隶制证券的存在就是建立在对于外族和番邦的无情掠夺和奴役之上的。4.生活质朴农业文明;科学:实用科学、理性精神,注重将科学应用于实践;第三章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讲解部分:一、早期基督教的发展(一)、希伯来人的早期历史和犹太教的产生(二)、耶稣创建基督教(三)、基督教在罗马的命运:早期的迫害至帝国末期国教地位的确定二、中世纪前期基督教的统治(一)、中世纪前期基督教占据西欧统治地位的原因1、分裂的政治格局为基督教成为统治力量提供了条件2、王权衰弱的封建制度为基督教占据统治地位奠定了基础(二)、中世纪前期基督教的统治1、政治统治:第一阶段:5—10世纪,基督教会建立教皇国,奠定了教会在西欧的统治基础。第二阶段:11—13世纪,在王权与教权的斗争中,教权取得胜利,基督教的统治达到鼎盛时期。2、军事统治:十字军东征3、文化统治:在中世纪,只有教会才开办各种学校,教士是唯一有文化的一个群体,因此中世纪早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神学烙印。哲学和神学合为一体、文学作品以赞美诗和祈祷诗为主、艺术也主要表现为教堂的建筑艺术。三、中世纪后期基督教统治的衰落(一)、原因:13世纪前后,随着商业和城市的兴起,城市中产阶级开始出现,王权与市民阶级结盟,原有的封建制度受到了冲击,王权逐渐强大起来,教会统治受到削弱。(二)、教会统治的衰落:13世纪,英法两国的王权逐渐强大,开始同教会抗衡,1309年至1378年,教会历史上出现了屈辱的“阿维农之囚”,随后又出现了几十年的三教皇鼎立的教会大分裂局面,直到1417年才结束,而教廷的地位已江河日下。思考题:简述政教之争。三阶段:一5-8世纪,盖拉西提出政教二元主义“双剑论”。他说,在基督教哪里,本来是君主教主合为一体的,但基督教深知人的弱点,便在尘世中将这两种职能分开,将两把剑一把给君主一把给教主,并令他们相互提携。课件教士权力分量较重,神权开始觊觎世俗权力,并为以后染指世俗权力寻求理论上的依据。拜占庭王国把持教会权力,此时教皇在政治地位上只是皇帝统治下的臣民,还难以在教会事务中与皇帝抗衡。此后王权与教权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关系。公元六七世纪时,教皇国形成,教皇在宗教权力之外,又获得了相当大的世俗权力。二9-13.十一世纪兴起的教会内部改革运动,反对世俗政权对教会的操纵,打破了数世纪以来政教之间虽有矛盾但相安无事的局面。1073年,希尔德布兰德当选为教皇,由此开始了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分庭抗礼。一方面教皇认为他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另一方面,国王认为他才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形成了二者对垒的局面。双方斗争的焦点是意大利的控制权。最终以皇帝亨利五世向教皇妥协而告终。后来皇帝菲特烈一世于1176年林雅诺惨败,而几乎放弃了在意大利的一切要求。三13-15世纪。从十二世纪起,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到十四世纪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经济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消除封建割据,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加强王权。另外,教皇查收世俗事务,削弱了教皇作为西欧精神领袖的地位,日益等同于一个世俗居住。教会管理上,教廷被迫借助世俗方式,尤其是一整套税收和财政体系。教廷的世俗化对各国教会的控制,对国家司法的干涉,以及他繁重的税负,引起了王权的不满。除此以外,西欧各国的民族意识开始了萌动。十二十三世纪开始的西欧王权的加强,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到十五十六世纪大体完成。最终终结了教会在中古时期所确立的“万流归宗”地位,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的胜利必然意味着教皇势力的衰落。中世纪的西欧封建制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一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君封臣关系二形成了与封主封臣制相适应的封土制度三中央权力衰落,个封建主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分析基督教在欧洲中世纪的地位和作用。课件P17

西欧基督教化与基督教的封建化

中世纪基督教可以说是欧洲国家立国的根基。任何一个皇室的国王必须得到教廷的认可才可以称的上是国王。第四章文艺复兴时代讲解部分:一、欧洲君主专制国家的兴起欧洲君主专制制度是从封建国家向资产阶级国家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过渡政治形态。(一)、英国1、英格兰于9世纪建立统一的国家。1066年,随着诺曼底公爵威廉的入侵,英国开始了诺曼底王朝,大力加强王权。2、1154年,亨利二世即位,建立安茹王朝,即金雀花王朝,对英国封建制度进行改革,增强王室力量。3、亨利二世去世后,王权强化趋势中断。1295年,英国召开了第一次国会,向等级君主制过渡。4、经过百年战争和三十年的红白玫瑰战争,1485年,亨利七世乘乱取得王位,建立都铎王朝,以强硬手段打击贵族,建立专制王权,到1588年伊丽莎白女王在位时期,英国的专制王权进入鼎盛时期。(二)、法国1、843年,三分法兰克之后,法国王权一直很衰弱,987年,卡佩王朝确立统治,开始与市民阶级结盟,加强王权。经过腓力二世、路易九世、腓力四世等国王的努力,王室领地逐步扩大。同时为了同教皇对抗,法国建立了三级会议,其性质与英国国会完全相同。2、百年战争后,历代国王都致力于打击地方贵族势力,加强王权。1515年,法兰西斯一世在位时,开始停开三级会议。3、经过1562年至1598年的雨格诺战争,亨利四世取得王位,开始了波旁王朝统治。波旁王朝的国王致力于发展经济,建立专制统治。至17世纪末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的专制王权达到鼎盛。(三)、俄国1、俄罗斯的早期历史:9世纪,来自欧洲北方的瓦良格人征服了居住在东欧平原的东斯拉夫人,建立起基辅罗斯,一度很强大。12世纪开始频繁遭到外族入侵,尤其受到了蒙古人的压榨。2、1547年,在反抗蒙古人的斗争中,伊凡四世加冕称帝,成为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而后,俄国急剧扩张版图。3、1689年,彼得大帝取得帝位,在向外扩张的同时,积极向西方学习,改革国内的经济、政治、军事体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建立起绝对的君主专制制度。二、文艺复兴14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是一场以再生古典文化为旗帜,以创造资本主义精神和资产阶级新文化为目的的伟大社会运动。(一)、意大利最早出现文艺复兴的背景1、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意大利与古希腊罗马在地域文化上有着最多的联系3、14世纪开始,教会在罗马的统治开始衰落4、土耳其对拜占庭帝国的入侵,使拜占庭帝国大量的希腊文手抄稿传到意大利,带动了意大利对古典文化的复兴(二)、巨人辈出的伟大时代文学:文艺复兴先驱但丁的《神曲》、第一个人文主义者彼得拉克的《歌集》、薄伽丘的《十日谈》都对教会的腐败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艺术: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雕像《大卫》、拉斐尔的圣母画系列政治思想: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为君主政治提供了理论根据。天文:哥白尼所著的《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德意志天文学家开普勒发现行星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伽利略发现了银河星系。(三)、文艺复兴的意义文艺复兴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醒了人们的积极进取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三、宗教改革16世纪首先在德国兴起,随后迅速席卷整个西欧的宗教改革运动是由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对封建天主教会的社会政治运动。(一)、背景1、14、15世纪西欧市民阶级的广泛兴起和王权的逐渐强化要求突破教会的束缚2、教会逐渐走向腐败堕落3、文艺复兴的成果为打击天主教会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二)、经过德国的宗教改革以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为标志,迅速展开,并进一步发展成由闵采尔领导的农民战争,给教会以沉重打击。此后,西欧许多国家也相继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其中以瑞士的加尔文宗教改革影响最大。(三)、意义宗教改革打破了欧洲以罗马教廷为中心的天主教一统的局面,导致了人们在宗教信仰、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变化,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四、地理大发现(一)、动因1、经济动因:15世纪,由于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通商要道,西欧商人希望另外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同时掠夺更多的黄金。2、宗教动因:西欧人一直致力于向海外传播基督教。3、思想动因:人文主义的复兴激起了人们的进取精神。(二)、条件1、航海技术的改进2、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3、专制政府的大力支持(三)、过程地理大发现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葡萄牙人绕过非洲海岸驶入印度洋,到达亚洲国家的航行;二是西班牙人越过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和环绕全球的航行;三是欧洲其他一些国家对北极地带、南太平洋、大洋洲及北美洲海岸的航行探险。(四)、影响1、使世界上原来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2、引发了“价格革命”。3、引发了欧洲近代几个世纪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开始了欧洲征服世界的历史。思考题:1、比较欧洲主要国家的封建制度大纲P10

2、分析文艺复兴运动是如何体现其人文主义精神的。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6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一个思想文化运动,其核心内容是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在狭义上,人文主义强调人的现实生活意义,强调对古希腊、罗马思想的崇尚;广义上则指与神学相异的人文学术,也具有人道主义、人性等含义。

一.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们则开始对神学提出挑战,他们强调人的高贵,强调人生来就有尊严,有个性,有意志,以此反对中世纪把人作为神的奴仆和罪人的角色,以人性来对抗神性。

二.人文主义同时强调人生而平等,主张按知识和能力分贵贱,反对封建等级门第观念,把追求智慧、知识、个人能力的多方面发展作为人的本性之一。

三.文艺复兴为随后的思想变革铺平了道路,在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之际,作为中世纪欧洲社会权威的教会越来越成为人们抨击的对象,推动了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兴起。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3、分析地理大发现的背景、条件及意义4、分析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运动是如何互相影响的。文艺复兴为随后的思想变革铺平了道路,在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之际,作为中世纪欧洲社会权威的教会越来越成为人们抨击的对象,为打击天主教会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复兴激起了人们的进取精神,推动了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代表着冒险、开拓和进取精神的胜利,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兴起。

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反应了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第五章启蒙时代讲解部分一、启蒙运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思想上有力的冲击了封建制度、专制制度及天主教会,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一)、背景1、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2、17、18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批判封建主义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二)、代表人物孟德斯鸠:1748年发表《论法的精神》,提出三权分立的思想。伏尔泰:一生著作颇丰,是一位自然法论者。卢梭:其主要作品为《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原因》,提出了“主权在民”和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思想。二、欧洲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和巩固(一)、尼德兰革命1、历史背景:16世纪初的尼德兰是西班牙的一部分,是欧洲经济最繁荣的地区,由西班牙任命的总督在这里行使最高权。宗教上,尼德兰受新教影响较大。1550年,西班牙国王颁布《血腥赦令》,禁止新教崇拜,并加深对尼德兰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引起不满。而此时尼德兰的资产阶级已开始兴起,他们要求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2、经过:第一阶段:1566年至1571年,是尼德兰各省破坏圣像运动的时期。第二阶段:1572年至1578年,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第三阶段:1579年至1609年,南方革命失败、北方成立荷兰共和国时期。3、意义:尼德兰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尼德兰革命仍然表现出了明显的不成熟性。(二)、英国革命1、革命前的英国2、过程:1640年长期国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一直延续到1688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640—1659年,长期国会反对专制王权的斗争。第二阶段:1653年—1660年,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第三阶段:1660年—1688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与1688年政变。3、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第一次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产生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从此人类历史开始步入了资本主义时代。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也高速发展。但英国的革命仍旧保留了国王,表明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和保守性。4、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第一阶段:1689—1714年,限制王权时期。第二阶段:1714—1742年,内阁制的确立。第三阶段:1743—1784年,内阁制的完善。(三)、法国大革命1、革命前的法国:深刻的经济矛盾:土地对劳动力的束缚、林立的税卡、混乱的度量衡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尖锐的阶级对立:革命前特权等级和第三等级之间出现了尖锐的对立和冲突。第三等级人数众多,尤其是其中的资产阶级经济上拥有巨大实力,但政治上却无权。激烈的思想斗争: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舆论上的准备。革命形势的成熟:由于宫廷挥霍无度,法国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路易十六几次企图通过征税来摆脱危机都以失败告终,加上1788—1789年,法国又频繁出现自然灾害,社会一片混乱,1789年路易十六召开了停开175年的三级会议解救国内危机,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索。2、过程:第一阶段:1789—1792年,大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派——“斐扬派”掌权时期。第二阶段:1792—1793年,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派——“吉伦特派”掌权时期。第三阶段:1793—1794年,小资产阶级民主派——“雅各宾派”执政时期。3、意义: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彻底而深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法国确立支配地位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其在革命中提出的一些思想原则至今仍影响着整个资本主义世界。4、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拿破仑帝国1794年7月,大金融资产阶级发动政变,成立五人督政府,实行反人民的政策,并扩大对外战争,致使法国陷入一片混乱。1799年11月,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改共和国为帝国。同年,颁布《拿破仑法典》以完善其政治统治。同时,拿破仑积极开展对外战争,一度建立起几乎囊括整个欧洲的庞大帝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被颠覆,波旁王朝复辟。1848年2月,巴黎人民举行起义,资产阶级共和派取得政权,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思考题:分析启蒙运动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启蒙运动所批判和主张的内容,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同时,启蒙思想在欧洲鼓舞人民拿起武器,争取独立。它宣扬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

1.使法国大革命产生了大量革命进步的法案,最终形成拿破仑法典,随着法国对外战争,传播到欧洲各地。

2.促进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思想的广泛传播。为民主政治制度提供了蓝本和理论基础。2、比较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相同点:

(1)原因相同:二国爆发革命的原因都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资产阶级为掌握政权,发展资本主义而发动革命。

(2)领导阶级相同:二国的革命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

(3)革命动力相同:人民群众在革命中都起了推动作用。

(4)结果相同:二国的资产阶级都取得了胜利,掌握了政权,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

(1)原因不完全相同:英国革命是为了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法国革命是要推翻波旁王朝统治。

(2)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除了资产阶级领导革命外,英国还有新贵族,法国还有自由派贵族参加对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

(3)特点不同: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执政的君主立宪制度;法国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

(4)意义不同:英国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法国革命扫荡了国内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第六章工业文明讲解部分:一、工业革命:(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769年,以阿克莱特发明水利纺纱机为标志,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确立了大工厂制度。法德两国也相继在19世纪30年代开始了工业革命。(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结束,它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钢铁时代、立体运输时代,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三)、两次工业革命后欧洲各国家概况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优势带来了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发展的缓慢,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法国:国内政治的动荡和传统农业国的束缚,使法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也发展缓慢。俄国:经过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但绝对水平还相当低,基本上处于农业国阶段。二、德国的崛起(一)、普鲁士的兴起1415年,德意志霍亨索伦家族腓特烈,获勃兰登堡封地,为选帝侯,建霍亨索伦王朝,称腓特烈一世。1486年,分裂为勃兰登堡和普鲁士公国两部分。1618年,两地合并,组成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1701年,腓特烈三世建普鲁士王国,改称腓特烈一世。18世纪末,参加三次瓜分波兰,获得波兰西部和中部大部分领土。1806年,被拿破仑击溃,丧失近半数领土。拿破仑帝国崩溃后,恢复了原有的国际地位。19世纪60年代,国王威廉一世任用俾斯麦为宰相,使普鲁士军国主义大为发展,并由此具备了统一德意志的条件,经过三次王朝战争: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最终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于1871年1月18日建立了德意志帝国。普鲁士在帝国中居统治地位,普鲁士国王兼帝国皇帝。(二)、俾斯麦与三次王朝战争1、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发动对丹麦的战争,普奥获胜2、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普鲁士获得胜利。3、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德意志帝国建立。(三)、德意志帝国的扩张19世纪90年代德意志军国主义的外交政策是对外扩张的世界政策。这是德国实力急剧膨胀的产物。代表人物有德皇威廉二世和帝国宰相比洛。德国的扩张导致了20世纪初德英矛盾的激化和加剧,特别是德国海军势力膨胀,成为英国海军第一大威胁,也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国际关系(一)、三皇同盟三皇同盟又称三帝同盟,是俄、奥匈、德三国皇帝在19世纪70—80年代建立的同盟关系,主要是目的是为了孤立法国。(二)、法德危机(三)、近东危机近东是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地区的泛称。随着土耳其的衰落,列强围绕争夺土耳其遗产的斗争日益尖锐。(四)、三国同盟德、奥匈、意三国在1882年缔结的秘密军事同盟。三国三次续签过该条约,但意大利摇摆不定,1915年,废止该条约,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五)、英德矛盾19世纪90年代后,随着德国的崛起,欧洲大陆的均势被打破,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使其成为英国的强劲对手,英德矛盾遂成为列强间的主要矛盾,并左右了当时国际关系的格局。(六)、协约国的形成思考题: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早出现在英国的原因。英国资产阶级统治一方面积极发展海外贸易,进行殖民统治,积累了丰富的资本,扩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最廉价的原料产地,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行“圈地运动”,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蓬勃发展的工厂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增加了产量,但还是无法满足不断扩大市场需要,于是,一场生产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的资本主义生产中,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厂手工业,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历史上把这一过程称为“工业革命”。另解: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

资产阶级通过大规模地对外掠夺以及在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须的货币资金;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

工场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富有实践经验的熟练工人,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条件;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成就,特别是牛顿的力学和数学,为机器的产生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增加了产量,但仍然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于是,一场生产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最为发达的棉纺织业.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