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_第1页
高一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_第2页
高一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_第3页
高一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_第4页
高一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高一语文《氓》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3、通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1、导入话题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近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氓之蚩蚩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于嗟鸠兮无食桑葚隰则有泮犹可说也其黄而陨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夙兴夜寐言既遂矣躬自悼矣无与士耽实词布:一种货币,并非注释里说的,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匪:读上声,并非通假。将:读qiāng,愿、请,如,《将进酒》。乘:登上。贿:财物。说:通“脱”。渐:读jiān,溅湿、浸湿。爽:差错。极:标准。德:心意、情意。罔:无。虚词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前“以”,用;后“以”,拿)乘彼垣,以望复关(表承接,无义)秋以为期(把)其:其黄而陨(代落叶)其叶沃若(代桑树)士贰其行(自己的)其笑矣(语助词,无义)不思其反(你)之: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女之耽兮总角之宴)静言思之(这件事)活用尔卜尔筮(卜、筮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用龟板、蓍草占卦)士贰其行(数词活用为动词,对…不专一)成语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兴夜寐。3、学生自行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讨论。理清全诗层次提问: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的哪几个阶段?明确:恋爱——婚变——决绝。追问: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板书]氓(情节)恋爱婚变决绝(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载笑载言士贰其行至于暴矣(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男子女子婚前虚伪热情、善良、多情婚后凶暴、蛮横勤劳、刚强、清醒感情不专、薄情寡义总结:男女的不平等,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时候还体现在性格上,但诗中女子的最后决绝,又使我们看到中国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4、这首诗运用了些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要点:①回忆和对比《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5、布置作业:1、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3、预习下节课。高一语文《氓》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能力。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深刻体会《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3、初步胚芽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4、背诵课文。重点反复吟诵,体会感情,背诵课文。难点了解比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特点。教学手段朗读法、点拨讨论法一、复习背诵课文一二段。二、分析课文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1)提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的情节线索是什么?明确: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情节线索:“恋爱”——“婚变”——“决绝”(2)提问:诗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明确:第一层(1—2):追述恋爱活。第二层(3—5):追述婚后生活。第三层(6):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3)从诗中可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明确:女子在回忆往事时,心情是很复杂的。从一二两章详写他们恋爱时的幸福可看出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从三四五章写他们婚后的痛苦可看出她对“氓”非常怨愤。思前想后,对“氓”反感到极点,断绝关系。三、分析诗中女主人公形象1、诗中女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A、温柔、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B、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C、重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D、清醒刚烈坚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四、写作技巧1、对比手法①提问:诗文中怎样体现出氓用情不专的?明确:使用的“对比”的手法。把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分心讨论婚前:忠厚——“氓之蚩蚩”婚后:变心、凶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②提问: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明确: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幸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载笑载言”婚后:痛苦——“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劳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③文中这两次对比有何作用?明确: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2、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诗文中“赋、比、兴”的分布情况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提问:诗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作用:①结构上:A、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平铺直叙。B、起过渡作用。②内容上:A、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板书设计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高一语文《氓》教学设计篇3一、教学理念和设计理念本课定位为鉴赏诗歌。教学重点是在诵读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创作中的现实主义。二、教材分析《氓》出自于《诗经》,是一首叙事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不难把握。本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氓》的内容,感受古典韵律;把握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理解其婚姻悲剧的原因;学会在朗读中理解诗意,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2.方法与过程利用注释读懂诗歌,整体把握诗的内容;重点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正确评价诗中主人公,理解诗中人物悲剧产生的原因。用现代思想点评诗中故事,强调男女平等和法律维权。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氓》中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五、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六、教学方法1.诵读法:品味诗歌的语言2.讨论法:理解主人公感情3.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七、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朗读诗歌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探讨了《诗经》,了解了《诗经》的代表作《氓》的基本内容,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它,探索它的情感脉络和现实意义。首先请同学们通过朗读来回顾《氓》的故事情节。(学生朗读,回顾情节)谁来为我们说一下《氓》这首叙事诗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氓》全文共六章,讲述了一个女子自由恋爱,明媒正娶却最终被抛弃回家的故事。(二)小组合作,探究文本1.探究故事结局及其原因提问: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呢?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什么?请通过文本找出答案。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女子:“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面对爱情不冷静,过于主动,易被男子轻视。男子:“至于暴矣”“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违背誓言变了心。小结:男权社会男女的不平等。2.结合文本,分析主人公情感。在这种不平等的恋爱婚姻中,故事主人公们有怎样的情感变化?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女子:恋爱——“送、乘、望、泣涕、笑、言”——热情幸福婚变——“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委曲求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悲伤反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真诚劝告决绝——“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清醒决绝男子:恋爱——“抱、贸、来、谋、怒、卜、筮”——热切追求,信誓旦旦婚变——“至于暴矣”“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变心背誓3.人物形象分析通过对两个主人公在婚姻中的情感态度,我们能看出两个主人公分别是怎样的人?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女子:善良、热情、坚强的'劳动妇女形象。勤劳、淳朴、不畏贫苦爱情梦想破灭,由忍耐转为怨恨,最终发出痛楚的呼喊。小结:男权社会中女性的代表,是男人经济、政治的附属品。男子:对家庭不负责,始乱终弃的形象。小结:男权社会中的代表人物。(三)拓展延伸: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现代,女子面对婚变,将会怎样做?如果你是她的朋友,你会怎么做?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八、总结经典的力量或许就在于此,它早已站在了精神的制高点反思人性所需,通过女子的决绝,我们看出了先民在受苦无望时对尊严的维护,这也让现在的我们重新思考了男女平等与法律维权。九、布置作业请为《氓》中的这位女子写一份书信,表达你想要对她说的话。要求:200字左右格式:书信十、板书设计氓恋爱——婚变——决绝女子:热切——怨恨——清醒男子:殷勤——————变心十一、教学反思课前:本案侧重在对诗歌情感的体悟和对现实意义的思考,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诗歌情感,再通过拓展延伸思考其现实意义。朗读是本课重要的教学方法,要强调朗读。拓展部分要求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高一语文《氓》教学设计篇4一、教学目标要求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3.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二、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3.识记文中的通假字4.《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三、教学设想首先,解决诗中的难字难音,再次理清诗的叙事情节,并对诗进行全面理解,让同学们掌握字音,掌握这首叙事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四、教具设备:录音机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出不同的故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静女》,通过写一对青年男女在僻远的城角幽会时欢乐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这节课呢,我们将继续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首爱情诗,大家请翻开课本91页。(同时板书课题)(二)介绍课题现在请某某某同学来读一下课题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读对了字音,méng,及时表扬,大家齐读。(反问同学:为什么不是读máng呢,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它不是读máng吗?),第二种情况,读错,及时纠正。这里我想特别明确地提出氓是一个古今异义词氓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今义:流氓,音máng上节课我们在介绍《诗经》的时候就说到,《诗经》按其内容分,可以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15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今天我们讲的《氓》这首诗则是15国风中的卫风,大家请看注释①现在,大家先认真听录音一遍,注意诗的节奏和难字难音(三)难字难音匪:fēi汤:shāng愆:qiān徂:cú将:qiāng裳:cháng载:zài靡:mǐ于:xū隰:xí说:tuō角:jiǎo(四)情节和主题1.情节刚才大家在听录音时就应该感觉到了,《氓》是一首叙事诗,是叙事诗呢就有它的发展情节,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现在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一遍,并参照注释,试着理清叙事情节。呆会请同学来说说诗中的发展情节,并划出相应的章节。(请同学回答问题)《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第一章:写女子的定情。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我们可以从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伤害。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顾影自怜,伤心不已。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这一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2.主题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五)布置作业1.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七、板书设计第四课氓恋爱(第1、2章)(热情、幸福)氓婚变(第3、4、5章)(怨恨、沉痛)决绝(第6章)(清醒高一语文《氓》教学设计篇5【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熟悉情节故事2、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3、深刻体会造成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4、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积极的爱情观。【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播放陕北民歌《老祖宗留下个人爱人》。问:同学们好听吗?……这首歌是什么类型的?……同学们现在正是青春年少,憧憬向往爱情吗?……古人云: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她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不仅陕北劳动人民唱出了爱情的甜蜜、幸福,早在两千多年前,也发生了一个爱情故事,是什么呢?二、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思考:这首诗为我们叙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提示:围绕情节或情感变化明确:恋爱婚变决绝三、合作交流1、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两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恋爱甜蜜蜜,决绝伤不起,不要再来伤害我,初为人妇时怎样的辗转辛劳,只为维护曾经的梦想,为维护自己的爱情。可是多少年的辛劳和憧憬,换来的却是爱人的离弃。温柔似水,刚强如火。2、你认为造成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社会、个人教师拓展到刘兰芝、祥林嫂刘兰芝与焦母的抗争,与兄长的抗争,最后以死抗争,短暂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她对人格、尊严的最求是至死不渝的.,她的这种精神给我们的不是颓废、绝望,而是一种振奋和昂扬,崇高和伟大。祥林嫂守寡不成,守家不成,守命不成,一出善良被毁灭的人间悲剧,承载着浓厚的民族时代精神与文化特征的文学名著。四、讨论如果你是氓的话,你会怎样对待诗中的女子?播放《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五、小结每次读完这篇《氓》,总有一幅画面浮现在我眼前:一个憔悴女子伫立在曾经等待她的恋人的河畔,那作为她当年爱情的见证的汤汤淇水之滨。河水依旧,可是斯人已去,美好的青春年华和爱情也仿佛随着流水逝去了。河风吹动她的裙角翻飞,无数往事涌上心头。追忆曾经的美好时光,似水年华,心中却只哀悼,哀悼自己的痴情,哀悼自己的执迷不悟。最后留下的只是幡然悔悟后的心如止水,“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是她审视遍体的血痂而生出的一种劫后余生的宁静与从容。我相信于情于爱女子都是付出最多的,“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子的感情是专一不二的,而男子却往往朝三暮四,纵其心欲而无所拘忌。所以爱,是要用真心、赤诚。但是,千万不要迷失了自己。一旦你围绕着另一个人全心全意地画圆时也就意味着你重心的失去。“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是一句箴言,一句所有女子都应铭记的箴言。真爱,不只是手牵着手,肩并着肩,还要心连着心。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愿所有的家庭都幸福美满!高一语文《氓》教学设计篇6一、教学目标: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内容,分析形象,体会情感,,探究主旨,熟读成诵。二、教学重点:绘制思维导图三、教学难点:记忆背诵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诗经》是我们文化、情感和审美的“圣经”,是一种生命的基因,灵魂的酵母,是我们的另一条母亲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走进《诗经》,走进《氓》,走进那遥远的卫国发生的故事。(二)梳理内容那么,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齐读诗歌,要求读对节奏,读准字音。明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女子在经历了恋爱(1、2节)的幸福之后,又经历了婚变(3、4、5节)的痛苦,最后做出了决绝(6节)的选择的故事。过渡:以上是我们对诗歌内容做了整体梳理,下面我们一起对诗歌的各个部分的内容进行赏析。(三)分析形象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的第一二节,看看在这两节诗中,作者是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写男女主人公的?明确:1、氓:蚩,笑嘻嘻,忠厚老实的样子;谋,清楚地告诉我们,他是来求婚的。2、女子:“送”说明了女子答应了男子的求婚,表现了女子对男子的一片痴情,“将”说明她是一个温柔体贴的女子。“望”,写出了女子对男子的痴痴等待,登上那倒塌的垣墙,久久伫立,向男子所在的方向望去,见不到男子就伤心哭泣,见到男子就又说又笑,真真是一个率真可爱的女子。“迁”字写出了这份爱情终于修成了正果,结婚了。下面请同学们通过这些词语对诗歌的情境进行联想和想象,诵读第一二节诗,边读边记,强化对诗句的记忆。(四)体会情感请同学们认真研读婚变部分的内容,找出能够表现女子情感变化的词语,体会女子的内心感受,并完成这一部分思维导图的绘制。1、“食”、“耽”、“说”表面上写的'是斑鸠贪吃桑葚,实际上是写女子沉溺于爱情无法自拔,写出了女子内心的后悔。以此来劝诫其他的女子千万不要沉溺于爱情。2、“贫”字写出了女子多年来为了和氓在一起,甘愿过着贫穷的生活。“爽”字是过错的意思,“贰”写的是氓的行为没有定准,反复无常。女子甘于贫困,行为没有过错,而氓却三心二意,用情不专,由此表现女子对氓的斥责和怨恨。3、“暴”字写出了氓的凶暴,“咥”字则写出女子娘家兄弟的冷漠,不但不同情,反而还讥笑她,“悼”字写出了女子饱受煎熬,无人倾诉,内心无比辛酸的伤痛。我们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分析,就能够很好地体会到处在婚变状态的女子内心情感的变化轨迹,是一个由悔到怨,再到伤的过程。从对恋爱阶段人物形象的分析到对婚变阶段女子内心情感的体会,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思维从感性形象的联想想象到对人物内心感受的理性推理过程。(五)探究主旨1、过渡:无人理解,无处倾诉,只能独自伤悲的女子最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促使她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是什么呢?明确:“已”字说明女子做出了决绝的选择,没有幻想,没有迷茫,没有卑微,也没有不舍,有的只是清醒和刚强。回想过去,“言笑晏晏”形容少年时代快乐的样子,“信誓旦旦”氓立下的誓言是真挚诚恳的。然而,现在快乐全无,在思前想后之后,女子清楚地知道再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幸福快乐了,男子违背誓言,也没有悔改的心意,所以断然、决然的选择离开。2、学完这首诗,老师不禁感到很纳闷,女子和氓是青梅竹马,而且是自由恋爱,为什么女子还是得不到幸福?从中得到什么样的教训?明确:男尊女卑的思想,女子的自立自强(六)作业布置借助思维导图背诵全诗。教学反思:这节课基本达到了预先设定的目标。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看着思维导图上的关键字词,对人物形象和诗歌情境进行联想和想象,记忆诗句。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能很好地体会处在婚变阶段的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和情感的变化过程。但是这节课还有不少的遗憾。现总结如下:1、留给学生展示和讲解思维导图的时间不够,不能很好的表现学生在经过老师指导之后的效果;2、课堂上朗读的次数不多,背诵的效果不太明显;3、对于主题的探究还是应该放在第二课时,这样的话,中间环节的时间就会比较充裕,学生也就能够充分的展示自己画的思维导体和讲解了。高一语文《氓》教学设计篇7教学目标:1、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体悟其情感变化;2、分析卫女形象,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体悟其情感变化,从而分析卫女形象。教学难点:通过分析卫女形象,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一方红笺承载了薛涛无尽的爱恋;一枝青梅读懂了易安懵懂的初春;漫天飞花飘零了黛玉满腹的爱恨;无际的沙漠抚慰了三毛不羁的灵魂;而滔滔的淇水见证了女子艰辛的情路。淇水与女子的生活和命运始终相随,我们就随着缓缓的淇水去见证一下女子的喜怒与哀乐。二、整体把握——把书读薄《诗经》被誉为现实主义的渊源,其中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卫风·氓》里面又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1、主人公是谁?以第几人称来讲述故事的?女子第一人称2、讲述了一个什么样故事?女主人公回忆了与氓从相恋结婚到婚后被弃再到决然分手的故事。3、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请找出依据淇水旁第一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第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4、请仔细品味这些地方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还有哪些段落也是在表现同样的内容?第一、二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恋爱的甜蜜第三、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婚变的沉痛第五、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分手的决绝(讲解其中字词,推测事情变化)三、细嚼慢咽——把书读厚(一)一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恋爱的甜蜜1、根据诗中的描写,想象一写此时的淇水是什么样的?淇水:平静安详波澜不惊2、如果淇水是有生命的他会看到什么样的'两个人?请找出描写人物的地方。直接描写——动作:送、涉、将、乘、望、泣、笑——温婉、多情、天真、善良直接描写——蚩蚩、即、卜筮间接描写——无怒——憨厚、老实、认真、暴躁易怒(他们在这里盟誓,在这里分别,淇水是那么的静缓、安详,一如一位慈祥的月老分享着女子的幸福甜蜜。)3、“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直接抒写或铺叙,直陈其事(二)再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婚变的沉痛1、再次写到淇水,淇水是什么样子?让我们联想到什么?汤汤:水势浩大,波涛汹涌,动荡不安情海波澜命运动荡心潮澎湃愤愤难平2、淇水浩荡,女子的内心愤愤难平,从哪里可以看出女子内心情感的剧烈变化?于嗟女兮,无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愤然直抒惨痛教训,语调激切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诚恳审视自身不足,内心愤然3、在这两章中表现了她和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她: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任劳任怨女也不爽——感情专一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年老色衰他: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用情不专4、女子最想说的莫过于刚才讲过的那些教训和被弃的原因,那么为什么还要写桑树呢?在诗经里有没有写植物的地方?“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或发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对象。“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喻,对事物进行形象具体的比况。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女子容颜靓丽;两人的浓情蜜意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子容颜憔悴;两人的感情枯竭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女子不要沉醉于爱情的甜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三)三写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分手的决绝1、这次强调了淇水的什么特征?有岸有泮——我的容忍,我的退让是有限度正比有岸有泮——氓的放纵,氓的暴虐没有止境反比2、此时女子处于进退维谷、左右两难的处境:往事不堪回首;前途复又可畏,体会女子想走还是想留?想留:“及尔偕老”“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对以前温馨时光的深切怀念不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对以后悲惨遭遇的清醒认识3、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他和她?她——清醒、刚烈、坚毅他——暴虐、毫无担当四、消化吸收——把书读薄淇水见证了女子怎样的性格变化?温婉、多情、善良、单纯任劳任怨、忠贞不二、年老色衰清醒、刚烈、坚毅——痛苦的心灵挣扎,完成了一个女子自我的心灵救赎,表现了她的个性成长和人格的完善五、探讨爱情——共同成长寄语少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寄语少女: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启示:爱情幸福而美好,但也会有痛苦和伤害,不要因为害怕受伤就不敢追求,既不要轻易开始一段感情,更不能随意放弃。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要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真诚负责的态度。只有具备爱的能力,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六、作业布置——学有所用围绕“淇水”,从卫女的角度,以第一人称重新讲述这个故事。高一语文《氓》教学设计篇8教学目标: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2、掌握“比兴”手法。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第一课时: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设问: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不可。此处用了“比兴”手法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第二课时: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第二次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回忆嫁时的情景,也以打湿车上的帷幔来喻自己的择婿不慎。(这里也可以说是女子回娘家又路过淇水。淇水汤汤来衬托渲染女子孤独无助,内心悲愤极不平静。)第三次写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就是一个比喻的用法,就是说,做什么都要有个限度的意思。三写淇水正为我们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绪的轨迹。三、概述诗歌中男女主角的性格特点。氓:乖僻、虚伪、薄情、暴虐、始乱终弃、言行反复女子:纯真、热烈、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四、有人称《氓》是“中国第一弃妇诗”,也有人认为这不是弃妇诗。请说说你的'看法。1、这是弃妇诗。氓之前渴求和女子结婚,后来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氓从内心里背叛女子,抛弃女子,从肉体上摧残女子,所以这是一首弃妇诗。2、这不是弃妇诗。《氓》中的女子并没有被赶出夫家,而是主动与男子决绝。面对氓感情上的冷淡,女子没有哀求乞怜,主动修好,她的内心经历了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伤痛悔恨——深刻反思——总结教训——毅然决绝。《氓》中的女子是不满丈夫对她感情的冷淡、变心和家庭暴力而主动离开夫家的,既然是主动离开,那么何来“弃妇”之说呢?如果把她定性为弃妇,那是对女性反抗男权社会、追求女性独立的可贵精神的一种否定,也在无形当中削弱了对氓的批判力量,因此,不能将《氓》定性为弃妇诗。高一语文《氓》教学设计篇9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4、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忠贞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5、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女主的感情变化过程。教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启发法、多媒体展示法。一、《诗经》相关常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诗经六义:风、雅、颂(体裁),赋、比、兴(艺术手法)。四言诗,朗读节奏:二二拍。二、歌曲导入1、课前播放歌曲《野百合也有春天》。大家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这首歌讲述的是一对情侣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特别是那句“爱你/想你/怨你/念你/深情永不变,难道你不曾回头想想昨日的誓言”,缠绵凄恻,令人动容。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将要把我们带入古代一个缠绵凄恻、充满怨情的故事里去。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她和他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由于年代久远,要进入这个故事的话,需要我们先用现代汉语将这个用上古文言记录的故事破译出来。下面,进入破译关。听朗读录音,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与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听朗读时用心体会女主情感的变化。3、播放录音后用多媒体显示重点字词的音、义。氓之蚩蚩、夙兴夜寐、垝垣、自我徂尔、汤汤、渐车帷裳、靡、口至、隰则有泮、于嗟鸠兮、犹可说也、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匪我愆期、尔卜尔筮、以我贿迁、三岁食贫、将子无怒、无食桑葚。重点:学生找多音字,教补充:将、裳、渐、载通假字:匪、无、于、说实词:氓、夙、寐、靡、体、咎、愆、筮、贿、食贫、嗤4、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变化。5、这是一首叙事诗,大家注意找出叙事线索。叙事线索是什么?6、明确:女子的感情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女子的怨情变化。7、下面我们进入故事来看,怨情变化的过程。三、赏析课文1、男生齐读第一、二段,女生讲述其大意。2、这时女子的怨情还没有出现,她追忆当年恋爱的甜蜜,幸福感洋溢于字里行间。3、这时女子的性格:热情、温柔、痴情。4、男子的性格:看似忠厚老实:抱布贸丝——醉翁之意不在酒。5、女子是否答应?为什么?6、明确:没有,因为在古代,男女婚姻,必须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才能算正当的被认可的婚姻。但是,女子与氓约定“秋以为期”,并且“将子无怒”,充分体现了女子的温柔。7、第二章,女子开始了又喜又忧的相思。“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望穿秋水,泪雨阑珊···笑靥如花——瞬息间的喜怒哀乐,只为意中人的来去变化不定。短短十六字,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恋爱期间女子相思成灾的种种心理。(简要介绍卜、筮,当时的婚俗,是一种迷信的做法。)8、生再齐读,注意读出第一章回忆时的渺远、缠绵之感,似低低絮语。第二章热恋要读出热情之感。9、女生齐读三四章。男生讲述大意。10、通过“比兴”手法,从“桑之未落”、“桑之落矣”转入议论,转入“婚变”怨情开始出现。“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润泽美丽,她和男子的爱情也十分滋润。“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憔悴衰老,她和男子的爱情也逐渐进入枯竭。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兴,劝诫女孩子不要和男子沉溺爱情。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句话如何理解?请大家讨论,再请一位男生来回答。11、男生回答后,再请女生回答。(希望男女生不同的理解能激起大家深入全面的思考。)12、教总结: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往往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女子情感专一,而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朝三暮四。这是女子在婚后不幸的境遇中,痛感男女在爱情生活上的不平等,向广大的姐妹发出的'呼喊,告诫她们千万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每当读到这几句话,我都会心惊不已。这是受过怎样的创伤剧痛才会发出如此令人深省的感叹啊?)13、怨情产生后,女主怨的是什么呢?请大家一起从课文中找出答案。14、“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勤劳善良,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可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她一片痴情,品行也没有什么不对,而男子却变心了、薄情了。“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子朝三暮四,放纵无度。女主的感情是愤怒、怨恨。15、那么女子的性格,通过这两章她的自述,可总结为:痴情(三岁食贫),勤劳、忠贞。男子的性格,对比可知:薄情、贪婪(不知珍惜)。女生再齐读,读出回忆深入、深重痛惜、强烈愤慨之感。16、生齐读五六章,读出第五章的历历数来的切责之声,第六章的如泣如诉的哀叹,齐读幻灯片上的翻译。这两章画面感很强,请大家想象一下,在脑海里构筑一下这两幅画面。一幅女子“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画面,一幅“反是不思,亦矣焉哉。”的图。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17、教总结:第一幅——是夜,她坐在床上,眼泪婆娑,嘴角抽动着,只因忍着不让泪掉落。修长而干瘦的双手不停地摆弄着衣角。心里想着:初为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是怎样的辗转辛劳?为只为曾经对幸福的憧憬,为了维护自己划定的这个地牢——爱情的地牢。可是多年的辛劳,换来的却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的伤,自己的痛。‘兄弟不知,口至其笑矣。’亲如兄弟者,不责怪男子的薄情寡幸,却只讥笑自己。这世道是多么不公平啊!18、第二幅——一个憔悴女子伫立在淇水河畔,江风吹动她的裙角翻飞,发丝有几许散乱。此刻无数往事涌上心头:这里曾经是自己翘首盼望男子来接自己的地方,也是小时无忧无虑地玩耍,男子发下旦旦誓言的地方,而这誓言如今,亦如那滔滔江水和猎猎江风一般逝去了。只有自己还傻傻地记着。算了吧,既然他如此不懂珍惜,我这样付出又有什么值得呢?忘了那些誓言吧!唉!(一身长叹,转身翩然而去)19、此时女子的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又可间接地看出男子的性格较之婚前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讨论后回答。20、明确:女子——清醒、坚强、刚烈,男子——暴虐、卑鄙、无情无义。四、至此,我们已经完整地解读完了这个故事那现在我们来回顾下这个故事的线索,女子的情感变化,在诗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提示,注意课文所用到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表现方式:记叙、议论、抒情的作用。)五、生讨论回答后教总结:一、灵活多样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二、成功地运用了边叙事边抒情的手法,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女子又怨又恨、想要完全忘却,又无法彻底摆脱的矛盾心理。三、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六、小结:《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通过女子自述中欢喜——悲伤——哀怨的感情变化,塑造了一个温柔、痴情、善良然而却深受不忠爱情的伤痛,之后变得清醒、坚强的女性形象。今天我们读着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为时代的遥远、题材的常见而厌倦。这正是因为它并没有刻意去雕琢,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发展,自然而然生成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其实,文学的真谛正在于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达最朴素的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启迪,在我们写作中,也应该抛去那些浮华的外表,用我们手中的笔,去展现真实的生活,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感情。七、作业:1、课后背诵并默写全诗。2、将本诗改写成现代诗歌或小小说。3、推荐阅读《诗经》《人生若只如初见——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注意比较《诗经》以后的诗歌对其有何继承和发展。高一语文《氓》教学设计篇10【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掌握《氓》的故事情节及《采薇》中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3、学习诗中的重章叠唱的章法,感受其效果。【学习重点】:1、理解《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效果。2、学习《采薇》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学习难点】:1、熟读两首诗,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知识链接】1、题目解说《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2、作品简介《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注音并解释:氓()淇水()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尔卜尔筮()()于嗟鸠兮()()其黄而陨()无食桑葚()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来即我谋()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渐车帷裳()()士也罔极()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抱布贸丝()咥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2、古今异义:(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今义:)(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今义:)(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今义:)(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今义:)(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今义:)(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今义:)(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今义:)(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今义:)(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今义:)(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今义:)3、词类活用:(1)三岁食贫()(2)士贰其行()(3)二三其德()(4)夙兴夜寐()4、有感情朗读古典诗歌的鉴赏首要的是学会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要点;还要读出诗歌情感,读出美的意境因此要注意:(1)读出节奏古典诗歌节奏表现了各自不同的式样四言语句多为“二二”节拍,而“五言诗”节拍则多变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2)读出韵律诗歌语句的平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韵律,时只要加以体会就要感觉到重音、轻音的选择也是读出韵律的重要手段判断轻、重音的基本标准是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达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诗句就应该重读,反之则轻读一句中关键的字词重读语速的选择同样是读出韵律的关系,情绪激昂处则势如破竹、一贯而下,情绪缠绵处则如潺潺溪流,缓缓流出几分哀婉(3)读出情调一篇诗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恻;或平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扬通过诵读,读出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艺术美5、整体感知课文:请同学分别讲述《氓》的内容,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二、整体理解原文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3、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4、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5、“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