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贡献研究_第1页
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贡献研究_第2页
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贡献研究_第3页
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贡献研究_第4页
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贡献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奉献研究PAGEPAGE8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奉献研究张均德、邹学荣、代西:?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以人为本的生产力开展观及其现实意义?,?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一期。苗贵山:?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府社会管理思想研究?,?理论与改革?,2024年第二期。陈玉屏、张峻:?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理论与20世纪的民族问题?,?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二期。曹泳鑫:?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际政治的几个根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二期。连朝毅:?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共和国〞思想研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二期。连朝毅:?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共和国〞思想的现实思考?,?经济与社会开展?,2024年第二期。连朝毅:?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共和国〞思想的根本理论内涵?,?理论学习与探索?,2024年第二期。姜大为:?试析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革命中所论述的不断革命理论——兼与匡萃坚、陈成发等同志商榷?,?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三期。牟成文:?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工具特性思想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二期。何玲玲:?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开展〞理论探讨——澄清并复原其人的开展远景思想?,?求实?,2024年第三期。靖玉新:?论马、恩社会根本矛盾中对人的开展的重视?,?社会主义研究?,2024年第五期。于沛霖:?马克思恩格斯论罗马法?,?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9年第四期。张一兵、周嘉昕:?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理解范式的历史性生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一期。吴巨平:?“自然之物〞还是“历史之物〞——马克思、恩格斯人权根源观与西方古典自由主义人权根源观的比拟研究?,?理论探讨?,2024年第二期。王荣红:?对马克思恩格斯未来社会商品经济将消亡设想的思考?,?集团经济研究?,2024年第五期。孙淑萍:?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的和谐?,?集团经济研究?,2024年第三期。刘军:?马克思晚年笔记新解读——兼论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起源思想的异同?,?学术论坛?,2024年第一期。张均德、邹学荣、代西:?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以人为本的生产力开展观及其现实意义?,?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一期。郭彩琴:?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公平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一期。张成诗:?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阐述和对待唯物史观的??,?理论探讨?,2024年第四期。王昭干:?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光照千秋?,?理论建设?,1994年第一期。钟哲明:?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和谐〞论述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一期。张惠敏:?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观初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3年第六期。翰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不断革命〞术语出现了多少次??,?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四期。张世鹏:?马克思恩格斯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科学社会主义?,2024年第六期。邬焜:?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面生产〞理论的复杂性特征——对机械唯物史观的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4年第六期。王勇:?正本清源:对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周期理论的再认识?,?学术论坛?,2024年第十期。张成诗:?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阐述和对待唯物史观的??,?理论探讨?,2024年第四期。肖群:?浅论宗教的本质——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恩格斯?,?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五期。吴巨平:?论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十一期。李爱华:?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利益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十一期。方良:?马、恩友谊长河中的小风波?,?教师博览?,1996年第四期。苏东崛:?马克思恩格斯论和谐社会?,?生产力研究?,2024年第十期。谭芝灵:?马克思恩格斯论和谐社会?,?探索?,2024年第五期。李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面生产理论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理论界?,2024年第八期。王晓言:?全面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新视野?,1985年第六期。刘诚:?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民族精神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4年第五期。曹天禄,殷向阳:?不破哲三: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的误读?,?社会主义研究?,2024年第五期。岳增瑞:?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领导思想?,?理论学习?,2024年第六期。靖玉新:?论马、恩社会根本矛盾中对人的开展的重视?,?社会主义研究?,2024年第五期。高继文:?近代世界民族主义与全球化开展趋向——兼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四期。孙代尧:?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以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策略思想演进为例?,?理论学刊?,2024年第十期。朱根源:?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吗?——马克思恩格斯的暴力革命论与和平过渡论初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二期。徐水华:?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控制自然〞思想?,?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24年第五期。邱柏生:?从条件论角度看马恩关于人的全面开展理论?,?江汉论坛?,2024年第九期。王金福:?马克思世界观转变之路探索?,?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四期。张惠敏:?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观初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3年第六期。俞良早:?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东方〞概念?,?江汉论坛?,2024年第九期。王金福:?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要否认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功能的再思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十期。董建萍:?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公正思想?,?浙江社会科学?,2024年第四期。宗占林:?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走上历史唯物主义——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点体会?,?理论探讨?,1992年第三期。王金福:?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上实现的创新?,?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四期。解保军:?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八期。王树恩:?试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哲学思想?,?哲学研究?,1996年第六期。叶昌友:?论马克思、恩格斯“个人与社会关系〞思想的逻辑起点?,?科学社会主义?,2024年第四期。鲁克俭:?国外学者论青年马克思与青年恩格斯的学术关系?,?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八期。吴克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视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4年第四期。余品华:?国外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思潮的产生和开展?,?求索?,1986,年第一期。张世满:?马克思恩格斯农奴制理论的再认识?,?史学理论研究?,2024年第三期。苗贵山:?批判与超越:马克思恩格斯对正义的追问?,?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三期。姚虹:?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正义观?,?当代法学?,2001年第十期。苗贵山:?马克思、恩格斯对正义的审视?,?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一期。王本兴:?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思想与“生态环境再生产〞理论?,?学术交流?,2024年第六期。胡军:?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4年第三期。张惠敏:?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观初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3年第六期。陈睿:?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对当代的启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24年第五期。赵振华:?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思想及其启示?,?大连干部学刊?,2024年第十期。刘淑兰:?马克思、恩格斯的学习生活及其启示?,?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一期。俞思念,李彦辉:?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在中国的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四期。王宇飞:?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及对未来社会的展望?,?贵阳建筑大学学报?,2024年第四期。周新城:?论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科学阐述?,?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四期。韦建桦:?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一期。颜杰峰:?论先进性是马克思恩格斯建党的立论根底?,?求实?,2024年第四期。张沛远:?〈科学巨匠的光芒——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活动〉介绍?,?甘肃社会科学?,1987年第三期。白新欢:?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三个维度〞及其当代意义?,?理论导刊?,2024年第三期。马临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术合作——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五期。谢双明:?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东方农民问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4年第一期。特瑞尔·卡弗、张亮:?“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是“恩格斯对马克思〞——在东京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国际研讨班上的演讲?,?江海学刊?,2024年第一期。李招忠:?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人权思想的继承与开展?,?江汉论坛?,2024年第二期。张惠敏:?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观初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3年第六期。梅哲:?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六期。杨思基:?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性〞思想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六期。蔡金发:?论东方社会革命与开展道路──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探源?,?东南学术?,2024年第六期。李华:?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力资源思想?,?当代经济研究?,2024年第十二期。王圣祯:?对马克思、恩格斯利益范畴的探析?,?学术交流?,2024年第十一期。周呈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建党学说的开展?,?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四期。余谋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环境哲学思想?,?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六期。巴力:?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二期。谭芝灵:?马克思恩格斯论和谐社会?,?探索?,2024,(05)李保忠、石岩:?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开展观?,?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24年第四期。罗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合作经济思想探究?,?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六期。曹峰旗:?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普选制的论述?,?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4年第七期。王永江:?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的预测?,?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第四期。李桂花:?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异化思想?,?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24年第六期。石玉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统筹开展的思想及其启示?,?经济学家?,2024年第六期。何增科:?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根本观点述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4年第五期。周呈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农联盟理论的形成和开展?,?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四期。池元吉:?马克思恩格斯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与当代现实——西方国家阶级关系的演变趋势?,?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年第四期。王初根,潘程兆:?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求实?,2024年第十期。易培强:?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开展的关系?,?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年第四期。许青云:?马克思恩格斯论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四期。潘吉星:?卡尔·肖莱马致马克思、恩格斯的书信——(1870年9月-1883年1月)?,?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四期。王艳:?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权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4年第三期。苗贵山、冯敏:?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权观——批判与建构的整合?,?北方论丛?,2024年第一期。芮国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政治思想初探?,?江海学刊?,2024年第三期。周玉梅:?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可持续开展思想?,?当代经济研究?,2024年第五期。廖声武:?马克思恩格斯党报思想的演进?,?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二期。卿明星:?马克思恩格斯党报思想简论?,?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六期。吴廷俊:?试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党报思想?,?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增一期。李毅嘉:?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的拒斥?,?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二期。陈平:?马克思恩格斯论人的自由开展与实现?,?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一期。曹润生:?马克思恩格斯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六期。赵明义:?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开展进程第二种设想的思想流变?,?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二期。宋凡金:?论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齐鲁学刊?,2024年第二期。秦刚:?如何看待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理论前沿?,1999年第二十二期。刘志明:?全球性贫困:马克思和恩格斯视野中的西方全球化?,?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一期。刘志明:?西方全球化与第三世界的开展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全球化?,?桂海论丛?,2024年第三期。王永贵:?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一期。周仲秋:?马克思恩格斯平等思想研究?,?政治学研究?,2024年第一期。万军:?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科学社会主义?,2024年第二期。周小亮:?当代制度经济学开展中的两条主线与其新自由主义本质之剖析?,?学术月刊?,2024年第二期。张燕喜,石霞:?马克思恩格斯可持续开展思想及启示?,?当代经济研究?,2024年第十期。余品华:?国外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思潮的产生和开展?,?求索?,1986年第一期。吴家华:?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比拟研究诸范式简评?,?高校理论战线?,2024年第十期。吴家华:?马克思—恩格斯问题"论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4年第六期。雷骥:?恩格斯的道德人格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论析——从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友谊与合作谈起?,?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24年第二期。何丽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哲学差异真的存在吗??,?南京社会科学?,2024年第十期。吴家华:?马克思—恩格斯问题"论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4年第六期。张文喜:?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中的偏向——兼驳马克思恩格斯“对立〞的谬论?,?浙江社会科学?,1991年第二期。孙凤武:?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开展的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黑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一期。何中华:?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几点区别?,?东岳论丛?,2024年第三期。王成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利益思想——献给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外交学院学报?,2024年第三期。韩庆祥:?论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理论探讨?,2024年第五期。王伟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自身矛盾的研究?,?理论学刊?,2024年第九期。张艳:?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理论在中国的创新?,?财经问题研究?,2024年第八期。张艳、张青军:?论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和开展?,?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一期。王俊涛:?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生态经济?,2024年第一期。张燕喜、石霞:?马克思恩格斯可持续开展思想及启示?,?当代经济研究?,2024年第十期。李昭新:?论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生态维度?,?甘肃社会科学?,2024年第五期。庞跃辉:?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可持续开展思想?,?理论探讨?,2024年第三期。贺建林、李雅兴:?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悖论观及其对可持续开展观的意义?,?社会主义研究?,2024年第三期。徐世杰:?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风观?,?理论探讨?,2024年第三期。王俊涛:?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生态经济?,2024年第一期。王占阳:?马克思恩格斯派生性社会开展观研究?,?史学月刊?,2024年第一期。张爱武:?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与西方全球化理论比拟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4年第一期。张爱武:?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机制的理论及方法论启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4年第二期。郭根山:?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理论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启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六期。艾耶克·考普夫、魏小萍:?马克思和恩格斯原始文本的研读与探讨?,?哲学动态?,2024年第三期。马长山:?马克思恩格斯民主契约法律观的“理论替换〞及其实践反差?,?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24年第二期。马长山:?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契约法律观及其宪政意义?,?学习与探索?,2024年第四期。唐晓勇:?论黑格尔的人学和马克思恩格斯对它的超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4年第七期。王家芳:?马克思恩格斯的与时俱进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开展?,?求实?,2024年第七期。赵家祥:?马克思恩格斯与时俱进地看待资本主义寿命的历史演变?,?理论视野?,2024年第三期。庞跃辉:?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可持续开展思想?,?理论探讨?,2024年第三期。王小锡:?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伦理观?,?伦理学研究?,2024年第一期。王初根、刘荣春:?再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伦理思想?,?江西师范大学薛有志:?马克思恩格斯的企业兼并模式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第一期。薛汉伟:?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所有制理论与现实?,?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六期。张云飞:?社会开展生态向度的哲学展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开展观初探?,?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二期。王肖燕:?马克思和恩格斯无神论宗教观的形成简论?,?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四期。陈海燕:?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设想与现实社会主义实践?,?齐鲁学刊?,1999年第一期。陈海燕,王韶兴:?对马克恩格斯“跨越〞设想问题的再认识?,?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一期。周太山:?论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设想的当代价值?,?景德镇高专学报?,2024年第六期。丁元:?马克思恩格斯对“和平开展理论〞的探索?,?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三期。陈力丹:?郭士立与马克思、恩格斯?,?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一期。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观点的摘录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生产力的观点〞的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给出生产力概念一个具体的定义,但他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生产力开展观,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表达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生产力开展的动力那么存在于人们不断开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们要从事生活资料的生产,必须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而人们之间的交往或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从以上马、恩关于生产力的论述中可以得出,虽然他们没有明确给出生产力概念一个具体的定义,但他们始终都是从人的角度去审视生产力的,认为生产力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包括物质、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实践)中所表达出来的一种本质。张均德,邹学荣,代西:?\o"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以人为本的生产力开展观及其现实意义"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以人为本的生产力开展观及其现实意义?,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一期。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际政治的根本思想〞的内容〔1〕关于民族国家的产生、性质和开展趋势的思想在阶级社会,国家机构被统治阶级所把持,使国家作为共同利益的虚幻形式独立于社会之上,而主要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正因为如此,阶级国家总要被无阶级国家所代替,然后政治国家以及政治权威将由于未来的社会革命而消亡,国家的社会职能将失去其政治性质,而变为维护社会利益的简单的管理职能,于是,国家就消亡了。当然,国家的消亡必须具备民族国家内部和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和社会的条件,因而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2〕关于世界历史、世界市场与资本主义全球扩张时代的理论观点马克思最早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历史概念,认为生产力开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动力源,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国际交往的扩大,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相互依赖性增强,这些是世界历史形成的主要特征。“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3〕关于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开展与国际冲突根源的判定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世界经济不平衡开展主要表现在兴旺与落后的差距、对立和冲突。在资本主义主宰世界经济的时代,在民族国家内部必然分裂为贫富两大对立的阶级,在民族国家体系中必然分裂为兴旺和落后两大对立的集团,殖民主义、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是造成世界经济不平衡开展的根源,也是世界冲突产生的根源。〔4〕关于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爱国主义与民族解放、民族平等原那么马克思指出,“过去的经验证明:无视在各国工人间应当存在的兄弟团结,就会使他们受到惩罚,——使他们分散的努力遭到共同的失败。〞并指出这是促使各国工人创立国际协会的认识根底。马克思恩格斯不但为无产阶级提出了国际主义原那么,而且指导建立了国际工人协会等国际联盟组织,当时提出的国际主义对外政策目标是:“……努力做到使私人关系间应该遵循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那么,成为各民族之间关系中的至高无上的准那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并从理论上论证全世界无产者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无产者有相同的阶级敌人和阶级命运。〔5〕关于战争的观点马克思说:“战争就是每一个这种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最原始的工作之一,既用以保护财产,又用以获得财产。〞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开展,私有制社会产生,战争就不仅仅是对天然资源的争夺了,所争夺的对象包括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和劳动力本身,战争就成为政治集团之间或民族和国家之间各自利益争夺形式,成为阶级政治的延伸,是流血的政治,所以恩格斯概括道:“以前进行战争,只是为了对侵犯进行报复,或者是为了扩大已经感到不够的领土;现在进行战争,那么纯粹是为了掠夺,战争成为经常的职业了。曹泳鑫:?\o"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际政治的几个根本思想"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际政治的几个根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二期。三、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共和〞的观点“社会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的政权组织形式。其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甚至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特殊形式。“社会共和国〞的政府组织原那么是“议行合一〞,“社会共和国〞是以实现“社会解放〞为目标的政治形式。在人类历史上,资产阶级革命所实现的政治解放,虽说在形式上标榜确立了公民的自由平等的社会成员身份,但其实质却远非如此。由于资本逻辑的存在,资产阶级所建立起来的政治形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正是社会而不是国家构成了人类政治实践的本体;因此,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政治关系的根本变革是不可能的。要完成这样的变革,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条件下仍未能解决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就必须通过“社会共和国〞的政治形式以实现从“政治解放〞走向“社会解放〞。“社会共和国〞通过限制“家自由〞,不断把国家“迄今所夺去的一切力量,归还给社会机体〞,使公共权力的根底不断扩大,直至公共权力不再作为一种强制性的力量凌驾于社会之上而是与社会本身融为一体。这样,社会就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决定国家的力量,并进而由此实现彻底的“社会解放〞。连朝毅?\o"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共和国\〞思想研析"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共和国〞思想研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二期。四、\o"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公平观"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公平观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社会充满了种种不平等,平等与否归根到底通过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表现出来,平等问题实际上是人的问题,这里的“人〞不是费尔巴哈眼里抽象的人,而是“现实中的人〞。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社会现实中的不平等现象,实际上就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问题,就是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在经济、政治、教育等诸领域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育公平的研究也是出于对现实社会中人的生存、解放和开展的关心。教育公平问题是社会公问题的延伸和具体表现,它反映了教育领域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状况。所以,“从教育不平等的现实出发,批判教育不平等的实质,提出人人接受免费教育的社会理想以及实现途径〞成为马克思恩格斯教育公平研究的一般逻辑。郭彩琴?\o"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公平观"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公平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一期。五、关于宗教的本质的观点在费尔巴哈看来,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宗教是被复原为人的自身本质的一种反映。也就是说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那么,人为什么不去顶礼膜拜自己或其他的人,而要去顶礼膜拜人自己创造出来的神呢?更明确地说,人类历史中也有不少杰出的英雄人物和人类自己创造的不朽文明,他们为什么没有获得人们像对待神那样受到人们的敬畏与仰望呢?在费尔巴哈关于宗教的本质的上述论断中已经做出了答复,即“这个本质,突破了个体的、现实的、属肉体的人的局限,被对象化为一个另外的、不同于它的、单独的本质,并作为这样的本质而受到仰望和敬拜。〞此处费尔巴哈的“对象化〞即运用了黑格尔的异化学说来揭示了宗教的本质,指出上帝乃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肖群?\o"浅论宗教的本质——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恩格斯"浅论宗教的本质——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恩格斯?.?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五期。六、关于民族精神和价值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不仅指出了人类社会从地域性的历史向各民族、国家产生普遍联系、交往后的世界历史的转变具有客观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指明了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后,正确处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民族精神之间关系的方法。首先,不同的物质实践活动决定了各民族和国家必须保持自身民族精神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应该根据内、外部条件构成的特定的历史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开展道路,与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相适应的特定的物质实践活动决定了各民族、国家在开展过程中必然产生各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刘诚:?\o"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民族精神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民族精神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4年第五期。七、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控制自然〞的思想内容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人类“控制自然〞的必要性。在批判费尔巴哈消极地崇拜自然的思想时,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人类“控制自然〞的必要性,认为人类具有能动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马克思、恩格斯特别指出了“控制自然〞的思想对社会开展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开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社会地控制自然力以便经济地加以利用,用人力兴建的工程以便占有或驯服自然,———这种必要性在产业史上起着最有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把自然界“历史化〞,自然界在人类生产中的表现已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人类学的自然界〞。马克思认为,与人相对的自然界是人通过劳动创造、占有和再生产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马克思、恩格斯把传统的人与自然之间单纯的控制态度转变为“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控制〞,即“控制自然〞的实质内涵不是控制“自然〞,而是控制“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在主张自然人化的同时还提出了人的自然化,成认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因而他的理论基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对立,并不必然导致人对自然的征服与统治。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科学理性对于控制自然和社会之间新陈代谢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意义。科学技术的开展使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徐水华?\o"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控制自然\〞思想"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控制自然〞思想?,?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24年第五期。八、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的思想内容环境及其根本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点。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因为“我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在阶级根源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由于资产阶级的贪婪和唯利是图,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和高额利润,而置其行为的长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后果于不顾,加剧了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在社会根源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一切生产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影响和作用的进一步的结果——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生存环境的污染,那么是完全被无视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当时环境污染的状况和危害的根底上,针对着环境污染的根源,并从当时资本主义工农业生产的状况和科学技术开展的可能出发,指出了减少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的可能途径。其一,是依靠科学技术,对废物进行“再利用〞和“再加工〞,以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农艺学和农业技术,改进耕作方法,如采用改进的排灌法,实行更合理的轮作,施用有机肥料等,可以保持和改进土质,保持和提高土地的肥力,从而保持生态平衡。马克思恩格斯针对当时资本主义“工厂城市〞的扩大和大工业生产的集中及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状况,指出“只有通过城市和乡村的融合〞和“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平衡的分布〞,“现在的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毒才能排除⋯⋯才能使现在城市中日益病弱的群众的粪便不致引起疾病,而是用来作为植物的肥料〞。人成为环境的真正主人,是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王树恩:?\o"试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哲学思想"试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哲学思想?,?哲学研究?,1996年第六期。九、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理论在中国的开展的内容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近代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世界现代化理论的奠基者。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没有人意识到工业文明为代表的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不可阻挡之势及它造成的巨大变化。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站在人类历史前进的船头洞察社会开展的客观规律,对现代化进程中世界的未来和社会制度的变迁做出符合历史规律的科学预见。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国道路,才能把中国引向民族解放,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走向国富民强、走向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集中表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化的主题,蕴涵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坚决决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心转移,伴随着对社会主义认识和实践的深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在面对21世纪的世界开展和社会变迁中,可以理解得更为深刻了。俞思念,李彦辉,?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在中国的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四期.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和谐社会的内容和谐社会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最早是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提出的。他在?全世界和谐?一文中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社会〞所取代。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了以“新和谐〞命名的、废除私有制的共产主义试验。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马克思称这本书是工人阶级“史无前例的光芒灿烂的处女作〞。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和有关主张给予了肯定,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提倡社会和谐〞是空想主义者“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这一主张说明他们“要消灭阶级对立〞。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局限性和理论缺陷,他们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无法找到实现“消灭阶级对立〞的正确途径和依靠力量。谭芝灵:?\o"马克思恩格斯论和谐社会"马克思恩格斯论和谐社会?,?探索?,2024年第五期。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由自然界长期进化而来的,人是自然界的一局部。自然界提供人类生存开展的一切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人和自然是互相联系的统一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只有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才能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社会那么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社会是人的社会,是所有个人以一定方式组成的人群共同体,离开了人的开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开展,社会开展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开展,人的开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人的开展和社会的开展是统一的,又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马克思把社会有机体看成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生产关系一定要和生产力的开展相协调,是整个社会和谐开展的根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与协调运动规律推动社会有机体的和谐有序的开展。魏伟:?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探析?,?理工高教研究?,2024年第一期。十一、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研究的内容马克思指出,社会保障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下共有的现象,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力开展大大增加了超过工人维持生命力的直接需要而形成剩余劳动。从而使超过必要劳动的剩余劳动本身成了从个人需要本身产生的普遍需要,为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和人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前提。无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共产主义社会,都必须有剩余劳动,必须有积累,为了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都必须经性社会总产品的扣除。马克思的分配理论从产品分配的扣除出发,将产品分配进行了两次扣除。分别满足生产正常进行的需要和社会稳定的需要。梅哲:?\o"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六期。十二、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合作经济思想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经济思想,就是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成分,吸收其科学、合理内核的根底上伴随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而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经济制度是生产合作化的制度,其内部关系不具有阶级对立的性质,不再是劳动附属于资本的关系,是一种新的制度。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经济思想的丰富和开展,是与列宁不拘泥于理论教条,从实际出发,用理论指导实践,又从实践中深化理论分不开的。正如列宁所说的“我以为实践比世界上任何理论上的争论更重要〞。合作社的分配要以按劳分配作为根本原那么。恩格斯说“把各个农户联合为合作社,以便在这种合作社内愈来愈多地消除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并把这些合作社逐渐变成全国大生产合作社的拥有同等权利和义务的组成局部〞;恩格斯还肯定了当时丹麦的社会党人提出的分配方式:“把农民的土地结合为一个大田庄,共同出力耕种,并按入股土地、预付资金和所出劳动力的比例分配收入〞;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肯定了合作社在特定开展阶段上可以保存股金分红的分配方式,但是对股金分红应加以限制,“我们同意让股东得到少量的利息这种纯粹临时性的措施〞。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国家应该慷慨帮助合作社。“我们在这方面为了农民的利益而必须牺牲一些社会资金,这从资本主义经济的观点看来好似是白费金钱,然而这却是善于投资,因为这种物质牺牲可能使花在整个社会改造上的费用节省十分之九。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来,我们可以很慷慨地对待农民〞。此外,在合作社的优越性充分发挥的根底上,一方面农民的经济得到改善,另一方面使得社会领导机构有必要的威信,社会应趁势引导农业合作社转变为“使整个合作社及其个别社员的权利和义务跟整个社会其他局部的权利和义务处于等的地位〞的更高级的形式。罗骏:?\o"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合作经济思想探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合作经济思想探究?,?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六期。十三、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观和平等观的内容恩格斯在谈到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时说:“按照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规律,产品的绝大局部不是属于生产这些产品的工人。如果我们说:这是不公平的,不应该这样,那末这句话同经济学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尽管公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在同一时期的不同社会集团那里往往具有不同的内容,但无论哪种公平都是以某种尺度为依据的。在谈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的买卖时,马克思说:“这种情况对买者是一种特别的幸运,对卖者也绝不是不公平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原始社会解体后出现了在分配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而同一分配关系又往往为不同的社会集团带来不同的利益,因此,不同的社会集团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各自的公平主张。由于每一社会集团都是以自己的公平尺度去衡量现存的分配关系,因而,对于同一分配关系,一些人认为是公平的,另一些人那么认为是不公平的。在谈到资本主义分配关系时马克思说:“什么是公平的’分配呢?难道资产者不是断言今天的分配是‘公平的’吗?难道它事实上不是在现今的生产方式根底上唯一‘公平的’分配吗?难道各种社会主义宗派分子关于‘公平的’分配不是也有各种极不相同的观念吗?〞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公平作为一种评价属于观念形态,它归根到底是对现实经济关系与评价主体利益之间关系的反映,但公平的直接来源却是法权观念和道德观念。段忠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公平观?,?哲学研究?,2000年第八期。十四、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观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大开展的时代,是工业大革命以及政治大变革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科学的开展和随之而来的工业制度的开展所引起的社会方面和政治方面的调整是如此的广泛,是人们始料未及的,以致人们把这个时代称之为全部社会都充满活力的时代。正当人们还沉浸在社会的开展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的喜悦之中的时候,人们在为社会的开展手忙脚乱而未找到这种开展的原因的时候,马克思和恩格斯以他们敏锐的洞察力、过人的智慧和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提出了“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的论断。他们认为18世纪和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展,主要是得益于科学技术革命力量的推动。特别是纺织机的出现,它是劳开工具的重大革新。它使整个棉纺工业在技术上完成了由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并且立即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响。恩格斯对此明确指出:“随着纺织部门的革命,必须会发生整个工业的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和机器大工业对资本主义社会开展的重大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作了精彩的描述:“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纪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罗昌宏:?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观?,?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五期。十五、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观点内容马克思第一次对共产主义理想进行系统的论述,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该书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进行批判性的考察时,发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把作为自己学说根底的私有制看成一种不言而喻的事实,而没有说明理由。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亚当·斯密虽然揭示了私有制的根源是劳动,无论商品、货币、资本都不过是人的劳动的凝结,从而得出“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本质〞的结论。但这一结论又使他自己的学说陷入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之中。既然劳动是财富的一源泉,劳动的全部产品就应该属于工人,为什么工人只能获得“为繁衍工人这个奴隶阶级所必要的那一局部〞呢?由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只把工人当作“劳动的动物〞,工人和一匹马一样只应得到维持劳动所必须的东西,他们对这一显而易见的矛盾完全不予理会。马克思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从对劳动的研究出发去寻求私有制的本质,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正是这一理论,开启了通向共产主义的大门。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自由的、自主的活动。“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正是这一点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因此,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创造的产品不属于自己,他们生产的商品越多,自己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并且越受他们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和奴役。这种物的异化现象源于人的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已不是自由的自主的活动,而是一种“被迫的强制的劳动〞,工人在劳动中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别人。劳动对他来说不是幸福,而是不幸;不是发挥自己的体力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尽折磨,精神遭受摧残。因此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当人们只有逃避劳动,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由时,人与自己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于是,人丧失了自身。既然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所有,劳动也只能给工人带来痛苦,那么劳动的存在就必然给另一个不劳动的人带来享受和快乐。因而,这种异化劳动不仅生产了商品,而且生产了一个站在劳动之外的、剥削工人的资本家。这是马克思对资本占有雇佣劳动所作的最早的理论表述。冯良勤:?马克思恩格斯论社会主义本质?,?社会科学研究?,2024年第一期。十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根底地位的观点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根底地位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1)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创造历史〞的首要条件。“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根底。他们指出,社会用于农产品生产的时间越少,它用于其他物质的生产或精神的生产的时间就越多。财富的增长和文明的进步通常都与生产食品的劳动和费用的减少成相等的比例。(3)农业劳动生产率制约着农业和工业之间社会分工的开展程度。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农业劳动特别是生产食物的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根底和前提,农业劳动必须有足够的生产率和提供足够的剩余产品,才有可能使农业和工业之间实行巨大的分工。(4)农业劳动生产率决定着农业人口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如果撇开对外贸易(重农学派为了抽象地考察资产阶级社会,完全正确地这样做了,而且应当这样做),那末很明显,从事加工工业等等而完全脱离农业的工人(斯图亚特称之为‘自由人手’)的数目,取决于农业劳动者所生产的超过自己消费的农产品的数量。‘显然,不从事农业劳动而能生活的人的相对数,完全取决于土地耕种者的劳动生产率’〞何增科:?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根本观点述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4年第五期。十七、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差异和工农差异的观点内容第一,商品市场经济在城市和工业部门的开展速度和程度快于农村和农业。近代以来,城市成为工商业活动的中心、生产中心和商品交换的中心,同时,工业与农业别离后从一开始就是为市场需求和交换而进行的商品生产,追求财富和利润是工商业活动的主要动力。城市工商业活动的高涨使产业资本家财富迅速膨胀。农业长期以来在自然经济中开展,作为农奴或依附农的农民家庭依靠男耕女织的自然分工而维持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主依靠固定的地租维持生活,农业商品率不高,农民对市场和货币收入的依赖程度较低。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第二,工业比农业开展快,劳动生产率更高。自从工场手工业取代行会手工业以来,城市工场手工业由于实行大规模的劳动协作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进一步提高了工业的劳动生产率。随着机器大工业占领越来越多的部门,农业社会逐步过渡到工业社会,工业成为社会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或主要产业。农业由于受劳动的自然条件的约束,由于手工劳动长期占据优势,由于农业生产所具有的地方闭塞性和分散性,由于农民墨守陈规、不冒风险的经营方式,由于购置土地耗尽了资本而导致小农无力进行农业改进和扩大再生产,因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和程度慢于工业。由此形成一种历史现象“,这个历史现象就是工业(真正资产阶级的生产部门)比农业开展快。农业生产率提高了,但是比不上工业生产率提高的程度〞。工业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工业产品价格,为产业资本家扩大市场销路、增加利润提供了有利的时机。第三,城市工人在提高工资水平方面处于比农业工人和农村家庭工人更为有利的地位。城市工人彻底割断了与土地和农业的联系,他们没有来自农业劳动的收入作为补充。这样为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就需要产业资本家提供足够的工资。城市工人集中在工厂里而且人数众多,产业工人的对抗运动和组织潜力迫使产业资本家随着资本积聚和利润的增加而逐步提高他们的工资水平。农业工人和从事家庭工业的农村工人,往往拥有一处小住宅和一小块土地,他们从事兼业经营,把种地作为副业,把农业收入作为补充。“农业的辅助收入,自己种的马铃薯,成为资本家压低工资最有力的工具。〞同时,“农业工人分散和软弱,而城市工人集中,因此农业工人的工资降到最低限度。〞第四,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熏陶使城市居民的文明程度高于农村居民。人们的文明程度是同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受教育程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是一种不同于农业文明的新型文明。按照工厂原那么组织生产增加了工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在城市中“,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工厂劳动同初等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结合提高了工厂工人的文化程度。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由于实际收入的提高而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