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之际传教士对中医的探索与评介
明末,西方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传播教义。为了传播传教,他们使用了各种方法。与中国传统医学不同的西医疗法,以其独特的疗效不仅在中国民间站稳了脚跟,而且还进入宫廷,引起了中国传统医学界的关注。在中医学界对西方医药进行研制、使用的同时,西方传教士也被博大精深、神秘莫测的中国医学所深深吸引,踏上了对中医、中药的探索之路。目前学术界对“西医东渐”问题给予了较多关注,而对传教士研究中医问题甚少涉及。本文以早期在华传教士对中医之评介为论述中心,考察传教士对待中医之不同态度,展现中西医学之差异。传教士对中国医学的评介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异乎寻常的诊断:“中医是个人主义”,一个“与西方通过医疗器具检验疾病的方法不同,中国医学通过独特的诊断术来判断病因,这就是著名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藏府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望、闻、问、切四诊中,传教士对切诊,即诊脉术极为好奇。法国耶稣会士李明(LouisleComte)在《中国近事报道》中叙述了中医诊脉的过程:“他们摸脉的方式对那些不熟悉的人来说很可笑。医生将四个手指用力和均匀地压在病人手腕的动脉上,然后,逐渐放松,直到血液在压迫下停流后,再恢复正常的流动。过片刻,他们再像原来那样按压手腕,这样,他们反复多次,持续相当长时间。像一些人弹琴那样,他们不断地抬起或压下手指,一个接着一个的,轻轻地按或使劲地按,有时快一些,有时又慢一些,直到动脉血管回应医生的按压,脉搏的强、弱、不规律以及脉搏其他症状完全表现出来。他们认为,凡有异常情况在体内出现,血液的流动势必有变动,而血液就会在脉管里产生某些不同的反应。在这个学科里,学习的理论和长期的经验是不一样的。经验比思辨能更好地发现所有这些奇妙的变化。”195在详细介绍中医诊脉术之后,李明表达了他对诊脉术的看法:“有了我们所掌握的这些证据后,我们不能怀疑,他们确实在医学上有异乎寻常的、有时甚至是惊人之处。”196曾德昭(AlvaredeSemedo)在《大中国志》中对诊脉术作如是评介:“他们诊脉很有名,从不问病人是头痛、肩痛或腹痛,只把病人的双手放在枕头或别人物品上进行诊脉,摸一阵脉搏的跳动,然后告诉病人的病痛是甚么”,“摸脉后他们马上开方子”,“治病常常十分成功”。然而,传教士对诊脉术的了解仅仅限于表象,他们只能对诊脉术的过程加以描述,却无法正确阐述诊脉术的原理与方法。利玛窦(MathieuRicci)曾说:“他们的按脉方法和我们的一样,治病也相当成功。”34简单的一句话,却反映出利玛窦对中医诊脉术知识的欠缺,想必他仅看到了中医大夫在诊脉时的动作手势,便将西方按脉的方法等同于中国的诊脉术,殊不知中医切诊蕴含着更加复杂的知识原理。由于传教士本身中医知识的匮乏,他们很难对中医的诊脉术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李明在盛赞脉诊的同时也说:“对他们必须要提防一点,怎么小心也不会过分,因为他们在给病人看病前利用各种手段探听病人的身体状况。”196李明一方面认为中医诊脉术是“异乎寻常”的,一方面却对诊脉术能否确定病症充满了怀疑,这也是在华传教士的普遍心态。诊脉术作为中医的基本诊疗手段,能够不借助任何外在器械而完成对病症的诊断,这个特性使其充满了神秘色彩。来自异域的传教士无法理解蕴含着丰富文化底蕴的中国医学,更无法理解神秘莫测的诊脉术。从不理解到怀疑是一个很自然的发展过程。尽管传教士能够详细描述诊脉的全过程,也惊讶于诊脉疗法的异乎寻常,却依然对这一古老的诊疗手段充满了怀疑。2人保节与种案接种法的盛行提起天花,现今的人们对其印象已十分模糊,因为早在1979底,天花病毒已被人类所消灭;而在古代社会,天花的肆虐让人谈之而色变。中国也早已认识到天花的传染性与危害性,因而很早就开始摸索防治天花的方法。中国医生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得过天花者即不再得,因而通过人为的方式使未曾患过天花的人感染一次轻度天花,从而获得终身免疫。这就是中国独特的发明——人痘接种法。据清代朱纯嘏《痘疹定论》的记载,人痘接种法早在北宋时期即已出现,但一直在民间秘密流传,口传心授,笔之于书甚少492。直到清代,人痘接种法在康熙皇帝的大力推广下才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根据清人吴谦的《医宗金鉴》,中国古代的人痘接种法共4种,包括水苗法、旱苗法、痘衣法与痘浆法等。将痘痂放置于磁钟内,用柳木作杵将痘痂碾成细末,再以净水调匀。将新棉裹入调试好的痘屑放入鼻孔,6个时辰后取出,此乃水苗法。旱苗法,顾名思义,碾成的痘屑不加水调试,而将痘屑通过银管直接吹入鼻孔。痘衣法乃“服痘儿之衣而种之”。痘浆法指用棉花擦拭出痘者之痘浆,塞入他人鼻中。这4种方法比较,“水苗为上,旱苗次之,痘衣多不应验,痘浆太涉残忍。”人痘接种法的广泛应用大大制止了天花病在中国的蔓延。“传教士DyerBall就述他在山西省看到的情景,没有种人痘(但有治痘医生)时,山西省天花死亡率一为50~60%,一为20~30%;种人痘术推广之后,天花流行的死亡度降为1%。”584人痘接种法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流传国外,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作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俄国专程派人来华学习种痘术。18世纪,我国的人痘接种法由俄国传至土耳其,又经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夫人蒙塔古传至英国,随后,欧洲各国都开始了试种人痘。尽管人痘法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有一些在华传教士对此法不以为然。1715年5月,殷弘绪(Francois-Xavierd’Entrecolles)在致德布鲁瓦西亚神父的信中对中国的人痘接种法作了初次介绍,然而他本人并不相信这一接种法,语气充满着怀疑与讥讽:“某些中国医生诊治天花患者的方法值得一提。他们自诩掌握了以某种方法转移天花的秘密,并把这种方法称为‘苗’……他们是这样治天花的:若某个出了许多天花但并无不良后果的孩子落在他们手里,他们就取下孩子身上的痂盖,晒干磨碎后精心保存起来。当看到某个病人有出天花的征兆,他们就在病人每个鼻孔里放一团撒有这种粉末的小棉花球,他们认为这种东西经头部进入血液后可形成某种酵母,产生有益的发酵作用,通过这种办法,天花便能充分发出来而不会有任何危险,因为可以说它被嫁接在良性天花上了。但我不大相信这种办法,如果有的话,我宁愿采用一小撮蝰蛇粉末。”十年之后,殷弘绪曾经尖刻的态度有所缓和,但依然对人痘法持保留态度。在1726年5月致杜赫德的信中,殷弘绪不“反对或赞成这种手术”,故而“不带感情色彩地”描述了人痘接种法,包括种痘的准备工作、种痘方法、注意事项、种痘的后期工作及种痘期间所服用的草药功效等。殷弘绪仅仅对种痘情况作了细致描述,却不发表任何看法,表明他仍未完全相信人痘接种法。19世纪来华的东正教传教团医生塔塔林诺夫也不承认中国种痘术的预防效果。他说:“中国医生好像因为目睹了天花带来的惨重灾害,于是非常关注这种病,并且试图以多本关于天花的书来帮助人们度过灾难。但似乎并非总能如愿以偿”,“现在天花和从前一样依然存在,并且还将继续危害中国人,直到15年前英国人用中文发表的接种牛痘的方法在中国广泛流传之时为止,直到中国人相信可以预防自然天花时为止。”427-428塔塔林诺夫认为是牛痘法抑制了天花在中国的蔓延,且对人痘法只字不提,这不免过于绝对。这些传教士之所以对中国的人痘接种法持怀疑甚至不承认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相对人痘法而言,牛痘法更为安全易行,故而得到快速推广并反传至中国,为最终扑灭天花做出重大贡献。因此,尽管牛痘法来源于中国的人痘法,但曾在历史上同样发挥作用的人痘法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其二,与中国传统医学自身的特点有关。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又虚幻玄妙,外国人很难理解中医的温病理论,而中国人又无法用免疫学、生理学等西医理论解释人痘接种法的“科学原理”,双方缺乏对话的共同话语基础。因此,传教士不相信中国的一些“经方”、“验方”也是极正常之事。但无论如何,人痘法是中国人在不自觉中运用现代免疫学原理预防天花的有力方法,怀疑甚至否定人痘法都是有失偏颇的。3非正规医学教育模式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现代教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主要有师承、家传、自学、私淑、官方办学等几种方式。由于师承与家传是古代医学教育的主要方式,因此一些传教士误认为中国没有培养医生的官办机构。利玛窦就曾说过:“这里没有教授医学的公立学校。每个想要学医的人都由一个精通此道的人来传授。因为任何人都允许给病人治病,不管他是否精于医道”34。其实,中国官方办学的医学教育模式已有漫长的历史,其最初起源于魏晋时期。北魏始设太医博士、太医助教,专门负责传授医学知识。刘宋元嘉二十年(443年),太医令秦承祖奏请设置医学,以广教授,这是中国古代政府设立医学学校的开端。唐代的太医署、宋代太医局以及明清的太医院等都是负责管理医学教育的机构。但从总体而言,师承与家传始终在医学教育中占主体地位。入华传教士常常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一切新鲜事物,而非正规医学培养模式的弊端也被他们尽收眼底。塔塔林诺夫认为,家传方式培养的医生都是按照要求,将祖上遗留下的宝贝医书背诵流利,随后在家长、老师等的指导下为前来家中应诊的病人把脉。全部教育即是如此。教育完成后,这些培养出的医生便可以正式行医。此外,一部分医生是为形势所迫改行从医的,中间既有被罢免的官员、药铺的伙计,又有破产的商人、村夫等,他们的医学知识很有限,却利用花言巧语欺骗病人。而中国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蹩脚医生,与中国这种自学的医学教育制度不无关系432-433。传教士对中国非正规医学教育模式的批判可谓是一针见血。医学教育的水平决定了医生群体的质量,进而影响到整个医学体系的建设。因此,由于缺乏相关法规的约束,中国医生的培养方式过于自由随意,从而造成行医行业出现鱼龙混杂、巫医难辨的局面。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承认传统的培养模式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师承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师生双方相得益彰,将本门派的医学体系发扬光大。许多中医门派之所以延续下来,与师承的教育模式密不可分。家传教育模式则不仅使出生于医学世家者较早地接受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而且能尽得其父之真传。此外,在这两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老师、家长的临床实践,从而更快更全面地掌握中国传统医学知识。因此,在中国古代,师承、家传等教育模式也培养出不少名医,如明朝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即出身于中医世家。总之,传统的医学培养模式有利也有弊,但由于我们常常对长期存在的事物熟视无睹,反而不易发现其缺陷,因而,透过传教士的眼睛,我们能够更为清晰地认识到传统医学培养模式的弊端。4从历史文化背景上看,中国医学传统知识的基本特征和医学发展缓慢,从源头到“三不”中医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医学名家世代辈出,经典医书汗牛充栋。早在几千年前,涵盖中医基本理论的《黄帝内经》就诞生了。《黄帝内经》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奠定了中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因此,塔塔林诺夫赞扬:“必须承认的是,在其他民族仍处于较低教育水平时,中国人已经掌握了足够的有关人体结构和治疗疾病的知识”420。然而,中国传统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并没有产生突破性的成绩。尽管明清时代涌现了许多名医,但他们只是延续着前代的基本理论有所继承创新,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中国传统医学的模式。因而,在传教士看来,中国医学的发展十分缓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李明曾说:“他们在医学上从未取得过巨大的进展”,“四千多年前,黄帝写过有关的论著,从那时开始,中国的医生就把这一科学看成是整个医学的基础”195。在这一点上,塔塔林诺夫同李明持相同的观点:“确信中国的医书都是按照同一种模式、一字不差的根据古代医书而写成的之后,我们便不再需要注意了解近代出版的医书和古代的医书。……无论是在二三百年之前出版的书中,还是在距今相当近的时候出版的书中,医学的所有原理和主要基础知识在我们看来都是一样的。他们有着共同的来源:《黄帝内经》。”418在传教士看来,《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原理,中国医学发源于此,但也止步于此。他们不仅指出中国医学发展迟缓,还对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作了探讨。原因之一:中国古代社会对医学的忽视。中国古代社会历来崇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帝王很少重视医术、科技等“奇技淫巧”,医生地位低下。明代太医院院使是正三品,到清朝乾隆年间,太医院院使已降为正五品。民间医生大多社会地位低下,衣食不得温饱,与乐工、厨师、班匠等同。医生得不到重视,因此大多人都去追逐考取功名,以谋求职位,正如利玛窦所说:“在这里每个人都很清楚,凡有希望在哲学领域成名的(指通过科举做官。——中译者注),没有人会愿意费劲去钻研数学或医学。结果是几乎没有献身于研究数学或医学,……钻研数学和医学并不受人尊敬,因为他们不像哲学研究那样能感受到荣誉的鼓励,学生们因希望着随之而来的荣誉和报酬而被吸引。”34原因之二:医学教育模式与行医市场的不规范。如前所述,医学教育模式的不正规,使整个医生群体的素质良莠不齐;而自由行医的方式,更使行医者的出身五花八门。一些科举不如意之人,秉持“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观念,改行学医,“悬壶济世”;一些为生计所迫之人也以其有限的医学知识装神弄鬼,贩卖所谓的“秘方”。因此“中国的医生总是鱼龙混杂,经常有一些不仅不懂医学,而且连足够的初等教育都不具备的人混杂其中,他们无一例外的只是把行医看作一种谋生手段”431。这些“成年时才开始行医,连简单的初等教育都没接受过,只不过背熟了某本简略的医书的人们能为医学做出什么贡献呢?”432综上,传教士以其敏锐的目光,分析了中医发展缓慢的外在原因,但尚未触及关键。从根本上讲,中医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生产方式决定了医学的发展、变革。文艺复兴之前,西医还停留于经验医学阶段,其医疗技术尚未超越中医。然而,进入17世纪之后,西方开始逐步建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不断提高,从而为近代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此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生理学、解剖学的进步以及各种医疗器械的发明,终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育行业的创意营销战略规划
- 科技竞赛的评委选拔与评审流程设计
- 教育与家庭烹饪培养孩子的健康饮食习惯
- 对公业务的数字化转型与跨部门合作的结合点
- 新常态下办公室用品行业的宏观经济走势
- 营养菜谱规划为学校师生量身定制
- 2025年滁州城市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提升小学教师自身素质确保学生校园生活安全的培训方案分享
- 2025至2030年PC铭牌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科技教育融合背景下的小学课评新思路
- 蛋糕店服务员劳动合同
- 土地买卖合同参考模板
- 2025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专题一-微专题10-同构函数问题-专项训练【含答案】
- 2025年天津市政建设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2030年中国烘焙食品行业运营效益及营销前景预测报告
- 宁德时代笔试题库
- 康复医院患者隐私保护管理制度
- 公司安全事故隐患内部举报、报告奖励制度
- 沈阳理工大学《数》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共享单车安全知识
- 北京三甲中医疼痛科合作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