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旭旦先生学术翻译思想研究
改革开放后,李旭丹先生(1911-1985)在人文地理学上做出了优异的学术贡献。他被认为是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除了首先倡导全面复兴人文地理学、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学分册》、《人文地理学概说》、《人文地理学论丛》等著作外,还做了大量的译介工作,如《地理学思想史》(英文第1版和第2版)、《现代苏联地理学的理论问题》、“人文主义地理学”等(在60年代还曾翻译魏格纳的《海陆的起源》等著作),主持了南京师范大学的《国外地理科学文献选译》(1-12期)。李先生在有限而如此宝贵的时间里,花那么多时间译介欧美和苏联的重要地理著作,而不是像时下流行的那样撰写论著,深意存焉。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李先生的代表性翻译工作做一初步总结,并探讨李先生翻译工作所反映的学术理念及其对当下中国地理学的启示,敬请方家指正。1李旭旦的学术翻译1.1合作文献选译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大学发展照搬苏联模式,于1952年进行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1)。大陆地理学建设亦以苏联地理学为榜样,这样做曾经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苏联地理学的二元论也给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发来了消极影响。到改革开放时,国内地理学界对苏联地理学的新发展了解不够,还在延续过去苏联的传统,批判统一地理学。其实,在苏联,这种对统一地理学的批判早已结束,地理学发展重新回到了统一地理学这一正确的轨道上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旭旦先生“不辞辛劳,在病中勉力译出”《现代苏联地理学的理论问题》,其“目的在于向中国地理学者较有系统和详细地介绍苏联在现代地理学方面的理论观点,以见今日苏联地理学的理论和50年代初我们学习苏联时已发生了哪些急剧的转变。由于自50年代末中国和苏联关系恶化以来和在中国十年动乱中杜绝一切对外科学文化的联系,对苏联在60年代初期在地理学界曾发生过一场翻天覆地的理论革命,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李先生认为“把三十年来苏联地理学界在理论上的转变过程与成果加以引进,很有必要,以便比较其先后间的根本性差异,让中国地理学者对50年代学习苏联时所获得的印象作必要的纠正,予以重新认识,方不致落后脱节。”与此同时,李先生还与学生合作撰文,介绍德国统一地理学的发展,以期形成对统一地理学的完整认识。在李先生主持下,师生们共同翻译的《国外地理科学文献选译》第10期(1983年)比较详尽地介绍了统一地理学的基本内容。李先生在恢复名誉后,他为了让青年学生了解国外地理科学的发展状况,打破了多年来与国外地理学界隔绝的局面,从1978年就开始启动、组织本系师生选择资料新、对中国有针对性的材料,主持翻译了国外前沿地理科学发展的资料,编成《国外地理科学文献选译》。“该刊每一期有一中心内容。有关区域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内容居多……稿源除以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为主外,也有少数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地理系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译稿和与中心议题有关的文章”716。《国外地理科学文献选译》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地理学者了解国际地理学界的动向,起了很好的作用,其中有些论文和译文后来还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如“区域地理学向何处去?”(地理译报,陈秀容译)、“法国人地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的思想贡献”(人文地理,吴传钧)、“《地理学理论问题》英译本导言”(人文地理,李旭旦译)、“人文地理学的领域与宗旨”(国外人文地理,吴传钧译)和“论空间观点”(经济地理,张秉文译)等。1.2数《调查研究》李旭旦先生最早的学术翻译工作当数就读中央大学时与任美锷先生合译、让·白吕纳所著(JeanBrunhes)的《人地学原理》(钟山书局,1935)。以I.C.LeCompte的英译本为底本,参以法文原本,系全译本,第六、七章均为小区域研究。1931年开始翻译,翻译和修改就花了3年时间,印刷校对费时1年;用译者的话说是“未遗一字”;两位先生“不欲草率从事;一字一句,莫不反复推考;力求词意兼顾”;翻译时“时时以‘词达意尽’四字自勉……期能简洁明确,而无含混失实之弊”(译者序)。由此可见,两位先生自我期许甚高,态度认真严谨,亦甚自信。该书中译本出版后,曾长期作为中国大学人文地理学课程的教材,对中国当时的人文地理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40年代中国地理学研究的小区域特色可能与此有关。胡焕庸先生称赞此译本“不仅内容正确,而且文字流畅”,“听说译本在台湾曾再版过几次,张其昀先生十分赞赏”1。1980年李先生去东京出席国际地理大会(IGC)时,从贺忠树处得知,该书在台湾再版并多次重印,是台湾地区各大学地理系师生的重要参考书,他感到高兴8。笔者有幸在80年代末替恩师金其铭誊写书稿时见到并浏览过此书,但译者姓名被挖掉了。李先生为中国大陆地理师生所最熟悉的译著可能还要数《地理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2、1989,分别译自英文第1版和第2版。该书第一版作者是PrestonE.James,到第2版时增加GeoffreyJ.Martin为第二作者)。1978年3月李旭旦先生接受商务印书馆的任务,开始翻译,1982年7月正式出版。198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李先生根据英文第2版补译后的修订版,并列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遗憾的是,该书原作者并不知道真正的译者是李旭旦先生,在2005年出版的英文第4版(2)的索引中被误为杨吾扬先生。《地理学思想史》应当是改革开放后大陆翻译出版的第一本由欧美重量级学者撰写的地理学思想史著作,是当时地理学者了解西方地理学发展历史的最佳读物(3)。笔者20世纪80年代读大学时曾读过此书,是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本专业书籍,当时在图书馆很难借到。后来大学毕业后读区域地理研究生,期间为了学习翻译还曾翻译部分章节,然后看李先生是如何翻译的,当时几位同学都认为李先生的翻译真好。正如李先生的老师胡焕庸所评价的:《地理学思想史》一书“约40万字,上下古今涉及651个专家,他们的重要著作和思想都要加以分析,加以评述,这是何等艰巨而又细致的工作!这不是记述事实,而是评论思想,虽然这是部译作,也还是要耗费多少心血!花费多少时间!这是李旭旦教授遗留给我们的一笔十分宝贵的科学财富!”2吴传钧称李先生的“译作一丝不苟,真正做到了‘信、达、雅’”,《人地学原理》和《地理学思想史》“可说是地理译作的典范”5。中国文化大学的姜道章在“现代地理学的历史渊源”一文中称李旭旦教授“英文好,译文只有些小疵”,李先生翻译的《地理学思想史》“是近十几年商务所出版数种地理学名著翻译中翻译得最好的”40。如此看来,称李旭旦翻译的《地理学思想史》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地理学术翻译的典范之作,是名副其实的。陈桥驿在为刘盛佳所著《地理学思想史》所写的“序”中说:“李先生的译本寄我以后,又花了三四天时间读完了此书,我觉得在中国没有自己的《地理学思想史》以前,此书在地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部门上填补了我国长期以来的空白,李旭旦教授的辛勤劳动是厥功甚伟的。”至于翻译这本著作的意义,刘盛佳在其著作《地理学思想史》中说得很到位:“将它引入中国,目的是推动我国地理学尽快吸取世界地理学的先进理论和研究手段,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现代地理学。”《现代苏联地理学的理论问题》是苏联进步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一本英文论文集。中文版(科学出版社,1987)是李先生和马广志合作翻译的。苏联出版这部论文集的目的是“让西方读者了解苏联地理学在理论发展上的成就、问题及其前景”,因为“西方并没有对苏联地理学的成就与观点有充足的理解”(序言)。论文集所载的文章都是20世纪70年代所发表的苏联著名地理学者的论文,其主要论题是“地理学在技术革命时代中的任务、问题和前景”,“代表了苏联地理学的主要重心”,“地理工作者未把自然地理或社会经济地理(4)分开来论述,所讨论的是地理科学整个系统的问题和地理学的整个前景”。由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地理学界主要向欧美学习,俄罗斯地理著作的中文译本几乎见不到了,所以《现代苏联地理学的理论问题》是我们了解70年代苏联地理学的最重要窗口。如今,我们对俄罗斯的地理学研究的关注太少了,要了解俄罗斯的当代地理研究只有借助外文书刊了。《国外地理科学文献选译》第11期和第12期是人文地理学名词,共译介“人文地理学名词”28条,材料来自1981年英国地理学者R.J.约翰斯顿、P.哈格特、D.W.史密斯及D.R.史都达等合编的《人文地理学辞典》一书。这是当时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及分支学科情况的一份重要读物,特别是那些没有外语基础和没有原著可读的人。该词典后来不断更新,已经成为世界人文地理学的经典作品,现已由柴彦威组织翻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学习和研究人文地理学的一本重要参考书。李旭旦1983年译、著名人文主义地理学家段义孚所著的“人文主义地理学”一文(铅印,附有欧美人文主义地理学论著目录),应是国人最早读到的论述人文主义地理学这一分支学科的中文材料。20年后,经周尚意牵线,与上海《书城》杂志的一个编辑联系上,该编辑对李先生的译文偏爱有加,称李先生的译文“达到‘信、达、雅’标准,颇具原文神韵”(5),还建议笔者写篇说开去的文字(即“我与‘人文主义地理学’一文”),后因故均未能在《书城》上刊出。后来,笔者把拙文发给主持“学术批评网”的杨玉圣,立即发表在网上。在《中国城市评论》当编辑的一位校友看到拙文后,主动与笔者联系,并说《中国城市评论》愿意发表两位大师的作品,而且不用审稿,笔者提供了经笔者补译的稿件。李先生中译稿“人文主义地理学”终于在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中国城市评论》第4辑上发表,真为两位教授高兴。因为在与书城杂志联系以前,我曾将译文投给国内几家专业期刊和高端普及期刊,均被拒绝。段义孚所著的“人文主义地理学”是中文世界了解这一分支学科的最佳入门读物。前些年,段先生亲自到北京等地访问,讲述他所理解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北京地理界很多名家都亲临现场,讲稿经周尚意团队翻译后以“人文主义地理学之我见”为题发表在《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2期上,让我们再次感受了人文主义地理学的魅力。2李旭丹学术翻译所反映的学术概念2.1向我国发展全面的人文物流学术翻译是作为李先生完成人文地理学在中国全面复兴这一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先生早年提倡“出人、出书、走正路”,指出在起步阶段,就要对国际人文地理学有个较为全面的认识,避免走弯路。这实在是高瞻远瞩,后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证实了李先生早年的某些担心。在如何对待国外的人文地理学问题上,李先生所提的意见很中肯:“在学习国外的人文地理学时,切忌照搬照抄。要使人文地理学为中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服务,我认为既要大胆引进又要加以批判分析,要有分析地引进,要有批判地吸收。……我们在学习引进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能像50年代初期那样一边倒,不能重蹈覆辙。”13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兼听则明,避免过去的一边倒所带来的恶劣影响(6),发展出有中国特色的全面的人文地理学。1983年李先生翻译段义孚的“人文主义地理学”一文同样意义深远。其实,李先生翻译此文是提醒我们关注西方地理学的各种流派和新发展,汲取有益的成分,为我所用。可是,为实用主义和技术所主导的中国地理学界至今对人文主义地理学等流派还抱有怀疑态度,这使得包括人文主义地理学在内的诸多流派很难在我国大陆生根发芽。近来,可喜的是,段义孚的两本大作《逃避主义》和《恐惧景观》分别由周尚意和张春梅、徐文宁译出,分别在河北人民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台湾地区还出版了繁体字的版本。此外时常有同行向笔者索要经我补译的“人文主义地理学”中文版。针对过去坚持自然与社会统一的“统一地理学”被冠以“资产阶级的”或“反动的”帽子,李先生在《国外地理科学文献选译》中把反映曾引起前苏联地理学界一场革命的《地理学的理论问题》(B.A.阿努钦)一书的17点结论、1979年英译本对原书所作的评述和该书的导言,翻译过来,以飨国人,以正视听。后来为了让我们对苏联地理学1960年代以来的发展有个较全面的了解,还与马广志一起特地费力翻译《现代苏联地理学的理论问题》。李先生全面复兴人文地理学的呼吁得到很多学人的积极响应。吴传钧先生也认为中国是个大国,地理研究人员众多,要发展全面的人文地理学,每一个地理学分支都应当有人去研究,然后参与国际对话。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地理学强国。吴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这个想法与李先生的想法可谓一脉相承,值得当代地理学家重视和思考。我们当下对外国地理学的忽视与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正在走向世界的地位是不相称的,亟待扭转。地理学期刊,尤其是顶级期刊也应当给非主流的地理研究留些版面,因为有的流派只是在我国没有形成气候,而在欧美已经成为地理学思想史著作的章节,如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女性地理学等。为了发展全面的人文地理学,李先生还号召要向人文地理学的薄弱环节进军。“向我国目前人文地理学领域内的薄弱环节进军,以填补多年来没有接触过的空白和荒废领地。例如,有关政治地理学方面的国际领土纠纷问题和自元代以来已承袭了近400年的国内行政区划如何调整问题,虽然亟需进行研究,却还没有人敢于闯攻。少数民族在四化建设中所面临的特殊问题,国际边界和国内设立特区以及军事国防地理等课题,看来也很少有人问津。”142.2译专事地理翻译的必要性众所周知,现代地理学是个西方学科。中国的现代地理学相当落后,要想赶上或超过西方的地理学,了解这门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对中国地理学发展可以说至关重要。所以,在20世纪初,一些地理学人就做了不少学术翻译工作,让同行方便地了解国外同行所做的重要工作,缩小了中国与西方地理学界之间的差距。李旭旦先生翻译的《地理学思想史》,加上其他学者翻译的《现代地理学思想》(简体版由周尚意等译,繁体版由王志弘等译)、《地理学思想史》、《哲学和人文地理学》和《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就可以了解一个学科发展的来龙去脉和概貌。虽说有的翻译可能没有达到李先生那样的水平,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7),特别是涉及欧美哲学的部分,但是用来了解学科发展的来龙去脉还是可以的。即使到21世纪的当下,我们对欧美地理学仍然知之不多,甚至“相当隔膜”,对欧美主流地理学仍表现出“中国式的傲慢”1181。这是我国地理学走向世界的一大障碍。正是基于这一判断,中国地理学界中的一些同好与商务印书馆一同创立“当代地理科学译丛”(分为学术专著和大学教材两个系列),译介当代欧美地理学名著和教材,以帮助我国地理学研究和教学。正如蔡运龙在商务印书馆《当代地理科学译丛》序言中所言:对国外学术著作的迻译无疑是中国现代学术的源泉之一,说此事是为学的一种基本途径当不为过。地理学也不例外,中国现代地理学直接就是通过译介西方地理学著作而发轫的,其发展也离不开国外地理学不断涌现的思想财富和学术营养。我们的地理学研究要想走向世界,首先要有宽广的学术视野,了解欧美强国的地理学发展的全部历史和运作规则。这是我们这些并未在欧美国家取得博士学位的地理工作者在写作英语论文时首先遇到的问题之一。对于一般地理学者来说,中文译著是最快速和最方便的方式,所以学术翻译应当是中国当代地理学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能够建立小规模的专门队伍,专事地理翻译工作,那就更好了。当然,最新的内容还是需要通过学者的工作论文、国际学术期刊和参加国际会议来获取。2.3李芝旦进行的好花饼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在学术研究工作中,要做原创性的研究,必须站得高,才能避免重复其他人做过的工作。所谓站得高,就是要在拥有广阔学术视野的背景下掌握对一个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即学术史,然后找到自己的研究切入点,做出自己的发现和贡献。在这方面,李旭旦先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至于李先生的学术写作,不必说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学》分册中的“人文地理学”条目,“中国地理区域之划分”(英文),也不必说“人地关系的回顾和展望——兼论人文地理学的创新”,单是李先生的那两篇洋洋洒洒数万言的“人文地理学导言”和“世界各国人文地理学流派”(8),就够让人羡慕的。要知道这两篇文章都是在外文文献相当缺乏的条件下写成的。那开阔的视野,文献和人物信手拈来的那种随意和自由,中文表达之严谨,曾一读再读,每次读来都有不同的收获和体悟。那样的高度和广度,无不源于李先生对世界人文地理学发展史的全面了解和掌握,与李先生包括《地理学思想史》在内的翻译工作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正因为有这样的高度和基础,李先生在恢复名誉后的短短几年时间里,写出了多篇有份量的论著,这是李先生学术上最多产的时期之一。2.4学术引用是参数变化、形式上的选择李先生在“人文地理学导言”和“世界各国人文地理学流派”两文中均提及学术争鸣和学派问题,值得一提。李先生认为,学术流派是百家争鸣的必然产物,何去何从,可各凭己见312。在人文地理学中,存在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和论说,这是毋庸讳言的,也是不足为奇的。学术上的不同见解可以用双百方针进行争鸣,辨明是非,实事求是,以谋逐步取得一致意见。如果不能,也可以保留不同的学派。但……不应该为此而树立各自的阵营,把具有不同观点的学派形成相互对立的宗派,而进行相互攻击,因为这样做是不利于科学的发展的”。李先生在这里论述的是中国地理知识生产的战略问题之一。过去还存在的学术讨论和争鸣如今也只在学术沙龙上偶尔见到,在地理学术刊物上见不到了。这是进步呢还是退步呢?值得我们深思。这种状况除了让人感到地理学界比较沉闷之外,还可能妨碍了我国地理学的进步。最近有学者在审稿时就表达了类似的担忧(9)。学术翻译本身就是译者与外国学者进行学术对话,中文译著则方便了读者了解国外的学术进展和历史,进而为读者与外国学者开展平等和实质性的对话,创造了条件。学术引用也是一种学术对话形式,是避免自说自话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之一。看我们近来的学术论文,从形式上看引用数量的确增加了不少,但仔细阅读论文你会发现,实质性的引用还是嫌少。这样就无法构建和形成我们的学术传统和谱系,就不易为他人所知晓,就可能无法走向世界,如今是“酒香也怕巷子深”。3进攻的时期我们正处在由一个地理学大国试图向地理学强国迈进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总结过去的发展经验,通过学术翻译了解国外地理学走过的发展道路,避免过去所走的弯路,是值得我们重视的。3.1积极推动学术研究的中译著作在世界学术竞赛中,只有冠军,没有亚军。这是学术研究工作的残酷之处。在这一竞争中,要做出让国际同行认可的学术成果,我们必须知己知彼,要了解世界学术的发展史和本学科的发展史和新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在艰苦努力的基础上,作出我们的贡献。了解学科发展史和前沿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宽广的学术视野,而要了解学科发展史和前沿,就需要阅读经典论著和新的论著,阅读有关的中文翻译著作无疑是一条捷径,尤其是了解发展史和方法论而言。《现代地理学思想》、《地理学思想史》(1989)、《地理学思想史》(第3版)、《地理学与地理学家》、《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地理科学的战略方向》、《经济地理学指南》就是这样的著作。RonJohnston的新版《地理学与地理学家(GeographyandGeographers)》是了解欧美战后人文地理学发展史的最佳读物,宜在原有中文译本(译自1991年英文第4版)基础上推出新版中译本。2009年3月12日在《Nature》发表封面文章的沈冠军教授在谈到论文写作经验(10)时,认为首要的因素是要有宽大的学术视野。要形成这种学术视野,广泛的学术阅读是基本功之一,而没有语言障碍的中译论著是文献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备了世界视野,知己知彼,我们才能找出欧美学者感兴趣的论题,使用恰当的方法,向世界展示我们的地理学研究成果,这也是国内发展对地理学界提出的要求。3.2重数量、轻品质,重论文、轻著作在新自由主义式学术评价主导的当代中国,学术原创成为中国学人和学官最关注者。在人文地理学学术评价中,表现出明显的三重三轻(重数量、轻品质,重原创、轻翻译,重论文、轻著作)。在所有学术出版物中,地理学界普遍重视SSCI论文,其次是《中国社会科学》和《地理学报》上发表的论文,再次是《地理研究》和《地理科学》上发表的论文,《人文地理》、《经济地理》上发表的论文,其他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其他的论文一概不算。在这样的评价制度导向下,学院中人重视的自然是所谓原创的学术论文,著作少受重视,学术翻译作品地位更低。新世纪以来伴随各学术单位相继推出量化考核标准,对论文的重视尤为突出。这是新自由主义在学术领域的胜利和主宰形成之始。新自由主义本来是对过去平均主义的一种反动,然而由于我国特有的行政主导传统,行政主导的新自由主义式量化考核带来的并不是学术品质的提高而是大量劣质成果的泛滥,背离了其政策实施的初衷。总体而言,中国学术成果的数量是上去了,但品质却下降了。是该重视学术成果品质的时候了。这种“重数量、轻品质,重原创、轻翻译,重论文、轻著作”..(1.1)的考核标准表现出院校对学术管理的简单化思维和管理层的自负。原本极为困难的学术评价忽然之间变成数数量,加加减减。尽管教育部在2011年发出了关于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学术评价工作的通知..(1.2),要求各单位建立起同行评议和申诉制度,但还没有听说哪家学术单位真正建立了申诉制度。即使是同行评议,也要采用小同行来评议,不能用大同行来评议,正所谓“隔行如隔山”。例如,城市地理学人的研究成果要送给做城市地理的同行来评议,送给做文化地理的专家就不能算是小同行了,更不用说把做城市研究的人的成果送给自然地理学专家来评了。对于交叉学科和方法论、思想史的研究成果,其评审工作宜由权威专家把关,而不宜送一般同行评审。学术机构的有关职能部门在送审材料时,如果没有把握,可事先向权威期刊编辑部咨询。如果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大学真正建立各种各样的制度,其行政工作要复杂得多,但那却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对学人的基本尊重。3.3人文人类学教材应成为中国的传统传承是学术研究持续性的重要环节,不注重传承或折腾可能使一个民族在世界学术竞争中败下阵来。写出世界水准的与时俱进的教科书一直是地理师生的期望,但由于学术评价体制对教材和教学的轻视,我国地理教材建设还不尽如人意。2004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的《经济地理学》教材会议上,笔者就听到了一些意见。单就较为熟悉的《人文地理学》导论教材来看,在前述讨论会的会上会下,笔者也听到了与会同仁提出的不少意见。2002年吴传钧在译著《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序”中指出:“尽管近年来国内陆续出版了一些《人文地理学概论》、《人文地理学辞典》和《中国人文地理丛书》等,但总体水平可能仅相当于西方国家20世纪60-70年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水平。”这说明,学贯中西的吴先生对我们的人文地理学导论教材并不满意,甚至觉得还比较落后。这应当引起我们地理工作者特别是教材编写者的警醒。李旭旦先生曾应教育部的邀请,拟在已经出版的《人文地理学概说》和《人文地理学论丛》等著作的基础上主编一本人文地理学教材,可惜因李先生过早去世,未能完成。即使在当下,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先生主编的《人文地理学概说》和《人文地理学论丛》,仍然可以作为人文地理学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关于中国人文地理教材问题,笔者主张翻译一些欧美流行的人文地理教材,作为现有教材的补充。其实有些译著,如《人地学原理》、《地理学思想史》、《现代地理学思想》、《经济地理学指南》虽是学术著作却也适合作为教材使用。当然,我们可以辅之以有关中国的材料或案例。有的译著可以作为编写与时俱进的教材的重要参考资料,如《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城市化》、《文化地理学手册》、《全球性转变》、《空间的劳动分工》等。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译著《文化地理学》,是一本很好的由英国学者撰写的文化地理教材,对于我们了解欧美的新文化地理学尤其有意义..(1.3)。一些经典著作的翻译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也能写出像《人地学原理》、《全球性转变》、《现代地理学思想》、《空间的劳动分工》、《资本主义的终结》和《LocationinSpace》那样的专著,在主流地理学期刊经常发表我们的学术论文时,我国才能称为地理学强国。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还需要方法论的武装,补上地理哲学的课,掌握欧美地理学界流行的研究方法。蔡运龙主持的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地理学方法研究”还将推出系列方法(论)译著和著作,有可能使我们在方法(论)与欧美地理学接上轨,进而如虎添翼。其中系列方法(论)译著包括《当代地理学方法》(2012)、《人文地理学方法》、《地理学科学研究方法导论》、《空间行为的地理学》《科学、哲学和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的政治与实践》、《计量地理学:空间数据分析透视》等,著作已经出版的有《地理学方法论》、《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和《经济地理学思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社会经济诸方面发生的巨变为我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加上方法(论)的现代化和全面应用,有可能写出世界水准的人文地理学学术专著,进而有可能实现地理学强国的目标,但任重道远。4学术翻译是中国人文社会学的实践目标学术翻译工作对学术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李旭旦先生很重视学术翻译工作,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他花了大量时间从事翻译工作,为我们提供了《地理学思想史》、《现代苏联地理学的理论问题》和《国外地理科学文献选译》等译著,其目的是在改革开放之初,让更多的人文地理学人快速地了解西方的人文地理学,全面理解国外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因为在经济地理学一花独放、其他人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图书馆文化活动安全隐患治理方案
- 2024年商业大厦办公空间租赁合同
- 2024年个人独资企业产权交易合同
- 2024年婚姻市场调查报告
- 工厂车间防火涂料施工方案
- 建筑工程植筋施工方案详解
- 2024年平衡块项目申请报告模范
- 2024年CNC机床购买合同
- 2024年化肥跨区域物流合同
- 上市公司退股协议书规范
- 电梯广告效果评估分析
- 光伏电站检测报告模板
- 淡雅古典诗词中国风PPT模板
- 施工方案-悬挑平台施工方案
-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提升小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路径研究
- 纯燃高炉煤气锅炉吸热特点及运行
- 标准电线平方数和直径一览表
- 工程参建各方责任主体开展质量安全提升行动责任清单
-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收藏)
- 1.水轮发电机结构及工作原理介绍
- 英语朗读技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