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樵史类地理内容辨正_第1页
郑樵史类地理内容辨正_第2页
郑樵史类地理内容辨正_第3页
郑樵史类地理内容辨正_第4页
郑樵史类地理内容辨正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郑樵史类地理内容辨正

中国的传统地理学已经发展了几千年,内容极其丰富。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性,因而在内容上也是很庞杂的。它究竟包括一些什么内容?笔者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不妥之处恳盼指教。(一)关于中国传统调查研究中的地理子目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书籍专门研究讨论过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内容,但是有一些类书,史书和目录书涉及到了这个问题。据笔者查阅,最早对传统地理学内容进行分类的是宋朝著名学者郑樵(1104~1162)的纪传体通史《通志》(200卷)。郑氏在《通志·艺文略》中,将史类地理划分为12个子目:地理、都城、宫苑、郡邑、图经、方物、川读、名山洞府、塔寺、朝聘、行役、蛮夷等。地理一目命名不是很妥当,因为它与上一级的地理相重,从书中所载的64部著作得知,地理子目的“地理”是狭义的,主要指全国性的地理记载和地图,如《三代地理志》、《职方纪》和《十三州志》,《元和十道图》、《九域图》,以及全国性总志,如《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等。有关都城,宫苑的著作很难全部归入地理中,如《唐园陵记》,《埾贤冢墓记》等。方物是指各种异物志,如《交州异物志》、《岭表异》等。塔寺归入地理中似不合理,但因书中没有列举具体著作,无法具体说明。朝聘和行役归入地理亦不合宜,如书中列举的《朝觐记》、《邻国政事》和《序行记》、《李德裕南迁録》等并不是地理著作。蛮夷子目也有过宽之处,从列举的47部著作看,主要是指边疆和域外地理。诚然,郑氏对中国传统地理学内容的分类有许多不妥之处,然而毕竟是第一次,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以后,陆续有些学者涉及这个问题,其中较为有意义的是南宋王应麟(1223~1296)的工作和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的工作。王氏在其巨著属类书性质的《玉海》(200卷)中,分我国古书为天文、律历、地理等25门,门下又划分出子目,总共240余类。地理门为第14~25卷,分为地理图、地理书、异域图书、京辅、郡国、州镇、山川、河渠、陂塘堰湖和堤埭、泉井、道涂、关塞、标界、议边,共为14目。他对中国传统地理学内容的分类远较约100年前的郑樵高明。首先,王氏分出“地理图”的子目,这是很对的,无论是中国传统地理学,还是西方近现代地理学,地图从来是地理学中的重要部分或分支。第二,所属14目全部应归地理门内,不像郑樵的分类,把塔寺,行役等不属地理内容的类别也划入地理。第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内容大大增强,如山川,河渠、陂塘堰湖和堤埭、泉井等4目,完全属于自然地理实体;道涂、关塞、标界、议边等4目则为人文地理实体。第四,王氏的分类已考虑了一定的系统,前2目为地理图、地理书,属综合地理著述;次4目是异域图书、京辅、郡国、州镇,属区域地理著述;再4目属自然地理著作;末4目属人文地理著述。当然,王氏的分类也有缺陷,如受郑氏影响,改地理子目为地理书子目,无论是否加“书”字,在地理类或地理门下,再分一个地理或地理书的子目,总是不很妥当的。再如水体方面分得过细既有“川”,又有“河渠”、“塘”、“湖”、“泉井”。可惜的是,王应麟的传统地理学的分类思想以后一直未能发扬光大。清代乾隆年间成书的《四库全书总目》(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781年),把地理类归入史部,进而分为10个子目:宫殿,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这个分类比王应麟的分类有进步的地方,如把“地理书”子目去了,列有“总志”子目。从该子目所列24部1378卷书籍(包括存目书籍)看,冠以“总志”远比泛称“地理书”恰当;第一次单列“游记”子目,等等。但是,这个分类问题也很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范围不确,宫殿、古迹、杂记、边防等不能归入地理类,其所列的著作很多也不是地理书籍,如明代祁光宗的《关中陵墓志》、明代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明代萧沟的《故宫遗录》等。二是遗漏过多,就按《四库全书总目》所列的入库书籍和存目书籍10289种而言,地理著作并不限于史部地理类中,史部的其他类别亦有。如史部正史类中所列的二十四史中,“地理志”即有16部之多;史部编年类有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等。而且,《四库全书总目》中本身就遗漏了不少重要的地理著作或与地理有关的重要著作。如清刘献庭(1658~1695年)的《广阳杂记》、孙兰的《柳庭舆地隅说》、陈芳绩的《历代地理沿革表》,以及明朱谋璋的《水经注笺》等。同样,我们不能要求《四库全书总目》把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内容说清楚。由于它是部图书分类的工具书,也很难解决同属不同知识范畴的一本书的分类。但是,它没有很好继承和发展王应麟的分类法,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二)传统地理类为体现中国传统地理学的特点,笔者对中国传统地理学内容的划分不按现代地理学的体系进行分类,主要按中国古籍传统的分类作一个初步的划分。1.经学地理。包括五经或十三经中的地理知识和地理专篇,及其以后的各种经学释地著作。经学是训解或阐述儒学经典之学。五经指《诗经》、《尚书》、《周礼》、《周易》、《春秋》。十三经指《诗经》、《尚书》、《周礼》、《周易》、《礼记》、《仪礼》、《公羊传》、《梁传》、《左传》、《孝经》、《伦语》、《尔雅》、《孟子》。它们中有不少地理知识,“地理”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周易》中的“系辞”篇,所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亦有脍灸人口的地理专篇,如《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尔雅·释地》、《尔雅·释水》、《尔雅·释丘》、《尔雅·释山》等。历代的经学释地著作也很多。如清高士奇(1645~1704)的《春秋地名考略》、明刘城的《春秋左传地名录》、宋傅崧卿的《夏小正戴氏传》、明吴继仕的《七经图》、清卢云英的《重编五经图》等。尤是治《禹贡》者众多,据《四库全书总目》的不完全记载,明代治《禹贡》的著作保存到修《四库全书》时,至少有10部之多;清代前期(这里指编定《四库全书总目》之前,即乾隆五十四年前),治《禹贡》的著作已有10多部。它们成为中国传统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经学中的地理知识和地理专篇,不少涉及疆域地理、山水地理;经学释地著作很多也成为沿革地理的著述。2.史学地理。包括正史中的地理志、河渠志、边疆和域外志,及其以后历代对这些志的释,校、补、注、考证等著作,以及其他史学释地著述。自司马迁撰著《史记》,在中国创立史学以来,史学地理一直是中国传统地理学的重要内容。《史记》中有地理专篇“河渠书”、“货殖列传”、“大宛列传”等。接着,斑固又在《汉书》中开创“地理志”范例。司马迁、斑固开创的史学地理为历代所继承,在二十四史中十六部有”地理志”、六部有“河渠志”、二十二部有“边疆和域外志”。至于历代的释、校、注、补、考的史学地理著作则更多,它们多偏于当代的疆域地理、域外地理,亦含有不少沿革地理知识。3.志书地理。包括地方志和全国总志中的地理知识。大致相当《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地理类的第二、三目。地方志是综合记载地方自然和人文情况的著作,目前已知方志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篇:“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地方志是地方的综合记述,在中国长时期归入地理类,实际上绝大多数地方志所记载的内容或多或少地超越了地理范围。清代章学诚(1738~1801)及后来的梁启超(1873~1929)将地方志归入历史类,曾一度促进了地方志的发展。但在分类上亦是欠妥的,因为几乎每一部地方志的绝大多数内容是以记述当代的材料为主。地方志实是一类与地理、历史等密切相关的单独书籍。在地方志中,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的知识都极为丰富,可以说没有一部地方志不涉及到地理。全国总志现存最早的是唐代李吉甫(758~814年)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代有乐史(930~1007)的《太平寰宇记》、王存(1023~1101)等人的《元丰九域志》,以及欧阳志的《舆地广记》、王象之的《舆地纪胜》、祝穆的《方舆胜览》等,元、明、清三代有《大元大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等全国总志。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中国现存地方志有8264种,11万多卷。可见我国志书地理材料之丰富。4.边疆和域外地理。包括正史中的边疆和域外志,历代的涉外游记、外记等。由于历代政治的需要,边疆和域外地理在我国一直倍受重视。自《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志》开创正史的边疆和域外志,这个传统不断被继承和发扬。在二十四史中有二十二史专设边疆和域外志。历代的涉外游记和外记则更多,如东晋法显(?~418或423)的《法显传》、唐代玄奘(600~664)的《大唐西域记》、宋代赵汝适的《诸番志》、元代汪大渊(1311~?)的《岛夷志略》、明代马欢的《瀛涯胜览》、清代图理琛(1667~1740)的《异域录》等。值得指出的是明初郑和(1371~1433)下“西洋”后,大大开阔了我国人的地理视野,使边疆和域外地理著作大增。如《宋史》中有西域和外国传共8卷,约占全书496卷的1.6%;其中设专条仅35个;最远的记述为大食(即古阿拉伯帝国)。而《明史》中有西域和外国传13卷,约占全部卷数332卷的4%;其中设专条达130个(未计另附的23个);记载的地点已西延至佛郎机(今葡萄牙)、和兰(今荷兰)5.山水地理。包括古籍中关于地形、水文,气候、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地理知识和专篇,即现在一般人说的自然地理,但在中国古代以记述山水为主,技笔者从传统习惯,名为山水地理。这方面知识在西汉以前已有不少记载,如《管子·地员》篇、《管子·度地》篇、《尔雅》中的“释地”篇、“释丘”篇、“释山”篇、“释水”篇,《孙子兵法·地形》篇,以及《夏小正》、《山海经》等;《诗经》中已记述了数十种地形的名称,《诗经·豳风·七月》叙述了7个月的物候,《周礼·考工记》第一次阐明了中国南北动、植物分布的地理界线等。两汉以后,山水地理方面出现了许多专著,但是“精于记水而拙于记山”,因此山水地理发展高潮时期的代表作都为记水的名著。如公元六世纪时山水地理代表作为郦道元(?~527)的《水经注》,清代时期山水地理的代表作是齐召南(1703~1768)的《水道提纲》、徐松(1781~1848)的《西域水道记》和王先谦(1842~1918)的《合梭水经注》、杨守敬(1839~1915)的《水经注疏》等。中国山水地理有两个致命的弱点:①缺乏数学基础;②掺有堪舆成分,所以长期流传一些错误概念,如“天下山脉源于葱岭”,”二水之间必有一山,二山之间必有一水”,“天下大河皆出自葱岭”等。因而,无法由中国的山水地理孕育出近代科学的自然地理。6.杂记地理。包括地理丛书、地理笔记、地理杂谈和内地旅行记等。其内容十分广泛,在一本书或一套书中,既有疆域地理和域外地理知识.又有山水地理和其他地理知识,有的还兼有经学地理、史学地理。它与现代的综合地理在范围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它缺乏综合观点,且各内容之间也缺乏相互的联系,故笔者名命为杂记地理。它与《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地理类“杂记“一目不完全相同,表现为两点:①首先,《总目》中史部地理类杂记目所列70部著作(包括存目)中,有一部分如明代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等书籍,不应归入地理类;②此处的杂记地理远比《总目》中史部地理类杂记目广泛,还包括地理丛书、文集,如王锡祺(1855~1913)的《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沈垚(1790~1840)的《落帆楼文集》、胡思敬(1870~1922)的《同影楼舆地丛书》等,包括地理笔记、杂谈,如明杨循吉(1456~1544)的《卢阳客记》、谢肇淛的《长溪琐谈》,清孙承泽(1592~1676)的《天府广记》、王钺的《星余笔记》等。地理笔记和杂谈在《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的著作中亦有涉及,如宋代沈括(1031~1095)《梦溪笔谈》中记述的地理知识,明末清初顾炎武(1613~1682)《日知录》中的第31卷“论地理”等,旅行记主要是指内地的,当然也可能有部分内容涉及边疆地理或域外地理,如宋代范成大(1126~1193)的《桂海虞衡志》,明代王士性的《广志绎》等。它们“凡山川险易、民风物产之类,巨细兼载”。因而归入杂记地理似较为妥切。7.舆地图。舆地图即中国传统地图,其历史之悠久,成就之巨大,足以表明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居于世界的前列;其保存至今数量之多,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望尘莫及的。据198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地图集》(共3册)第一册所载的保存至今的古地图即有60种205幅之多。《管子·地图》篇(战国时代作品,公元前5~前3世纪)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地图专篇;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地形图”是世界上现知最早的实测地图,“军事图”是世界上现知最早的彩色军事地图。西晋裴秀的《禹贡地域图》是现知世界上最早的历史地图集,北宋税安礼的《历代地理指掌图》(叉名《地理指掌图》)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中国舆地图的最大缺点是平面制图,而地球的表面、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却是一个球面,因而反映大范围的舆地图的图形和面积都出入较大,比不上西方的地图投影方法绘制的地图精确。详情已在《中国传统地理学特点初探》中叙述。(三)志书地理和山水地理几点说明:(1)上述划分是以中国古籍类别为基础的内容分类。前三类是指传统地理学中的经学知识和资料、史学知识和资料、志书资料;后四类是指传统地理学中的边疆与域外地理知识和资料、山水知识和资料、杂记地理知识和资料、舆图知识和资料。前三类与后四类之间有一些是交叉重复的,如《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记》既属于史学地理范畴,又可归入边疆和域外地理范畴;宋代程大昌(1123~1195)的《禹贡山川地理图》有舆地图31幅,每图前都有“叙说”一篇,因此它既是经学地理的著作,又是山水地理和舆地图方面的著作;清代傅王露的《西湖志》和毛德琦的《庐山志》,既是志书地理的著作,又属于山水地理的范畴。即使后四类之间亦也交叉重复的著作和内容。(2)《四库全书总目》中划出了“游记”一目,实际上“游记”(或称旅行记)在古籍中不少,是中国传统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因是一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