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的学术贡献_第1页
生物化学的学术贡献_第2页
生物化学的学术贡献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化学的学术贡献

我第一次理解王英坤先生是1946年。当时我有幸考取公费去英国留学,而王先生那时刚从英国回国担任前中央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教授。王先生在英国学习和工作8年,对英国生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情况非常熟悉。因此,我求见王先生向他请教,去英国学习生物化学在选择学校和导师等方面请他指点。王先生热情接待了我这个年青的学生,详细地回答了我的问题。他强烈建议我去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认为,剑桥大学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最活跃的生物化学研究中心之一,不仅在生物化学各个分支领域都有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在各相关学科,也都实力雄厚,加以学术空气浓厚,对学习和进行研究工作十分有利,他还建议我师从他自己的导师Keilin教授。他说Keilin教授不仅在学术上有崇高的国际学术地位,并且为人厚道,对中国学生也好。他还给我写了一封推荐信,叫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去求见Keilin教授,请求帮助。后来我果然遇到了困难,我们在联系学校方面是由英国文化委员会代办的。由于志愿去牛津或剑桥的学生太多,入学不易,而他们又想把学生平均分配给各学校,于是最后我被分配到伯明翰大学去学习糖化学。伯明翰大学化学系无疑是世界一流的系,系主任Harworth教授由于在糖化学方面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但是我的兴趣已经是生物化学,当时生物化学的热点是酶的研究,我去剑桥大学面试之后被录取入学。被剑桥大学录取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王先生的推荐信无疑起了重要作用。我在入学后才知道,王先生因为在跟随Keilin教授工作期间的突出表现,深得Keilin教授的看重,因此他的推荐信就自然起了重要作用。顺便在这里讲一个王先生的小故事,据实验室的老同事们说,王先生乐于助人,他所配制的试剂或制备的样品,在同事们有所请求时,他总是给予帮助,后来有的人甚至在未得到允许的情况下,私自到冰箱中取用王先生制备的样品,后来实在供应不起,王先生只得对一些重要样品用中文标签,以防止他人取用。王应睐教授是建国以来我国生物化学领域内的主要学科带头人,在生物化学领域内作出了许多具有国际水平的工作,包括维生素,营养以及酶学和新陈代谢等。但是他对我国生物化学发展的贡献不仅在科研上,还在于他是一位出色的组织者与领导者。1950年,中国科学院在原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生理生化所,他担任副所长;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又成立了生物化学所,王先生一手创建了并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所长,从而为我国生物化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上海生化所在我国现代生物化学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改革开放以前,无人向国外投稿,上海生化所在反映我国基础研究最高水平的《中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数在我国所有生物学机构中一直居于首位,遥遥领先于其他研究所。我在1951年获得学位之后,应王先生邀请,到当时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工作,在我回国后不久,曹天钦先生也从剑桥大学学成回国,当时科学院在上海的一些同事们戏称我们三人是生理生化研究所的“三剑客”。王先生在担任上海生化所所长期间十分注意爱护帮助青年人,帮助他们迅速开展工作。我到所后,当时科学院分配两名大学毕业生到所工作,经过观察,王先生把一位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分配给我作助手,而他自己留了另一位,学习成绩虽然很好,但他认为是思想比较拘谨的学生。实践证明王先生的观察完全正确,伍钦荣同志后来成为一位出色的科学家,对我白手起家,建立研究组,开展工作,起了巨大的作用。王先生对生化所每一位同志都尽量给以帮助,对他们所取得的任何成果,都和自己的成果一样高兴,从不妒贤忌能。对所有同志,只有尽量予以帮助,而从来没有在自己并无贡献的论文上署名。他的宽大胸怀,是生化所人才辈出,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中国生物化学学会(后改名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是王先生在1979年一手创建的,并连续担任三任理事长。当时虽然生物化学作为独立学科,生物化学学会作为独立的学会,在发达国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而在我国,那时生物化学仍然附属于生理学会,这对于开展独立的学术交流活动,十分不便。经过和我国生化学界广泛联系,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并争取到领导同意,王先生创建了中国生物化学学会(后改名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正因为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学会,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才得以与国际生化学会建立联系,并与国际生化学会负责人,以及台湾的同行们达成协议,使海峡两岸的生化学家得以同时参加国际生化学会。在整个谈判过程中王先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我28岁到生理生化所工作,在研究工作上也得到王先生许多帮助。在实验出现重要结果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轻率得出结论,这时要有自以为非的勇气。我一生犯过多次这样的错误。当时王应睐教授,汪静英同志和我合作,在国际上首先纯化了琥珀酸脱氢酶,并发现它有一个与蛋白质部分共价连接含有核黄素的辅基。当时已知的两种核黄素辅基,核黄素单核苷酸和核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都是与蛋白质部分非共价结合,与蛋白质部分共价连接的含核黄素辅基,文献上尚未见有报道。因此我想,我们很可能发现了一种新型的核黄素辅基。经过把蛋白质部分水解并对辅基的化学组成进行鉴定,我们观察到这一辅基含有两种碱基,一种是核黄素,而另一种在双向纸层析上的位置表明它不是腺嘌呤而是次黄嘌呤,紫外吸收光谱也与次黄嘌呤相同。这导致我轻率得出结论认为我们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文献中从未报道过的,与蛋白质部分共价连接的辅基,核黄素次黄嘌呤二核苷酸。但在结构上次黄嘌呤仅比腺嘌呤少一个氨基,为此王先生建议检查在我们的酶制剂中是否会含有一种从腺嘌呤分子上水解除去氨基的酶,虽然我们的酶经过纯化,含有杂酶的可能性不大,但我们仍然进行了检查,结果酶制剂中果然含有腺嘌呤脱氨酶作为杂质,次黄嘌呤确实是是在酶纯化过程中由腺嘌呤水解所产生的,辅基虽然与蛋白质部分共价连接,但仍然是核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这就避免了在论文发表时出现重大错误。我国生化领域内两项赢得国际声誉的成果——胰岛素及转移核糖核酸的全合成,都是由上海生化所发起并且是成果的主要完成单位。在这两项工作中,王先生都担任由多个单位参加的协作组的组长。从发起、组织和领导全部研究工作,一直到工作完成取得成果,他付出了大量心血。然而最令人钦佩的是王先生从不居功自傲,既没有在这两项工作的任何一篇论文上署名,在这两项工作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时,在得奖人名单中也没有王先生的名字。王先生另一项突出贡献是不仅在生化所建立了一支很强的生物化学研究队伍,并通过在生化所举办多期生物化学训练班,为全国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这些人后来成为各研究单位在生物化学领域内的研究骨干,或者是各高校生物化学专业的创办人和骨干教师。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中国的生物化学能有今天的水平和规模,王先生功居首位。受“大搞群众运动”的影响,胰岛素全合成工作的初期,采取了大兵团作战方式,上海各所共有几百人参加进来。仅生化所就有三分之一的力量投入了这项工作,其中多数人对有关专业完全不熟悉,只是提供劳动力而已。有人把铺盖也搬进了实验室,天天“挑灯夜战”。王先生也一样每天工作到凌晨1~2点休息。这种搞法显然是违反科学研究的工作规律,效果并不好。但是,在当时的形势下,作为一位有影响的科学家,他确实难以提出不同意见,那样会被认为是对“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泼冷水”。正在这时,中科院派王先生去英国参加英国皇家学会成立300周年庆祝活动。途经北京时,王先生以一个科学家的责任感,向中科院领导汇报了他的看法,中科院领导很重视,支持王先生的观点,“大兵团不适合科学研究”,还是要组织一支精干的队伍,做深入细致的工作。1963年,中科院召开协调会,确定由中科院生化所、有机所、北京大学组织协作,王先生担任协作组长,组成了一支20多人的精干队伍,工作进展大大加快。2年后,世界上第一例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宣告成功。消息发布后,举世瞩目,被普遍称为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让所有科学家有口皆碑的,还数王先生的不计名利。作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和人工合成核糖核酸的组长,王先生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当这两项成果上报评审国家自科学奖时,王先生却主动提出不要将他的名字写上。尽管在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名单上,王先生的名字没有出现,但是,国家没有忘记他,国际学术界没有忘记他。1988年2月,在美国迈阿密生物技术冬季讨论会上,王先生被授予“特殊成就奖”。这是为了表彰他领导中国科学家在人工合成生物高分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而特设的一项奖励。1996年,为了再次表彰他的成就,王先生又被授予何梁何利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