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施工图设计_第1页
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施工图设计_第2页
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施工图设计_第3页
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施工图设计_第4页
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施工图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第页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施工图设计第二卷西接线及立交工程第一册道路立交工程1概述1.1项目背景、区位及必要性1.1.1建设背景及区位快速路五横线起于快速路七纵线,经华福隧道、白居寺长江大桥、内环快速路,止于绕城渝湘立交,全长50.6km,为主城区南部重要的东西向快速通道。已建成七纵线至华福路段、内环快速路至绕城渝湘立交段,长41.9km。其中白居寺长江大桥是快速路五横线跨越长江天堑的重要控制性工程,其作用和位置对五横线、乃至整个南部区域快速路网系统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1.2项目建设必要性城市快速路系统既是城市各区域(各组团)间的联系纽带,又是城市中、远距离的交通主轴。五横线是东西向城市快速路,五横线陈家阁立交东侧至太阳岗立交段横贯重庆市大渡口区和巴南区,跨越长江,是重庆市东西向一条交通大动脉,将主城多个重要组团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五横线与三纵线、内环快速路的转换,实现主城与周边外围的快捷联系,也是江津区快速联系重庆南部和东部的重要通道。它一方面可与城市发展(空间扩展)紧密联系,跟踪着城市发展的热点地区,加强城市热点地区与城市建成区的有机联系,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城市的发展轴,起到宏观诱导和调控作用。五横线的建设将进一步推动江津双福片区、九龙坡巴福片区、大渡口、巴南区发展,带动两侧土地开发,同时提供片区之间的快捷联系。白居寺长江大桥作为五横线跨越长江的节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整体工程概况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起于陈家阁立交东侧,上跨钓鱼嘴1号路、茄子溪车站后以大桥形式横跨长江,下穿内环快速路后与龙江大道相接,工程范围内快速路五横线全长3.5km。快速路五横线主线为双向8车道,按照快速路60km/h标准进行设计,圆曲线最小半径800m,最大纵坡4.8%,大桥采用0.5%和-0.5%的双向人字坡。主要工程包括主跨为660m的双塔双索面斜拉桥1座(白居寺长江大桥)、钓鱼嘴立交、简家槽和太阳岗组合立交。1.3施工图设计卷册划分情况本工程施工图设计共分五卷,具体如下表所示。第一卷线路总体设计第二卷西引道及立交工程第一册道路立交工程第二册桥梁工程第三册排水及泵房工程第四册照明工程第五册交通工程第六册西引道公轨共建工程第三卷白居寺长江大桥工程第一册总体设计第二册桥塔、桥墩及基础工程第三册钢桁梁及缆索系统第四册东引桥工程第五册排水及消防工程第六册照明工程第七册交通工程第八册防雷工程第九册桥区航标配布设计第四卷东引道及立交工程第一册道路立交工程第二册桥梁工程第三册排水工程第四册照明工程第五册交通工程第六册结构工程第七册东引道公轨共建工程第五卷管理用房工程1.4本册设计内容本册为第二卷《西引道及立交工程》的第一册《道路立交工程》,本册设计内容包含钓鱼嘴立交中的道路工程(路线、路基、路面及附属工程)及路基支挡结构工程。1.5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根据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重庆市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西引道K0+000~K1+013段)初步设计的批复,同意该工程初步设计。批复中对道路立交工程无技术性修改意见。2015年9月29日下午,市城乡建委在机关办公大楼24楼9会议室组织召开了重庆市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初步设计专家审查会。经认真讨论,审查结论为“通过”。专家组审查意见中,道路立交部分无技术性修改意见。2设计依据及采用的技术标准、规范2.1设计依据本项目设计合同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重庆市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西引道K0+000~K1+013段)初步设计的批复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渝建初设﹝2016﹞148号《重庆市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大桥及引道工程高边坡评估报告》《重庆市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大桥及引道工程高边坡方案设计安全专项论证意见》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项目范围内1:500现状地形图本项目范围管线物探资料《重庆市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大桥及引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重庆市勘测院2015.09《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2014年深化)《重庆市主城区综合交通规划》(2005-2020)大渡口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渡口区钓鱼嘴片区钓鱼嘴1号路(K1+400-K3+040)段工程施工图设计》重庆市设计院2015.01《重庆市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初步设计》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16.082.2采用的主要设计规范及标准(1)国家标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2013年版)《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1992)《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2)交通部规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适用于车行道路面设计)《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公路桥涵地基及基础设计规范》(JTD63-2007)《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公路工程名词术语》(JTJ002-1987)《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198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3)住建部规范《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CJJ129-2009)《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15)(4)地方规范《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DB33/704-2008)《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本工程线路设计主要按照《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及《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CJJ129-2009)相关规定执行,同时参考公路、轨道的相关规范。3工程地质条件(本节内容摘自地勘报告)3.1地形、地貌重庆市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主要路段位于长江流域切割的狭长地带,宏观地貌景观呈深切割丘陵地貌景观。地貌的发育严格受构造和岩性控制,构造线与山脊线一致、呈北北东——南西向展布,背斜成条状低山、向斜成宽缓丘陵;背斜轴部的坚硬砂岩组成单面山或台地。路线沿线最高点位于里程桩号K0+750处(高程265.10m左右),最低点位于里程桩号K1+700处(高程160.90m左右)。根据地貌成因和形态的差别,其沿线地貌形态大致分构造剥蚀丘陵区和河谷侵蚀堆积阶地貌地区。各地貌单元区特征如下:(1)构造剥蚀丘陵区构造剥蚀丘陵区主要分布在拟建工程引桥、立交部位白居寺大桥的西侧和东侧,沿线地形起伏较大,多为浅丘地形,反向坡较陡,顺向坡较缓。地形严格受地质构造控制,山脉走向与构造线一致,岭、谷相间平行,谷底宽广平缓,间或高地、平坝,纵、横冲沟较为发育。①线路西段构造剥蚀丘陵区起点~K0+940段属构造剥蚀丘陵区,现状地貌绝大部分保持原始地貌,K0+950~K1+150段受人类活动改造为城区或施工区,地面高程183m~265m,相对高差约82m,总体地势西高东低,丘包与沟槽相间分布,沟槽地形较平缓,坡角一般5~10°,丘包地形较陡,坡角一般20~35°。②线路东段构造剥蚀丘陵区里程K2+350~K3+500段属构造剥蚀丘陵区,现状地貌绝大部分保持原始地貌,局部地段受人类活动改造为居民区、工厂或市政道路,地面高程190m~240m,相对高差50m,总体地势东高西低,丘包与沟槽相间分布,沟槽地形较平缓,坡角一般5~10°,丘包地形较陡,坡角一般10~25°。(2)河谷侵蚀、堆积阶地地貌区重庆市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里程桩号K0+940~K2+350段为河谷侵蚀、堆积阶地地貌区,属长江河谷区。长江由南流向北,河谷走向较平直,呈壮年期河谷地貌,河谷形态呈不对称“U”形,地面高程160~190m,两岸漫滩狭窄;两岸岸坡倾向江心,西岸为冲刷岸,地形坡角10°~25°,东岸为堆积岸,地形坡角为5~15°;Ⅰ级阶地地势平坦,因后期剥蚀严重而呈不连续分布,沿河流走向呈长条形分布。3.2气象水文3.2.1气象重庆市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位于重庆市大渡口区、巴南区,属于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拟建场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内的气象特征具有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年无霜期349天左右。(1)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日最高气温43.0℃(2006年8月(2)降水量、蒸发量年最大降雨量1544.8mm,年最小降雨量740.1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且强度较大,暴雨时有发生;日最大降雨量266.5mm(2007.7.17),日降雨量大于25mm以上的大暴雨日数占全年降雨日数的62%左右,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62.1mm;多年平均蒸发量1138.6mm。(3)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左右,绝对湿度17.7hPa左右,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4)风全年主导风向以北风为主,频率13%左右,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频率10%左右,年平均风速为1.3m/s左右,最大风速为26.7m/s。(5)雾日全年平均雾天日数30~40天,最大年雾天日数148天。3.2.2水文条件经调查,区内对工程有影响的大型地表水体主要为长江,其次为地表的季节性溪沟和水溏,水位长期处于稳定状态。3.3地层岩性通过对场地的地面地质调绘和综合分析已有区域地质成果,拟建线路地层由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冲积层(Q4al)、残坡积层(Q4el+dl),侏罗系沙溪庙组(J2s)岩层,现依据地层的新老关系对岩性特征作简要介绍:(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素填土:紫褐色、灰褐色、灰黑色,由块(碎)石、粘性土及少量卵石等组成,结构松散~稍密,石含量30~80%不等,块石最大粒径可达1000mm以上,岩块主要岩性为砂岩、泥岩,石质呈中等风化状。主要分布于拟建线路区内的建筑区、施工区及滨江路地段,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厚度1.00~5.00m,局部段厚达30.00m以上。堆填时间不一,施工区、滨江路段为0.5~1年,其余部分3~5年。杂填土:杂色,由块石、粘性土及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组成,结构松散~中密,石含量30~50%不等,块石最大粒径可达800mm以上,岩块主要岩性为砂岩、泥岩,石质呈中等风化状。主要分布于拟建线路区内的拆迁区、施工区地段,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厚度1.00~3.00m,局部段厚达8.00m以上。堆填时间不一,拆迁区为半年左右,其余部分3~5年。(2)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①淤泥(Q4al):灰黑色,一般呈流塑状,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无光泽,有刺激性气味,残积。主要分布于道路沿线的水田、藕田及鱼塘范围,经后期人类活动,部分已经回填,回填前未进行清淤处理。一般淤泥厚度1.00~2.00m。②细砂(Q4al):灰褐色,黄褐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和长石,松散~稍密,湿,粘粒含量约20%,冲积成因。该层主要分布于长江两岸河滩及河流阶地,受地表水流冲蚀影响,分布不连续,厚度一般在1.50~3.00m,厚度变化较大。③卵石层(Q4al):灰黄色~褐黄色,湿~饱和,稍密~中密状。粒径一般为20~80mm,部分达300mm以上,局部卵石层中夹漂石,漂石粒径200~1200mm。母岩成分为变质岩及火成岩,石质坚硬,呈圆状~次圆状,磨圆度较好,分选性一般。骨卵石量约60~70%,充填物以细粒砂为主,一般厚度4.00~28.00m。该层主要分布于长江两岸河滩及河流阶地,受地表水流冲蚀影响,分布不连续,厚度变化较大。(3)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粉质粘土(Q4el+dl):紫褐色、黄褐色,可塑状。由粘土矿物组成,含少量岩石碎屑,稍有光滑,摇震反应无,干强度中等。一般厚度0.00~3.00m,最大可达8.60m,在丘顶及斜坡处较薄,丘坡鞍部及冲沟谷地处厚度较大。(4)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灰色,紫灰色钙质细粒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紫红色钙质泥岩,砂质泥岩,钙质泥岩,砂、泥岩比约2:8。①砂岩(J2s):灰色,紫灰色,细~中粒结构,层状构造,钙质胶结为主,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表层风化带厚度1.00~3.50m,弱风化岩石坚硬,裂隙不发育~较发育。②砂质泥岩(J2s):紫褐色,紫红色,以粉砂泥质结构为主,部分为泥质结构,层状构造。表层强风化带厚度1.00~2.50m,弱风化岩石岩质较硬,裂隙不发育~较发育。沿线基岩强风化带厚度一般1.00~3.50m。但在局部地形较陡的地段,基岩由于侧向风化的影响,强风化带厚度相对较大,最大可达5.00m以上。基岩强风化带岩体破碎,风化裂隙发育,岩质软。3.4地质构造重庆市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位于川东南孤形地带,华蓥山帚状褶皱束东南部;构造骨架形成于燕山期晚期褶皱运动。拟建线路位于重庆向斜的西翼,节理(裂隙)发生与构造运动密相关,以构造节理、层面为主,节理走向NEE~SWW和走向NW~SE两组较发育,多呈密闭型,部分为微张型,少有充填物。场地区内无断层,地质构造简单。线路岩层呈单斜产出,岩层产状为120~140∠5~10,优势产状为130∠7,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J1:倾向40~50,倾角60~75,优势产状为40∠68,裂隙面平整,多裂开2~5mm,局部闭合,无充填物,局部倒倾,裂隙间距1~4m,走向方向延伸1.5~3.0m,为硬性结构面,结合较差。该组裂隙主要发育于砂岩中,出露较普遍;J2:倾向295~315,倾角60~70,优势产状为305∠65,裂隙面平整,多呈闭合状,无充填物,局部倒倾,裂隙间距2~10m,走向方向延伸1~3m,切割深度大于2.0m,为软弱结构面,结合较差。该组裂隙发育在砂岩和泥岩中。是场地区内主要构造裂隙,出露较普遍。上述两组裂隙为区域性构造裂隙,呈共轭“X”,发育程度为不发育~较发育,延伸短,规律性强。构造纲要图3.5水文地质条件勘察区出露岩层为河湖相沉积岩,岩性以泥质岩为主,具弱-微透水性,长江为区内地表、地下水的最低排泄基准面。构造剥蚀丘陵区的地表排水条件良好,地下水储存条件差,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河谷侵蚀、堆积阶地地貌区的松散层分布范围广、厚度大,地下水储存条件较好,地势低洼,水文条件复杂。3.5.1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在构造剥蚀丘陵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主要分布在残坡积层和人工填土层中,多为局部性上层滞水,水量总体较小,动态幅度大,水质成分由含水介质的性质决定。残积、坡积层中的地下水,水质较好,矿化度低,对混凝土为微侵蚀性。人工填土层中地下水,化学成分较复杂,与堆填物成分相关,但多数水质较好,对混凝土存在微侵蚀性。在河谷侵蚀、堆积阶地地貌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主要分布在卵石土层中,卵石土层的渗透系数大,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主要受长江江水的影响:在枯水期,场地地下水位高于江水位,长江水接受地下水补给;在丰水期,长江水位高于地下水位,地下水接受江水补给。因此,地下水水量及水位受江水涨落的影响显著。3.5.2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包括基岩风化带网状裂隙水和碎屑岩类孔隙构造裂隙水。风化带网状裂隙水分布在浅表层基岩强风化带中,为局部上层滞水或小区域潜水,水量小,具有分布广、埋藏浅、迳流途径短等特点,各含水层自成补给、径流、排泄系统。碎屑岩类孔隙构造裂隙水以层间裂隙水或脉状裂隙水形式储存,水量大小与裂隙延伸性与裂隙宽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水量变化大,动态不稳定,分布不连续,无统一水位。3.6地震与地震效应评价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01]之图A1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01]之图B1,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剪切波速测试成果(详见本报告5.2.2章节),场地内人工填土剪切波速150~178m/s,为中软土;粉质粘土剪切波速161~190m/s,为中软土;卵石土剪切波速178~220m/s,为中软土;场地内基岩剪切波速大于500m/s,为坚硬土。场地范围内上覆土层大于3m的地段,场地属II类场地,为建筑抗震一般地段,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上覆土层均小于3m的地段,属I类场地,为建筑抗震有利地段,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25s。根据本次勘察,场地内无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内主要为素填土、杂填土、粉质粘土、卵石土;不存在粉土液化、震陷等岩土地震稳定性问题,岩土地震稳定。3.7地表建(构)筑物根据本次勘察,拟建场地内及周边主要建(构)筑物为高速路工程、市政道路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铁路工程、港口工程、地下人防工程以及众多的民房(一般1~3F)。根据设计方案,拟建工程将上跨成渝铁路(K1+050处),下穿上界高速路(K3+100处),其中,下穿上界高速需进行交通转换,对既有高速路工程影响大。除此之外,拟建工程还将在与市政道路相交的地方设置立交桥;对拟建工程范围内的民房进行拆迁。因此,拟建工程修建对地面建构筑物影响较大。大渡口侧:拟建工程在采用桥梁的形式跨越茄子溪火车站,茄子溪火车站为成渝铁路货运站场;大部分民房已经或正在拆迁,除待拆迁的四胜小学外,基本无制约规划线位的重大的控制物,线位北侧主要受四胜小学北侧水塘(大部分已经回填)、鹰嘴山微波塔、茄子溪码头控制;线位南侧受马家岩水库、巴山摩托厂、建胜机床厂、建胜镇、石金工司及中交码头(原茄子溪码头)的锚地控制。巴南侧:拟建工程下穿上界高速路,从中冶钢构与道角齿轮厂、南部密集居民区中间穿过,主要的控制物中冶钢构、攀钢钛业、道角齿轮厂及路线周边几个较大的居民区,大部分民房已经或正在拆迁,此外内环沿线分布多处高压铁塔。各建筑物分布及二者位置关系见下表3.7-1。表3.7-1地表重要建(构)筑物一览表名称里程与拟建工程相对位置关系四胜小学K0+150位于拟建工程内部四胜小学北侧水库K0+000~K0+400位于拟建工程北侧祥福路K0+300~K0+550位于拟建工程内部星港路K0+935位于拟建工程下部成渝铁路茄子溪站K1+050位于拟建工程下部中交码头K1+400位于拟建工程北侧大渡口滨江路K1+300位于拟建工程下部巴滨路K2+370位于拟建工程下部上界高速K3+100位于拟建工程上部3.8人防洞室根据本次勘察,在道路K0+620~K0+900段有一地下人防洞室:其平面分布见工程地质平面图,该人防洞室总长约350m,呈网状,洞顶板标高212.18~224.94m,底板标高210.08~221.54m,洞高2.10~3.40m,洞跨3.80~4.10m,位于砂岩中,洞壁有砂岩条石衬砌,衬砌厚度为0.5m,无崩落现象,洞身基本稳定,洞内干燥,无积水。3.9不良地质现象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经调查和收集资料,拟建工程范围内区域构造作用轻微,未发现断裂构造,亦未发现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为不良地质现象不发育地段。场地内杂填土、冲填土和风化岩由于分布于地表附近,厚度较小,沉降量有限,对场地稳定性影响较小。3.10土石类别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的附录A,全线岩、土工程分级、分类为:松土:土石等级为=1\*ROMANI级;普通土:土石等级为II级;硬土:土石等级为III级;软石:土石等级为IV级。次坚石:土石等级为V级。3.11岩体基本质量分级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表3.1.7,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划分见表3.11-1。表3.11-1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划分表工程部位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强风化基岩中风化砂岩中风化砂质泥岩微风化砂岩微风化砂质泥岩主线里程K0+000--K0+846道路段=5\*ROMANV=4\*ROMANIV=4\*ROMANIV主线里程K0+846--K1+100引桥段=5\*ROMANV=4\*ROMANIV=4\*ROMANIV主线里程K1+100--K2+300主桥段=5\*ROMANV=4\*ROMANIV=4\*ROMANIV=3\*ROMANIII=4\*ROMANIV主线里程K2+300--K2+635引桥段=5\*ROMANV=4\*ROMANIV=4\*ROMANIV主线里程K2+635--K3+500道路段=5\*ROMANV=4\*ROMANIV=4\*ROMANIV3.1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3.12.1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拟建重庆市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大桥及引道工程横跨长江两岸,沿线地貌属河谷侵蚀堆积阶地地貌和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地质构造简单,未发现断层构造,岩层呈单斜产出,受构造应力作用轻微,构造裂隙不发育,基岩完整性较好,地层层序正常,未见滑坡、泥石流、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沿线岩、土体总体稳定,适宜兴建重庆市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大桥及引道工程。3.12.2道路主线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本次拟建主线线路拟建场地属河谷侵蚀堆积阶地地貌和构造剥蚀丘陵地貌,按设计线路纵断面施工,将形成高架、挖方、填方地段。为便于道路设计、施工对勘察成果的使用,现根据沿线微地貌、地形特征及道路的挖、填情况进行分段评价。(1)主线里程K0+000~K0+160路堑段主线里程K0+000~K0+160段线路总体走向54在里程K0+000~K0+140段原始地形为一低洼沟谷,经过后期人类活动,相邻场地的多余土石方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抛填,形成了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的根据设计意图,在道路左右两侧将形成最大高度约14.00m的挖方边坡,现对其分别评价如下:=1\*GB3①左侧边坡:按照设计方案实施,在道路左侧里程K0+000~K0+150段将形成最大高度约14.00m的挖方土质边坡,坡向144由于路基外地形总体较平缓,路基内原始地貌为一低洼沟谷(详见1-1’2-2’剖面),通过放坡开挖处理后,左侧土质边坡受沟谷地形的制约不易产生整体滑动,其整体稳定性较好。由于该侧边坡主要是由人工抛填的填土组成,未经过任何工程措施处理,在不利工况下,易沿土体内部出现剪切滑移破坏,故建议对该挖方土质边坡按8m分级设置边坡分级平台,平台宽1~3m,按照1:1.75的坡率放坡,对坡面进行防护加固处理,并应设置相应的截、排水设施道路左侧里程K0+150~K0+160段将形成3.00m的挖方岩质边坡,建议按照1:0.75的坡率放坡处理,并对坡面及时进行防护处理。主线里程K0+000~K0+040段、K0+110~K0+160段右侧为岩质边坡,主线里程K0+040~K0+110段右侧为土质边坡。坡向324,会出现沿、发生滑塌建议按照1:0.75的坡率放坡处理,并对坡面及时进行防护处理。填土厚度较大,结构呈松散状,正处于自重固结阶段,宜对线路设计标高以下的填土层先进行机械夯实再对基础影响范围内2.00~3.00m的填土进行换填、压实后才能作为路基,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2)主线里程K0+160~K0+710段主线里程K0+160~K0+710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的经后期人类活动,部分已经回填,回填前未进行清淤处理。一般淤泥厚度0.80~1.80m根据设计意图,本段在道路中部采用上跨桥的方式跨越钓鱼嘴1号路(即钓鱼嘴1号路在主线里程K0+465处下穿其自身匝道及主线道路),左右两侧为钓鱼嘴1号路的匝道,在主线里程K0+465处下方分别为钓鱼嘴1号路匝道、钓鱼嘴1号路下穿道。上跨桥里程为K0+370~K0+560段,其引桥段主线里程为K0+160~K0+370段、主线里程K0+560~K0+710段,设计拟采用重力式挡墙对引桥段的填筑路堤进行支挡。现对其分别评价如下:=1\*GB3①对主线里程为K0+160~K0+370段、里程K0+560~K0+710段的引桥段,其范围内的上覆土层厚度约3.00设计拟采用重力式挡墙对引桥段的填筑路堤进行支挡的方案合理;由于覆土层厚度较小,建议选用中风化基岩作为重力式挡墙的基础持力层。建议对引桥段范围内的进行清淤处理。路基回填料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对主线里程K0+370~K0+560段的上跨桥(自编号:1#桥),其上覆土层厚度约1.00建议该本高架桥梁的桥墩、桥台均选用中风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采用桩基础或浅基础。=3\*GB3③根据本次勘察,在道路K0+620~K0+900段有一地下人防洞室,该人防洞室总长约350m,呈网状,洞顶板标高212.18~224.94m,底板标高210.08~221.54m,洞高2.10~3.40m,洞跨3.80~4.10m,位于砂岩中,洞壁有砂岩条石衬砌,衬砌厚度为0.5m,无崩落现象,洞身基本稳定,洞内干燥,无积水。拟建道路按照设计方案实施后,人防洞室顶板围岩最小厚度为15.00m,为3.66~3.95倍洞跨,根据重庆地区工程经验,拟建道路的修建对其下人防洞室的影响小。(3)主线里程K0+710~K0+846段主线里程K0+710~K0+846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的按照设计方案实施,本段左侧为挖方段,在里846段道路左幅的右侧将形成高约8.00里程K0+710~K0+810段道路右幅采用桥梁段跨越陡区、里程K0+810~K0+846段为填方路基段(设计拟采用重力式挡墙对其支挡)。现对其分别评价如下:=1\*GB3①对道路左侧边坡,其最大高度为25.00m,为挖方路堑边坡,该边坡走向54º,倾向144º,其上部土层较薄,下伏基岩以砂岩为主,,本边坡为顺向坡,边坡岩体中层面、其倾角较平缓,均为7,本边坡不易沿外倾的层面及发生滑塌。建议按照1:1.00的坡率放坡处理,对边坡坡面及时进行防护处理,对里程K0+710~K0+846段道路左幅的右侧形成高约8.00桥梁段,不具备放坡条件,建议在该段设置支挡结构对其支挡,选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支挡结构的基础持力层。=3\*GB3③对道路右侧里程K0+710~K0+810段的桥梁段(自编号:2#桥),其覆盖土层厚度约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的走向54º,倾向144º,坡高约根据赤平投影的分析,边坡不易沿外倾的层面及组发生滑塌,且根据现场调查,其现状基本稳定,未见变形、垮塌等迹象。建议该本桥梁段的桥墩、桥台均选用中风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采用桩基础或浅基础。=4\*GB3④对道路里程K0+810~K0+846段的填方路基段将与主桥的桥台进行搭接,在其左右两侧将形成高度约为8.0014.0015º左右,设计拟采用重力式挡墙对填方路基段的填筑路堤进行支挡的方案合理;由于覆土层厚度较小,建议选用中风化基岩作为重力式挡墙的基础持力层。=5\*GB3⑤对本段道路下方的人防洞室的相关评价详见本报告6.2(2)章节,本段不再重复评价。本段道路回填区域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在揭露中等风化基岩的区域,可直接采用中等风化基岩作路基。K0+720附近,存在一燃气管道DN426,其为向周边区县输送天然气的主管道,3.12.3钓鱼嘴立交段工程地质条件评价钓鱼嘴立交位于主线里程K0+160~K0+710段,其中钓鱼嘴1号路已经进行了专项勘察,故本次勘察范围仅包含钓鱼嘴1号路下穿道部分、主线里程K0+160~K0+710段左右两侧的两段U型槽路段(即钓鱼嘴立交A、B匝道),现对其分别评价如下:(1)钓鱼嘴1号路下穿道(DYZK0+400~K0+700)钓鱼嘴1号路下穿道位于主线里程K0+450~K0+480段,其与主线道路近于正交,该下穿道设置于钓鱼嘴1号路中部,全长约300.00m,设计标高231.011~238.797m,地面高程231.08~256.53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00~3.00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的砂岩为主,局部夹薄层状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8~12°,局部段较陡,可达55按照设计方案实施,下穿道左右两侧为钓鱼嘴立交的E、H、F、G匝道,其设计标高237.60~238.58m,故下穿道左右两侧将形成高度约0.00~7.00m的岩质边坡,设计拟采用挡墙对该侧边坡进行支挡。①对左侧挖方边坡,其走向141º,倾向231º,下伏基岩以砂岩为主,,本边坡为切向坡,边坡岩体中层面和其倾角较平缓,为1,本侧边坡不易沿外倾的层面及发生滑塌。设计拟采用挡墙对该侧边坡进行支挡的方案合理,建议选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挡墙的基础持力层。建议对左侧边坡按照1:0.50的坡率放坡开挖,施工时应采用分段跳槽开挖,严禁全断面作业。②对右侧挖方边坡,其走向141º,倾向51º,下伏基岩以砂岩为主,,本边坡为切向坡,边坡岩体中(2)钓鱼嘴立交A匝道(里程K0+55.205~K0+605.312)=1\*GB3①A匝道里程K0+55.205~K0+185.205段A匝道里程K0+55.205~K0+185.205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的1)按照设计方案实施,本段匝道左侧为主线道路上跨桥的引桥段,设计拟采用重力式挡墙对引桥段的填筑路基进行支挡的方案合理。2)对本段匝道右侧边坡,其最大高度为23.00m,为挖方路堑边坡,该边坡走向54º,倾向144º,其上部土层较薄,下伏基岩以砂岩为主,,本边坡为顺向坡,边坡岩体中层面、其倾角较平缓,均为7,本边坡不易沿外倾的层面及发生滑塌。建议按照1:1.00的坡率放坡处理,对边坡坡面及时进行防护处理,本段道路局部存在的回填区域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在揭露中等风化基岩的区域,可直接采用中等风化基岩作路基。=2\*GB3②A匝道里程K0+185.205~K0+235.205段A匝道里程K0+185.205~K0+235.205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的1)按照设计方案实施,本段匝道左侧为主线道路上跨桥的引桥段及高架桥梁段,设计拟采用重力式挡墙对引桥段的填筑路基进行支挡的方案合理,高架桥梁段右侧不会形成新的边坡。2)对本段匝道右侧边坡,为填方段,高约1.00~2.00由于填方边坡受沟谷地形的限制,在横向上,左侧设置有重力式挡墙、右侧的山体对其存在阻挡作用,在纵向上其岩土界面倾角较平缓(约6~8°),故该段边坡填筑后整体稳定,不易产生沿基岩面的整体滑动变形。由于场地具备放坡条件,建议按照1:1.75的坡率进行放坡处理,并对坡面及时进行防护处理。清表处理=3\*GB3③A匝道里程K0+235.205~K0+300段A匝道里程K0+235.205~K0+300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的按照设计方案实施,本段匝道左侧为主线道路上跨桥的高架桥梁段,右侧为本段道路局部存在的回填区域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在揭露中等风化基岩的区域,可直接采用中等风化基岩作路基。④A匝道里程K0+300~K0+360段A匝道里程K0+300~K0+360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的按照设计方案实施,本段匝道左侧为主线道路上跨桥的高架桥梁段及其引桥段,右侧为本段道路局部存在的回填区域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在揭露中等风化基岩的区域,可直接采用中等风化基岩作路基。⑤A匝道里程K0+360~K0+430段A匝道里程K0+360~K0+430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的1)按照设计方案实施,在道路左侧为主线道路上跨桥的引桥段,2)对道路右侧,经人类后期工程活动,其原始地形已不复存在,现状地形为较大规模的填方区域,按照设计方案实施,道路右侧将形成最大高度约11.00m的挖方土质边坡,由于路基外地形总体较平缓,局部反翘向坡内(详见13-13’4-14’剖面),通过放坡处理后,西北侧回填土体对道路左侧边坡在横向上存在一定的阻挡作用不易产生整体滑动,其整体稳定性较好。由于该侧边坡主要是由人工抛填的填土组成,未经过任何工程措施处理,结构松散,在直立或陡坡角开挖的情况下,易沿土体内部出现剪切滑移破坏,故建议对该挖方土质边坡按8m分级设置边坡分级平台,平台宽1~3m,按照1:1.75的坡率放坡,并对坡面进行防护加固处理,并应设置相应的截、排水设施填土层的厚度大,其结构呈松散状,正处于自重固结阶段,宜对线路设计标高以下的填土层先进行机械夯实再对基础影响范围内2.00~3.00m的填土进行换填、压实后才能作为路基,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⑥A匝道里程K0+430~K0+510段A匝道里程K0+430~K0+510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的1)按照设计方案实施,在道路左侧为主线道路上跨桥的引桥段,2)对道路右侧,现状存在一,按照设计方案实施,道路右侧将形成高度约1.002.00m的填方土质边坡,由于路基外地形总体较平缓,道路填筑后不易产生整体滑动,其整体稳定性较好。建议对该填方土质边坡按照1:1.75的坡率放坡,并对坡面进行防护处理,并应设置相应的截、排水设施本段道路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⑦A匝道里程K0+510~K0+605.312段B匝道里程K0+210~K0+305.330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的1)按照设计方案实施,本段匝道左侧为主线道路上跨桥的引桥段,设计拟采用重力式挡墙对引桥段的填筑路基进行支挡的方案合理。2)对本段匝道右侧边坡,其最大高度为4.00m,为挖方路堑边坡,该边坡走向234º,倾向144º,其上部土层较薄,下伏基岩以砂岩为主,,本边坡为顺向坡,边坡岩体中层面、其倾角较平缓,均为7,本边坡不易沿外倾的层面及发生滑塌。建议边坡上部薄层土体直接清除,对岩质部分照1:1.00的坡率放坡处理,对边坡坡面及时进行防护处理,本段道路局部存在的回填区域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在揭露中等风化基岩的区域,可直接采用中等风化基岩作路基。(3)钓鱼嘴立交B匝道(里程K0+094.670~K0+644.797)=1\*GB3①B匝道里程K0+094.670~K0+154.670段B匝道里程K0+094.670~K0+154.670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的1)按照设计方案实施,本段匝道左侧为主线道路上跨桥的引桥段,设计拟采用重力式挡墙对引桥段的填筑路基进行支挡的方案合理。2)对本段匝道右侧边坡,其最大高度为10.00m,为挖方路堑边坡,该边坡走向234º,倾向324º,其上部土层较薄,下伏基岩以砂岩为主,,本边坡为反向坡,边坡岩体中边坡相对稳定系数0.58,边坡相对稳定系数1.145,均小于边坡稳定安全系数1.30,直立切坡会出现沿、发生滑塌建议按照1:0.75的坡率放坡处理,并对坡面及时进行防护处理。本段道路局部存在的回填区域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在揭露中等风化基岩的区域,可直接采用中等风化基岩作路基。在本段道路范围内,存在较多的民宅,其周边地表存在部分生活垃圾,目前民宅正在拆迁,遗留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在施工前应对其进行清除。=2\*GB3②B匝道里程K0+154.670~K0+400段B匝道里程K0+154.670~K0+400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的1)按照设计方案实施,本段匝道左侧为主线道路上跨桥的引桥段及高架桥梁段,设计拟采用重力式挡墙对引桥段的填筑路基进行支挡的方案合理,匝道左侧为高架桥梁段的范围不会形成新的边坡。2)本段匝道里程K0+154.670~K0+214.670段右侧将形成高约5.00m的填方边坡,由于路基外地形总体较平缓,道路填筑后不易产生整体滑动,其整体稳定性较好。建议对该填方土质边坡按照1:1.75的坡率放坡,进行坡面防护处理,并设置相应的截、排水设施本段匝道里程K0+214.670~K0+400段右侧将形成高约1.003.00m挖方边坡,其规模较小,建议按照的坡率放坡处理,对岩质边坡部分按照1:0.75的坡率放坡开挖。本段道路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后,方能作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在揭露中等风化基岩的区域,可直接采用中等风化基岩作路基。③B匝道里程K0+400~K0+644.797段B匝道里程K0+400~K0+644.797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的1)按照设计方案实施,本段匝道左侧为主线道路上跨桥的引桥段及高架桥梁段,设计拟采用重力式挡墙对引桥段的填筑路基进行支挡的方案合理,匝道左侧为高架桥梁段的范围不会形成新的边坡。2)本段匝道里程K0+400~K0+615段右侧将形成高约18.00m的填方边坡,由于路基外地形总体较平缓,道路填筑后不易产生整体滑动,其整体稳定性较好;但由于该边坡规模较大,在不利工况下,边坡易出现沿土体内部的剪切滑移破坏,故选取工程地质横断面图2828’剖面,计算该处填土边坡在暴雨工况下相对现状地形的稳定性,暴雨工况下填土相对于岩面的粘聚力取18Kpa、内摩擦角取8.5°,暴雨工况下填土内部的粘聚力取8Kpa、内摩擦角取15°。本段匝道里程K0+615~K0+644.797段右侧将形成高约18.00m的填方边坡,由于路基外地形总体较平缓,道路填筑后不易产生整体滑动,其整体稳定性较好;但由于该边坡规模较大,在不利工况下,边坡易出现沿土体内部的剪切滑移破坏,由于本段将搭接后续桥梁段,为维护后续桥台的稳定,设计在该段设置支挡结构对其进行支挡的方案合理,建议选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支挡结构的基础持力层。,其结构呈松散状,正处于自重固结阶段,宜对线路设计标高以下的填土层先进行机械夯实再对基础影响范围内2.00~3.00m的填土进行换填、压实后才能作为路基,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在揭露中等风化基岩的区域,可直接采用中等风化基岩作路基。3.13地勘结论4设计原则和技术标准钓鱼嘴立交工程范围内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如下表所示。名称五横线钓鱼嘴1号路下穿道A、B匝道路等级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匝道设计车速60km/h50km/h30km/h规划红线宽度54m40m(钓鱼嘴1号路,下穿道是其中一部分)-标准路幅宽度5.5m(人行道)+15.5m(车行道)+2.0m(中分带)+15.5m(车行道)+5.5m(人行道)=44mB=0.5m(检修道)+8m(车行道)+1.5m(中分带)+8m(车行道)+0.5m(检修道)=18.5m0.5(检修道)+8(车行道)+5.5(人行道)=14m荷载标准桥梁结构:城-A级人群荷载:4.0kN/m2路面:BZZ-100最小平曲线半径直线300m1100m道路净高≥5m最大纵坡1.7%正线:0.3%,下穿道:6.8%4.5%最小竖曲线半径6400m正线:无竖曲线,下穿道:700m950m设计年限交通量饱和年限20年,沥青路面使用年限15年,桥梁100年,边坡支挡结构50年抗震标准道路支挡结构按6度构造设防4道路工程4.1立交主线平、纵、横设计4.1.1平面设计本次立交主线平面设计与初步设计阶段完全一致,未做调整。(1)快速路五横线快速路五横线钓鱼嘴立交段起点接陈家阁立交、终点接白居寺长江大桥,立交工程实施范围起点桩号K0+000.000,起点坐标X=56907.856,Y=53512.535,终点桩号K0+846.000,终点坐标X=54015.4764,Y=57588.1266。设计范围内,全线为一条直线。快速路五横线设计行车速度为60km/h。快速路五横线路基段路拱横坡采用1.5%,白居寺大桥路拱横坡采用2%,结合两段间桥跨布置,考虑设置26m的超高渐变段,渐变在路基范围内进行。超高渐变图详见《五横线纵断面图》。五横线一般路段中央分隔带宽度为2m,白居寺大桥中央分隔带宽度为1m,中央分隔带宽度渐变段位于K0+788~K0+868段,长度为80m,渐变率为1/160。(2)钓鱼嘴1号路钓鱼嘴1号路已由重庆市设计院完成施工图设计,本次仅将1号路远期预留的下穿道纳入本次设计范围。下穿道起、终点均与已完成设计的一号路相接,下穿道起点桩号K1+397.127,起点坐标X=53914.414,Y=57186.847,终点桩号K1+707.876,终点坐标X=53669.685,Y=57377.828。设计范围内,下穿道全线共2处平曲线,圆曲线半径分别为1000m、300m。按规范要求,此2段平曲线均不需进行车行道加宽。1号路设计行车速度为50km/h,按规范规定,半径小于等于400m时需在车行道上设置超高。超高横坡度为2.5%,超高旋转轴为中央分隔带边缘线,即道路中心线外0.75m处,超高渐变段为缓和曲线全长。4.1.2纵断面设计本次五横线、1号路下穿道纵断面设计与初步设计阶段完全一致,未做调整。(1)快速路五横线快速路五横线钓鱼嘴立交段全线共设置3段纵坡,起点纵坡坡率为-1.30%,终点纵坡坡率为-1.70%,最小竖曲线半径为6400m。(2)钓鱼嘴1号路下穿道钓鱼嘴1号路下穿道起点、终点纵坡坡度均与已设计1号路接顺。道路全线共设4段纵坡,坡度分别为:-0.3%、-6.80%、6.20%、-0.30%,最小竖曲线半径为700m。4.1.3横断面设计快速路五横线标准路幅宽度为44m,具体路幅分配如下:B=5.5m(人行道)+15.5m(车行道)+2.0m(中分带)+15.5m(车行道)+5.5m(人行道)=44m1号路标准路幅宽度为40m,具体路幅分配如下:B=8m(人行道)+11.25m(车行道)+1.5m(中分带)+11.25m(车行道)+8m(人行道)=40m1号路下穿道标准路幅宽度为18.5m,具体路幅分配如下:B=0.5m(检修道)+8m(车行道)+1.5m(中分带)+8m(车行道)+0.5m(检修道)=18.5m4.2匝道平、纵、横设计4.2.1匝道主要技术标准设计行车速度:30km/h最小平曲线半径:1100m最大纵坡:4.5%最小坡长:213.107m路幅宽度:单向双车道匝道车行道净宽8m车行道加宽:根据规范要求,均不需要进行加宽车行道超高:根据规范要求,均不需要进行超高4.2.2匝道细况A匝道:渝南分流道方向至华福隧道方向的匝道,单向双车道,匝道总宽14m,其中车行道宽8m,人行道宽5.5m,检修道宽0.5m,匝道全长531.754m,全线共2处平曲线,曲线半径均为1100m,全线最大纵坡4.5%。B匝道:华福隧道方向至渝南分流道方向的匝道,单向双车道,匝道总宽14m,其中车行道宽8m,人行道宽5.5m,检修道宽0.5m,匝道全长531.754m,全线共2处平曲线,曲线半径均为1100m,全线最大纵坡4.5%。4.3出入口设计本次钓鱼嘴立交出入口设计主要包括五横线与1号路节点东西两侧,A、B匝道进出五横线主线的出入口。节点西侧出入口:因陈家阁立交与钓鱼嘴立交端部间距仅为440m,本次设计中采用平面复合式出入口实现匝道与五横线主线的连通,在主线两侧设置集散车道,作为交织使用,保证了交织不影响主线交通,详见下图:南侧集散车道南侧集散车道L=540m钓鱼嘴立交陈家阁立交端部北侧集散车道L=1360m节点东侧出入口:此出入口采用双车道匝道单车道出入口的形式,以保证主线车道数平衡。从渝南分流道方向至华福隧道方向,五横线进入A匝道的减速车道长度为210m,其中减速段长度为170m,渐变段长度为40m;从华福隧道方向至渝南分流道方向,B匝道进入五横线的加速车道长度为210m,其中加速段长度为170m,渐变段长度为40m。4.4平面交叉口设计钓鱼嘴立交为三层单点菱形立交,平面交叉口设在中间层A、B匝道与钓鱼嘴1路的平面交叉口上,为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对平面交叉口进行交通渠化设计。本交叉口4个右转弯的交通均设置右转专用车道,并采用交通导流岛分隔右转弯交通与其他方向交通。在五横线上跨桥下方,设置有两个调头车道。五横线与1号路平面交叉口顺接已设计的钓鱼嘴1号路平面交叉口,其工程量已纳入钓鱼嘴1号路工程,不在本次设计范围内。4.5人行、公交系统钓鱼嘴立交为三层菱形立交,地面层(中间层)为A、B匝道与钓鱼嘴1号路相交形成的平面交叉口,根据具体人流去向设置人行横道线,采用平面过街方式。考虑到东西向的五横线为快速路,且A、B匝道纵坡较大,本次立交范围内仅在南北方向的钓鱼嘴1号路上设置了一对公交停靠站,五横线上未设置公交停靠站。4.6路基设计4.6.1路基边坡设计根据地勘报告,本次挖方边坡主要采用三种放坡方案。一般挖方段放坡方案:土质边坡,坡率为1:1.50,岩质边坡坡率为1:0.75。挖方边坡高度在8m以下的设一级边坡,高于8m的,每8m为一级,每两级边坡之间设2m宽碎落台。人工素填土段放坡方案:每8m为一级,每级边坡均按1.75的坡率放坡。道路左侧顺向坡放坡方案:土质边坡,坡率为1:1.75,岩质边坡坡率为1:1.0。挖方边坡高度在8m以下的设一级边坡,高于8m的,每8m为一级,每两级边坡之间设2m宽碎落台。填方边坡高度在8m以下按1:1.75放坡,8m以上每8m一级,第二级边坡坡率1:1.75,第三级边坡坡率1:2.0,各级边坡间留2.0m4.6.2路基设计要求(1)路基内的树根、草根、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必须清除,路基不得用腐殖土、垃圾土或淤泥填筑。填土不得有杂草、树根等杂质。(2)道路经过需要填埋的河道、水塘等的时候,路基施工须挖尽淤泥后,在底部铺30cm厚的砂砾石垫层,然后分层回填至路基顶面。(3)填土地段的表面不得有积水,并应保持适当干燥,填土层应分层夯实。每层填土厚度不应超过30cm(压实厚度约为20cm)。4.6.3特殊路基处理根据地勘报告,本项目施工区域内软弱路基较少。根据重庆市工程经验,当稻田、池塘及河沟地段的淤泥深度≥2.0m时,采用抛片、块石挤淤的施工方法,以提高地基的强度,片、块石排淤层应高于水面或淤泥层1m,且应碾压密实;片、块石短边尺寸不得小于30cm;抛投顺序以路堤的中部开始,向两侧扩展,从高向低处扩展,宜采用重型压路机碾压,以便填石压密,然后在其上铺设碎石反滤层,厚度60cm,再进行填土分层碾压。当稻田、池塘及河沟地段的淤泥深度小于2.0m时,采用先清淤后填筑的方式处理。即先排干道路区水田及池塘里地表水,清除掉地表上覆松软土层和地形低洼处水田和池塘里表层流塑~软塑状土层,并晾干路基,接着逐层回填路基、逐层碾压。对于稻田、池塘及河沟地段附近的潮湿土情况,先清除掉地表上覆的潮湿土,接着逐层回填路基、逐层碾压。道路起点K0+000至K0+140段填土厚度较大,结构呈松散状,正处于自重固结阶段。本次设计中采用超挖至设计高程以下3m,强夯后再分层回填压实处理的措施。4.6.4路基土石方开挖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当边坡为石方时,石方爆破采用控制爆破或静态破碎的开挖方法。宜采用综合开挖法施工。在接近设计坡面部分的开挖,采用爆破施工时,应采用预裂光面爆破,以保护边坡稳定和整齐,爆破后的悬凸危岩、破裂块体应及时清除整修。4.7支挡结构设计4.7.1支挡结构类型及范围本工程支挡结构类型有一般重力式挡墙、衡重式、悬臂式、扶臂式、板肋式锚杆、锚板和桩板挡墙七种类型。各挡墙设置路段、长度和选用型式如下表:编号桩号范围长度(m)挡墙类型1#挡墙1号路K1+397.127~K1+516右侧118.9一般重力式+锚板+板肋式锚杆2#挡墙1号路K1+397.127~K1+516左侧118.9一般重力式+锚板+板肋式锚杆3#挡墙1号路K1+592~K1+707.876右侧115.9一般重力式+锚板+板肋式锚杆+扶壁式4#挡墙一号路K1+592~K1+707.876左侧115.9一般重力式+锚板+板肋式锚杆+扶壁式5#挡墙五横线K0+166.556~K0+366.800左侧200.2一般重力式+悬臂式+扶臂式6#挡墙五横线K0+166.556~K0+366.800右侧200.2一般重力式+衡重式+悬臂式7#挡墙五横线K0+563.800~K0+698.289左侧134.5一般重力式+悬臂式8#挡墙五横线K0+563.800~K0+803.500右侧239.7一般重力式+衡重式+悬臂式+桩板9#挡墙五横线K0+820.300~K0+846.000左侧28.7一般重力式+衡重式4.7.2挡墙外立面装饰设计主线与匝道之间的挡墙及下穿通道接线两侧的挡墙均采用斩假石面饰面处理,勾凹缝,缝深10mm,一顺一丁,上下丁头错位(勾缝尺寸如图所示);饰面做法参见西南04J516,59页5205。具体实施范围为:编号桩号范围长度(m)面积(m2)1#挡墙一号路K1+397.127~K1+516右侧118.93502#挡墙一号路K1+397.127~K1+516左侧118.93503#挡墙一号路K1+592~K1+707.876右侧115.93304#挡墙一号路K1+592~K1+707.876左侧115.93305#挡墙五横线K0+166.556~K0+366.800左侧200.25056#挡墙五横线K0+166.556~K0+366.800右侧200.25057#挡墙五横线K0+563.800~K0+698.289左侧134.52618#挡墙五横线K0+563.800~K0+803.500右侧243.22899#挡墙五横线K0+820.300~K0+846.000左侧28.792合计3012斩假石面饰面示意图4.7.3墙顶防撞护栏设计当挡土墙墙顶设置有防撞护栏,挡土墙混凝土浇筑时,应预埋防撞护栏基础钢筋。墙顶设置防撞护栏的挡土墙,基础埋深不小于防撞护栏要求的基础埋深。4.8边坡防护设计设计范围内,高度大于3m的填方边坡和高度大于3m且坡率不陡于1:1.50的挖方边坡均采用网格护坡防护,高度大于3m且坡率陡于1:1.50的挖方边坡采用格架锚杆挡墙护坡防护。临时性边坡(使用年限小于2年)和高度小于等于3m的填、挖方边坡可不实施防护措施,施工时可由业主根据地块开发进度确定具体位置的边坡防护措施是否实施。快速路五横线K0+625~K0+809左侧为顺向岩质边坡,岩层倾角7°,本段边坡最下方一级边坡采用格架式锚杆挡墙防护,上部边坡采用网格护坡防护。桩号范围位置护坡面积(m2)护坡形式K0+000~K0+120左侧2245网格护坡K0+239~K0+3391169K0+339~K0+403640K0+000~K0+211右侧3895K0+297~K0+330235K0+526~K0+680右侧4405K0+625~K0+809左侧1928合计14517K0+625~K0+809左侧1723格架锚杆挡墙护坡4.9立交场地设计钓鱼嘴立交范围内需要进行场地设计的区域主要为五横线上跨桥从桥台开始至与1号路交叉口范围线内的桥下小块方形场地,场地根据周边两条匝道的高程进行平整,平整后的场地纵坡与匝道相同,约为2.5%。4.10路面设计4.10.1车行道路面结构层结合设计结合重庆地区石材较丰富等特点,面层采用沥青砼,轴载为BZZ-100标准轴载,采用容许弯沉,容许拉应力控制,为加快进度,保证工期,基层选用养护期短的水泥稳定层,自上而下的结构层组合设计如下:快速路五横线部分: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上面层,厚4.0cmPCR型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0.3~0.6L/m2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6中面层,厚5.0cmPCR型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0.3~0.6L/m2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25下面层,厚7.0cmBCR型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厚0.6cmT2级煤沥青透层油,0.7~1.0L/m2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厚20cm4.0%水泥稳定级配碎石上底基层,厚20cm4.0%水泥稳定级配碎石下底基层,厚20cm钓鱼嘴一号路下穿道部分: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上面层,厚4.0cmPCR型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0.3~0.6L/m2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6中面层,厚5.0cmPCR型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0.3~0.6L/m2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25下面层,厚7.0cmBCR型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厚0.6cmT2级煤沥青透层油,0.7~1.0L/m2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厚20cm4.0%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厚20cm匝道部分: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上面层,厚4.0cmPCR型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0.3~0.6L/m2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下面层,厚6.0cmBCR型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厚0.6cmT2级煤沥青透层油,0.7~1.0L/m2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厚20cm4.0%水泥稳定级配碎石上底基层,厚20cm4.0%水泥稳定级配碎石下底基层,厚20cm4.10.2路面防滑设计为增加行车安全性,在道路纵坡≥4%的下坡路段,在其表层间断性地加铺一层薄层抗滑材料,厚度控制在5mm左右,铺筑间距5m,宽度2m,其平面布置及铺装结构如下图所示。薄层抗滑层平面布置图优质(耐磨、粗糙)碎石(3~5mm);②CRM抗滑层材料(3~5mm);③沥青砼薄层抗滑层结构示意图具体设置段落如下表:道路名称桩号范围防滑层面积B匝道K0+122~K0+339615下穿道K1+415~K1+516右幅236K1+592~K1+690左幅228总计10794.10.3人行道路面结构层组合设计人行道采用透水砖铺筑,路面结构层总厚度为23cm,自上而下分别为:人行道透水砖厚6cm1:3水泥砂浆找平层厚2cmC20水泥混凝土基层厚15cm4.11交通安全防护设施为保证交通安全,在中央分隔带、填方高度较大或设置挡土墙有垂直跌落危险的路段,均设置了车行道防撞护栏。填方高度大于2m或设置挡土墙有垂直跌落危险的路段均设置了人行道栏杆,施工前应征求业主意见,栏杆样式可由业主根据片区景观打造需要进行调整。挖方边坡高度大于3m时,在坡顶设置防护网,以保证坡顶行人安全。防护网施工前应征求业主意见,若地块同步进行场地平整,可由业主决定是否实施防护网。防撞护栏、人行道栏杆及坡顶防护网的具体设置位置可参见相关平面布置图。4.12绿化工程本册图纸仅做基础绿化设计,即绿化工程的相关土建部分。景观绿化中与植物种类、配置相关的内容参建相应图册。为增减绿化面积,美化环境,工程范围内的检修道、侧分带内按植草设计。也可根据业主要求调整为硬质铺装。4.13其他附属工程设计4.13.1路缘石、路边石、植树圈、花带石路缘石采用机制C30砼,路边石、植树圈、花带石采用机制C25砼。路缘石及路边石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现象。两节间采用1:3水泥砂浆安装后勾缝宽0.5cm,安装路缘石、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4.13.2无障碍设计为了方便残疾人使用城市道路设施,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的要求,在人行道上及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等过街位置设置盲道、三面坡缘石坡道,方便残疾人使用。三面坡坡度不大于1:12.5,缘石坡道的坡口与车行道之间宜没有高差;当有高差时,高出车行道的地面不应大于10mm。4.14道路与轨道的关系钓鱼嘴立交与轨道共建部分的轨道结构设计详见第二卷第六册。道路建设不影响共建段以外轨道结构的远期实施可行性。道路与轨道竖向距离最近位置为茄子溪车站位置,道路路面结构层直接铺筑在轨道车站结构上方。当路面底基层底面与轨道结构之间的回填厚度小于1m时,应采用砂砾石回填;回填厚度小于0.3m时,采用C20混凝土回填;轨道结构位于路面结构层以内时,与轨道结构搭接的水稳层厚度小于15cm的,将水稳层替换为C20混凝土。轨道结构上方的回填料压实应采用静压方式碾压。道路与轨道相关的路段土石方计量方法:本册图纸内的土石方数量,当道路为填方时,计算现状地面高程以上的填方数量,当轨道结构位于地面以上时,扣除地面以上轨道结构的体积;当道路为挖方时,土石方开挖数量计算至路面结构层底(底基层底面)。因轨道共建段结构施工引起的土石方工程数量计入第二卷第六册中。4.15现状道路接顺钓鱼嘴立交位置存在现状低等级公路(石伏路),现状公路为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宽度6m。钓鱼嘴1号路下穿道施工需将现状道路挖断,故考虑在临近位置新建临时交通转换道解决现状道路交通衔接问题。主体工程通车后交通转换至本工程,临时转换路段废弃。设计阶段临时转换道受用地条件控制严格,实际实施时,可根据实际用地条件,在用地许可范围内适当调整。两条临时转换道路,填方边坡坡率采用1:1.75;挖方边坡每8m为一级,岩质边坡坡率采用1:0.75,土质边坡坡率采用1:1.5。挖方边坡段设置0.5m宽的边沟以利排水。由于是临时便道,周边土地开发建设后即行废弃,暂不考虑边坡防护。路面底面以下0~0.8m压实度≥94%,0.8~1.5m≥93%,1.5m以下≥90%。4.16人防洞室处理4.17土石方平衡本项目主体工程(包括五横线,1号路下穿道引道,A、B匝道)挖方24.2万方,填方14.2万方;两条改迁道路挖方2.3万方,填方0.4万方;车行地通道挖方2.3万方,填方0.6万方。项目总挖方28.8万方,总填方15.2万方,余方13.6万方。运距由业主根据施工现场条件按其指定的弃土位置计算,可结合周边项目统筹考虑。5施工要点5.1路基5.1.1质量标准土质路基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起皮、积水及表面不平整等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其轮迹不得大于5mm。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填方路基上路床下路床上路堤下路堤0~3030~8080~150150以下≥96≥96≥94≥93零填及挖方路基0~80≥96说明:填方高度小于80cm及零填不挖路段,原地面以下0-30cm范围内土的压实度不应低于表列挖方要求。路床平整度:≤15mm中线高程:+10mm、-15mm横坡:±0.3%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和检验弯沉值L0要求见下表:分类回弹模量E0弯沉值(0.01mm)一般中湿、潮湿一般干燥土质路基≥40Mpa≤288≤245石质路基≥50Mpa≤2255.1.2路基排水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所有施工临时排水管、排水沟和盲沟的水流,均应引至管道中。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5.1.3挖方路基在路堑开挖前作好坡顶截水沟,并视土质情况作好防渗工作。开挖前应将适用于种植草皮和其他用途的表土储存起来,用于绿化填土。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当边坡为石方时,石方爆破采用控制爆破或静态破碎的开挖方法。宜采用综合开挖法施工。在接近设计坡面部分的开挖,采用爆破施工时,应采用预裂光面爆破,以保护边坡稳定和整齐,爆破后的悬凸危岩、破裂块体应及时清除整修。对石方路堑,超挖部分应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材料全断面铺筑整平层碾压密实,严禁用土充填。5.1.4填方路基(1)填料要求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的土块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填粒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方路基上路床下路床上路堤下路堤0~3030~8080~150150以下854310101515零填及路堑路床0~30810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2)基底处理路堤修筑内,原地面的坑、洞、墓穴等应在清除沉积物后,用合格填料分层回填分层压实,路堤基底为耕地或松土时,应先清除有机土种植土、树根、杂草后,再压实。其压实度不应小于90%。当路基穿过水塘或水田时,必须抽干积水,清除淤泥和腐殖土,压实基底后方可填筑。当地下水位较高或土质湿软地段的路基压实度达不到要求时,必须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当填方路段的地面自然纵坡大于12%或横坡大于1:5时,若表层土厚不大于3m,应将表层土清除后,再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不小于2.0m,并向内倾斜大于4%的台阶;若表层土厚大于3m,应清除表层种植土,再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不小于2.0m,并向内倾斜大于4%的台阶,并用小型夯实机加以夯实,然后采用大颗粒填料使之嵌入地面,再进行分层碾压。且填土与原状土界面处竖向4m范围内采用碎块石填料。(3)填筑填方边坡按第4.5节路基设计说明中的放坡原则进行分阶放坡,两级边坡间留2.0-3.0m宽马道。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10cm。性质不同的填料,应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分层压实。同一水平层路基的全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不得混合填筑。每种填料的填筑层压实后的连续厚度不宜小于50cm。管径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30cm,方能上压路机辗压。桥涵、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等周围的回填,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宜采用砂砾等适水性材料。若机动车行道下的管、涵、雨水支管等结构物的埋深较浅,回填土压实度达不到规定的数值时,按下表的要求处理。部位填料最低压实度(%)胸腔填料距路床顶<80cm砂、砂砾93>80cm素土90管顶以上至路床顶管顶距路床顶<80cm管顶上30cm以内砂、砂砾90管顶上30cm以上砂、砂砾95检查井及雨水口周围路床顶以下0~80cm砂9580cm以下砂93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及轮迹重叠等原则。碾压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止。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及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5.2底基层、基层5.2.1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底基层,底基层为水泥稳定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