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第二卷 西引道及立交工程 第二册 桥梁工程 第二分册 钓鱼嘴立交1号路下穿道 施工图设计_第1页
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第二卷 西引道及立交工程 第二册 桥梁工程 第二分册 钓鱼嘴立交1号路下穿道 施工图设计_第2页
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第二卷 西引道及立交工程 第二册 桥梁工程 第二分册 钓鱼嘴立交1号路下穿道 施工图设计_第3页
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第二卷 西引道及立交工程 第二册 桥梁工程 第二分册 钓鱼嘴立交1号路下穿道 施工图设计_第4页
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第二卷 西引道及立交工程 第二册 桥梁工程 第二分册 钓鱼嘴立交1号路下穿道 施工图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第二卷西引道及立交工程第二册桥梁工程第二分册钓鱼嘴立交1号路下穿道施工图设计概述桥梁区位图1.1-1项目地理位置图快速路五横线起于快速路七纵线,经华福隧道、白居寺长江大桥、内环快速路,止于绕城渝湘立交,全长50.6km,为主城区南部重要的东西向快速通道。已建成七纵线至华福路段、内环快速路至绕城渝湘立交段,长41.9km。白居寺长江大桥是快速路五横线跨越长江天堑的重要控制性工程,其作用和位置对五横线、乃至整个主城南部区域快速路网系统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工程概况工程位置、范围和规模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起于陈家阁立交东侧,上跨钓鱼嘴1号路、茄子溪车站后以桥梁形式横跨长江,止于内环快速路太阳岗立交,路线全长3.5km。主线为双向8车道,按照快速路60km/h标准进行设计。工程主要包括主跨为660m的双塔双索面斜拉桥1座(白居寺长江大桥)、钓鱼嘴立交、简家槽立交和太阳岗组合立交。建设工期约44个月。图1.2-1项目总平面布置图设计内容及图册划分本次重庆市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初步设计共分为六卷,其中第一卷为“线路总体设计”,第二卷为“西引道及立交工程”,第三卷为“白居寺长江大桥工程”,第四卷为“东引道及立交工程”,第五卷为“管理用房工程”。本册内容为第四卷——“东引道及立交工程”,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桥梁工程、排水、照明、交通及结构工程设计。本册图纸下设七册:第一册——“道路立交工程”、第二册——“桥梁工程”、第三册——“排水工程”、第四册——“照明工程”、第五册——“交通工程”、第六册——“结构工程”、第七册——“东引道公轨共建工程”。设计依据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和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设计联合体签订的设计合同;《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2014年深化);《重庆市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方案设计》(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和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设计联合体2015.08)《重庆市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重庆市勘测院2015.10)《白居寺长江大桥轨道交通技术条件》(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2014.12.22)《重庆市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和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设计联合体2015.08)《白居寺长江大桥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批复》(渝震安评【2013】49号)《重庆市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初步设计》(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和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设计联合体2015.09)采用的设计规范和设计标准主桥结构设计、计算以铁路规范为依据、公路规范为补充;涉及国内现行规范尚未明确规定的,参考日本、欧洲和美国的规范。铁路规范《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铁路轨道设计规范》(TB10082-2005)《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3-2005)《铁路桥涵混凝土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4-2005)《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10002.5-2005)《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2-2005)《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1)《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铁路钢桥制造规范》(TB10212—2009)《新建铁路桥上无缝线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涵[2003]205号《客货共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3-2008)《铁路钢桥保护涂装及涂料供货技术条件》(TB/T1527-2011)公路规范及其它参考规范、规程《桥梁用结构钢》(GB/T714-2008)《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二册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JTGD70/2—201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F60—2009)《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D60-01—2004)《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砼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CCES01-2004)《公路斜拉桥设计细则》(JTG/TD65-01-2007)《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D64—2015)《公路钢箱梁桥面铺装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道路桥示方书.同解说》Ⅱ钢桥编(2002年版)《城市轻轨交通工程设计指南》《斜拉索桥热挤聚乙烯高强钢丝拉索技术条件》(GB/T18365-2001)《无粘结钢绞线斜拉索技术条件》《公路悬索桥设计规范》(报批稿)《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JTG/TD64-2009)《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2008)《碳素结构钢》(GB700-2006)《悬索桥预制主缆丝股技术条件》(JT/T395-1999)《桥梁缆索用热镀锌钢丝》(GB/T17101-2008)《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GB11352-2009)《大跨度斜拉桥平行钢丝斜拉索》(JT/T775-2010)Eurocode3—Designofsteelstructures(Part2:SteelBridges2006)Eurocode3—Designofsteelstructures(Part1-9:Fatigue2005)Eurocode4—Designofcompositesteelandconcretestructures(Part2:Generalrulesandrulesforbridges2005)StructuralWeldingCode-Steel(AWSD1.1/D1.1M:2006)AASHTOLRFDBridgedesignspecificationsSIUnitsThirdEdition(20062)项目设计过程主要设计过程2013年8月7日取得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白居寺长江大桥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函;2013年8月11日白居寺长江大桥规划控制方案通过市规划局评审,确定了桥位、线路总体方案及路轨合建的总体原则;2013年9月25日取得重庆市国土局关于《重庆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的审查批复;2013年12月2日取得重庆市地震局《关于重庆白居寺长江大桥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审查批复;2013年12月26日通过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关于《重庆白居寺长江大桥通航安全影响论证报告》初步评审;2014年6月24日取得长江水利委员会《关于重庆白居寺长江大桥工程涉河建设方案》的审查批复;2015年3月18日市政府召开第83次常务会议纪要,明确桥型采用“生命之源”斜拉桥方案,采用上层双向8车道城市快速路、下层双向轨道双层布置;2015年6月13日取得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白居寺长江大桥项目建议书》的立项批复;2015年7月21日、8月11日市规划局两次组织召开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方案研究会,同意了总体方案设计以及各立交方案;2015年9月7日市建委组织召开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方案设计审查会,同意了总体方案设计以及各立交方案。2015年9月29日市建委组织召开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同意了总体以及各立交工程技术方案。建设条件建设区域的自然条件气象条件根据重庆市气象局资料,测区属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具春早夏长,秋雨连绵,冬暖多雾之特点。大气降水以降雨为主,雪雹少见。(1)气温年平均气温:18.3℃。极端最高气温:42.2℃,出现日期:1953年8月19日。极端最低气温:-1.8℃,出现日期:1955年1月11日。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7.7℃,最冷月(一月)平均最低气温:5.7℃。最大平均日温差:11.9℃,出现日期:1953年7月。(2)湿度年蒸发量:1079.2mm,最大年蒸发量:1347.3mm,出现年份:1959年。年平均相对湿度:79%。年平均绝对湿度:17.7hPa。(3)风年平均风速:1.3m/s,最大风速:26.7m/s。风向:西北,出现日期:1981年5月10日。(4)降水量一日最大降水量:192.9mm,出现日期:1956年6月25日,雨季平均起讫日期:5月2日~9月27日,一次连续最大降水量:190.9mm,出现日期:1956年6月24日21时00分~6月25日15时46分,经历时间:18时46分。建设场地地形、工程地质与水文条件【以下内容摘自《重庆市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大桥及引道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重庆市勘测院2015.10)】地形、地貌重庆市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位于长江流域切割的狭长地带,宏观地貌景观呈深切割丘陵地貌景观。地貌的发育严格受构造和岩性控制,构造线与山脊线一致、呈北北东——南西向展布,背斜成条状低山、向斜成宽缓丘陵;背斜轴部的坚硬砂岩组成单面山或台地。路线沿线最高点位于里程桩号K0+750处(高程265.10m左右),最低点位于里程桩号K1+700处(高程160.90m左右)。根据地貌成因和形态的差别,其沿线地貌形态大致分构造剥蚀丘陵区和河谷侵蚀堆积阶地貌地区。各地貌单元区特征如下:图2.2-1工程影像图=1\*GB2⑴构造剥蚀丘陵区构造剥蚀丘陵区主要分布在拟建工程引桥、立交部位、白居寺大桥的西侧和东侧,沿线地形起伏较大,多为浅丘地形,反向坡较陡,顺向坡较缓。地形严格受地质构造控制,山脉走向与构造线一致,岭、谷相间平行,谷底宽广平缓,间或高地、平坝,纵、横冲沟较为发育。=1\*GB3①线路西段构造剥蚀丘陵区起点~K0+940段属构造剥蚀丘陵区,现状地貌绝大部分保持原始地貌,K0+950~K1+150段受人类活动改造为城区或施工区,地面高程183m~265m,相对高差约82m,总体地势西高东低,丘包与沟槽相间分布,沟槽地形较平缓,坡角一般5~10°,丘包地形较陡,坡角一般20~35°。=2\*GB3②线路东段构造剥蚀丘陵区里程K2+350~K3+500段属构造剥蚀丘陵区,现状地貌绝大部分保持原始地貌,局部地段受人类活动改造为居民区、工厂、回填区或市政道路,地面高程190m~240m,相对高差50m,总体地势东高西低,丘包与沟槽相间分布,沟槽地形较平缓,坡角一般5~10°,丘包地形较陡,坡角一般10~25°。在里程K0+710~K0+810段局部存在其坡角一般55~70。=2\*GB2⑵河谷侵蚀、堆积阶地地貌区重庆市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里程桩号K0+940~K2+350段为河谷侵蚀、堆积阶地地貌区,属长江河谷区。长江由南流向北,河谷走向较平直,呈壮年期河谷地貌,河谷形态呈不对称“U”形,地面高程160~190m,两岸漫滩狭窄;两岸岸坡倾向江心,东岸为冲刷岸,地形坡角10°~25°,西岸为堆积岸,地形坡角为5~15°;Ⅰ级阶地地势平坦,因后期剥蚀严重而呈不连续分布,沿河流走向呈长条形分布。地质构造重庆市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位于川东南孤形地带,华蓥山帚状褶皱束东南部;构造骨架形成于燕山期晚期褶皱运动。拟建线路位于重庆向斜的西翼,节理(裂隙)发生与构造运动密相关,以构造节理、层面为主,节理走向NEE~SWW和走向NW~SE两组较发育,多呈密闭型,部分为微张型,少有充填物;岩体层面的结构面类型为软弱结构面,其结合程度为很差。场地区内无断层,地质构造简单。线路岩层呈单斜产出,岩层产状为120~140∠5~10,优势产状为130∠7,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J1:倾向40~50,倾角60~75,优势产状为40∠68,裂隙面平整,多裂开2~5mm,局部闭合,无充填物,局部倒倾,裂隙间距1~4m,走向方向延伸1.5~3.0m,为硬性结构面,结合很差。该组裂隙主要发育于砂岩中,出露较普遍;J2:倾向295~315,倾角60~70,优势产状为305∠65,裂隙面平整,多呈闭合状,无充填物,局部倒倾,裂隙间距2~10m,走向方向延伸1~3m,切割深度大于2.0m,为软弱结构面,结合很差。该组裂隙发育在砂岩和泥岩中。是场地区内主要构造裂隙,出露较普遍。上述两组裂隙为区域性构造裂隙,呈共轭“X”,发育程度为不发育~较发育,延伸短,规律性强。图2.2-2造纲要图地层岩性通过对场地的地面地质调绘和综合分析已有区域地质成果,拟建线路地层由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冲积层(Q4al)、残坡积层(Q4el+dl),侏罗系沙溪庙组(J2s)岩层,现依据地层的新老关系对岩性特征作简要介绍:=1\*GB2⑴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素填土:紫褐色、灰褐色、灰黑色,由块(碎)石、粘性土及少量卵石等组成,结构松散~稍密,石含量30~80%不等,块石最大粒径可达1000mm以上,岩块主要岩性为砂岩、泥岩,石质呈中等风化状。主要分布于拟建线路区内的建筑区、施工区及滨江路地段,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厚度1.00~5.00m,局部段厚达30.00m以上。堆填时间不一,施工区、滨江路段为0.5~2年,其余部分3~5年。杂填土:杂色,由块石、粘性土及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组成,结构松散~中密,石含量30~50%不等,块石最大粒径可达800mm以上,岩块主要岩性为砂岩、泥岩,石质呈中等风化状。主要分布于拟建线路区内的拆迁区、施工区地段,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厚度1.00~3.00m,局部段厚达8.00m以上。堆填时间不一,拆迁区为半年左右,其余部分3~5年。=2\*GB2⑵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1\*GB3①淤泥(Q4al):灰黑色,一般呈流塑状,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无光泽,有刺激性气味,残积。主要分布于道路沿线的水田、藕田及鱼塘范围,经后期人类活动,部分已经回填,回填前未进行清淤处理。一般淤泥厚度1.00~2.00m,局部可达3.00左右。=2\*GB3②细砂(Q4al):灰褐色,黄褐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和长石,松散~稍密,湿,粘粒含量约20%,冲积成因。该层主要分布于长江两岸河滩及河流阶地,受地表水流冲蚀影响,分布不连续,厚度一般在1.50~3.00m,厚度变化较大。=3\*GB3③粉土(Q4al):主要分布于长江西岸的白居寺大桥P4墩、P5墩范围,冲积成因,灰色,稍湿~湿润,稍密,无光泽,干强度较低摇震反应中等,含少量有机质及粉细砂,局部砂粒含量稍高。厚度一般5.00~8.00m。=4\*GB3④卵石层(Q4al):灰黄色~褐黄色,湿~饱和,稍密~中密状,其母岩成分以变质岩及火成岩为主,有少量沉积岩(灰岩、砂岩)石质坚硬,呈圆状~次圆状,磨圆度较好,分选性一般,粒径一般为20~80mm,部分达150mm以上,局部卵石层中夹漂石,漂石粒径200~1200mm。骨卵石量约60~70%,充填物以细粒砂为主。该层主要分布于长江两岸河滩及河流阶地,受地表水流冲蚀影响,分布不连续,厚度变化较大,厚度约为4.00~31.00m。=3\*GB2⑶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粉质粘土(Q4el+dl):紫褐色、黄褐色,可塑状。由粘土矿物组成,含少量岩石碎屑,稍有光滑,摇震反应无,干强度中等。一般厚度0.00~3.00m,最大可达8.60m,在丘顶及斜坡处较薄,丘坡鞍部及冲沟谷地处厚度较大。=4\*GB2⑷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灰色,紫灰色钙质细粒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紫红色钙质泥岩,砂质泥岩,钙质泥岩,砂、泥岩比约2:8。=1\*GB3①砂岩(J2s):灰色,紫灰色,细~中粒结构,层状构造,泥质胶结为主,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场地内砂岩中风化层岩石强度总体偏低,岩质偏软,局部胶结不良或呈半胶结状,岩芯多呈短柱状、饼状,该岩层中局部段夹有少量强度较高的岩体,厚度一般较小;裂隙较发育。场地内砂岩弱风化层岩体较完整~完整,多呈中长柱状,局部含泥质较重,岩质较硬,裂隙不发育~较发育;中风化层与微风化层分界线一般位于中风化层20.00~25.00m以下。=2\*GB3②砂质泥岩(J2s):紫褐色,紫红色,以粉砂泥质结构为主,部分为泥质结构,层状构造。表层强风化带厚度1.00~2.50m,场地内砂质泥岩中风化层的强度总体较低,岩质较软,裂隙较发育;场地内砂质泥岩弱风化层岩体较完整~完整,多呈短中柱状,岩石强度相对较好,裂隙不发育~较发育;中风化层与微风化层分界线一般位于中风化层20.00~25.00m以下。拟建线路沿线的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具有起伏变化的特征,其起伏变化情况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原始地貌起伏特征及城市建设对原始地貌的改造等影响。根据本次勘察结果,场地长江以西的基岩面随地形起伏变化较小,总体倾角3~5°,基岩面埋深约1.00~40.00m;场地长江以东的局部范围为斜坡沟谷,基岩面沿原始地形起伏总体较小,局部较陡,倾角总体5~8°,局部较陡处可达10~35°,基岩面埋深约1.00~32.00m。场地基岩风化带随基岩面起伏变化,厚度一般1.00~3.50m;但在局部地形较陡的地段,基岩由于侧向风化的影响,强风化带厚度相对较大,最大可达5.00m以上。基岩强风化带岩体破碎,风化裂隙发育,岩质软。水文地质条件勘察区出露岩层为河湖相沉积岩,岩性以泥质岩为主,具弱-微透水性,长江为区内地表、地下水的最低排泄基准面。构造剥蚀丘陵区的地表排水条件良好,地下水储存条件差,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河谷侵蚀、堆积阶地地貌区的松散层分布范围广、厚度大,地下水储存条件较好,地势低洼,水文条件复杂。按含水介质和储水形式,拟建场地的地下水可分为两种类型: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1)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在构造剥蚀丘陵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主要分布在残坡积层和人工填土层中,多为局部性上层滞水,水量总体较小,动态幅度大,水质成分由含水介质的性质决定。残积、坡积层中的地下水,水质较好,矿化度低,对混凝土为微侵蚀性。人工填土层中地下水,化学成分较复杂,与堆填物成分相关,但多数水质较好,对混凝土存在微侵蚀性。在河谷侵蚀、堆积阶地地貌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主要分布在卵石土层中,卵石土层的渗透系数大,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主要受长江江水的影响:在枯水期,场地地下水位高于江水位,长江水接受地下水补给;在丰水期,长江水位高于地下水位,地下水接受江水补给。因此,地下水水量及水位受江水涨落的影响显著。在构造剥蚀丘陵区,本次详细勘察选取了XK43、XK288共2个钻孔进行抽水试验,利用初步勘察CK8、CK99、CK76共3个钻孔的抽水试验成果资料,抽水试验成果见表2.2-1、图2.2-3。表2.2-1钻孔抽水试验成果表钻孔编号含水层岩性钻孔半径(m)含水层厚(m)静止水位(m)水位降深SW(m)影响半径R(m)稳定流量Q(m3/d)渗透系数K(m/d)备注CK8粉质粘土+强风化0.0552.300.501.402.020.890.227初勘成果CK99粉质粘土+强风化0.0556.111.502.105.223.160.194CK76粉质粘土+强风化0.0553.001.902.504.711.820.294XK43素填土+强风化0.0556.102.702.308.077.250.505详勘成果XK288粉质粘土+强风化0.0557.003.203.007.134.300.202图2.2-3抽水试验成果在河谷侵蚀、堆积阶地地貌区,本次详细勘察选取了XK185、P9-6共2个钻孔进行抽水试验,利用初步勘察CK38、P9-9共2个钻孔的抽水试验成果资料,抽水试验成果见表2.2-2、图2.2-4。表2.2-2钻孔抽水试验成果表钻孔编号含水层岩性钻孔半径(m)含水层厚(m)静止水位(m)水位降深SW(m)影响半径R(m)稳定流量Q(m3/d)渗透系数K(m/d)备注CK38卵石土层+强风化0.0554.8019.201.2021.7593.0014.167初勘成果P9-9素填土层+卵石土层0.0558.203.001.4028.33132.1012.487XK185卵石土层+强风化0.0555.0019.501.2028.73152.1328.662详勘成果P9-6素填土层+卵石土层0.0559.102.701.2035.30235.9423.768图2.2-4抽水试验成果从试验结果表明,在河谷侵蚀、堆积阶地地貌区的砂卵石层透水性强,影响半径大,与长江水系的水力联系密切,渗透系数大。(2)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包括基岩风化带网状裂隙水和碎屑岩类孔隙构造裂隙水。风化带网状裂隙水分布在浅表层基岩强风化带中,为局部上层滞水或小区域潜水,水量小,具有分布广、埋藏浅、迳流途径短等特点,各含水层自成补给、径流、排泄系统。碎屑岩类孔隙构造裂隙水以层间裂隙水或脉状裂隙水形式储存,水量大小与裂隙延伸性与裂隙宽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水量变化大,动态不稳定,分布不连续,无统一水位。本次勘察在基岩出露范围选取XK46、XK65、XK163、XK194、XK227、XK336、XK297共7个钻孔进行简易抽水试验,利用CK13、CK30、CK57、CK116号钻孔的简易抽水试验成果资料;在上述钻孔用时分别为3~12分钟,孔内循环水被提干,然后观测恢复水位,120分钟后,水位分别提升了0.40m~1.10m,说明勘察期间CK13、CK30、CK57、CK116、XK46、XK65、XK163、XK194、XK227、XK336、XK292号钻孔范围的基岩内本次勘察在主桥范围共选取了P7-19和P8-18共2个钻孔进行了4段压水试验,试验结果见表2.2-3。试验成果按下式进行整理:式中:q——试段的透水率(Lu),取两位有效数字;P3——第三阶段的试段压力(MPa);——渗透系数(m/d);——压入流量(m3/d);H——试验水头(m);L——试验长度(m);0——钻孔半径(m),取0.045m。表2.2-3钻孔压水试验结果表钻孔编号孔深(m)试验深度(m)岩性岩芯性状透水率(Lu)渗透系数(m/d)渗透性等级试验段岩体完整性评价P7-1975.442.0-47.0砂质泥岩中~长柱状5.20.036弱透水较完整64.0-69.5砂岩中~长柱状8.50.066弱透水完整P8-1852.936.0~41.0砂质泥岩中~长柱状7.40.083弱透水较完整41.0~46.0砂质泥岩中~长柱状4.90.054弱透水较完整试验结果表明大桥主桥范围的岩体渗透系数0.04~0.08m/d,透水性为弱透水。需要注意的是:在河谷侵蚀、堆积阶地地貌区,其上部松散孔隙水丰富、又有大量的地表江水补给,一旦岩体贯通性较好的裂隙与松散层联通,其渗透性系数是很大的,施工降水难度极大。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以下内容摘自《重庆市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大桥及引道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重庆市勘测院2015.10)】钓鱼嘴立交位于主线里程K0+160~K0+710段,其中钓鱼嘴1号路已经进行了专项勘察,故本次勘察范围仅包含钓鱼嘴1号路下穿道部分、主线里程K0+160~K0+710段左右两侧的两段U型槽路段(即钓鱼嘴立交A、B、C、D匝道,详见位置示意图6.4),现对其分别评价如下:(1)钓鱼嘴1号路下穿道(DYZK0+400~K0+700)钓鱼嘴1号路下穿道位于主线里程K0+450~K0+480段,其与主线道路近于正交,该下穿道设置于钓鱼嘴1号路中部,全长约300.00m,总体走向144°,设计标高231.011~238.797m,地面高程231.08~256.53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00~3.00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的砂岩为主,局部夹薄层状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8~12°,局部段较陡,可达55°按照设计方案实施,下穿道左右两侧为钓鱼嘴立交的E、H、F、G匝道,其设计标高237.60~238.58m,故下穿道左右两侧将形成高度约0.00~7.00m的岩质边坡,设计拟采用挡墙对该侧边坡进行支挡。1)对左侧挖方边坡,其走向141º,倾向231º,下伏基岩以砂岩为主,6.4-1,本边坡为切向坡,边坡岩体中层面和其倾角较平缓,为1,本侧边坡不易沿外倾的层面及发生滑塌。设计拟采用挡墙对该侧边坡进行支挡的方案合理,建议选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挡墙的基础持力层。建议对左侧边坡按照1:0.50的坡率放坡开挖,施工时应采用分段跳槽开挖,严禁全断面作业。2)对右侧挖方边坡,其走向141º,倾向51º,下伏基岩以砂岩为主,6.4-1,本边坡为切向坡,边坡岩体中表6.4-1钓鱼嘴1号路下穿道右侧岩质边坡6-6’剖面稳定性验算成果表滑块编号重度γ(KN/m3)结构面倾角(度)滑面面积(m2/m)滑体体积(m3/m)内聚力(KPa)内摩擦角(度)裂隙水高度(m)水平荷载Q(KN/m)抗滑力R(KN/m)下滑力T(KN/m)稳定系数(Ks)A25.7687.2512.21351500285.2290.90.98计算结果表明:边坡稳定系数0.98,小于边坡稳定安全系数1.30,直立切坡边坡岩体易沿滑塌,边坡不稳定。设计拟采用挡墙对该侧边坡进行支挡的方案合理,建议选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挡墙的基础持力层。建议对右侧按照1:0.50的坡率放坡开挖,施工时应采用分段跳槽开挖,严禁全断面作业。工程勘察报告结论与建议【以下内容摘自《重庆市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大桥及引道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重庆市勘测院2015.10)】结论(1)拟建重庆市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大桥及引道工程拟建重庆市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大桥及引道工程所在区域为河谷侵蚀堆积阶地地貌和构造剥蚀丘陵地貌,沿线地质构造简单,未发现断层构造,岩层呈单斜产出,受构造应力作用轻微,构造裂隙不发育,基岩完整性较好,地层层序正常,未见滑坡、泥石流、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沿线岩、土体总体稳定,适宜兴建重庆市快速路五横线白居寺大桥及引道工程。(2)白居寺大桥东、西主桥墩区,场地总体平缓开阔,下伏基岩岩体完整,节理裂隙不发育,无不良地质现象,工程地质条件良好,适宜布设主桥墩。东、西引桥区上覆土层厚度变化较大,下伏基岩岩体完整,节理裂隙不发育,无不良地质现象,工程地质条件良好,适宜布设引桥桥墩。(3)拟建道路沿线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的岸坡地带和原始地貌中的沟槽地带,主要受大气降水和长江江水的补给,水量及水位受季节和气候影响明显;基岩裂隙水包括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无统一地下水位,分布不连续,风化裂隙水分布在浅表层基岩强风化带中,水量小,受季节性影响大,各含水层自成补给、径流、排泄系统。构造裂隙水以层间裂隙水或脉状裂隙水形式储存,水量大小与裂隙延伸性与裂隙宽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水量变化大,动态不稳定。(4)拟建道路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场地范围内上覆土层大于3m的地段,场地属II类场地,为建筑抗震一般地段,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上覆土层均小于3m的地段,属I类场地,为建筑抗震有利地段,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25s。可按《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进行抗震设防。(5)拟建线路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场地土对建筑材料、砼体有微腐蚀性。建议(1)白居寺大桥东、西主墩及引桥建议采用下伏中微风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基础型式采用桩基础;拟建大桥东、西主墩在勘察期间被江水淹没。长江水位对基础施工影响大,基坑开挖过程中应注意长江水位变化,采用合理的施工方式。(2)(3)(4)(5)(6)场地内的砂质泥岩易风化、软化,开挖后应及时封闭,确保地基岩石的承载力。(7)场地覆盖层厚度变化大,局部含沙较重(尤其是靠近长江范围),地势低洼段地下水发育,故在桩基机械成孔时,覆盖层段土层易出现垮塌,局部段在上层滞水影响下可能出现较强渗水和流砂现象,应做好护壁和排水措施,防止垮孔、流砂、缩径等问题,保持桩孔垂直度。若采用人工挖孔桩,应注意施工安全,加强井壁支护,且应在桩孔内设置应急爬梯,桩孔内应保证通风,挖出的土石方应及时运离孔口,不得堆放在孔口四周一米范围内;若遇雨季施工,还应备好抽水设备及时排水。在岩质基坑部分,在桩基开挖成孔时,井壁受层面及裂隙的影响,易出现掉块,局部甚至垮塌,应加强井壁支护。(8)本次勘察钻孔取样的抗压强度试验结果按规范要求、分岩性统计而得,而岩土体不是均质的,存在变异性,且场地岩层倾角较陡,其物理力学性质必然存在一定差异,在施工时,可能会出现岩石强度或低或高的情况,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特提请设计、施工注意,建议在施工时加强持力层取样工作对其进行校核或现场载荷试验确定桩基承载力。(9)加强施工阶段的地质工作,以弥补部分地段勘探点未施工的不足;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岩层产状及其抗剪强度的检验。若设计施工中发现异常情况,请及时通知我院,以便会同相关人员进行研究处理。设计原则和技术标准设计原则在遵照“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总体原则下,遵循控制性详细规划路线走向基本不变的原则,保证道路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维护城市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完整性,坚持道路建设有利于带动沿线地块开发和经济的的原则。在满足道路交通功能的前提下,结合周边规划区域路网及土地开发的需要,与周边路网衔接合理,尽可能为周边土地开发服务,以此带动经济发展。五横线是主城区“六横、七纵、一环、七联络线”快速路网体系中重要的一条东西向快速路,五横线陈家阁立交东侧至太阳岗立交段横贯重庆市大渡口区和巴南区,跨越长江,是将主城多个重要组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交通大动脉,全线设计应充分体现快速路功能。(1)重视线路与地形的结合。(2)桥型与城市风貌结合协调、融洽,相得益彰。(3)主线选线时考虑尽量减少对两侧已发件地块、储备地块的不利影响。(4)处理好与轨道的关系,减少对轨道的影响。(5)控制建设规模,降低工程造价。减少不必要的结构物和装饰附属工程,增强工程的实用性和耐久性。应符合“安全、适用、经济、美观、有利环保”的原则,工程实施有成熟的技术条件。(1)在借鉴国内外桥梁工程的建桥实践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工程特点,通过认真分析和深入研究,全面贯彻“结构安全、功能适用、造价经济、结构耐久、造型美观、环境协调”和工程可实施性的总技术目标,并充分吸取国内外桥梁设计和建设的新理念、新材料、新工艺和先进经验及技术。(2)桥梁的布置形式应充分考虑工程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社会经济效益等因素,因地制宜,结合本工程范围内的地形地物和规划,根据总体设计方案,在满足通航要求的条件下,充分考虑轨道交通与公路交通的双重功能。(3)主桥通航跨径较大,桥型方案的选择应重视施工方案的研究,在保证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应充分应用大型机械化施工设备,以体现自动化、规模化和装配化生产的要求。尽量减小现浇混凝土和水下作业的难度,以加快施工进度,并保证施工质量。(4)充分重视景观设计,力求造型美观,总体上与周围环境协调;同时应充分重视在桥梁建设和服役期间对城市环境的保护,以及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降低对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5)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对桥梁结构的影响。桥梁所采用的结构形式和材料,需充分考虑材料防腐,提高结构的耐久性、确保桥梁正常服役期限100年。(6)充分考虑桥梁结构使用期间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整体性、稳定性,达到轨道交通使用要求。(7)充分研究相关的关键技术内容,确保设计细节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主要设计技术指标道路技术标准表4.3-1主线技术标准类别设计取值规范规定值设计车速60km/h60-100km/h规划红线规划红线54m标准路幅宽度44m=5.5m(人行道)+15.5m(行车道)+2m(中分带)+15.5m(行车道)+5.5m(人行道)43m=8.5m(人行道)+12.0m(行车道)+2m(中分带)+12.0m(行车道)+8.5m(人行道)荷载标准构筑物:城-A级人群荷载:4.0kN/m2路面:BZZ-100最小平曲线半径800m(推荐方案)300(一般)150(极限)主线及立交净空5m4.5m最大纵坡4.8%5%最小竖曲线半径凸1200m、凹2860m凸1200m、凹1000m(极限值)设计年限交通量饱和20年沥青路面使用年限15年桥梁100年边坡挡护结构50年地通道设计标准地通道主要技术标准类别设计取值荷载标准人群:4.0KN/m2,填土:20KN/m3,汽车:顶板车辆荷载用按1m厚土等代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抗震措施按Ⅶ度设防设计安全等级一级设计环境类别Ⅰ类(温热地区的大气环境、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接触的环境)(JTGD62-2004)主要材料及性能要求混凝土采用防水C30防水混凝土掺入水泥用量10%的微膨胀剂。抗渗等级要求:W8。C30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cd=13.8Mpa,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td=1.39Mpa,弹性模量Ec=3.0x104Mpa。普通钢筋设计采用HRB400、HPB300钢筋,HPB300钢筋其质量应符合GB1499.1-2008的规定,HRB400钢筋其质量应符合GB1499.2-2007要求。直径≥20mm的钢筋采用机械连接,接头连接等级为I级,连接区段内的接头率不大于50%,并满足规范(JGJ107—2003/J257—2003)要求。钢筋焊接网片应符合GB1499.3-2010的有关规定。水泥采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质量符合GB175-2007标准。细骨料:混凝土细骨料采用中、粗砂。人行地通道及梯道设置沉降缝。地通道结构设计立面设计钓鱼嘴立交1号路下穿地通道全长76m,地通道起点桩号为K1+516.000,终点桩号为K1+592.000,地通道起点侧为白家湾立交,终点侧为钓鱼嘴6号线。图6.1-1下穿地通道立面布置图(单位:cm)横断面设计1号路地通道采用开口框架结构形式,总高度为8.593m,净高≥5.0m。地通道宽度布置为:地道宽B=0.8m(侧墙)+0.5m(检修道)+8.0m(车行道)+0.4m(检修道)+0.7m(中墙)+0.4m(检修道)+8.0m(车行道)+0.5m(检修道)+0.8m(侧墙)=20.1m。图6.2-1横断面布置图(单位:cm)结构设计1号路地通道框架结构采用C30混凝土,框架路面采用上图A—A断面的沥青铺装形式,其下采用C20素混凝土回填,结构底部垫层也采用C20素混凝土。地通道每隔10m设置一道沉降缝。结构纵坡随路线纵坡,具体详见图纸。通过结构找坡,设单向1.5%的横坡。车行道铺装采用等厚铺装。结构施工要点与要求材料(1)、混凝土:地通道框架使用防水混凝土,因而必须仔细研究确定施工工艺和所选用的材料,进行防水混凝土最佳配合比设计与试验,制定质量控制标准和检测方法,并严格执行。(2)、钢材:普通钢筋应按设计技术指标进行采购,按照有关质量检验标准严格进行验收,遵照施工规范及有关要求进行施工。(3)、防水材料:橡胶止水带、PVC管、TS透水管及遇水膨胀条等材料应按设计技术指标进行采购,按照有关质量检验标准严格进行验收,遵照施工规范及有关要求进行施工。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