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金通大道(白马立交-黄桷坪立交段)电力管道工程电力工程(土建部分)施工图设计说明1设计依据1.1合同依据我院与业主签订的合同。1.2设计规范、标准1.2.1《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1.2.2《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2016)1.2.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1.2.4《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1.2.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1.2.6《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2014)1.2.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GB50217-2018)1.2.8《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DL/T5221-2016)1.2.9《城市通信工程规划规范》(GB/T50853-2013)1.2.10《通信管道与通信工程设计规范》(GB50373-2006)1.2.11《城市燃气规划规范》(GB/T51098-2015)1.2.12《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8)1.2.13国标图集《110KV及以下电缆敷设》(12D101-5)1.2.14国标图集《电力电缆井设计与安装》(07SD101-8)1.2.15《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8年3月)1.3设计基础资料、工程资料1.3.1《重庆市主城区大竹林-礼嘉组团A标准分区(礼嘉国际商贸中心)部分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土地利用及管网规划部分)(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1.10)1.3.2《L28路道路及配套工程》施工图(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2017.09)1.3.3《白云路西段道路及配套工程》施工图(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13.11)1.3.4《礼嘉国际商贸中心区基础设施工程(二期工程)L54路》施工图(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13.03)1.3.4《L17道路、白马三期涵洞工程管线实测成果》(重庆市勘测院2013.01)1.3.5《重庆北部新区土地储备整治中心金通大道经开园段(原礼白路二期)管线实测成果》(重庆市勘测院2011.05)1.3.6《金通大道人行道新增电力管线工程-综合地下管线测量成果表》(重庆市勘测院2018.01)1.3.7《金通大道(白马立交-黄桷树坪立交)电力管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2018.08)1.3.8《金通大道(白马立交-黄桷树坪立交)电力管道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重庆市高新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2018年11月)1.3.9《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意见函》(渝规两江新区方案函[市政](2018)0099号)1.3.10《重庆两江新区建设管理局关于金通大道(白马立交-黄桷坪立交)电力管道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渝两江建审[2019]21号)1.3.11业主提供的1:500地形图2工程概况2.1项目建设背景两江新区礼嘉片区是以生态总部区、商贸核心区、高品质生态住区三大功能组成的综合片区,是两江新区现代都市区的重要风貌展示区。金通大道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礼嘉片区核心地段,西侧紧邻嘉陵江,是连接渝合高速、内环高速的主通道。根据《重庆市主城区大竹林-礼嘉组团A标准分区(礼嘉国际商贸中心)部分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金通大道作为城市主干道,配套设施的建设对于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民生具有重要意义。片区目前正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金通大道(南起白云路、北终金通大道加气站)沿线电力均采用架空线布置,既影响城市美观,也影响地块建设开发及周边地块用电,因此电力管网下地迫在眉捷。2.2项目概况本次设计金通大道(现状道路)电力改造路段为南北走向,北起金通大道加气站(位于L28与L27路之间),南至白云路。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道,双向四车道。道路雨水、污水、给水、通信、燃气、路灯等工程管线均已实施。本次设计沿金通大道东侧人行道布置,主线规模为16孔,预留过街支线规模为12孔,总长为1831m。2.3项目前期沟通意见及执行情况(1)2018年3月13日上午于重庆渝高新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13会议室召开了金通大道(白马立交-黄桷坪立交段)电力管道工程方案汇报会,业主及电力主管单位主要意见如下:=1\*GB3①电力管线敷设采用电力排管形式;为保障金通大道两侧地块用电可靠性,主线电力排管采用16孔,过街支线电力排管采用12孔。执行情况:按此意见执行;主线电力排管采用16孔,过街支线电力排管采用12孔。=2\*GB3②在礼学路、L54路、白云路与金通大道交叉口以及加气站附近布置过街预留电力排管。执行情况:按此意见执行;在礼学路、L54路、白云路与金通大道交叉口以及加气站附近设置12孔过街电力排管。=3\*GB3③金通大道为城市交通主干道,为避免破除路面影响交通,电力管线不宜破坏现状金通大道道路路面,建议管线过街段采用顶管施工。执行情况:按此意见执行;本次新建金通大道预留电力过街管线段采用顶管施工。=4\*GB3④本次设计主线电力排管需和礼学路与金通大道交叉口处现状12孔过街电力排管接顺。执行情况:按此意见执行;主线电力排管与该现状12孔过街电力排管接顺。=5\*GB3⑤根据电力主管部门意见,对深度超过1.5米的工作井,应加装防坠落网。执行情况:按此意见执行;本次设计电力工作井均设置防坠落网。=6\*GB3⑥根据电力主管部门意见,电力工作井内需设置爬梯,材质为球墨铸铁。执行情况:按此意见执行;本次设计电力工作井内均设置球墨铸铁爬梯。=7\*GB3⑦根据电力主管部门意见,每隔150m设置一座大型直通工作井,长度按5.8m考虑。执行情况;按此意见执行;本次设计每隔150m设置一座长度为5.8m的大型直通工作井。(2)2018年8月7日上午于重庆市两江新区规划局召开了方案讨论会,重庆渝高新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重庆市两江新区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参与了讨论,对本次电力工程方案意见如下:=1\*GB3①经协商,本项目电力缆线及其附属设施局部可以占用规划绿地、广场、商住用地(渝兴地块)。执行情况:按意见执行;其中NS-47~NS48段电力排管、白云路与金通大道交叉口以及加气站附近设置的过街支线电力排管工作井占用绿化用地,L54路与金通大道交叉口设置的过街支线电力排管工作井占用商住用地(渝兴地块),礼学路与金通大道交叉口设置的过街支线电力排管工作井占用广场用地。=2\*GB3②根据最新两江新区控规,金通大道将于近期进行拓宽改造,电力主线不得布置于道路拓宽改造后的车行道上。执行情况:按意见执行;电力主线避免布置于道路拓宽改造后的车行道上。2.4初设阶段批复及执行情况(1)根据《重庆两江新区建设管理局关于金通大道(白马立交-黄桷坪立交段)电力管道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渝两江建审[2019]21号),原则上同意本工程(土建部分)初步设计,并对下阶段设计提出了以下要求:=1\*GB3①补充本工程与现状金通大道及拓宽改造的关系。执行情况:按意见执行,具体详见《电力管线典型横断面图》。=2\*GB3②距离围墙较近的基础开挖应加强保护措施。执行情况:按上述意见执行,已补充基坑开挖临时支护措施,具体详见6.2节。=3\*GB3③落实上一阶段规划及电力部门的审查意见,合理选择开挖方式。执行情况:按上述意见执行,补充NS-1~NS-46段基坑开挖临时支护措施。=4\*GB3④施工图设计需认真吸纳并执行初步设计专家审查意见。执行情况:已按初步设计专家审查意见修改,具体详见初设专家意见及执行情况。(2)初设专家意见及执行情况本项目初步设计于2018年送专家进行了初步设计审查,专家针对本项目提出以下意见:=1\*GB3①本项目《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意见函》中要求电力管道穿越现状道路必须采用非开挖方式,但在穿越L54路及L28路等处,电力管道采用开槽施工的方式。执行情况:根据专家意见进行复核。考虑到金通大道为现状主干道,采用明开挖实施过街电力管线对现状道路交通、绿化及管网会产生较大影响,L54路及L28路为城市次干道,现状交通及管网较少,明挖影响较小,同时采用顶管施工造价高,因此设计考虑横穿金通大道采用非开挖顶管施工方式,穿越L54级L28路采用明开挖施工。=2\*GB3②建议在电力管线典型横断面图中分别补充现状金通大道的范围及拟拓宽改造的范围。执行情况:同意专家意见,已按意见修改,具体详见《电力管线典型横断面图》。=3\*GB3③电力排管在转角井处平面转角较大,在顶管过街段与常规排管段衔接处竖向高差较大,建议根据电力部门要求复核电力线缆穿接是否可行。执行情况:经与电力部门沟通,本次设计转角井及顶管过街段与常规排管段衔接处均可满足电力电缆穿线要求,同时设计要求在施工前进一步征求电力部门意见。=4\*GB3④电力排管NS-1~NS-46段东侧由于存在居民房屋及厂房,均有围墙存在,由于基坑距离现有围墙太近,建议补充电力排管基坑支撑的设计说明和设计图纸。执行情况:同意专家意见,已补充基坑开挖时围墙处理措施。2.5设计范围本次设计内容为金通大道(南起白云路、北终金通大道加气站)范围内的电力管线设计,不包含其它管线设计,涉及其它管线改造由业主另行委托进行专项设计。3.工程地质条件3.1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地貌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周边场地原始地貌已改变,场地位于城市开发区,人类工程活动较频繁,金通大道南北向延伸通过,道路范围及道路两侧,受周边工程建设回填、开挖等影响,原始地形破坏严重,地形一般较为平缓,地形坡角一般2°~15°,局部较陡形成边坡及堡坎。道路西侧较远处地段人类工程活动相对较少,基本保持原始丘陵斜坡地貌,地形坡角一般15°~35°,局部地形较陡形成陡崖。总体来讲场地整体较平缓,北高南低,东侧有填土边坡,坡度15~30°,坡高约10米。勘察范围内最高高程248.50m,位于拟建场地北侧;最低高程为222.4m,位于场地南端位置,相对高差约26.1m。整个管网沿线地形上总体表现为北高南低。综上,拟建工程场地地貌、地形条件简单。3.2地质构造拟建场地位于龙王洞背斜西翼(见图3.3-1),区内及附近无断层发育。岩层呈单斜状产出,岩层产状为310°∠7°。层面平缓,层面结合程度一般,经现场调查未发现泥化夹层,为硬性结构面。评估区内基岩中具2组裂隙,特征如下:①产状为55°∠82°,延伸长度1~20m,间距1~8m,张开度1~100mm,局部张开度达300mm,裂面较粗糙,少许粘土充填,结合程度很差,为软弱结构面。②产状为138°∠78°,延伸长度1~25m,间距1~5m,张开度1~80mm,局部张开度达200mm,裂面较粗糙,一般无充填,偶有少许岩屑或粘土充填,结合程度很差,为软弱结构面。场区节理发育一般,附近无断层破碎带通过,地质构造简单。场地内岩体结构类型为层状结构,表现为中厚层状岩体互层分布。3.3地层岩性及基岩面起伏情况3.3.1地层岩性经地质调查和钻探揭露,地层由新到老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的泥岩、砂岩。现将各层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杂色,主要以砂、泥岩碎块石及粉质粘土组成,碎块石粒径100~480mm,含量25%~45%左右,结构松散-稍密,稍湿,填筑年限2~5年,属机械抛填。该层主要分布于整个拟建场地,均匀性差。钻探揭示该层最大厚11.6m(ZK2),(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基岩=1\*GB3①泥岩:紫红色,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局部含砂质较重或含砂质条带。强风化层裂隙发育,岩芯破碎,呈碎块状,手捏易碎,中风化层岩心呈柱状,锤击声哑,无回弹。该层为本场地主要岩层,钻探揭示该层厚度0-10.3m(ZK25)。=2\*GB3②砂岩:灰色~灰白色,矿物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中粒结构,钙质胶结,中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层裂隙发育,岩芯破碎,呈碎块状,中风化层岩芯呈柱状,锤击声哑,无回弹。该层为本场地主要岩层,钻探揭示该层厚度0-10.9m(ZK30)。下伏基岩存在砂泥岩相变现象,泥岩中局部含砂质条带,相变带强度较低,呈薄层或透镜体状,本次勘察少数钻孔揭露,该层岩芯较破碎,厚度不均,呈薄层或透镜体状产出,该层未取样。3.3.2基岩面起伏情况勘察区地形整体较平缓,根据钻探揭露,本次场地道路东侧主线段整体填土层厚度较大,下覆基岩埋深较深,土层下的基岩面倾角与现状地形相差较大,倾角2-10°;过街管线基岩面起伏情况较陡,倾角较陡最大达15°。3.4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场区出露岩性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第四系素填土透水性好;下覆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泥岩,砂岩为相对含水层,泥岩属相对不透水层。该场区地下水类型按含水性质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及基岩风化带网状裂隙水。(1)松散岩类孔隙水:由于第四系素填土结构松散,透水性强,整体厚度较大,为透水层。大气降雨后,松散岩类孔隙水赋存于地势较平缓低洼处土层中,多沿孔隙下渗至基岩强风化层内,该类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下覆破碎状砂、泥岩强风化层均可赋存一部分地下水,由于地形坡角较缓,该类地下水径流条件一般,呈现随季节变化明显,水量小,径流快的特点。(2)基岩风化带网状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强风化带风化裂隙中,受大气降雨补给,沿斜坡坡脚散流形式而排泄。其动态随季节变化明显,具就近补给就近排泄的特点。区内强风化带总体较薄,中等风化带岩体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该类型地下水水量较小。钻探施工过程中,对每个钻孔终孔水位和终孔后24小时水位进行了水位观测,钻孔内未见地下水。由于场地上覆第四系人工填土较薄,在雨季上覆杂填土中只有少量的潜水及上层滞水,或地势低洼处地表水滞留。综上所述,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因此,场地无稳定地下水,地下水主要为雨季时杂填土和砂岩分中少量的上层滞水及地下水,施工中应注意坑内水体的疏干排放,应配置抽水设备。3.5水土腐蚀性评价本次勘察在ZK2号钻孔杂填土做土体腐蚀性试验。根据试验结果表明,场地杂填土对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及钢结构具有微腐蚀性。3.6不良地质现象及地质灾害经工程地质钻探和测绘表明,场地在钻探深度范围内未发现断层、滑坡、泥石流、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及地质灾害。3.7土、石工程分级场地内的覆土层主要为填土,下伏基岩为泥岩及砂岩。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附录A进行土、石可挖性分类:(1)素填土:稍湿、松散~稍密,土质较不均匀,部分用镐刨松,再用锹挖,以脚蹬锹需连磴数次才能挖动,为Ⅱ级普通土。(2)基岩强风化带:岩石风化强烈,呈碎块状,质软,部分呈土状或土夹石状,必须用镐整个刨过才能用锹挖,为Ⅲ级硬土。(3)中风化泥岩:裂隙较发育,岩石单轴极限饱和抗压强度为3.20~4.10MPa,部分用撬棍或十字镐及大锤开挖,部分用爆破开挖,为Ⅳ级软石。(4)中风化砂岩:裂隙较发育,岩石单轴极限饱和抗压强度为18.7~24.4MPa,用爆破法开挖,为Ⅴ级次坚石。3.8场地稳定性、适应性评价3.8.1现状边坡评价勘察区金通大道东侧存在多处现状边坡。现状边坡NS-25~NS-32、NS-50~NS-56段、NS-67~NS-79段、NS-79~NS-84段,据现场踏勘调查,边坡已分阶放坡,现状未发现变形迹象,边坡沿填土内部滑移的可能性较小。由于岩土界面埋深较深,且岩土界面平缓,故边坡整体沿岩土界面的滑移性较小。综上,边坡现状处于稳定状态。3.8.2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根据工程地质调查及钻孔揭露,场地属构造剥蚀浅丘陵地貌,拟建场地及周边未见滑坡、泥石流、断层和构造破碎带等不良地质作用。拟建场地多为已建成道路或人行道,多为填方区,勘察范围内整体地形坡度较平缓,局部道路外侧已有现状边坡,大部分管线段填方较厚,建设时对部分地基进行处理后,对场地稳定无影响。场地内地层主要由为填土及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组成;岩层呈单斜产出,地质构造简单,岩石地基稳定,场地及周边未见滑坡、泥石流、断层和构造破碎带等不良地质作用,适宜本工程建设。3.9工程地质分段评价及建议根据节点位置及施工方法不同将本次改造工程分为5段进行评价,其中NS-1~NS-1-1、NS-23~NS-23-1、NS-46~NS-46-1、NS-97~NS-97-1为顶管段,NS-1~NS-99为明挖段。各段工程地质分析评价如下:3.9.1NS-1~NS-1-1顶管段NS-1~NS-1-1顶管段洞身穿越地层为岩质围岩,主要为砂岩(局部少量泥岩)。中风化砂岩岩体纵波速度为3987m/s,为较软岩,岩体较完整,中厚层状,围岩级别为Ⅲ级。由于顶管施工方式为非开挖施工,不存在边坡稳定性问题。顶管段中,NS-1~NS-1-1段均为中风化基岩段,设计时应针对相应的地质情况、施工条件和设计要求,选用与之适应的顶管施工方式。施工时应注意纠正管线在地下延伸的偏差。建议施工中加强动态围岩分级管理,采用动态设计、施工。3.9.2NS-23~NS-23-1段(顶管段)NS-23点至B点段(NS-23~NS-23-1段段靠近NS-23-1点位置)长度28.1m,穿越地层主要为填土层,呈松散~中密,稍湿状态,围岩级别为V级。B点至NS-23-1点段长度17.9m,穿越岩层主要为泥岩(局部少量砂岩)。中风化砂岩岩体纵波速度为3189m/s,为极软岩,岩体较完整,中厚层状,围岩级别为V级。由于顶管施工方式为非开挖施工,不存在边坡稳定性问题。顶管段中,NS-23点至B点段为填土段,B点至NS-23-1点段为中风化基岩段,设计时应针对不同的地质情况、施工条件和设计要求,选用与之适应的顶管施工方式。施工时应注意纠正管子在地下延伸的偏差。由于NS-23点至B点段顶管位置的填土密实性为松散-稍密。填土较松散易沉降,对顶管施工及管线基础稳定性有影响,设计时可根据情况,考虑对填土段顶管位置进行加固处理。建议施工中加强动态围岩分级管理,采用动态设计、施工。3.9.3NS-46~NS-46-1段(顶管段)NS-46点至D点段(靠近NS-46-1点位置)长度32.3m,穿越地层主要为填土层,呈松散~中密,稍湿状态,围岩级别为V级。D点至NS-46-1点段长度16.4m,穿越岩层主要为泥岩。中风化泥岩岩体纵波速度为3189m/s,为极软岩,岩体较完整,中厚层状,围岩级别为V级。由于顶管施工方式为非开挖施工,不存在边坡稳定性问题。顶管段中,NS-46点至D点段为填土段,D点至NS-46-1点段为中风化基岩段,设计时应针对不同的地质情况、施工条件和设计要求,选用与之适应的顶管施工方式。施工时应注意纠正管子在地下延伸的偏差。由于NS-46点至D点段顶管位置的填土密实性为松散-稍密。填土较松散易沉降,对顶管施工及管线基础稳定性有影响,设计时可根据情况,考虑对填土段顶管位置进行加固处理。建议施工中加强动态围岩分级管理,采用动态设计、施工。3.9.4NS-97~NS-97-1段(顶管段)NS-97~NS-97-1顶管洞身段,穿越地层均为填土层,呈松散~中密,稍湿状态,围岩级别为V级。由于顶管施工方式为非开挖施工,不存在边坡稳定性问题。NS-97~NS-97-1段为填土段,填土密实性为松散-稍密。填土较松散易沉降,对顶管施工及管线基础稳定性有影响,设计时可根据情况,考虑对填土段顶管位置进行加固处理。施工时应注意纠正管子在地下延伸的偏差。建议施工中加强动态围岩分级管理,采用动态设计、施工。3.9.5NS-1~NS-99段(明挖段)拟建管线明挖段管线埋深深度为1.48-2.05m,段按设计标高整平时,该段地形平缓地带,管线段采用明挖施工,施工段长度约1610m。沿管网纵向地形及横向地形坡度平缓,一般小于2°,该段上覆土层为填土(厚1.2~15m),下伏基岩为砂、泥岩,强风化层厚0.7~2.0m。本段采用明挖形式通过,拟采用浅埋形式通过,场地素填土,分布范围广,厚度较大,呈松散~中密状,承载力低,建议该段管线基础以人工压实素填土为基础持力层,同时对基底的填土层进行压实处理。本段为明挖段,建议施工时做好基坑开挖排水措施。明挖段开挖深度较浅,建议施工对临时基坑边坡进行放坡处理。在NS-1~NS-46段东侧由于存在居民房屋及厂房,均有围墙存在,由于基坑距离现有围墙太近,该处应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基坑内支撑等临时支护措施。3.10岩土工程结论及建议3.10.1结论1、拟建场地地貌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场地周边原始地貌已改变,整体地形平缓,地形坡角2~15°,地质构造简单,拟建场地周边未发现断层、滑坡、地下洞室等不良地质作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较贫乏,场地属抗震设防烈度6度区,为可进行建筑的一般地段。场地整体稳定,适宜修建该项目。2、场地上覆地层岩性为第四系人工填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砂岩、局部泥岩含砂质较重。3、勘察区地质构造区域属于龙王洞背斜北西翼,岩层较平缓,岩层产状为310°∠7°,地表出露基岩有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和砂岩。勘察区内无断层通过。经工程地质调查及钻探揭露,岩体中主要发育2组构造裂隙。4、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为可进行建筑的一般地段,适宜本工程建设。5、场地地下水较贫乏,但雨季应作好相应的排水工作。根据周边场地结合地区经验,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及钢结构具有微腐蚀性。据检测报告判定:填土对钢结构、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3.10.2建议(1)场地内填土松散-稍密,易沉降,对NS-23~NS-23-1段、NS-46~NS-46-1段、NS-97~NS-97-1段顶管施工及管线基础稳定性有影响,设计时可根据情况,考虑对填土段顶管位置进行加固处理。(2)NS-1~NS-99段填土基础建议进行分层夯实回填,其压实系数必须满足设计要求,以防地基填土不均匀沉降。其承载力特征值以现场实测为准。(3)基础及基坑施工开挖过程中,建议施工对临时基坑边进行放坡处理;部分路段距离现有围墙及边坡距离较近,无放坡条件,应采取临时内支撑,分段跳槽开挖,边开挖边支护等措施。(4)基础开挖时,应作好对相邻道路及建(构)物基础的保护工作。(5)基坑开挖时应采取防护措施,避免降雨导致边坡土体饱和、避免斜坡临时性流水冲刷,导致边坡垮塌。同时应完善地表及周边环境疏排水系统,防止拟建工程的建设及后期的使用中产生的施工及生活废水对场地造成污染。4.电力规划及现状4.1土地利用规划及开发现状4.1.1土地利用规划根据《两江新区礼嘉片区综合管廊专项规划》,金通大道道路两侧主要为住宅用地及教育科研用地。土地利用规划图4.1.2土地开发现状本次设计金通大道段(南起白云路、北至金通大道加气站)除终点附近白马小区为建成小区外,其余区域基本处于尚未开发阶段。金通大道两侧地块现状4.2片区电力现状及规划4.2.1沿线电力现状(1)根据《金通大道人行道新增电力管线工程-综合地下管线测量成果表》(重庆市勘测院2018.01),金通大道终点以北东侧人行道布置有现状1.0×1.0m电缆沟(电力公司);同时金通大道电力改造路段沿线共有路灯箱变两座(电力公司)。金通大道现状电缆沟金通大道现状路灯箱变(2)礼学路已修建12孔电力管线(电力公司),沿道路东侧人行道布置,采用排管形式。礼学路与金通大道交叉口处现状电力工作井(3)L54路已修建B×H=1.1×1.3m电缆沟(电力公司),沿道路南侧人行道布置。(4)金通大道西侧地块内现有若干10KV架空电力管线及电杆。金通大道现状10KV架空电力管线、电杆(5)本次设计金通大道段沿线布置有12孔现状过街预留电力排管。金通大道(南起白云路、北终金通大道加气站)沿线电力均采用架空线布置,既影响城市美观,也影响地块建设开发及周边地块用电,因此电力管网下地迫在眉捷。4.2.2电力规划电力规划图根据《重庆市主城区大竹林-礼嘉组团A标准分区(礼嘉国际商贸中心)部分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区内规划布局周家湾、肖家院子两座110千伏变电站,每座变电站规划容量各为2×5万千伏安,110千伏电源来自220千伏礼嘉变电站。规划范围建设15座10千伏公用开闭所。现状10千伏架空中压配电线路结合开发建设需要根据规划用地布局迁改下地敷设。片区路网规划有9-18孔电缆管线,采用排管形式敷设。根据《重庆市主城区大竹林-礼嘉组团A标准分区(礼嘉国际商贸中心)部分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金通大道电力管线断面规模为9孔;沿途道路规划有9-18孔电力排管,与金通大道电力改造路段相接。5.电力工程设计金通大道沿线电力采用架空线布置,既影响城市美观,也影响地块建设开发及周边地块用电,需对其下地敷设;并与金通大道、礼学路现状电力管线接顺。5.1电力管线设计5.1.1电力管线平面布置金通大道为现状主干道,道路两侧人行道下工程管线均已实施,其中西侧现状管线多(雨水、污水、给水、燃气、路灯、通信),东侧现状管线相对较少(雨水、污水、通信及路灯管线);电力管线施工开挖对现状管线及绿化存在一定影响,同时近期金通大道车行道将进行拓宽改造,因此本次设计考虑将电力管线布置在道路东侧人行道最外侧靠近路边石位置。根据前期沟通以及《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意见函》(渝规两江新区方案函[市政](2018)0099号),金通大道主线电力排管(NS-2~NS-99)规模为16孔,电压等级为10KV。由于金通大道东侧地块尚未开发,因此为避免后期建设反复开挖道路,考虑在礼学路、L54路、白云路与金通大道交叉口以及加气站附近布置12孔过街预留电力排管,电压等级为10KV。考虑到金通大道为现状主干道,采用明开挖实施过街电力管线对现状道路交通、绿化及管网会产生影响,因此本次设计12孔过街预留电力排管(NS-1~NS-1-1、NS-23~NS-23-1、NS-46~NS-46-1、NS-97~NS-97-1),电压等级为10KV,采用顶管方式建设实施。5.1.2电力管线竖向设计本次设计金通大道电力排管局部与现状管线交叉,为避免各种工程管线竖向位置发生矛盾,本次设计主线电力排管与雨、污水管线交叉时,考虑敷设在其上方;与给水、通信、燃气管线交叉时,敷设在其下方;主线电力排管覆土(管顶至路面)按不小于0.7米控制。根据《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要求,电力管线与各工程管线竖向交叉时的垂直间距应满足下表要求。当受现状工程管线等因素限制难以满足要求时,应考虑采取安全措施。考虑到金通大道(白马立交-黄桷坪立交段)为现状道路,地下管网复杂,电力管线与其它现状管网竖向交叉时,间距难以满足表中要求,设计考虑交叉时均采用电力排管包封措施。电力管线(保护管)与各工程管线交叉时最小垂直净距(m)管线名称给水管线雨污水燃气管线通信管线电力管线最小净距0.250.250.150.250.25地块过街预留电力支线采用顶管方式实施,为避免施工顶进过程中对现状管线造成影响,地块过街电力排管需敷设于现状雨、污水、给水、通信、燃气、路灯管线下方,埋深5~7m。5.1.3电力管线横断面设计现状金通大道路路幅宽度为44m,现状人行道宽8~12.5m。电力排管布置于金通大道东侧人行道下道路红线与树池之间,同时受规划车行道边线、规划地块红线、现状各工程管线、电力路灯箱变及通信控制箱位置影响,对电力管线局部管段(NS-94~NS-90、NS-88~NS-84、NS-73~NS-67、NS-66~NS-62、NS-45~NS-41、NS-33~NS-30、NS-21~NS-18、NS-12~NS-9)位置进行平移;NS-2~NS-99电力管段距道路路缘石约7.2~11.5m。具体布置位置详见《电力管线典型横断面图》。电力管线典型横断面图5.2电力技术措施5.2.1电力排管本次设计电力管线采用电力排管,管材采用CPVC电力电缆保护管(φ150×8.0),电压等级为10KV,并使用配套管枕。电缆保护管内壁应光滑无毛刺,环刚度SN≥8000N/㎡。选用CPVC电力电缆保护管必须符合《埋地式高压电力电缆用氯化聚氯乙烯(PVC-C)套管》(QBT2479-2005)以及《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18)的规定,管材的外观质量、尺寸及耐久度等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的质量要求。地下埋设的保护管,应满足埋深下的抗压和耐环境腐蚀性的要求。电缆管在施工时沟底平整,多层电缆管间隔2.0米安装电缆管架一组,用C20混凝土包封。排管外侧通长敷设50×5热镀锌扁钢。电力排管在人行道下覆土(管顶至路面)不小于0.7米,车行道覆土按1.0m控制。对于电力排管局部覆土小于0.7m区域,电力管线考虑采用焊接钢管(D159×6.0)形式敷设(电压等级为10KV)。在电缆路径正上方设置分支处、转角处、终端处及直线段每隔30米位置设置电缆标志砖。5.2.2工作井(1)本次设计工作井及接收井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使用年限<2年,结构安全等级:二级。(2)本次设计井顶荷载按20KN/m2考虑,施工中应不得超过该荷载值,同时施工开挖中不得在工作井井口5m范围内堆放土体,开挖后土体应及时运走,避免对工作井井口加载。(3)顶管工作井及接收井要求开挖过程中按逆作法开挖施工,每开挖1m进行一次浇筑,8m以下调整为每开挖0.5m进行一次砼浇筑。(4)每座封闭式电力工作井的顶板应设置直径不小于700mm人孔1个。(5)每座电力工作井的底板应设有500×500×500mm集水坑,向集水坑的泄水坡度不小于0.5%,集水坑内设置一根Φ110UPVC排水管与就近的雨水井相连;如果就近的雨水井底高于电缆井底,在电缆管下用Φ110UPVC排水管与低处电缆井连通便于排出电缆井内积水,排水管道坡度按1.5%安装。集水坑做法参见《电力电缆井设计与安装》(07SD101-8)第127页。(6)每座电力工作井内均需设置球墨铸铁爬梯,球墨铸铁爬梯具体做法参见《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06MS201-6第14页。(7)每座电力工作井的两侧除需预埋供安装立柱支架等铁件外,在顶板和底板以及于排管接口部位,还需预埋供吊装电缆用的吊环以及供电缆敷设施工所需的拉环。(8)每座电力工作井外侧设一组(3根)长2.5米的L50×5热镀锌角钢作接地体,最小埋深0.8m,在工作井四周均匀接地。(9)安装在电力工作井内的金属构件采用50×5热镀锌扁钢与接地体连接,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姆。(10)电力工作井两侧的排管孔口应封堵。(11)工作开挖后,应在井口四周设置临时安全防护栏杆,保证行人及车辆安全;同时应设置醒目的提醒标志牌,引起行人及过往车辆注意。(12)工作井的设置原则:A直线段工作井的距离不宜大于50m,在转弯和分支处以及高程变化较大时应设置人孔井,以便电缆的穿入和抽出。当有电缆中间接头时,人孔井的尺寸还需考虑中间接头的安装和检修方便;B.人行道上电力排管直通、三通工作井均采用硂现浇电缆井,转角井做法参见三通工作井,具体详见《电力工作井大样图》;(13)本次设计人行道上选用的井盖符合两江新区规定,分为井盖内框带底板和井外框两个部分(井盖内铺装石材层,铺装形式按道路要求),详见《电缆工作井盖板大样图》,人行道铺装时应有电缆管线位置标识。(14)电缆排管通长敷设50×5热镀锌扁钢作水平接地极,埋深不小于0.8m,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与电力井的接地线可靠连接。(15)NS-1-1、NS-23-1、NS-46-1、NS-97-1、NS-1、NS-23、NS-46、NS-97检查井由顶管工作井或接收井回填改造;NS-1-1、NS-23-1、NS-46-1、NS-97-1电力直通井做法详见《电力电缆井设计与安装》(07SD101-8)第29页;NS-1、NS-23、NS-46、NS-97电力三通井做法详见《电力电缆井设计与安装》(07SD101-8)第46页。上述电力检查井均采用球墨铸铁井盖,按其承载能力,最低选用B125类型,所选井盖应符合国家标准《检查井盖》(GB/T23858-2009)的要求。6.管线施工6.1管道放线本工程电力排管放线均按检查井坐标表严格放线,检查井坐标点为主线管道轴线投影与检查井横轴线交点。6.2沟槽开挖管线沟槽开挖边坡应有一定的坡度以保证施工安全。沟槽开挖边坡最陡值详见《电缆排管断面图》;在NS-1~NS-46段东侧由于存在现状施工围墙,管道沟槽开挖离围墙太近,且暂无围墙竣工图资料,为保证施工期间安全,设计考虑施工会对围墙产生不利影响,按拆除并还建现状围墙考虑(长约496m)。施工前应协调围墙产权单位,待管线建设完成后对现状围墙进行还建。同时施工单位进行施工时应对现状围墙及管线进行复测,复核管道沟槽开挖施工是否影响现状围墙,若有实施条件施工,应考虑采用跳槽开挖(跳槽宽度为6m)方式,编制施工专项方案,并组织专家进行专项论证,通过专家论证后方可进行跳槽开挖施工。6.3地基处理根据《金通大道(白马立交-黄桷坪立交段)电力管道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重庆市高新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2018年11月),NS-1~NS-99段填土基础需进行分层夯实回填,其压实系数必须满足设计要求,以防地基填土不均匀沉降。本次设计电力管线地基承载力不小于0.15Mpa,密实度不小于90%。若电力管线位于地质条件较差地段,如淤泥、杂填土等,必须进行换填。换填材料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原土、砂石、浆砌片石、素混凝土等,具体采用材料及换填深由不同的地质情况确定。6.4沟槽回填管线沟槽回填必须在混凝土及砂浆达到80%以上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回填要求分层压实、对称均匀回填,密实度不小于90%,当检查井位于车行道下时,应在检查井四周采用砂石回填,回填宽度不宜小于40cm。回填材料采用沟槽开挖的土石方就近回填,但回填料的粒径不得大于0.1m;在道路范围内,压实度应达到道路路基密实度要求。管区(沟槽底至管顶以上1.0m范围内)禁止采用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进行回填。管顶严禁使用重锤夯实。7顶管施工7.1顶管施工工艺本次设计NS-1~NS-1-1(埋深6.9-7.0m)、NS-23~NS-23-1(埋深5.6m)、NS-46~NS-46-1(埋深5.5-5.9m)、NS-97~NS-97-1(埋深5.9-6.0m)段电力过街管采用顶管施工,d1200顶管长度约L=188m,设工作井4座、接收井4座。顶管用管道采用顶管专用预制高强度钢筋混凝土圆管,管道荷载等级要求达到Ⅲ级标准(管道编号为DRC1200x3000GⅢ)。管道的制作和检验执行《顶进施工法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JC/T640-2011标准。工作井的平面尺寸取决于管径和管节的长度、顶管掘进机的类型、派土方式、操作工具以及后座墙等因素。本次设计工作井、接收井按圆井(D=5.0m及3.5m)考虑,直径为5米工作井适用于d1200顶管;直径为3.5米接收井适用于d1200顶管,具体尺寸由专业顶管施工单位根据现场及专项施工方案确定。7.2顶管建筑材料与构造要求7.2.1预制高强度钢筋砼圆管(1)本设计顶管管道均采用预制高强度钢筋砼圆管,要求达到Ⅲ级标准。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顶进施工法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JC/T640的规定。管道的制作和检验执行GB/T11836-2009标准。管道的外观质量及几何尺寸应满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试验方法》GB/T16752-2006。(2)钢筋混凝土管顶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50,抗渗等级不应低于S8,防护等级为一级。(3)当地下水或管内贮水对混凝土和钢筋具有腐蚀性时,应对钢筋混凝土管内外壁做相应的防腐处理。(4)混凝土骨料的碱含量最大限值应符合现行协会标准《混凝土碱含量限值标准》CECS53的规定,在含碱环境中使用时应选用非活性骨料。(5)混凝土配制中采用外加剂时,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13)的规定,并应根据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相应掺入量。(6)钢筋应选用HPB335和HRB400钢筋,宜优先选用变形钢筋。(7)混凝土及钢筋的力学性能指标,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采用。(8)钢筋混凝土顶管管节长度应根据使用条件和起吊能力确定。(9)钢筋混凝土管管节几何尺寸制作允许误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顶进施工法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JC/T640的规定。(10)混凝土管接头可按下列原则选用:①混凝土接头宜使用承钢口和双插口接头。②双插口接头应使用钢套环或不锈钢套环。③应优先使用钢承口接头。④接头的允许偏转角应大于0.5°。(11)混凝土管传力面上均应设置环履木垫圈,并用胶粘剂粘在传力面上。(12)钢承口接头的钢套管与混凝土的接缝应采用弹性密封填料勾缝。(13)接头钢套管必须有良好的防腐措施。7.2.2橡胶圈应品质优良、防老化,正常使用年限不得低于结构设计使用年限。橡胶圈的外观和断面组织应致密,均匀,无裂缝、孔隙或凹陷等缺陷;安装前应保持清洁,无油污,且不得在阳光下直晒。橡胶圈材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7.3顶管施工要求(1)施工必须严格遵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第6章的有关规定。(2)施工放样时,须注意衔接部位坐标及高程准确无误,并用多种可能的方法校核;并应建立地面与地下测量监控系统,加强施工监控。(3)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根据施工需要进行调查并掌握管道沿线的工程地质状况、地下管线及构筑物分布情况,并且复测顶管沿线的原状地面高程,以利于更好的组织施工,并合理的选用施工方案。(4)从已有的建(构)筑物下面穿过的顶管,其施工应严格遵守以下规定:施工前应调查清楚将要穿越的建(构)筑物的基础的结构形式、平面布置、剖面标高,以及已有基础同拟建管道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按照以下原则对顶管平面位置作必要的调整:①如果将要穿过的建(构)筑物采用桩基或柱下独立基础,则平面布置图上顶管必须从基础之间穿过。②如果将要穿过的建(构)筑物采用钢筋砼条形基础,则平面布置图上顶管应尽量从建(构)筑物的柱与柱之间穿过。③所有以上关于顶管平面位置的调整均应经过施工监理及有关单位同意后方可实施。(5)顶管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有关国家规范的要求加强监控,特别是对于地面隆陷和地面建(构)筑物基础的监控,避免发生断裂、塌方等破坏现象。有关施工监控的内容应包含在施工组织设计中。(6)本工程顶管施工工艺采用手掘式。对穿越岩层的顶管若用手掘式开挖顶进施工,经过建(构)筑物下及其附近以及上部岩体存在不利外倾结构面时(如进洞口处)不得采用爆破施工法。(7)工具管纠偏应平稳,避免用大角度纠偏。(8)管道每2~3节设置注浆孔,沿管周120°角布置三个,注浆孔不得置于管底。注浆施工要求如下:顶管施工时注触变泥浆、此工序施工完后用木塞堵塞。顶管施工就位后取下木塞,置换水泥砂浆。注浆压力为0.4~0.6Mpa;触变泥浆注浆应遵循“同步注浆与补浆相结合”和“先注后顶、随顶随注、及时补浆”的原则,制定合理的注浆工艺;泥浆、砂浆的制备要求详国家有关规范、规程要求。(9)在顶管施工完毕,工作井或接收井改造为检查井时,对井周边回填要求分层压实、对称均匀回填。回填材料选用最大粒径<40mm的砂砾石回填,密实度要求大于95%,具体做法详见《顶管工作井回填处理大样图》。(10)施工单位可根据现场施工顶推力计算情况,增设中继间,以满足顶推施工要求。7.4顶进设备的安装和使用(1)后座墙承受和传递全部顶力,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墙面应与管道顶进轴线相垂直,本工程采用钢筋砼沉井井壁作后座墙,井壁受均布荷载面积不小于15平方米。(2)若数台千斤顶共同作用,则其规格应一致,同步行程应统一,且每台千斤顶使用压力不应大于额定工作压力的70%。(3)为了减少后座倾覆、偏斜,千斤顶受力的合力位置应位于后座中间,用二台千斤顶时,其合力位置应在管底以上1/4~1/3D处,用4台或6台千斤顶双层布置时,其合力位置在管道中心以下0~20厘米处,每层千斤顶高度应与环形顶铁受力位置相适应。(4)二台以上千斤顶共同作用时,油路必须并联,使每台千斤顶有相同的条件,每台千斤顶应有单独的进油退镐控制系统。(5)千斤顶应根据不同的顶进阻力选用千斤顶的最大顶伸长度应比柱塞行程少10厘米。(6)油泵必须有限压闸、滤油器、溢流阀和压力表等保护装置,安装完毕后必须进行试车,检验设备的完好情况,用二台以上油泵时,每台油泵的最大工作压力应接近,并应并联在油路上。(7)千斤顶启动时,顶伸速度应慢,控制阀门逐步增大油路压力和油量,砼管道顶动时方可加快顶伸速度,油泵千斤顶工作时,操作者应集中思想,正确起闭阀门,控制油路压力(不大于300千克/平方厘米),压力突然增高,应停止顶进,并检查原因经过及时处理后方可继续顶进。(8)工具管应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尺寸应符合要求,其长度一般为1.0~1.6米,工具管与法兰圈的连接,法兰圈与沟管的连接必须稳定可靠,拆装方便,顶进过程中,法兰圈与沟管之间不得脱节。(9)工具管后端的上下左右四个部位设置四组纠偏用的短冲程千斤顶,以控制管道在顶进过程中发生的左右或上下偏差。7.5顶进顶进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土质条件、周围环境控制要求、顶进方法、各项顶进参数和监控数据、顶管机工作性能等,确定顶进、开挖、出土的作业顺序和调整顶进参数;(2)掘进过程中应严格量测监控,实施信息化施工,确保开挖掘进工作面的土体稳定和土(泥水)压力平衡;并控制顶进速度、挖土和出土量,减少土体扰动和地层变形;(3)如采用手掘式顶管,管下部135°范围内不允许超挖,管顶部分超挖量应满足《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中第6.3.7条的有关规定。对超挖的部分,应采用C25细石砼灌实。如采用人工挖掘式顶管施工,应采取必要的降低地下水位措施,将地下水位降至管底以下不小于0.5米。(4)管道顶进过程中,应遵循“勤测量、勤纠偏、微纠偏”的原则,控制顶管机前进方向和姿态,并应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确定纠偏的措施;(5)开始顶进阶段,应严格控制顶进的速度和方向;(6)进入接收工作井前应提前进行顶管机位置和姿态测量,并根据进口位置提前进行调整;(7)在软土层中顶进混凝土管时,为防止管节飘移,宜将前3~5节管体与顶管机联成一体;(8)钢筋混凝土管接口应保证橡胶圈正确就位;钢管接口焊接完成后,应进行防腐层补口施工,焊接及防腐层检验合格后方可顶进;(9)应严格控制管道线形,对于柔性接口管道,其相邻管间转角不得大于该管材的允许转角。(10)顶进应连续作业,顶进过程中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暂停顶进,及时处理,并应采取防止顶管机前方塌方的措施。a顶管机前方遇到障碍:b后背墙变形严重;c顶铁发生扭曲现象;d管位偏差过大且纠偏无效:e顶力超过管材的允许顶力;f油泵、油路发生异常现象;g管节接缝、中继间渗漏泥水、泥浆;h地层、邻近建(构)筑物、管线等周围环境的变形量超出控制允许值。7.6施工的测量与纠偏应符合下列规定:(1)施工过程中应对管道水平轴线和高程、顶管机姿态等进行测量,并及时对测量控制基准点进行复核;发生偏差时应及时纠正;(2)顶进施工测量前应对井内的测量控制基准点进行复核;发生工作井位移、沉降、变形时应及时对基准点进行复核;(3)管道水平轴线和高程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出顶进工作井进入土层.每顶进300mm,测量不应少于一次;正常顶进时,每顶进1000mm,测量不应少于一次;②进入接收工作井前30m应增加测量,每顶进300mm,测量不应少于一次;③顶进测量一起放设时,其视准轴应与管道顶进中心线相互一致,以测定顶进管道的中心线偏差,同时整平仪器,以测定管道的管底标高误差。全段顶完后,应在每个管节接口处测量其水平轴线和高程;有错口时,应测出相对高差;④在每节管道的顶进过程中,必须测量和控制管道的管底标高和中心线,工作坑内应设置临时水准点,并应在交接班时进行校核。⑤纠偏量较大、或频繁纠偏时应增加测量次数;纠偏应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中第6.3.8条的有关规定。⑥测量记录应完整、清晰。(4)管道顶进时需同时用4只以上千斤顶进行顶进。(5)工具管入土时,应严格控制顶进偏差,中心偏差不得大于0.5厘米,高低偏差宜抛高0.5~1.0厘米,若达不到上述要求,应拉出工具管,作第二次顶进,严格控制前5米管道的顶进偏差,其上下、左右偏差均不得大于1厘米。(6)在顶进过程中若产生偏差,应随时纠正,纠偏可采用调整纠偏千斤顶的方法,若管道偏左,则左侧的纠偏千斤顶伸出,而右侧缩进。在既有高低偏差又有左右偏差时,应把偏差较大的方向作为主要突破口,先予以纠正。(7)顶进的操作顺序为:挖土—顶进—出土—测量。当沟管顶进到离坑边还有50厘米左右时,应立即卸管,操作顺序为:退镐—吊除顶铁—拆除部分运土轨道等—安放外套环的下半环—卸管—安放外套环的上半环—在管内安装油浸麻丝和石棉水泥—顶进压石棉水泥和油浸麻丝—拧紧外套环紧固螺栓—安装运土轨道继续顶进。7.7顶管管道贯通后应做好下列工作(1)工作井中的管端应按下列规定处理:①进入接收工作井的顶管机和管端下部应设枕垫;②管道两端露在工作井中的长度不小于0.5m,且不得有接口;③工作井中露出的混凝土管道端部应及时浇筑混凝土基础;(2)顶管结束后进行触变泥浆置换时,应采取下列措施:①采用水泥砂浆等易于固结或稳定性较好的浆液置换泥浆填充管外侧超挖、塌落等原因造成的空隙:②拆除注浆管路后,将管道上的注浆孔封闭严密;将全部注浆设备清洗干净;③钢筋混凝土管顶进结束后,管道内的管节接口间隙应按设计要求处理;设计无要求时,可采用弹性密封膏密封,其表面应抹平、不得凸入管内。7.8管内地下水排水措施(1)当顶管施工时遇到地下水呈饱和状态,且给顶管开挖面造成施工困难时,首先要预防土体流失造成地面沉降。(2)顶管工具管内采用20mm钢板在取土口焊接格栅,格栅之间预留空洞为200mm*200mm,防止开挖面土体流失。(3)顶管工具管内放置一台流量为50立方/小时的污水泵,沿着砼顶管内壁安装直径50mm排水管直达工作井,再由工作井内安置水泵直接把井内积水提升到地面。(4)在地面施工区域内砖砌排水沉淀池,把井下提升上来的污水通过沉淀池沉淀后在进一步排放。(5)如在施工过程中遇到暴雨,地下水渗出量增加时,应及时增加临时排水设备进行排水。7.9其它注意事项(1)施工期间随时监测地下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必须设置相应的通风设施。(2)处于顶管工作井、接收井位置的检查井,在完成顶管管段施工后,在工作井(或接收井)中现浇污水检查井;同时,为方便现状路面结构在顶管实施完成的恢复,设计考虑在顶管工作井(接收井)实施时在井顶部预留路面结构的厚度,做法详见《工作井回填大样图》(3)未详之处见《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具体顶管施工工艺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4)工作井、接收井为临时构筑物,其构造、配筋属施工组织设计,待工艺确定后由施工单位完善。顶管施工方案需有建设单位会同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组织专家经专项论证通过后方可实施。8.路面恢复设计主线电力排管施工建设过程中需破除现状人行道、车行道路面,开挖后的路面须进行恢复,道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路面结构均应与现状道路保持一致。同时在电缆路径正上方设置分支处、转角处、终端处及直线段每隔30米位置设置电缆标志砖。9.施工注意事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劳动合同签订前的员工福利制度
- 临时客服人员聘用合同样本
- 足球场膜结构施工合同
- 超分子水杨酸换肤治疗
- 2022年大学水利专业大学物理下册期末考试试卷C卷-附解析
- 商业空地租赁合同范本
- 2022年大学电气信息专业大学物理二模拟考试试题A卷-含答案
- 餐厅包间地砖铺设合同
- IT行业销售精英聘用合同
- 通信工程监理聘用合同样本
- 铝合金压铸件检验标准20160426
- 三级配电箱电路图(共2页)
- 第三讲 DPS应用(5、专业试验统计)
- 工具式悬挑防护棚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 初中音乐江苏民歌ppt课件
- 《2021国标暖通图集资料》14K117-3 锥形风帽
- 机动车维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方法和考评实施细则(完整版)
- 江西省职业培训补贴范围及标准-江西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 七年级生物上册(济南版)知识点归纳
- 应急联防联动协议
- D600变频器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