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养心灵-劳动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初探 论文_第1页
劳动教养心灵-劳动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初探 论文_第2页
劳动教养心灵-劳动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初探 论文_第3页
劳动教养心灵-劳动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初探 论文_第4页
劳动教养心灵-劳动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初探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劳动教养心灵——劳动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初探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文将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作为研读对象,通过一系列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教学形式。希望通过此探究,让劳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根发芽,以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科学的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劳动教育 小学阶段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学习的知识,接受的教育,对其在认知水平、情感态度、意志品质等多方面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说:“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而《道德与法治》密切关联学生日常生活,具有融合性和综合性,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掌握适当的生活技能,培养科学的道德认知,这与劳动教育的育人的目标相一致,因此,让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相结合,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意义深远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在许多重要论述中,他倡导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劳动、劳动光荣的优良环境。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他曾强调:“要在广大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并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能够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1]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下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也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之外,其他学科课程应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有机地融入劳动教育内容。”[2]所以,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与劳动教育有效结合的教学策略成为本学科教师的一项研究热点。一、课堂为主、活动为辅,正确认识劳动劳动育人第一步是树立学生的劳动意识。只有让学生拥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才能改变他们不爱劳动、不会劳动、随意践踏劳动成果的错误劳动观念,才能为之后在劳动实践中,劳动育人奠定思想基础。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身心发展有其独有的特点,单纯的劳动理论知识灌输,教育效果远不如实践体验直观、深刻。在劳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使学生充分体验劳动过程,获得一定的劳动技能,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劳动自立,引导他们通过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生活习惯的最佳方式。[4]在《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的教学中,通过探究我们发现,在本单元《生活离不开他们》《感谢他们的劳动》两课中,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发现劳动者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劳动者,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便利的生活,树立了“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劳动者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他们是非常光荣的。”劳动观念,因而更能对劳动者产生尊敬之情。除此之外,教师还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员”、“五一”致敬劳动者两个活动,走进社会生活,体验不同劳动者的艰辛,了解不同职业的劳动性质。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但是学生能从体验中,逐渐明白正是这些不同岗位、不同职业的劳动者,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从小便明白了“用自己的双手为他人服务,是值得骄傲的。”这会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意识,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学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劳动者。二、挖掘教材、拓展外延,激发劳动热情劳动热情,不仅是对劳动保持积极的态度,更在于有劳动的自觉。教师要重视教材处理与劳动价值引领,发现学生消极劳动的原因,点燃学生内心的劳动热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爱做家务劳动的习惯。教师只有在课堂上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深挖教材中与劳动相关的内容,不失时机加以引导,才能使学生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教师可以抓住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劳动教育价值点,设计特色作业,既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氛围,树立文化自信,又能在学习中体会劳动的的快乐,寓教于乐。在《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的实践中,执教《奇妙的节日风俗》这一课时,正值端午节前夕。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探寻节日背后的历史含义、文化内涵和节日习俗,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汇报”的形式;然后与带领学生开展“包粽子”体验活动,拿粽叶、放糯米、取红枣、裹粽叶、煮粽子、尝粽香。从传统节日活动中认识端午、品味端午,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生成劳动的意识,点燃劳动热情。三、锻炼技能、鼓励运用,养成劳动习惯劳动是生活的必不可少的部分。生活中的许多的劳动瞬间都可以成为珍贵的劳动课程资源。《道德与法治》课程往往从学生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而在课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记录生活中真实的劳动场景,作为课堂教学素材,能增强学生体验感,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生活处处有劳动”和“我劳动、我光荣”的价值观。[5]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一年级下册《让我自己来整理》的教学研究中,老师设计了“让我自己来整理”的课后实践表,让学生根据表中内容一起完成接下来一周的家务劳动,有父母帮助记录。学生回到家后,劳动热情很高,能够根据课堂所学的整理方法,整理好自己的书包、家里的鞋柜、衣橱。有些学生甚至还拓展了表格内容,帮助家长整理阳台、冰箱等。据家长反馈,一周的实践时间结束后,学生回到家会主动整理物品,动手能力也增强了。劳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比起课堂中学生的劳动表现,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对于劳动技能的运用。结合丰富的课后实践活动,家校合力,能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劳动,内化为自觉的劳动态度和持久的劳动习惯。四、融合创新、创造情境,拓展劳动视野《道德与法治》教育教材是采用主题单元式的内容编排方式,教师可利用单元内容,整合与劳动教育相关联的课程,寻找与其他学科的契合点,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创新课程规划和课程设计,将劳动教育浸润于学科课程中,从而搭建起一个跨学科的劳动知识体系,这有助于将学生单纯的手工劳动和体力劳动转变为视域更广的劳动体验,使学科知识与劳动实践紧密联系。《道德与法治》课程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中,《这些事情我来做》《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两课与语文、数学、综合实践课程联系紧密,老师可以组织一系列活动来丰富教材资源。如拍摄“家务小能手”短片,开展“到底要不要做家务”亲子辩论赛,“与家务活签约”,“今天餐桌安排”这些活动。将单元课程拓展成主题式的体验活动,在劳动中学生既锻炼了劳动技能,又提升了口头表达,计算运用和思辨能力,在愉快的学习中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五、多元评价、综合发展,培养劳动素养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给我们以启发:劳动教育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多元化的,要实行多元评价体系,面向学生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1.评价方式多样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棒,这根指挥棒在教师手中。教师的一次正向评价就能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从而激发他自身的内驱力。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一年级下册《让我自己来整理》一课中,评价环节,老师鼓励学生先用语言评价同伴,如“你整理的书桌可真干净!”“你整理的速度真快,我要向你学习。”肯定同伴的劳动,并通过对他人劳动过程的评价,激发自身的劳动意愿。接着,老师通过送上小星星,登上光荣榜,发劳动之星奖状等评价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劳动热情。2.评价主体多元在劳动教育中,应坚持多元评价主题原则,让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家长、社区都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总结自身成长,规划美好未来。《道德与法治》小学阶段的课程中,劳动教育共涉及5个年级17节课,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为学生建立全学段的《劳动教育成长档案袋》,档案袋中包含学生的劳动照片,文字记录,小组活动,个人奖章等,还包含同伴、老师、家长、社区工作者的评语。小小的档案袋将学生的外在行为与内在体验评价相结合,全面记录和评价学生的实践,激励学生不断积累素材,提升了劳动热情,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劳动素养。劳动教育,是小学课程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它能引领儿童走向美好人生。作为基础教育的实践者,我们要努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深化对劳动教育价值追求的认识,树立全面的、科学的、现代的整体教育观;勤学多思,拓展课程内容,将劳动教育渗透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拓宽教学途径,改进教学策略,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增强学生对劳动的理性认知、情感认同与实践自觉,引领学生在劳动中养德,在劳动中成才。参考文献:[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0.[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3]骆郁廷,郭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