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像破坏运动与帝国文化_第1页
圣像破坏运动与帝国文化_第2页
圣像破坏运动与帝国文化_第3页
圣像破坏运动与帝国文化_第4页
圣像破坏运动与帝国文化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圣像破坏运动与帝国文化

1.圣像破坏运动是一场禁止使用和崇拜正统形象的社会斗争。这场运动以皇帝利奥三世(717-741)于公元726年夏季颁布《禁止崇拜偶像法令》为开端,至公元843年幼帝米哈伊尔三世(842-867)统治时期皇后提奥多拉颁布反对毁坏圣像的《尼西亚法规》为止,持续了117年。在此期间,圣像破坏运动经历了两个阶段。从表面上看,打着破坏圣像和崇拜圣像旗号的两大派斗争的焦点,是围绕着崇拜圣像是否合乎基督教教义原则这一宗教问题展开的。但如果把圣像破坏运动完全看作是一场宗教运动则过于简单化。因为,无论是圣像破坏运动的发动还是它的历史进程和所形成的后果,我们都会从中看到在宗教旗帜掩盖下的世俗和社会因素以及拜占庭社会各种社会力量的涌动。而且,圣像破坏运动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因之而萌生的希腊文化的复苏,具有无比重要的价值和历史意义。运动的发起者及第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利奥三世,属小亚的新兴军事贵族阶层。由于其出身和长期生活于具有反圣像崇拜的东方(小亚、叙利亚),决定了他思想意识中有深刻的反对崇拜圣像和圣徒遗物的烙印。作为新兴军事贵族阶层的代表,利奥的立国之本是富国强兵,要使国家强大,首先必须使皇权强大,由皇帝掌握国家命运,不受其他势力干扰。这就要牢牢地掌握军队,从而使自己对内统治和对外战争都能立于不败之地。他以严格的纪律整顿军队,还大量征用教会和修道院地产来奖赏有功之士。这种政策引起教会的强烈不满,使政府与教会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这种冲突的具体表现就是“圣像破坏运动”的发生。为了开展这场斗争,利奥三世做了不少准备工作。首先,他积极同罗马教会和君士坦丁堡大教长对话,以使自己的政策得到教会的支持。但他与教会的对话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于是,决定强制推行自己的政策。从公元726年至公元812年为第一阶段。其间,利奥三世发起的圣像破坏运动引发了波及社会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的有关如何看待圣像的争论。公元730年,利奥三世召开宗教大会,撤换了反对毁坏圣像的大教长日耳曼努斯,代之以拥护毁坏圣像的大教长阿纳斯塔西乌斯,并制定了有关的宗教法规,为圣像破坏运动提供了宗教理论上的依据。利奥三世死后,其子君士坦丁五世(741—775)继位,圣像破坏运动进入新时期。他使这场运动的教义之争演化为对崇拜圣像者的迫害,引起全社会的动荡。他下令人人宣誓不崇拜偶像,焚毁大量圣像艺术品,并且使用石灰水清除教堂内的圣像壁画,还处死反对派高级教职人员,关闭由他们控制的修道院,没收其财产,强迫修士、修女还俗。圣像破坏运动至幼帝君士坦丁六世(780—797)继位之初发生了重大转折。以摄政皇后伊琳妮为首的反对破坏圣像者执行的是投靠教会的政策。当高级教士答应维护其统治地位时,她便站到了他们一边,开始恢复圣像崇拜。不仅全面废除了以前历代皇帝破坏圣像的法令和宗教法规,而且对参加圣像破坏运动的教俗人士大肆迫害。公元787年召开的“尼西亚宗教会议”公开反对破坏圣像,下令人人崇拜偶像,并规定世俗君主无权干涉教务。破坏圣像派的势力一度销声匿迹,直至米哈伊尔一世(811—813)退位。皇帝利奥五世(813-820)继位标志着圣像破坏运动进入第二阶段。利奥是毁坏圣像派的坚定支持者,他以君士坦丁五世为榜样,重新颁布前代所行的毁坏圣像的法令。815年,利奥五世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召开了一次宗教会议,取消了787年会议的决定,重新肯定了754年的会议,废除了787年尼西亚基督教会议的决议,禁止供奉圣像、崇拜圣像。大批主教和教职人员被解除教职,或被监禁和流放。这种迫害至提奥佛鲁斯一世(829—842)统治时期进一步升级,反对派教士被施以酷刑。直至其子,年仅6岁的米哈伊尔三世继位时摄政皇后提奥多拉重申崇拜圣像教义,全面复辟,重新颁布反对破坏圣像的“尼西亚法规”,同时,她也重新确立皇权对教权的控制和对教会事务的干涉权。为了平息因圣像破坏运动引起的社会动荡,她实行宗教安抚政策,为过去因这一运动而受到迫害的教俗人士平反,从而最终结束了圣像破坏运动。2运动首先从经济上打击了教会和修道院的实力,加强和巩固了世俗权力。运动打着宗教的旗帜,自上而下,矛头直指教会土地和财产。对教会打击最为严厉的是在君士坦丁五世时期,他大量没收和剥夺教会土地,打击和迫害修道士,使教会在经济上蒙受巨大损失。没收的大部分土地落入新兴军事贵族手中,充实了新上台的统治集团力量。世俗君主通过公元730年、754年和815年几次反圣像崇拜者的主张,巩固了拜占庭帝国的统治。查士丁尼法典中曾宣传的“皇帝有保护东正教的特权,即皇权在教权之上”的思想,在这场运动中得到了进一步实现,皇权完全控制了教权。运动开始以前,尽管皇帝手中握有大权,但随着土地大量流失以及教会经济势力的恶性膨胀,其权力有名无实。随着运动的开展,世俗统治者上自皇帝下至贵族都以反圣像崇拜为名,堂而皇之地得到大量土地,尽管运动反反复复,但土地没有再回流。在此基础上,政治权势变得较为稳固。运动开始前,教会对土地占有一边倒的情况没有再出现。所以,从政治角度来讲,由皇帝倡导发起的这场运动的真正目的基本达到了。正因如此,运动才无法深入下去,世俗统治者在得到了大量土地后,感到运动再继续下去已无实际意义,所以对运动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由最初的激进变为温和,导致运动的多次反复。运动中被没收的修道院土地,一部分被军人上层——新兴军事贵族所占有,大部分成了军士的份地。军事贵族领地上的村社农民更快地沦为依附农民或农奴,从而加速了拜占庭帝国的封建化过程。长期的对外战争使军区制得到了迅速发展。政府对军队进行了大规模分封,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军事封建贵族阶层,他们和僧侣贵族结合,共同构成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他们占有的大量土地,由破产农民、隶农和残存的奴隶耕种,政府将空闲的土地划分成小块分给自由农民,农民领取这块土地后必须服兵役。这种自由农民实际上成了屯田兵。利奥三世时,为削弱军区长官的权力,将原一个军区划分成三四个小军区。在军区制发展的全盛时期,帝国的欧洲领土有12个军区,亚洲领土有14个军区。在皇帝狄奥菲勒斯一世时,在黑海沿岸还建立了三个新的军区。军区的大量出现使军事封建贵族的人数剧增,他们利用自己拥有的政治和军事特权,侵占和剥夺小块土地所有者,在份地上耕种的农民更快地沦为依附农民,从而推进了拜占庭社会的封建化进程。3这场运动对帝国军事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有成效的。首先,把帝国从外族入侵、攻击的危亡中拯救出来。一个国家实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内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因素。拜占庭帝国的圣像破坏运动,表面上看是宗教政策,而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政策的一个集中表现。拜占庭统治集团禁止崇拜圣像的宗教政策直接影响军队的物质利益和思想情绪。如果统治集团和军队的利害保持一致,那么,在对外战争中军队就会充分发挥作用,取得战争的胜利。反之,军队将不再是统治者手中的御用工具。利奥三世和君士坦丁五世时期,由于大量没收教会土地,分赏给士兵,因而提高了他们对战争的积极性。同时,从利奥三世开始严格纪律,整顿内部,从而强化了拜占庭军队的作战能力。加之反圣像崇拜思想的一致,使皇帝与军队之间很容易勾通,因此,军队成为皇帝的有力支柱。在717年阿拉伯人围攻君士坦丁堡时,利奥三世亲自督战,率军英勇击退了敌人。739年,在弗里基亚的阿克洛因又击败了阿拉伯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使小亚摆脱了阿拉伯人的威胁,为其后继者收复小亚奠定了基础。继其后的君士坦丁五世更是极力推行利奥三世的治军政策。他在位期间,反对外族入侵的军事功绩,使后人难以忘怀,“九世纪初,当拜占庭面临保加利亚人的威胁时,绝望的百姓聚集在君士坦丁五世的墓前,乞求死去的皇帝回来拯救他们”。第二阶段,破坏圣像的皇帝利奥五世在对外战争中也取得了胜利。813年在麦森布里亚击败保加利亚人,并在814年与其签订了30年和平条约。相反,在恢复圣像崇拜时期,拜占庭在军事上则遭受一系列的失败,甚至被迫纳贡。在爱琳娜时期,阿拉伯军队入侵拜占庭,她不是有效地组织军队积极抵抗,而是向阿拉伯人妥协,以纳贡求和平。此后,她曾重组军队,但在788—789年与阿拉伯人和保加利亚人作战时再次失败。这一时期,军事上失败的原因在于统治者与军队中大多数破坏圣像派的观点相去甚远、背道而驰。因此,军队自然不会发挥主动性。可见,圣像破坏政策不仅仅是统治者用来打击教会势力、巩固自己地位的政策,同时也是拜占庭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加强军队实力,取得战争胜利的良药秘方。其次,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强大保全了西方的发展。八九世纪正是西欧封建制形成时期,由于在东方有了拜占庭帝国这一坚强有力的保障,使得西欧封建社会在一个外无干扰的有序氛围中发展自己。从这点来看,收益最多的应该是西欧。因为自帝国通过圣像破坏运动带来军事上的转机和强大以来,虽又遭受过无数次外族入侵,但都回击了入侵者。尽管12世纪末屡受外敌入侵和十字军东侵的蹂躏,国土面积日蹙,但帝国的人民仍然顽强地抵抗,直到1453年,在强大的土耳其人进攻下最后灭亡。这几百年正是西欧格局形成、各国由弱变强的时期,如果从国际范围考虑这场运动在军事上带来的影响,说它是西欧发展和强大的一个重要前提绝不为过。4运动对帝国文化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也有近期和长远的。在中世纪,宗教在文化上占绝对统治地位,因而,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与宗教有着密切关系。当圣像破坏引动掀起,教会势力受到严厉打击之时,与之相应的文化——其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由于公元730年利奥三世公开发布“反圣像崇拜”的法令,在帝国范围内开始了圣像破坏运动。尤其在君士坦丁五世时期,由对物的破坏转移到了对人的残酷迫害,致使大量从事宗教文化研究或热衷于崇拜圣像的学者转移到不受运动影响的地区,据《HistoryofByzantineEmpire》一书记载:在利奥三世和君士坦丁五世时期约“有五万避难者逃到意大利”262,无法逃离的学者或艺术家们为了生存则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见解、主张,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或风格、特色,尽量接近朴实、纯真的大自然。这样,运动在打击教会势力的同时,也打击、限制了教会文化,使世俗文化有了发展的宽松环境,最突出的就是在绘画上,世俗绘画越来越多,产生了一种新的现实艺术手法,这应该说是一大进步。从对外影响来看,由于逃到意大利的学者在那里建立高校和修道院,所以对东方文化传入西方和文艺复兴在意大利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如果这些影响可以被看成是近期积极影响的话,那么,运动对帝国文化潜在的、远期的影响则是消极的。圣像破坏运动是以圣像崇拜派的胜利而告终的,希腊文化提倡的就是圣像崇拜,所以,圣像崇拜者的胜利实际就是希腊文化的胜利。希腊文化尽管在古代辉煌一时,并被视为欧洲文化之源,但它本身与东方文化是相互排斥的,同时又难于接受西方的拉丁文化。所以,从长远来看,这种状况虽然使其文化具有很强的个性,但却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同时也使其自身处于自闭状态,不利于文化发展,因此,这场运动虽以圣像崇拜派胜利告终,但对帝国文化潜在的消极影响是存在的。宗教上的得失对帝国来说可谓意义深远。首先,运动加深了帝国与教皇的矛盾,双方互不相让,最终导致1054年东正教与天主教的分裂。双方的矛盾从运动一开始就表现得十分激烈。就运动发起者利奥三世而言,其初衷就是要剥夺教会土地、打击教会势力,并不是把矛头对准教皇。况且,为了尽量避免引起教皇的误解,在运动初始阶段,利奥三世曾积极同罗马教会和君士坦丁堡大教长对话,以使自己的政策得到教皇的支持,但对话并未达到预想的效果,于是,利奥三世决定强制推行自己的政策。所以说与教皇之间的矛盾达到不可开交的程度是利奥三世没有想到的。当运动开始后,教皇和主教坚决反对国家有干涉教会事务权力的时候,利奥三世毫不示弱,在给教皇的信中措辞激烈地写到“我既是皇帝,又是传教者”,表明了他集政教大权于一身的决心。这次运动使东、西方教会原有的矛盾更加扩大。斗争虽以圣像崇拜派的胜利告终,但实质上教会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完全被毁,彻底臣服于皇帝。西方教会与国家之间则是教权大于皇权,尽管常发生政教之争。运动的发生使东、西方教会的矛盾从形式到内容都进一步加深,从某种程度来讲,加速了东、西方教会的分裂。其次,由于当时的国际环境,使教皇的地位与已往有所不同。在教皇与拜占庭帝国皇帝的矛盾达到难以调和之时,法兰克国王丕平和后来的查理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与教皇结成新的合作伙伴,有了政治、军事强大后盾的教皇有恃无恐。尽管拜占庭帝国在与教会争权中占了绝对优势,但由于教皇与查理帝国的默契,最终使帝国从法律上被取消了与教皇的所属关系,并失去了“罗马帝国最高主宰”的头衔,这不能不说是运动给帝国带来的一个可悲结局,在国际上的地位也随之下降。最后,因圣像破坏运动带来的东、西方教会的矛盾与分歧,从长远来看还是导致了帝国在政治上的孤立。在当时宗教与政治是紧密相连的,运动本身不仅与教皇产生矛盾,导致东、西教会分裂,而且,由于圣像破坏运动发起的初衷之一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