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览》研究综述_第1页
《皇览》研究综述_第2页
《皇览》研究综述_第3页
《皇览》研究综述_第4页
《皇览》研究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皇览》研究综述

魏晋文帝的曹丕取代了汉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前三国在三国时期出现了真正的三国时期。出于顺应时代的统治需要,登位前夕,曹丕开始转变曹操外法内儒的学术体系,公开尊崇儒学。为与此作表里相应,在修撰典籍的体例上,作了新的尝试,着手《皇览》的编纂。在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开创之功,让中国第一部类书得以问世。一、参与著作的人是魏浚到萧推进的,在一般文献记载中,《皇览》的编纂是由循证的。经过三年的月,当事人有20.曹丕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因在文学上的高度成就,被并称为“三曹”。曹丕不仅钟爱文学,而且喜欢著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143在成为皇帝后,为显示曹魏皇家的恢弘气象,在自己的身体力行下,引导文臣,通过数年的工夫,编纂了《皇览》。“皇览”二字,得之于屈原《离骚》之句:“皇览揆余于初度兮。”其注是:“皇皇,考也,览观也,揆度也,余我也,初始也。”此外,皇者,煌也,即宏大之意,览者,即阅看、查检。合在一起,意为能在大范围阅读和查检。《皇览》的问世,启开了类书的编纂渊源。从宋代开始,学术界提出:“类书始于《皇览》。”明代学者承认了“类书始于《皇览》”的观点。清人在编《四库全书》时,最后给予确切的认定:“考割裂古书,分隶门目者,始魏缪袭、王象之《皇览》。”397史载:“初,帝(魏文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又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号曰《皇览》。”88根据这个记录,可以证明,《皇览》的编纂,是由曹丕亲自开的头,并且完成了其中的核心部分,然后召集文臣、儒生,采用儒家五经,加以补充、添加,再予以注释,最后形成了泱泱一千多篇的鸿篇巨制。参加编纂《皇览》的人员,被典籍所记录的,除了曹丕外,还有王象、缪袭、桓范、刘劭、韦诞五人。其中王象、缪袭两人是主修。唐代学者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说:“《皇览》是魏人王象、缪袭所撰。”12其中,以王象为首席主修。“文帝黄初中,分秘书,立中书,因置监令,乃以散骑常侍王象领秘书监,撰《皇览》。”王象,字羲伯,颇有才学,在建安七子之后,成为文坛代表,为曹丕所礼遇。先拜散骑侍郎,后迁为常侍,封列侯。“受诏撰《皇览》,使象领秘书监。”664缪袭,东海兰陵人。官至散骑常侍、尚书、光禄勋,“累迁侍中、光禄勋”620。桓范,字符则,世为大族。“建安末,入丞相府。延康中,为羽林左监。以有文学,与王象等典集《皇览》。”290刘劭,字孔才,广平邯郸人。“拜太子舍人,迁秘书郎。黄初中,为尚书郎、散骑侍郎。受诏集五经群书,以类相从,作《皇览》。”618韦诞,字仲将,京兆人。“官至侍中,服膺于张芝,兼邯郸淳之法诸书,并善尤精题署。”编纂《皇览》的时间跨度,没有明确记载。只知王象“从延康元年始撰集,数岁成”664。延康元年(220)。这年本是建安二十五年,三月,被改为延康元年,至十月,曹丕禅代汉朝,又改为黄初元年。据学者胡道静考证:王象本为南阳太守杨俊所提携,黄初三年(222),杨俊为曹丕所杀,王象向曹丕求情,然未能救下杨俊,发病而亡。而《皇览》成于王象亡故之前,因此可以判断,《皇览》成于黄初三年。此说很是合理,因此可以说,《皇览》的编纂前后用了三年。《皇览》修成后的部帙,共“合四十余部,共有数十篇,通合八百余万字”664。时当战乱,能够形成如此巨幅类书,实属不易。二、《皇览》的著录《皇览》是中国第一部类书,开创了特殊的体例,将各种典籍的资料经过既定框架的分门别类,重新组合成类似今天的百科全书的书籍。而在当时,成了一种新颖的典籍种类。“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皇览》始于魏文。”当时曹丕要修撰的目的,在于供他根据需要分类检索而使用,“宜皇王之省览”12。尽管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各种类书有着自身的编纂样式,但总的说来,基本都遵循着《皇览》的主要体例,只是在门类上作了一些调整。“古书分隶门目者,始魏缪袭、王象之《皇览》,其存于今者《修文殿御览》以下,皆其例也。”1062在南朝,有三次严格按照《皇览》格式与体例,编纂了名异实同的类书。第一次,宋高帝于建元四年,“诏东观学士撰《史林》三十篇,魏文帝《皇览》之流也”123。第二次,齐武帝次子萧子良,永明五年,拜为司徒,“移居鸡笼山邸,集学士抄《五经》、百家,依《皇览》例为《四部要略》千卷”。第三次,梁简文帝在登位前,“在雍州,撰《法宝联璧》,(陆)罩与傸贤并抄掇区分者数岁。中大通六年而书成,命湘东王为序。其作者有侍中国子祭酒南兰陵萧子显等三十人,以比王象、刘邵之《皇览》焉”1205。可惜的是,《皇览》这部类书的开山之祖,和其它珍贵的典籍一样,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失佚,成了文化界扼腕长叹的一件憾事。《皇览》被后世目录著录的情况是:修于唐代初期的《隋书》,记载是:“《皇览》一百二十卷缪袭等撰。梁六百八十卷。梁又有《皇览》一百二十三卷,何承天合;《皇览》五十卷,徐爰合,《皇览目》四卷;又有《皇览抄》二十卷,梁特进萧琛抄。亡。”由此可知,原本《皇览》,到此时形成了一百二十卷的样式。而南朝梁据原本《皇览》加以扩展,分别推出了官方增修的六百八十卷本子,文臣何承天整理的一百二十三卷本子和文臣徐爰整理的五十卷本子,以及《皇览目》四卷。另有特进萧琛所抄的《皇览抄》二十卷,已失佚。修于五代后晋的《旧唐书》,记载是:“《皇览》一百二十二卷,何承天撰。”修于北宋前期的《新唐书》,记载是:“何承天并合《皇览》一百二十二卷、徐爰并合《皇览》八十四卷。”修于南宋初期的《通志》,记载是:“何承天并合《皇览》一百二十二卷,徐爰并合皇览八十四卷。”814至此可以证明,原本《皇览》已经失佚。根据这些著录,已不见原本《皇览》。因此,南宋目录学家陈振孙断言:“案《唐志》,类书在前者,有《皇览》……等六家,今皆不存。”修于元代初期的《宋史》,记载是:“《皇览总论》十卷。”这是目录学著作对《皇览》的最后一次著录,其表现为不仅原本《皇览》已经彻底失佚,而且连何承天、徐爰整理的两种《皇览》本子,也同归消失。清康熙年间,在整理出自隋末杜公瞻的《编珠》时,学者徐乾学在序中说“隋以前书,如《皇览》、《类苑》、《寿光书苑》、《华林遍畧》等书,当时极贵重,其卷帙颇繁,今皆无一简存者”。尔后,嘉庆、道光朝学者们根据各种典籍,尤其是类书,对亡佚的《皇览》进行了辑佚,即把各书引用的《皇览》资料加以钩稽,然后一一录出,编成辑本:嘉庆年间,沈阳人孙冯翼辑本,仅一卷,其中含《逸礼》、《冢墓记》二篇,加上其它事类的零星片断。这个辑本,被收入《问经堂丛书》,也被收入《丛书集成》。道光年间,甘泉人黄奭辑本。也仅一卷,内容与孙冯翼辑本基本相似。这个辑本,被收入《汉学堂丛书》(后易名为《黄氏逸书考》)。三、需要大量检出会议的礼事,注意相关礼事关于《皇览》的主要内容,唐代学者司马贞认为:“《皇览》者,书籍名也,其书皆记古帝王及圣贤冢墓。”言下之意,说《皇览》所载的都是历代帝王、圣贤的陵墓。如“颛顼陵,……《皇览》曰:在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又,“泰伯墓,《皇览》云:在吴县北梅里聚去城十里”。《皇览》其实不止记载陵墓,根据宋代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开列的《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也即引用书目)所载,其中除了《皇览·冢墓记》外,还有《皇览·逸礼》,记载各种礼仪。如“《皇览》以为:迎气之礼当顺天道,唱之以角,舞之以羽翟,迎春之乐也;唱之以征,舞之以鼓发,迎夏之乐也;唱之以商,舞之以干戚,迎秋之乐也;唱之以羽,舞之以干戈,迎冬之乐也”。再检索各种典籍,还有一些其它事迹,如“《皇览》则曰:太仓旧在雒阳城外,秦封吕不韦雒阳十万户,故大其城,围入城中”。又,“《皇览》云:宛委山上有巨石如台,号曰降仙台,苗龙仙人于此上升”。又,“《皇览》:胡太后使灵昭造七宝镜台合,有三十六室,别有一妇人手各执鏁,才下一关,三十六户一时自闭,若抽此关,诸门咸启,妇人各出户前”。《皇览》的残留内容,因被历代作者所引用,尚存于各种典籍之中,以及相应的注释之中。基于笔者多年的学术积累,现将以正文形式运用过《皇览》资料之书的书名与条数,一一著录如下(因篇幅缘故,在各书中以注释形式出现的书名,将作另文阐述):1.[金]杜瑜等《春秋左氏传注疏》,2条。2.[南朝宋]裴玉《史记集解》,40条。3.[北魏]李道元《水经注》,12条。4.[北魏]贾思玉《齐民要术》,1条。5.[梁]江洪水《江文通集》,1条。6.[唐代]欧阳展《艺文类聚》,4条。7.[唐代]司马迁贞《史记索隐》,4条。8.[唐代]张守佳《史记正义》,2条。9.[唐]段成石《酉阳杂俎》,1条。10.[唐]沈亚《沈下贤集》,1条。11.[唐代]匿名人士《三辅黄图》,1条。12.[宋]王质《诗总闻》,1条。13.[宋]王英林《诗地理考》,1条。14.[宋]陈勇《乐书》,1条。15.[宋]罗兴《尔雅翼》,1条。16.[宋]吴仁杰《两汉刊误补遗》,1条。17.[宋]吕祖谦《大事记解题》,1条。18.[宋]郑乔《通志》,7条。19.[宋]罗宇《路史》,1条。20.[宋]孔传《东家杂记》,3条。21.[宋]杨侃《两汉博闻》,1条。22.[宋]音乐史《太平寰宇记》,9条。23.[宋]王存等《元丰九域志》,3条。24.[宋]史素等《会稽志》,2条。25.[宋]宋敏秋《长安志》,3条。26.[宋]程大昌《雍录》,5条。27.[宋]欧阳《集古录》,1条。28.[宋]洪石《隶释》,2条。29.[宋]姜奎《绛帖平》,1条。30.[宋]王英林《困学纪闻》,3条。31.[宋]罗宇《识遗》,1条。32.[宋]李芳等《太平御览》,33条。33.[宋]朱穆《古今事文类聚前集》,1条。34.[宋]王英林《玉海》,8条。35.[宋]李芳等《太平广记》,2条。36.[宋]李石《续博物志》,3条。37.[宋]欧阳《文忠集》,1条。38.[宋]员兴宗《九华集》,1条。39.[元代]于勤《齐乘》,2条。40.[元代]王仁福《无锡县志》,1条。41.[元]方回《续古今考》,1条。42.[元代]陶宗义《说郛》,1条。43.[元]杨维珍《丽则遗音》,1条。44.[元]梁毅《诗传旁通》,1条。45.[明代]杨慎《丹铅总录》,1条。46.[明代]张轩《疑耀》,1条。47.[明]方于志《通雅》,2条。48.[明]胡《拾遗录》,1条。49.[明代]李日华《六研斋三笔》,1条。50.[明代]徐英秋《玉芝堂谈荟》,4条。51.[明朝]陆佐《古今说海》,1条。52.[明代]胡应林《少室山房笔丛》,1条。53.[明代]陈世元《名疑》,1条。54.[明代]顾七元《说略》,1条。55.[明代]陈耀文《天中记》,2条。56.[明代]陈玉默《骈志》,1条。57.[明代]东思张《广博物志》,1条。58.[明代]杨慎《升庵集》,1条。59.[明]冯福庆《六家诗名物疏》,2条。60.[明代]朱梦玉《礼记五经》,1条。61.[明代]孙竺《古微书》,1条。62.[明代]王培《姑苏志》,1条。63.[明代]梅定佐《南齐文纪》,1条。64.[明代]王培《震泽集》,1条。65.[清代]黄宗羲《明文海》,1条。66.[清代]顾炎武《日知录》,6条。67.[清代]顾炎武《历代帝王宅京记》,1条。68.[清代]王福《尚书稗疏》,1条。69.[清代]觉罗冠业《资治通鉴纲目前编》,2条。70.[清代]艾新觉罗《礼记义疏》,1条。71.[清代]艾新觉罗等《历代职官表》,1条。72.[清代]何胜《义门读书记》,2条。73.[清代]徐文靖《管城硕记》,1条。74.[清代]王世祯《居易录》,1条。75.[清代]姚志玉《元明事类钞》,1条。76.[清代]陈元龙《格致镜原》,2条。77.[清代]田文静《古欢堂集》,1条。78.[清代]阎若玉《尚书古文疏证》,1条。79.[清代]朱鹤龄《尚书埤录附录》,1条。80.[清代]胡伟《禹贡锥指》,2条。81.[清代]姚炳《诗识名解》,1条。82.[清代]陈那里《诗传名物集览》,1条。83.[清代]徐才学《读礼通考》,17条。84.[清代]秦惠田《五礼通考》,2条。85.[清代]王福《春秋稗疏》,1条。86.[清代]张世玉《左传折诸》,5条。87.[清代]阎若玉《四书释地又续》,1条。88.[清代]傅泽红《行水金鉴》,2条。89.[清代]郑元庆《石柱记笺释》,1条。90.[清代]毕渊《关中胜迹图志》,5条。91.[清代]陈世元《江汉丛谈》,1条。92.[清代]朱一尊《经义考》,2条。93.[清代]倪涛《六艺之一录》,4条。94.[清代]《续通志》,2条。95.[清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