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视角下的社教类节目_第1页
现象学视角下的社教类节目_第2页
现象学视角下的社教类节目_第3页
现象学视角下的社教类节目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象学视角下的社教类节目

电视公共教育节目是针对社会教育目的的各种电视节目的总称。“这类节目内容包罗万象,形式多样活泼,可以兼容纪实与表现、谈话与调查、外景报道与室内表演、电视杂志与单一形态、动画与实景、文艺表演与事实报道等多种表现手法,从而形成社教节目形式的多样化和独具魅力的多种风格”。141但是近年来电视社教节目的收视率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客观上是当今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趋势;主观上是社教类节目的叙事方式一般都比较老套,显得单调乏味,宣传和教化功能过于浓重。本文仅探讨屏幕上新近出现的一种颇受观众欢迎的社教节目——通过一种现象的解释来给观众揭秘解惑的节目形态,并通过这种节目形态的现象学分析,揭示这类节目的文化本质及叙事特点。这类节目的典型代表有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它以科学探索的态度,讲解以中国为主的历史和地理故事、探索和发现以及诠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所蕴含的自然规律和文化内涵;中央电视台的《走进科学》,常以设置悬念的方式将人们生活中见到的现象进行层层揭谜,消除疑团,最后予以科学的解释,使观众在故事情节很强的吸引力下,轻松获取科普知识;福建电视台的《发现档案》、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的《X档案》也是这类节目的代表,它们以“独特的视野探寻未知的真相”,它关注自然、人文、科学等领域的新发现,揭示身边正在不时出现的自然、历史、科学之迷,用真实的态度还原历史与生活的本来面貌。国外的此类节目我们也并不陌生,像美国的“探索”频道、“地理”频道和《无风不起浪》栏目,英国的Beyond2000都属于这类节目。上述这类节目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探谜和解谜,即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不断排除假象,最后揭示谜底。通过一种现象的揭示过程来给观众解惑释疑,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传递科学的知识。那么怎样从现象学的角度来分析这类节目形态呢?首先需要弄清楚现象学的基本概念。现象学产生于20世纪初,它是由德国学者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是一种心理哲学,是一种认识论,它最基本理论之一是通过现象学方法的“悬置”和“现象学的看”来还原本质,从而“回到事实本身”。胡塞尔提出,现象学的基本任务在于“阐明认识和认识对象之本质”,28但这种阐明首先必须是建立在“对所有自然科学中的自然认识进行批判,而现象学本身正是建立在对个别科学中的自然认识的批判中逐步形成的。”对现象本质的分析、考察,从特殊到一般、偶然到必然,只有通过直观的洞察才能得到,所以现象学反对经验主义,主张放弃一切传统的观念和见解,回到原始的意识现象,按照事物直接向我们表现的特征去分析本质、概念和范畴。这种批判精神促使胡塞尔持续不断的把不可靠的事物“悬置”起来,由此及彼不断地研究。这是一种从现象到先验再到本质还原的曲折迂回,是一种不断探索,不断追寻的过程。现象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还原“本质”,而还原本质的第一步就是“悬置”。这种“悬置”是对不可靠进行设疑。正如胡塞尔所说“在认识批判一开始,整个世界,物理和心理的自然,最后还有人自身的自我以及所有与上述这些对象有关的科学都必须打上可疑的标记,它们的有效性被存而不论。”但是,“悬置”或“存而不论”的目的不是取消一切,它去掉的只是有关这些事物原来的知识,概念等预设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我们对某种观念的认可),并不是连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直观体验和意识再现活动都一笔勾销,它只是为了还原这一目的。经过还原,事物可能连原先没有看到的都出现了。用现象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屏幕上新近出现的社教类节目,可以发现这种通过一种现象来给观众揭秘解惑的节目形态和叙事方式与现象学“悬置”、“观察”、“本质还原”等理论是完全吻合的:它是通过故事背景的介绍,故事本质的探索和最后对现象的解释这三个过程来实现现象揭秘过程的。基本构架是三段式。一、对“悬置”的设疑和现象学基本理论一样,电视社教类节目主要是通过对现象的直观、现象的分析和现象的描述,来展现“自己”。一切都是通过“自己”说出来。具体到电视社教节目中来它就表现为节目的背景交待,即提出社会上出现的一个问题或者自然界出现的一种现象,而且这种问题与现象往往是以设置悬念的叙事方式开始的,以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央电视台10频道《走近科学》的节目《她的身上会起火》一开始就叙述了四川省大山里的一个农村妇女身上频繁起火的怪事。村民说烧过200多次,可是却没有一个人看到过起火的过程。随后,影像记录了消防队和地质学家逐一排除了电器起火和空气中含有可燃气体导致起火的可能性,使起火的原因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这种叙事效果与现象学中的“悬置”是同一道理,对原因进行设疑,对这些设想“打上可疑的标记”,完成了从“存而不论”到否定“只是有关这些事物原来的知识,概念等预设的规定性”的可能。又如在长沙电视台《X档案》栏目《能说话的哑巴老太》这期节目中,首先通过口播引出一种现象:“哑巴是不能开口说话的,他们平时都是靠打手势来跟人交流。但是,郴州市桂阳县团结圩乡的七旬老太太江四香在哑了60多年后,却又能开口说话了”。在口播的同时插入了这个村子的不同景别的画面,并运用了画面的色彩处理以及镜头的闪白,把哑巴在哑了多年之后能再说话这种现象放入一个有很大时空变化的环境中。作品对这种特定环境的交代显然是为了强化一种悬念,一种作为特殊现象而存在的背景。电视社教类节目采取的这种与现象学基本理论相吻合的叙事方式是在激烈的电视收视率竞争中吸引观众的有效方式。与现象学中将“现象存在的信念搁置起来”的“悬置”概念一样,影视术语中的“悬念”也是设置一种悬而未决的心理期待。现象学中的“悬置”是一种主体的认知方法,它要求认识主体在开始认识活动之前,不接受任何先入之见,将原来的知识、感觉、体验先放一边,暂时不论,然后通过主体对事物认识过程中的批判和求证去接近它的“本质”。影视术语中的“悬念”与其相似,是为了激活观众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主体为客体制造出来一种心理活动,是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前面有“设悬”,后面必有“释悬”。通俗地说,它是故事发展中间只亮开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观众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在这里,“悬置”和“悬念”都是暂时搁置起来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最后“还原本质”。二、现象的初步探索和图像意识的语言学检测上述电视社教节目通过画面语言和解说来展现现象在意识中的构成,在主题故事的叙述过程中主要是通过长镜头的不断推进和故事的不断发展来展示现象或问题之间的矛盾,抓住细节,不断强化并制造悬念,特别是创作者抓住观众的求知、求谜底的心理,注意在故事转折的关键时刻,埋下伏笔,留下观众想象的空间。《探索发现》中播出的《古颅悬疑》叙述了在一次公路的扩建中,人类学家韩康信意外地发现了一位5200年前的中年男子的遗骨头上有一个规则的圆洞——这是韩康信发现的第31颗有洞头骨。韩康信首先试图从野蛮来解释这些神秘空洞的原因;然后从外力打击的创伤和身前疾病诱发来试图解释,但这些一般本质的探索都得到了否定的结果。之后他开始求证一个大胆的设想——这个鹅蛋大小的孔洞是不是远古部落里的一次开颅手术留下来的印记?这种叙事方法是一种从现象到先验的曲折迂回,是一种不断探索,不断追寻的过程。在表现手法上借助了纪录片“阶梯式递进法”的结构方式,引导观众走上一步步揭秘的台阶,并且在每级台阶上都设置了一个悬念,即野蛮——外力打击创伤——疾病诱发,顺着这些台阶观众被引入一层层思考,并逐渐向事物的本质靠拢。《X档案》之《能说话的哑巴老太》也是这样,随着记者调查的不断深入,创作者在哑巴老太开口说话的根本原因即本质出来之前设置了多个悬念,不断地排除一些认为老太太能够开口说话的假象,不断地体验、判断,层层剥笋,逐渐接近事实的本质,对哑巴60年之后能够说话这一奇怪现象的最后揭秘做了充分的铺垫工作。这些都是对现象是怎样构成的观察、探索,这种观察和探索是开放性的,而不是封闭性的。这就是一个现象学中对错综复杂的奇妙现象的猜测过程或者“看”的过程,也是为了对一些假象中隐蔽的真相进行提炼的过程。此类节目的这个一般本质的探索,寻找现象的原初的过程与现象学中图像意识的理论十分吻合,与其对意识整体结构层次或奠基顺序有着一致性。现象学把主客体关系最终回归到意识的原初结构和原初发生上,把主体和客体最终还原为意向活动和它构造的意向相关项。在此研究中,主要工作应该是分析表象、判断等等对象行为和逻辑行为。胡塞尔以及后来的现象学学者海德格尔、梅洛·庞蒂都主张通过对视觉艺术的考察来发现非对象化、非客体化思维,即所谓图像意识的现象学。胡塞尔的图像意识现象学理论有两个重要观点,一是在客体化行为本身之中,表象的客体化行为(看、听、回忆)是判断的客体化行为的基础,任何一个判断的客体化行为最后都可以还原为表象性客体化行为。例如,对“天是蓝的”所做的判断可以还原为“蓝天”的表象。二是在表象性行为本身之中,直观行为(感知、想象)又是所有非直观行为(如图像意识、符号意识)的基础,因为任何图像意识(如一幅照片所展示的人物)或符号意识(如一个字母所体现的含义)都必须借助于直观(对照片、符号的看或听)才能进行。探索、揭秘内容的电视社教类节目的新叙事结构可以从现象学的本质探索过程原理中找到依据,叙事中的寻找现象的原初过程就是一个对错综复杂的现象的猜测过程或者“看”的过程,也是为了对一些假象中隐蔽的真相进行提炼的过程,表现和积累了创作者对客体化行为和非直观行为的判断基础,并通过这个过程,将这种对事物的认知感受传递给了观众。三、节目中的本质探索胡塞尔认为,事实发生的现象学必须以本质描述的现象学为基础。一般来说,直观具有双重涵义:一种是外向直观,以此为原初根据的就是经验论;一种是内向直观,一种内在的“本质直观”或“普遍直观”。“正如个别的或经验的直观的所予物是一个个别的现象,本质直观的所予物是一种纯粹本质”。胡塞尔的弟子在讲座《现象学基本问题》的引言部分概述了现象学方法的三个基本环节:“现象学的还原”、“现象学的建构”和“现象学的解构”。所谓现象学的还原,是指把“探究的目光从质朴地把握的存在者引回到存在,亦即回到事实本身”。52我们来分析一下上述电视社教类节目一般是怎样实现“本质的还原”过程的。在《X档案》之《畏寒》这期节目里面,作者在配音中首先说到唐建伟和妻子杜菲结婚已经8年,两年前的一个夏天,细心的妻子发现唐建伟的一些奇怪的习惯,每天早上起床之后,他必须烧上一壶开水,他再用烧好的开水洗脸。而平时,就连洗碗、洗衣、洗菜做饭也要用开水。在此,唐建伟“畏寒”这一现象在他的妻子那里是本质存在的、是客观的。不需要进行虚构或先验的想象,即“直观的还原”或直观的再现。随着畏寒现象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不断探寻这种异常现象的原因,是唐建伟患了皮肤病还是其他的慢性溃疡?创作者在这一过程描述中并不急于进行“本质还原”。皮肤病或者慢性溃疡只是先前有过这种疾病的人的一种经验,作者在这里对这些病因既不否定又不肯定,而是把它作为一种“不可靠”进行“悬置”。到下一阶段,创作者才通过去除有关对这些事物(病因)原来的知识、概念等预设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现象的观察者先前的生活判断),使事物发展过程中原先没有看到的现象慢慢出现了,本质得到还原:痛失儿子的唐建伟不能从极度悲伤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导致了身体的病变。在《走进科学》之《村里的死亡名单》采取了同样的结构方式。一个家族的人相继得怪病死去的故事,面对这样几句话就可以讲清楚的故事,节目是怎么叙事的呢?为了使并不复杂的本质还原过程成为一个扑朔迷离的故事,节目作了设置悬念和本质探索两个阶段的设计。首先,主持人设下陷阱,讲解一份黑名单,这份黑名单罗列了该家族所有人的名单,有些姓名相继被画上红叉,再由这份黑名单牵引到要讲述的故事。然后是对患病个体进行采访,引出鬼神作怪的说法。接下来进行一般本质探索,提出并排除几种假设。最后才对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