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系统理论详解系统理论一、主要观点1、人生来就有与环境和其他人互动的能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互惠的,并且人能够与环境形成良好的调试关系;2、个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人类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个人的意义是环境赋予的,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环境之中;3、个人的问题是生活过程中的问题,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来进行。二、结构层次(系统理论中的“结构”是指人所面对并能够认知的外在环境,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1、微观系统:指个人日常生活于其中,可以直接与其互动,并对个人的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和物质环境,例如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2、中观系统:指居于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之间的,一般包括志愿组织、正式组织、社会福利机构、医院工作场所、工会等组织。3、宏观系统:指个人生长发展的整个大环境,如社会、文化、价值观等较高层次的系统。三、实务原则1、服务对象所遇到的问题既有生理、心理根源,也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2、评估问题的焦点包括从生理、心理到微观、中观、宏观社会结构的各个系统,而要点在于个体与环境的互动环节;3、个人的问题及其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是动态的,社会工作者必须不断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再评估。4、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必须是针对整个系统而非局部,从时间角度来说,服务涉及发现问题、接案、诊断、结案的全过程,从空间的角度来看,涉及所有与服务对象问题相关的系统。四、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1.专业关系的界定。专业关系涉及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还涉及社会工作者及其身后的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专业以及服务对象和影响服务对象的所有相关系统。2.服务目标。社会工作的服务目标是帮助服务对象的系统实现稳定与平衡,但同时也要兼顾系统的开放性与动态性,帮助服务对象调试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3.专业人员的角色。微观层面上,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有治疗者、教育者、调解者;中观层面上,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有媒介者、协调者、监督者;在宏观层面上,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有倡导者、计划者等。系统论的产生及发展简介1什么是系统论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粒种子、一群蜜蜂、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学会团体、……都是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2.系统论的任务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直辖市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3.现代系统论的产生.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对应的英文单词是SystemTheory。他在1952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1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但是他的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到1945年才公开发表,他的理论到1948年在美国再次讲授“一般系统论”时,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确立这门科学学术地位的是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GeneralSystemTheory;Foundations,Development,Applications》),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4.现阶段系统论的最高成就(代表)自其创立之后,又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不断总结出系统的各种特性。清华大学魏宏森教授在1990s创立的系统论,使用的英文单词是systematicism,这是自贝塔朗菲提出系统理论“SystemTheory”之后,首次给系统这个单词“System”赋予作为“主义”的英文单词后缀“-ism”的思想,这一思想将系统论从科学方法论提升到哲学方法论,可见其作为哲学方法论的自觉性。标志为其1994(1995)年出版著作《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systematicism——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andSociety)。系统理论目前已经显现出几个值得注意的趋势和特点。第一,系统论与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系统工程、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等新兴学科相互渗透、紧密结合的趋势;第二,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正朝着“三归一”的方向发展,现已明确系统论是其它两论的基础;第三,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模糊系统理论等等新的科学理论,从各方面丰富发展了系统论的内容;第四,系统科学的哲学方法论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系统是一种关于模式和秩序的学科。反馈作用和自组织结构是系统的本质。在科学中。社会中。包括我们自己个人上都有体现。如果用系统的眼光来看世界。会发现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系统构成的。而且各个系统之间又有紧密的联系。而如果我们细想一番。又可以把世界分为四个层面。自然科学系统。社会科学系统。个人系统。人工智能系统。为什么要这么分呢?因为它们源自同一种模式。自组织和反馈平衡。又每一层比上一层高出一个维度。自然科学系统比如几何学。比如太阳系。比如细胞。它们的运行规律与人的因素无关。是纯粹的按照自然科学的规律运行变化。社会科学系统。比如经济学。比如政治学。则一半按照自然科学规律。一半按照人的意识运行变化。个人系统而言。人的意识影响的更大。某些方面则全部由意识决定。人工智能系统呢?现阶段还是由人来决定的。但是发展下去。可能会脱离人的影响。达到它自己决定的程度。这几个层面的分层很重要。如果不从最底层一层一层向上推演。就会无所下手。尤其问到我们自身的很多问题时。比如人为什么要活着。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回答这样的问题的时候。要分层次上来思考。不要从人类层面去思考。这样只会越来越复杂。要从更底层的生物学的观点来思考。本质上来说。人也是一种生物。每一个生物体与生俱来的一个职责。就是繁衍后代。延续种族。动物不会做很多思考。它们一生下来就是吃东西。交配。然后繁衍后代。这不是它们的父母告诉它们的。而是基因里与生俱来的行为。只有这样它们的种族才会延续下去。而与它们的意识无关。我们人类虽然有很多思想。有科学知识。但是我们仍然是一种生物。我们与生俱来的属性仍然是繁衍后代。也许有人会另类。不结婚。也不抚养子女。而且冠以种种理由。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人类做为一种生物。不也会很快灭绝吗。所以很多问题要从低一个层次去考虑。这也是系统学的意义所在。自然科学系统。自下而上依次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它们是有层次关系的。社会科学系统。自下而上依次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们也是有层次的。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规律变化。但是它们也有共同点。它们都是一种系统。都符合系统学所体现出来的总的规律特征。即反馈和自组织结构。系统学贯穿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个人思维。把握系统的基本规律。可以更好的理解周围的世界。世界就像是一个洋葱。一层包含一层。而且层次分明。只是需要我们以敏锐的眼光去看到这些层次和这些层次之间的隐蔽的联系.《系统论》读书笔记1——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整体性原理从事物的存在来看,事物的整体性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规定性,整体性是系统成立的基础,是规律得以存在和演进的前提。系统由要素组成,但不总是要素的简单集合(系统与集合的区别是,系统不仅包括要素的存在,还包括要素间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分为两大类:线性关系和非线性关系。线性关系中,整体可以认为是元素的简单叠加,例如一个苹果和一堆苹果,后者是前者的简单集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线性关系只存在于假设或简化的分析中,绝对的线性是不存在的,相反,世界是处于普遍的非线性中的。非线性系统中,整体不仅是元素存在的叠加,还会因为元素间关系的改变,对外体现出不同的作用。比如,正面效果为“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负面效果为“三个和尚没水吃”。两个系统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系统中要素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激励的积极方面,后者系统中要素的关系体现为抑制的消极方面。整体与部分的概念又是相对存在的。比如银河系作为整体,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部分,而太阳系作为整体,地球又是太阳系的一部分。整体与部分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将什么是定义为整体,什么定义为部分,完全取决于我们的研究对象。与整体和部分相伴存在的,还有下列几组概念:部分——整体分析——综合原子论——整体论2层次性(和类型性)原理系统的层次性原理指的是,由于组成系统的诸要素的种种差异包括组合方式上的差异,从而使系统组织在地位和作用,结构和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了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层次概念就反映这种有质的差异的不同的系统等级或系统中的等级差异。和整体性一样,层次性也是相对的概念。但是两者描述的侧重点不同,整体性的侧重是强调作为系统存在前提的完整性,而层次性强调的是系统内部要素组织方面体现出的差异性。层与层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不仅是相邻上下层之间收到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且是多个层次之间繁盛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层次性的划分具有多样性,例如按质量,按时间,按空间,按运动状态。具体如何划分,取决于研究的重点。不同层次具有不同功能,与层次的结合强度有关,与层次的结构有关。一般而言,低层次的要素之间具有较大的结合强度,而高层次系统的要素之间的结合强度则要小一些。要素间结合强度较大的系统,具有更大的确定性,更为确定不移。反之,要素之间结合强度较小的系统,则具有较大的领过行,更为灵活机动。确定性与机动性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系统层次性体现了系统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系统层次性是纵向的等级性。按照横向揭示系统的分法是类型性。一定的类型可以纵跨多个层次,一层里面也可能包含多个类型。层次性和类型性是研究系统结构和组织性的两个维度。3系统开放性原理系统的开放性原理指的是,系统具有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系统向环境开放是系统得以向上发展(熵减焓增)的前提,也是系统得以稳定存在的条件。与外界没有物质交换,仅有能量交换的系统叫做封闭系统。与外界即无物质交换,也无能量交换的系统叫做孤立系统。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孤立的系统熵增为正,即只会自发向均匀无序、组织解体方向演化,即均匀无序的热平衡混沌态。(由此可见,秩序本身是低熵值的表现,并且是不可自持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同时表明,凡是组织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孤立系统只存在理论抽象中。系统熵变可以用下列公式说明:dS-系统总熵变deS-系统与环境交换熵变,可正可负diS-系统内部熵变,始终大于零当deS大于零时,系统总熵变大于零,即走向无序的混沌状态。当deS为负,且足够小时,系统总熵变小于零,系统的有序程度提高。即开放系统不断把熵排入环境,或者说引入负熵,由此薛定谔得出“生命以负熵为生”的论断。在此,克劳修斯退化论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冲突得以协调起来:在物理世界处于江河日下的熵增背景下,地球自然界处于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熵减过程中(环境熵增,但自然界系统向环境排入熵)。系统的开放与远离平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孤立系统必定走向无序的热平衡,系统处于这样的平衡态时就不可能重新自发地自组织,即是系统处于近平衡状态,系统与外界的交换也会减少,因而也就是开放程度的逐步降低,最终使得系统内部的熵变大于从环境中引入的负熵,从而导致系统内部自发的趋于无序自组织。要使系统远离平衡,必须充分开放。系统向环境开放,使得内因和外因联系起来。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为使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就需要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交换。通过交换,内因可以利用外因提供的可能性,把自己转化为现实性。同时,外因也可以利用内因,两者之间彼此推动。系统的开放是对环境而言,因此也就具有相对性。系统可以对外开放,也可以对内开放(正如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系统的开放有一个度的问题,完全的孤立的系统走向平衡的混沌,而完全开放的系统则丧失其完整性,同样无法自持。对于一个自组织系统,系统的开放度,系统的适度开放主要是靠系统自身的自我调节机制来保证的。这样的调节机制的存在,使得系统有条件地,有选择地,有过滤地向外界开放。开放不仅仅是空间概念,也是一个时间概念,包括向未来开放。4系统目的性原理系统的目的性原理值得是,组织系统在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一定的范围内其发展变化不受或少受条件变化或途径经历的影响,坚持表现出某种趋向预先确定的状态的特性。系统的目的性与系统的开放性相联系,由于系统是开放的,通过系统与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使得系统受到环境的影响,从而该系统得以影响环境,并在一定的意义上识别环境即针对环境的实际情况做出反应、做出调整、做出选择、是自己的潜在的法阵能力得以表现出来。这样一来,系统对于环境的输入必须做出反应,并且又要把自己的对于环境的反应输出给环境、从而影响环境。从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类型,我们可以把系统分为单因果系统与目的系统。单因果系统假设系统与环境的作用是线性的相互作用,而且正是系统内部的线性的相互作用成为了系统与外部的线性相互作用的根据。与此相反,目的系统则是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系统,这种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变现为系统的负载的反馈机制的建立,结果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造成环境向系统进行不同的输入时,系统能够通过自己的反馈调节机制去应付不同的环境影响,表现出自主性,自稳定,自协调,从而产生出相同的或基本相同的输出,使系统仍然保持不不安的发展方向。从系统的发展变化来看,系统的目的性一方面表现为系统发展的阶段性,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系统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性是指目的性的最终指向必符合系统发展的基本原理(如熵增,平衡),但不能笔直的走向这个目标,阶段性是指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连续性。系统的发展既有确定性方面,也有不确定性方面,前者表现为系统发展的和目的性的运动,而后者的反正就表现为系统的不合模型的运动。如果只看见系统发展的确定性方面,就会落入机械论之中,导致片面的机械决定论,把一个质的,多样的世界仅仅当做一个量的,集合的世界。反过来,如果认为系统的发展完全是不确定,则又会落入绝对偶然论,最终导致听天由命之中。5系统突变性原理系统突变性原理指的是,系统通过失稳从一种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是一种突变过程,它是系统质变的一种基本形式。系统通过突变发生状态变化时,表现出:1多模态。2不可达性。3突跳。4滞后。突变也叫相变。相变分为平衡相变和费平衡相变。平衡相变的结果是平衡的热平衡态。非平衡相变形成的结构只能在开放系统条件下依靠物质和能量的耗散来维持。系统之中的突变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素层面的突变,包括要素结构和运动状态的改变。一是系统层次上的突变。值得是系统通过失稳,从一种组织状态变成另一种组织状态。对于系统要素的突变,从系统整体上看就可以被看做系统之中的涨落,可以看做个别要素对于系统稳定的总体平均水平的偏离。这样的偏离得到系统中其他要素的响应时,使子系统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扩大便加大了系统的非平衡性。当它得到整个系统的响应时,涨落被放大,整体系统一起行动起来,使得系统发生质变,进入新的状态。相应的,系统层次上的突变指的是系统通过失稳从一种组织状态变成另一种组织状态,这实际上是系统整体上的质变。突变论中的突变,指的是系统层次上的突变。突变与渐变结构不稳定性是以一种结构稳定的方式出现的。突变体现为系统非连续或高阶导数不连续的系统变化方式,而渐变是一种连续的变化方式。系统演进过程中包括突变与渐变。突变与分叉分叉理论强调的是临界点的多重新和选择性,突变理论强调的是临界点上变化的不连续性或突跳性。分叉意味着获取新质的不确定性,并且这种不确定性并非认识不足造成的,而是客观系统自组织过程中的客观不确定行为。突变分叉过程,也是系统的信息倍增和意义产生的过程,系统从一种稳定定态转变到另一种稳定定态,这样就使得系统认识了两个稳定定态,从而使得关于系统环境的知识通过突变得以澄清,即系统的信息得以倍增。(联系民国时期思想界的百花齐放)突变使得系统发生了对称破缺,从而有了多种发展方向。6系统稳定性原理系统稳定性原理指的是,在外界作用下开放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稳定能力,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我调节,从而保持和恢复原来的有序状态,保持和恢复原有的结构和功能。系统的稳定性,首先是一种开放中的稳定性。只有开放系统才有机会从系统引入负熵,从而保持自身稳定。可见,系统的稳定离不开与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因此,稳定性也是动态的稳定性。静止的孤立系统只会走向混沌的热平衡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整体性和目的性相互联系。从控制论来看,此三者都与系统的负反馈有关。系统的稳定性绝非绝对意义上的稳定,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系统之中总是存在涨落的,就已经表明系统的稳定性总是不完全的。当系统中局部的不稳定得到放大,超出了系统在原先条件下保持自身稳定的条件,系统整体上失稳,从而进入新的稳定态。系统中的不稳定因素,既可以是破坏性的消极因素,也可以是使系统演化的积极因素。一味地为稳定而稳定,事业无法发展;而不顾稳定,一味强调发展,最后也只会制约发展,破坏发展。7系统自组织原理系统的自组织原理指的是,开放系统在系统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复杂非线性相互作用下,内部要素的某些偏离系统稳定状态的涨落可能得以放大,从而在系统中产生更大范围的更强烈的长程相关,自发组织起来,使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自组织表示的是以系统内部的矛盾为根据、以系统的环境为条件的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环境的交叉作用的结果。只有开放系统才能有自组织(孤立系统只能走向混沌的平衡态)。系统的自组织常常与系统的自发运动想联系,自组织包含自发运动的意思,同时还强调了这种自发运动过程是一种进化和优化过程。从一种组织状态自发地变成另一组织状态,是系统的自组织。所谓系统的他组织,也称为系统的被组织,表示的是系统的运动和形成组织结构是在外来特定的干预下进行的,主要是受外界指令的结果,在极端情况下,就完全是按外界指令进行运动,进行组织的。自组织与他组织的概念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自组织,也没有绝对的他组织。自组织的形成是由开放系统内部的随机涨落被放大导致。通过涨落,首先是个别子系统超越常规,认识到其它的新的状态,认识山外青山楼外楼,而后当新的发现得到其它子系统的响应并在整个系统内得以放大时,系统就被诱导进入新的或更有序的状态。其次,随机涨落驱动了子系统在取得物质、能量和信息方面的非平衡过程,使得系统中出现了差距,而且加大这种差距,特别是在临界区域附近的涨落由于非线性相互作用得以放大时,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过程,使得满变量与快变量区分开来,慢变量行程序参量,并成为系统自组织的支配力量。系统自组织的形成是子系统中随机涨落与非线性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8系统的相似性原理系统的相似性原理指的是,系统具有同构和同态的性质,体现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存在方式和演化过程具有共同性,这是一种有差异的共性,是系统统一性的一种表现。系统具有相似性,最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系统的相似性,不仅仅是指系统存在方式的相似性,也指系统演化方式的相似性。系统自组织理论指出,自组织系统地演化顺序是:平衡混沌——非平衡有序——非平衡混沌。在系统自组织理论的经典例子贝洛索夫-扎鲍廷斯基反应中,当处在平衡态时,系统为均匀无序态,随着不断远离平衡态,将依次出现正弦波振荡(耗散结构),复杂周期态,进入混沌,然后是周期和混沌的混合式振荡,以后又出现张弛振荡,显示了从混沌到有序,再到混沌,再到有序。自组织理论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体现为排斥和吸引、竞争和协同。当子系统的协同处于主导因素时,系统处于稳态,但同时,稳态系统中存在随机涨落,是为不稳定因素,当涨落得到子系统的响应时被放大,竞争的因素便凸现出来。于是系统失去了稳定性进入否定系统状态的相变阶段。经过相变,协同的因素重新确立,便对于失稳再次否定,进入稳定态,产生出有序结构。系统的相似性是相对的,是在相似和差异的对立统一之中的相似性。相似不是等同,有相似程度大小的分别。系统的相似性,不仅限于系统实体意义,也可以指关系意义的相似性。《系统论》读书笔记(2)——系统论的基本规律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1结构功能相关律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及其时空关系的内在表现形式。结构反应系统的内部关系,使系统的一种内在的规定性。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多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是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及时空形式的外在表现形式。结构反应系统的内部关系,是系统的内在性,功能反映系统结构的外在性。作为表现于系统的功能,必须是与环境相联系的。因此,只有开放系统才有功能可言。且系统的功能与环境相关,环境不同,同一系统可以变现出不同的功能。结构埋藏于内,功能表现于外,他们是系统两种有区别的规定性。不同的环境同一系统可以表现不同功能。不同结构的系统也可以具有相同的功能(异构同功)。系统的结构相对稳定,而功能随环境变化,结构决定功能,而功能反作用于结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矛盾不断推动系统发展。结构,功能,随机涨落相互作用。一定的结构必然具有一定的功能,并制约着随机涨落的范围,而随机涨落总是可以引起局部功能改变的,当涨落突破了系统内部调节机制的作用范围,涨落得到整体系统的响应即得到放大时,就会因此整体结构的改变,所形成的新的结构又规定了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金属材料采购协议
- 解除土地合同协议应注意的问题
- 公共场所监控系统招标
- 创新型供货合作协议
- 塑料采购合同的格式
- 郑州西亚斯学院《构成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招标文件相关附件解析指南详解
- 劳务分包合同的详细样本
- 招标文件方案指南
- 学习纪律保证书自我反思
- CPK与CP详细讲解资料(课堂PPT)
- 建筑公司合规性评价报告
- 促销策略课件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知识考试题库600题(含答案)
- 2023年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勘察质量及安全保障措施
- 高保真音频功率放大器
- 架桥机安全教育培训试卷
- 临时工用工协议书简单版(7篇)
- 国家电网公司施工项目部标准化管理手册(2021年版)线路工程分册
- 马克·夏加尔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