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形象分析_第1页
《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形象分析_第2页
《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形象分析_第3页
《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形象分析_第4页
《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形象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前言 1一、亨利各个生活时期呈现的性格特征 1(一)参战前的激情与幻想 1(二)参战后的迷惘与厌恶 1(三)告别战争的表象平静与最终觉醒 3二、从存在主义视角解析亨利的性格特征 4(一)异己的世界 4(二)荒诞的世界 5(三)最终的自由选择 6结语 6参考文献 8 摘要海明威《永别了,武器》借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亨利在战争前后心路历程的发展变化反映了战争给一代人造成的精神创伤。从亨利不同生活阶段对战争、爱情和人生的不同认识可梳理出亨利完整的心理流变过程,即从参战前的激情与幻想到参战后内心的迷惘与不介入战争的态度,再到告别战争后表象的平静与内心的觉醒这一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用存在主义哲学深入剖析亨利心路历程的复杂性、多变性。关键词: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亨利;心路历程;存在主义哲学 AbstractErnestHemingway's"FarewelltoArms"bytheprotagonistFrederickHenryinthecourseofthedevelopmentofthementalitybeforeandafterthewarreflectsthewartoagenerationofmentaltrauma.FromHenry'sdifferentlifestagestothewar,thedifferentunderstandingofloveandlifecanbesortedoutHenry'scompletepsychologicalrheologicalprocess,thatis,fromthepassionandfantasybeforethewartotheheartofthelostandnotinterveneinthewarattitude,andthenfarewelltotheappearanceofwarafterthecalmandinnerawakeningoftheprocess,Onthebasisofthis,theauthoranalyzesthecomplexityandvariabilityofHenry'smentalprocesswithexistentialphilosophy.Keywords:ErnestHemingway;FarewelltoArms,Henry;Psychologicaljourney;Existentialism哈尔滨金融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形象分析前言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ErnestMillerHemingway,1899~1961)的代表作《永别了,武器》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意大利战场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作者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将《永别了,武器》中的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亨利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通过其心路历程的变化来反映一战后那些被战争摧毁精神信念的青年的普遍心理。由于亨利心路历程的复杂性、多变性,亨利心路历程的研究需要从亨利不同的生活分期入手,由此呈现的心路历程才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另外,鉴于海明威深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而塑造出亨利这个人物形象,因此,运用存在主义理论剖析亨利的心路历程无疑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一、亨利各个生活时期呈现的性格特征(一)参战前的激情与幻想参战前,亨利和成千上万的美国青年一样,听信“光荣、荣誉、勇敢或神圣”的宣传口号,对战争充满热情和幻想。小说中对亨利参战前的叙述不多,但仍有一些零星的描写。亨利提到寄往美国的战区明信片时回忆到,“这些明信片到了美国一定行;又新奇又神秘”。他几次提到祖父给他寄即期汇票时都强调,在祖父的认知里自己的孙子是一个爱国者,是一个正在为意大利牺牲生命的孙子。亨利零星的回忆从侧面表明在当时的美国社会,战争对大多数未真正参战的民众来说是一件新奇、神秘且光荣、正义的事,尤其是对青年人。对于这时正值青年的亨利来说,他将要从一个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开端——参战来展开他未知的、神秘的人生旅途。(二)参战后的迷惘与厌恶1.受伤前的麻木厌倦与迷惘空虚参战后,亨利开始逐步真正认识战争,频繁的枪炮袭击和血淋淋的死亡使他对战争不再存有幻想,不再抱有浓厚的兴趣,甚至逐渐麻木。“冬季一开始,雨便下个不停,而霍乱也跟着雨来了。瘟疫得到了控制,结果部队里只死了七千人”,亨利经历了太多血淋淋的死亡,因此比起在战争中死去的人数,这七千人微不足道,可见亨利对战争的残酷和死亡已经麻木。“哼,我知道我是不会死的。不会死于这次战争中。因为它与我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照我看来,这次战争对于我的危险性,就好比电影中的战争”,战争于亨利,已是毫无联系,毫无情感可言,这只是他暂时要做的一件事,他已经感到厌烦麻木。在普拉伐河上游的战役时,亨利虽然对战争感到厌倦,认为战争坏透了,但他仍认为战争应该打完,“照我想,我们总得把这仗打完吧”。因为他知道,在这个战场上如果只是单方面停止战争,战争还是会继续下去。每天面对炮火的袭击、亲眼目睹血淋淋的死亡,亨利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也随之发生转变。他开始对一切都毫不在乎,没有热情,没有梦想,感到空虚迷惘。在战争的闲暇,亨利和他的战友一样通过喝酒纵欲来逃避精神的空虚与迷惘。这一时期,亨利对待爱情也不在意。他最初并不爱凯瑟琳,仅仅为了消遣,为了填补精神的空虚,把与凯瑟琳的交往看成是一场桥牌游戏,游戏的每一步,他自己都看得清清楚楚。2.偶然受伤至大撤退的厌恶与逃离亨利的偶然受伤为他下决心告别战争埋下了伏笔。他的这次偶然受伤是在战壕里吃面条、干酪时突然发生的。这种负伤纯属意外,不具备任何可以歌功颂德、令人敬仰的成分,但却为他赢来了代表荣誉的银质勋章。他的朋友雷那蒂去野战医院看望亨利时曾这样评价他是否会拿到勋章的事:因为你受了重伤,而且战事顺利,所以我们一定可以帮你搞到一块银质勋章。这种突如其来的荒诞的荣誉让亨利觉得滑稽可笑,他终于看清了战场上获得的荣誉也不过如此。在米兰养伤时,米兰悠闲惬意的生活与前线的流血牺牲形成鲜明的反差。战时的米兰,跑马场仍有赛马比赛,歌剧院仍有歌剧演出,大拱廊的饭店仍有客人预订好的桌子。有的人甚至为战争感到兴奋,希望通过战争升官发财,通过受伤来获得荣誉。这一切无不促使亨利进一步认清战争的本质,对战争的合理性也产生了怀疑。因此,从米兰医院回到前线的亨利对战争采取了一种精神上不介入的态度。他告诉教士,对于从米兰医院回前线这件事他觉得无所谓。他不相信胜利,也不相信失败,只相信睡觉。对于救护车的工作,他也只是例行公事,甚至不愿意讨论战争。与此同时,由于他看清了战争的真面目,原本对战争的厌倦也升级为厌恶。他甚至发现原来自己已经钻进了一个圈套,一个统治者们为了自身利益而布置的关于战争的圈套,“我观察了好久,可没看到什么神圣的事,而所谓光荣的事,并没有什么光荣,而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只不过这里屠好的肉不是装进罐头里,而是掩埋掉罢了”。亨利觉得像光荣、勇敢这类抽象的名词与部队番号、重大日期放在一起令人感到厌恶,这其实是对战争厌恶情绪的一种泛延。大撤退中的遭遇直接导致了亨利逃离战争。战友艾莫被大撤退中惊慌失措的意军当成敌人开枪击毙,与部队失散的军官被当成德国煽动者,受到战地宪兵的审问枪决,亨利自己也因为口音不纯正的意大利发音被拖入枪决的队伍,这一切使亨利毅然决然选择跳入汹涌高涨的河水中,告别战争,单独媾和。亨利的爱情也在他腿伤之后真正降临。当亨利拖着重伤的双腿痛苦地躺在米兰医院的病床上时,凯瑟琳的出现像是他孤独苦闷的生活中的一缕清风,他立刻疯狂地爱上了真诚的凯瑟琳,无法自拔。亨利与凯瑟琳在米兰的生活是愉快而幸福的,以致他回前线后时常思念凯瑟琳。在经历了残酷的大撤退后,他终于告别战争转而在爱情的港湾中寻求心灵的庇护。这一时期亨利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发生重大转折。除虚无、迷惘的人生观不时拨动他痛苦的神经外,他甚至感到了一种被命运套上圈套的感觉。这种感觉使得他对传统的社会价值体系产生怀疑,对战争也秉持着不介入的姿态,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局外人,这也促使他最终走向单独媾和。(三)告别战争的表象平静与最终觉醒亨利告别了战争,战争的阴影却仍然笼罩着他。虽然亨利拒绝谈论战争,但在施特蕾莎的大旅馆里,酒保、葛雷非伯爵都曾想要和他谈论战争。虽然施特蕾莎没有战争,并且对亨利来说,战事也已经结束,但却令人觉得不真实,他觉得自己的心情就像“一个逃学的学生,正在思量学校里某一钟点在搞什么活动”。亨利和凯瑟琳在瑞士的蒙特勒过着与世隔绝的幸福生活,战争似乎离他们很远,亨利只是偶尔将报上的战事当做下酒的“小菜”或当做是别人大学里举行的足球比赛,但战争其实一直潜藏在亨利的潜意识里。他有时也会想要知道与战争有关的人和事,诸如雷那蒂到底有没有得梅毒、食堂的那个教士怎样了。甚至在凯瑟琳难产时,亨利神情疲惫,什么也不打算思考,但他的眼睛仍能捕捉到对座客人报上的战事。可以说战争从来不曾离开过这个打算单独媾和的人。爱情的甜蜜与幸福使亨利找到了避风港湾,亨利和凯瑟琳在一起时可以暂时忘却痛苦和孤独,甚至可以说爱情是亨利的精神信仰,但当亨利终于领略了爱情的甘甜时,爱情却无情地遗弃了亨利。凯瑟琳难产而死,亨利与凯瑟琳短暂而又幸福的伊甸园时光结束了。当亨利得知凯瑟琳产后大出血时,他万念俱灰,不能思考,不信教的亨利甚至惊慌失措地祈求上帝,“亲爱的上帝,求求你,求求你,求求你别让她死……只要你别让她死,你说什么我都做”。而之前亨利即使在惨烈的战争面前也没有哭泣,也没有惊慌失措。告别战争后,亨利对人生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他认为人生就是一场卑鄙的骗局。虽然这句话出自凯瑟琳之口,但这正是海明威借凯瑟琳之口替亨利道出的人生真谛。亨利曾经说过,“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不偏不倚,一律杀害。倘若你不是这三类人,你迟早当然也得死,不过世界并不特别着急要你的命”。生活为亨利和凯瑟琳设置了一个卑鄙的骗局,把他们套了进去,最终将他们杀害,无论是精神的杀害还是肉体的杀害,无人能幸免,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凯瑟琳死后,亨利遭受了沉重的精神打击,但是亨利并没有选择死亡。他在雨中走回旅馆,走向他未来的生活。这时的亨利已经认识到人生不存在完全的胜利,不存在绝对的避难所,他在经历了一系列磨难后,逐渐成熟起来。虽然小说在此处戛然而止,但是却使人看到了一种无限的延续,因为亨利的一次次选择让人们看到了生存的毅力。亨利所经历的心路历程是一战后多数美国青年包括海明威自己都亲身体验过的。海明威塑造亨利这一形象,除了想要通过亨利来反映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战后的精神危机,还试图提出解决这种精神危机的方法。海明威说过,“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句话中体现了人生存的毅力及存在的价值。人的生存环境是险恶困苦的,就如小说中亨利认为的那样“世界打垮了每一个人,但对打垮不了的人,就加以杀害”。但是人不可以被打败,即使是被世界杀害。因此,小说的最后当亨利失去了凯瑟琳,失去了最后的精神家园后,他仍然没有选择死亡,没有选择向世界屈服。他冒着雨孤独却又坚定地走回了旅馆。这就是生存的毅力,是海明威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精神危机提供的良方。二、从存在主义视角解析亨利的性格特征西方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与世界处于一种敌对状态,人的存在方式是荒诞的,人被一种无可名状的异己力量所左右,无力改变自己的处境。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而人越是处于这种异己的世界和残酷的磨难中,越是可以体会到真正自我的存在,越是需要进行自由选择。海明威作为一战前后“迷惘一代”的代表,其作品潜移默化地受到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永别了,武器》中亨利的心路历程与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一)异己的世界存在主义者认为人与世界处于一种敌对状态,人被一种无可名状的异己力量左右。亨利眼中的世界何尝不是这样,人与人之间总是莫名地处于一种彼此敌对的状态,不同民族的人处在同一阵营却相互敌视:海伦•弗格逊认为前线很难找到好人,她不喜欢英格兰人,因为她是苏格兰人;英军医院的护士长在意大利战场服务却讨厌意大利人;米兰医院的监督范坎本女士对亨利充满敌意,常用恶意揣度亨利,认为亨利故意染上黄疸病来躲避兵役,向上级打报告缩短了亨利的伤假……在这冷漠、异己的世界中,亨利感觉自己的处境就像是一场棒球比赛:人们把你扔进棒球场,只告诉你一些规则,就趁你不在垒上时杀死你,或者无缘无故杀死你。又像是在燃烧的木柴上爬行的蚂蚁,它们起初认识不清危险的所在,只是成群地拥向中央着火的地方,等认识到危险,调头向尾端逃生时,绝大多数的蚂蚁因为拥挤而掉入火里烧死,即使有幸逃出来的也被烧得又焦又扁。总之,世界就是如此残酷、冷漠,而身处于这个世界的个体之间也大多彼此敌视、杀害。因此,世界要打垮所有人,无论善良与否、温和与否、勇敢与否,不偏不倚,一律杀害。这时的亨利已经看透了这个处于战争中的异己世界,这是亨利经历了一系列磨难后对世界的独特认识。(二)荒诞的世界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萨特认为人的存在是偶然的、荒谬的。他在中篇小说《恶心》中通过主人公洛根丁旅行生活的经历和情感变化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无次序的、非理性的、荒谬的世界。这种荒谬性使洛根丁感到浑身不舒服,产生了“恶心”的感觉,而这种恶心的体验就是主人公对外部荒诞世界的否定。亨利眼中的世界同样失去了常态,呈现畸形、混乱、非理性和荒诞的特点。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都能在那个混乱的战争世界发生:身为中尉的亨利佩戴的手枪居然打不中静止的靶子;士兵故意丢掉疝带使病情恶化也不愿上前线;亨利意外受伤却为他赢来了神圣的银质勋章;大撤退时军队混乱无序,意军士兵一边枪杀意军军官,一边大喊“和平万岁”;意大利酒店的老板可以帮助不愿上前线的人拿到休假证明,甚至帮助他们逃离国内……亨利在这个荒诞的世界中看到了人荒诞的存在方式,产生了荒谬的体验,却又对这一切感到无能为力。他找不到存在的理由和根据,感到痛苦,最终成为这个荒诞世界精神上的局外人,他的这种转变在他从米兰医院回前线时体现得最为明显。这种转变一方面表明了亨利对自身及周遭荒诞存在的清醒认识,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亨利对外部荒诞世界的一种消极否定的态度。在存在主义者看来,这种态度就是体验到所谓的“恶心”。(三)最终的自由选择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在其《存在与虚无》一书中,不仅阐述了人的生存困境、对传统的既定价值标准和真理的否定,而且还提出“行动的首要条件便是自由”。因此,他号召人必须自由地做出一系列选择,在行动中塑造自己,并且对自己所做的选择承担全部责任。人通过不断地自由选择,赋予对象以意义,在行动中实现自己的自由。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萨特的自由选择何尝不是对主体价值的追求。海明威小说的男主人公一直被誉为“准则英雄”,即具有勇敢无畏的性格和坚强意志的硬汉子。他们是保持“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的英雄群体,在行动中不断塑造自己的“海明威式英雄”,这与存在主义号召的在行动中不断塑造自己、进行自由选择的思想相照应。《永别了,武器》的主人公亨利也是这样一位“海明威式英雄”。亨利的心路历程呈现了人在身处困境时是如何徘徊、挣扎,最终走向自由选择。其实,亨利的每一个生活时期都在做着自由选择:在亨利还没有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本质、异己世界的荒诞时,他的选择只可能是荒诞情境下的荒诞选择:在威尔逊总统鼓吹的“拯救世界和民主”的口号下,放弃自己喜欢的建筑专业,来到异国他乡参加战争;通过喝酒玩弄妓女来摆脱空虚感和痛苦感;认识到战争的欺骗性和战争世界的荒诞后企图以不介入的姿态重回战争,并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局外人。这些选择虽看似荒谬,但都是亨利在当时情境下,为了追求所谓的也许是短暂、也许是真实的“自由”而做出的选择。当亨利真正看清战争的本质和世界的荒诞时,亨利做出的选择才是真正自由的:经历了大撤退后,亨利最终决定告别战争;亨利在战争的世界中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他决定投入爱情的怀抱,与爱人远离战争,平静幸福地生活;在支撑他全部生存毅力的凯瑟琳死后,他万念俱灰,但仍然选择活下去。这些选择才是亨利真正自由的选择,虽然亨利在选择后,仍不时受到战争阴影的困扰,但亨利从不逃避自己的选择。他承担起这些选择的全部责任,他知道生活是个圈套,但他仍然在圈套中做出了选择,这些选择使他最终实现了自由。从小说叙述者十年后的亨利叙述时平缓的语调可以看出,时间已经治愈了亨利的精神创伤,使他变得坚强,他也不再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或许已经知道如何融入社会,这就是生存的力量,这就是一种具有超越意识的“自由”。结语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亨利的心路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参战前的激情与幻想、参战后内心的迷惘与不介入战争的态度、告别战争后表象的平静与内心的觉醒。海明威笔下的人物虽然在痛苦、迷惘的沼泽中挣扎,但他们也一直在反思人的生存状态。无论是作品中亨利对人生是一个圈套的比喻,还是对世界杀害最温和、善良、勇敢的人的论断。这些都是亨利在人生的困境中不断摸索、思考、反复验证的结论。无论这结论是否正确,也不论这是否为悲观主义者的论断,不可否认的是,亨利亦或是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在困境中不曾停止思考。参考文献[1]王臻.战争小说的死亡意识与悲剧叙事——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