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上海徐汇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021.01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6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写(16分)
1.闲来垂钓碧溪上,(《行路难(其一)》)
2.,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3.春蚕到死丝方尽,。(《无题》)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鱼我所欲也》)
5.毕业临近,可用所学的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句子“,
”来表达对同学们的美好祝愿。
【答案】(一)默写(16分)
1.忽复乘舟梦日边
2.露从今夜白
3.蜡炬成灰泪始干
4.贤者能勿丧耳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析】
1.《行路难》中此句是默写重点,涉及两个典故,重点关注“忽”“复”“舟”几个字的书
写。“忽”字注意上半部分不能写成“匆”,“复”中间只有一横,不能写成两横,“舟”
是两点,也要尤为注意。
2.此句难度不大,是名句也是默写的重点,注意“露”字一笔一画写好。
3.《无题》中最容易出现默写的两句便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需要
注意“蜡炬”的偏旁部首是“虫”和“火”,这里是易错点。
4.此句难度不大,但是学生背诵时容易词序颠倒,需要特别注意,同时要关注“耳”,不能
写成“尔”。
5.此句为千古名句,经常以理解性默写或者运用性默写的形式出现。注意'‘婵娟"都是“女”
字旁。
(二)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
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
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
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第1页共11页
【乙】岳阳楼记(节选)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嚏!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6.【甲】【乙】两文的作者分别是宋代文人欧阳修、。(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3分)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8.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都描绘了春季的大自然阳光明媚的美好景象。
B.作者都亲历了文中描写的美景,并触景生情。
C.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人生志趣,情景交融。
D.都是作者遭受贬谪之后,写文章与友人共勉。
9.两文都写到了“乐”,【甲】文“太守之乐其乐也”突出作者的思想;
【乙】文"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作者的追求。(4分)
【答案】(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
6.范仲淹
7.酒醉了能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能用文章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
8.C
9.与民同乐以天下为己任
【解析】
6.此题要求学生重点记忆课内文章的文学常识。题干有“分别”二字,要注意填写顺序。这
两篇文章的作者容易弄混,要注意区分。
7.此题要求学生正确把握课内重点句子的翻译,包括字词与句式。此题要关注“述以文者”
一句的翻译,要把省略掉的“这件乐事”翻译出来,将顺序调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太守也”,
判断句的标志词“是”也要翻译出来。
8.题干要求选择正确一项。A选项错在“都描绘了春季的大自然阳光明媚的美好景象”。
《醉翁亭记》中确实有描写阳光明媚的美好景象,但是《岳阳楼记》中只是描写了春天''野
花盛开,芳香四溢,树木枝繁叶茂”的景象而已。B选项错在“亲历”,范仲淹做《岳阳楼
记》时,并没有亲历文中的美景,只是在作文前收到了滕子京寄来的•幅画,之后凭画上的
内容写出来的。D错在“都写文章与友人共勉”,《岳阳楼记》有与友人共勉的意思,但是
《醉翁亭记》主要表达的是与民同乐。
9.此题要求学生熟记课内文言文的主旨。甲文是《醉翁亭记》,中心主旨为“与民同乐”,
乙文主要表达的是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政治抱负。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2分)
孟子谓戴不胜①曰:“子欲子之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
第2页共11页
则使齐人傅②诸?使楚人傅诸?”
日:“使齐人傅之。”
日:“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③之,虽日挞而求其齐④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⑤之
间教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后于王所。在于王所者,
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
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注】①戴不胜:宋国大夫。②傅:教导,教育。③咻(xiU):喧扰,吵。④求其齐:要
求他说齐国话。⑤庄岳:齐国的街里名称。
10.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戮年()(2)使之居于王所()
1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如果在王宫里,无论长幼尊卑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君王会做不擅长的事吗?
B.如果在王宫里,无论长幼尊卑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君王同谁做不好的事呢?
C.如果在王宫里,无论长幼尊卑都教育薛居州,君王会对薛居州不好吗?
D.如果在王宫里,无论长幼尊卑都教育薛居州,君王会对众人不好吗?
12.楚人之子学齐语,学不好是因为“”,但让他生活在齐国,结果
是(用自己的语言回答)。(3分)
13.孟子希望戴不胜明白的道理,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B.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
C.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D.情趣可以激发学习热情
【答案】(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2分)
10.(1)几(2)居住
11.B
12.众楚人咻之一直说齐语(不再说楚语)
13.A
【解析】10.此题要求学生熟记考纲内150个常用实词,并且有意识积累一些考纲外的高频
词语。“数”在此处翻译为“几”,“居……所”,居应该翻译为居住。
11.选择题类型的翻译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找出四个选项的不同,逐步进行排除。前文提到
“薛居州,善士也”,薛居州是个善士。前文又提到让楚国人在齐国住几年,每天打他,让
他说楚国话是难以办到的。以此推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让薛居州居住在王宫之中,
王宫里的人也会因此受影响,无论长幼尊卑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而没有“教育”
的意思,所以排除,$口。而后半句“王谁与为不善”是倒装的疑问句,正确语序应该是“王
与谁为不善”,由此可知,应该选择有“谁”字的翻译,所以选择B选项。
12.原因题采用定位方法,找到表示学不好的位置“不可得矣”,再联系上下文特别是上文
来回答,可得知,楚国人学不好齐语是因为“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③之”。题干出现引号,
需要用原文来回答。而生活在齐国几年后,受到齐国的影响,”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
第3页共11页
矣”,将原文翻译出来做好概括即可。
13.孟子表示:楚国人住在齐国几年,让他说楚国话很难,让薛居州这样的善上住在王宫里,
宫中上上下下都会受其影响而去做善事,君主自然也就会做善事。从中可知“环境对人的成
长很重要”。
【译文】孟子就对戴不胜说:“你是想要你的国王达到善的境地吗?让我明确地告诉你。这
里有位楚国官员,希望他的儿子能说齐国话,那么是让齐国人来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来教
他?”
戴不胜说:“让齐国人来教他。”
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众多楚国人吵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而要他学会齐国话,
也不可能。若是带他到齐国的大街小巷住上几年,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不可能。
你说薛居州是一个好人,让他居在皇宫,在君王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
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和谁去做坏事呢?如果君王身边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君王
和谁一起去做好事呢?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二、现代文(3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18分)
想和做
胡绳
①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
事。
②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
们做的事。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
瓢”,照样做去。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
来不想一想。
③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
“埋头苦干”。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
事,其实并不值得赘美。
④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跟牛马一样。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绕着石磨
转,永远不会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这样
想的只有人。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
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增加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
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
⑤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无论
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分不开
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⑥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从实际出发”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
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怎么样才能够接近实际?当
然要观察,还得有行动。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
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多次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
边,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这样空想出来
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的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
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
就是错的。
第4页共11页
⑦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他们学习语文,因为只读不
想,同一个语言文字上的道理,在这一课里老师讲明白了,出现在另一课里,他们又不理
解了。从旧经验里得到的道理,不能应用在新事物上,这就是不会用思想的缘故。另外也
有些同学,他们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拿来记住动植物的分类,弄清历史的年代。
这些方法得从学习的经验中取得。假如只是埋头苦读,不动脑筋想一想,那就得不到。除
了学习以外,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例如开会,演说,组织班会和学
术团体,这些实际的行动,如果光凭一腔热情,埋头苦干,不根据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想
想怎样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果,那么,结果常常会劳而无功。
⑧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都应该抽出点工夫来想一想。想什么?想他自己做过
的事,想自己做事得到的经验。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
断地得到进步。
(有删改)
14.①~③段之处两种现象:空想、死做,以及一种错误观点—
针对以上内容,作者提出中心论点。(5分)
15.讲第⑥段划线部分改成条件关系的复句。(3分)
16.第⑦段主要运用论据,论证了的观
点。(5分)
17.有人认为文章标题“想和做”是并列短语,但第⑧段似乎只侧重于“想”,不恰当。请
简要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5分)
【答案】(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18分)
14.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的人是值得赞美的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
来
15.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将想和做联结起来。
16.事实论据在学习和种种课外活动中都要“用思想”,想和做要联结起来
17.恰当。(1)第⑧段中“想”的内容是“自己做过的事”“做事得到的经验”,“想”
都建立在“做”的基础上,强调两者要联结起来,与题目呼应。(2)第③段的内容表明
人们普遍认为死做是值得赞美的,作者更侧重于针对这种错误认识展开议论。第⑦段指出
死做这种现象在学校里比比皆是。因此结尾处更强调“想”,突出写作的针对性。
【解析】14.此题要求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题干已知①到③段包括空
想死做两大现象,回到原文定位空想是①段的内容,死做是②段的内容,由此可知一种错
误的观点是在③段。原文关键信息有“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
干'o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其实并
不值得赞美”,从中可知错误的观点是只做事,不动脑筋的人是值得赞美的。综上,可知
“思与“做”密不可分,是一定要联结在一起的。(此题易错,需要注意审题)
15.此题要求学生改写复句。首先要明确题干意思,改为条件复句,表示条件关系常见的关
联词有“只有……才”“只要……就”。从文中可知,想和做密不可分,做是想的必要条
第5页共11页
件,所以应当选“只有……才”。改写时条件在前,结果在后。
16.此题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判断论据类型。从“除了……”一句以及“例如”等关键词,可
知运用的是事实论据。而“除了……”一句属于此段的过渡句,能够囊括两大部分的内
容,所以此段观点是“课内外活动都需要用思想,想和做要联结起来。”
17.此题要求学生抓住第⑧段的合理性以及此段与标题、文章其他段落的联系。所以,首要
任务是进行表态:恰当。而后再进行⑧段内容的概括,找到⑧段中“想和做”的联系,从“想
什么?想他自己做过的事,想自己做事得到的经验。”中可知,想的是与做有关的内容,是
做过的事情,是做事情得到的经验,论证了想和做的紧密联系,是与标题相照应的。而本文
围绕“想和做”的论题来展开,③段重点针对“赞美死做”的错误观点展开论述,⑦段也运
用事实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论证了死做的现象在校园里比比皆是,那么⑧段重点论述“想”,
更突出文章论证的针对性严密性,而非不恰当。
(二)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20分)
1米45的佐罗注
朱成玉
①男孩崇拜佐罗,喜欢看一切和佐罗有关的电影和画报,买佐罗的面具,像佐罗一样击
剑,他想长大以后能像佐罗一样行侠仗义,抱打不平。
②他从心里瞧不上那个身高只有1.45米,像得了侏儒症的父亲。从上幼儿园开始,男
孩就不喜欢父亲送他上学。偶尔父亲送他,也是刚到了校门口便远远地躲开。有时候被眼尖
的同学看见,问他那个矮子是谁,他就有些脸红,支吾着说是他家的远房亲戚。
③连邻居家的狗也是欺人的,见到别人不咬,偏偏见到他的父亲便格外叫得凶,仿佛要
把他撕碎似的。每次,父亲都会狼狈地躲着那条狗。父亲的懦弱让男孩对他更加瞧不起了。
④男孩渐渐长成天不怕地不怕的愣小子,刚进中学就开始打架斗殴,替班级里的女生出
头,和那些来学校闹事的社会小混混们打架,经常是鼻青脸肿的回来,女生们却欢呼雀跃,
他成了女生心目中的英雄。
⑤父亲的奇特造型,被一个来这里拍电影的人相中了,要请父亲去当群众演员。父亲喜
出望外,他正为孩子的学费发愁呢,没想到天上掉了个大馅饼。
⑥父亲在那部戏里只有一个镜头:从五层楼高的地方跳下去。这是个很危险的动作,父
亲试了好几次都不敢跳,导演急了,开口骂了起来。父亲闭上眼睛,一咬牙,一个跟头跳了
下去,像个球一样落到地面的垫子上。好半天,他还不敢睁开眼睛,在那里一个劲地瑟瑟发
抖,引得周围人一阵哈哈大笑。男孩再也受不了他的懦弱,他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摊上这样一
个父亲。
⑦终于,在他和父亲的一次争吵后,他大声地质问母亲,怎么找了这样一个窝囊男人?
母亲竟然含泪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原来,他是一个遗腹子,他的亲生父亲在他没有出世的时
候就得了重病撒手人寰,怀孕的母亲生活一下子没了着落,是他,这个在他看来矮人一头的
却常常暗地里接济母亲,时间久了,母亲遂对他生出了感激之情,就这样过到了一起。他
像拣了元宝一样乐不可支,对她和孩子疼爱有加,自己却拼了命地挣钱养家,一直到现在。
⑧男孩的心受到了震动,躲进自己的房间放声大哭起来。
⑨一天傍晚,男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听到有人在喊救命,他顺着喊声跑了过去,他等
来了让他热血澎湃的时刻:一个女人遇到了劫匪,劫匪手里还拿着一把刀。他下意识地从路
边拿起一根棍子,挡住那个劫匪的去路,让那个劫匪交出女人的皮包。劫匪打量着他,看他
不过是个初出茅庐的孩子,怒不可遏地吼道,滚开,不然老子捅了你。他的心里第一次有了
惧怕,但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劫匪从自己眼皮底下溜之大吉,那样他的一生都会留下阴影,
因为他是行侠仗义的“佐罗”!他咬了咬牙,内心战战就就却不肯让路。劫匪被惹急了,握
着刀子扑过来,让他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只见一个黑影以闪电般的速度冲了过来,把那个
第6页共11页
劫匪撞翻在地,劫匪还没有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刀子已经被夺了下来,并架到了自己的脖子
上。呆愣在那里的男孩忽然听到那人喊:儿子,快过来帮忙。并让那个女人马上报警。这时
他才看清,这个英勇无比的人,竟然是他的父亲。原来,父亲看他回家晚了,有些担心,就
顺着这条路来迎他……没想到来得及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⑩警察们有些不敢相信地看了看父子俩,想不明白眼前这个1.45米的人是怎么制服凶
悍的劫匪的。父亲说,不管那么多了,我怕他拿着刀子伤到我的孩子,所以就拼了命。
⑪劫匪被警察带走了,父亲一屁股坐到地上,一身的冷汗被风吹得凉飕飕的,却不忘冲
着男孩打着胜利的手势,憨憨地笑着。男孩就在地上轻轻地擦着父亲嘴角流出的血,他第一
次感受到父亲的勇敢。
⑫“表现太神勇了!”男孩在心底默默地想,”即使佐罗看了也会望尘莫及,甘拜下风
吧。”
⑬男孩从此不再打架斗殴了,因为他知道,。
⑭男孩开始敬仰和爱戴这个只有1.个米的身边的佐罗。
(有删改)
【注】佐罗:影片《佐罗》中英勇威猛的男主角,是锄强扶弱的义侠。
18.男孩因父亲、而瞧不起他。(4分)
19.男孩对父亲的情感变化在文中有多处体现,如第⑧段,还可从文中找出一处动作描写:
,该句体现出男孩的心理。(4分)
20.分析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21.根据上下文内容,在第⑬段横线上填写一、两句恰当的句子。(3分)
22.第⑦段、第⑭段的两处画线部分若改为“父亲”一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6分)
【答案】(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20分)
18.(1)身材矮小(体型奇特)(2)性格懦弱
19.男孩跪在地上轻轻地擦着父亲嘴角流出的血心疼、敬佩、感激等
20.补充交代了男孩的身世及父亲对这母子的照顾、呵护,体现了父亲的善良、敦厚,为男
孩对他情感的转折作铺垫。
21.原文:那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里,包藏着深深的爱。
要点:①对打架斗殴有正确的认识;②对勇敢(行侠仗义等)/英雄(佐罗)有新的认识
(即对父亲精神品质的理解)。如,打架斗殴不能成为英雄,真正的英雄要有担当。
第7页共11页
22.第⑦段“在他看来矮人一头的家伙”表明男孩眼中父亲既矮小,又让他瞧不起,这样的
称谓表现了男孩原先对父亲的鄙视。第④称父亲为“只有L45米的佐罗”,父亲仍然是矮
小的,但父亲长年对母子的付出、为了所爱的人奋不顾身的行为改变了男孩对父亲的认识
和态度,在他眼中父亲如同佐罗一样勇敢,令人敬仰和爱戴。原文画线部分更生动地体现
出男孩对父亲的态度和认识,改为“父亲”后则无法体现。
【解析】
18.本题要求考生对全文有整体感知,准确提取信息来填空,需要回答男孩看不起父亲的两
个原因。文章对父亲的看法是有着转折性的变化的,瞧不起父亲的情感主要出现在前半部
分,由题干“瞧不起”回到原文定位可知“他从心里瞧不上他那个身高只有1.45米”,
再联系上下文又知“父亲的懦弱让男孩对他更加瞧不起了。”所以可以得出,本题答案是
“身材矮小”“为人(性格)懦弱”.
19.本题要求考生审清楚题干,需要考生找到男孩情感变化的位置,并且找出相应的“动作
描写”,最后分析情感。实则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以及人物动作描写的作用。排
除题干所说的第⑧段,联系上下文可找到“男孩就在地上轻轻地擦着父亲嘴角流出的血,他
第一次感受到父亲的勇敢”一句。男孩看到自己的父亲为救自己而受伤,小心翼翼地擦父亲
嘴角的血,轻轻地怕弄疼父亲,这是心疼。再联系上下文,可以找到关键信息”第一次感受
到父亲的勇敢。”一句,父亲为自己竟不顾自己安危,男孩心里还有这感动、感激,下文”即
使佐罗看了也会望尘莫及,甘拜下风吧。”“他开始敬仰和爱戴他的父亲”两句,可知,此
刻在男孩心里,父亲的身影高大起来,从而有着敬佩之情。
20.本题需要考生分析段落作用,值得分析的段落一般是表现力较为出彩的、与文章内容主
旨和结构联系比较紧密的段落。先从我们最常见的几个手法/方式入手:修辞、描写、单句
成段、句式、记叙顺序(插叙)。此处是男孩母亲向男孩说起之前的事情,因此可初步判断
为插叙。紧接着用上插叙答题术语来回答问题:补充交代……;体现……人物形象或情感;
为下文……铺垫;使文章故事曲折有致;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最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答
题,一概括一一“原来,他是一个遗腹子。他的亲生父亲……”等语句可知,母亲交代了男
孩的身世及经历,“这个在他看来矮人一头的家伙常常暗地里接济母亲”等语句可知,矮小
的父亲曾暗暗接济,对他们母子俩照顾有加;二分析人物——从以上概括可知,这个男人善
良有爱、无私而伟大,三考虑结构一一正是因为得知真相,所以才对父亲有所改观,为下文
改变对父亲的看法做了铺垫。
21.本题看似开放,但是也有限定条件。补充文章语句的题,一定要紧扣上下文来思考和回
答。需要补充的句子与上文形成因果关系,是上文的原因,上文提到“男孩从此不再打架斗
殴了”,则要找到男孩最初参与打架斗殴的原因,联系上文可知,男孩崇拜佐罗,觉得打架
斗殴才是真的英雄,才是真的威风,而此刻,男孩不再打架斗殴了,则说明他意识到真正的
英雄并不是打架逞威风,而是应该像父亲一样,即使自己力量弱小,也要在危险时刻勇于挺
身而出,并且默默守护着他人。
22.此题要求考生结合人称的变化来赏析表达效果的不同,可以归属于平时我们所讲的“语
言表现力”“作用赏析”题。先解释语句,再联系上下文结合人物形象或是人物情感来答
题。
首先要从原文的人称来入手分析,再结合人物情感解释人称的合理性。“在他看来矮人一
头的家伙”是男孩眼中一开始对父亲的看法,父亲矮小,所以他瞧不起,这样的称谓表现
了男孩原先对父亲的鄙视。而最后父亲为“只有1.45米的佐罗”,父亲仍是矮小的,但男
孩理解父亲长年对母子的付出、为了所爱的人奋不顾身的行为后,对父亲改观了,在他眼
中父亲如同佐罗一样勇敢,令人敬仰和爱戴。所以两处人称的变化对比,更能形象突出男
孩对“父亲”的了解过程,而改成“父亲”则显示不出这样的变化。
第8页共11页
三、综合运用(12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23-25题
【材料一】
根据微信官方数据,截至2018年,55岁以上的微信活跃用户数量为6100
万。他们平均每天花费1.37个小时在微信上,仅比青年人少0.49个小时。微信
不仅满足了中老年人对信息的需求,也帮助他们和子女、朋友随时联系。微信超
过了电话和面对面沟通,成为这些中老年人最常用的联络方式。一些在人们印象
中年轻人专属的手机支付、手机导航、打车服务等微信功能,中老年人也在逐渐
掌握。
【材料二】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指出,中老年人在互联网上当受骗(或疑似上当受骗)
的比例为67.3%»报告还公布了以下调查数据:
表一:中老年人最容易受骗的信息类型
23.下列对【材料一】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截至2018年,中老年人成为微信最活跃的用户群。
B.中老年人每天上网的时间比青年人少0.49个小时。
C.中老年人使用微信技能获取信息又便于联络他人。
D.部分中老年人能够逐渐熟悉并使用多种微信功能。
E.部分中老年人使用微信的能力已逐渐接近年轻人。
24.【材料二】的表二是对表一受骗者的后续统计,请为表二加一个表头。(3分)
25.阅读【材料一】【材料二】之后,你有什么想与家里的老人交流的?请拟一条微信发给
他(她)。(5分)
第9页共11页
【答案】三、综合运用(12分)
23.AB
24.中老年人网络受骗后的处理/应对措施
25.要点(1)对象意识(2)内容要点:关心类,如耐心指导,帮助老人使用掌握微信功能
等:提醒类,如要提防上当受骗,特别是免费、优惠之类的信息,一旦发现受骗,要及时
告知子女或报警,寻求帮助等。
【解析】
23.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材料信息的能力。A、B选项错误,原文“为37个小时在微信
上,仅比青年人少0.49个小时”。
2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及表一中老年人容易
受骗的类型,以及表二中“寻求帮助”的信息,可以概括得出“中老年人网络受骗后的处理
/应对措施”。
25.本题考查筛选材料信息和探究文本的能力。回答时注意答题角度,要有对象意识。另外
可以从指导老人使用微信和提醒老人谨防受骗两个角度回答,注意答题的完整性即可。
四、写作(60分)
26.小时候,总记着的日子可能是自己的生日、开学的第一天、大考的日子……随着年纪的
增长,更多的人、事、物走进我们的生活里,关于他(她/它)的日子也令人印象深刻。
请以“那个值得记住的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1)不少于600字。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解析】
审题关键词:那个,值得,记住;是与写人记事状物等有关的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班《交通安全》教育讲义
- 租房退房协议书样本
- 租房解除协议书范本
- 赞助建设合同协议
- 种植大豆合同协议书模板
- 小车抵押解压合同协议
- 股份养殖合同协议
- 立冬制作小汤圆课件
- 重庆北线2025年公开招聘农村党务(村务)工作者笔试题带答案分析
- 四川眉山公开招聘农村(村务)工作者笔试题含答案2024年
- 仁爱版初中英语单词表(默写版)
- 企业防渗漏标准做法案例库图文丰富
- Unit 2 Listening and talking -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医院分娩记录单
- GB/T 17872-1999江海直达货船船型系列
- GB/T 12027-2004塑料薄膜和薄片加热尺寸变化率试验方法
- 中医手诊培训资料课件
- 消防主机运行记录表(标准范本)
- 应急处置措施交底
- Q∕GDW 12154-2021 电力安全工器具试验检测中心建设规范
- 第四章 金融监管(商业银行管理-复旦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