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思想探究_第1页
庄子逍遥游思想探究_第2页
庄子逍遥游思想探究_第3页
庄子逍遥游思想探究_第4页
庄子逍遥游思想探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庄子逍遥游思想探究庄子是战国中期宋国人。这一时期正是由宗法制向家族制过渡的时期,是地主政权代替领主政权的时期。这一时期井田制被破坏,整个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解体。各个诸侯之间为了争夺自己的利益,开始大规模的征伐战争。秦国商鞅变法取得成功,为秦国取得战争的胜利、建立大一统国家奠定了基础。策士们的外交日益频繁,合纵与连横的战争愈演愈烈。思想界各种思想争相提出,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庄子思想继承老子思想,是百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派别之一。一、逍遥游的内涵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并未将“逍遥”收入。“逍遥”一词最早见于《诗经》与《楚辞》。《诗经·郑风·清人》有“河上乎翱翔”与“河上乎逍遥”之说,这是“逍遥”与“翱翔”义近之证。《毛诗》注:“逍遥,翱翔。谓之彷徉。”孔颖达疏“河上乎翱翔”日:“翱翔,言其不复有事。”《楚辞》中有“聊逍遥以相羊”。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日:“逍遥、相羊,皆游也”,注“聊逍遥兮容与”日:“聊且游戏,以尽年寿。”嘲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注日:“逍遥,犹翱翔也。”可见《诗经》和《楚辞》中的“逍遥”有自由自在,无所拘束的含义。“游”和上述观念并无根本不同,使用更为频繁。许慎《说文解字》日:“游,旌旗之旒也”。此处,“游”与“旒”义同,指旗子下边悬垂的饰物。旌旗所垂之旒,随风飘荡而无所系缚,可以引申为游戏之“游”。故《广雅·释诂三》释义日:“游,戏也。”旌旗流动如水流,是自然无为之意象,都是物任自性无为的自然。王夫之《庄子解》引申说:“逍者,响于消也,过而忘也;遥者,引而远也,不局于心知之灵也。”这里的“逍”有“消解”、“化解”的意思;“遥”的意思是不局限心灵的自由。可见王夫之对逍遥的理解比《诗经》、《楚辞》所言之义更贴近庄子的“逍遥”之义。徐复观于其《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中,从精神自由的角度看视“逍遥”内涵:“消者消释而无执滞,乃对理而言。摇者随顺而无抵触,乃对人而言。游者,象征无所拘碍之自得自由钧状态。总括言之,即形容精神由解放而得到自由活动的情形”。由此可见庄子“逍遥游”更多的是心灵之游。《庄子》一书中,“游”与“心”常连用,因此“游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如“吾游心于物之初”(《田子方》),“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应帝王》),“且夫乘物以游心,拖不得已养中,至矣”(《人世间》)。这些都说明了“逍遥游”是心灵的漫游,是精神的漫游。“游心”既可以是形骸之内的漫游,也可以是形骸之外的漫游;既可以将外部世界内化到心灵深处,也可以将内部心灵外化到外部世界,整个世界被化为任精神自由往来于其中的逍遥之境。因此,庄子“逍遥游”思想,即是指人在精神心灵上的绝对自由。陈鼓应先生在《逍遥游》篇中曾阐述道:“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这便是最早庄子“逍遥游”的内涵。二、逍遥游的前提“逍遥游”是心灵上的绝对自由,那么如何才能进入“逍遥游”的境界呢?理解“小大之辩”是达到庄子“逍遥游”境界的前提。庄子的小大之辩最初是通过鲲鹏与蜩、学鸠之类小虫中的对比引发出来的。庄子在《逍遥游》是这样描述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蜩与学鸠笑之日:“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王仲镛认为蜩与学鸠和大鹏的对比就是“小大之辩”,在其论文《庄子(逍遥游)新探》中阐明:大鹏的形象高大雄伟,翱翔天海;蜩与学鸠、斥鹦的形象微末委琐,上下蓬蒿,这本是以鲜明的“小大之辩”(同辨,区别)来说明“小知(智)不及大知(智)”。浦江青认为,庄子“逍遥游”的正解为:“以大为通,以小为陋,此类思想,即《逍遥游》之正解。”虽然蜩与学鸠也可以自得其乐,但是和“绝云气,负青天”的大鹏相比,它的“自由”的范围还是一种“小”。庄子的“小大之辩”不仅是对逍遥主体的“小大之辩”,也是对主体逍遥程度的“小大之辩”。吴怡于其《中国哲学发展史》中从辩“小”“大”人手,指出庄子的“大”,并非在形体上、财物上以及势位上的“大”。庄子的“大”,就在于他的精神境界。《逍遥游》中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鲲鹏的展翅高飞以及培风而行正是由于其深蓄厚养,而学鸠之徒只是凭一时的冲动,这本身在修养上就有一定的差距,其智慧上有大小之别,其精神自由程度必然也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这就是庄子所说“小知不及大知”。“鲲鹏”和“学鸠”的“小大之辩”中鲲鹏的“大”是否真的是庄子精神自由的至高境界?恐怕不然。庄子所追求的真正的“大”应是那些“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这是蜩与学鸠之类的世俗之人,囿于一隅而沾沾自喜,眼界狭小,其自由范围也必狭小而有限。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列子“御风而行”“比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之二人犹如鲲鹏,思想摆脱了一定的局限性,看到了世间一些阻碍之事,但是行动依然有所待,达不到绝对自由的境界。只有那些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能“无所待”,达到至高的“大”,才能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指顺万物之性,自然之道。徐复观先生说:“人之所以不能顺万物之性,主要是来自物我之对立;在物我对立中,人情总是以自己作为衡量万物的标准,因而发生是非好恶之情,给万物以有形无形的干扰,自己也会同时感到处处受到外物的牵挂、滞碍。有自我的封界,才会形成我与物的对立;自我的封界取消了,则我与物冥,自然取消了以我为主的衡量标准,而觉得我以外之物的活动,都是顺其性之自然。”只有顺应万物之性,把自我从“封界”中解放出来,超越自我与万物的区别,超越自己与世界的区别,才能“无所待”,真正翱翔于宇宙之间,以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只有通过“小大之辩”认识到最高层次的逍遥,即超越“小大之辩”,这样才能真正进入绝对自由的“逍遥游”的境界。因此小大之辩是《逍遥游》的前提。三、逍遥游的三境界“无己”“无功”“无名”是庄子“逍遥游”思想的最高境界。常人之所以达不到逍遥游,是因为有所待,有种种精神的束缚。要成为一个“游无穷者”,就必须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至人无己”,即是不以自我为中心,顺应事物的本性,避免将自己对事物的偏见影响到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心胸开阔,不为外物所限制,最终达到与万物相通的境界。庄子在《逍遥游》中讲了不龟手之药和樗树的故事。这两个例子分别体现了庄子的“大用”和“无用而用”的思想。宋人之所以看不到龟手之药的大用,即是被自己狭隘的思想所局限,人们只能凭自己的经验,在自己认识层面上思考,并不能让思想上升到更高的层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