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劳动教育渗透高中地理教学开展路径_第1页
核心素养视域下劳动教育渗透高中地理教学开展路径_第2页
核心素养视域下劳动教育渗透高中地理教学开展路径_第3页
核心素养视域下劳动教育渗透高中地理教学开展路径_第4页
核心素养视域下劳动教育渗透高中地理教学开展路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双减”背景下,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地理学科教学中,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施核心素养教育的必然路径。所以当前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好劳动教育加减法,积极拓展劳动教育路径,为学生成长赋能。文章从核心素养视域分析了将劳动教育渗透高中地理教学的必要性,结合教学实践,指出劳动教育渗透高中地理教学的路径,希望能对劳动教育与地理教学有机融合有所助益,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素养。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劳动教育;开展路径劳动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个人价值的根本。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具备正确的劳动观,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学校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具有必要性。地理是一门与生活、劳动关联紧密的课程,地理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劳育素材。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由地理的学科属性所决定的,也是大势所趋,是时代赋予地理教学的神圣使命。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坚持教学的知识性和实践性,将劳动教育渗透其中,使劳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落地生根,使教学具有实用性和时代特征。一、劳动教育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的意义(一)实现教育的社会性目标的要求“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具有社会属性,劳动能力是人最重要的社会能力、生存本领。劳动创造了一切,创造了美。”(马克思语)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合格的劳动者。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郑重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拓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途径[1]。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各科教学要有机融合劳动教育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与创新精神。由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和党的教育方针可知,劳动成为教育的重要社会性目标,实施劳动教育是党的方针政策之一。地理教学是中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结合地理课程特色和区域优势资源开展劳动教育,为学生成长赋能。(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21世纪,新兴产业大量涌现,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整个社会需要的是既有体力劳动又有脑力劳动经验的新型复合型人才。高中生是宝贵的社会财富,是未来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生力量。劳动与学生实践能力、道德实践密切相关。一旦劳动教育缺失,不仅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2]。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和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学习任务重,课余时间少,所以高中生普遍缺少劳动观念和劳动经验。在高中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使德、智、体、美、劳相互渗透,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的意识,热爱劳动的习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劳动技能,继承和弘扬劳动精神,有益于学生、国家乃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因此,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劳动教育被视为知识教学的重要补充。有关部门也多次号召以劳动教育为教育教学新的发力点,促使学生的能力、品质发展。因此,毫不夸张地说,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必然。(三)强化地理课程育人效能的举措在我国中学教学包括地理教学中,劳动教育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早已存在。地理是一门独立的课程。高中地理知识不仅复杂、难懂,而且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特征,地理教学涉及资源、环境、土壤、地貌、气候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许多内容都有拓展劳动教育的功能的可能。不过,在傳统的地理教学中,受应试教育影响,劳动教育并没有受到应有重视。即便涉及劳动教育,一些教师也是一带而过。而且,劳动教育方法单一,与学生生活、实际需求缺少联系,学生缺少劳动实践的机会,无法通过实践锻炼自己。如今,劳动教育被视为影响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综合素养的重要方面,重视、强化劳动教育的作用,是时代的要求[3]。这不仅为劳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全面渗透提供了机会,也可补齐地理教学短板,强化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和效能,使地理教育在劳动能力、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核心素养下劳动教育渗透高中地理教学的路径(一)重视劳动教育,明确劳动教育目标如今,劳动教育不仅是宏观层面的核心素养教育的要求,也是中观层面达成课程目标的途径,更是微观层面促进受教育对象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坚持教学必须同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方针,将劳动教育渗透其中,在教学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中,发挥劳动教育提纲挈领的作用,设定劳动教育目标,促使劳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落地生根。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以劳动教育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劳动教育目标做出具体表述,明确设定,为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自己创造机会和条件。如:在学习《植被与土壤》一课时,结合教学内容可知,本课主要讲述了土壤的概念、形成因素和类型,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使学生养成人地协调观,本课许多内容和发现都是科学家辛勤劳动的结果,都可以看作是劳动教育的载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劳动教育目标:以关于土壤、植被的发明发现为素材,开展劳动教育,激励学生艰苦奋斗,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结合教学目标,科任教师要研读教材,吃透新课改精神,发掘劳动教育素材和资源,将不同地区的植被实体模型、土壤样本等带到课堂教学中来,利用真实的案例、故事拓展教学空间,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劳动意识,在认识方面有新的发展。(二)以课堂为前沿阵地,宣传劳动精神在教育教学方面,教材是基本依据,课堂是主阵地,是教育的第一线。劳动教育虽然也很看重教学的开放性,看重教学实践,但是,深挖教材中的劳动教育素材,传授劳动知识,宣传劳动精神、劳动观念,是劳动教育最直接的形式,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因为劳动教育要想真正起到应有作用,首先要改变学生的思想认识,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劳动平等的观念,培养学生对劳动的认同感。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以课堂为根本,将劳动教育与地理教学结合起来,以劳动精神宣传为起点,积极进行劳动教育渗透尝试,以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崇敬之情和认同感。如:在《常见地貌类型》一课教学中,在对常见的地理地貌做介绍和总结时,教师可以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例,宣传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古代成都平原经常会发生大洪灾,为了保证古蜀人民的生命安全,相传大禹曾率领劳动人民“岷山导江,东别为沱”。蜀王杜宇时期的丞相鳖灵,曾带领蜀人凿开了阻挡洪水的玉垒山,排洪泄流。但是,由于岷江水流变化很大,洪水含沙量高,这二人都没有完成对岷江的治理。为了造福于民,战国时代,秦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李冰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用火烧水浇的方法使山体爆裂,用当时最先进的铁制工具开凿砾岩。经过多年苦战,完成了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实现了岷江治水模式的创新和蜕变,成都平原也因此而成为天府之国。李冰治水精神就是中国人劳动精神的写照,正是这样的劳动精神,才促使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今天,国人应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在劳动、生产、建设、创造方面敢为人先。如此这般,在课堂上积极宣传劳动精神,传递劳动观念,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情感。(三)关注人的发展,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劳动是生存必备的本领。劳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有创造美好生活、幸福生活的可能。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劳动教育的根本是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生活中处处有知识,处处有劳动。劳动不仅是学生必备的本领,还是学生成才、发展的内在需求。高中生的身心已接近成熟,高中时期,要抓住机会,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智慧养成。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发展,有意识地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解决地理课堂教学与生活脱节的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和感动。如:在学习《水循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和了解人类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可以借助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儿井开展主题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如教师可以先播放视频,借助视频介绍新疆地区典型的坎儿井工程,让学生对当地的区域地理背景有所了解。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坎儿井工程的原理、优点、作用,得出结论。让学生绘制坎儿井立体结构图,运用所学水循环原理,制作坎儿井模型,“参与”坎儿井工作过程。利用塑料瓶子、沙坑、保鲜膜等,在野外定点开发淡水灌溉和海水淡化设施,进行地理实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四)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高中生虽然活泼好动,精力旺盛,但是,由于学习任务重,压力大,许多学生没有劳动的机会,对劳动教育也不感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一个大课堂,生活即教育。将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使双方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可以优化教学生成。劳动教育要想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必须要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让学生享受劳动的成果,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参加一些简单的劳动,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重视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用生活化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如:在《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地方实际,如在城市大力发展交通的同时,周边出现了许多工业区、农业科技园,让学生从资源、环境、土壤、地貌、气候、需求等方面思考问题,分析农业科技园发展的原因,并与学生一起回顾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历程,介绍中国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发展情况,展示农业新技术、新知识,对农业科技园的作用进行评价,展望其发展前景。然后,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将来为农业科技发展多做贡献。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良好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五)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劳动习惯和观念劳动教育的根本是劳动知识和技能传授,但是劳动知识和技能传授不是教学的全部。劳动教育作为“五育”的一部分,与其他教育内容一样,都不能脱离实践而存在,否则,就失去了其意义。换而言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劳动教育不仅要传授劳动知识,还要融入实践,让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要树立开放的教学理念,将生活当作劳动教育的素材库和载体,将实践当作运用知识、锻炼能力的重要途径,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使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如:在“植被与土壤”一章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和安排“植被与土壤观察”研学活动,做好出行路线规划、研学提纲编写、研学点选择等工作。然后,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野外,去山脚下,让学生观察不同地方的植被类型,让学生搜集植被,制作标本,并探究影响植被覆盖率有明显差异的原因。与此同时,让学生亲自研磨土壤,切身感受土壤颜色、质地,了解土壤分类,并就山体土壤剖面层次、构成进行现场分组讨论。最后,让学生一起捡垃圾,开展小型劳动,使学生真正感受自然,触摸自然。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使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劳动能力都得到发展,也有助于学生劳动习惯、劳动意识养成。(六)以评价为引领,让学生重视劳动教学评价是教学的一部分,教学评价具有诊断、反馈、调控、激励、检验功能。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要重视教学评价的作用,发挥教学评价的引领作用。之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劳动教育之所以难以渗透,不被重视,与劳动教育在教学评价中的缺失有关。因为在地理教学中,书面测试成绩是衡量学生、教学的唯一标准,而且教学评价方式和内容单一,劳动教育在人才选拔和评价方面,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将劳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渗透,需要填补空白,加大在教学评价中的渗透,强化劳动教育评价在人才选拔、教育、正面导向中的作用。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改善、创新学习评价方式,扩大教学评价的覆盖范围,将劳动教育评价囊括其中,并倡导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赋予教学评价更强大的功能。如在教学评价中,要关注农业生产、劳动技能的实际应用,设计劳动情境,引导学生遵循因地制宜的观念,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