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课件_第1页
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课件_第2页
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课件_第3页
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课件_第4页
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刑事诉讼基本理论一、刑事诉讼目的二、刑事诉讼价值三、刑事诉讼结构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一、刑事诉讼目的刑事诉讼目的是指国家制定刑事诉讼法、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是立法者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并对刑事诉讼固有属性的认识预先设计的关于刑事诉讼结果的理想模式。它可以分为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两个方面。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的宪政和秩序。直接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惩罚犯罪;二是保障人权。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刑事诉讼目的的历史演进原始社会:以补偿被害人为惟一目的原因:对犯罪的认识停留在原始阶段,将犯罪仅仅视为对个人利益的侵害。封建社会:维护专制皇权原因:将犯罪视为对封建君主统治的直接威胁。近现代社会: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原因:对犯罪的重新认识以及对国家与个人关系的重新界定。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

犯罪控制模式(crimecontrolmodel)

正当程序模式(dueprocessmodel)美国学者帕卡(Parker)根据刑事程序的目的不同,将刑事诉讼分为两种模式:犯罪控制模式(crimecontrolmodel)和正当程序模式(dueprocessmodel)。犯罪控制模式:以维护国家利益不受侵犯及社会治安为本位,刑事程序往往以惩罚犯罪为目的,追求打击的效率而忽视保障;正当程序模式:以被告人的人权为本位,刑事程序则追求对被告人诉讼权利的保障,而对国家官员的权力多加限制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日本刑事诉讼目的论三足鼎立(1)实体真实论:强调刑事诉讼的目的在于查明实体真实,正确适用刑事实体法;(2)实体真实、正当程序并重论;(3)正当程序论:刑事诉讼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即确保刑事诉讼法得到公正的实施,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人权得到保障。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宋英辉:《刑事诉讼法目的论》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应当并重。不宜确立某一方面的绝对优越地位,但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应当适当强调加强人权保障。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实现惩罚犯罪:机构、权力、规则保障人权:含义:第一,保障任何公民免受无根据或者非法的刑事追究;第二,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诉讼中受到公正的待遇;第三,保障被依法认定为有罪的被告人受到人道的处罚,禁止酷刑。核心: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实现方式:第一,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主体地位以及享有各种程序性权利;第二;对侦查、起诉等各种强制权加以合法的限制;第三,通过控、审分离,不告不理等原则限制审判权的启动,确立审判中心主义。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

统一:惩罚犯罪是保障社会成员之安全的需要,不能忽视保障人权。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片面强调惩罚犯罪,人权就得不到保障;片面强调保障人权,对犯罪打击不力,人权最终得不到保障。对立:原因――特定时空条件下政府与个人在刑事诉讼中所追求的利益的冲突。政府证实犯罪、惩罚犯罪的人力、物力的有限性,侦查、起诉、审判人员素质和技术手段的有限性,犯罪的复杂化、新型化等等处理:保持动态的平衡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我国的现状与改革思路1、打击犯罪为首要任务,保障人权并未取得与之并列的地位。保障人权停留在防止错案即保障无罪的人不受法律追究上。2、关键:提高对个人权利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政府权力的正当根据在于尊重和保障个人权利。3、内容:A扩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程序性权利,使其成为真正的诉讼主体:废除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如实回答侦查人员提问的规定,全面确立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彻底推行无罪推定和一事不再理原则;扩大律师对侦查程序的参与程度,保障律师为履行辩护职责所必要的条件和权利。B严格限制侦查、起诉权力:侦查程序进一步法治化,严格强制性措施的适用条件和程序,实行令状主义;加强对侦查权力的检察监督和公众监督;设立证据开示制度;废除检察院对审判活动的监督权。C通过司法改革,建立现代法院制度,确保法院的公正性、独立性、中立性和权威性,并使之拥有阻止政府干预司法、以司法权制约侦查权和起诉权的足够条件和能力,确保个人权利在受到非法的和无根据的侵害时能够得到有效的司法救济。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二、刑事诉讼的价值刑事诉讼价值概论关于刑事诉讼价值的主要学说刑事诉讼内在价值——程序公正刑事诉讼外在价值——结果公正刑事诉讼次级价值——程序的经济性刑事诉讼诸价值之冲突与协调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一)刑事诉讼价值概论

什么是价值?经济学:交换价值或使用价值哲学、社会学:价值即为“善”:值得人们向往和追求的。

“人们通常(将价值)区分为工具价值与固有价值,即作为方法的善和作为目的的善。”

——《不列颠百科全书》

善(thegood):“意指一种高尚的、至少是令人满意的品质的存在,它们或者本身是值得羡慕的,或者对于某种目的来说是有用的。”

——《牛津英语辞典》★价值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外在价值(工具价值)。如果某一事物是达到或实现某一目的的必要或充分的手段,那么它就有价值。第二个层面:内在价值(目的价值)。某一事物自身所拥有的独立的内在优秀品质。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刑事诉讼的价值刑事诉讼价值:既是指刑事诉讼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要实现的价值目标,又是人们据以评价和判断刑事诉讼程序自身是否正当、是否合理的价值标准。刑事诉讼外在价值:判断诉讼程序的实施在形成公正的裁判结果方面是否有用和有效的价值标准。刑事诉讼内在价值:判断诉讼程序自身是否公正、是否合理的价值标准。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二)关于刑事诉讼价值的主要学说绝对工具主义程序理论相对工具主义程序理论程序本位主义理论经济效益主义程序理论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绝对工具主义程序理论核心观点:刑事诉讼程序只是用以实现某种特定外在目的的工具和手段,这种外在目的就是刑事实体法。哲学基础:功利主义

“实体法的惟一正当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增加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幸福”,“程序法的惟一正当目的,则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实体法”。

——边沁《司法程序的原理》评价:正面:发现了刑事诉讼程序在实现刑事实体法方面的意义和作用,为人们正确评价刑事审判程序提供了一项重要的价值标准。负面:工具主义的绝对化必然导致程序虚无主义的盛行。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相对工具主义程序理论核心观点:基本坚持了工具主义的立场,认为程序法是实现实体法的工具和手段。但强调在实现其工具价值的同时应满足两个非工具主义目标的实现:一是无辜者不受定罪的权利;二是被告人获得公正审判的权利。裁判者不能为了在个案中实现实体正义而任意废止或无视他们,因为它们的意义在于保证被告人实体权利得到实现,并确保刑事审判的实体正义结果得到普遍的实现。创始人:【美】R•德沃金:《原则、政策和程序》1985。评价:正面:对绝对工具主义理论进行了修正,意识到判决结果的公正性需要程序自身的公正性加以保障。负面:没有对程序正义本身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仍停留在工具主义的立场上,没有发现程序自身的独立于结果之外的价值。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程序本位主义理论核心观点:评价刑事诉讼程序的惟一价值标准是程序本身是否具备一些内在的品质,而不是程序作为实现某一外在目的的手段的有用性。刑事审判是一项理性的事业,一项刑事裁判的质量会因为产生它的程序本身不具有可靠性和合理性而受到损害。

“正义不仅要得到实现,而且必须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得到实现”

——英国法谚评价:正面:详尽阐释了刑事诉讼程序的内在价值,提供了评价刑事诉讼程序的独立价值标准。同时将程序的内在价值与人的人格尊严和道德主体地位联系在了一起。负面:走向了与工具主义截然相反的另一极端,程序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决定者。把程序和程序的结果完全混为一谈,认为公正的判决是公正程序的必然结果和逻辑延伸。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

经济效益主义程序理论

核心观点:所有法律活动和全部法律制度都以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财富为目的。“效益”是法律活动的惟一宗旨。

MinimizeSum(EC+DC)EC(errorcosts)DC(directcosts)

“正义的第二种意义,简单说来就是效益。”

——波斯纳《法律之经济分析》评价:正面:提出了又一项基本的程序价值标准:经济效益。这使得刑事诉讼价值的研究开始从传统的定性分析走向定量分析,并促使关注程序分流、程序简化等问题。负面:人的生命、自由和人格尊严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和计算的。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三)刑事诉讼内在价值——程序公正“自然正义”(naturejusticeprinciple)1、任何人不得做自己案件的法官(nemojudexinpartesua)2、应当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audialtermpartem)“正当法律程序”(duelawprocessprinciple)1、“非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第五修正案)2、“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在州管辖范围内,也不得拒绝给予任何人以平等法律保护。”(第十四修正案第一款)最低限度程序保障联合国《公民权利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四条第三项:1、获知被控的罪名及案由;2、获有充分的时间与便利准备辩护并与辩护人联络;3、获得迅速审判;4、有权委托辩护人,并获得公设辩护人协助;5、有权与对方证人对质,并申请法院传唤他所提出的证人出庭作证;6、有权获得翻译帮助;7、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最低限度公正标准

(1)程序参与原则又称为获得法庭审判机会原则,是指受刑事裁判直接影响的人充分而富有意义地参与裁判制作过程。要求:

1、到庭原则:程序参与者在裁判制作过程中始终到场;

2、富有意义地参与裁判的制作过程

3、有充分的机会参与诉讼活动并有效地影响裁判结果:

4、参与者在过程中具有人的尊严,并受到人道的对待。

(2)程序中立原则裁判者应在控辩双方之间保持中立:静态的平等对待,是对裁判者个人地位和态度的要求。要求:

1、与案件有牵连的人不能成为该案的裁判官;

2、法官不得与案件结果或争议各方有任何利益上或其他方面的关系;

3、裁判者不应存有支持或反对某一方参与者的偏见。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最低限度公正标准

(3)程序对等原则

控辩双方应受到平等的对待-动态的平等对待,是对裁判者在庭审过程中态度的要求。要求:1、程序参与者有平等的参与机会、便利、手段;2、法官对各方的意见和证据予以平等的关注,并在制作裁判时将各方的观点均考虑在内。3、法官应确保参与能力较弱的一方享有一些必要的特权,以纠正各方在事实上所存在的不平等现象。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最低限度公正标准

(4)程序理性原则

审判程序的运作应符合理性的要求。要求:

1、法官据以作出判决的事实必须经过合理的证明;

2、法官在制作裁判之前必须进行冷静、详细和适当的评议;

3、法官的裁判必须以法庭调查和采纳的所有证据为根据

a、证据必须由法官在法庭审判过程中进行了合理的调查,其客观性和相关性得到充分的证实和揭示;

b、证据必须包括参与者各方提出的证据,法官不得任意地将某一方证据排除在外;

c、所有据以作出裁判的证据均需经过各方的质证和辩论;

d、法官应明确陈述其据以制作裁判的理由和根据。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最低限度公正标准

(5)程序自治原则法官的裁判应从法庭审判过程中形成,审判程序在产生裁判结果方面具有唯一的决定性作用。要求:

1、裁决须产生于法庭审判活动全部结束之后,而不能产生与审判开始之前或审判正在进行过程中;

2、裁决须建立在法庭审判过程中对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问题所形成的理性认识基础之上,而不是法官在审判活动之外所产生的预断、偏见或传闻的基础上;

3、法官的裁判需以各方程序参与者在庭审过程中所提出的有效意见、主张和证据为根据,而不能任意地将一方或多方参与者的观点和论据排除于定案根据之外。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最低限度公正标准

(6)程序及时和终结原则程序应当及时地产生裁判结果,并使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得到最终的确定。及时:不能过于急速,否则参与者不能充分、有意义地参与,法官不能充分地进行庭前准备、听审、评议;不能过于缓慢,浪费司法资源、损害程序参与、可能导致结果不公。终结性:对裁判结果公正可能具有妨害,但有独立价值——克服和防止审判程序任意启动,使程序的开启和运作合乎理性的要求;旨在对被告人、被害人等程序参与者的利益给予适当关注,防止因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被反复审查而使被告人、被害人的生活得不到安定。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刑事诉讼外在价值——结果公正(1)保证裁判结果的合法性和权威性(2)确保裁判结果合乎理性的要求:多方参与机制、刑事证明机制、刑事救济机制;(3)确保刑法的规定从抽象走向现实;(4)确保实体正义目标得到适当的选择:在不惩罚无辜与不放纵有罪之间进行正确的选择。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刑事诉讼次级价值——程序经济性程序设立:应保证审判活动迅速有效进行。减少不必要的审级;适当减少参加庭审的审判官;及时处理程序参与者提出的申请;对诉讼行为和作出决定确立严格的时间限制。简化审判程序:减少不必要的程序保证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对所有案件平均分配资源或不考虑案件本身轻重或本末倒置均不妥。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刑事诉讼诸价值之冲突与协调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协调一致性公正的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公正结果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工具性。这是总体情况。但是,(1)坚持公正的程序可能作出不公正的判决。原因:程序以外的因素阻止了真相的发现;程序本身成为发现真相的障碍。(2)坚持不公正的程序有时候也可能导致公正的裁判结果。但这不具有普遍意义。

冲突程序公正结果不公正;程序不公正结果公正;公正的程序与公正的结果之间没有任何内在联系。协调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兼顾原则程序与实体不可分离原则权衡原则――不可将有罪必罚作为绝对的价值目标;严格遵守国际公认的最低限度程序公正标准;使程序公正保持适当的限度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正义与效率之协调一致性适度的经济效益性会确保及时、终结地产生裁判结果,是确保程序内在价值的有效手段;可以保证裁判结果符合正义的要求冲突司法资源的有限性从整体上限制了司法部门对正义的绝对追求;公正性的增强会直接导致司法资源耗费的增大,以至于降低审判活动的经济效益;对效益的不正确追求会妨害程序公正和结果公正的实现。协调兼顾原则;正义优先原则;程序繁简分立原则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三、刑事诉讼结构概念:又称为刑事诉讼构造。是指控、辩、审三方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及其法律关系。与刑事诉讼目的的关系:一、刑事诉讼结构是实现刑事诉讼目的的手段和方式,目的决定了结构;二、刑事诉讼目的的提出必须也刑事诉讼结构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为前提。刑事诉讼的两重构造理论:

线性结构与三角结构刑事诉讼结构的历史与现实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线性结构理论线性结构理论

“双方组合”:一方是作为整体的国家司法机关;另一方为被告人。

内在要求:1、司法一体化:侦查起诉审判职能不分;或者虽分离但互相配合,警检关系密切化、诉审关系接近化。2、司法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侦查机关权力大、自由多;法官职权活动十分广泛积极。3.被告人的权利受到严格限制。基本特征:1、侦查本位主义:侦查是审判的前提和基础,证据与结论成为审判证据与结论,审判成为侦查过程和结论的展示和推演,侦查是刑事诉讼最主要、最关键的阶段。2、审判过程中的法官职权主义。3、被告人实际地位客体化。

成因:1、强调打击犯罪的价值观;2、准确查明案件事实的需要。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三角结构理论三角结构(等腰或正三角形):“三方组合”

特征:(1)审判中立:A裁判者与当事人分离;B审判的非偏向性(等距离性)――不偏、无特殊关系、同等重视双方请求和主张。(2)控辩平等:A诉讼地位平等,都是诉讼主体;B权利相同或对应。(3)控辩积极对抗。体现:(1)诉审分离:A不告不理;B起诉与审判对象同一。(2)审判本位主义:A审判中心――诉讼过程以审判为中心环节;B庭审集中主义――裁判结论形成于公开的法庭上,经连续、集中地听审后作出,防止预断;C控辩对抗构成法庭审判的主要内容,诉讼由当事人积极推进。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两种结构之对比分析三机关之间的的地位和关系线性结构:侦查中心主义,法官积极、主动。三角结构:审判中心主义,法官消极、中立。被告人的地位及权利线性结构:受限制较多,地位倾向与客体。三角结构:保障程度较高,居于诉讼主体地位。民主性三角结构更能体现出现代社会民主、法治的理念。效率两者在发现案件事实真相方面各有利弊,线性结构相对更能有效地惩罚犯罪。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刑事诉讼结构的历史与现实弹劾式诉讼与纠问式诉讼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混合式诉讼结构我国的诉讼结构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弹劾式诉讼1、范围: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共和时期以及日尔曼法(法兰克王国)前期和英国的封建时代。2、概念:个人享有控告犯罪的绝对权利,国家审判机关不主动追究犯罪,而是以居中仲裁者的身份处理刑事案件。3、特征:(1)不告不理――私人不告,国家不理;原告不告,法官不理;(2)无专门的司法机关(包括无专门的追诉犯罪的机关和专门的法官),司法与行政合一(古希腊较早分离)(3)原被告诉讼地位平等(同等地位);(4)裁判机构在诉讼中处于消极的仲裁地位(中国西周法官较主动);(5)审判奉行言词和公开原则,控辩双方积极对抗。4、优点:区分控诉和审判职能,体现诉讼公正。缺点:国家在追究犯罪上相对被动,影响了对犯罪的有效追究;法官的消极态度不利于查明案件事实情况。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纠问式诉讼1、范围:中世纪欧洲大陆,英国君主专制时期的星座法庭。2、概念:国家司法机关对于犯罪行为,不论是否有被害人控告,均依职权主动进行追究和审判的诉讼制度。3、特征:(1)司法机关依职权主动追究犯罪,侦查、起诉、审判职能合一;(2)被告人成为诉讼客体,实行有罪推定,刑讯成为诉讼的中心环节,口供被视为“证据之王”;(3)实行书面、间接审理为主的审理方式,审理和侦查均不公开;4、与弹劾式诉讼相比:民主性倒退,但国家追究犯罪的能力加强。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职权主义诉讼inquisitorialsystem概念:诉讼的提起虽然依检察官的职权开始,但是法官在诉讼中掌握诉讼的主导权,可以不待当事人的申请,主动进行证据的调查以及发现证据,以便发现实质真实。认为同属国家机关和公益代表的检察机关和法院在发现实质真实上都有不可推卸的职责,强调国家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大陆法系国家(德、法、比利时)在刑事诉讼中一般采用此种诉讼结构。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职权主义诉讼inquisitorialsystem特征1、侦查是官方单方面依职权进行的调查程序(强制侦查须经法官许可或由法官为之);2、起诉方式实行卷宗移送主义,要求起诉书必须写明证据;3、定罪与判刑程序合一,原则上不承认被告人有实体处分权,当庭认罪也需全面审理;4、审判组织实行参审制,法官和陪审员共同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参审案件范围由法律明文规定,被告人无权选择;5、法庭审理实行职权探知主义(职权审问制),法官是积极的审理者,注重发现实质真实;6、控辩双方享有平等的上诉权,实行一事不再理原则;7、证据规则没有当事人主义严格。▲现代职权主义诉讼进一步向当事人主义诉讼靠拢,如在侦查中的权利保护、证据调查程序、被告人的处分权等方面。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当事人主义诉讼adversarysystem概念:又被称为“对抗制”。指诉讼的提起、推进,证据的提出及调查,依当事人的努力为主,法院基本上根据当事人的举证辩论结果进行裁判。强调必须经过程序本身具有正义性的诉讼,才允许剥夺公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诉讼主张的推进及真实的发现均属当事人双方的责任,法院没有积极查明事实真实的义务。英美法系国家(英格兰、美国、加拿大)在刑事诉讼中一般采用此种诉讼结构。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当事人主义诉讼adversarysystem特点:(1)侦查采用“审判准备型”,实行“双轨制”侦查,强制侦查实行司法令状主义;(2)起诉书一本主义;(3)定罪判刑程序二元制,被告人有实体处分权;(4)陪审制,被告人有陪审选择权;(5)法庭审理实行当事人对抗制,法官是消极的仲裁者,交叉询问是证据调查的基本方法;(6)对控方上诉严格限制,禁止双重危险;(7)证据规则比较发达。现代当事人主义诉讼在发现真实和提高诉讼效率方面不断完善。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之对比分析侦查:职权主义:嫌疑人为被调查对象;单方侦查,被告有忍受侦讯的义务,权利保障较少。当事人主义:双方都是侦查主体,都可以独立搜集证据;不特别强调国家有搜集有利于被告的证据的义务,不得为收集证据的目的而限制被告自由,被告方没有忍受侦查的义务。起诉:职权主义:当事人无权处分诉讼标的――起诉法定主义或限制性的起诉裁量主义,有告诉人请求,则法院得强制起诉(起诉强制主义)。起诉与审判的关系:流水作业,审判以侦查为基础,二者不过是职权主体的更换。当事人主义:当事人有权处分诉讼标的――起诉便宜主义(起诉裁量主义);起诉与审判的关系:障碍赛,起诉与审判绝缘,起诉状一本主义;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之对比分析有罪答辩:职权主义:当事人无权处分诉讼标的,有罪答辩不能成为定罪的依据,定罪只能基于审判的证据调查,禁止答辩协商(有放宽的趋势)。当事人主义:当事人有权处分诉讼标的,审判只是处理刑事案件的一个途径,而非唯一途径;可以根据有罪答辩科刑;被告可以在起诉前作出有罪答辩,也可以在审判过程中作出有罪答辩(因为控方在审判中可以变更、撤回起诉);被告作出有罪答辩,乃基于其对诉讼标的的处分权,故有协商交易的过程(辩诉交易);认可其处分权,则不需要审判,或不需要继续审判。第二讲: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之对比分析阅卷:职权主义: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