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传记与科普文阅读命题探究考向分析1.从考情变化上看,从2020年开始至今(2022年),新高考Ⅰ卷、Ⅱ卷不再把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区分开来,而是将二者合为“现代文阅读Ⅰ”,专家称之为“信息类文本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既可以考查论述类文本,也可以考查实用类文本2.从材料来源上看,除了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书籍和调查数据之外,多为较为权威的媒体;材料体裁具有多样性,多为新闻、通讯、评论和报告等体裁交叉搭配组合,尽管材料的体裁具有多样性,但试卷会按照一个中心来组织材料;新高考选材更加广泛,组材更加灵活;所选材料,具有正能量、内涵丰富、可读性强、探究点较多等特点,既体现了时代特色,又注重文本的真实性和实用性(续表)考向分析3.在材料组合上,可以参照论述类文本的材料组合样式。2022年新高考Ⅰ卷与2022年新高考Ⅱ卷、全国甲卷、全国乙卷虽然同为非连续性文本,但与全国卷略有不同,新高考Ⅰ卷采用二则非连续性材料,其他三套全国卷采用三则非连续性材料(2021年新高考Ⅱ卷则选用了连续性文本)4.从考查重点上看,传记类文本阅读往往围绕传主和与传主相关的事件,结合传记的特点进行能力考查;新闻报告与科普文阅读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等(续表)题型分布2021年、2022年新高考卷均没有单独考查实用类文本阅读,其题型和考查内容参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题型上,2022年新高考Ⅰ卷、Ⅱ卷设置了3道客观题和2道主观题。从整体来看,相比于以往全国卷的题型设置(论述类文本阅读3道客观题,实用类文本阅读2道客观题+1道主观题),新高考卷加重了对主观题的考查第一节传记阅读高考演练(2016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解析:B项,“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不准确,据原文第二段,“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才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C项,“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理解错误,陈忠实的说法是对中国当时现状的一种认识和觉悟,是理性的判断。E项,“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错误,原文第五段说他也曾“备感困惑”。故选AD。
答案:AD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3.文章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的中国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答案:“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表现: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从马尔克斯、王蒙等作家的作品中寻找到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知识储备】一、传记的概念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它以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为内容,有的记述人物完整的一生,有的记述人物一生中的某个阶段。二、传记的特点传记作品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3.文本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4.表达以记叙为主,或辅以议论。5.传记的概括性。三、传记的分类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2.从表达方式看,传记分为以记叙为主和叙评结合。3.从创作方法看,传记分为历史性传记和传记文学。4.根据篇幅的长短,传记分为大传和小传。四、传记的写作手法(一)表达方式
传记以记叙、描写、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写人、叙事是其基本特征,此外还有议论、说明等,用以揭示传主的历史贡献、思想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等。阅读时,要关注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作者的评论、抒情,从中发现能表现传主形象特点及意义的地方。(二)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考点一分析概括传主形象解题指津把握传主的形象“四角度”(1)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尤其是细节描写)来把握传主形象。(2)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来把握传主形象。(3)从作品中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评价来把握传主形象。(4)通过作者的创作意图来分析传主的精神品质。典题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科学巨人玻尔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爱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
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该所是玻尔在1917年申请,并于1921年正式成立的。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做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在任所长的40年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这里先后培养了600多名物理学家。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量子力学每前进一步,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有关。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
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1943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
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1957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做出了榜样”。(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相关链接
①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1913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1927
年又提出互补原理。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摘自《辞海》第七版)
②1918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摘自戈革《玻尔集》)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第一步,浏览筛选。题干中的“人格魅力”已经界定了本题属于“分析概括传主形象”题,要按要求浏览、搜索、筛选与人物“人格魅力”相关的重要信息。
第二步,比较辨别。在他与爱因斯坦的辩论中,理解他积极追求真理的精神,认识他坦荡的胸怀;从他领导哥本哈根学派,可以看出他慧眼识才;从他积极想方设法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可以看出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从他积极为祖国工作,积极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可以看出他的赤子情、爱国心。第三步,调整组合。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整合关键信息,组织答案。
答案:①追求真理,在学术之争中胸怀坦荡,不掺杂个人恩怨。②以赤子之心帮助祖国发展物理学研究。③慧眼识才,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学家,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④有人道主义关怀,积极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考点二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
解题指津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两切入”
1.从关键词语切入
通过理解关键词语来解读句子,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对词语的理解,而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又是对整个语句解读的关键。因此,对于一些句子来说,只要抓住了句中的关键词,该语句的含意就清楚明白了。2.从语句位置切入
句子在文章或语段中的位置对于语句的理解相当重要,比如过渡句、开头句、总结句等常有特定的作用与含意。答题时可以根据语句所处的不同位置,联系其特点筛选信息,做出判断。定和①是个音乐迷典题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沈从文
“定和是个音乐迷”,这句话从亲友口中说出时,包含了一种温暖的爱,而且说明定和为人与他一群姐妹兄弟性情癖好的稍稍游离。
我初次见定和还是民国二十年以前。他正在美专学习图案画,对于照相特别感兴趣。可是图案画在中国,提倡者既不知从中国的铜玉木石和丝毛织物艺术品参考取法,又缺少用欧美精美图案作底子,且当时作用仅限于供应上海商业市场商品标志的需要,无前途可想而知。照相又只是从光影分配布置中见巧的艺术,其艺虽巧,学成亦不甚困难。蕴藏于定和生命中的特长,即那点混合了忧郁幻想与奔放热忱而为一,对艺术几乎近于宗教虔敬的情绪,欲消纳它,转移它,当然只有用无固定性音符捕捉热烈而缥缈的观念、重新组织加以表现的音乐,方可见功。定和因此就改学了音乐。这过程实由着迷起始,音乐迷的称呼即由此而来。 二十六年春天,有位常走江湖的西洋朋友从上海过北平旅行时,他告诉我认识了一个朋友,这人名叫张定和。认识以后从名姓上才想起一定是我的亲戚,这位西洋朋友说,定和身上的可爱之处就是那点超越功利世故的单纯气质,他觉得这是当时中国青年少有的气质。他们那时一同住在法租界霞飞路附近一条马路上,各据一小房,比邻对窗,原本不相识。西洋朋友虽热爱人生,可不惯在已够骚乱的上海弄堂房子中从耳朵浸入西洋古典音乐。定和却刚好买来一个廉价收音机,又借来个留声机,把两种刺激耳膜的玩意儿,终日轮流开放,闹得这个神经质的朋友简直要神经衰弱。最不能使洋先生原谅的,也许还是定和午夜以后还在窗边手舞足蹈的狂态——一脑子古怪欲迸而未迸的狂态。这个有修养的老洋人真上了火,皱了个八字眉摇头说:“嗐,艺术家,你难道当真已经和地球那边有些人一样,为音乐着了迷吗?”过了不久,他们在法租界的小饭馆同吃饭时,偶然有了说话的机会,一谈天,才知道定和原来当真是个音乐迷。肖邦、巴赫、莫扎特,或这位或那位,总之,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他的可爱处就是那点狂与痴混合做成的无可比拟的忠诚,简直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这位久住中国的洋先生说:“这性格太可爱了。我就想不到十五岁就玩政治、二十岁就吃政治饭的早熟的中国青年中,还有你这么一个天真烂漫的人!”从此他们成了好朋友。
九年前的八月二十一,上海战事正十分激烈。定和担心他的乐谱会丧失,抱了一堆不值钱的物事,由上海回到苏州家中。看看家中那一房子旧书,那几大箱旧画,以及那些老式大皮箱中的世传的珍贵古玩、貂褂狐裘,觉得不拘是什么,都在战争中无意义,存在或遗失,对于他都无多关系。临走时,只是抱了那一捆沉甸甸的旧乐谱,上路向后方跑。苏州,合肥,武汉,一直跑到重庆,知道音乐迷的资格还存在,方才停住放了心。身边除了一堆使个人发迷的乐谱外一无所有。好,那就啃乐谱吧,于是在国立戏剧学校教音乐了。这就是他后来作曲和近十年话剧发生重要关联的原因。过了不久,他又离开了剧校,转入重庆中央广播电台,任作曲专员,定期将新作的抒情歌曲或与战争时事有关的新歌曲,由电台广播。
在困难的局面下,对伟大文学能产生如何作用,我不免感到困惑——可是却保留一点希望,即文学或其他艺术,尤其是最容易与年青生命结合的音乐,此一时或彼一时,将依然能激发一些人做人的勇气和信心,使之对一切不良现实所形成的信仰敢于怀疑,承认以外还知否定,于明日将来接受更大挫败时,始终不至于随便倒下或退逃躲避。这点希望使我想起“音乐迷”三个字的庄严意义。定和的年龄刚过青年而转入壮年时代,过去的“迷”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
(节选自《沈从文全集》,有删改)【注释】①定和,即张定和,著名作曲家,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三弟。理解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1)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过去的“迷”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要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1)联系上下文可知,句中的“人物”是指肖邦等西方音乐大师;“五线谱”指代这些音乐家的作品。这句话是说,这些音乐家一生沉迷于音乐,又用音乐长期影响了世界;后半句叙述的重点是定和被肖邦等西方音乐家的作品征服了,也像他们一样痴迷于音乐。(2)这句话可分两层。第一分句是第一层,“过去的‘迷’”指定和痴迷音乐,“迷的收获”指定和在音乐中取得的成就,综合起来就是:定和痴迷音乐并有了相当大的成就。后两个分句是第二层,“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说明定和不会满足于当前的音乐成就,“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是说他会坚定地走下去。
答案:(1)①肖邦等西方音乐大师一生沉迷于音乐,又用音乐长期影响了世界。②定和被他们的作品征服,也像他们一样痴迷于音乐。
(2)①定和痴迷音乐并有了相当大的成就。②作者认为他不会满足于当前的成就,而会在音乐之路上更坚定地走下去。考点三鉴赏评价解题指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三步走”第一步,亮明自己的观点。评价类题目,首先要亮明自己的观点。第二步,分析作者的说法。对作者在文中表露的观点倾向,进行客观分析,指明其正确或不正确的原因。第三步,阐释评价的理由。这一步主要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或感受,进一步深化自己的观点。典题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须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丫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第一步,亮明自己的观点。直截了当地表明观点。题干并没有给出观点以供选择,只是给出“启示”等一些关键词语,这时必须明确自己个性化的观点。如启示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
第二步,分析作者的说法。充分利用原文信息,恰当引用论据,有条理地陈述。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除了引用文本,还可以合理联系生活现实。要注意多角度分点作答。第三步,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此步骤视情况,可略。答案:启示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
①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②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③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启示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①创造与仿作兼顾。②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③注重民间、时尚意趣。启示三:既恪守传统,又勇于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①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②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③脚踏实地,享受人生。考点四探究解题指津一、探究题的三个重要考向(一)探究文本的时代精神和人生价值
解答这类题目,要能够从事件中概括出传主的性格,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和作者引用的对传主的评价,也要关注文章的过渡句。答题时要分点论述,语言要力求概括精练。整体把握,吃透题目要求,答案要全面准确。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有思。对文本的思想观点、社会价值等要多角度深入地理解,发掘其丰富的意蕴。
2.有文。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和创新理解不能脱离文本。思维起于文本,归于文本,不可脱离文本而妄加发挥,也不可肢解文本,断章取义。
3.有自我。探究的问题多着眼于文本的难点、疑点,考查思辨能力,需要考生独具慧眼,不能人云亦云,重复现成的观点,失去自我。要有所发现和创新。
4.有层次。针对问题,要有明确的观点,表明认识;要有理论的或事实的依据,并从不同方面做具体的分析;还要有规范的表达,有要点意识,层次清晰,语句通畅。(二)探讨写作意图
平时阅读文章要养成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习惯,借助注解与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这对理解作品大有帮助。考生在答题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整体感知文本信息,从解读文章主旨中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2.从作者的经历、所处的时代、作品的影响等方面探讨写作意图。(三)探究深层意蕴对文本深层意蕴的探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联系背景与动机。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动机进行思考。2.由表入里分析。通过表层含意,结合文章的主旨,探求其蕴含的深层意蕴。
3.进行多角度探究。多角度、多层面探究文本的深层意蕴。首先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文本的深层意蕴做出判断,并提出问题。然后选择探究的不同角度和层次,逐一发掘,分析论证。分析要有理有据,要能自圆其说。二、探究题的答题格式
第一步,明确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第二步,引据论述。句式是“理由是:①……;②……;③……”,把理由分点罗列,并且联系文本或生活简要分析。 第三步,回扣观点,简要作结。句式是“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探究题解题通法
1.要求个性化解读。题目往往要谈“你的看法”“你认同的看法”“你感受最深的”,这就说明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
2.有文本意识。题目往往要求“依据传记内容”“结合全文”,这就说明要表达的观点及论证观点的依据要从原文中去找。
3.联系实际。不是所有题目都会要求“联系实际”,但如果题干中有此要求则千万不要省略。
4.从一个方面深入探讨。题目往往要求“哪一方面”“认同的一种原因”“感受最深的一点”“任选一个方面”,这就要求从一个方面入手,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典题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初名绛,字宁人,曾自署蒋山傭,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尤致力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垦荒种地,纠合同道,不忘兴复。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在批判理学的过程中,总结中国古代哲学。……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顾亭林诗文集》等。(摘自《辞海》第七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摘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①明确观点。直截了当地表明观点。本题题干已给出观点,只是要求“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故此步骤省略。 ②引据论述。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合理联系生活现实,多角度分点作答。③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本题表述如下: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后人要勇于担当、爱国奉献。
答案:①顾炎武具有强烈的家园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②在顾炎武看来,普通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④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后人要勇于担当、爱国奉献。误区警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
——追记“时代楷模”南仁东陈芳董瑞丰刘宏宇
“天眼”之父南仁东,11月17日被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4年,8000多个日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为崇山峻岭间的中国“天眼”燃尽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调试期的“天眼”已经一口气发现多颗脉冲星,成为国际瞩目的宇宙观测“利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天眼”与天宫、蛟龙、大飞机等一起,被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
南仁东来不及目睹。但他执着追求科学梦想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天眼”:一个国家的骄傲看似一口“大锅”,“天眼”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可以接收到百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
它有着超高的灵敏度和巡天速度。与美国寻找地外文明研究所的“凤凰”计划相比,“天眼”可将类太阳星巡视目标扩大至少5倍。随着“天眼”落成,中国射电天文学“黄金期”正在开启,越来越多的国际天文学专家加入中国主导的科研项目。20多年前,这是一个异常大胆的计划。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30米。
1993年,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信息。会后,南仁东极力主张中国科学家启动“天眼”项目。
“天眼”到底是一个多大的工程?在“天眼”馈源支撑系统高级工程师杨清阁的印象里,这个工程大到“漫山遍野”。这又是一个多细的工程?“600多米尺度的结构,馈源接收机在天空中跟踪反射面焦点的位置度误差不能超过10毫米。”杨清阁说,“南老师做的事,就是带领我们用漫山遍野的设备和零件建起这口精密的‘大锅’。”南仁东曾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薪水。可他说:“我得回国。”做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他扛起这个责任。这个当初没有多少人看好的梦想,也最终成为一个国家的骄傲。
72岁的“天眼”工程高级工程师斯可克回忆:“南仁东总跟我说,国家投入十多亿元搞这个望远镜,如果因为质量问题或者工程延期导致停工,每天损失将达50万元。花了这么多钱,如果搞不好,就对不起国家。”执着:为“天眼”燃烧20多年人生
从1994年到2005年,南仁东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没有路,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
一次,南仁东下窝凼时,瓢泼大雨从天而降。他曾亲眼见过窝凼里的泥石流,山洪裹着砂石,连人带树都能一起冲走。南仁东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
“有的大山里没有路,我们走的次数多了,才成了路。”“天眼”工程台址与观测基地系统总工程师朱博勤回忆,十几年下来,综合尺度规模、电磁波环境、生态环境、工程地质环境等因素,最终在391个备选洼地里选中了条件最适宜的大窝凼。 选址、论证、立项、建设,哪一步都不易。许多工人都记得,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为亲自测量工程项目的误差,南仁东总会丢下饭碗就往工地上跑。“发文章和研发科学重器比较,哪个对科技的实质进步更重要,我选择后者。”南仁东总是这样说。
“20多年来他只做这一件事。”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说。“天眼”项目就像为南仁东而生,也燃烧了他最后20多年的人生。寻梦:探索科学未知无止境对待科学研究,南仁东无比严肃和严谨。“天眼”没有哪个环节能“忽悠”他,任何瑕疵在他那里都过不了关。
工程伊始,要建一个水窖,施工方送来设计图纸,他迅速标出几处错误打了回去。施工方惊讶极了:这个搞天文的科学家怎么还懂土建?
“南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他要吃透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学生甘恒谦说,“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是选择‘天眼’还是多活10年,他还是会选择‘天眼’。”他一心想让“天眼”尽快建成启用。“天眼”的英文名字FAST,正是“快”的意思。
在南仁东看来,“天眼”建设不由经济利益驱动,而是源自人类的创造冲动和探索欲望。“如果将地球生命46亿年的历史压缩为一年,那么在这一年中的最后一分钟诞生了地球文明,而在最后一秒钟人类才摆脱地球的束缚进入广袤无垠的太空。”南仁东的心中,总是藏着许多诗意的构想。“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这是他留给人世间的最后思考。(摘自2017年11月18日新华网,有删改)误区1: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不当示例: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电波环境不断恶化对人类有效接收外太空信息的干扰越来越大,南仁东响应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的建议,提出“天眼”项目研发主张。
B.与美国“凤凰”计划相比,“天眼”巡天速度更快、灵敏度更高,可接收百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而“天眼”的快速落成得益于众多国际天文学专家的参与。
C.“天眼”结构庞大,精密度高,项目工序繁杂,在选址、论证、立项、建设过程中,南仁东对每一个环节都严格要求,亲自把关,以避免出现任何瑕疵。
D.文章围绕“时代楷模”这一主题,依托“天眼”项目的研发展开叙述,旨在凸显南仁东追求科学梦想的精神,激励更多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勇攀高峰。误答:D
分析:考生易混淆词语含义而错选D项。“旨在凸显南仁东追求科学梦想的精神,激励更多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勇攀高峰”与原文“但他执着追求科学梦想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勇攀世界科技高峰”表述一致,D项正确。其中,“前赴后继”是指“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向前,连续不断”,与“接续奋斗”意思相同。而“前仆后继”指的是“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考生需进行重点区分。B项,“而‘天眼’的快速落成得益于众多国际天文学专家的参与”表述错误,原文是“随着‘天眼’落成,中国射电天文学‘黄金期’正在开启,越来越多的国际天文学专家加入中国主导的科研项目”。正解:B误区2: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当示例: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部分通过阐述“天眼”对于天文学研究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表达对南仁东勇于献身科学的无比崇敬之情。
B.“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是南仁东追求理想的真实写照,诗化的语言为充满艰辛的科学研究赋予了浪漫和温情。
C.文中多处引用南仁东的原话和他人的评价,既有利于刻画南仁东朴实而伟大的形象,又能够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D.文章按“天眼”的研发建设过程划分写作板块,依次串联起三个小标题,内容上构成递进关系,使文章一步步走向深入。误答:B
分析:B项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是南仁东追求理想,为“天眼”项目燃尽20多年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留给人世间的最后思考”——让心中“藏着许多诗意的构想”去战胜科研过程的艰难困苦。这也就是B项所说的,“诗化的语言为充满艰辛的科学研究赋予了浪漫和温情”。考生易误读为“科技工作者要甘于平庸、超越平庸”,错选B项。D项,“文章按‘天眼’的研发建设过程划分写作板块,依次串联起三个小标题”表述错误,文中的三个小标题是按照南仁东的精神品质来划分写作板块的。故选D。正解:D误区3:对原文要点归纳和概括不全示例:南仁东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误答:①心系国家,勇于担当,不计个人得失,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②潜心科研,不甘平庸,敢为人先,心无旁骛,执着追求科学梦想。③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甘为科学事业献身。
分析:根据“南仁东曾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薪水。可他说:‘我得回国。’”“做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他扛起这个责任。这个当初没有多少人看好的梦想,也最终成为一个国家的骄傲”,可以概括为:①心系国家,勇于担当,不计个人得失,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根据南仁东为了自己的科学梦想,为“天眼”燃烧20多年人生,可以概括为:②潜心科研,不甘平庸,敢为人先,心无旁骛,执着追求科学梦想。根据“从1994年到2005年,南仁东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没有路,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一次,南仁东下窝凼时,瓢泼大雨从天而降。他曾亲眼见过窝凼里的泥石流,山洪裹着砂石,连人带树都能一起冲走。南仁东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可以概括为:③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甘为科学事业献身。根据“对待科学研究,南仁东无比严肃和严谨。‘天眼’没有哪个环节能‘忽悠’他,任何瑕疵在他那里都过不了关”,可以概括为:④严肃认真,治学严谨,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考生作答时易遗漏第④点。
正解:①心系国家,勇于担当,不计个人得失,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②潜心科研,不甘平庸,敢为人先,心无旁骛,执着追求科学梦想。③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甘为科学事业献身。④严肃认真,治学严谨,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只要能为人类创造点东西,那就没有白活。”这句话是中国著名儿科专家钟世藩所说的。
1936年10月20日,南京中央医院内,儿科主任医师钟世藩的长子呱呱坠地。由于医院地处钟山之南,所以钟氏夫妇为其取名为“南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期待他能不负父母所愿,逐渐成长为一个如大山般仁厚正直、崇高稳重的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政府的卫生署长前往广州,命令时任广州中央医院院长兼儿科主任的钟世藩连夜携家眷撤往台湾。由于痛恨国民政府的腐败,钟世藩断然拒绝,留在了广州。20世纪50年代,钟世藩创办了中山医学院儿科病毒实验室,这是我国最早的临床病毒实验室之一。
钟南山还记得,每当到了夜晚,自家的三层小楼总会格外热闹。因为,亲戚朋友、街坊邻居们经常会抱着孩子来找父亲看病。医者仁心,对于上门的病患,钟世藩从不推辞拒绝。
“我感觉当医生还是挺受人尊重的,而且真的能帮人解决问题。那个感受让我觉得爸爸很开心,家庭也很开心,这是一个原始的感受。”
1955年,钟南山如愿考入北京医学院(今北大医学部)。在校期间,他的体育才能被挖掘出来。1958年,正在读大三的他被抽调到北京市体育集训队训练,备战第一届全运会,他还曾以54秒2的成绩打破了男子四百米栏的全国纪录。
1960年,钟南山自北京医学院毕业。北京市委希望他能够继续留在体育集训队,从事职业体育运动。考虑再三后,钟南山选择了退出体坛,留校担任北京医学院放射医学教研组助教。
“困难时期,运动队吃得好,挺有诱惑力。主要是我觉得我的身材不行,另外体质不行,顶多达到亚洲的水平,达不到世界水平。所以,我觉得我当运动员没有前途。”
1965年,钟南山作为知识青年被派往山东乳山接受劳动改造。1968年,钟南山重回北京,却被学校派去烧锅炉。即便在这样艰难的时候,他还是一位热血的进步青年。
1969年,学校组织下乡医疗队。尽管已经脱离医学将近5年,但钟南山还是报名参加。医疗队来到河北宽城县后,每天的工作却是搞文艺宣传。病人疼痛难忍时,受限于条件,只能打一针止痛药。钟南山对病人束手无策,内心自责不已。
1971年,钟南山从北京调至广州第四人民医院做医生。他对这个结果很满意,坦言称:“上大学后先是做师资,又从事新专业,留校任教也是教放射生物化学。所以整整11年我都没做医生。做医生是我的愿望,但不是我能选择的。调到了这个医院还是因为我爱人的身份,这也是她挑定的,因为它离我们家最近,用不着整天下乡。”
生活似乎正在走向平淡。有一天和父亲闲聊时,父亲突然若有所思地问他:“南山,你多大了?”他答35岁了。父亲却叹了一口气,说:“35岁了,真可怕啊!”
父亲的最后一句话给钟南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他回忆,父亲话语里的意思是,和其他医务人员比起来,他在35岁取得的成就不足,和父亲年轻时候比,更是逊色不少。
深受激励的钟南山,从35岁之前的碌碌无为中觉醒。他知道,再这样碌碌无为地过下去,不仅会辜负父亲的期盼,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任。
他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样,期待为伟大的事业做出贡献。这本书正是他高中时期最爱的书籍之一。
在回顾各种成就时,钟南山说,父亲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和动力。他说:“他(父亲)比较严肃,话也不多,但是说起来很有分量。”寡言少语的父亲,激励着钟南山迈向前进的路。他父亲在75岁高龄时,眼疾已经非常严重,却仍然捂着一只眼睛完成了40万字的《儿科疾病鉴别诊断》。有时候,钟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肾移植术后的护理》课件
- 养老院老人生活设施维修人员激励制度
- 养老院老人关爱服务规范制度
- 《用餐的经验过程》课件
- 2024年泥工装修项目合作合同样本版B版
- 施工成本控制的合同(2篇)
- 健美操基本步伐课件
- 2024年甲乙双方关于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建设与维护合同
- 刑法学课程课件教案绪论
- 2025年廊坊货运从业资格模拟考
-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期末综合知识模拟试卷(含答案)
- 商标出租合同范例
- 重大版小英小学六年级上期期末测试
- 会计助理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 钢铁厂电工知识安全培训
- 2024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历史试卷
- 电解加工课件教学课件
- 说明文方法和作用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中国石拱桥公开课获奖课件省赛课一等奖课件
- 酒店建设投标书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专科《民法学(2)》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1至4)试题及答案
- 《基于javaweb的网上书店系统设计与实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