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数据时代下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_第1页
试论大数据时代下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_第2页
试论大数据时代下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_第3页
试论大数据时代下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_第4页
试论大数据时代下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绩:成绩: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中文):试论大数据时代下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外文):Onthecriminallawprotectionofcitizen'spersonalinformationintheeraofbigdata院(系):专业: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年月日目录一、前言 试论大数据时代下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摘要:在互联网技术应用十分广泛的今天,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个人隐私进行侵害的个案越来越多,因而加大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力度引起社会各界的格外关注"目前,从民法行政法以及刑法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实际情况来看,为了打击愈演愈烈的个人信息侵害趋势,加大刑法对个人信息保护力度的研究和实施很有必要"。本文首先介绍个人信息亟需刑法保护,接着分析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然后提出健全刑法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内容完善。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一、前言(一)背景和意义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无处不在,各种软件开发能力越来越高,个人信息的安全保障能力受到很大冲击"个人信息盗用、隐私曝光的事件层出不穷,屡见不鲜,严重干扰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增大了人们生活的不安全感,使合法权权益遭受侵害的精神压力不断加大"因此,个人信息亟需刑法保护"。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开来,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给予了极大地方便,但是,不尽人意的地方也逐渐暴露,如:利用信息技术盗取用户信息侵害个人钱财和名誉的恶性案件时有发生"因此,从刑法角度加大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力度,是完全必要的"在刑法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条款修订过程中,注重与个人信息专门法律沟通融合,有针对性地明确侵害个人信息违法犯罪行为,强化情节界定,有利刑法内容完善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二)个人信息的概念个人信息顾名思义即是指公民个人的信息,其本质特征就是能够通过信息间接或者直接识别信息主体。从远古时代发展到现代社会,人类的认识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深化,在人们已知的认识领域中,地球上的任何一种存在都是各种信息的集合体。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自然地也就具有了反映其个体特征的各种信息。根据不同的标准,个人信息可以进行不同地分类。依据信息属性的差异可分为自然属性的信息和社会属性的信息。人的身高、体重、血型、性别、健康状况等信息就是人因其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所自然地具有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具有自然属性的信息。它们虽然也会因营养状况或者饮食习惯的不同而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大都是不由人们可控制和选择地反映人们自然生理状况的。而人的姓名、婚姻家庭状况、政治面貌、宗教信仰等这些信息是因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因参与各种社会关系,而自我产生或他人赋予的。它们反映着人们的思想精神面貌,这些信息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信息。依据本人公开意愿的差异可分为可公开的信息和不可公开的信息,可公开的信息是指那些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可以经由他人传播的信息。而不可公开的信息是指那些在没有法定理由的情况下,只能由行为人根据自己意愿选择是否公开向谁公开的信息。综合国内外法律,关于个人信息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其一、综合型定义。所谓个人信息是指包括人之内心、身体、身份、地位及其他关于个人之一切事项之事实、判断、评价等所有信息在内的信息;其二、隐私型定义。个人信息系指那些行为人自己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向谁公开,不愿意被外界所知悉或者传播的信息;其三、识别型定义。个人信息指的是那些能够直接或者间接识别信息主体身份,而又与社会上的他人没有直接关系的信息。以上三种关于个人信息的定义,笔者比较赞同第三种定义。第一种定义的外延太广,人作为一个主体所有的生理、心理等只要是跟人有关的信息都是公民的个人信息,这种定义虽然是很全面的,但是也没有能够有侧重地反映个人信息的本质和属性。第二种定义将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的概念混淆,显然是大大缩小了个人信息的范围。而第三种定义很好地概括了个人信息的本质内涵,每一个公民都有其自己特有的个人信息。我们也是根据这些信息去识别判断评价一个公民,将一个公民与他人区别开来,而这些信息又是属于公民私有的,与社会上的他人没有直接关系。因此笔者认为,第三种定义最科学地定义了公民的个人信息。(三)大数据时代与个人信息的保护1.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大数据时代,是指数据正在爆发增长,一个数据产生重大价值、数据驱动创兴的时代。顾名思义就是各种海量的数据充斥和影响着我们的时代。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产生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政府机构、企业公司、媒体等利用互联网提供大量数据;其二、用户数据、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使得数据量在急剧增长。在众多种类的数据中,公民的个人信息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对数据的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和技术的增强,就使得数据的价值得到大大提高,这大概就是大数据时代的真正内涵。因此就有人曾这样说过:“得数据者得天下。”政府机构在履行政府职责,对社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建立各种数据库,在对数据的处理分析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公共管理的职能;商业机构为了实现自己盈利的目的,也会对市场行情、客户偏好等信息进行分析,然后制定自己的产品方案和营销计划。这些都是在大数据时代,数据被利用的表现。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作为一种资源而存在。2.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地位的上升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个人信息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信息搜集的范围在逐步扩大。而在个人信息的搜集过程极易对他人的生活安宁造成影响,对他人隐私造成重大侵害。因此就需要出台个人信息搜集的相关法律,明确个人信息被挖掘的权限和程度,将个人信息的搜集工作法制化,避免出现对他人权利造成侵害的情况。另外在各种数据信息被合法搜集后,防范数据被窃取、破坏、泄露、篡改,保障数据系统本身的安全性也很重要。7就公民个人信息而言,只有信息主体知道自己提供的信息在自己不能自主控制的状态下是安全的,或者有法律保护的,才更利于信息的流通,才能发挥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效应。所以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重要性决定了应该加强对它的保护。(四)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必要性1.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1)个人信息被侵害的现状随着互联网络、电子商务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个人信息被泄露、窃取进而导致公民人身财产权利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当今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因为其本身具有的各种属性,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用途。社会上一些潜在的有犯罪倾向的人往往通过获取他人的个人信息,进而实现其谋财、伤害等犯罪目的。笔者曾经在央视新闻上看到过一个非法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窃取他人钱财的案例。犯罪分子通过网络获取被害人的身份证号码和手机号码,伪造身份证,重新补办手机卡,再通过手机支付宝的功能,转移被害人支付宝里的钱款。在网络化的时代,各种电脑软件的普遍使用,先进的电子技术的发展,都给个人信息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2008年就曾经做过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有88.8%的受访者抱怨曾因个人信息泄露而使自己的生活受到不必要的干扰。在现在,手机骚扰电话短信,邮箱垃圾邮件出现的频率更是有增无减。个人信息被侵害的状况相比较之前呈现出更加严重的发展态势。(2)互联网络的普及以致个人信息的泄露造成更大的危害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互联网的用户人数已经达到6亿。根据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截至到2012年上半年,利用手机上网的人数达到4亿。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高出世界互联网平均普及率十几个百分点。在智能手机功能不断更新以致逐渐取代传统手机的趋势下,手机网民的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网络的普及和高效地利用,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是不可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同日而语的。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更多可以存储数据的工具,如移动硬盘,各种网站的服务器、U盘、PC机、带库。这些设备的出现使大量的数据能够被存储、传递、流通进而被利用。如果人们利用互联网对他人个人信息进行泄露,再被存储设备记录下来,被泄露的个人信息就被永久地保存在信息主体完全不能控制的地方,随时有再被传播的风险,会大大降低人们对自己信息安全的信心,因此在互联网普及应用的情况下,个人信息的泄露、散布会带来更大的危害。(3)刑事立法都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为风向标刑法规范的都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运用刑罚手段对具有社会危害性的犯罪行为进行惩罚,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们的各种权利的目的。侵害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个人信息体现的是他人的人格利益,是人格权保护的客体,侵害公民个人信息是对公民人格权的侵犯;其二、个人信息的泄露、非法使用也是很多犯罪的源头,如提供伪造、变造的出入境证件罪;其三、信息的散布、传播可能会造成被害人自杀、自残甚至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因此在个人信息遭受严重侵害的情况下,对公民个人信息侵害带来的社会危害已经超过了用民法、行政法等其他法律予以制裁的程度。为了对这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需要刑法对其做出相应的规制。而且从借鉴别国刑法规定来看,大部分国家都在刑法中对公民个人信息予以保护。我国刑法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也能更好地融入世界刑法的大环境。2.刑法维护社会公正、保障人的自由功能的体现公民个人信息是能与公民进行定位连接的信息,在个人信息被泄露后,轻则公民的生活安宁受到干扰,重则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在公民个人信息不断遭到出售、窃取、泄露的情况下,公民个人迫切地希望维护自己个人信息的安全,实现社会公正。刑法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完善的立法体制下,因其制裁手段的严厉性,是维护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刑法同时也是保障公民自由的大宪章,其通过对危害行为的规制,保障人们活动的自由。虽然刑法的谦抑性要求刑事立法、刑事执法都应审慎,但对于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维护,是势在必行,是为了保障公民的信息交流的安全。这是在不违背刑法谦抑性原则下对社会生活的干预。是刑法维护社会公正,保障人的自由功能的体现。3.完善整个法律体系,发挥法律保障整体合力的需要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在其他部门法中也有体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就规定对于将传染病病人的隐私信息泄露的行为人,给与行政处罚。不仅仅是这部法律,民法、宪法等法律也从不同的角度给与公民个人信息一定的保护。而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国内的主流观点认为刑法没有自己独立的调整对象,刑法调整和规范的行为,都事先被其他部门法所禁止。行为人首先是违反了前置性法律的规定,才进入刑法的保护范畴,刑法是对前置性法律保护的法益的二次保护。从这点上来说,刑法是其他部门法的保障法,保障其他部门法的实施。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是法定犯,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都散见在其他前置性的部门法中。如果不在刑法中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保护,对于超出前置性部门法规范的行为,刑法没有兜底性的设置,是法律保护的重大缺位,也就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因此刑法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是完善整个法律体系,发挥法律保障整体合力的需要。4.刑法自然演变发展的必然结果曾经有个老师问过我们一个问题:“先有刑法还是先有犯罪?”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先有刑法,因为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这也是与法律的滞后性特征相符合的。刑事法律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现有的社会存在之上,同时也是为社会经济生活而服务的。刑法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是顺应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形势,社会经济生活的运行需要个人信息的利用安全有序。刑法在适时阶段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调整,是刑法本身对社会生活中的危害行为保持敏感性的必然结果。其对具有人格利益的个人信息的保护,体现的是刑法对人的关注,是刑法人文主义精神的彰显,是符合现代文明刑法的发展趋势的,是刑法自然演变发展的必然结果。二、个人信息亟需刑法保护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无处不在,各种软件开发能力越来越高,个人信息的安全保障能力受到很人冲击。个人信息盗用、隐私曝光的事件层出不穷,屡见不鲜,严重干扰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增人了人们生活的不安全感,使合法权权益遭受侵害的精神压力不断加人。因此,个人信息函需刑法保护。(一)侵害个人信息现象泛滥性、严重性众所周知,人们几乎每天遭受垃圾信息的困扰。一是花费相当多的时间清理电脑人量的广告和垃圾软件:二是由于个人信息难以保密,必须疲于应对来自各方的信息干扰。再买房装修,升学就业,医疗购物等各方面不断收到广告宣传电话、短信干扰:三是银行信用卡被盗,存款不翼而飞的恶性案件逐渐增多:四是不明真相的恐吓电话,诈骗信息随时袭击:总而言之,个人信息遭受侵害的现象泛滥成灾,公民个人信息的合法权益受损不保程度不断加深。(二)保护个人信息是法律赋予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我国民法、行政法、刑法等相关法律对公民所有的个人信息都纳入人权的保护范围,盗用公民信息进行违法犯罪严重构成了侵权行为,是对公民人身和财产的极人伤害。因此,在人数据信息条件下,公民个人信息侵害行为列入刑法修正案的内容,不仅有利于法律的实用和完善,更可以进一步控制公民信息保密程度和他用的可能性,对保障公民个人信息的合法权益,预防和打击该种形式的违法犯罪行为都有积极的作用,有效化解和防范个人信息的泄露风险。(三)有利于健全我国现行的法制体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发展,我国的法制体系不断完善,为了适应新常态,在修改宪法的过程中,适当修正公民人权保护有关个人信息在大数据时代的保护条款"在民法刑法以及相关法律的内容修改中,更加明确界定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细则和侵害行为构成的违法犯罪的惩罚措施"使得我国的社会会主义法制建设与时俱进,内容进一步完善,体系更加健全,不断增强公民合法权益的保障能力,同时,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的打击,也有了操作性很强的法律依据,使之做到量刑准确,打击要害,体现了公民的法律诉求和社会导向"三、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一)受侵害风险增大当今社会网络极为发达,日常生活中看似非常普遍的行为都会被“记录在案”,每一次浏览网页,查询相关信息等都会在网络上留下“印记”,极易被其他个人或组织、机构获取。其他个人或相关机构对数据进行收集、筛选、分析、提炼,从中获取相关信息为自己所用,甚至会获知涉及他人隐私的信息,如真实姓名、电话、家庭住址等,并将这些以数据化的形式予以留存。无论这些信息是否在网络上公开,是否以非法方式加以使用,都已成为“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存在潜在的风险。(二)受侵害途径增多《2015年第一季度网络诈骗犯罪数据研究报告》显示,社交工具、电商网站、搜索引擎、分类信息及游戏网站是实施网络诈骗犯罪所使用的主要途径。恶意程序、钓鱼网站、诈骗短信、诈骗电话等网络违法犯罪手段屡禁不止,个人信息泄露情况非常严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个人非法获取他人信息。黑客会使用一些新型的手段非法获取他人信息,最为常见的即为利用伪基站给手机用户发送诈骗短信,诱使其登录钓鱼网站,盗取他人相关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有些犯罪人在实施诈骗犯罪时,在对受害者个人信息十分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诈骗行为,令人难以防范。2)商业机构泄露他人信息。较多公司及相关机构如快递公司、大型商场、教育培训机构、保险公司等,需要登记详细个人信息,以便于为用户提供服务。部分公司将用户信息予以出卖获取利润,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侵害客户的隐私权。(三)受侵害后果加重首先,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会导致即使公民并未与这些商家有过接触,也会接收到大量推广、营销类的垃圾短信及邮件,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其次,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会导致公民的有些信息被用于实现电信诈骗、虚假交易、信用卡套现等,使公民财物遭到损失,甚至会诱发敲诈勒索、绑架等侵害公民人身安全的刑事案件。犯罪分子在获知大量他人信息后,筛选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以此确定犯罪口标,并实施具体犯罪。公民个人信息一旦泄露,会被反复倒卖、反复使用,公民会受到多次骚扰,公民的个人权利不断被侵害,侵害隐私权的后果只会不断加重,难以挽回。四、健全刑法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内容完善(一)设立个人信息侵权罪,明确犯罪客体刑法要做到对公民个人实施合法权益的保护,必须有法可依,量刑准确,才能达到保护有利,打击到位的目的。从当刑法上有关人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侵害立法相对缺陷的实际情况,要创新内容,确定公民个人信息侵害的罪名,使犯罪客体定位准确,范围得当,身份符合法律要求:在刑法的相关章节条款进行较为确切的设置,整合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刑法资源。使人数据时代各种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的主体认定,侦办程序和刑法标准更有利于司法机关掌握和运用。(二)规范个人信息侵权范围在不同阶段的刑法修正案中,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主体认定,在概念上非常模糊,内涵界定也不清楚,这在对利用刑法处置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案件时,显得捉襟见肘,犯罪主体认定不准,刑罚依据不充分,加上犯罪于段刑法上存在的盲点,造成了人数据时代侵犯个人信息行为的各种违法犯罪的泛滥和猖撅。因此,要在刑法修正案的相关内容中,较为准确地规范个人信息侵权范围,比如:身份证、电话、短信、银行卡、支付宝等各种行为分开单列,核定内容。(三)增添利用信息技术侵害个人信息犯罪的内容由于人数据条件下,对公民个人信息侵害行为的违法犯罪更新换代较快,造成了目前刑法出现了违法犯罪行为规定条款的空白。因此,针对公民个人的姓名身份及其相关的信息的侵害方式的衍生和发展,在刑法修正案中,要做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力求包括侵犯个人信息违法犯罪的各种表现行为。(四)确立个人信息犯罪自诉为主的追诉原则公民个人的信息侵权行为往往发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人民群众对信息侵害的愤怒感十分强烈,但是,公民个人的信息有较强的隐私性,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实施公诉,不利于对公民个人的隐私保护,鉴于程序法同步完善的客观需求。因此,在对个人信息违法犯罪的追诉中,要充分考虑被害人的利益保护和充分尊重受害者的自决权,确立个人信息犯罪自诉为主的追诉原则。当然,特殊情况例外,力求追诉原则的人性化。结论针对人数据时代的公民个人信息侵害行为越来越多,违法犯罪于段不断更新,在实施法律保护方而存在相关内容有较多盲点和空自的情况下,进行人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公民个人信息侵害的刑法保护研究,符合社会发展和法制体系健全的需要,对有效保护公民的人权,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有积极的作用。人数据时代为个人信息的盗用倒卖和非法使用提供了许多便利优势,使得社会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因此,要在刑法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修正过程中,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条款,作最详尽的表述,明确犯罪主体和客体的确定方式和条件,力求做到保护有方,打击到位,维护社会稳定的效果显著,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参考文献[1]杨百合.网络环境下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07):229-230.[2]刘海芳.大数据时代下公民隐私保护问题研究[J].法制博览,2017,(14):239.[3]田诗媛.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刑法边界——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为例[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7,(02):78-82.[4]刘世红.大数据时代下刑法对个人信息的保护[J].商,2016,(24):255.[5]赵今,周阳.浅析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的刑法保护[J].技术与市场,2016,23(05):332-333.[6]杨溯.浅析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问题[J].商,2016,(12):252-253.[7]李源粒.网络个人数据安全刑法保护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06):45-54.[8]李源粒.网络数据安全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刑法完善[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5,(04):64-78+159.[9]张茂月.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数据面临的风险及应对[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8(06):57-61+70.[10]莫小春.刍议大数据时代中国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J].创新,2015,9(03):95-99.Onthecriminallawprotectionofcitize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